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烟酸-卟啉二元化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电化学性质 被引量:11
1
作者 程秀利 陈正霞 +2 位作者 孙二军 师宇华 师同顺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02-405,共4页
通过亲核取代反应合成了3个新的烟酸-卟啉二元化合物,并用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元素分析和质谱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确认,通过循环伏安法研究了其电化学性质.
关键词 烟酸 卟啉 循环伏安 二元化合物
下载PDF
A critical review on natural compounds interacting with the plant plasma membrane H^(+)-ATPase and their potential as biologicals in agriculture 被引量:5
2
作者 Nanna W.Havshφi Anja T.Fugls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2期268-286,共19页
The plant plasma membrane(PM)H^(+)-ATPase is an essential enzyme controlling plant growth and development.It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response to abiotic and biotic stresses and is subject to tight regulation.We are ... The plant plasma membrane(PM)H^(+)-ATPase is an essential enzyme controlling plant growth and development.It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response to abiotic and biotic stresses and is subject to tight regulation.We are in demand for new sustainable natural growth regulators and as a key enzyme for regulation of transport into the plant cell the PM H^(+)-ATPase is a potential target for these.In this review,we have evaluated the known non-protein natural compounds with regulatory effects on the PM H^(+)-ATPase,focusing on their mechanism of action and their potential as biologicals/growth regulators in plant production of future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LOGICALS cyclic-lipodepsipeptides H^(+)-ATPase H+pump natural compounds PHOSPHATIDYLINOSITOL plasma membrane pore forming compound tenuazonic acid
原文传递
一维链状配位聚合物[Cd(N-MeIM)_2(SCN)_2]_n的结构表征和电化学性能研究(英文) 被引量:4
3
作者 刘法谦 建方方 +3 位作者 汪庆祥 陆路德 杨绪杰 汪信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697-1700,共4页
A novel cadmium(Ⅱ) isothiocyanate complex [Cd(N-MeIM)2(SCN)2]n (N-MeIM=N-methylimidazole) has been prepared and characterized by spectroscopic analysis and crystallographic method. The title compound crystallize in t... A novel cadmium(Ⅱ) isothiocyanate complex [Cd(N-MeIM)2(SCN)2]n (N-MeIM=N-methylimidazole) has been prepared and characterized by spectroscopic analysis and crystallographic method. The title compound crystallize in the Triclinic system, space group P1, with lattice parameters a=0.589 50(12) nm, b=0.785 70(16) nm, c=0.882 00(18) nm, α=110.98(3)°, β=106.49(3)°, γ=95.08(3)°, and Z=1. The title compound exhibits an infinite chain structure in which each pair of Cd atoms is bridged by two η-1,3-SCN- groups. The unique Cd atom lies on an inversion centre and the coordination sphere is completed by two N-MeIM N atoms to form a CdS2N4 octahedron. The polymeric chains are further extended into three-dimensional network via π...π stackings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imidazole rings. The cyclic voltammetry behaviors of the compound on glass carbon electrode showed a typical irreversible process. CCDC: 26528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镉(Ⅱ)配合物 π…π堆积 循环伏安 配位聚合物
下载PDF
Divalent nitrogen-rich cationic salts with great gas production capacities
4
作者 Hao Gu Cheng-chuang Li +3 位作者 Chang-hao Dai Dong-xu Chen Hong-wei Yang Guang-bin Cheng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4期54-68,共15页
Monocyclic nitrogen-rich 3-(aminomethyl)-4,5-diamine-1,2,4-triazole(1)and fused cyclic 3,7-diamine-6-(aminomethyl)-[1,2,4]triazolo[4,3-b][1,2,4]triazole(9)were synthesized through the convenient cyclization reaction f... Monocyclic nitrogen-rich 3-(aminomethyl)-4,5-diamine-1,2,4-triazole(1)and fused cyclic 3,7-diamine-6-(aminomethyl)-[1,2,4]triazolo[4,3-b][1,2,4]triazole(9)were synthesized through the convenient cyclization reaction from the readily available reactant.Their energetic salts with high nitrogen content were proved to be rare examples of divalent monocyclic/fused cyclic cationic salts according to the single crystal analyses.The structure of intermediate B was also identified and verified by