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省域尺度耕地产能空间分异规律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43
1
作者 张红富 周生路 +3 位作者 吴绍华 李志 花盛 李莉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308-314,共7页
耕地产能核算是耕地分等的深化和延续,对于落实严格保护耕地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耕地分等成果,该文采用耕地分等与农业统计结合的产能核算方法,对江苏省耕地产能进行了核算,分析了江苏省省域尺度下耕地产能的空间格局及其分异... 耕地产能核算是耕地分等的深化和延续,对于落实严格保护耕地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耕地分等成果,该文采用耕地分等与农业统计结合的产能核算方法,对江苏省耕地产能进行了核算,分析了江苏省省域尺度下耕地产能的空间格局及其分异规律,并探讨了各因素指标区耕地产能的主导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江苏省不同层次耕地产能总产分异规律基本一致,总产大小表现出苏北>苏中>苏南的格局,这主要受耕地面积分布格局的影响,因此,耕地面积是粮食安全的重要保证,合理开发耕地后备资源是未来挖掘耕地产能的一个重要途径;从耕地单产分异规律来看,理论单产与可实现单产的空间分异规律基本一致,表现出南北高,中间低的分布格局,耕地实际单产的分布格局较为复杂,呈现出岛状分布的特点,高值岛出现在里下河平原区;有机质、农业灌排条件和利用系数是影响省域尺度耕地单产的主导因子。通过分析,全面掌握了江苏省耕地产能的空间分异状况,为区域性土地资源宏观调控与调整提供依据;同时,各指标区尺度的主导因子有所差异,今后可根据不同指标区的主导影响因子,采取针对措施,以有效提高各指标区的耕地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空间变异控制 区域规划 耕地产能 影响因子 江苏省
下载PDF
东北地区耕地产能空间分异规律及产能提升主导因子分析 被引量:33
2
作者 许妍 吴克宁 +1 位作者 程先军 刘霈珈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030-2040,共11页
耕地产能能够揭示耕地生产能力及生产潜力的数量和空间布局,对于合理利用和保护耕地、确保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东北地区三个层次产能核算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8个二级区耕地产能的空间格局及其分异规律,并在农用地分等因素与耕... 耕地产能能够揭示耕地生产能力及生产潜力的数量和空间布局,对于合理利用和保护耕地、确保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东北地区三个层次产能核算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8个二级区耕地产能的空间格局及其分异规律,并在农用地分等因素与耕地利用潜力的相关性分析基础上,对理论产能、可实现产能与分等因素进行回归分析,探讨各二级区内耕地产能提升的主导影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东北地区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以西部平原和松嫩平原地区最大,理论利用潜力、可实现利用潜力基本表现为黑龙江省、辽宁省、吉林省逐渐减少,理论利用强度、可实现利用强度表现为吉林省、辽宁省、黑龙江省逐渐减少。土壤障碍层深度、有机质含量、盐渍化程度、坡度等因子是影响东北地区产能提升的主导因子。研究可为区域耕地产能提升提供参考,为耕地资源数量质量并重管理、开展土地整理规划、耕地保护和动态监测、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等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产能 利用强度 利用潜力 空间分异 东北地区
原文传递
东北粮食主产区耕地资源时空变化及其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32
3
作者 徐珊 宋戈 +1 位作者 李丹 王扬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1期1-9,共9页
为了揭示耕地资源时空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该文以东北粮食主产区巴彦县为研究区,以1991年土地详查数据库、2006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库和2009年SPOT5影像为基本信息源,以粮食单产等统计数据为基本数据源,运用遥感及地理信息手段,采... 为了揭示耕地资源时空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该文以东北粮食主产区巴彦县为研究区,以1991年土地详查数据库、2006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库和2009年SPOT5影像为基本信息源,以粮食单产等统计数据为基本数据源,运用遥感及地理信息手段,采用土地综合指数评价法分析研究区耕地资源数量、质量时空变化及其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991-2009年研究区耕地资源数量呈持续增加的趋势,耕地向非耕地的转换主要发生在林地和其他用地之间;1991-2006年研究区增加耕地资源中三等地耕地面积增加最多,一等地增加最少。减少的耕地资源中二等地和三等地耕地减少最多,而一等地减少最少;2006-2009年增加耕地中二等地耕地增加最多,一等地耕地增加最少;减少的耕地资源中,三等地耕地减少最多,一等地耕地减少最少;位于北部岗平原农牧区的二等地耕地是影响粮食生产能力最大的区域,三等地和四等地耕地面积虽占到总耕地面积的50%左右,但受到自然因素和土壤因素的制约,粮食生产能力也受到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地理信息系统 粮食 耕地资源 粮食生产能力 东北粮食主产区
下载PDF
高标准农田建设:内涵特征、问题诊断及推进路径 被引量:14
