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石英结晶学优选与应用 被引量:50
1
作者 夏浩然 刘俊来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8-70,共13页
石英集合体的结晶学优选可由位错滑移、双晶滑移、定向成核与生长等形成,其中位错滑移是塑性变形岩石中石英结晶学优选产生的最重要的机制。影响变形石英结晶学优选的因素有温度、应变速率、应变、差应力、水、复矿物岩石中各种矿物间... 石英集合体的结晶学优选可由位错滑移、双晶滑移、定向成核与生长等形成,其中位错滑移是塑性变形岩石中石英结晶学优选产生的最重要的机制。影响变形石英结晶学优选的因素有温度、应变速率、应变、差应力、水、复矿物岩石中各种矿物间的相互作用、初始结晶学方向等。系统总结了石英晶体变形与滑移系,结晶学优选的测量与表达,多种条件下石英的结晶学优选,以及在判断剪切方向、计算运动学涡度、判定变形温度、分析变形历史等方面的应用,并认为应用石英组构作运动学和动力学解析时需与其它微观、宏观现象相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英塑性变形 结晶学优选 岩石各向异性 岩石组构学
下载PDF
中下地壳岩石弹性波各向异性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9
2
作者 张国苓 杨晓松 +1 位作者 陈建业 闫小兵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27-337,共11页
地壳岩石成分及其构造的复杂性使得地壳弹性波各向异性的影响因素比较复杂。在地壳浅部,裂隙广泛发育,它们的定向排列对岩石各向异性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在地壳深部,裂隙基本闭合,岩石的各向异性主要是由矿物晶格优选方位(LPO)和形态... 地壳岩石成分及其构造的复杂性使得地壳弹性波各向异性的影响因素比较复杂。在地壳浅部,裂隙广泛发育,它们的定向排列对岩石各向异性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在地壳深部,裂隙基本闭合,岩石的各向异性主要是由矿物晶格优选方位(LPO)和形态优选方位(SPO)决定的。云母和(或)角闪石含量较高且定向排列的地壳岩石通常具有较高的各向异性。熔体的定向排列(MPO)可以显著地加强地壳各向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 各向异性 裂隙定向排列 晶格优选方位 形态优选方位 熔体定向排列
下载PDF
松辽盆地南部岩石圈地幔变形特征及各向异性分析——来自橄榄岩包体的约束
3
作者 商咏梅 周永胜 马玺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85-1298,共14页
SKS测量结果显示松辽盆地快波方向分布较为复杂,由于缺乏深部岩石变形资料约束,制约了地震波各向异性成因解释。本文通过对松辽盆地南部双辽地区橄榄岩包体进行详细的岩石学、地球化学、显微结构、各向异性研究,结果显示双辽地区橄榄岩... SKS测量结果显示松辽盆地快波方向分布较为复杂,由于缺乏深部岩石变形资料约束,制约了地震波各向异性成因解释。本文通过对松辽盆地南部双辽地区橄榄岩包体进行详细的岩石学、地球化学、显微结构、各向异性研究,结果显示双辽地区橄榄岩包体的平衡温度为893~1152℃,来源于岩石圈地幔。橄榄岩中橄榄石的晶格优选方位(CPO)类型主要为A型、D型和AG型,其中,AG型和D型CPO可能形成于西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回撤导致的岩石圈变形,AG型橄榄石CPO也可能形成于熔体存在下的橄榄石变形。基于CPO计算获得的橄榄岩包体全岩VP各向异性(AVP)为4.79%~11.80%,最大剪切波各向异性(AVSmax)为3.13%~7.93%。结合地球物理测量结果,推断松辽盆地南部复杂的SKS各向异性的主要贡献可能来源于面理陡倾或直立的岩石圈地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波各向异性 橄榄岩包体 晶格优选方位 岩石圈变形 松辽盆地
下载PDF
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EBSD)在组构分析中的应用和相关问题 被引量:4
4
作者 张青 李馨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00-1014,共15页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EBSD(Electron Backscattered Diffraction),即电子背散射衍射测试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韧性组构分析,成为变形运动学、流变学分析的常规手段。该方法主要应用于流变条件下矿物晶轴组构定向性分析,以判定流变剪切指向、...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EBSD(Electron Backscattered Diffraction),即电子背散射衍射测试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韧性组构分析,成为变形运动学、流变学分析的常规手段。该方法主要应用于流变条件下矿物晶轴组构定向性分析,以判定流变剪切指向、对比应变强度、估算变形温度。理论上讲,EBSD法适用于所有矿物的全部晶轴定向的分析测试。然而鉴于天然变形的复杂性,笔者建议EBSD分析应以石英,特别是经历了动态重结晶的石英条带为组构分析的主要对象。长期以来,石英晶轴组构的不对称性被视作独立的剪切指向标志。然而,近年来基于天然变形和一般剪切实验的研究结果表明,塑性流变的剪切指向含义应为多重流变剪切指向标志综合判别比对的结果。尽管在提出之初,石英的轴组构开角被视作独立可靠的变形温度计(Kruhl,1998)。然而限于天然变形的复杂性,特别是对变质与变形阶段的对应、耦合的认识;尽管石英变形滑移系及石英晶轴组构开角可为动力变质温度提供重要的参考,但是石英晶轴组构开角并非独立的变形温度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BSD 石英条带 晶轴组构 石英晶轴开角 塑性流变
下载PDF
Magnetic Fabric and Petrofabric of Amphibolites from the Namcha Barwa Complex, Eastern Himalaya 被引量:1
5
