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报报人在完善报章细节中的责职探析——以2014年7月京、沪三报的瑕疵及解析为例 被引量:10
1
作者 曾铁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102-108,共7页
遵循"一分材料出一分货,十分材料出十分货,没有材料便不出货"之学理,基于笔者持续关注几家"全国百强报纸"文章的细部质量及所写的部分笔记,依照发现、直面问题,再解决现实问题之研究方法,就关注、做好主流报纸的细... 遵循"一分材料出一分货,十分材料出十分货,没有材料便不出货"之学理,基于笔者持续关注几家"全国百强报纸"文章的细部质量及所写的部分笔记,依照发现、直面问题,再解决现实问题之研究方法,就关注、做好主流报纸的细部,进而保其文化品质问题提出了以下建议:报人全面地学习和认真工作是保证大报文化质量的基石与关键;报社的内部管理当细化、细致、严格,应全面、全员地推行、落实质量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流大报 细部 文化品质 文化发展 文化智民
下载PDF
文明城市建设的理论范式 被引量:7
2
作者 张志刚 《学术交流》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01-108,共8页
城市的出现不仅是文明的成果 ,而且是文明的载体。我国起始于 2 0世纪 80年代初期的现代文明城市建设 ,已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一项具有发展战略意义的方兴未艾的大业。现代文明城市建设应当体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和... 城市的出现不仅是文明的成果 ,而且是文明的载体。我国起始于 2 0世纪 80年代初期的现代文明城市建设 ,已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一项具有发展战略意义的方兴未艾的大业。现代文明城市建设应当体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和谐统一的科学理念。在城市三个文明建设的关系中 ,物质文明是文明城市的基石 ,是城市文明化、现代化和富裕化的物质基础 ;精神文明是文明城市的灵魂 ,是引导城市生活方式进步 ,提升城市精神价值 ,标识城市文明水平的核心和精髓 ;生态文明是文明城市的形象 ,是代表城市面貌 ,凸显环境价值 ,体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关键因素。因此说 ,现代文明城市是三个文明和谐统一的载体 ,三个文明的协调发展 ,构建了文明城市建设的理论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城市 物质文明 精神文明 生态文明 理论范式
下载PDF
论“生态文明”与“四大文明”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多来 黄秋生 阳晶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6期7-9,18,共4页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在党的文献中正式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如同人类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四大形态的有机统一体,人类文明也是由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构成的体系。"四大文明"的协调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在党的文献中正式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如同人类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四大形态的有机统一体,人类文明也是由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构成的体系。"四大文明"的协调建设与和谐共进,将极大推动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社会和谐。人类社会的发展应当是,也只能是经济上富裕,精神上高尚,政治上民主,生态上和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 精神文明 四大文明
下载PDF
人类文明新形态理论视野下的中华文化主体性研究
4
作者 杨生平 潘玥斐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27,F0002,共11页
按照唯物史观的观点,物质生产力是文明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正是在物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了生产方式文明。对应于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生产方式文明,总是会产生相应的文化文明与之配套,包括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内的所有人类文明形态均为... 按照唯物史观的观点,物质生产力是文明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正是在物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了生产方式文明。对应于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生产方式文明,总是会产生相应的文化文明与之配套,包括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内的所有人类文明形态均为生产方式文明与相应的文化文明的综合体。文明形态作为一定民族国家当中的人进行实践活动的产物,与广义上的人类文化密切相关。人类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给不同的领域打上了自身的烙印,因此也就产生了相应的经济主体性、政治主体性、社会主体性和文化主体性。在这些主体性当中,文化主体性的地位尤为关键。建构文化主体性对于实现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关键意义。根据唯物史观对于主体的规定,主体是主动性与受动性、主我与客我的有机统一。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构建要基于“客我”的具体实际,发挥“主我”的主观能动性进行科学理论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文明新形态 生产方式文明 文化文明 中华文化主体性 “两个结合”
