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4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槐树的实用功能与文化象征 被引量:11
1
作者 纪永贵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1-7,共7页
槐树在文化史上的重要性有赖于其多种实用价值的开发利用。槐树的可燃功能使之成为“改火”之木,并确立了槐树的“阴树”身份。槐叶可以用作防暑之物,食槐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风雅。槐树的药用价值将之提升为仙方灵药,并将槐树引入了神... 槐树在文化史上的重要性有赖于其多种实用价值的开发利用。槐树的可燃功能使之成为“改火”之木,并确立了槐树的“阴树”身份。槐叶可以用作防暑之物,食槐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风雅。槐树的药用价值将之提升为仙方灵药,并将槐树引入了神仙境界。作为行道树的槐树则附着了多层政治寓意。宋代以后,在董永遇仙传说中,槐树承载了遇仙、生殖、富贵三层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槐树 可燃功能 食用功能 药用价值 行道树 文化象征
下载PDF
浅析旅游文化资本化 被引量:9
2
作者 迟静圆 孙厚琴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年第6期757-759,共3页
现今文化产业在我国迅速发展,作为创意产业之一的旅游业要充分认识到文化的重要作用来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旅游文化资本化运作是个系统的过程,要注重各个环节的相关性。从文化资本的融通、转换、配置、积累、扩张和增值几个方面来论... 现今文化产业在我国迅速发展,作为创意产业之一的旅游业要充分认识到文化的重要作用来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旅游文化资本化运作是个系统的过程,要注重各个环节的相关性。从文化资本的融通、转换、配置、积累、扩张和增值几个方面来论述其运作过程,指出在文化资本化中要特别注重创新和文化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资本 旅游文化 文化象征 创新
下载PDF
中国城市植柳历史及文化象征意义 被引量:3
3
作者 关传友 《中国城市林业》 2006年第4期50-52,共3页
文章结合中国城市植柳历史,分析了柳树的文化象征意义,最后挖掘了柳树之魂,即柳树是体现女性——母亲的载体之一。
关键词 象征意义 中国城市 文化 历史 柳树 挖掘
下载PDF
论满族狩猎的文化特征与社会功能——兼议满族狩猎对体育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苏凯 《黑龙江民族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71-175,共5页
运用文献资料、调查访问法和综合分析法,对满族狩猎活动的历史渊源、文化特征及社会功能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我国东北地区满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提供参考;研究认为,狩猎生产活动是满族人勤劳智慧的结晶,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蕴... 运用文献资料、调查访问法和综合分析法,对满族狩猎活动的历史渊源、文化特征及社会功能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我国东北地区满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提供参考;研究认为,狩猎生产活动是满族人勤劳智慧的结晶,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蕴涵着图腾崇拜、民间宗教和民族融合等文化元素,其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民族审美、维护社会秩序、增强凝聚力和文化传承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狩猎 满族体育 文化象征 社会功能
原文传递
《诗经·国风》中“日”“雨”的意象表达
5
作者 郑雪玲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第3期58-62,共5页
《诗经·国风》从多方面表现了时代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和文化,反映了先民的喜怒哀乐。《诗经·国风》中涉及天象众多,通过对“日”“雨”两个意象的分析,探究其表达的先民心理以及背后的文化象征。
关键词 诗经 天象 意象 文化象征
下载PDF
吐蕃时期藏族姓氏的特点及文化内涵探析
6
作者 郑堆 《西藏大学学报(藏文版)》 2014年第1期60-65,共6页
下载PDF
现代性民族国家想象与性别的文化象征——阅读中国现代性与文学关系的另一种路径 被引量:3
7
作者 王宇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24-130,共7页
晚清以降,民族国家诉求实际上构筑了中国文学最基本的现代性想象空间。现代性民族国家作为一种叙事,同时也意味着一个知识系统的建造。它无疑要吸纳最广泛的象征资源,要诉诸一系列崭新的文化象征。这其中当然包括对“性别”的文化象征... 晚清以降,民族国家诉求实际上构筑了中国文学最基本的现代性想象空间。现代性民族国家作为一种叙事,同时也意味着一个知识系统的建造。它无疑要吸纳最广泛的象征资源,要诉诸一系列崭新的文化象征。这其中当然包括对“性别”的文化象征模塑。从晚清知识分子对中西文明“中男西女”的联姻想象,到上世纪50-70年代文化空间的“厌女情结”,以及最经典的民族国家叙事对“新时代的女性”的意义设定,现代性民族国家想象实际上一直是被性别化了的。因此,从性别视角介入现代性民族国家想象应该是我们考察中国现代性与文学关系的不容忽视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国家想象 性别的文化象征 他质性
