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8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维距离视角下的“一带一路”构建——空间、经济、文化与制度 被引量:60
1
作者 李文宇 刘洪铎 《国际经贸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9-112,共14页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是推动中国与沿线国家之间往来的重要途径。经过测算中国与沿线国家之间的空间、经济、文化和制度距离,并通过计量检验,发现空间、经济、文化和制度距离均与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贸易往来明显相关。根据中国与...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是推动中国与沿线国家之间往来的重要途径。经过测算中国与沿线国家之间的空间、经济、文化和制度距离,并通过计量检验,发现空间、经济、文化和制度距离均与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贸易往来明显相关。根据中国与沿线国家之间的综合距离得分,按圈层理论的思路将沿线国家分为4个圈层。比较不同圈层,空间距离在第二、三圈层作用较为明显,经济距离在第三、四圈层作用较为明显,文化距离在第一、三圈层作用较为明显,制度距离在第三圈层较为明显。据此建议,按圈层综合距离的远近,按距离层次依次推动生产合作、基础设施合作和贸易自由化,根据缩小不同距离的难度,按时间层次依次推动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共赢、文化交流,同时还应当尊重各国之间的制度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文化距离 制度距离 圈层理论
原文传递
基于国际汉语教材语料库的中华文化项目表开发 被引量:41
2
作者 周小兵 谢爽 徐霄鹰 《华文教学与研究》 CSSCI 2019年第1期50-58,73,共10页
国际汉语教学领域现有中华文化项目表存在系统性不足、覆盖面不够广、缺乏大规模语料支持等问题。本研究参考二语文化教学有关理论,利用大型国际汉语教材语料库,设计研发新的中华文化项目表。《新项目表》共分3层,第一层5个项目,第二层4... 国际汉语教学领域现有中华文化项目表存在系统性不足、覆盖面不够广、缺乏大规模语料支持等问题。本研究参考二语文化教学有关理论,利用大型国际汉语教材语料库,设计研发新的中华文化项目表。《新项目表》共分3层,第一层5个项目,第二层46个项目,第三层212个项目,并标注了各项目在教材语料库中的常用度及其典型实例,弥补了以往中华文化项目表在系统性、涵盖面、辅助信息建设上的不足。《新项目表》可为国际汉语文化教学总体设计、课堂教学、教材编写与研究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汉语 文化教学 中华文化项目表 教材语料库
下载PDF
“汉字文化圈”刍议 被引量:30
3
作者 冯天瑜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1-6,共6页
"文化圈"作为文化传播形成的文化场,指具有相同文化特质、文化结丛的文化群体所构成的人文地理区域。"汉字文化圈"包括使用汉字或曾经使用汉字并承袭汉字文化传统的民族与国家。这一文化场在地理分布和构成上以中... "文化圈"作为文化传播形成的文化场,指具有相同文化特质、文化结丛的文化群体所构成的人文地理区域。"汉字文化圈"包括使用汉字或曾经使用汉字并承袭汉字文化传统的民族与国家。这一文化场在地理分布和构成上以中国大陆为主体,以中印半岛东侧、朝鲜半岛为两翼,日本列岛等地为外缘,即"东亚文化圈"所囊括的范围,从泛宗教视角又可称之为"儒教文化圈"、"中华佛教文化圈"。这一区域的文化共相是:汉字、汉文,儒学、华化佛教、中国式律令制度,以及中国式生产技术、生活习俗等,它们共同组成以汉字为信息载体的"汉字文化"。"汉字文化圈"的形成是汉字文化发展并在中国境内外传播的结果。以汉字这一文化要素作为标志的"汉字文化圈",是一个真实的、富于弹性的、有着强劲生命力的人文地理区域和文化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字 文化圈 汉字文化圈
下载PDF
基于文化符号圈理论的太极拳文化符号结构研究 被引量:22
4
作者 张杰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85-92,共8页