下载PDF
毛泽东文化建设思想述论
5
作者 侯万福 《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490-493,共4页
在中国现代文化建设方面 ,毛泽东提出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一思想 ,这个思想蕴含着继承、扬弃、创新的本质内容。本文着重就毛泽东文化建设的继承性、开放性和方向性等问题做些阐释。
关键词 毛泽东 文化建设思想 中国 继承性 开放性 方向性
下载PDF
论“朱笔”在漳州朱子民间传说中的文化内涵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志阳 《安康学院学报》 2018年第3期83-87,共5页
漳州朱子传说具有多方面的特质,"朱笔"便是其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朱笔"在中国文化中本具有尊贵的身份象征,而在漳州朱子传说中,其不仅是象征朱子文化领袖、教育者与帝师身份的标志,更是神化朱子的关键道具。"... 漳州朱子传说具有多方面的特质,"朱笔"便是其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朱笔"在中国文化中本具有尊贵的身份象征,而在漳州朱子传说中,其不仅是象征朱子文化领袖、教育者与帝师身份的标志,更是神化朱子的关键道具。"朱笔"的内涵正是以儒家文化为主导、多种文化和谐共存的漳州文化缩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笔 朱子 漳州 民间传说 文化内涵
下载PDF
努力开创家庭教育工作新局面
7
作者 蒙荫昭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第2期76-77,共2页
加强和改进家庭教育 ,使家长从家教误区中走出来 ,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希望工程。办好家长学校是改进家庭教育的重要举措 ,各级领导应把家庭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 。
关键词 家庭教育 精神文明 家长学校 智育 德育 道德失范
下载PDF
康熙西征噶尔丹在宁夏——兼论宁夏平原农业文明影响力与黄河文化
8
作者 薛正昌 《西夏研究》 2012年第4期83-91,共9页
清代初年,伴随着平定噶尔丹战争的推进,康熙亲征到宁夏。正史、地方志书和康熙笔下的17封信,较为详细地记载了其一行离京城、过黄河、沿长城进入宁夏的经历,包括祭祀黄河与贺兰山、凭吊和抚慰宁夏将士、平定噶尔丹用兵的整个过程。康熙... 清代初年,伴随着平定噶尔丹战争的推进,康熙亲征到宁夏。正史、地方志书和康熙笔下的17封信,较为详细地记载了其一行离京城、过黄河、沿长城进入宁夏的经历,包括祭祀黄河与贺兰山、凭吊和抚慰宁夏将士、平定噶尔丹用兵的整个过程。康熙宁夏之行彰显了黄河农业文明与黄河文化,记载了宁夏平原的富庶,印证了300年后宁夏平原进入全国"十大新天府"之必然。康熙留下的诗文成为新的文化积淀,为宁夏正在实施的沿黄河经济区与文化旅游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与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熙 噶尔丹 宁夏 农业文明 文化积淀
下载PDF
高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落脚点是培养“四有”新人
9
作者 王贵福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CAS 1996年第3期1-4,共4页
高等学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接班人的大问题.该文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针,着重论述了高校要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抓好班子、教师、党团、教育、落实等环节,共同为培养... 高等学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接班人的大问题.该文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针,着重论述了高校要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抓好班子、教师、党团、教育、落实等环节,共同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现代化建设合格人才做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培养 “四有”新人 阵地 合格人才 教师 高等学校 落脚点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邓小平同志
下载PDF
马克思文化文明观视阈下中华文化的历史传承与中华文明的现代发展 被引量:4
10
作者 宋培军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8-59,共12页
一元、一统、一体、一家,是中华文化的传统话语,1911年开始出现君民一体、上下一体的现代多元共和转向。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居于核心地位,决定中华文化的发展。文化史不仅要前置于成文史,更要前置于文明史,是马克思、恩格斯文化文明观的... 一元、一统、一体、一家,是中华文化的传统话语,1911年开始出现君民一体、上下一体的现代多元共和转向。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居于核心地位,决定中华文化的发展。文化史不仅要前置于成文史,更要前置于文明史,是马克思、恩格斯文化文明观的基本认识,体现了文明包含于文化中,且为其最高形式的基本理念,为认识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决定论提供了基本理论依据。罗荣渠先生对人类文明的研究是建立在“一元多线历史观”基础上的,形成了现代化研究的“罗荣渠路径”,有助于文化文明时空坐标的建立。四海一家的传统话语就是内地与边疆各族济济一堂。作为现代化范式的中国应用,笔者倡导边疆与内地“主辅线现代化”的中华文明观,有助于揭示中华文化历史传承与中华文明现代发展的内在关系,有助于说明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讲话的主体性精神品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化范式 文化文明观 中华文化 中华文明 现代文明 主体性精神
下载PDF
邓小平思想政治工作理论论略
11
作者 徐蓉 《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3期5-8,共4页
