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pecies Concepts as Applied to the Whitefly Bemisia tabaci Systematics:How Many Species Are There? 被引量:78
1
作者 LIU Shu-sheng John Colvin Paul J De Barro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2期176-186,共11页
The worldwide distribution and extensive genetic diversity of the whitefly,Bemisia tabaci,has long been recognized.However,the levels of separation within B.tabaci and the nomenclature of the various genetic groups ha... The worldwide distribution and extensive genetic diversity of the whitefly,Bemisia tabaci,has long been recognized.However,the levels of separation within B.tabaci and the nomenclature of the various genetic groups have been a subject of debate.Recent phylogenetic analyses indicate that B.tabaci is a complex composed of 28 morphologically indistinguishable species.In this article,we first review the debate and difficulties associated with B.tabaci's taxonomy and systematics,and argue for the need to apply the biological species concept in order to elucidate B.tabaci's systematics.We summarize the accumulated genetic and behavioural data on reproductive incompatibilities evident amongst phylogenetic mtCOI groups of B.tabaci.Crossing studies have been conducted with 14 of the 28 putative species covering 54 reciprocal inter-species pairs,and observations on mating behaviour have been conducted for seven species pairs.Data from both crossing trials and behavioural observations indicate a consistent pattern of reproductive isolation among the putative species.We then discuss the technical and conceptual complexities associated with crossing experiments and behavioural observations designed to reveal reproductive incompatibility.Finally,we elaborate on a strategy for further clarifying the pattern of reproductive isolation between B.tabaci groups and propos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on the systematics of this complex.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hitefly systematics biological species cryptic species phylogenetic species reproductive isolation mating behavior TAXONOMY
下载PDF
从隐存种到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19
2
作者 徐伟 车静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19-530,共12页
分子技术的发展,在推动隐存种大量发现的同时,也凸显出我们对于生物多样性了解的局限性.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干扰下,生物多样性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对于隐存种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知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本文简述了隐存... 分子技术的发展,在推动隐存种大量发现的同时,也凸显出我们对于生物多样性了解的局限性.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干扰下,生物多样性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对于隐存种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知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本文简述了隐存种的概念和有关形成机制的主要假说,并着重介绍了分子技术带动下的隐存种研究的发展概况.通过文献搜集,统计归纳了国内关于隐存种研究现状,对于隐存种的逐渐认知已经在我国生物多样性研究多个领域产生积极作用,包括区域物种多样性的发掘、濒危物种保护遗传研究、入侵生物鉴别及防控、疾病防治等方面.未来,需将隐存种研究纳入到大尺度区域生物多样性评估体系中,在此基础上,加强对隐存种形态保守机制的探索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存多样性 DNA条形码 二代测序技术 基因组 生物多样性保护