为研究太极拳的文化符号及结构,运用文献资料调研、逻辑分析等方法,以洛特曼的"文化符号圈"理论为基础,深入剖析太极拳文化符号结构。研究认为,洛特曼"文化符号圈"理论适合用来解释太极拳文化符号结构;太极拳文化... 为研究太极拳的文化符号及结构,运用文献资料调研、逻辑分析等方法,以洛特曼的"文化符号圈"理论为基础,深入剖析太极拳文化符号结构。研究认为,洛特曼"文化符号圈"理论适合用来解释太极拳文化符号结构;太极拳文化符号是身体感知为主的运行图式,具有"中心"和谐、"边缘"活跃、"界限"规范的特点,并组成特有的符号空间体系;太极拳文化符号圈具有不匀质性,肢体文本是主要的物质载体,在外体现为拳势和套路,在内蕴含有伦理与思维方式;太极拳文化符号具有体势性、表意性、隐喻性、整体性特点;太极拳文化符号结构决定了它"回到事物本身"的发展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符号 文化圈 太极拳 结构
下载PDF
试论铜鼓文化圈 被引量:18
5
作者 万辅彬 韦丹芳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9-115,共7页
铜鼓是中国南方与东南亚古代文化的共同载体之一,自春秋时期铜鼓在云南由铜釜脱胎之后,于滇池地区逐渐发展成熟,继而传播到越南和川、渝、黔、桂、粤、琼等地,然后再传播至东南亚诸国。20世纪以来这些地区先后出土了大量铜鼓,这些地区... 铜鼓是中国南方与东南亚古代文化的共同载体之一,自春秋时期铜鼓在云南由铜釜脱胎之后,于滇池地区逐渐发展成熟,继而传播到越南和川、渝、黔、桂、粤、琼等地,然后再传播至东南亚诸国。20世纪以来这些地区先后出土了大量铜鼓,这些地区基本上属于壮侗语族(侗台语族)生活的地区,铜鼓本身寄寓了丰富的稻作文化信息,在各地有着大致相同的社会文化功能,至今还不同程度存在着活态铜鼓文化。从文化圈的概念研判,上述地区可以看作是铜鼓文化圈,这一文化现象说明中国南方与东南亚自古以来便有着密切的文化与技术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鼓 文化功能 文化圈 稻作文化 壮侗语族
下载PDF
武汉市文化遗产的社会记忆演化特征——以文物保护单位为例 被引量:17
6
作者 胡娟 朱琳 +1 位作者 唐昭沛 甘依霖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225-232,共8页
从社会记忆的维度,对武汉市283处文物保护单位构建“士农工商兵”的分类体系,并梳理其时间演变和空间结构特征,发现:①时间上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的文化类型表现出由单一走向丰富的基本特性,可基本分为“远古—六朝”、“隋唐至今”的两... 从社会记忆的维度,对武汉市283处文物保护单位构建“士农工商兵”的分类体系,并梳理其时间演变和空间结构特征,发现:①时间上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的文化类型表现出由单一走向丰富的基本特性,可基本分为“远古—六朝”、“隋唐至今”的两大阶段,总体表现为“生存文化—手工文化—学士文化—本土商贸文化—机械文化—军事纪念文化”的过渡特征。②空间上呈现出从分散到集中,由外围城区向中心城区聚集的特征;总体形成“两轴—四斑—两圈层”的空间分布体系。这种社会记忆的演化特征体现了占社会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和文化特征的变化,以及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这说明社会记忆的演化,受到社会群体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直接影响,主流生产力决定社会记忆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遗产 文物保护单位 社会记忆 文化圈层 社会劳动分工 楚文化
原文传递
铜鼓文化圈的演变过程 被引量:13
7
作者 彭长林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6-123,共8页
铜鼓文化圈是南中国与东南亚特有的文化现象,但不等同于铜鼓的分布区域,而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时空概念,中心与边缘的分布区域随时代变迁而变化,各时期铜鼓文化的内涵也不断变化,经历了形成、发展、兴盛、散播与传承的演变过程。
关键词 铜鼓 文化圈 演变过程
下载PDF
核心文化圈层中民居形态文化分异初探 被引量:11
8
作者 彭丽君 肖大威 陶金 《南方建筑》 2016年第1期51-55,共5页
