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滇重楼种子无菌萌发及植株形态发生的研究 被引量:17
1
作者 杨淋 胡侃 +1 位作者 赵昱 李海峰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51-154,共4页
目的:探讨滇重楼种子无菌萌发及植株形态发生的影响条件。方法:研究培养基、培养温度和光照强度对滇重楼种子无菌萌发的影响,并对无菌萌发过程中植株形态发生进行观察。结果:滇重楼种子无菌萌发最佳培养基是Knudson C,种子萌动率和萌发... 目的:探讨滇重楼种子无菌萌发及植株形态发生的影响条件。方法:研究培养基、培养温度和光照强度对滇重楼种子无菌萌发的影响,并对无菌萌发过程中植株形态发生进行观察。结果:滇重楼种子无菌萌发最佳培养基是Knudson C,种子萌动率和萌发率分别为91.0%,76.7%;B5培养基适宜胚根生长,胚根长(4.567±0.251 7)cm。15℃/25℃和20℃/25℃变温培养种子萌动率达81.7%以上;15℃/25℃变温培养能促进种子萌发,种子萌发率高达55.3%,部分种胚能突破种皮生长发育成子叶;20℃/25℃变温培养适宜胚根生长,胚根长为(3.667±0.208 2)cm。750~1 500 lx弱光照培养适宜种子萌发,种子萌动率和萌发率分别在86.7%,58.3%以上;750 lx弱光照培养胚根生长迅速,胚根长达(4.867±0.152 8)cm;3 000 lx强光照对种子萌发和胚根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结论:建立了滇重楼种子无菌萌发胚根和胚芽培养系,为进一步研究无菌条件下滇重楼胚根和胚芽的生长发育、生理生化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重楼种子 无菌萌发 形态发生 培养基 培养温度 光照强度
原文传递
黑木耳液体深层发酵培养基的筛选 被引量:11
2
作者 于海洋 王延锋 +6 位作者 史磊 潘春磊 盛春鸽 王金贺 刘姿彤 张鹏 董雪梅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8期46-48,共3页
为了得到更多的发酵产物,采用单因素分析和正交实验,研究黑木耳在发酵过程中营养成分对菌丝体形态、生物量及多糖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碳源为葡萄糖;最佳氮源为酵母浸膏;添加无机盐效果更佳。在以上条件下进行黑木耳液体深层发酵,... 为了得到更多的发酵产物,采用单因素分析和正交实验,研究黑木耳在发酵过程中营养成分对菌丝体形态、生物量及多糖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碳源为葡萄糖;最佳氮源为酵母浸膏;添加无机盐效果更佳。在以上条件下进行黑木耳液体深层发酵,所获得的生物量和多糖含量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木耳 发酵 营养条件 培养基
下载PDF
食用菌培养料不同处理方法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周廷斌 刘海英 +1 位作者 孟祥元 罗玉铃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03年第2期89-91,共3页
试验选取 4种培养料处理方法 ,对其防杂菌污染效果及对食用菌菌丝生长和产量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发酵 +高温蒸汽灭菌法与常规高温蒸汽灭菌法比较效果无明显差异 ,而发酵 +高温蒸汽灭菌法比常规高温蒸汽灭菌法可以缩短灭菌时间 6 ... 试验选取 4种培养料处理方法 ,对其防杂菌污染效果及对食用菌菌丝生长和产量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发酵 +高温蒸汽灭菌法与常规高温蒸汽灭菌法比较效果无明显差异 ,而发酵 +高温蒸汽灭菌法比常规高温蒸汽灭菌法可以缩短灭菌时间 6 5h ,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药剂处理法和发酵处理法虽然在菌丝生长和产量上不及常规高温蒸汽灭菌法 ,但其不需高温蒸汽灭菌 ,节省能源和设备投资 ,省工、省时。可在平菇、姬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菌 培养料 处理方法 杂菌污染 生长发育 产量 发酵 高温蒸汽灭菌法
下载PDF
培养基再利用对螺旋藻增殖和低温耐受性的影响
4
作者 李金超 刘伟 +2 位作者 王素燕 凌钦婕 黄峙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35-239,共5页
在适宜温度(28±2)℃和低温(16±2)℃条件下,比较研究重复利用Zarrouk培养基(RZ)和新配制培养基(NZ)对钝顶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SP)增殖和色素成分的影响,探讨培养基再利用对SP生长和低温耐受性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与采... 在适宜温度(28±2)℃和低温(16±2)℃条件下,比较研究重复利用Zarrouk培养基(RZ)和新配制培养基(NZ)对钝顶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SP)增殖和色素成分的影响,探讨培养基再利用对SP生长和低温耐受性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与采用NZ培养基相比,尽管在适宜温度下完全RZ培养基导致藻细胞增殖速率和生物量降低,但添加50%的RZ培养基(1/2RZ)不仅对藻细胞的增殖速率和生物量无明显影响,而且藻细胞中的主要色素含量明显升高.进一步发现,RZ可增强低温培养藻细胞对可见光的吸收,促进细胞叶绿素的含量.结果提示,培养基的合理再利用可获得SP最大生物量,增加SP中色素蛋白和胡萝卜素的累积,增强SP对低温的耐受性,因此对提高低温培养SP产量和品质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藻 培养基 低温耐受性