4
作者 于法稳 孙韩小雪 刘月清 《经济纵横》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1-68,共8页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提升耕地综合产能水平的有效路径,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建设主体的多元化、范围设计的规模化、基础设施的系统化、项目建设的标准化、生态环境的绿色化、资源利用的高效化及综合产能的持续化是高标准农田的...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提升耕地综合产能水平的有效路径,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建设主体的多元化、范围设计的规模化、基础设施的系统化、项目建设的标准化、生态环境的绿色化、资源利用的高效化及综合产能的持续化是高标准农田的内涵特征。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我国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制度标准体系、完善政策法律体系、健全管理体系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对高标准农田的内涵理解存在偏差、基础设施配套程度不高等,是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此,应强化对保障高标准农田建设战略地位的认识;坚持系统观点,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质量;健全长效管护机制,保障基础设施良性运行;建立评价机制,为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标准农田 粮食安全 耕地 产能
原文传递
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测算及应用研究——以霸州市为例 被引量:14
5
作者 刘玉 门明新 +1 位作者 许皞 刘树庆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2008年第1期87-92,共6页
农用地分等成果为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核算提供了新的思路。以霸州市为例,构建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的4个层次即自然生产潜力、可获生产潜力、现实生产能力和实际产量及相应的计算方法,并应用核算结果划分了农用地重点保护区域和优先整理区... 农用地分等成果为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核算提供了新的思路。以霸州市为例,构建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的4个层次即自然生产潜力、可获生产潜力、现实生产能力和实际产量及相应的计算方法,并应用核算结果划分了农用地重点保护区域和优先整理区域。通过综合优势模型对各乡镇的农用地综合优势进行定量分析,应用聚类分析将全市13个乡镇划分为4类,并划定农用地重点保护区域和优先整理区域以及各类地今后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用地 生产能力 综合优势指数 霸州市
下载PDF
我国未来人口发展对耕地的需求分析 被引量:15
6
作者 杨利民 于闽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68-171,共4页
针对我国人均耕地持续降低及耕地质量普遍较低的严峻现状,利用一元线性回归法对我国未来粮食产量做出预测,运用中国人口预测软件CPPS对我国人口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通过耕地人口承载力指数测度人地关系状况。研究表明:未来耕地生产产能... 针对我国人均耕地持续降低及耕地质量普遍较低的严峻现状,利用一元线性回归法对我国未来粮食产量做出预测,运用中国人口预测软件CPPS对我国人口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通过耕地人口承载力指数测度人地关系状况。研究表明:未来耕地生产产能增长潜力较小,人口持续增长,并在2028年达到峰值14.37亿人,2011年以后人口承载力指数大于1,人口超载。未来耕地将面临更严峻的现实,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严格保护耕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生产产能 人口增长 人口承载力
原文传递
基于产能的耕地资源保护级别评定方法研究——以河北省卢龙县为例 被引量:10
7
作者 刘华宾 张俊梅 +4 位作者 门明新 许皞 李新旺 王树涛 范文洋 《自然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325-1333,共9页
耕地保护的合理空间安排已成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研究的热点之一。论文以河北省卢龙县为例构建了耕地保护级别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应用加权综合评价法对卢龙县耕地资源保护级别进行了评价。将卢龙县耕地资源划分... 耕地保护的合理空间安排已成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研究的热点之一。论文以河北省卢龙县为例构建了耕地保护级别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应用加权综合评价法对卢龙县耕地资源保护级别进行了评价。将卢龙县耕地资源划分为三个保护级别:一级地主要分布于卢龙镇、燕河镇、石门镇等粮食主产区,该区土质较好,粮食产量高,投入水平较高,面积为19906.27 hm2;二级地主要分布在潘庄镇、印庄乡、双望镇、刘田各庄乡,该区域各项指标中等,面积为15475.61 hm2;三级地在各乡镇均有分布,面积为5500.33 hm2。评价结果表明,该种方法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状况。耕地资源保护级别评定研究拓宽了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的思路,为土地利用分区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空间落实及土地用途管制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资源 分级保护 级别评定 产能 卢龙县
