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33篇文章
< 1 2 6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土壤有机质对农田管理措施的动态响应 被引量:205
1
作者 杨景成 韩兴国 +1 位作者 黄建辉 潘庆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787-796,共10页
土壤有机质在农田肥力、环境保护、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决定农作物产量 ,而且在全球碳素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由于大气 CO2 浓度升高与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加剧 ,全球碳素循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农... 土壤有机质在农田肥力、环境保护、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决定农作物产量 ,而且在全球碳素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由于大气 CO2 浓度升高与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加剧 ,全球碳素循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农田具有大气 CO2 源和库的双重潜力。历史上由于人类对农田的过度开垦和耕种 ,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大幅度下降 ,降低了农田的作物产量潜力 ;同时导致大量的碳以 CO2 形式由陆地生态系统排放到大气圈 ,加剧了全球温室效应。大量研究结果表明 ,诸如耕作、种植制度、施肥等农田管理措施能够显著地影响土壤有机质动态 ,而免耕、提高复种指数、合理的轮作换茬、有机肥料和化肥的施用以及弃耕农田还林还草等保护性管理措施则能够提高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 ,使农田起到大气 CO2汇的作用。综述了近年来农田管理对土壤有机质动态影响研究方面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 土壤碳 土壤有机质 耕作 种植制度 轮作 施肥
下载PDF
中国种植制度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的有关问题 Ⅰ.气候变化对我国种植制度的影响 被引量:129
2
作者 张厚瑄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00年第1期9-13,共5页
未来全球性气候变暖对我国的种植制度将产生明显的影响,预计我国各地的热量资源将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使一年二熟、一年三熟的种植北界有所北移,主要农作物的种植范围、产量、质量都会有所变化。但由于水分变化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使... 未来全球性气候变暖对我国的种植制度将产生明显的影响,预计我国各地的热量资源将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使一年二熟、一年三熟的种植北界有所北移,主要农作物的种植范围、产量、质量都会有所变化。但由于水分变化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使种植制度的变化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制度 全球气候变化 热量资源 水分变化
下载PDF
种植年限和种植模式对设施土壤微生物区系和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26
3
作者 董艳 董坤 +3 位作者 郑毅 田芝花 鲁耀 汤利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27-532,共6页
为探讨大棚种植年限和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分析土壤质量退化的原因,对昆明郊区蔬菜、花卉主产县典型大棚土壤进行取样,分析测定了土壤微生物区系和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随设施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细菌、放线菌、微生物总数... 为探讨大棚种植年限和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分析土壤质量退化的原因,对昆明郊区蔬菜、花卉主产县典型大棚土壤进行取样,分析测定了土壤微生物区系和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随设施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细菌、放线菌、微生物总数、B/F比值及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先增加后降低,以种植6~8a时最高而20a时最低;真菌数量持续增加而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持续降低。与连作相比,轮作有利于增加土壤细菌、放线菌数量而降低真菌数量,有利于提高过氧化氢酶、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其中花-花轮作效果最好,菜-菜轮作效果最差。研究结果表明大棚种植初期(4~6a)土壤生态环境较好,6~8a后土壤微生物区系失调,酶活性显著下降,从而影响土壤生物化学过程,土壤质量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利用性大大降低;轮作种植能有效调节土壤微生物区系,有利于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稳定性的提高,有利于土壤质量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年限 种植模式 土壤微生物区系 土壤酶活性