在村落普查建立"肇庆传统民居基础信息数据库"的基础上,绘制了传统民居文化地理分布区划图,探讨了位于广府核心文化圈层中的肇庆地区的民居形态文化分异现象。文章从民居形态文化的强度格局、兼容关系和整合关系三个方面进行... 在村落普查建立"肇庆传统民居基础信息数据库"的基础上,绘制了传统民居文化地理分布区划图,探讨了位于广府核心文化圈层中的肇庆地区的民居形态文化分异现象。文章从民居形态文化的强度格局、兼容关系和整合关系三个方面进行剖析,提出了建立在"弱分异"基础上的民居形态文化"核心-边缘"结构,归纳了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形成的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均衡并存现象,以及更深层次的民居形态要素的融合现象。据此提出了核心文化圈层中民居形态文化的分异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民居 文化圈层 文化分异 肇庆
下载PDF
西部地区的文化圈及文化板块 被引量:10
9
作者 彭岚嘉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96-100,共5页
西部因历史流变而形成的文化圈和因地理单元的独特性造成的文化板块,使西部文化整体 上具有一致性而层面上又有特殊性。只有正确处理好历史文化的厚土与现实文化的重负之间的关系,处理好经济一体化与文化多样化之间的关系,依据不同... 西部因历史流变而形成的文化圈和因地理单元的独特性造成的文化板块,使西部文化整体 上具有一致性而层面上又有特殊性。只有正确处理好历史文化的厚土与现实文化的重负之间的关系,处理好经济一体化与文化多样化之间的关系,依据不同地域的文化形态制定文化发展战略,确立富有西部特色和多民族色彩的经济与文化综合开发模式,才能推动西部社会的 全面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地区 文化圈 文化板块 文化多样化 历史文化 现实文化
下载PDF
论长三角图书馆文化圈的建设与发展 被引量:9
10
作者 贾晓东 《新世纪图书馆》 2004年第4期57-59,共3页
文章依据建设长三角现代文化圈的构想,提出如何打造长三角图书馆文化圈,实施联盟战略,实 现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的发展战略。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 图书馆 文化圈 联盟战略 资源共享
下载PDF
青藏高原饮食民俗文化圈及特征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李朝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78-82,共5页
青藏地区的饮食民俗文化以丝路羌中道民族走廊为传播线索,形成了具有显著地域特征的饮食文化圈,呈现出食物原料获取的单一性,饮食心理生成的丰富性,饮食制作方式的灵活性,历时区域饮食惯制沿袭的传承性,共时区域饮食习俗传播的通融性等... 青藏地区的饮食民俗文化以丝路羌中道民族走廊为传播线索,形成了具有显著地域特征的饮食文化圈,呈现出食物原料获取的单一性,饮食心理生成的丰富性,饮食制作方式的灵活性,历时区域饮食惯制沿袭的传承性,共时区域饮食习俗传播的通融性等文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地区 民族走廊 饮食 文化圈
下载PDF
关于壮族《嘹歌》文化中心地的探讨——壮族《嘹歌》文化研究之三 被引量:7
12
作者 郑超雄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97-105,共9页
《嘹歌》文化圈包括今广西平果、田东、马山、武鸣四县地,《嘹歌》的文化中心在平果县,然后向周边县地辐射。平果县有168个行政村,其中有100个行政村约1300个自然屯唱《嘹歌》;《嘹歌》的主人公是平果县归德、海城等地人,《嘹歌》的最... 《嘹歌》文化圈包括今广西平果、田东、马山、武鸣四县地,《嘹歌》的文化中心在平果县,然后向周边县地辐射。平果县有168个行政村,其中有100个行政村约1300个自然屯唱《嘹歌》;《嘹歌》的主人公是平果县归德、海城等地人,《嘹歌》的最早创作和歌唱者也应是平果人;在平果县收集到的《嘹歌》歌本共有10多万,是目前所知拥有《嘹歌》唱本数量最多的县;平果县《嘹歌》文化中心的形成,与平果县曾是思恩府治所在地,是区域政治、文化中心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壮族《嘹歌》 文化中心 平果县
下载PDF
关于岭南所见牙璋的分布及相关认识 被引量:8
13
作者 谌小灵 李岩 王亮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0-107,共8页