原文传递
占补平衡项目对千阳县新增耕地等别和粮食产能的影响 被引量:10
8
作者 何振嘉 范王涛 杜宜春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09-216,共8页
为揭示耕地占补平衡项目对渭北台塬区粮食产能的影响。本文以春玉米和冬小麦为量化标准,对典型的台塬区千阳县2016—2018年连续3年的占补平衡新增耕地等别及粮食产能变化情况以及粮食产能空间格局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6—2018年... 为揭示耕地占补平衡项目对渭北台塬区粮食产能的影响。本文以春玉米和冬小麦为量化标准,对典型的台塬区千阳县2016—2018年连续3年的占补平衡新增耕地等别及粮食产能变化情况以及粮食产能空间格局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6—2018年占补平衡项目新增耕地平均等别范围在10~12等之间,项目的实施使新增耕地等别较千阳县耕地平均水平提高了1~3个等别,且水浇地面积占比与新增耕地等别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粮食产能与新增耕地面积及新增耕地平均等别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水浇地以占总新增耕地80.29%的面积,创造了占比为86.44%的总粮食产能。粮食产能受耕地所处位置、自然条件、水利设施以及道路状况等影响较大,2016—2018年间,地势较为平坦,气候条件较好,且水利设施及道路条件较为完善的草碧镇、张家塬镇及城关镇实现新增耕地和粮食产能分别占全县的90.16%和90.49%,而相对位置越偏远、地形条件较差的南寨镇、水沟镇及崔家头镇新增耕地数量仅占总规模的10.17%,粮食产能仅占总产能的9.50%。从2016—2018年3年内,耕地占补平衡项目的实施,以24.89%的新增耕地占有量创造了30.82%的新增粮食产能,说明通过耕地占补平衡项目的实施能显著提高耕地粮食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占补平衡项目 粮食产能 千阳县
下载PDF
基于农用地分等成果的武功县耕地生产能力分析 被引量:10
9
作者 吴浩浩 李团胜 +2 位作者 赵宏志 史小慧 康欢欢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13-216,共4页
为了充分利用农用地分等成果测算耕地生产能力,合理开发农用地生产潜力,建立了农用地产能核算技术方案体系,并据此以武功县为例,计算了该县农用地自然生产潜力、利用生产潜力和现实生产能力。通过各分等单元的自然质量等级指数和利用等... 为了充分利用农用地分等成果测算耕地生产能力,合理开发农用地生产潜力,建立了农用地产能核算技术方案体系,并据此以武功县为例,计算了该县农用地自然生产潜力、利用生产潜力和现实生产能力。通过各分等单元的自然质量等级指数和利用等级指数分别乘以单元面积并累加得到自然生产潜力和利用生产潜力,并利用Logistic模型拟合标准粮产量和利用等指数之间的关系来计算现实生产能力。结果表明,武功县自然生产潜力和利用生产潜力分别为107.42×104t和70.05×104t,单位面积自然生产潜力和利用生产潜力分别为39.22 t.hm-2和25.58 t.hm-2,现实生产能力为28.49×104t,单位面积现实生产能力为10.40 t.hm-2。武功县耕地生产能力在空间上差异明显,粮食单产有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单位面积现实产能最高和最低的分别为普集镇和游风镇,为13.53 t.hm-2和8.66 t.hm-2,未来西北台塬区的乡镇是粮食增产的重点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自然生产潜力 利用生产潜力 现实生产能力 LOGISTIC模型 武功县
下载PDF
广西耕地利用强度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关联效应分析——基于改进灰色关联模型实证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常慧杰 石保纬 +4 位作者 梁胜凯 莫良玉 范稚莲 黄世洋 唐明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3期123-130,共8页
【目的】探讨广西耕地利用强度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关联效应,为广西更有效地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产量、规模及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对广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行测算,并基于2010—2017年广西耕地利用强度的评价指标数... 【目的】探讨广西耕地利用强度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关联效应,为广西更有效地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产量、规模及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对广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行测算,并基于2010—2017年广西耕地利用强度的评价指标数据,运用改进灰色关联模型,分析耕地利用强度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关联效应。【结果】广西耕地利用强度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的关联效应;由于粮食的不同种类,广西耕地利用强度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关联效应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其中,稻谷综合生产能力表现为“物质强度+种植强度+科技强度”三角箭头型关联模式,玉米综合生产能力表现为“种植强度”单关联模式,大豆综合生产能力表现为“种植强度+物质强度”双关联模式,薯类综合生产能力表现为“劳动力强度”单关联模式。