原文传递
利用mtCOIPCR-RFLP技术鉴定中国境内九个烟粉虱隐种 被引量:19
3
作者 秦丽 王佳 +1 位作者 邴孝利 刘树生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86-194,共9页
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是一个物种复合体,包括31个以上形态上无法区分的隐种,其中少数隐种是世界性入侵害虫。目前,在中国境内分布有2个入侵隐种和13个土著隐种。快速、高效的鉴别方法对掌握烟粉虱田间发生规律及制定相关防... 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是一个物种复合体,包括31个以上形态上无法区分的隐种,其中少数隐种是世界性入侵害虫。目前,在中国境内分布有2个入侵隐种和13个土著隐种。快速、高效的鉴别方法对掌握烟粉虱田间发生规律及制定相关防控策略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到目前为止,除了mtCOI基因测序比对外,尚未有一种简便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区分多个烟粉虱隐种。本研究采用mtCOI PCR-RFLP技术,单独或组合使用TaqI,VspI,Van91I,NcoI和FokI这5种限制性内切酶,酶切烟粉虱mtCOI的PCR扩增片段,鉴别分布在中国境内的9个烟粉虱隐种。结果表明,单独使用TaqI酶切,可鉴别出MEAM1和China1两个隐种,使用TaqI+NcoI分步酶切可鉴定出MED和Asia1两个隐种,使用TaqI+Van91I分步酶切可鉴定出Asia II3和Asia II9两个隐种,使用TaqI+VspI+FokI分步酶切可鉴定出Asia II1,Asia II6和Asia II73个隐种。本研究为高效鉴别中国境内的多个烟粉虱隐种提供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粉虱 隐种 分子鉴定 限制性内切酶 MTCOI PCR—RFLP
下载PDF
针对性rDNA-ITS序列分析不支持冬虫夏草复合种假设 被引量:18
4
作者 肖薇 杨金玲 +4 位作者 朱平 程克棣 何慧霞 朱慧新 王全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24-730,共7页
冬虫夏草是有名的中药材,作为滋补药物已有数百年历史。它主要分布于亚洲高纬度草甸地带,寄主为蝙蝠蛾幼虫。目前有许多证据尤其是在rDNA-ITS水平上支持中国被毛孢Hirsutella sinensis是冬虫夏草的唯一无性型。然而,除了那些属于明显的... 冬虫夏草是有名的中药材,作为滋补药物已有数百年历史。它主要分布于亚洲高纬度草甸地带,寄主为蝙蝠蛾幼虫。目前有许多证据尤其是在rDNA-ITS水平上支持中国被毛孢Hirsutella sinensis是冬虫夏草的唯一无性型。然而,除了那些属于明显的错误注册的序列以外,从NCBI数据库检索得到的多个已注册为"冬虫夏草"的序列彼此之间的差异十分显著。基于这些有差异的GenBank序列,有些作者提出了冬虫夏草种复合群体及其包含的三个隐存种的假设。为检验该假设,我们以单株冬虫夏草子实体为材料,开展了rDNA-ITS序列分析研究。冬虫夏草样品分别采自中国的四川和青海两省。结果显示只有‘冬虫夏草A组’应为真正的冬虫夏草,而B组和C组很有可能属于其他真菌,而非冬虫夏草的隐存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虫生真菌 隐存种 中草药 中国被毛孢
原文传递
甘肃省鱼类资源现状及DNA条形码在鱼类物种鉴定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5
作者 王太 张艳萍 +3 位作者 管丽红 杜岩岩 娄忠玉 焦文龙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06-313,共8页
为了摸清甘肃省土著鱼类资源与分布现状,探索DNA条形码在鱼类辅助物种鉴定中的适用性,2012年6–9月对甘肃境内黄河水系、嘉陵江水系和河西内陆河水系进行了较全面的鱼类调查。共采集鱼类标本3,087尾,隶属于5目10科38属64种,以鲤科种类最... 为了摸清甘肃省土著鱼类资源与分布现状,探索DNA条形码在鱼类辅助物种鉴定中的适用性,2012年6–9月对甘肃境内黄河水系、嘉陵江水系和河西内陆河水系进行了较全面的鱼类调查。共采集鱼类标本3,087尾,隶属于5目10科38属64种,以鲤科种类最多,为30种,占总种数的46.88%。物种多样性分析表明,在黄河水系的夏河和庄浪河多样性指数是所有调查点中最低的,分别为1.38和1.09。嘉陵江水系各河段的多样性指数较高(H=2.15–3.27),其次为河西内陆河水系(H=2.01–2.83)。在河西内陆河水系中,疏勒河的均匀度指数最高,为1.10,黑河最低(0.68)。庄浪河的优势度指数最高,为0.34,而嘉陵江干流两当段的优势度指数在所有调查点中最低,为0.04。利用DNA条形码分析了49种662尾标本的COI基因部分序列,大部分种类在neighbor-joining系统树中形成各自的单系,种内平均遗传距离0.88%,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为9.99%,在种内和种间COI序列遗传距离之间形成明显的条形码间隙,斯氏高原鳅(Triplophysa stoliczkae)与达里湖高原鳅(T.dalaica),甘肃高原鳅(T.robusta)与似鲇高原鳅(T.siluroides),嘉陵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kialingensis)与黄河裸裂尻鱼(S.pylzovi)之间的遗传距离低于2%,甘肃高原鳅与似鲇高原鳅不能通过COI基因片段区分开,其他两对物种可以采用核苷酸诊断法来进一步区分。斯氏高原鳅和拉氏鱼岁(Phoxinus lagowskii)种内遗传分歧较大,揭示种内可能存在隐存种。结果表明,对某些近缘种和不同地理种群差异较大的物种,要将分子、形态和地理分布特点结合起来才能准确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水鱼类 物种多样性 DNA条形码 COI基因 物种鉴定 隐存种
