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网络道德失范与网络伦理的构建 被引量:18
1
作者 关友杏 《学术交流》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5-19,共5页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使其正负效应表现呈愈来愈大之势。网络失范是当代社会学无法回避的一个新领域,也是新兴的网络社会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它不仅阻碍了网络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对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使其正负效应表现呈愈来愈大之势。网络失范是当代社会学无法回避的一个新领域,也是新兴的网络社会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它不仅阻碍了网络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对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研究我国当前网络失范行为及如何构建我国的网络伦理道德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社会 网络道德 网络伦理
下载PDF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从概念建构到关联性议题审视 被引量:25
2
作者 卢岚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2-121,共10页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基于网络社会的崛起,既有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网络社会引发的社会结构和人类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解释不足而提出的概念。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建构,是在新的思维方式和新的视野中,观察、审视不同场域中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现...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基于网络社会的崛起,既有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网络社会引发的社会结构和人类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解释不足而提出的概念。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建构,是在新的思维方式和新的视野中,观察、审视不同场域中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现象,打破虚拟与现实之间的隔阂,进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在"线上与线下"的双向互嵌,"在场空间"与"缺场空间"的全面贯通。因此,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从概念建构到关联性议题的关注,就是追问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社会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理论题域,厚实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社会 社会结构转型 概念建构
下载PDF
网络社会与社会分层:结构转型还是结构再生产?——基于CGSS2010数据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18
3
作者 程士强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9,共9页
网络社会的崛起是一次重大的社会变迁,基于网络资源差异性占有所产生的网络社会分层成为社会分层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维度。利用CGSS2010数据分析了网络社会分层与原有的社会分层机制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在网络化引起的社会分层变迁中,结... 网络社会的崛起是一次重大的社会变迁,基于网络资源差异性占有所产生的网络社会分层成为社会分层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维度。利用CGSS2010数据分析了网络社会分层与原有的社会分层机制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在网络化引起的社会分层变迁中,结构再生产是主导特征。那些在现实社会中处于优势地位的个体,其在网络社会中也具有资源优势,而那些现实社会中处于劣势的人,在网络资源占有方面仍身处劣势。个体在网络社会中的阶层地位既受到本人传统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也受到其父代的传统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从而以"代内再生产"和"代际再生产"的方式将原有的阶层结构延续到网络社会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社会 社会变迁 社会分层 网络社会分层 网络资源 结构再生产