邓小平同志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是他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对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 ,认真学习和研究邓小平思想政治工作理论 ,对于我们全面系统准确地把握邓小平理论 ,以指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邓小平同志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是他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对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 ,认真学习和研究邓小平思想政治工作理论 ,对于我们全面系统准确地把握邓小平理论 ,以指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不断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邓小平理论 思想政治工作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地位 作用 工作原则 工作方法
下载PDF
精神文明建设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意义
12
作者 刘新芬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年第2期35-37,共3页
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施过程中,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实现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全面发展是实旆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实施可持续的发展的战关键环... 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施过程中,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实现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全面发展是实旆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实施可持续的发展的战关键环节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人和自然和谐发展是实施可续发展战略的核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文明建设 可持续发展 意义 人的发展 人与自然 人本观念
下载PDF
正确分析高校校园文化特点 积极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被引量:20
13
作者 孙家学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220-223,共4页
高等学校作为先进文化的发源地和辐射源,在我国文化建设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推进素质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分析高校校园文化特点入手,提出了加强高校校园文化... 高等学校作为先进文化的发源地和辐射源,在我国文化建设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推进素质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分析高校校园文化特点入手,提出了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坚持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相统一,树立校园文化的核心理念;坚持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相统一,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坚持主体性与主导性相统一,激发校园文化的活力;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创建校园文化的品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学校 校园文化 先进文化
下载PDF
金砖国家的合作潜力与文化文明因素 被引量:1
14
作者 谢·卢涅夫 刘锟 《俄罗斯文艺》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33-140,共8页
目前,金砖三国(俄、印、中)、四国(巴、俄、印、中)、五国(巴、俄、印、中、南非)各成员国之间关系的发展内涵尚不明确,其合作规模、交往范围和活动指向都不明朗。然而,框架内国家走向本质接触已经具备一些十分重要的前提,其中首先是他... 目前,金砖三国(俄、印、中)、四国(巴、俄、印、中)、五国(巴、俄、印、中、南非)各成员国之间关系的发展内涵尚不明确,其合作规模、交往范围和活动指向都不明朗。然而,框架内国家走向本质接触已经具备一些十分重要的前提,其中首先是他们都反对建立单极世界。金砖国家框架可能成为其成员国巩固自身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实现其具体目标的重要保证。俄、中、印这个三角框架之间的经济关系尤其应该引起特别的注意,这主要是因为三国在欧亚大陆地理位置上的毗邻。文化亚系统的全面发展也同样重要,首先是教育领域内的合作(大量吸收医学和自然科学方向的中国和印度学生赴俄留学;加深高校间和科学领域的联系)。同时应该大大拓展文化宣传活动。俄、中、印三国间的经济、政治、军事联系将赋予金砖国家之间的交往以新的内涵,并可以此动摇北方发达国家的单极局势。金砖国家成员国无意于破坏国际政治、经济关系,而是要巩固本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砖国家 俄中印关系 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文化文明因素 合作潜力
原文传递
东北民族森林生态文化论纲 被引量:3
15
作者 南文渊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4期345-350,共6页
历史上的东北少数民族生存于森林环境,森林环境培育了各民族森林生态文化。其基本特征是各民族对其森林生态环境的保护和适应,形成了与森林生态系统相协调的生计方式、社会规范、信仰体系和价值观念。提出传承森林生态文化,促进城市化... 历史上的东北少数民族生存于森林环境,森林环境培育了各民族森林生态文化。其基本特征是各民族对其森林生态环境的保护和适应,形成了与森林生态系统相协调的生计方式、社会规范、信仰体系和价值观念。提出传承森林生态文化,促进城市化发展与建立区域广大的森林自然保护区相结合,是东北各民族建设生态文明的制度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民族 森林生态文化 生态文明