原文传递
疣螈属形态学研究进展及四隐存居群地位的初步确定 被引量:11
6
作者 侯勉 李丕鹏 吕顺清 《黄山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61-65,共5页
疣螈属已知9种1亚种,其中红瘰疣螈种组物种分布于喜马拉雅山南坡-横段山脉至云贵高原区域,细痣疣螈种组物种沿秦巴山系-武陵山系-大娄山系-南岭山系-北部湾山系和秦巴山系-大别山系分别扩展至我国华东和华南的大部分省区。从2004年起开... 疣螈属已知9种1亚种,其中红瘰疣螈种组物种分布于喜马拉雅山南坡-横段山脉至云贵高原区域,细痣疣螈种组物种沿秦巴山系-武陵山系-大娄山系-南岭山系-北部湾山系和秦巴山系-大别山系分别扩展至我国华东和华南的大部分省区。从2004年起开始对国内的疣螈属物种进行科学调研,经过8年艰苦考察和系统实验,初步对疣螈属物种的形态分化和地理变异进行总结,并发现了3新种和1个新亚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疣螈属 形态学 隐存居群 新种 新亚种
下载PDF
田间系统调查表明山东省农区烟粉虱优势种为Q隐种 被引量:10
7
作者 李洪冉 刘馨 +4 位作者 刘小龙 李长友 沈长朋 陶云荔 褚栋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811-816,共6页
【目的】为了揭示山东省农区烟粉虱Bemisia tabaci隐种的分布情况,对2013年7-8月份期间在该省不同农区采集的烟粉虱隐种组成进行了系统调查研究。【方法】在山东省15市22个地点作物上采集了69份烟粉虱样品,利用mt COI基因PCR-RFLP方法... 【目的】为了揭示山东省农区烟粉虱Bemisia tabaci隐种的分布情况,对2013年7-8月份期间在该省不同农区采集的烟粉虱隐种组成进行了系统调查研究。【方法】在山东省15市22个地点作物上采集了69份烟粉虱样品,利用mt COI基因PCR-RFLP方法进行了分子鉴定,并分析了烟粉虱Q隐种在不同寄主作物及地理区域内的分布状况。【结果】22个采集地点中,17个地点的采集样品全部为烟粉虱Q隐种;其他5个地点(潍坊、菏泽、泰安、淄博和临沂)的烟粉虱Q隐种所占比例均大于90%,B隐种比例较低(<10%)。烟粉虱Q隐种比例在5种寄主(茄子、辣椒、番茄、黄瓜和棉花)种群间以及在山东省东部丘陵、中部山地和西部平原地区间均没有显著差异。【结论】2013年田间调查发现烟粉虱Q隐种在山东各地已广泛取代B隐种成为该地区优势种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粉虱 隐蔽种 生物入侵 竞争取代 山东
下载PDF
中国明亮熊蜂复合种的分子鉴定及分布特性 被引量:9
8
作者 刘苹 黄家兴 +2 位作者 安建东 和绍禹 吴杰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35-243,共9页
【目的】为了探明中国境内明亮熊蜂复合种Bombus lucorum complex的物种组成及其分布特性。【方法】利用DNA条形码技术对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明亮熊蜂复合种的223个标本进行了鉴定,并根据鉴定结果分析了各物种的分布特性。【结果】中国境... 【目的】为了探明中国境内明亮熊蜂复合种Bombus lucorum complex的物种组成及其分布特性。【方法】利用DNA条形码技术对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明亮熊蜂复合种的223个标本进行了鉴定,并根据鉴定结果分析了各物种的分布特性。【结果】中国境内明亮熊蜂复合种包括地熊蜂B.terrestris、隐熊蜂B.cryptarum、明亮熊蜂B.lucorum和长翅熊蜂B.longipennis。4种熊蜂共获得160条DNA条形码序列,包含36个单倍型,其中B.longipennis单倍型最多,为14个;B.terrestris最少,为3个。B.terrestris和B.lucorum亲缘关系最远,其遗传距离为0.077;B.lucorum和B.longipennis亲缘关系最近,其遗传距离为0.034。系统进化分析(贝叶斯法和最大似然法)表明,4种熊蜂的分化先后顺序为B.terrestris,B.longipennis,B.lucorum和B.cryptarum。4种熊蜂的分布格局不同,平均分布海拔高度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B.longipennis,B.cryptarum,B.lucorum和B.terrestris。B.longipennis发现于高海拔的青藏高原东部及南部地区,而B.terrestris仅发现于低海拔的新疆西北部边界地带。【结论】本研究探明了中国境内明亮熊蜂复合种的分类地位及其分布特性,为深入研究该类群的资源保护和农业授粉利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亮熊蜂复合种 隐存种 DNA条形码 遗传多样性 系统进化 分布格局
下载PDF
传播木尔坦棉花曲叶病毒的烟粉虱隐种鉴定 被引量:9
9
作者 陈婷 汤亚飞 +2 位作者 赵蕊 何自福 吕利华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1-98,共8页
为明确广东地区传播木尔坦棉花曲叶病毒(Cotton leaf curl Multan virus,CLCu Mu V)的烟粉虱隐种,采用分子鉴定、烟粉虱传毒试验与分子检测的方法,对传播CLCu Mu V的烟粉虱隐种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在广东棉花、红麻和黄秋葵曲叶病... 为明确广东地区传播木尔坦棉花曲叶病毒(Cotton leaf curl Multan virus,CLCu Mu V)的烟粉虱隐种,采用分子鉴定、烟粉虱传毒试验与分子检测的方法,对传播CLCu Mu V的烟粉虱隐种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在广东棉花、红麻和黄秋葵曲叶病发生的田间,2014年采集的30头烟粉虱mt COI与Asia II 7隐种序列同源性为98.3%~99.6%,2015年采集的10头烟粉虱中,8头烟粉虱mt COI与MEAM1隐种序列同源性为99.2%~99.5%,2头烟粉虱mt COI与Asia II 7隐种序列同源性为99.8%~99.9%,说明烟粉虱种群包括入侵隐种MEAM1和土著隐种Asia II 7。在利用烟粉虱人工传毒试验中,MEAM1、Asia II 7和Asia II 1这3个隐种均可在棉花曲叶病株上饲毒获得CLCu Mu V及β卫星分子;除MEAM1隐种外,Asia II 7、Asia II 1隐种可传播CLCu Mu V,侵染红麻及黄秋葵植株引起曲叶病,前者传毒效率分别为50%和100%;而后者为33%和100%。以上3个烟粉虱隐种传毒接种棉花未见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尔坦棉花曲叶病毒 烟粉虱 隐种 传毒