下载PDF
强化与变异:网络社会中的“全景敞视” 被引量:18
4
作者 郑日强 《社会学评论》 2015年第4期81-88,共8页
本文对网络社会中的"全景敞视"予以分析。互联网技术全面提升了监视的程度,在网络社会中,监视是可见的但又无法确知的,通过自动化、非个人化监视,进一步落实了监视权力的网状分布,开展全方位的监控,并构建了永恒的档案记录,... 本文对网络社会中的"全景敞视"予以分析。互联网技术全面提升了监视的程度,在网络社会中,监视是可见的但又无法确知的,通过自动化、非个人化监视,进一步落实了监视权力的网状分布,开展全方位的监控,并构建了永恒的档案记录,因而一定程度上互联网实现了"完美"的"全景敞视"。在强化、升级的同时,互联网中的"全景敞视"也发生变异,体现为被监视的个人不再相互隔离,监视是扁平化的,检查和档案分离。此外,互联网中的监视方向出现分化,不仅有国家对个人的监视,还有个人对国家的监视以及个人之间的相互监视。不同的监视方向有不同的数据基础,不可等而视之。随着社会生活的网络化,互联网不仅能监视虚拟网络社会,还能监视实在网络社会,而网民在这一潮流中难以脱离,只能谨言慎行。网络社会是否会基于"完美"的"全景敞视"而开展规训,这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社会 互联网 全景敞视 监视
原文传递
网络民主:公共协商与制度创新 被引量:17
5
作者 徐珣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1-47,113,共8页
网络社会的民主性基础使网络民主成为可能。网络民主是作为网民的公民借助网络的信息媒介,参与公共事件、影响政治社会决策,建构公共生活的网络集体行动创新过程。网络民主的功能取向在于公共协商与治理。网络民主的制度创新以导引公共... 网络社会的民主性基础使网络民主成为可能。网络民主是作为网民的公民借助网络的信息媒介,参与公共事件、影响政治社会决策,建构公共生活的网络集体行动创新过程。网络民主的功能取向在于公共协商与治理。网络民主的制度创新以导引公共领域的形成为核心目标;以理性的公共运用为条件;其有效性源于网络民主参与的集体行动与正式制度系统之间的互动联接。其具体路径在于:以公共性原则引导网络集体行动;促进多元理性的交往融合;促进信息共享;以地方性公共事务为当前的切入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民主 网络社会 公共协商 公共领域
下载PDF
中国网络社会多中心协同治理模式探索 被引量:16
6
作者 熊光清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6期30-35,共6页
多中心协同治理模式为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建设提供了一种可操作性的实践方案。由于网络社会的去中心化以及网络社会参与主体之间的强互动性,多中心协同治理模式可以有效运用到网络社会治理过程中。中国网络社会的环境非常复杂,治理难度很... 多中心协同治理模式为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建设提供了一种可操作性的实践方案。由于网络社会的去中心化以及网络社会参与主体之间的强互动性,多中心协同治理模式可以有效运用到网络社会治理过程中。中国网络社会的环境非常复杂,治理难度很大,单一主体治理模式难以有效应对这一复杂状况。要加强中国网络社会治理能力建设,就必须在中国网络社会治理过程中推进多中心协同治理,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等多元主体的治理作用,并注重发挥多元主体在治理过程中的彼此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社会 多中心协同治理 治理能力建设
下载PDF
网络社会心态:核心特征、分析视角及研究议题 被引量:16
7
作者 黄荣贵 吴锦峰 桂勇 《社会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02-120,共19页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广泛使用,网络社会心态既是社会心态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成为理解中国网络社会的重要窗口。在系统梳理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本文指出网络社会心态具有社群性、极端性、流动性和网络嵌入性四方面鲜明的特征。在剖析网...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广泛使用,网络社会心态既是社会心态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成为理解中国网络社会的重要窗口。在系统梳理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本文指出网络社会心态具有社群性、极端性、流动性和网络嵌入性四方面鲜明的特征。在剖析网络社会心态特征的基础上,本文将网络社会心态看作一种具有关系性、局部主体间性和相对流动性的社会文化现象。这一理解要求我们综合运用归纳逻辑、类型学分析和话语分析等视角对网络社会心态进行实证研究,并聚焦考察网络社会心态的社群化、极化和形成机制这三个关键性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社会心态 网络社会 大数据
