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孜藏族自治州四县包虫病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18
1
作者 郁文 李调英 +2 位作者 陈兴旺 杨文 邱加闽 《寄生虫病与感染性疾病》 CAS 2005年第4期170-172,共3页
目的调查四川西部甘孜藏族自治州两型包虫病(hydatidosis,HD)人群分布特征。方法在白玉、色达、巴塘、理塘4县的6个调查点,调查组采用以B超为主,辅以Dot-ELISA血清学试验的方法对3 018人进行了检查。结果人群患病率为2.82%,其中细粒棘蚴... 目的调查四川西部甘孜藏族自治州两型包虫病(hydatidosis,HD)人群分布特征。方法在白玉、色达、巴塘、理塘4县的6个调查点,调查组采用以B超为主,辅以Dot-ELISA血清学试验的方法对3 018人进行了检查。结果人群患病率为2.82%,其中细粒棘蚴病(cystic ech inococcosis,CE)患病率为1.56%,泡球蚴病(alveolar ech inococosis,AE)患病率为1.23%,混合型患病率为0.03%。结论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性别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χ=5.18,P<0.05)。年龄分布显示中老年是高发人群。纯牧业乡的病情尤为严重,半农半牧乡病情较轻。职业分布显示牧民是高危人群,HD患病率达4.44%。人群中文盲及受教育程度低者患者较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棘球蚴病 泡球蚴病 患病率 人群分布特征
下载PDF
IL-21/BCL-6/Blimp-1在囊性包虫病中的表达特点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耿新惠 张峰波 +5 位作者 姜敏 赵慧 安梦婷 庞楠楠 王红英 丁剑冰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12-416,共5页
目的:研究IL-21/BCL-6/Blimp-1在囊性包虫病患者体内的表达,和参与包虫病发病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27例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肝包虫病患者及同期30名健康体检者的外周静脉血。用ELISA方法检测血浆IL-21水平,确诊的CE患者用实... 目的:研究IL-21/BCL-6/Blimp-1在囊性包虫病患者体内的表达,和参与包虫病发病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27例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肝包虫病患者及同期30名健康体检者的外周静脉血。用ELISA方法检测血浆IL-21水平,确诊的CE患者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IL-21/BCL-6/Blimp-1 mRNA的表达量。同时,在包虫病患者组中追踪17例治愈者,测定其在治疗前、治疗后IL-21/BCL-6/Blimp-1的表达量。结果:(1)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囊性包虫病患者外周单个核细胞中IL-21/BCL-6 mRNA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limp-1升高不明显。在包虫病治疗前治愈后的结果对比中可观察到IL-21/BCL-6/Blimp-1 mRNA的表达下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ELISA方法结果显示,CE患者外周血清中IL-21水平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并在治愈之后基本回至正常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L-21与BCL-6呈正相关(r=0.733,P<0.01);IL-21与Blimp-1无相关性(P=0.179);Blimp-1与BCL-6无相关性(P=0.157)。结论:在人感染细粒棘球蚴的病程发展中,BCL-6、Blimp-1可能通过调节IL-21的表达,促进人体免疫系统抵抗寄生虫感染。IL-21、BCL-6、Blimp-1在手术有效治疗后明显下降,表明这三种因子参与了包虫病发展的免疫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囊性包虫病(ce) 白细胞介素21(IL-21) B淋巴细胞诱导成熟蛋白1(Blimp-1) B细胞淋巴瘤分子6(BCL-6)
下载PDF
囊型包虫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诱导的树突状细胞形态及表型特点 被引量:4
3
作者 刘弓伯 邵英梅 +7 位作者 单骄宇 吐尔洪江·吐逊 张雪 阿尔孜古丽·吐逊 张志 蒋铁民 林仁勇 温浩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2010年第3期177-179,I0001,I0002,共5页