原文传递
Matrilineal History of the Rana longicrus Species Group(Rana,Ranidae,Anura) and the Description of a New Species from Hunan,southern China 被引量:8
10
作者 Fang YAN Ke JIANG +7 位作者 Hongman CHEN Ping FANG Jieqiong JIN Yi LI Shaoneng WANG Robert W.MURPHY Jing CHE Yaping ZHANG 《Asian Herpetological Research》 SCIE 2011年第2期61-71,共11页
Fieldwork in Jiemuxi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Hunan, China, discovered morphologically indis- tinguishable groups of brown frogs that bred at different, exclusive times of the year. A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of ... Fieldwork in Jiemuxi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Hunan, China, discovered morphologically indis- tinguishable groups of brown frogs that bred at different, exclusive times of the year. A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of morphometric data, molecular analyses, and the exclusive breeding season suggested the occurrence of two species. The population that breeds during the winter was found to be an undescribed species and was subsequently described as Rana jiemuxiensis sp. nov. The new cryptic species can be identified from its congeners at the same locality by having a different breeding season and a divergent DNA barcode, Six major lineages of brown frogs were resolved with high nodal support. Rana japonica, R. chaochiaoensis, R. omeimontis, and R. jiemuxiensis have independent maternal lineages. Rana hanlunica and R. maoershanensis have essentially identical maternal lineages and they appear to represent the same species. The validity of the species R. longicrus, R. zhenhaiensis, and R. culaiensis and their genealogical relationships are not resolved and deserve further study. The genealogy indicates that sympatric cryptic lineages probably widely exist in the R. longicrus group. This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future more fine-scaled samplings and the inclusion of nuclear gen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najiemuxiensis Ranajaponica group phylogeny GENEALOGY DNA barcode cryptic species
下载PDF
烟粉虱Q与B隐种mtCOI基因的遗传变异及其对利用CAPS标记进行隐种鉴别的影响 被引量:5
11
作者 刘国霞 高长生 +1 位作者 付海滨 褚栋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238-1244,共7页