原文传递
文化符号的建构与解读——关于哈尼族民俗旅游开发的人类学考察 被引量:101
8
作者 马翀炜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1-69,共9页
从哈尼族山寨箐口村的梯田、蘑菇房、图腾柱以及磨秋等许多文化符号的意义建构过程中可以发现,获得占据社会主导地位的文化价值体系的认可,并最终成为该体系的结构性要素,是民族文化转换为文化产品的重要条件。新的文化符号的建构是不... 从哈尼族山寨箐口村的梯田、蘑菇房、图腾柱以及磨秋等许多文化符号的意义建构过程中可以发现,获得占据社会主导地位的文化价值体系的认可,并最终成为该体系的结构性要素,是民族文化转换为文化产品的重要条件。新的文化符号的建构是不同的文化进行交往以及不同的利益主体进行资源博弈的结果。在建构文化符号的过程中,消解不同文化图式间的紧张关系,关键在于当地人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并且真正成为文化符号建构规则的制定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尼族 文化符号 文化图式
原文传递
论篮球运动的文化内涵 被引量:66
9
作者 金赛英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09-311,共3页
体育的文化内涵是各种运动形式的本质属性的总和。体育文化的研究过程中 ,对篮球运动项目文化内涵的研究实为必然。通过文献资料与逻辑方法的研究表明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 ,篮球运动中蕴含着现代社会所崇尚的人文精神 ,它不仅在促... 体育的文化内涵是各种运动形式的本质属性的总和。体育文化的研究过程中 ,对篮球运动项目文化内涵的研究实为必然。通过文献资料与逻辑方法的研究表明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 ,篮球运动中蕴含着现代社会所崇尚的人文精神 ,它不仅在促进人类生理、心理健康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而且具有明显的商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篮球运动 文化内涵 文化符号 物质财富 精神财富 文化价值
原文传递
“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推进体育文化国际传播的研究 被引量:71
10
作者 陈刚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7,25,共5页
从传播学、政治学、地缘学、体育学等学科角度,探讨"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体育文化国际传播的现状及传播路径。"一带一路"是大国崛起的国家战略,始于经贸,拓展于文化,体育文化国际传播应对接"一带一路"... 从传播学、政治学、地缘学、体育学等学科角度,探讨"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体育文化国际传播的现状及传播路径。"一带一路"是大国崛起的国家战略,始于经贸,拓展于文化,体育文化国际传播应对接"一带一路"文化先行建设思路,借力"一带一路"战略实现自身国际化传播。西方大国体育文化国际传播的规律及时代特征启示:国力强大、政府支持是体育文化国际传播的基石;文化自强、不断创新是体育文化国际传播成功的根本。"一带一路"战略是体育文化国际传播的突破口,明确传播的首要方向、途径、"基本盘""重点盘"。太极拳和木球是体育文化国际传播的杠杆项目,体现中华体育文化发展的主要方向,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活力,体现中国形象元素和文化符号,形成一定的运动文化品牌。最后就"一带一路"战略下太极拳和木球国际传播实施的路径进行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体育文化 国际传播 文化自强 太极拳 木球 杠杆项目 中国形象 文化符号
下载PDF
符号学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现状 被引量:51
11
作者 孙晟博 高炳学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8期283-292,326,共11页
目的符号是文化的重要表达方式之一,符号学在文创产品设计中被广泛应用;综合现有研究与应用成果,研究符号学理论在文创产品设计领域中的应用价值与方法。方法通过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梳理出三种符号学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方式及其优... 目的符号是文化的重要表达方式之一,符号学在文创产品设计中被广泛应用;综合现有研究与应用成果,研究符号学理论在文创产品设计领域中的应用价值与方法。方法通过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梳理出三种符号学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方式及其优点与不足,并提出未来的研究策略。结论能指与所指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用于文化符号解读、提取和应用;三元关系用于构建文创产品设计模型,三分法用于文化符号提取;语义、语构、语用、语境用于构建文物元素解读模型和地域文化解读模型。总结出符号学理论在挖掘文化外在表征与内在含义、为产品设计提供解析思路等方面研究较深入并发挥出较大的应用价值,但从能指与所指角度对提取形态符号的方法缺少详细研究,在基于文创产品设计模型进行文化元素编码时对用户因素考虑较少以及对文物元素解读模型的解读顺序不够明确,针对这些不足提出了未来研究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符号学 文创产品 文化符号 设计
下载PDF
“虚拟真实”原则指导下的旅游体验塑造研究——基于人类学视角 被引量:32
12
作者 陈兴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3-19,共7页