下载PDF
近20年中国耕地复种指数的时空变化 被引量:114
4
作者 闫慧敏 刘纪远 曹明奎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59-566,共8页
多熟种植是中国重要的种植制度,对保障国家食物安全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复种指数受自然条件和农村社会状况的影响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及时获取其变化信息是国家食物安全评估和农业发展科学决策的基础。近年来对食物安全... 多熟种植是中国重要的种植制度,对保障国家食物安全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复种指数受自然条件和农村社会状况的影响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及时获取其变化信息是国家食物安全评估和农业发展科学决策的基础。近年来对食物安全的研究集中于耕地面积变化的影响,对复种指数变化及其影响的研究较少。作物种植面积和复种指数变化的估计一直以行政区划为单元的统计数据为基础,但获得这些数据费时费力,时效性和可靠性都比较差,更缺乏准确的空间和时间变化信息。卫星遥感是探测大尺度土地覆被格局实时变化的最有效手段,因此可以作为获取全国和区域尺度作物复种指数变化信息的重要途径。作者应用多时相NOAA/AVHRR遥感观测数据和峰值特征点检测法提取全国尺度的复种指数,并分析其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的变化。结果表明全国复种指数整体增加,但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中下游、四川盆地丘陵山地以及山东丘陵等地区有所降低。复种指数下降的耕地占全国总面积15%左右。在四川盆地和黄淮海区,复种指数在平原地区有所增加或保持稳定,下降多发生在丘陵山地,但在长江中下游和华南精耕细作地区出现复种指数降低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观测 种植制度 复种指数 时空变化 中国 耕地 20世纪80年代 NOAA/AVHRR 农村经济发展 长江中下游
下载PDF
对转型时期水稻生产的战略思考 被引量:116
5
作者 彭少兵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845-850,共6页
我国的水稻生产正处于前所未有的转型时期,本文从是否有必要追求单季超高产、转型时期水稻生产的种植模式如何创新、栽培技术的轻简化和机械化如何配合种植模式的创新、品种改良如何适应栽培技术的轻简化和机械化等4个方面对转型期的水... 我国的水稻生产正处于前所未有的转型时期,本文从是否有必要追求单季超高产、转型时期水稻生产的种植模式如何创新、栽培技术的轻简化和机械化如何配合种植模式的创新、品种改良如何适应栽培技术的轻简化和机械化等4个方面对转型期的水稻生产进行战略思考.在农机与农艺结合、种植模式创新、水稻育种策略、品种评价和审定标准方面给予技术和政策上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栽培技术 产量 种植模式 机械化 育种
原文传递
不同轮作制度对淮北白浆土团聚体及其有机碳的积累与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77
6
作者 张旭辉 李恋卿 潘根兴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6-19,共4页
Paludalfs under different crop rotation systems in North Huai region,China were sampled and soil aggregates were separated by ultra sonic dispersion followed by sedimentation and centrifuging.The particle size distrib... Paludalfs under different crop rotation systems in North Huai region,China were sampled and soil aggregates were separated by ultra sonic dispersion followed by sedimentation and centrifuging.The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SOC (Soil organic matter) contents and the natural abundance of 13 C in these aggregates were studied.