【目的】为了评估Vsp I,Sty I和Stu I为基础的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I基因(mt COI)酶切扩增多态性序列(cleaved amplified polymorphic sequence,CAPS)标记方法鉴别烟粉虱Q与B隐种的有效性。【方法】本研究对国内外烟粉虱种群的mt COI基... 【目的】为了评估Vsp I,Sty I和Stu I为基础的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I基因(mt COI)酶切扩增多态性序列(cleaved amplified polymorphic sequence,CAPS)标记方法鉴别烟粉虱Q与B隐种的有效性。【方法】本研究对国内外烟粉虱种群的mt COI基因进行了测序并鉴定了其隐种;在对464个Q隐种、98个B隐种mt COI序列分析的基础上,利用Vsp I,Sty I和Stu I对Q与B隐种分别进行了CAPS标记验证。检索并比对了Gen Bank中烟粉虱Q与B隐种mt COI序列中Vsp I,Sty I和Stu I酶切位点分布情况。【结果】对国内外烟粉虱种群研究发现,以Vsp I为基础的CAPS标记方法能够有效鉴别实验中的Q与B隐种;利用Stu I或Sty I的CAPS标记方法无法有效鉴别Q与B隐种。对Gen Bank中烟粉虱Q与B隐种mt COI序列比对发现,利用Vsp I,Sty I和Stu I为基础的CAPS标记方法不能有效鉴别Q与B隐种。【结论】以Vsp I,Sty I和Stu I为基础的CAPS标记方法鉴别Q与B隐种方面均有一定的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粉虱 隐种 mtCOI基因 酶切扩增多态性序列(CAPS) 隐种鉴定
下载PDF
利用PCR-RFLP技术鉴定传粉榕小蜂隐种混合样品的物种组成 被引量:7
12
作者 隆沂峄 杨丽媛 廖万金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14-419,共6页
隐种(cryptic species)是指形态上几乎完全相同但遗传组成存在显著分化的物种。在榕树-榕小蜂一对一共生系统中,传粉榕小蜂隐种的发现对协同进化、物种共存等重要的生态和进化理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为很难从形态上直接区分隐种,所以... 隐种(cryptic species)是指形态上几乎完全相同但遗传组成存在显著分化的物种。在榕树-榕小蜂一对一共生系统中,传粉榕小蜂隐种的发现对协同进化、物种共存等重要的生态和进化理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为很难从形态上直接区分隐种,所以,相关研究中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快速而准确地鉴定隐种。本文采用PCR-RFLP方法分析了mtDNA COI基因片段,对木瓜榕(Ficus auriculata)和鸡嗉果榕(F.semicordata)的传粉榕小蜂隐种进行了区分。结果表明为木瓜榕传粉的大果榕小蜂(Ceratosolen emarginatus)存在两个隐种(A和B),分别包含1个XhoI和1个BssSI酶切位点。将两个隐种的样品按不同比例混合,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mtDNA COI片段,经XhoI和BssSI分别酶切,均能通过酶切图谱准确检测出混合样品的隐种组成。鸡嗉果榕小蜂(C.gravelyi)两个隐种的mtDNA COI基因序列也存在较大差别,分别包含1个BmrI和1个AvaI酶切位点,隐种混合样品经BmrI和AvaI分别酶切的结果也能准确鉴定混合样品的物种组成。我们的结果表明基于PCR和DNA酶切技术能快速而准确地区分传粉榕小蜂的隐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种 PCR-RFLP COI 传粉榕小蜂 物种鉴定
原文传递
广东佛山地区田间烟粉虱的隐种鉴定及带毒率检测 被引量:3
13
作者 林晓涛 王依娜 +2 位作者 张可国 钟泽鑫 刘雅婷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8-82,共5页
对广东佛山地区田间烟粉虱隐种种群动态及其携带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YLCV)和番茄褪绿病毒(To CV)的情况进行了检测。烟粉虱隐种鉴定结果表明,三水区烟粉虱种群全部为MED隐种,禅城区、南海区、顺德区为MED和MEAM1种群混合发生。烟粉虱带... 对广东佛山地区田间烟粉虱隐种种群动态及其携带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YLCV)和番茄褪绿病毒(To CV)的情况进行了检测。烟粉虱隐种鉴定结果表明,三水区烟粉虱种群全部为MED隐种,禅城区、南海区、顺德区为MED和MEAM1种群混合发生。烟粉虱带毒率检测结果表明,采集自佛山6个地点的烟粉虱田间种群均携带TYLCV和To CV。除南海区狮山镇石门中学外,其余5个地点烟粉虱种群TYLCV带毒率均超过50%。除南海区丹灶镇金沙上安村外,其余5个地点烟粉虱种群To CV带毒率均达到100%。由烟粉虱传播的TYLCV和To CV在佛山地区的迅速扩张需引起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粉虱 隐种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 番茄褪绿病毒
下载PDF
用核DNA和叶绿体DNA序列鉴别铁线蕨属Adiantum L.(凤尾蕨科)新的隐性杂交种 被引量:7
14
作者 王莹 商辉 +4 位作者 顾钰峰 韦宏金 赵国华 戴锡玲 严岳鸿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922-932,共11页
物种自然杂交现象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并被认为在适宜条件下可以多地独立发生.2013年,在云南元江采集的7种铁线蕨属植物中,其中一种在形态上疑似台湾产梅山铁线蕨,而该种被认为是以假鞭叶铁线蕨为母本、半月形铁线蕨为父本的自然杂交物... 物种自然杂交现象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并被认为在适宜条件下可以多地独立发生.2013年,在云南元江采集的7种铁线蕨属植物中,其中一种在形态上疑似台湾产梅山铁线蕨,而该种被认为是以假鞭叶铁线蕨为母本、半月形铁线蕨为父本的自然杂交物种.形态学比较显示,该存疑种与铁线蕨属其他种类均有明显差别,用单拷贝核DNA序列CRY2exon 3和叶绿体DNA序列rbc L,atp B,atp A,trn L-F,rps4-trn S对云南元江产梅山铁线蕨存疑种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云南元江产梅山铁线蕨存疑种为以苍山铁线蕨为母本和以孟连铁线蕨为父本的自然杂交种,由于形态上与台湾产梅山铁线蕨相似、父母本亲缘关系上与梅山铁线蕨的双亲近缘,因而可称为梅山铁线蕨的隐性杂交种.据此认为,中国可能存在大量的自然杂交种尚未发现,并可以通过核DNA序列和叶绿体DNA序列进行准确鉴定;同时,诸如铁线蕨属这样的蕨类植物,由于存在无性繁殖习性,可以弥补有性生殖隔离带来的适合度降低的缺陷,增加杂交种在自然界中的存活机会,是蕨类植物中自然杂交种普遍存在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蕨类植物 铁线蕨 核DNA序列 叶绿体DNA序列 自然杂交 适合度 隐性种