在体验经济浪潮的影响下,"旅游体验"命题被广泛提出,然而就旅游体验的本质及具有可操作性的旅游体验塑造而言,目前的研究还很少。本文基于人类学视角,结合体验经济内涵,对旅游体验的本质进行了探索,提出旅游体验的"虚拟... 在体验经济浪潮的影响下,"旅游体验"命题被广泛提出,然而就旅游体验的本质及具有可操作性的旅游体验塑造而言,目前的研究还很少。本文基于人类学视角,结合体验经济内涵,对旅游体验的本质进行了探索,提出旅游体验的"虚拟真实"概念,并对旅游体验塑造方法及科学性进行了探讨。笔者从注重提升过程氛围、突出文化符号真实性、鼓励社区参与等角度,围绕旅游期望提升、"真实"情境/氛围营造、旅游地居民作用发挥等方面对旅游体验的整体性塑造进行了全面的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体验 旅游人类学 虚拟真实 文化符号 过程氛围
下载PDF
中国国家形象建构中太极拳文化符号的运用 被引量:29
13
作者 姜南 梁勤超 李源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4-58,共5页
中国良好国家形象是实现和平崛起以及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是国际竞争中强有力的手段,已归属于国家战略的范畴。在此背景下,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从形象学、符号学、传播学等视角提出"太极拳文化符号构建中国... 中国良好国家形象是实现和平崛起以及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是国际竞争中强有力的手段,已归属于国家战略的范畴。在此背景下,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从形象学、符号学、传播学等视角提出"太极拳文化符号构建中国国家形象"的观点。研究认为:太极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典型符号,以"和谐"为最高的价值追求,正与中国国家形象的和谐定位相吻合。太极拳跨文化传播过程中,通过身体运动的外感形式,在拳理的规范下,实现武学修为之道,最终达到人自身之和谐、人与自然之和谐、人与社会之和谐的完美状态。因此,太极拳在对外文化交流上理应担当起塑造"和谐中国"国家形象的历史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极拳 文化符号 国家形象 和谐 文化传播
下载PDF
象形武术——一种用身体表达的动态文化符号 被引量:29
14
作者 闫民 邱丕相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8-52,共5页
运用文献资料法、符号学、文化学的研究方法,对承载符号而又能创造符号的身体进行解读,阐释身体符号的文化学特征,进而阐明武术的象形是身体表达的动态身体文化符号,从而揭示武术象形文化的特质,为认识武术的内涵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 身体 身体表达 文化符号 象形武术
下载PDF
舞龙运动文化符号学剖析研究 被引量:27
15
作者 马庆 段全伟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2-46,共5页
文化是民族之魂,优秀的文化是一个民族、国家繁荣昌盛、繁衍生息的命脉和根基。中国舞龙运动所践行的龙文化,高度体现了中华文化强大的凝聚力。研究舞龙运动的文化内涵,是增强民族文化凝聚力的一项重要举措。从文化学视野,主要采用文献... 文化是民族之魂,优秀的文化是一个民族、国家繁荣昌盛、繁衍生息的命脉和根基。中国舞龙运动所践行的龙文化,高度体现了中华文化强大的凝聚力。研究舞龙运动的文化内涵,是增强民族文化凝聚力的一项重要举措。从文化学视野,主要采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对舞龙运动文化的渊源、符号意象等问题进行深度研究,针对中国的舞龙运动原始宗教习俗及文化意象的融合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认为舞龙运动是农耕社会的产物,原始意象的文化符号具有祈福、禳祓、身体以及娱乐欢庆性意蕴。研究价值:在这个全球化快速发展的时代,继承和传播传统文化,是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舞龙运动特有的文化符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代表,加强舞龙运动的文化认同力,才能使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绽放出长久不息的耀眼光芒,使舞龙运动成为弘扬中华文化、汇聚民族凝聚力的重要载体和文化精髓,提升高度的传统文化自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文化 舞龙运动 文化符号 文化意象 民族文化凝聚力
原文传递
中国书法景观的公众地理知觉特征——书法景观知觉维度调查 被引量:27
16
作者 张捷 卢韶婧 +4 位作者 蒋志杰 李倩 梁莉 李娜 黄正明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30-238,共9页
书法景观是一种代表中国特色文化符号的文化景观,景观知觉维度研究是了解这种景观基本特征的手段。本文将尝试开放问卷对书法知觉场所地方记忆报告结果进行编码,并构建专门计算公式进行权重计算,结果表明书法景观主要知觉维度可归为6类... 书法景观是一种代表中国特色文化符号的文化景观,景观知觉维度研究是了解这种景观基本特征的手段。本文将尝试开放问卷对书法知觉场所地方记忆报告结果进行编码,并构建专门计算公式进行权重计算,结果表明书法景观主要知觉维度可归为6类:知觉时间、地理环境、书法特性、书法载体形式、价值和个体心理,并揭示了热点景点书法景观的知觉维度特征。眼动仪分析结果表明旅游景点的书法景观作为地域标志和景观标志,在公众知觉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相对园林、湖泊和海滨景点内的书法景观,公众更多知觉到了山岳和宫殿庙宇内的书法景观。利用知觉频数描述了不同类型书法景观的地理场所公众知觉特征,根据书法景观知觉频率可将这些场所划分为景点、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场所、新闻媒体和广场三个层次。本文的研究实际上也为中国特色文化景观的实证研究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法景观 文化符号 知觉维度 空间分异 文化地理 中国