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ize of the aggregates and organic carbon storage in the studied soils were found after 5 years of the crop rotation on the soil.SOC was mainly found in 0.02~0.25mm fraction of aggregates in the soils.The aggregates in layers deeper than 35cm became coarse and richer in SOC under corn peanut sweet potato rotation.Young carbon derived from corn tended to be accumulated in the coarse fractions as revealed by heavier stable carbon composition in those aggregates from deep layer under the rotation system containing corn crop.Compared to the soil under think pine forest,All soils under crop rotation system showed rapid increase of SOC at rates ranging from 0.14C g·kg -1 ·a -1 to 0 22C g·kg -1 ·a -1 ,with the highest under corn peanut sweet potato system.Thus,the significance was indicated for increasing SOC storage by crop rotation in paludalfs and for reinforcing terrestrial carbon retention of atmospheric CO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作制度 淮北 白浆土团聚体 有机碳积累
下载PDF
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种植制度可能影响分析Ⅲ.中国北方地区气候资源变化特征及其对种植制度界限的可能影响 被引量:91
7
作者 李克南 杨晓光 +2 位作者 刘志娟 王文峰 陈阜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2088-2097,共10页
【目的】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分析中国北方地区的热量和降水资源变化特征,以及北方地区农业气候资源和种植制度界限变动情况。【方法】基于中国北方地区14个省(市、自治区)308个气象台站地面观测资料,综合分析热量和降水资源的年际和... 【目的】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分析中国北方地区的热量和降水资源变化特征,以及北方地区农业气候资源和种植制度界限变动情况。【方法】基于中国北方地区14个省(市、自治区)308个气象台站地面观测资料,综合分析热量和降水资源的年际和空间变化趋势。结合中国种植制度气候区划指标,分析从1950s—1980年和1981—2007年种植北界的空间位移情况。在种植制度北界变化敏感地带选择典型站点,运用作物生产潜力逐级订正法计算由一年一熟春玉米、春小麦及冬小麦种植模式改变为一年两熟冬小麦-夏玉米种植模式导致的作物生产潜力变化。【结果】(1)中国北方地区气温普遍升高,≥0℃积温带北移西扩,温度上升的累积效应十分明显,≥0℃积温为每10年升高65.5℃。年降水量呈带状分布,由东南向西北减少,全区年降水量呈减小的趋势,年降水量每10年变化-90—23mm,平均为每10年减少10.6mm。(2)在热量和降水共同影响下,北部中高原半干旱凉温作物一熟区(Ⅱ)面积减少,东北西北低高原半干旱温凉作物一熟区(Ⅲ)在东北地区面积增加,而在西北和华北地区面积减少,东北平原丘陵半湿润温凉作物一熟区(Ⅳ)面积增加,黄淮海水浇地二熟旱地二熟一熟区(Ⅵ)向北移动,总体而言北方地区东北部种植界限空间位移显著,而西南部变化不明显。(3)在种植制度北界变动的敏感地带,作物生产潜力明显改变:在东北平原丘陵半湿润温凉作物一熟区变化为一年二熟区,作物生产潜力增加1979kg.hm-2,相当于单位面积土地周年产量增加15.3%;在东北西北低高原半干旱温凉作物一熟区改变为一年二熟区,作物生产潜力增加7912kg.hm-2,相当于单位面积土地周年产量增加155.2%;在东北西北低高原半干旱温凉作物一熟区春小麦种植改变为春玉米,作物生产潜力增加2873kg.hm-2,相当于单位面积土地周年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中国北方地区 种植制度 生产潜力
下载PDF
种植制度对江苏省棉田杂草群落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76
8
作者 强胜 沈俊明 +3 位作者 张成群 邵耕耘 胡金良 王凤良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78-282,共5页
经连续 5年对江苏省主棉区水旱轮作及旱连作两种种植制度下的棉田杂草种群密度及草害优势度级数进行定田调查 ,通过时间和空间上的比较统计分析 ,研究了棉田杂草群落演替趋势及草害发生规律。研究结果表明 ,种植制度与江苏省棉田杂草群... 经连续 5年对江苏省主棉区水旱轮作及旱连作两种种植制度下的棉田杂草种群密度及草害优势度级数进行定田调查 ,通过时间和空间上的比较统计分析 ,研究了棉田杂草群落演替趋势及草害发生规律。研究结果表明 ,种植制度与江苏省棉田杂草群落的组成和草害发生程度紧密相关。在水旱轮作棉田中 ,随着棉花 (Gossypiumhirsutum)种植年数的增加 ,喜湿性杂草稗草 (Echinochloacrusgalli)等优势度值逐渐减少 ,喜旱性杂草马唐 (Digitariasanguinalis)等优势度值逐渐提高 ,它们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旱连作棉田以喜旱性杂草为主 ,发生量较大 ,草害较重 ,年际间杂草群落变化较小。另外 ,水旱轮作和旱连作棉田之间的杂草群落结构和种群数量差异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田杂草群落 演替 种植制度 江苏省