【结论】根据广西耕地利用强度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关联效应,建议完善耕地整治及占补平衡机制,保障耕地有效利用与供给;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优化区域粮食生产布局;强化农业技术研发和推广,充分利用作物间套种模式;优化农村劳动力配置机制,多渠道实现保地、种粮及增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 耕地利用强度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改进灰色关联模型
下载PDF
喀斯特生态环境良好区与恶劣区耕地生产潜力与人口承载力——以贵州茂兰自然保护区和波玉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6
11
作者 熊康宁 苏维词 《贵州科学》 2000年第1期149-155,共7页
喀斯特环境由于生态结构——功能的差异 ,生物生长速率、进而耕地自然生产潜力和土地承载力不同。采用气候土地生产潜力估算模型 ,通过对贵州茂兰自然保护区 (代表典型喀斯特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社会经济仍为较落后的生态经济系统 )与波... 喀斯特环境由于生态结构——功能的差异 ,生物生长速率、进而耕地自然生产潜力和土地承载力不同。采用气候土地生产潜力估算模型 ,通过对贵州茂兰自然保护区 (代表典型喀斯特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社会经济仍为较落后的生态经济系统 )与波玉河流域 (代表典型喀斯特生态环境严重失调、社会经济落后的生态经济系统 )的对比研究 ,发现两区水稻和玉米的光温潜力分别较光合潜力下降了 9.6 7%和 11.75% (茂兰 )、2 0 .89%和 16 .84 % (波玉河 ) ,而光温水潜力分别比光温潜力下降了 4 .4 2 %和 6 .76 % (茂兰 )、5.0 4 %和 5.2 6 % (波玉河 ) ;茂兰保护区 4 6个土种的粮食现实生产力为 4 515× 10 3 kg,70 6 5kg/hm2 ,仅比光温潜水力下降了 2 0 .97% ,波玉河流域 6 1个土种的现实生产力为 32 6 4 0× 10 3 kg,5490 kg/km2 ,比光温水潜力下降了 30 .55% ;扣除国家定购粮 ,茂兰保护区人均净占4 83kg,而波玉河流域人均净占 2 88kg。按国家小康标准和温饱标准 ,前者耕地的人口承载量分别是 10 32 8人和1180 3人 ,人口土地承载有余 ,后者人口承载量分别是 74 6 6 5人和 85331人 ,人口土地严重超载 ;为此 ,我们提出贵州典型喀斯特生态环境良好区 ,如茂兰保护区有必要建立为多功能的国家公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生态环境 耕地 生产潜力 人口承载力
下载PDF
土地整治对旱塬区耕地等别和粮食产能的影响 被引量:6
12
作者 何振嘉 《粮食科技与经济》 2020年第4期31-32,70,共3页
耕地资源是粮食生产和人类活动的基础,随着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土地资源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为研究土地整治项目对耕地等别和粮食产能的影响,通过在千阳县水沟镇柿沟村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对原有荒草地进行综合整治和配套设施... 耕地资源是粮食生产和人类活动的基础,随着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土地资源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为研究土地整治项目对耕地等别和粮食产能的影响,通过在千阳县水沟镇柿沟村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对原有荒草地进行综合整治和配套设施优化,整治为可重新利用的耕地,柿沟村土地利用面积增加了34.226 1hm^2,并通过田水路林的合理规划,既保证了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又优化了区域内经济结构,有效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并将耕地等别提高了一等,创造了193.59t的粮食产能。该项目的实施对渭北旱塬区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将有力推动该区域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步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整治 黄土旱塬区 耕地等别 粮食产能
下载PDF
区域耕地利用变化及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以南宁市为例 被引量:4
13
作者 熊华 王争艳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05年第6期20-23,共4页
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效应是目前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之一。以南宁市为例,探讨耕地利用变化对粮食安全问题的影响,在分析1996-2003年耕地利用变化特点和粮食生产状况的基础上,探讨耕地利用变化包括数量、利用程度和集约度的变化与粮食生产的... 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效应是目前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之一。以南宁市为例,探讨耕地利用变化对粮食安全问题的影响,在分析1996-2003年耕地利用变化特点和粮食生产状况的基础上,探讨耕地利用变化包括数量、利用程度和集约度的变化与粮食生产的相关关系,研究表明目前南宁市耕地数量变化对粮食产量影响尚小,但耕地集约度和粮食播种面积对粮食产量影响重大。为此提出南宁市耕地保护的战略应采取以提高粮食播种面积和耕地利用集约度为中心的政策措施,方能达到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资源 耕地利用变化 粮食生产 粮食 综合生产能力