原文传递
旅游吸引物符号的三种形态及其研究展望 被引量:23
17
作者 陈岗 《旅游科学》 CSSCI 2013年第3期26-36,共11页
当前学术界关于旅游符号学的主要理论是MacCannell(麦肯奈尔)的旅游吸引物标志符号学。旅游吸引物标志符号体现符号的认知属性,主要应用于旅游营销、旅游传播和旅游者凝视等研究领域。除了标志符号形态,旅游吸引物符号还存在其它两种形... 当前学术界关于旅游符号学的主要理论是MacCannell(麦肯奈尔)的旅游吸引物标志符号学。旅游吸引物标志符号体现符号的认知属性,主要应用于旅游营销、旅游传播和旅游者凝视等研究领域。除了标志符号形态,旅游吸引物符号还存在其它两种形态:文化符号和群体符号。旅游吸引物文化符号体现符号的客观属性,主要应用于旅游体验(真实性)和旅游设计等研究领域。旅游吸引物群体符号体现符号的情感属性,主要应用于旅游者情感管理和旅游者依恋系统等研究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吸引物 标志符号 文化符号 群体符号
下载PDF
文化符号视域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 被引量:23
18
作者 胡仕坤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9-115,共7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在要求不断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而文化符号系统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增强中华民族认同具有重要意义。始祖起源的共同神话记忆、具有象思维的语言符号、灿若星河的文化大观、多...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在要求不断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而文化符号系统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增强中华民族认同具有重要意义。始祖起源的共同神话记忆、具有象思维的语言符号、灿若星河的文化大观、多姿多彩的艺术形式以及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我意识,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整合与建构作用。丰富的中华文化资源、强大的符号意义建构作用、不断增强的符号传播力量等在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与深化中具有强大的融合与归属作用。从文化符号角度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在实践中要求不断提升综合国力建立强大的物质基础,持续深化符号权力建构,不断提升符号话语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符号 话语 中华民族共同体 认同
下载PDF
陕西皮影文化符号下的文创产品设计研究 被引量:21
19
作者 杨剑威 彭敏 王毅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51-156,共6页
目的通过研究陕西皮影文化内涵和视觉符号的构造方式,使人了解陕西皮影头茬造型的艺术特点,将其地域特征的文化符号与现代消费需求和产品设计相结合,创造独特的、趣味的文创产品,实现传统文化的传与承。方法以陕西皮影头茬的符号特征为... 目的通过研究陕西皮影文化内涵和视觉符号的构造方式,使人了解陕西皮影头茬造型的艺术特点,将其地域特征的文化符号与现代消费需求和产品设计相结合,创造独特的、趣味的文创产品,实现传统文化的传与承。方法以陕西皮影头茬的符号特征为研究重点,对皮影人物的头部造型进行梳理、归类建立起符号库,并利用移动APP端进行人物形象采集、编辑和转换,最后结合3D糖化打印技术进行打印,输出具有观赏性、独特性、文化性、趣味性的文创产品。结论新的皮影文化符号的输出和传播方式能避免市场同类产品同质化程度高的问题。同时,可以增强消费者与产品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迎合当下创新求异的趋势需求,为皮影文创产品的开发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品设计 文创产品 3D打印 陕西皮影 文化符号
下载PDF
中华文化符号与中国文化传播 被引量:20
20
作者 阮静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2-90,184,共10页
民族标识与国家形象可通过各种标志性的文化符号来呈现。作为拥有五千多年辉煌文明史的中华民族,从来就不缺带有标志性的文化符号。认真研究和深入挖掘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中华文化符号及其蕴含的内在价值与精神内涵,特别是其在文化的... 民族标识与国家形象可通过各种标志性的文化符号来呈现。作为拥有五千多年辉煌文明史的中华民族,从来就不缺带有标志性的文化符号。认真研究和深入挖掘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中华文化符号及其蕴含的内在价值与精神内涵,特别是其在文化的传承互动、沟通交流与传播扩散过程中对于树立中华民族良好形象发挥出来的作用,以及对于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产生的影响,将有助于彰显文化自信,更加有效地向世界展示一个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爱好和平、勇于担当,可亲可敬、可信可爱,全面真实、完整立体的新时代中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符号 民族标识 国家形象 传播影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