原文传递
Web3.0时代下网络社会的软法治理 被引量:16
8
作者 喻少如 陈琳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8-14,共7页
网络社会从原有的Web1.0发展到Web3.0时代,相对应的政府治理模式应从实行监管走向提供个性化服务。传统的硬法规制模式因滞后于网络社会的发展而亟待变革。软法以其协商、平等、民主等特点契合了治理转型的需要,并通过自我规范、利益导... 网络社会从原有的Web1.0发展到Web3.0时代,相对应的政府治理模式应从实行监管走向提供个性化服务。传统的硬法规制模式因滞后于网络社会的发展而亟待变革。软法以其协商、平等、民主等特点契合了治理转型的需要,并通过自我规范、利益导向、组织规训、硬法指引等机制发挥其独特作用。软法治理应通过明晰软法的目标和定位、规范软法的制定主体和程序、构建"柔性"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等方式来实现网络社会的有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B3.0 时代 网络社会 硬法 软法 网络治理
下载PDF
第三网络社会与新“差序格局” 被引量:13
9
作者 李斌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5期57-60,共4页
汉语中的“网络社会”实际上可指代三种形态——关系社会、赛伯社会和网络社会。关系社会由零散的强关系簇构成,赛伯社会是以技术为中轴的虚拟空间。当赛伯社会作为一种外力介入关系社会后,网络的“内卷”和“外张”共同促生了第三网络... 汉语中的“网络社会”实际上可指代三种形态——关系社会、赛伯社会和网络社会。关系社会由零散的强关系簇构成,赛伯社会是以技术为中轴的虚拟空间。当赛伯社会作为一种外力介入关系社会后,网络的“内卷”和“外张”共同促生了第三网络社会。这种社会的微观关系结构是新“差序格局”。最后“,差序格局”的转变被笔者用来作为一种解决格兰诺维特和边燕杰分歧的文化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系社会 赛伯社会 第三网络社会 内卷 外张 新“差序格局”
下载PDF
网络社会差序格局的崛起与分化 被引量:10
10
作者 王斌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2015年第8期33-39,共7页
差序格局在公私、权力和权利这三个维度奠定了乡土社会的基本结构和互动秩序。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乡土中国"向"离土中国"加速变革,差序格局也由单纯的亲疏、尊卑之别,扩展到了地域与城乡之间的分化。这些差异在&q... 差序格局在公私、权力和权利这三个维度奠定了乡土社会的基本结构和互动秩序。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乡土中国"向"离土中国"加速变革,差序格局也由单纯的亲疏、尊卑之别,扩展到了地域与城乡之间的分化。这些差异在"线上"和"线下"分殊的基础上显得愈益复杂,我国的网络社会也由此呈现出一种新的差序格局。它引发了互联网公私领域的变革与困境、信息权力的崛起与分化、网络公民权的成型与危机。对我国网络社会新差序格局的再反思,其实质是从"文化自觉"的角度来推动本土社会理论的传承与创新,以此开启互联网治理之新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差序格局 网络社会 网络治理
下载PDF
网络服务提供者之角色构造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邹晓玫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3期63-69,共7页
网络技术的深度社会化,使网络服务提供者(ISP)转化为网络社会内生秩序的主要承担者和建构者。现有法律体系采用简单的"技术—内容"分立的类型化方式,难以应对网络服务方式的更新。宏观上应以ISP的社会功能特征为立足点,确立... 网络技术的深度社会化,使网络服务提供者(ISP)转化为网络社会内生秩序的主要承担者和建构者。现有法律体系采用简单的"技术—内容"分立的类型化方式,难以应对网络服务方式的更新。宏观上应以ISP的社会功能特征为立足点,确立其角色的四层次分层构造;微观上以信息干预度、内容参与度、商业利益参与度和社会关系参与度来确定特定ISP的角色构造及其法律责任基础。以"有限网络技术中立"为中心的规范体系维护ISP的角色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社会 网络服务提供者 社会角色 角色规范 法律责任
下载PDF
网络行为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被引量:6
12
作者 朱永德 黄少华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7-31,共5页
互联网的快速崛起和普及,对人类的社会行为、日常生活、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由于网络空间具有一种全新的社会特性,因而人们的网络行为,亦相应地呈现出若干全新的社会特征,迫切需要社会科学作出新的解释。深入研... 互联网的快速崛起和普及,对人类的社会行为、日常生活、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由于网络空间具有一种全新的社会特性,因而人们的网络行为,亦相应地呈现出若干全新的社会特征,迫切需要社会科学作出新的解释。深入研究网络行为,对于了解和把握网络空间这一全新的社会变量对人类日常社会生活及其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行为 网络空间 网络社会