作者 Wenjing Li Haijun Xu Junfeng Zhang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1期115-125,共11页
The magnetic fabric and petrofabric are often used as tectonic indicators of geological and geodynamic processes that a rock has experienced such as growth, deformation and metamorphism. This study presents the low fi... The magnetic fabric and petrofabric are often used as tectonic indicators of geological and geodynamic processes that a rock has experienced such as growth, deformation and metamorphism. This study presents the low field anisotropy of magnetic susceptibility(AMS) and the crystallographic preferred orientation(CPO) of constituent minerals in amphibolites from the Namcha Barwa Complex in the eastern Himalayan Syntaxis, Tibet. The bulk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varies significantly from 7.3×10^(-4) to 3.314×10^(-2) SI, with the Jelínek's anisotropy values(Pj) ranges from 1.094 to 1.487. The maximum susceptibility is approximately parallel to the lineation while the minimum susceptibility is subnormal to the foliation plane. Electron backscatter diffraction(EBSD) analyses show pronounced CPOs of amphibole in all samples, with a preferred alignment of the [001] axes along the lineation and the [100] axes spreading along a girdle normal to the lineation. Numerical simulations and comparison with laboratory measurements suggest that the magnetic anisotropy of amphibolite is largely controlled by the CPOs of amphibole. If present, the well oriented iron-titanium oxides such as ilmenite along rock foliation and lineation could increase the susceptibility and the anisotropy of a rock. Our results show a strong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magnetic anisotropy and the petrofabric of amphibolite, which could provide constraint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strong magnetic anomalies observed in the tectonic syntaxes of Tibe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TROFABRIC anisotropy of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crystallographic preferred orientation AMPHIBOLITE TIBET
原文传递
西藏马攸木地区雅江南带方辉橄榄岩的显微构造特征及其矿物结构水的初步研究
6
作者 任华萍 王永锋 +1 位作者 向树元 宋鹏飞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653-1662,共10页
青藏高原地区广泛出露地幔橄榄岩体,但对其显微构造特征和矿物结构水的研究仍很缺乏。本文以马攸木地区雅江南带方辉橄榄岩为研究对象,采用光学显微镜、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及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其进行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青藏高原地区广泛出露地幔橄榄岩体,但对其显微构造特征和矿物结构水的研究仍很缺乏。本文以马攸木地区雅江南带方辉橄榄岩为研究对象,采用光学显微镜、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及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其进行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马攸木地区雅江南带方辉橄榄岩中橄榄石发育扭折带和波状消光,并具有显著的结晶学优选方位(A型组构),指示其主导变形机制为位错蠕变;(2)红外光谱测试表明,马攸木方辉橄榄岩中橄榄石几乎没有明显的结构水吸收峰,推断其经历了明显的H丢失。斜方辉石含水量处于85wt ppm^209wt ppm之间,代表地幔源区含水量或其下限值;(3)该区橄榄岩中橄榄石含水量低于包体和造山带橄榄岩中橄榄石含水量,斜方辉石结构水含量则与包体和造山带橄榄岩中斜方辉石的可以比较。我们的研究结果为了解青藏高原地幔橄榄岩中橄榄石的结构水和变形机制提供了初步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辉橄榄岩 橄榄石 结晶学优选方位 结构水 西藏马攸木
下载PDF