下载PDF
花叶良姜组织培养影响因素分析
5
作者 林茂 孙利娜 +2 位作者 李进华 蒋济刚 钟程 《农业研究与应用》 2016年第5期16-18,共3页
从培养基、外植体、激素、消毒、温度、pH、光照等多方面分析了影响花叶良姜组织培养的因素,为今后花叶良姜的组培快繁提供了参考依据,同时为大规模生产花叶良姜苗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 花叶良姜 组织培养 外植体 激素 培养基
下载PDF
冠突散囊菌的分离及其液态发酵特性 被引量:24
6
作者 姚茂君 黄群 +1 位作者 陈林杰 李彦坡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28-31,共4页
从茯砖茶中分离冠突散囊菌并研究其液态发酵特性。通过分析不同培养基组分对冠突散囊菌生长情况的影响,得出液态培养基最佳组成:蔗糖6%、黑茶浸提液0.8%。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发酵条件,最优发酵条件为:初始pH值为5.5,培养温度为3... 从茯砖茶中分离冠突散囊菌并研究其液态发酵特性。通过分析不同培养基组分对冠突散囊菌生长情况的影响,得出液态培养基最佳组成:蔗糖6%、黑茶浸提液0.8%。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发酵条件,最优发酵条件为:初始pH值为5.5,培养温度为30℃,孢子接种量为1.5%(孢子浓度5.0~6.0×10^8个/mL),摇瓶转数为120r/min。在最佳培养基和最优发酵条件下摇瓶培养96h,菌丝体干重可达0.3998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突散囊菌 分离 培养基组分 发酵条件 菌丝干重
下载PDF
响应曲面法优化多粘类芽孢杆菌HT16产生抗菌蛋白的培养基 被引量:6
7
作者 韩俊华 陈大欢 黄继翔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3期262-265,270,共5页
通过单因子试验对多粘类芽孢杆菌HT16菌株产抗菌蛋白的发酵培养基碳氮源进行优化,确定以硫酸铵、黄豆饼粉为氮源;以蔗糖为碳源。采用Plackett-Burman法筛选出发酵培养基中对产抗真菌蛋白有显著影响的3个组分,分别为土豆、硫酸铵、蔗糖... 通过单因子试验对多粘类芽孢杆菌HT16菌株产抗菌蛋白的发酵培养基碳氮源进行优化,确定以硫酸铵、黄豆饼粉为氮源;以蔗糖为碳源。采用Plackett-Burman法筛选出发酵培养基中对产抗真菌蛋白有显著影响的3个组分,分别为土豆、硫酸铵、蔗糖三个因素,以抑菌圈直径大小作为产抗菌蛋白能力大小的判断依据,通过最陡爬坡试验和Box-Behnken试验进一步对3个主要因素进行优化,并对优化结果进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预测值和实际值有良好的拟合性,此优化模型可靠。最后确定优化发酵培养基组成:30%土豆,0.4%(NH4)2SO4,1.5%蔗糖,0.05%K2HPO4,0.05%MgSO4·7H2O,0.1%黄豆饼粉,pH6.5。该优化发酵培养基,其抗菌活性增加了1倍,且芽孢数提高了2.5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粘类芽孢杆菌HT16 抗菌蛋白 响应曲面法 培养基优化
下载PDF
微拟球藻高pH沉降采收的响应面法优化及其培养基的循环利用
8
作者 胡群菊 向文洲 +5 位作者 杨芳芳 贾其坤 吴华莲 李涛 何慧 范杰伟 《渔业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6-22,共7页
针对微藻采收成本高的难题,以一株微拟球藻(Nannochloropsis sp.)为研究材料,采用响应面法优化该藻株的高p H沉降采收技术,并初步评估其培养基的循环利用。结果显示,藻株培养液的细胞密度、沉降p H及处理时间3种因素对其生物量采收率(B... 针对微藻采收成本高的难题,以一株微拟球藻(Nannochloropsis sp.)为研究材料,采用响应面法优化该藻株的高p H沉降采收技术,并初步评估其培养基的循环利用。结果显示,藻株培养液的细胞密度、沉降p H及处理时间3种因素对其生物量采收率(BRR)具有显著影响。预测最优采收参数为:藻细胞光密度OD750=2.08;沉降p H=12.20;处理时间12 h,预测BRR为98.97%,验证实验实测BRR为98.31%。采收藻细胞后的上清液经过滤、p H调整及营养盐补充后,探究高p H采收后的培养基上清液的循环利用。与新鲜培养基相比,高p H采收回收培养基中的藻细胞生长和油脂含量有小幅度的降低,但总脂分级特性及脂肪酸组成无显著差异。该藻株的高p H采收及其培养基的回收利用方法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拟球藻 高pH采收 响应面法 培养基回收 生物柴油 EPA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