下载PDF
谁在网络中抱怨——基于网络社会分层视角 被引量:9
13
作者 胡建国 博昊渊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0-45,共6页
对于今天网络中的怨气,现有观点或从现实社会找根源,或从网络技术进行归因。这种思维逻辑面临着治理的风险。本文基于网络社会分层视角,提出研究假设:网络社会分层将那些原本处于现实社会分层体系中边缘位置的阶层群体推到了网络社会精... 对于今天网络中的怨气,现有观点或从现实社会找根源,或从网络技术进行归因。这种思维逻辑面临着治理的风险。本文基于网络社会分层视角,提出研究假设:网络社会分层将那些原本处于现实社会分层体系中边缘位置的阶层群体推到了网络社会精英位置,网络社会中弥漫的抱怨不过是网络社会中的精英们对现实权威进行挑战的工具,是网络社会中的精英们对现实社会分层体系中的权力与财富机制的质疑,是对现有社会秩序与传统权威挑战。本文实证研究结果验证了上述假设。这暗示着今天在进行网络社会治理时,如何从网络社会分层的角度切入是推进社会秩序与进步的重要面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社会 社会分层 社会冲突 社会管理
下载PDF
网络执政能力:面向网络社会的国家治理 被引量:7
14
作者 叶敏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5期173-180,共8页
网络执政能力是网络社会环境下执政党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执政党必须下大力气、大功夫建设的一项核心执政力。基于网络的建设、管理和应用三个层面的网络执政能力建设的现状,在网络建设上,要继续推进信息化战略,加大科研投入... 网络执政能力是网络社会环境下执政党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执政党必须下大力气、大功夫建设的一项核心执政力。基于网络的建设、管理和应用三个层面的网络执政能力建设的现状,在网络建设上,要继续推进信息化战略,加大科研投入,建设信息强国;网络管理上,要树立服务型管理理念,加强网络软管理能力,捍卫互联网主权;网络应用上,要推进电子政务,大力发展网络民主,增强网络文化软实力,加强党的网络执政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社会 网络执政能力 国家治理 信息化战略 互联网 网络文化
下载PDF
政策议程设置中网民触发模式的基本要素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费久浩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5-82,共8页
议程设置是公共政策的首要环节,网络社会的异军突起造就了政策议程设置的一种全新模式,即网民触发模式。网民触发模式的基本要素包括焦点事件的引爆、共同体验的激活、意见领袖的动员、传统媒体的跟进和决策当局的认同。这些基本要素的... 议程设置是公共政策的首要环节,网络社会的异军突起造就了政策议程设置的一种全新模式,即网民触发模式。网民触发模式的基本要素包括焦点事件的引爆、共同体验的激活、意见领袖的动员、传统媒体的跟进和决策当局的认同。这些基本要素的结构性组合表明网民触发模式具有自身的内在规定性,与传统的精英主义议程设置模式表现出本质上的不同,代表了中国公共政策发展的一种新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社会 政策议程设置 网民触发模式 基本要素
下载PDF
网络社会的崛起与文化公民身份建构 被引量:7
16
作者 钟雅琴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8-53,共6页
传统文艺社会学以一种一元论的价值观将社会文化结构想象为同质性的文化整体,而当下中国文化现实的复杂性与破碎性却强烈地昭示着多元文化时代的到来。文化公民身份理论正是基于对文化多样性的观察,要求承认共同体内部成员文化身份的差... 传统文艺社会学以一种一元论的价值观将社会文化结构想象为同质性的文化整体,而当下中国文化现实的复杂性与破碎性却强烈地昭示着多元文化时代的到来。文化公民身份理论正是基于对文化多样性的观察,要求承认共同体内部成员文化身份的差异,推动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近年来中国网络社会的崛起大大拓展了公众表达文化诉求所需的公共空间,对于中国文化公民身份的建构有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公民身份 多元文化 网络社会 公共空间
下载PDF
生态系统视角下的网络社会管理体制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谢金林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3期97-102,共6页