its trivalent cation crystal 17.5H_2O indirectly.Energetic compounds 2-8 and 10-17 were fully characterized by NMR spectroscopy,infrared spectroscopy,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elemental analysis.These energetic salts exhibit good thermal stability with decomposition temperatures ranged from 182℃to 245℃.The sensitivity of compounds 2,6,10 and 14 is similar or superior to that of RDX while the others were much more insensitive to mechanical stimulate.Furthermore,detonation velocity of 10(8843 m/s)surpass that of RDX(D=8795 m/s).Considering the high gas production volume(≥808 L/kg)of 2,4,10and 12,constant-volume combustion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 to evaluate their gas production capacities specifically.These compounds possess much higher maximum gas-production pressures(P_(max):7.88-10.08 MPa)than the commonly used reagent guanidine nitrate(GN:P_(max)=4.20 MPa),which indicate their strong gas production capac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used cyclic compound TRIAZOLE Divalent cation Gas production Energetic materials
下载PDF
Voltammetric response of ferroceneboronic acid to diol and phenolic compounds as possible pollutants 被引量:1
5
作者 Shigehiro Takahashi Naoyuki Abiko +5 位作者 Nobuhiro Haraguchi Hiroyuki Fujita Eriko Seki Tetsuya Ono Kentaro Yoshida Jun-ichi Anzai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1年第6期1027-1032,共6页
A voltammetric determination of possible organic pollutants such as diol and phenolic compounds in water was studied using ferroceneboronic acid(FBA) as a redox-active marker.A cyclic voltammogram of FBA exhibited a... A voltammetric determination of possible organic pollutants such as diol and phenolic compounds in water was studied using ferroceneboronic acid(FBA) as a redox-active marker.A cyclic voltammogram of FBA exhibited a pair of oxidation and reduction peaks at 230 and 170 mV at pH 7.0,respectively,while another pair of redox peaks was observed in the presence of diol or phenolic compounds tested.The results were rationalized based on the formation of boronate esters of FBA with the added compounds.The changes in the redox peak currents were dependent on the concentration of the additives,suggesting a usefulness of FBA in the electrochemical determination of these compounds in wa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rroceneboronic acid SUGAR phenolic compound cyclic voltammetry pollutants in water electrochemical determination
原文传递
中药药剂学循环复合式实验教学模式的创建与实践 被引量:2
6
作者 战旗 陈新梅 +4 位作者 毕建云 李爽 张宏萌 韩春超 王蕊 《药学研究》 CAS 2016年第5期305-307,共3页
结合本校中药药剂学实验的具体情况,探讨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循环复合式实验教学模式,对其运行机制、优势及实践反馈进行了相应的总结。实践证明,该实验教学模式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了学生及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促进实验设备... 结合本校中药药剂学实验的具体情况,探讨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循环复合式实验教学模式,对其运行机制、优势及实践反馈进行了相应的总结。实践证明,该实验教学模式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了学生及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促进实验设备、试药的合理使用,该模式符合高校教改的要求,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药剂学 循环复合式 实验教学 创建 实践
下载PDF
关于立体化学中几个问题的注记 被引量:1
7
作者 文瑞明 罗新湘 《益阳师专学报》 2002年第3期68-70,共3页
阐述了立体化学教学中的几个疑难问题
关键词 立体化学 次序规则 环状化合物 手性轴化合物 外消旋体 R/S构型 异构体
下载PDF
硝基类化合物在纳米金膜修饰电极上的伏安行为及测定
8
作者 谢志美 刘志国 《化学传感器》 CAS 2003年第1期44-48,共5页
用牛血清蛋白和戊二醛交联将纳米金固定在玻碳电极上,形成了纳米金修饰的玻碳电极。研究了三类硝基类化合物包括对氧磷神经毒剂、对硝基酚、硝基苯在纳米金修饰的玻碳电极的伏安行为进行了研究。实验发现纳米金能显著地降低硝基类化合... 用牛血清蛋白和戊二醛交联将纳米金固定在玻碳电极上,形成了纳米金修饰的玻碳电极。研究了三类硝基类化合物包括对氧磷神经毒剂、对硝基酚、硝基苯在纳米金修饰的玻碳电极的伏安行为进行了研究。实验发现纳米金能显著地降低硝基类化合物在电极上的伏安氧化还原电位,且硝基类化合物在该电极上具有对称不可逆的氧化还原峰,浓度在1.0×10^(-7)~1.0×10^(-5)mol/L范围内与还原峰电流呈线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基类化合物 纳米金膜 修饰电极 测定 循环伏安
下载PDF
试论环状化合物“芳香性”的判断方法
9
作者 夏新泉 《高师理科学刊》 2005年第4期41-43,共3页
探讨了几类环状化合物“芳香性”的判断方法,阐述了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 环状化合物 芳香性 判断方法
下载PDF
砒啶类杂环化合物的合成研究
10
作者 欧阳杰 张玉华 盛长文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CAS 1998年第4期10-13,共4页
通过4-乙酰基-1,2-二氧六环-3-醇类环状过氧化合物的O-烷基化,缩合,环化等反应合成了具有1,2-二烷环状过氧结构的吡啶类新杂环化合物,并由元素分析,IR,1H-NMR光谱确定了全部新化合物的结构.