下载PDF
耕地多功能对粮食生产能力变化的敏感度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高佳 赵荣荣 王盼盼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34-1449,共16页
基于敏感度模型和GIS可视化方法,使用2005—2020年辽宁省各地级市统计数据,分析辽宁省耕地多功能对粮食生产能力变化的敏感度。研究发现:(1)2005—2020年,辽宁省耕地多功能指数平均值上升,生产功能和社会功能指数平均值上升,生态功能指... 基于敏感度模型和GIS可视化方法,使用2005—2020年辽宁省各地级市统计数据,分析辽宁省耕地多功能对粮食生产能力变化的敏感度。研究发现:(1)2005—2020年,辽宁省耕地多功能指数平均值上升,生产功能和社会功能指数平均值上升,生态功能指数平均值下降。(2)2020年,辽宁省各耕地多功能分区的粮食生产能力呈现显著差异,粮食生产能力与耕地各功能存在不同响应关系。(3)2005—2020年,耕地多功能对粮食生产能力变化的敏感度降低,耕地生产功能对粮食生产能力变化的敏感度升高,耕地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对粮食生产能力变化的敏感度降低,敏感区数量有波动且存在空间分布差异。应进一步提升辽宁省耕地多功能优化配置水平,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多功能 粮食生产能力 时空演变 分区 敏感度
原文传递
耕地布局北移对粮食产能的影响分析
15
作者 穆钰 金云翔 +1 位作者 冯娜娜 张忠明 《农业展望》 2024年第3期60-65,共6页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近年来,各地认真贯彻“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狠抓耕地要害,粮食单产水平稳步提高,种植结构不断优化,粮食总产量持续稳定在6500亿kg以上。但同时全国耕地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特...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近年来,各地认真贯彻“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狠抓耕地要害,粮食单产水平稳步提高,种植结构不断优化,粮食总产量持续稳定在6500亿kg以上。但同时全国耕地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特别是耕地布局持续北移,造成一定程度的粮食产能损失。本研究运用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分析方法,选取2000—2020年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粮食产量指标,分析产区间差异变化,并对耕地数量、布局、占补平衡等影响因素对粮食产能的损失进行测算。与2009年相比,2019年受耕地数量、布局北移、占补平衡等影响,粮食产能合计损失约1500亿kg。其中,耕地数量减少造成损失约565亿kg;耕地布局北移造成损失约905亿kg,占补平衡造成损失约34亿kg。此外,水田减少影响粮食产能损失约225亿kg。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必须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和有关重要论述精神,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守牢耕地红线,切实加强耕地质量保护与建设,谋划实施一揽子耕地质量建设工程,多措并举,提升耕地综合生产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布局北移 粮食产能 产能损失 影响分析
下载PDF
中国近期耕地资源的变化及其对粮食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屈雪冰 赵华甫 《安徽农学通报》 2011年第11期4-7,11,共5页
依据中国近10 a(2000-2008年)耕地资源的变化,分析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包括耕地面积、粮食播种面积、粮食单产水平和粮食总产量的年际变化率以及四者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耕地面积对粮食产量并无决定性关系,影... 依据中国近10 a(2000-2008年)耕地资源的变化,分析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包括耕地面积、粮食播种面积、粮食单产水平和粮食总产量的年际变化率以及四者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耕地面积对粮食产量并无决定性关系,影响我国近期粮食产能的最主要因素是粮食的播种面积和单产水平,两者的年际变化率均与粮食总产量年际变化率呈较强的相关性,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最后基于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对保护耕地与粮食安全的措施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资源 粮食产能 耕地面积 播种面积 单产水平 粮食安全
下载PDF
粤西南丘陵山区耕地占补平衡中的质量与产能变化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林和明 肖北生 +5 位作者 陈旭飞 李建华 许欢 杨小雪 戴军 周波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202-206,215,共6页
