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滇西三江地区中生代盆—山动力学耦合初论
被引量:
8
1
作者
杨鑫
刘燕红
+3 位作者
孙国强
刘兴旺
王保忠
郑建京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96-204,共9页
盆地和相邻造山带在动力学机制上的耦合关系是当前大陆动力学研究的热点,滇西三江地区中—新生代盆山格局是开展这一研究的典型实例。晚三叠世思茅盆地从前陆盆地向裂谷盆地的转换过程,与造山带演化的主碰撞阶段和后碰撞阶段相关,是研...
盆地和相邻造山带在动力学机制上的耦合关系是当前大陆动力学研究的热点,滇西三江地区中—新生代盆山格局是开展这一研究的典型实例。晚三叠世思茅盆地从前陆盆地向裂谷盆地的转换过程,与造山带演化的主碰撞阶段和后碰撞阶段相关,是研究的切入点。通过分析研究区中—新生代盆—山耦合过程及其沉积响应、地球物理和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来探讨其深部动力学过程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研究表明三江地区中—新生代盆山演化经历了"盆转山"(T1—T2)、"山控盆"(T3—E1)以及盆—山共变(E2—Q)三个阶段;思茅陆相断陷湖盆通过盆地内沉积相迁移、层序建造、基底变形,尤其是沉积旋回来响应深部动力学过程;岩石圈速度结构剖面揭示出思茅盆地的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P波速度增大,莫霍面加深;结合思茅盆地两侧中生代岩浆岩活动期次和地球化学特征,底侵作用、拆沉作用和俯冲板片断离作用可能是盆山动力学耦合的深部作用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山动力学
壳幔作用
盆山耦合
沉积响应
特提斯
盆地转换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东昆仑地区中生代熔融、同化、存储和均一(MASH)过程及壳幔岩浆混合
被引量:
5
2
作者
南卡俄吾
贾群子
+4 位作者
李文渊
唐玲
李金超
栗亚芝
孔会磊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5年第1期37-45,共9页
哈西亚图石英闪长岩是东昆仑地区中生代具幔源组分贡献的花岗岩类典型代表,岩体出露于东昆仑中构造带,广泛发育暗色微粒包体。包体为闪长质岩石,并含有一系列岩浆混合成因的证据,如水滴状、长条状塑性流变外形,淬冷边、反向脉等高—中...
哈西亚图石英闪长岩是东昆仑地区中生代具幔源组分贡献的花岗岩类典型代表,岩体出露于东昆仑中构造带,广泛发育暗色微粒包体。包体为闪长质岩石,并含有一系列岩浆混合成因的证据,如水滴状、长条状塑性流变外形,淬冷边、反向脉等高—中温混合迹象,以及低Mg/(Fe+Mg)、Na/(Ca+Na)值等混合成因特征。包体A/CNK值介于0.77~0.87,属准铝质,富Al2O3、Fe2O3、MgO,贫K2O、Na2O,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K等),同时又具有Ta、Nb、Ti的"TNT"负异常,具有俯冲带幔源岩石的成分特点。依据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并结合同时期大地构造背景,东昆仑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含暗色微粒包体花岗质岩石是幔源岩浆经历多次熔融、同化、存储和均一(MASH)过程后与壳源岩浆混合的产物。在混合岩浆中,富镁铁质端元是由辉长质岩浆进化而来的闪长质岩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暗色微粒包体
MASH过程
中生代
壳幔作用
岩浆混合
东昆仑地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滇西三江地区中生代盆—山动力学耦合初论
被引量:
8
1
作者
杨鑫
刘燕红
孙国强
刘兴旺
王保忠
郑建京
机构
中国科学院油气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公司山西煤层气勘探开发分公司地质研究所
出处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96-204,共9页
基金
97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编号2005CB422101)的成果
文摘
盆地和相邻造山带在动力学机制上的耦合关系是当前大陆动力学研究的热点,滇西三江地区中—新生代盆山格局是开展这一研究的典型实例。晚三叠世思茅盆地从前陆盆地向裂谷盆地的转换过程,与造山带演化的主碰撞阶段和后碰撞阶段相关,是研究的切入点。通过分析研究区中—新生代盆—山耦合过程及其沉积响应、地球物理和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来探讨其深部动力学过程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研究表明三江地区中—新生代盆山演化经历了"盆转山"(T1—T2)、"山控盆"(T3—E1)以及盆—山共变(E2—Q)三个阶段;思茅陆相断陷湖盆通过盆地内沉积相迁移、层序建造、基底变形,尤其是沉积旋回来响应深部动力学过程;岩石圈速度结构剖面揭示出思茅盆地的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P波速度增大,莫霍面加深;结合思茅盆地两侧中生代岩浆岩活动期次和地球化学特征,底侵作用、拆沉作用和俯冲板片断离作用可能是盆山动力学耦合的深部作用模式。
关键词
盆山动力学
壳幔作用
盆山耦合
沉积响应
特提斯
盆地转换
Keywords
basin—orogen
dynamics
crust
—
mantle
effects
basin—orogen
coupling
sedimentary
responses
Tethys
basin
conversion
分类号
P542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东昆仑地区中生代熔融、同化、存储和均一(MASH)过程及壳幔岩浆混合
被引量:
5
2
作者
南卡俄吾
贾群子
李文渊
唐玲
李金超
栗亚芝
孔会磊
机构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出处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5年第1期37-45,共9页
基金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大调查项目(1212010918044
12120113029000)
文摘
哈西亚图石英闪长岩是东昆仑地区中生代具幔源组分贡献的花岗岩类典型代表,岩体出露于东昆仑中构造带,广泛发育暗色微粒包体。包体为闪长质岩石,并含有一系列岩浆混合成因的证据,如水滴状、长条状塑性流变外形,淬冷边、反向脉等高—中温混合迹象,以及低Mg/(Fe+Mg)、Na/(Ca+Na)值等混合成因特征。包体A/CNK值介于0.77~0.87,属准铝质,富Al2O3、Fe2O3、MgO,贫K2O、Na2O,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K等),同时又具有Ta、Nb、Ti的"TNT"负异常,具有俯冲带幔源岩石的成分特点。依据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并结合同时期大地构造背景,东昆仑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含暗色微粒包体花岗质岩石是幔源岩浆经历多次熔融、同化、存储和均一(MASH)过程后与壳源岩浆混合的产物。在混合岩浆中,富镁铁质端元是由辉长质岩浆进化而来的闪长质岩浆。
关键词
暗色微粒包体
MASH过程
中生代
壳幔作用
岩浆混合
东昆仑地区
Keywords
mafic
microgranular
enclave
MASH
process
Mesozoic
crust
-
mantle
effect
magma
mixing
East
Kunlun
region
分类号
P588.1 [天文地球—岩石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滇西三江地区中生代盆—山动力学耦合初论
杨鑫
刘燕红
孙国强
刘兴旺
王保忠
郑建京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
8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东昆仑地区中生代熔融、同化、存储和均一(MASH)过程及壳幔岩浆混合
南卡俄吾
贾群子
李文渊
唐玲
李金超
栗亚芝
孔会磊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5
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