目的研究囊型包虫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体外诱导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的形态及其细胞表型特点。方法囊型包虫病患者组(cystic echinococcosis,CE)15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healthy ... 目的研究囊型包虫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体外诱导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的形态及其细胞表型特点。方法囊型包虫病患者组(cystic echinococcosis,CE)15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healthy donor,HD)15例,采外周血(肝素抗凝)分离单个核细胞后贴壁培养,施加重组细胞因子培养6d,诱导成DC,采用倒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CD86、HLA-DR、CD1a、CD80的表达情况。结果与HD组比较,CE组PBMC诱导的DC表面的树突状突起较少,且细胞表面的CD86、HLA-DR、CD1a、CD80表达降低(P<0.05)。结论CE组患者PBMC诱导的DC形态不典型,表面分子的表达降低,细胞活力降低,对T细胞的刺激能力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囊型包虫病 肝脏 树突状细胞 形态学 细胞表型
原文传递
细粒棘球蚴重组抗原B 8-kDa亚单位1对囊型包虫病的血清学诊断价值 被引量:5
4
作者 马秀敏 吾拉木.马木提 +5 位作者 马海梅 丁剑冰 卢晓梅 林仁勇 伊藤亮 温浩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741-744,共4页
目的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获得细粒棘球蚴抗原B8-kDa亚单位1重组蛋白(rEgAgB8/1),探讨其对囊型包虫病(CE)的血清学诊断价值。方法将构建的rEgAgB8/1原核表达质粒(pET32b-rEgAgB8/1)转化至E.coli BL-21(DE3)中,用IPTG诱导表达,经亲和层析纯... 目的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获得细粒棘球蚴抗原B8-kDa亚单位1重组蛋白(rEgAgB8/1),探讨其对囊型包虫病(CE)的血清学诊断价值。方法将构建的rEgAgB8/1原核表达质粒(pET32b-rEgAgB8/1)转化至E.coli BL-21(DE3)中,用IPTG诱导表达,经亲和层析纯化获得高纯度rEgAgB8/1,以rEgAgB8/1为抗原,应用ELISA和Immuno blotting方法对31例手术确诊的囊型包虫病病人血清进行了回顾性检测与分析。结果ELISA和Immuno blotting方法检测CE病人血清阳性率均为90.3%(28/31),3例血清学检测阴性的CE病人均为初次诊断为CE及单纯性肝脏单发感染的病人;血清抗体水平随着病人棘球蚴囊数目增加而有所增加,棘球蚴囊的数目与血清抗体水平的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有显著性差异(F=5.06,P=0.0142),1个囊与2个囊/3个囊组间血清抗体水平有显著差异,2个囊与3个囊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rEgAgB8/1重组蛋白抗原对囊型包虫病有较高的血清学诊断价值,多囊型包虫病人血清抗体水平高于单囊型包虫病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棘球蚴 重组抗原B 8-kDa亚单位1(rAgB8/1) 囊型包虫病 血清学诊断
下载PDF
慢性肝囊型包虫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的表型及其功能状态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单骄宇 李海涛 +4 位作者 吐尔洪江.吐逊 张雪 李亮 林仁勇 温浩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2011年第12期898-902,共5页
目的探讨慢性肝囊型包虫持续感染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的亚群组成及其功能状态。方法囊型包虫病患者(CE组)和健康者(NC组)各15例,采集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后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应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其表面CD14、CD16的阳性表达率;另一部分... 目的探讨慢性肝囊型包虫持续感染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的亚群组成及其功能状态。方法囊型包虫病患者(CE组)和健康者(NC组)各15例,采集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后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应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其表面CD14、CD16的阳性表达率;另一部分分为未干预组和重组抗原B(rAgB)干预组,干预后ELISA法检测上清中IFN-γ、IL-12p70、IL-10、IL-4的浓度。结果 PBMC占外周血白细胞的比例在CE组、NC组分别为(13.42±3.90)%和(6.23±1.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7,P<0.05);CD14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9.90±6.96)%和(45.61±14.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8,P<0.05);CD16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2.75±8.99)%和(22.83±6.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3,P>0.05)。