原文传递
海南烟粉虱田间种群隐种鉴定及对溴氰虫酰胺和氟吡呋喃酮的敏感性检测 被引量:7
15
作者 郭磊 黄新意 +2 位作者 梁延坡 刘想想 褚栋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09-217,共9页
【目的】明确海南烟粉虱Bemisia tabaci田间种群对2种新型杀虫剂溴氰虫酰胺和氟吡呋喃酮的敏感水平,为杀虫剂的合理施用与烟粉虱的田间抗性监测提供参考。【方法】以2017年1月采自海南省6个地点烟粉虱田间种群为材料,利用线粒体细胞色... 【目的】明确海南烟粉虱Bemisia tabaci田间种群对2种新型杀虫剂溴氰虫酰胺和氟吡呋喃酮的敏感水平,为杀虫剂的合理施用与烟粉虱的田间抗性监测提供参考。【方法】以2017年1月采自海南省6个地点烟粉虱田间种群为材料,利用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Ⅰ基因(mtCOI)测序及mtCOI PCR-RFLP分子标记对采集种群隐种进行鉴定;采用浸叶法测定溴氰虫酰胺和氟吡呋喃酮2种药剂对各地区田间种群的致死中浓度(LC_(50))。【结果】在海南省6个烟粉虱田间种群中,三亚市吉阳区种群为MEAM1隐种,澄迈县永发镇种群和乐东黎族自治县冲坡镇种群以MED隐种为主的MEAM1(<10%)与MED隐种(分别为94.6%和92.9%)混合种群,其他3个田间种群均为MED隐种。与溴氰虫酰胺敏感种群相比,除乐东黎族自治县十所种群已处于低水平抗性(RR:5~10倍),其他5个种群均处于敏感水平(RR<5倍);所有6个田间种群对氟吡呋喃酮均处于敏感水平(RR<3倍)。【结论】溴氰虫酰胺和氟吡呋喃酮可作为烟粉虱防控的新药剂,并可作为其抗性治理的替代药剂,但同时应密切关注烟粉虱对溴氰虫酰胺抗性水平变化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粉虱 隐种 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I基因 溴氰虫酰胺 氟吡呋喃酮 敏感性 海南
下载PDF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of the Genus Paramesotriton(Caudata: Salamandridae) with the Description of a New Species from Qixiling Nature Reserve, Jiangxi, Southeastern China and a Key to the species 被引量:7
16
作者 Zhiyong YUAN Haipeng ZHAO +4 位作者 Ke JIANG Mian HOU Lizhong HE Robert W.MURPHY Jing CHE 《Asian Herpetological Research》 SCIE 2014年第2期67-79,共13页
The matrilineal genealogy of the genus Paramesotriton is hypothesized based on DNA sequences from mitochondrial NADH subunit two (ND2) and its flanking tRNAs (tRN^Arp and a partial tRNA^Ala). The genealogy identif... The matrilineal genealogy of the genus Paramesotriton is hypothesized based on DNA sequences from mitochondrial NADH subunit two (ND2) and its flanking tRNAs (tRN^Arp and a partial tRNA^Ala). The genealogy identifies a highly divergent, unnamed lineage from Qixiling Nature Reserve, Jiangxi, China and places it as the sister taxon of P. chinensis. The newly discovered population differs from other congeners by several features of external morphology including having large clusters of dark brown conical warts on the dorsum of the head, lateral surface of the body and dorsolateral ridges. Its intermittent dorsal vertebral ridge is the same color as other parts of the dorsum and tail narrows gradually from the base to the tip. Further, the new population differs from all congeners by an uncorrected P-distance of more than 9.38% in ND2. Consequently, we describe the new species of Asian warty newt (Salamandridae) as Paramesotriton qixilingensis sp. no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trilineal genealogy AMPHIBIANS cryptic species Paramesotriton qixilingensis sp. nov.