牙璋作为商周时期经常性的祭祀用物,发现于岭南多地。通过分析这些牙璋的形制变化及制作工艺后认为浮滨文化及广西所见牙璋应源于东莞村头遗址。进一步引申出岭南地区商周时期的大石铲和原始仿铜礼器与牙璋具有同等的祭祀意义。并得出:... 牙璋作为商周时期经常性的祭祀用物,发现于岭南多地。通过分析这些牙璋的形制变化及制作工艺后认为浮滨文化及广西所见牙璋应源于东莞村头遗址。进一步引申出岭南地区商周时期的大石铲和原始仿铜礼器与牙璋具有同等的祭祀意义。并得出:广西形成了自己的大石铲文化圈,并影响到越南北部;村头类型和浮滨文化则是岭南中部地区的牙璋文化圈;福建北部则可归入浙江原始瓷仿铜礼器文化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岭南 牙璋 分布 文化圈
原文传递
瓷文化圈视域下景德镇陶瓷文化的传播与重构 被引量:7
14
作者 李松杰 吴琪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19年第3期130-135,共6页
瓷文化圈是指瓷器在商品贸易、技术传播和文化交流中形成的具有共同文化特质的物质文化圈。这一弹性文化圈以中国为原点,以景德镇为核心,不断形成和扩散为全球性的具有共同文化特征的区域。瓷文化圈的形成意味着以瓷器为代表的中国器物... 瓷文化圈是指瓷器在商品贸易、技术传播和文化交流中形成的具有共同文化特质的物质文化圈。这一弹性文化圈以中国为原点,以景德镇为核心,不断形成和扩散为全球性的具有共同文化特征的区域。瓷文化圈的形成意味着以瓷器为代表的中国器物文化在全世界产生的巨大影响力,而瓷都景德镇也在此历程中不断提升和扩大其地位。作为开放性的文化系统,瓷文化圈内部不同生产区域也在不断借鉴,进而影响到景德镇瓷业生产体系和器物风格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丛 文化圈 瓷文化生态 重构
下载PDF
文化圈视域下非遗舞蹈“主体性”传承区的建构 被引量:7
15
作者 吴丹 何际峰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05-110,共6页
文化圈概念是文化传播论学派的理论之一。它所体现的核心内容是无论地理空间或物理时间,同一文化圈的不同环境是由一系列文化特质构成,具备质的约定性。因此,文化特质相通是使不同环境成为一个整体文化圈的本质。文章提出传承人作为非... 文化圈概念是文化传播论学派的理论之一。它所体现的核心内容是无论地理空间或物理时间,同一文化圈的不同环境是由一系列文化特质构成,具备质的约定性。因此,文化特质相通是使不同环境成为一个整体文化圈的本质。文章提出传承人作为非遗舞蹈文化特质的核心代表,贯穿于三个不同环境区域传承,即以传承人为主体中心,建构非遗舞蹈传承的"原生态文化区—文化传承核心区—文化传承拓展区"三点循环互动的"主体性"传承区,共同构建面向兼顾文化传统保护和现代文化生产的非遗舞蹈创新传承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圈 非遗舞蹈 主体性 传承区
下载PDF
手机游戏《阴阳师》的文化传播分析 被引量:7
16
作者 付晶晶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4期67-75,共9页
在以移动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传播环境下,媒介融合不断升级,以全媒体整合性布局、全产业链衍生为传播价值起点的新型游戏传播范式,正在全面取代传统的游戏传播范式。在此转型过程中,游戏传播价值链中的核心IP、文化圈层与媒介生态成为关... 在以移动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传播环境下,媒介融合不断升级,以全媒体整合性布局、全产业链衍生为传播价值起点的新型游戏传播范式,正在全面取代传统的游戏传播范式。在此转型过程中,游戏传播价值链中的核心IP、文化圈层与媒介生态成为关键点。手机游戏《阴阳师》即以小说IP为基础,以二次元文化为传播圈层,通过互动性极强的游戏形式营造出持续发展的文化传播媒介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媒介 IP 文化圈层 媒介生态
下载PDF
异地独董与公司创新投入——基于董事会文化多样性视角的考察 被引量:8
17
作者 林雁 谢抒桑 刘宝华 《管理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6-89,共14页