网络社会是由多个子系统和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的自我协同演化的一个生态系统,网络社会生态平衡最根本的条件是系统协同演化的自发扩展秩序的发展。网络社会问题的根源是网络社会生态系统各子系统和构成要素不能协同演化,导致生态系统失... 网络社会是由多个子系统和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的自我协同演化的一个生态系统,网络社会生态平衡最根本的条件是系统协同演化的自发扩展秩序的发展。网络社会问题的根源是网络社会生态系统各子系统和构成要素不能协同演化,导致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因此,网络社会管理体制必须遵循网络社会生态系统协同演化规律,发挥主体自治功能,健全网络社会管理体系,使网络自治逻辑与网络法律规制逻辑并行不悖,形成有效的引导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学 网络社会 管理体制
下载PDF
网络恐怖主义的处置机制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刘启刚 刘冲 《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113-115,122,共4页
网络恐怖主义是网络和恐怖主义相结合的产物,是恐怖主义在信息社会背景下的一个新的发展趋向。网络恐怖主义主要表现为网络恐怖破坏战、网络恐怖宣传战、网络恐怖心理战和网络恐怖协作战四种类型。网络恐怖主义与传统恐怖主义本质是相同... 网络恐怖主义是网络和恐怖主义相结合的产物,是恐怖主义在信息社会背景下的一个新的发展趋向。网络恐怖主义主要表现为网络恐怖破坏战、网络恐怖宣传战、网络恐怖心理战和网络恐怖协作战四种类型。网络恐怖主义与传统恐怖主义本质是相同的,但具有更强的智能性、隐蔽性和破坏性。为有效应对网络恐怖主义,要重点做好相关立法、情报收集、技术提升和加强协作等几方面的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恐怖主义 处置机制 信息社会
下载PDF
网络社会下中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模式的嬗变——以“PM_(2.5)纳入国家空气质量监测与治理体系”为例 被引量:6
19
作者 费久浩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5期97-100,共4页
互联网技术的迅速普及和深度应用带来中国网络社会的强势崛起,它相当深刻地改变了中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模式。这种变化主要表现为在传统的占主流地位的权威动员模式之外,网民触发模式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许多关乎民众福祉和社会发展的政... 互联网技术的迅速普及和深度应用带来中国网络社会的强势崛起,它相当深刻地改变了中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模式。这种变化主要表现为在传统的占主流地位的权威动员模式之外,网民触发模式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许多关乎民众福祉和社会发展的政策议程设置中。PM2.5纳入国家空气质量监测与治理体系议程的启动是这一模式的生动写照,它表明网民触发模式具有不同于其他议程设置模式的作用机理,在中国当下的政治社会生态下内含极为明显的民主意蕴,对推动公共政策民主化具有非常现实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社会 公共政策 议程设置
下载PDF
Web 2.0时代的公共治理“四维一体”路径选择 被引量:5
20
作者 刘文富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80-188,共9页
在Web 2.0时代,公共治理面临着网络新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对此背景下公共治理的特征和路径进行深度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Web 2.0时代的公共治理具有即时性的治理时域、可扩展性的治理空域、多元化的治理主体、互动性的治理... 在Web 2.0时代,公共治理面临着网络新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对此背景下公共治理的特征和路径进行深度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Web 2.0时代的公共治理具有即时性的治理时域、可扩展性的治理空域、多元化的治理主体、互动性的治理方式、共享性的治理功能、泛在化的治理环境等主要特征,需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的路径选择。加强公共治理社会动员、强化公共治理威信服人、严格公共治理准则约束、优化公共治理报偿激励,可以形成由"社会动员、威信服人、准则约束、报偿激励"组成的四维一体的公共治理路径。"社会动员"是通过社交媒体等多种沟通方式影响和改变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的认识和态度,引导和号召社会成员积极参与公共治理。"威信服人"是运用公信力来确立权威,顺应多元化的趋势,平衡各个治理主体的权力关系。"准则约束"是运用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行为准则、技术标准等众多具体形式,通过各种治理准则来引导和形成治理秩序。"报偿激励"是指采用报偿手段激发社会组织和民众为实现公共治理最优化的目标而采取积极自觉的行动,是实现社会公共治理目标和任务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B 2.0 网络社会 公共治理 网络政治 路径选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