下载PDF
薜荔榕小蜂对薜荔和爱玉子雌花期榕果挥发物的行为反应 被引量:7
17
作者 杨升 陈友铃 +7 位作者 吴文珊 陈晓娟 包甜甜 叶洁芬 宋天宇 吴怡祾 周莲香 曾喜育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1期7161-7169,共9页
薜荔和爱玉子均属雌雄异株桑科榕属植物,两者互为原变种与变种的关系,分别与薜荔传粉小蜂和爱玉子传粉小蜂(二者互为隐存种)建立了专性共生关系,榕树榕果挥发物在维系传粉小蜂与其寄主的共生关系上起着重要作用。利用Y型嗅觉仪测定薜荔... 薜荔和爱玉子均属雌雄异株桑科榕属植物,两者互为原变种与变种的关系,分别与薜荔传粉小蜂和爱玉子传粉小蜂(二者互为隐存种)建立了专性共生关系,榕树榕果挥发物在维系传粉小蜂与其寄主的共生关系上起着重要作用。利用Y型嗅觉仪测定薜荔榕小蜂(薜荔和爱玉子的传粉小蜂)对薜荔和爱玉子雌花期榕果挥发物的行为反应。结果表明:(1)雌花期果型的大小对薜荔榕小蜂行为反应无显著影响,薜荔大、小果型雌花期雌(雄)榕果挥发物对其传粉小蜂均具有强烈的吸引作用;(2)榕果挥发物浓度影响薜荔榕小蜂行为反应,薜荔、爱玉子雌花期雌(雄)榕果挥发物对其传粉小蜂的吸引作用均可能存在阈值反应,即榕果挥发物浓度未超过阈值时,雌花期榕果挥发物对传粉小蜂的吸引作用与挥发物浓度成正相关关系,而一旦超过阈值,榕果挥发物对传粉蜂的吸引作用显著下降,表明寄主榕果挥发物浓度影响传粉小蜂的寄主定位;(3)薜荔传粉小蜂对低浓度爱玉子雌花期雌(雄)榕果挥发物、爱玉子传粉小蜂对低浓度薜荔雌花期雌(雄)榕果挥发物均既无趋向也无驱避行为;薜荔传粉小蜂对高浓度的爱玉子雌花期雌(雄)榕果挥发物表现为显著的驱避行为,而爱玉子传粉小蜂对高浓度薜荔雌(雄)雌花期榕果挥发物表现为显著的趋向行为,因此,薜荔传粉小蜂与爱玉子传粉小蜂存在寄主专一性不对称现象,爱玉子传粉小蜂进入薜荔雌(雄)果内传粉或产卵的可能性较大,而福州地区的薜荔传粉小蜂可能难以进入爱玉子雌(雄)果内传粉或产卵。本研究结果将为榕-蜂共生体系的化学生态学理论研究以及爱玉子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雌雄异株 雌花期 变种 隐存种 Y型嗅觉仪
下载PDF
基于种特异性COI标记的新入侵种甘蓝粉虱快速鉴定技术 被引量:6
18
作者 陈苗苗 郭荣 +3 位作者 张金良 万方浩 杨锦 张桂芬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79-586,共8页
【目的】针对粉虱类害虫种类多、体型微小、形态相似、难以准确快速识别的问题,以新入侵我国大陆的甘蓝粉虱Aleyrodes proletella(L.)为靶标,以田间常见的其他10种/隐种粉虱为参照,采用基于线粒体DNA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mitochondrial... 【目的】针对粉虱类害虫种类多、体型微小、形态相似、难以准确快速识别的问题,以新入侵我国大陆的甘蓝粉虱Aleyrodes proletella(L.)为靶标,以田间常见的其他10种/隐种粉虱为参照,采用基于线粒体DNA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mitochondrial DNA 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 I,mt DNA COI)基因的种特异性(species-specific COI,SS-COI)PCR方法,研究其快速分子检测技术。【方法】利用mt DNA COI基因通用型引物LCO-1490/HCO-2198获得甘蓝粉虱及其他常见粉虱的COI序列,根据测序结果设计种特异性SS-COI引物1对(APZYJF/APZYJR),其扩增片段大小为384 bp,同时对该对引物的种特异性及灵敏性进行检测。【结果】种特异性检验结果显示,该对引物仅对甘蓝粉虱的mt DNA COI基因具有扩增效果,对我国常见的其他种类的粉虱包括温室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Westwood)、柑橘粉虱Dialeurodes citri(Ashmead)、螺旋粉虱Aleurodicus disperses(Russell)、双钩巢粉虱Paraleyrodes pseudonaranjae Martin、非洲伯粉虱Bemisia afer(Priesner et Hosny)以及烟粉虱B.tabaci(Gennadius)5个隐种(MED,Asia I,Asia II 1,Asia II 3和China 1)等不具有交叉反应扩增能力。灵敏性检验结果显示,该对引物不仅对不同性别的成虫具有良好的扩增效能,对2-4龄若虫甚至单粒卵或单头初孵若虫亦具有同样的扩增能力,其最低检测阈值为14.00±0.37 pg/μL(相当于1/25 600头雌性成虫)。【结论】该技术体系完全可用于甘蓝粉虱的快速准确识别及检测监测,对有效阻截其进一步扩张蔓延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粉虱 隐种 种特异性SS-COI引物 快速鉴定 分子检测
下载PDF