除NC组rAgB干预后的IL-4与未干预对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来源于NC组、CE组rAgB干预后的4种细胞因子浓度与未干预对照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E组与NC组相比,rAgB干预下的IFN-γ、IL-12p70及IL-10的浓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580,2.745,2.213,P值均<0.05),IL-4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22,P>0.05)。结论慢性CE患者PBMC的CD14低表达致使单核细胞未能达到成熟状态,影响其分化能力,同时联合细粒棘球绦虫主要抗原成分的作用使机体倾向于Th2型反应,是囊型包虫病慢性感染引起机体免疫低下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囊型包虫病 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 细胞表型 免疫低下
原文传递
HBV共感染对不同类型肝包虫患者肝脏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苗润晨 樊海宁 +5 位作者 李永寿 王志鑫 张灵强 周岩延 刘昊琛 刘昌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25-729,共5页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共感染对不同类型肝包虫病患者肝脏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我国西部地区医院2014年至2015年期间确诊为肝包虫病的患者409例,抽取静脉血检测所有患者的肝功能指标;采用ELISA方法进行HBV表面抗原血清阳性测试;卡...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共感染对不同类型肝包虫病患者肝脏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我国西部地区医院2014年至2015年期间确诊为肝包虫病的患者409例,抽取静脉血检测所有患者的肝功能指标;采用ELISA方法进行HBV表面抗原血清阳性测试;卡方检验明确HBV共感染在不同类型肝包虫病中的流行情况。以是否感染HBV为标准分组,以不同类型肝包虫病分层,对比HBV病毒共感染对不同类型肝包虫病患者肝脏功能的影响。结果肝包虫病患者共感染HBV后出现转氨酶升高、白蛋白降低等更为严重的肝脏功能损伤。与囊型肝包虫病患者相比,以多房棘球绦虫为病原体的泡型肝包虫病患者发生HBV病毒共感染的机会更高(38.4%vs.86.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层分析结果显示,以细粒棘球绦虫为病原体的囊型肝包虫病患者共感染HBV比无HBV共感染者肝脏功能损伤无统计学意义;但是以多房棘球绦虫为病原体的泡型肝包虫病共感染HBV患者较之无HBV共感染者表现出更为严重的肝脏损伤,肝功能指标显著下降(P均<0.05)。结论泡型肝包虫病患者更容易出现HBV病毒共感染,并且会导致更严重的肝脏损伤,在临床治疗中需要特别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囊型包虫病(ce) 泡型包虫病(AE) 乙型肝炎病毒(HBV) 谷丙转氨酶(ALT) 谷草转氨酶(AST)
下载PDF
阿苯达唑联合IFN-α抗小鼠细粒棘球蚴病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云哲琳 周永升 +1 位作者 张焱 李冰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33-138,共6页
目的在BALB/c小鼠体内评价阿苯达唑(ABZ)联合干扰素(interferon,IFN)-α对于CE的治疗效果。方法Balb/c小鼠原头蚴腹腔继发感染5个月后,小鼠被随机分配到4组:ABZ组、IFN-α组、ABZ+IFN-α组和未经处理对照组。不同处理组分别给药2个月。... 目的在BALB/c小鼠体内评价阿苯达唑(ABZ)联合干扰素(interferon,IFN)-α对于CE的治疗效果。方法Balb/c小鼠原头蚴腹腔继发感染5个月后,小鼠被随机分配到4组:ABZ组、IFN-α组、ABZ+IFN-α组和未经处理对照组。不同处理组分别给药2个月。在治疗的第0、7、14、28、36、48、60d从小鼠尾静脉采血检测血清中抗体水平变化。治疗结束后处死小鼠,检测相关指标评价治疗效果。结果与对照组(P<0.01)或ABZ组(P<0.05)相比,ABZ+IFN-α组包囊的数量、大小及重量都显著减少。对不同处理组的包囊进行透射电镜观察(TEM)发现,ABZ+IFN-α组的包囊的超微结构发生了明显的改变。ELISA实验结果表明,ABZ+IFN-α组的血清与脾细胞分泌的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0显著下降(P<0.01);血清中IgE、IgG抗体及其亚型浓度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1)。结论本研究证实ABZ联合IFN-α可能成是一种有效的CE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棘球蚴病(ce) 阿苯达唑 IFN-Α IL-10 超微结构改变
下载PDF
Access在包虫病流行病学调查中的应用
8
作者 汪浩 赵俊彬 +2 位作者 黄燕 许国君 张林 《现代预防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9-32,共4页