为对粤西南丘陵山地区耕地占补平衡中的质量与产能情况进行研究,以化州市作为研究区域,采用农用地分等的相关技术方法,研究了近年来化州市耕地的数量与质量和产能的状况。结果显示,化州市2003—2011年耕地总体质量有所提升,平均自然质量... 为对粤西南丘陵山地区耕地占补平衡中的质量与产能情况进行研究,以化州市作为研究区域,采用农用地分等的相关技术方法,研究了近年来化州市耕地的数量与质量和产能的状况。结果显示,化州市2003—2011年耕地总体质量有所提升,平均自然质量有0.21个等别的提升,利用等质量有0.18个等别的提升,经济等质量提升了0.33个等别。耕地总面积净增了1 069.86hm2,在保证耕地占补平衡的过程中,充分完成了耕地总面积不减少的任务,并且耕地的总产能增加了4.08万t,为保障化州乃至全省的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西北丘陵山区 耕地数量 耕地质量 耕地产能
下载PDF
塔里木河干流区人工绿洲系统发展水平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韩春鲜 罗辉 李霞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351-1356,共6页
人口、耕地系统是干旱地区人工绿洲系统的两个关键子系统,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人工绿洲的发展水平。塔里木河干流区人工绿洲系统的发展水平决定着塔里木河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状态。以地均产值(由地均粮食产值、地均棉花产值及地均其他经济作... 人口、耕地系统是干旱地区人工绿洲系统的两个关键子系统,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人工绿洲的发展水平。塔里木河干流区人工绿洲系统的发展水平决定着塔里木河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状态。以地均产值(由地均粮食产值、地均棉花产值及地均其他经济作物产值组成)为反映耕地生产力的指标,测度影响塔里木河干流上游、中游和下游地区耕地生产力的因素;以粮食人口承载力和耕地压力指数为指标,分析该地区人工绿洲系统发展水平。研究认为:1988~2007年,塔里木河下游地区的人类不合理活动,对干流区绿洲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影响较大,表现在人口和耕地增加过快、种植结构不合理、粮食安全问题、耕地压力不断增加等方面。因此,塔里木河干流区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关注上游和中游地区耕地开发利用的问题,更要关注与调控下游地区人口、耕地系统的合理发展。严格控制下游的人口和耕地面积扩张是塔里木河干流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以粮食生产满足自给需求为前提,建立以棉花生产为主,兼顾粮食安全的种植业结构,是塔里木河干流区耕地系统持续产出的优良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绿洲 耕地生产力 地均产值 粮食人口承载力 耕地压力 种植结构 塔里木河干流区
下载PDF
高标准农田建设对耕地质量及耕地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赵瑞 严欣 《粮食科技与经济》 2022年第5期37-40,共4页
耕地资源是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之一,但由于中国中低产田数量巨大,粮食综合产能不高,对国家粮食安全造成严重威胁。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新时代结合耕地保护与土壤质量提升、保障粮食产能和粮食安全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助力实现乡村振兴的主要... 耕地资源是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之一,但由于中国中低产田数量巨大,粮食综合产能不高,对国家粮食安全造成严重威胁。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新时代结合耕地保护与土壤质量提升、保障粮食产能和粮食安全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助力实现乡村振兴的主要抓手。文章以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为例,在对项目区基础条件、建设条件和水土资源分析的基础上,进行高标准规划和实施,将原有耕地等别平均提高到1~2等,新增粮食产能964.983 t,显著提升了项目区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标准农田 耕地质量 粮食产能 等别提升
下载PDF
基于耕地资源压力指数的负债表编制研究--以京津冀地区为例 被引量:2
20
作者 赵玉领 吴克宁 +1 位作者 程锋 张洪春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21年第5期40-51,共12页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保护耕地的核心应该是保护其粮食生产能力。耕地数量减少到一定程度即视为负债是普遍共识,而耕地不合理利用、占优补劣致使耕地质量下降也应该视为一种负债,在耕地压力指数模型的基础上兼顾耕地质量情况,根据耕...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保护耕地的核心应该是保护其粮食生产能力。耕地数量减少到一定程度即视为负债是普遍共识,而耕地不合理利用、占优补劣致使耕地质量下降也应该视为一种负债,在耕地压力指数模型的基础上兼顾耕地质量情况,根据耕地分等结果开展耕地资源的粮食生产能力核算及资源压力指数测算,探索以耕地资源粮食生产能力和供给能力为主要内容的负债表编制研究。以京津冀地区为例开展试算,结果反映依据耕地数量和质量为基础数据测算得出的耕地压力指数更能科学反映区域内耕地资源的承压状况及负债情况,更能科学量化区域内现有耕地资源保障粮食安全能力的变化情况,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资源 压力指数 耕地分等 负债表 粮食生产能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