昆虫隐存种的鉴定方法及其在有害生物防控与物种保护中的应用
19
作者 王茗毅 毛锐锐 +4 位作者 周昊 张楚格 魏淑花 张锋 欧阳芳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11-526,共16页
昆虫中存在很多外部形态高度相似但具生殖隔离的隐存种,这给物种分类和相关研究带来更多挑战。目前,关于昆虫隐存种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该文基于筛选出的368篇中文文献对昆虫隐存种的鉴定方法及其潜在研究价值和应用领域进行系统总结,... 昆虫中存在很多外部形态高度相似但具生殖隔离的隐存种,这给物种分类和相关研究带来更多挑战。目前,关于昆虫隐存种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该文基于筛选出的368篇中文文献对昆虫隐存种的鉴定方法及其潜在研究价值和应用领域进行系统总结,发现自2003年DNA条形码技术提出以来,关于昆虫隐存种分类的研究迅速增加,已有鉴定方法可概括为4类,分别为分子分类(298篇,80.98%)、生态分类(191篇,51.90%)、生化分类(4篇,1.09%)和细胞分类(4篇,1.09%)。基于单一分类方法的研究最多(241篇,65.49%),其中分子分类的使用最多(172篇,46.74%),其次是生态分类(64篇,17.39%);基于2种分类方法的研究次之(125篇,33.97%),其中分子分类与生态分类的联合使用最多(124篇,33.70%);采取3种及以上分类方法的研究较少(2篇,0.54%)。目前,昆虫隐存种鉴定研究主要应用于农业病虫害防治(262篇,71.20%)、物种多样性评估(74篇,20.11%)、疾病防控(27篇,7.34%)和生境保护(6篇,1.63%)等领域。开展昆虫隐存种的研究有利于促进有害生物防控和物种保护,建议未来将整合分类学评估体系纳入到昆虫隐存种研究中并在分类实践中探讨隐存种演化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纲 隐存种 整合分类学 生物多样性保护
原文传递
濒危植物邢氏水蕨和海南岛水蕨叶绿体序列rbcL比较及隐种分析
20
作者 董元火 蔡方陶 +4 位作者 白雪依 宋呈钰 宁婷婷 熊飞 曾长立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8-34,共7页
2021年,水蕨属(Ceratopteris)所有植物包括邢氏水蕨(C.shingii)、水蕨(C.thalictroides)和粗梗水蕨(C.pteridoides)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水蕨属植物是研究植物性别决定、配子体形态建成以及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等... 2021年,水蕨属(Ceratopteris)所有植物包括邢氏水蕨(C.shingii)、水蕨(C.thalictroides)和粗梗水蕨(C.pteridoides)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水蕨属植物是研究植物性别决定、配子体形态建成以及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等学科的模式植物之一,也是中国重要的野生水生植物种质资源。隐种(Cryptic species)问题已经成为系统分类研究、物种形成机制、生物进化和基于保护目的的种群遗传研究及保护计划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基于叶绿体rbcL序列评价邢氏水蕨和海南岛陵水黎族自治县白水岭(BSL)、陵水黎族自治县木号镇(BJC)、海口城西镇(SPSK)等3个新发现的水蕨种群叶绿体序列rbcL的差异及系统发育关系,分析新发现尚未被评价的3个水蕨种群的隐种类型,为水蕨属不同物种和隐种的保护及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邢氏水蕨和3个种群水蕨的rbcL序列长度为1227 bp,邢氏水蕨有2个变异位点,分别在783 bp处和1164 bp处。采用邻近法(NJ)构建了水蕨属叶绿体rbcL系统发育树。系统发育树显示BSL、BJC、SPSK等3个种群的水蕨与南方型水蕨隐种聚为同一支,表明这3个地方的水蕨隐种为南方型;而邢氏水蕨单独成一支。遗传距离分析显示BSL、BJC、SPSK种间遗传距离为0,与南方型水蕨之间遗传距离也为0;邢氏水蕨与BSL、BJC、SPSK遗传距离为0.002。结果进一步表明,海南岛的BSL、BJC、SPSK等3个种群水蕨为南方型水蕨,同时为邢氏水蕨的分类提供了佐证。不同的水蕨及隐种应该采取不同的保护策略,且邢氏水蕨应得到优先保护。保护邢氏水蕨和3个南方型水蕨种群的原生境是最有效的保护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蕨 邢氏水蕨 隐种 RBCL 海南岛 保护策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