下载PDF
基于多时相遥感信息的中国农业种植制度空间格局研究 被引量:69
9
作者 闫慧敏 曹明奎 +3 位作者 刘纪远 庄大方 郭建坤 刘明亮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85-90,共6页
多熟种植是中国重要的种植制度,对保持和增加粮食产量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复种指数受自然条件和农村社会状况的影响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及时获取其变化信息对估计粮食产量变化及其原因和农业发展科学决策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 多熟种植是中国重要的种植制度,对保持和增加粮食产量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复种指数受自然条件和农村社会状况的影响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及时获取其变化信息对估计粮食产量变化及其原因和农业发展科学决策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国地域辽阔,作物种植制度复杂多样,传统的统计方法不能及时满足政府获取种植制度变化的要求。卫星遥感是探测大尺度土地覆被格局及变化最有效手段,因此可以作为获取区域和全国尺度作物复种指数的一个重要途径。该研究探讨了应用多时相遥感数据定量表达全国种植制度信息提取的方法及可行性,采用峰值特征点检测法结合作物生长季相特征及农田管理特点(播种和收获)提取了中国农田的多熟种植信息,并与统计数据的复种指数进行比较验证,为进一步进行农业种植制度变化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格局 种植制度 复种指数 多时相遥感信息 中国
下载PDF
中国农田生产系统土壤保持功能及其经济价值 被引量:60
10
作者 孙新章 谢高地 +2 位作者 成升魁 肖玉 鲁春霞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56-159,共4页
农田生产系统不仅为人类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农产品,同时,农作物对地表的覆盖以及各种水土保持措施的采用,使农田生产系统也发挥着重要的土壤保持功能.根据计算,我国农田生产系统每年保持土壤的数量为101.9×108 t,其中,西南地区、黄... 农田生产系统不仅为人类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农产品,同时,农作物对地表的覆盖以及各种水土保持措施的采用,使农田生产系统也发挥着重要的土壤保持功能.根据计算,我国农田生产系统每年保持土壤的数量为101.9×108 t,其中,西南地区、黄土高原区和东北地区的农田土壤保持功能最为突出.采用市场价格法、机会成本法和影子工程法对农田保持土壤的价值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我国农田每年保持土壤养分的价值为4 408.50×108元/a,减少耕地废弃价值为164.09×108元/a,减轻淤积的价值为53.74×108元/a,总计4 626.66×108元/a,相当于2000~2002年我国种植业平均产值的32.08%.其中,东北地区、黄土高原区和西南地区保持土壤价值较大,合计为2 851.8×108元,占总价值的6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生产系统 土壤保持功能 经济价值
下载PDF
基于NDVI数据的华北地区耕地物候空间格局 被引量:56
11
作者 吴文斌 杨鹏 +3 位作者 唐华俊 Shibasaki Ryosuke 周清波 张莉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52-560,共9页
【目的】探讨基于多时相遥感信息监测中国华北地区耕地种植制度和物候空间格局特征。【方法】选择NDVI时间序列数据,采用非对称性高斯函数拟合方法重建平滑曲线,依据年内NDVI变化曲线峰值数目监测华北地区耕地的多熟种植制度,并利用动... 【目的】探讨基于多时相遥感信息监测中国华北地区耕地种植制度和物候空间格局特征。【方法】选择NDVI时间序列数据,采用非对称性高斯函数拟合方法重建平滑曲线,依据年内NDVI变化曲线峰值数目监测华北地区耕地的多熟种植制度,并利用动态阈值法获取该种植制度下耕地物候空间格局。【结果】华北地区耕地种植制度以一年两熟为主,其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随着纬度递减呈现出从简单到复杂的总体趋势。在该种植制度下,华北地区耕地第一季作物的生长开始期和生长结束期存在十分明显的空间差异,一年两熟区域的第一季作物生长开始期和生长结束期要明显早于一熟区域。与第一季作物物候期明显的空间差异相比,华北地区耕地第二季作物物候期差异不显著。【结论】华北地区耕地种植制度与物候分布格局和自然地理环境紧密相关,不同区域的温度、降水和光照等气候资源的禀赋和匹配程度对该区域的种植结构和作物布局有很大影响。此外,这种耕地物候空间格局还与作物品质、耕作水平、灌溉、施肥和农药等有密切关系。如何区别生态环境因子和人类活动因子对耕地物候的影响是今后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时间序列 种植制度 物候期 空间格局