[目的]探讨流行病学研究的方法,了解四川甘孜地区人体包虫病流行情况,为防治策略提供科学数据。[方法]access数据库录入、分析达通马4个乡近5年人群包虫病调查资料。[结果]经统计分析:①人群患病率4.7%(218/4017);患病构成率在不同民族... [目的]探讨流行病学研究的方法,了解四川甘孜地区人体包虫病流行情况,为防治策略提供科学数据。[方法]access数据库录入、分析达通马4个乡近5年人群包虫病调查资料。[结果]经统计分析:①人群患病率4.7%(218/4017);患病构成率在不同民族(藏族143,99%,P﹤0.01),不同职业(牧民118,81%,P﹤0.01),不同文化程度(文盲117,81%,P﹤0.01),不同乡(P﹤0.01),不同性别(男49,33.7%;女96,66.2%,P﹤0.01)及不同年龄组均有明显差异。②囊型CE(35/145,24.14%)、泡型AE(90/145,62.07%)混合流行;泡型AE流行程度严重(u=4.919,P﹤0.01)。③泡型AE患者血清阳性率(42/62)66.7%明显高于囊型CE患者(14/62)22.6%(u=3.737,P﹤0.01),是两型包虫病的生物学特征。④影像学阳性者中血清学阳性者占90.3%,提示Dot-ELISA技术是一种敏感的早期包虫病诊断方法。[结论]①该地两型包虫病(AE,CE)混合流行。②access技术适用于流行病学调查,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虫病 数据库 流行病学调查 细粒棘球蚴病(ce) 泡球蚴病(AE)
下载PDF
MyD88和IL-23在肝囊型包虫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9
作者 陈骏 吐尔洪江·吐逊 +4 位作者 沙地克江·阿帕尔 艾买提·亚森 赵培吉 江多斯·帕依孜吾拉 温浩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19年第11期854-857,861,共5页
目的:分析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和IL-23在肝囊型包虫病(CE)组织中的表达,初步探讨MyD88和IL-23在CE中参与免疫逃避的可能机制。方法:收集40例CE组织、CE旁组织及正常人肝组织标本,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MyD88、IL-23在CE、CE旁组织及正常... 目的:分析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和IL-23在肝囊型包虫病(CE)组织中的表达,初步探讨MyD88和IL-23在CE中参与免疫逃避的可能机制。方法:收集40例CE组织、CE旁组织及正常人肝组织标本,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MyD88、IL-23在CE、CE旁组织及正常人肝组织的表达,应用Image-Proplus6.0软件半定量分析MyD88、IL-23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CE患者与正常人血清MyD88、IL-23表达水平。结果:MyD88、IL-23在CE组织中的表达高于CE旁组织(P<0.05);CE旁组织高于正常人肝组织(P<0.05)。CE患者血清中MyD88表达低于正常人(P>0.05),IL-23表达低于正常人(P<0.05)。结论:MyD88、IL-23在CE组织中高表达;提示MyD88、IL-23可能参与CE免疫耐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囊型包虫病 髓样分化因子88 IL-23 免疫耐受
下载PDF
非典型CE1型肝囊型包虫病的诊断及腹腔镜治疗体会 被引量:4
10
作者 马志刚 李玉鹏 +1 位作者 孟塬 陈雄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88-191,共4页
目的探讨非典型CE1型肝囊型包虫病的有效诊断方法及腹腔镜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7例非典型CE1型肝囊型包虫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1例,女性6例,年龄(46.0±21.6)岁,... 目的探讨非典型CE1型肝囊型包虫病的有效诊断方法及腹腔镜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7例非典型CE1型肝囊型包虫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1例,女性6例,年龄(46.0±21.6)岁,均有畜牧区接触史。术前完善包虫免疫实验、腹部超声、腹部CT检查,行腹腔镜手术治疗,术后采用门诊复查、电话等方式进行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20年6月。对术前不同检查方法诊断情况、手术方式、包虫病复发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17例患者术前肝包虫病血清免疫学检查11例为囊性包虫病阳性,6例阴性。腹部CT诊断结果示17例均为肝囊肿。常规彩色多普勒超声示14例患者为肝囊肿,3例示肝囊性占位,囊型包虫病不除外;更换高频探头后9例患者观察到肝囊性病灶顶部节段双轨征或局部增厚囊壁,诊断为CE1型肝囊型包虫病,8例仍诊断为肝囊肿。17例患者均行腹腔镜手术,术中均明确诊断为肝囊型包虫病,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125.0±54.5)min;术中出血量为(150.0±84.5)ml,术后住院时间为(6.5±2.5)d;围手术期无严重并发症或死亡病例,2例术后出现微胆漏,术后5~10 d自行痊愈;术后随访6~12个月,无失访,未见肝脏及腹腔包虫复发。结论在肝脏单囊型病灶的诊治过程中应注意非典型CE1型肝囊型包虫与单纯性肝囊肿的鉴别诊断,腹部螺旋CT、包虫免疫实验、腹部超声有效鉴别率低,易误诊、漏诊,腹部超声高频探头可一定程度提高非典型CE1型肝囊型包虫诊断率。腹腔镜技术既是有效诊断方法也是治疗手段,需根据患者包虫病灶情况选择合理手术方式,腹腔镜手术治疗肝囊型包虫病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球蚴病 ce1型肝囊型包虫病 肝囊肿 彩色多普勒超声 腹腔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