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丹参酮类组分自乳化释药系统的肠吸收特征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柯秀梅 刘频健 +4 位作者 余文敏 张传辉 钱隽 杨荣平 殷嫦嫦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3期2697-2703,共7页
目的探讨丹参酮脂溶性成分自乳化释药系统(TC-SEDDS)的肠吸收特征。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实验,以隐丹参酮、丹参酮I和丹参酮IIA 3个成分的吸收[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为指标,研究其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 目的探讨丹参酮脂溶性成分自乳化释药系统(TC-SEDDS)的肠吸收特征。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实验,以隐丹参酮、丹参酮I和丹参酮IIA 3个成分的吸收[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为指标,研究其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不同肠段的吸收情况;并考察不同药物质量浓度、P-糖蛋白(P-gp)抑制剂盐酸维拉帕米、多药耐药蛋白(MRP2)抑制剂丙磺舒和能量抑制剂2,4-二硝基苯酚对3个成分肠吸收的影响。结果隐丹参酮、丹参酮I和丹参酮IIA在小肠全肠段均有吸收,且小肠上段(十二指肠)的吸收最佳;隐丹参酮和丹参酮I的吸收在实验质量浓度范围内(1.05~4.19 mg/L和1.22~5.56 mg/L)具有浓度依赖性,丹参酮IIA的吸收不受质量浓度(2.43~11.126 mg/L)影响;盐酸维拉帕米对隐丹参酮和丹参酮I的吸收无明显影响,却显著提高了丹参酮IIA的吸收;丙磺舒显著增加了隐丹参酮和丹参酮I的吸收,对丹参酮IIA的影响不显著;2,4-二硝基苯酚均能显著降低3个成分的吸收。结论隐丹参酮和丹参酮I可能是MRP2的底物,不是P-gp底物。丹参酮IIA可能是P-gp底物,不是MRP2底物。3个成分的吸收均有能量的参与。隐丹参酮、丹参酮I和丹参酮IIA的吸收可能均有主动吸收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酮 多组分 自乳化释药系统 在体单向肠灌流 肠吸收 隐丹参酮 丹参酮I 丹参酮IIA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