下载PDF
农田杂草群落演替的影响因素综述 被引量:57
12
作者 孙金秋 任相亮 +6 位作者 胡红岩 姜伟丽 马亚杰 王丹 宋贤鹏 马艳 马小艳 《杂草学报》 2019年第2期1-9,共9页
杂草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生物逆境之一,农田杂草群落演替受到多种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本文概述了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全球变暖、降水量变化等气候因素,保护性耕作、轮作、地膜覆盖、间作等耕作模式和种植制度,以及施肥、灌溉和... 杂草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生物逆境之一,农田杂草群落演替受到多种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本文概述了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全球变暖、降水量变化等气候因素,保护性耕作、轮作、地膜覆盖、间作等耕作模式和种植制度,以及施肥、灌溉和化学除草剂的使用等农事操作,对农田杂草群落演替的影响,并对控制杂草群落演替,加强杂草防除进行了展望,提出了加强杂草危害监测预警、注重杂草防控技术研究、加强杂草抗药性监测和治理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草 群落演替 气候 种植制度 农事操作
下载PDF
稻田不同耕作制下有机质和氮磷钾的变化研究 被引量:43
13
作者 曾希柏 关光复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90-95,共6页
6a定位研究的结果表明:在东洞庭湖地区土壤、气候及施肥等条件下,4种主要耕作制中,稻-稻-冬闲耕作制不仅产量较低,而且经济效益也较差,并有可能导致土壤肥力的下降和退化;稻-稻-肥(紫云英)耕作制则具有一定的增产效果,... 6a定位研究的结果表明:在东洞庭湖地区土壤、气候及施肥等条件下,4种主要耕作制中,稻-稻-冬闲耕作制不仅产量较低,而且经济效益也较差,并有可能导致土壤肥力的下降和退化;稻-稻-肥(紫云英)耕作制则具有一定的增产效果,并且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土壤肥力亦呈现出上升和进化的趋势;稻-稻-麦(大麦)和稻-稻-油(油菜)耕作制则不仅使土地的利用率提高、增加了单位面积的产量,且土壤肥力也同样得到了上升和进化,但其经济效益稍低。因此,从各方面综合衡量,实行稻-稻-肥与稻-稻-麦(大麦)或稻-稻-油(油菜)轮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制度 土壤肥力 定位监测 有机质
下载PDF
浙江水稻种植制的变化与种植区划 被引量:45
14
作者 朱德峰 陈惠哲 +2 位作者 章秀福 林贤青 张玉屏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2007年第6期423-426,共4页
浙江省水稻种植制近几十年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双季稻种植面积从1993年的86%,到2004年下降到34%,单季稻面积从14%上升到66%;常规稻种植面积从1995年的75%,到2004年下降到50%,而2004年杂交稻种植面积达到50%;随穗重型品种和杂交稻的应用... 浙江省水稻种植制近几十年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双季稻种植面积从1993年的86%,到2004年下降到34%,单季稻面积从14%上升到66%;常规稻种植面积从1995年的75%,到2004年下降到50%,而2004年杂交稻种植面积达到50%;随穗重型品种和杂交稻的应用发挥分蘖和大穗优势的旱育秧、强化栽培技术在生产上应用推广,同时推广直播稻和抛秧栽培等节本省工技术。参照原水稻种植区划成果,根据现有水稻种植制和品种类型,将浙江省水稻种植区分为以下6个稻区:Ⅰ.杭嘉湖平原单季粳稻区;Ⅱ.宁绍平原单双季籼粳稻区;Ⅲ.温台沿海平原单双季籼稻区;Ⅳ.金衢盆地单双季籼稻区;Ⅴ.浙西南丘陵山区单季籼稻区;Ⅵ.浙西北丘陵山区单季籼粳稻区。并描述了各稻区的地理位置、地貌和气候特征、稻作制度、水稻类型、各季水稻种植面积比例及现有生产技术主要特色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种植制 区划 稻作技术 品种 浙江
下载PDF
2004年中国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研究 被引量:42
15
作者 张晋科 张凤荣 +2 位作者 张迪 吴初国 安萍莉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4-51,共8页
粮食作物审定品种的区域试验产量是当前自然和技术条件下可以实现的产量,用该单产水平计算我国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更具现实意义。本文以全国105个农业生态小区为研究单元,确定了能够充分发挥其气候生产潜力的种植制度;并以粮食作物审定... 粮食作物审定品种的区域试验产量是当前自然和技术条件下可以实现的产量,用该单产水平计算我国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更具现实意义。本文以全国105个农业生态小区为研究单元,确定了能够充分发挥其气候生产潜力的种植制度;并以粮食作物审定品种的区域试验产量为基础,计算了各农业生态小区各类耕地的粮食单产;在此基础上,乘以各县各类耕地的面积,得到各县耕地的粮食总生产能力,进而汇总出各农业生态小区乃至全国的耕地粮食总生产能力。研究结果表明:2004年全国耕地的粮食总生产能力为9.20×108t。这一结果与全国同期的粮食产量和粮食消费量相比,表明目前我国的粮食生产依然有较大的增产潜力,粮食安全的耕地资源保障程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制度 粮食作物 品种试验产量 生产能力 中国