关键词 杂环化合物 吡啶 缩合 杂环药物 制药
下载PDF
环状旋光化合物的R/S构型简易命名方法
11
作者 凡素华 黄敏 +4 位作者 武海 陈水生 乔瑞 杨松 沈杰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第4期40-42,2,共3页
针对有机化学环状体系旋光化合物的R/S构型标定较难的问题,介绍了一种简易、快速和准确的命名方法。该法分三步:找视角、书写费歇尔投影式和命名。并以三元环、五元环和六元环状化合物的R/S构型命名为例说明其用法。
关键词 环状化合物 R S命名 FISCHER投影式
下载PDF
判定环状化合物C^*R/S构型的简单方法
12
作者 朱云云 《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3期22-23,共2页
以R/S构型标记法直接应用于Fischer投影式 ,按特点规则判断其构型为依据 。
关键词 环状化合物 手性碳原予 FISCHER投影式 R/S构型 判定方法 有机化学 立体化学
下载PDF
环状配合物Me_2Si[η~5-C_5H_4Fe(CO)_2]_2SnR_2的合
13
作者 谢文华 周秀中 +2 位作者 徐善生 王如骥 王宏根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387-390,共4页
通过SnCl_2对化合物Me_2Si[η~5-C_5H_4Fe(CO)]_2(μ-CO)_2(Ⅰ)中Fe-Fe键的插入反应以及Ⅰ被Na-Hg齐还原所生成的相应双铁负离子{Me_2Si[η~5-C_5H_4Fe(CO)_2]_2}^... 通过SnCl_2对化合物Me_2Si[η~5-C_5H_4Fe(CO)]_2(μ-CO)_2(Ⅰ)中Fe-Fe键的插入反应以及Ⅰ被Na-Hg齐还原所生成的相应双铁负离子{Me_2Si[η~5-C_5H_4Fe(CO)_2]_2}^(2-)与SnR_2Cl_2(R=Me,Ph)的亲核反应,合成了环状化合物Me_2Si[η~5-C_5H_4Fe(CO)_2]_2SnR_2[R=Cl(1),Me(2),Ph(3)]。以元素分析、IR和~1HNMR谱表征了它们的结构,并用X射线衍射测定了配合物3的晶体结构。3为单斜晶系,空间群P2_1/n,a=1.0384(3)nm,b=1.6384(1)nm,c=1.5762(5)nm,β=97.93(2)°,V=2.656(2)nm~3,Z=4,Dx=1.71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环戊二烯基 环状化合物 铁配合物
下载PDF
基于量子化学的木质素热裂解中环类化合物形成的理论及实验研究
14
作者 田红 陈斌斌 +1 位作者 罗海银 姚灿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8,共8页
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分析木质素微观结构,应用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Py-GC/MS)进行木质素的热裂解产物分析。研究结果表明:300和400℃时没有检测到多环芳烃等复杂结构,可见在该温度下,裂解产物并未发生二次缩合作用;在800... 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分析木质素微观结构,应用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Py-GC/MS)进行木质素的热裂解产物分析。研究结果表明:300和400℃时没有检测到多环芳烃等复杂结构,可见在该温度下,裂解产物并未发生二次缩合作用;在800℃下,苯和甲苯的GC含量增加,苯酚基本保持不变,并开始出现多环芳烃化合物。以密度泛函理论B3LYP/6-31G(d,p)为基础对木质素的裂解反应过程进行了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对比分析实验数据和模拟数据,推断出木质素热裂解中环类化合物的形成演化机理:300~400℃主要发生CC键的断裂和羟基脱落(路径R5-1)以及C1—Cα键的断裂(路径R5-2);400~800℃发生的C1—Cα键断裂反应(路径R4-1),苯环上甲氧基官能团脱去反应(路径R4-4)和苯环上甲氧基均裂(路径R5-3);与苯环上甲氧基官能团均裂反应(路径R4-3)相比,苯环C1—Cα断裂反应(路径R4-2)发生的可能性更大;路径2、路径3和路径5的产物量均在800℃左右达到最大,其产物分别为联苯、菲以及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质素 热裂解产物 环类化合物 裂解气相色谱质谱