下载PDF
中西文化对汉英习语的不同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郑佳明 刘峰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11-15,共5页
语言和文化关系十分密切,习语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的精华。汉英两个民族语言中的习语因各自不同的地理环境、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分别被打上不同的文化烙印。汉英习语都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底蕴,犹如一面镜子,清晰地折射出中西文化... 语言和文化关系十分密切,习语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的精华。汉英两个民族语言中的习语因各自不同的地理环境、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分别被打上不同的文化烙印。汉英习语都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底蕴,犹如一面镜子,清晰地折射出中西文化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耕文明 航海文明 宗教信仰 价值观 汉英习语 影响
下载PDF
重评科学与人生观之论争 被引量:3
17
作者 耿云志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17,共13页
科学与人生观的论争是五四时期一场具有重大意义的思想论争。但当时参与论争的多数学者和科学家,以及后来研究这场论争的学者们没有切实抓住这场论争最本质最核心的东西,即如何评判所谓西方文明是物质文明,中国文明是精神文明,以及中国... 科学与人生观的论争是五四时期一场具有重大意义的思想论争。但当时参与论争的多数学者和科学家,以及后来研究这场论争的学者们没有切实抓住这场论争最本质最核心的东西,即如何评判所谓西方文明是物质文明,中国文明是精神文明,以及中国文明应取的方向的问题。本文明确揭示这一核心问题及其重大历史意义,同时对论争各方的主要论点作出新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 人生观 物质文明 精神文明
下载PDF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必须突破认识两误区 被引量:2
18
作者 孙运福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04-108,共5页
 在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上存在两个认识误区,一是把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简单、机械地套用于两个文明之间的关系,由此使人们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二是把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之间发展变化的所谓不完全同步性夸大化...  在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上存在两个认识误区,一是把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简单、机械地套用于两个文明之间的关系,由此使人们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二是把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之间发展变化的所谓不完全同步性夸大化地推论于两个文明建设,使人们不能辩证地把握两个文明建设的内在统一性、同步性。要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实现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就必须突破这两个认识误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文明 物质文明 认识误区
下载PDF
良渚文化社会形态探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之龙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70-79,共10页
余杭良渚文化遗址群的发现,为中国学术界关于中国文明起源的一元与多元之辩提供了证据。严文明说:“现在良渚的发现再次加深了人们的认识,看来中国文明起源的单中心说肯定要让位给多中心了”。事实上,史前社会文明原生点在空间上的... 余杭良渚文化遗址群的发现,为中国学术界关于中国文明起源的一元与多元之辩提供了证据。严文明说:“现在良渚的发现再次加深了人们的认识,看来中国文明起源的单中心说肯定要让位给多中心了”。事实上,史前社会文明原生点在空间上的多点分布,并不意味着其中任何一个文明原生点都能发展成文明实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渚文化 社会形态 文明起源 中国 生产技术形态 思想观念形态 社会组织形态 社会结构
原文传递
论文明的冲突与文明的对话——从梁漱溟的观点评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
20
作者 黄凤祝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66-73,85,共9页
每一种文化都把自己视为世界的中心,把自己的历史置于人类历史舞台的中央。与其他文明相比,西方文明可能更是如此。这也是不同文明间冲突的根源。哲学家福山(FrancisFukuyama)提出的历史终结论,视西方政治体系为绝对真理,无可选择地凌... 每一种文化都把自己视为世界的中心,把自己的历史置于人类历史舞台的中央。与其他文明相比,西方文明可能更是如此。这也是不同文明间冲突的根源。哲学家福山(FrancisFukuyama)提出的历史终结论,视西方政治体系为绝对真理,无可选择地凌驾于不同的文化体系之上。这种观点令人质疑,同时也是非常危险的。以“物理”或理智的行动,传教式地殖入所谓“比较高层次的文明”,无助于化解文明的冲突,相反会强化文明间的对立。只有通过“情理”的对话,即以同一层次的对话达到相互的理解,作为解决争端的基础,才能实现不同文明的和平共处和彼此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的冲突 文明的对话 历史的终结 理智 情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