董事会是公司治理的核心机制,独立董事作为解决代理问题的重要机制,在董事会中发挥监督和咨询等重要职能。异地独董的进入为董事会带来了文化多样性,在公司经营和治理中能够发挥一定的咨询作用,但是在监督方面作用有限,而异地独董对公... 董事会是公司治理的核心机制,独立董事作为解决代理问题的重要机制,在董事会中发挥监督和咨询等重要职能。异地独董的进入为董事会带来了文化多样性,在公司经营和治理中能够发挥一定的咨询作用,但是在监督方面作用有限,而异地独董对公司创新的影响尚未得到充分探讨,从董事会文化多样性视角对此问题的研究也几近空白。基于代理理论、信号理论和高层梯队理论等,以2000年至2017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从省和市两方面手工匹配独董常驻地与任职公司注册地信息,识别异地独董;根据方言区和方言大类数据,手工匹配独董常驻地所属的方言区或所属方言大类,构建多重董事会文化多样性指标,采用档案式研究方法,运用OLS和Probit等工具,探索异地独董对公司创新投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异地独董对公司创新投入存在消极影响,文化多样性程度较高(即与公司隶属不同方言区的独立董事越多)对公司创新投入存在消极影响更强。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①来自不同文化圈的异地独董比例越高,越会抑制公司创新投入;②异地独董来自的异地省(市)地区个数越多,对公司创新投入的抑制作用越强;③考虑独董是否具备技术研发背景后发现,技术研发专长对异地独董抑制公司创新投入的效应具有调节作用;④运用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以及医药制造业等技术类行业公司数据进行回归的结果与主要结论一致。将以方言为表征的文化多样性概念纳入异地独董与公司治理的框架,丰富了独立董事的人文概念研究,对于目前关于独立董事治理问题的相关研究也有进一步拓展。异地独董带来文化多样性,为董事会带来信息,也带来冲突,弱化了董事会对回报期较长的公司创新投入的有效监督,对董事会多样性方面的研究有所回应。现实中,可考虑从制度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地独董 文化多样性 公司创新 方言区 文化圈
原文传递
皖江文化的学术定位与发展契机——兼论淮河文化与徽州文化 被引量:6
18
作者 沈葵 洪永平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37-341,共5页
安徽皖江地区内的文化呈各地域、多类型分布,未有内涵与价值上的统一性,属正在崛起的文化圈。而皖江文化圈的形成,必将依托于皖江地区经济现代化发展趋向。淮河文化是农业社会鼎盛时期的历史文化,在当下社会无可传承。徽州文化则由于自... 安徽皖江地区内的文化呈各地域、多类型分布,未有内涵与价值上的统一性,属正在崛起的文化圈。而皖江文化圈的形成,必将依托于皖江地区经济现代化发展趋向。淮河文化是农业社会鼎盛时期的历史文化,在当下社会无可传承。徽州文化则由于自身价值来源要素的超时代性,完全可能在经历外来冲击后,重新崛起。皖江地区经济社会的持续性开放开发,将催生出富有地区特征的皖江文化圈的形成,从而列入安徽"三大文化圈"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江地区 文化圈 经济社会发展
下载PDF
“圈舞”:圆形与舞蹈的交互作用 被引量:6
19
作者 江东 《民族艺术研究》 2018年第1期157-161,共5页
"圈舞",是一种为全世界人民所共有的原发性舞蹈形式。所谓"原发性"也即,它不但在我国各民族舞蹈文化中是一个基本的现象,同时也是世界各地最古老、最普遍的一种舞蹈形态。与同样古老的"对舞"和"排舞... "圈舞",是一种为全世界人民所共有的原发性舞蹈形式。所谓"原发性"也即,它不但在我国各民族舞蹈文化中是一个基本的现象,同时也是世界各地最古老、最普遍的一种舞蹈形态。与同样古老的"对舞"和"排舞"相比,"圈舞"所具有的"聚在一起"的特质更为明显。特别是其极大的随意性,可以让参与者随时加入其中,这种自由而自如的组织方式,也显露出"圈舞"所具有的更为便利的操作性。正是这样一种凝聚力让圈舞获得了自古延续至今的精神价值,为个体生命的体验带来积极的意义。也正因此,圈舞这种以圈形舞动为本体的舞蹈方式彰显了圆形的力量,从而成为舞台作品大量应用的基本图形。脱胎于圈舞而成形的圆形,为我们的舞台带来了饱满而不尽的意象,为艺术家的创造提供了源源不绝的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圈舞 文化功能 原发性 精神实质 圆形指代
下载PDF
天葬民俗文化圈的形成及特征表现 被引量:3
20
作者 贺立博 朱普选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4期79-83,共5页
天葬是青藏高原上独有的丧葬方式,它的地域分布极为广泛。因而形成了一种"凡有藏族处,皆有天葬存"的文化现象。本文运用人类学的文化圈理论,对天葬这种民俗现象进行解释,并提出天葬民俗文化圈的概念。
关键词 文化圈 民俗文化圈 天葬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