下载PDF
弯曲应力状况下微型BGA封装可靠性比较研究
15
作者 杨建生 《电子工业专用设备》 2009年第9期32-37,48,共7页
微型球栅阵列(μBGA)是芯片规模封装(CSP)的一种形式,已发展成为最先进的表面贴装器件之一。在最新的μBGA类型中使用低共晶锡-铅焊料球,而不是电镀镍金凸点。采用传统的表面贴装技术进行焊接,研讨μBGA的PCB装配及可靠性。弯曲循环试验... 微型球栅阵列(μBGA)是芯片规模封装(CSP)的一种形式,已发展成为最先进的表面贴装器件之一。在最新的μBGA类型中使用低共晶锡-铅焊料球,而不是电镀镍金凸点。采用传统的表面贴装技术进行焊接,研讨μBGA的PCB装配及可靠性。弯曲循环试验(1000~-1000με),用不同的热因数(Qη)回流,研究μBGA、PBGA和CBGA封装的焊点疲劳失效问题。确定液相线上时间,测定温度,μBGA封装的疲劳寿命首先增大,接着随加热因数的增加而下降。当Qη接近500s·℃时,出现寿命最大值。最佳Qη范围在300~750s·℃之间,此范围如果装配是在氮气氛中回流,μBGA封装的寿命大于4500个循环。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来检查μBGA和PBGA封装在所有加热因数状况下焊点的失效。每个断裂接近并平行于PCB焊盘,在μBGA封装中裂纹总是出现在焊接点与PCB焊盘连接的尖角点,接着在Ni3Sn4金属间化合物(IMC)层和焊料之间延伸。CBGA封装可靠性试验中,失效为剥离现象,发生于陶瓷基体和金属化焊盘之间的界面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弯曲 疲劳失效 金属间化合物 微型BGA 可靠性 焊点
下载PDF
弯曲应力状况下微型BGA封装可靠性比较
16
作者 杨建生 《电子与封装》 2009年第11期12-16,20,共6页
文中采用传统的表面贴装技术进行焊接,研讨μBGA的PCB装配及可靠性。弯曲循环试验(1000με~-1000με),用不同的热因数(Q_η)回流,研究μBGA、PBGA和CBGA封装的焊点疲劳失效问题。确定液相线上时间,测定温度,μBGA封装的疲劳寿命首先... 文中采用传统的表面贴装技术进行焊接,研讨μBGA的PCB装配及可靠性。弯曲循环试验(1000με~-1000με),用不同的热因数(Q_η)回流,研究μBGA、PBGA和CBGA封装的焊点疲劳失效问题。确定液相线上时间,测定温度,μBGA封装的疲劳寿命首先增大,接着随加热因数的增加而下降。当Q_η接近500s·℃时,出现寿命最大值。最佳Q_η范围在300 s·℃~750s·℃之间,此范围如果装配是在氮气氛中回流,μBGA封装的寿命大于4 500个循环。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来检查μBGA和PBGA封装在所有加热因数状况下焊点的失效。每个断裂接近并平行于PCB焊盘,在μBGA封装中裂纹总是出现在焊接点与PCB焊盘连接的尖角点,接着在Ni_3Sn_4金属间化合物(IMC)层和焊料之间延伸。CBGA封装可靠性试验中,失效为剥离现象,发生于陶瓷基体和金属化焊盘之间的界面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弯曲 疲劳失效 金属间化合物 微型BGA 可靠性 焊点
下载PDF
中国稠油蒸汽吞吐后提高采收率接替技术前景 被引量:24
17
作者 方吉超 李晓琦 +2 位作者 计秉玉 王海波 路熙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78-382,389,共6页