白云石有序度与流变特征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郑重 王勤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97-208,共12页
白云石CaMg(CO3)2常见于白云岩、灰岩及大理岩中,其稳定的温压范围很广,是研究俯冲隧道变形、全球碳循环和地幔交代作用的重要矿物。白云石的有序度可能与重结晶过程相关,温度是影响白云石有序度的关键因素,压力对白云石有序度的影响较... 白云石CaMg(CO3)2常见于白云岩、灰岩及大理岩中,其稳定的温压范围很广,是研究俯冲隧道变形、全球碳循环和地幔交代作用的重要矿物。白云石的有序度可能与重结晶过程相关,温度是影响白云石有序度的关键因素,压力对白云石有序度的影响较弱。在1~3 GPa下白云石完全无序的转变温度为1150~1200℃,Fe、Mn、Cd离子含量的增高可显著降低白云石结构无序化的转变温度。天然变形的白云石常发育由底面c滑移控制的晶格优选定向。根据白云石的流变律,在天然应变速率下(10^-15~10^-12s^-1),>400℃细粒白云石以扩散蠕变为主;而粗粒白云石以位错蠕变为主,只有在高温下(>600~700℃)扩散蠕变才成为主控变形机制。分解反应或者动态重结晶可导致白云石流变强度的显著下降,应变集中。白云石c滑移的临界剪应力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现象可能与白云石有序度的变化有关,而围压、水逸度和成分对白云石流变的影响尚不清楚,定量研究白云石的有序度与流变学性质的相关性将为追踪碳酸盐岩和大理岩的成岩和变形历史提供新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石 有序度 晶格优选定向 位错蠕变 扩散蠕变
下载PDF
连云山岩体韧性走滑剪切带变形特征及其动力学
8
作者 熊言洁 许德如 +2 位作者 向必伟 叶挺威 张子康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22-337,共16页
晚侏罗世末‒早白垩世早期中国东部岩石圈经历了从挤压到伸展的构造转变,这一过程反映了古太平洋板片活动方式的变化。连云山岩体位于江南造山带中段,发育E-W向和NE-SW向走滑剪切带。E-W向走滑剪切带(F1)弥散地发育于二云母花岗岩中,而NE... 晚侏罗世末‒早白垩世早期中国东部岩石圈经历了从挤压到伸展的构造转变,这一过程反映了古太平洋板片活动方式的变化。连云山岩体位于江南造山带中段,发育E-W向和NE-SW向走滑剪切带。E-W向走滑剪切带(F1)弥散地发育于二云母花岗岩中,而NE-SW向走滑剪切带(F2)以应变集中带形式切过黑云母花岗岩和斑状花岗岩岩株,叠加在F1之上。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连云山岩体中剪切变形的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斑状花岗岩的侵位年龄分别150±2 Ma和138±5 Ma。从F2剪切带斑状花岗岩中心向边缘,石英C轴组构揭示糜棱岩中石英滑移系从柱面<c>到底面,表明从岩体中心向边缘变形温度从500℃降至约300℃。据此可以确定F1变形时间为150 Ma之后,F2变形时间为斑状花岗岩冷却至中心温度约400~500℃时,接近138 Ma。应力分析揭示两条剪切带发育的最大主应力(σ1)为NEE-SWW向,指示早白垩世早期古太平洋板块向扬子板块低角度俯冲方向为NEE-SWW向,深俯冲板片“回绕”时间略晚于138 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云山岩体 走滑剪切带 挤压构造 石英C轴组构 古太平洋板块
下载PDF
长石显微变形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5
9
作者 巴合达尔·巴勒塔别克 赵中宝 +2 位作者 王根厚 孙丽静 赵鹏彬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678-2697,共20页
岩石的变形机制研究一直以来都是构造地质学研究的主题,特别是基于矿物变形的显微构造研究是流变学研究的基础。从近地表到下地壳,岩石的变形从脆性破裂逐渐过渡至韧性蠕变,这些变形过程会被记录在岩石中,形成相应的显微构造。一般来讲... 岩石的变形机制研究一直以来都是构造地质学研究的主题,特别是基于矿物变形的显微构造研究是流变学研究的基础。从近地表到下地壳,岩石的变形从脆性破裂逐渐过渡至韧性蠕变,这些变形过程会被记录在岩石中,形成相应的显微构造。一般来讲,从低温低压至高温高压的变形环境,单一矿物的显微变形机制经历从微破裂、到矿物的溶解-沉淀、到位错蠕变、到动态重结晶作用、到颗粒边界滑移或扩散蠕变等的连续转变,它们之间的转换往往是过渡并且相互影响的,通常也会耦合发生。长石是地壳中含量最丰富的造岩矿物,因此长石的变形行为会直接影响地壳的流变学性质,研究长石的显微变形机制对理解地壳流变学特性至关重要。长石还是一种非常特别的矿物,主要分为斜长石和碱性长石两个端元,由于它们所属晶系的不同,有着差异的变形行为,然而这两个系列的长石在一定的温压条件下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些物理差异性和化学行为的复杂性造就了长石非常复杂的显微变形特性。本综述从岩石的显微变形机制讲起,随后概述了长石的显微变形特征,尝试归纳不同温度条件下长石的显微变形表现,对比斜长石和钾长石的异同,总结不同显微变形机制对长石结晶学优选方位的影响,最后简单介绍了一下国际上显微变形研究方法和技术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变形机制 长石显微变形 斜长石 钾长石 结晶学优选方位(CPO)
下载PDF
中澳洲Florence剪切带中角闪石晶体优选定向(英文)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援朝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7,共7页
中澳洲Florence 剪切带糜棱岩中的角闪石经晶内滑移变形而显示出良好的晶体优选定向,通过对角闪石岩组图的综合分析,并结合前人的实验资料,认识到在高温变形条件下角闪石的滑移系为(100)[001]。该剪切带中角闪石... 中澳洲Florence 剪切带糜棱岩中的角闪石经晶内滑移变形而显示出良好的晶体优选定向,通过对角闪石岩组图的综合分析,并结合前人的实验资料,认识到在高温变形条件下角闪石的滑移系为(100)[001]。该剪切带中角闪石岩组图具不对称型式是与角闪石的单一滑移系和该滑移系的初始定向状态有关,是非共轴简单剪切变形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闪石 晶体 优选 定向 澳大利亚 剪切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