针对中国稠油资源特征和蒸汽吞吐开发现状,探索了稠油蒸汽吞吐后接替性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发展前景。中国稠油普遍埋藏深、黏度大,主要以蒸汽吞吐方式开发。蒸汽吞吐波及半径仅为30~40 m,效益开采为8~12个周期,平均采收率约为20%。蒸汽吞... 针对中国稠油资源特征和蒸汽吞吐开发现状,探索了稠油蒸汽吞吐后接替性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发展前景。中国稠油普遍埋藏深、黏度大,主要以蒸汽吞吐方式开发。蒸汽吞吐波及半径仅为30~40 m,效益开采为8~12个周期,平均采收率约为20%。蒸汽吞吐转蒸汽驱是国际主流选择,解决了热波及受限问题,但需要克服稠油埋藏深带来的热损失难题。火烧油层作为稠油开发后期的极限接替开发技术,能够解决波及受限、无效热耗等问题,有望成为目前有技术、无经济效益的废弃/半废弃稠油油田的最终提高采收率方法。长远看,由快速热采开发转向低成本持续冷采是稠油开发后期的必然选择。化学复合驱冷采能够大幅度降低成本、扩大波及体积,下一步需要提高低水动力条件下稠油乳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蒸汽吞吐 蒸汽驱 火烧油层 化学复合驱冷采
下载PDF
某些剧毒有机废料在高温至超临界水中的处理实验 被引量:19
18
作者 李统锦 Brill,TB 《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43-46,51,共5页
为了探索毒害有机废料的处理条件和反应机制,用二氨基乙二肟,氨基氰和蜜胺作初始试料,在温度150—400℃,压力100—700×105Pa的条件下进行了水热实验研究,部分密胺实验还添加了H2O2.实验结果表明,在水... 为了探索毒害有机废料的处理条件和反应机制,用二氨基乙二肟,氨基氰和蜜胺作初始试料,在温度150—400℃,压力100—700×105Pa的条件下进行了水热实验研究,部分密胺实验还添加了H2O2.实验结果表明,在水热条件下,尤其在超临界水中,二氨基乙二肟和氨基氰既可以通过热解作用而聚合成较高分子量的氮杂环混合物,进而水解转化成CO2和NH3,也可以直接发生水解作用,生成CO2和NH3.添加氧化剂可以大大提高对高热稳定性的有机废料如密胺的处理速度.水解反应的可能机制是水的亲核加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水 有机废料 剧毒 高温处理 废水处理
下载PDF
一种新型非贵金属氧还原电催化剂 被引量:4
19
作者 钟文健 董新法 +1 位作者 陈胜洲 林维明 《电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45-248,共4页
用N4-金属大环化合物作为非贵金属氧还原电催化剂是一个很有希望的途径。综述了N4-金属大环化合物的阴极氧还原电催化性质 ,讨论了中心金属原子、热处理大环化合物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介绍了这类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及其抗甲醇性能 ,并指... 用N4-金属大环化合物作为非贵金属氧还原电催化剂是一个很有希望的途径。综述了N4-金属大环化合物的阴极氧还原电催化性质 ,讨论了中心金属原子、热处理大环化合物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介绍了这类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及其抗甲醇性能 ,并指出了这类催化剂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电解质燃料电池 阴极 电催化剂 非贵金属 氧还原
下载PDF
N-(末端三甲基硅苄基甘氨酸肽链)邻苯二甲酰亚胺的光诱导单电子转移成环反应 被引量:6
20
作者 金英学 谭广慧 +3 位作者 赵俊明 张鹏 王丙南 郑鹏 《有机化学》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60-864,共5页
以苄基甘氨酸为起始原料合成N-(末端三甲基硅苄基甘氨酸肽链)邻苯二甲酰亚胺(1).1在甲醇溶剂中光照发生单电子转移反应,生成分子内双自由基10,自由基偶合生成环聚甘氨酸肽化合物2.此反应产率好,区域选择性高.所有新化合物结构均经NMR和... 以苄基甘氨酸为起始原料合成N-(末端三甲基硅苄基甘氨酸肽链)邻苯二甲酰亚胺(1).1在甲醇溶剂中光照发生单电子转移反应,生成分子内双自由基10,自由基偶合生成环聚甘氨酸肽化合物2.此反应产率好,区域选择性高.所有新化合物结构均经NMR和质谱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诱导 单电子转移 环肽化合物 合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