下载PDF
长期连作和轮作对农田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44
16
作者 李文娇 杨殿林 +1 位作者 赵建宁 王慧 《中国农学通报》 2015年第3期173-178,共6页
土壤生物学特性作为衡量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可以表征土壤质量演变趋势,不同种植制度对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不同。通过综述国内外连作、轮作等种植方式下土壤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进展,重点分析了连作和轮作对土壤微生物、土壤线虫和土壤... 土壤生物学特性作为衡量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可以表征土壤质量演变趋势,不同种植制度对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不同。通过综述国内外连作、轮作等种植方式下土壤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进展,重点分析了连作和轮作对土壤微生物、土壤线虫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指出合理种植制度对土壤质量修复的可能性及研究方向,提出集约化农田种植制度优化策略,为制定合理的种植制度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制度 轮作 连作 土壤微生物 土壤动物 土壤酶
下载PDF
多元多熟种植制度复种指数计算方法探讨 被引量:29
17
作者 卞新民 冯金侠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1-15,共5页
针对90年代种植制度变革的新特点,分析了间套作、复种及复种指数的意义,讨论了区别间套作的共生期标准、作物标准熟期与熟数系数以及面积系数等概念,提出了多样化的多元多熟种植条件下复种指数的计算规则和方法。
关键词 耕作制度 种植制度 复种指数 多熟种植
下载PDF
小麦/玉米/大豆三熟套作体系中小麦根系分泌特性及氮素吸收研究 被引量:38
18
作者 雍太文 陈小容 +2 位作者 杨文钰 向达兵 樊高琼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77-485,共9页
为探讨小麦/玉米/大豆多熟套作体系下小麦根系分泌物的分泌特性及其对根系生长环境和植株氮素吸收的影响,2006—2008年连续两个生长季采用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小麦-大豆、小麦-甘薯、小麦/玉米/大豆和小麦/玉米/甘薯4种种植模式下小麦... 为探讨小麦/玉米/大豆多熟套作体系下小麦根系分泌物的分泌特性及其对根系生长环境和植株氮素吸收的影响,2006—2008年连续两个生长季采用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小麦-大豆、小麦-甘薯、小麦/玉米/大豆和小麦/玉米/甘薯4种种植模式下小麦根系分泌物的数量与种类、小麦根系生长、土壤水分、土壤氮含量及植株吸氮量的变化特性。结果表明,与小麦-大豆和小麦-甘薯两种净作模式及小麦/玉米/甘薯套作模式相比,小麦/玉米/大豆套作降低了开花期和成熟期小麦生长区的土壤湿度、pH值及NO3?-N和NH4+-N的含量,提高了小麦植株地上部总吸氮量、根系活力、根干重及土壤总氮含量,并且,开花期小麦根系分泌有机酸总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增加,表现为套作>净作,大豆茬口>甘薯茬口,边行>中行,其中以小麦边行处理的分泌量最高。拔节期根系分泌的有机酸,净作处理以乙酸含量较高,占总量的47.8%~51.6%,套作处理以柠檬酸含量较高,占总量的31.7%~55.1%;开花期根系分泌的有机酸,净作和套作处理均以乙酸含量较高,占总量的33.3%~78.3%。小麦/玉米/大豆套作对小麦根系分泌有机酸和可溶性糖有促进作用,从而改善了根系生长环境,提高了小麦对氮素的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种植模式 根系分泌物 氮素吸收 套作
下载PDF
北京地区不同农田类型及种植模式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被引量:36
19
作者 唐衡 郑渝 +3 位作者 陈阜 杨立国 张海林 孔箐锌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56-59,114,共5页
城郊农田生态系统是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保障之一。本文在借鉴前人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田间试验与农户调查,选择北京城郊农田生态系统的产品价值、调节大气、净化空气、消纳废弃物、净化污水、土壤保育、蓄水功能、景观功能、生物多样性等... 城郊农田生态系统是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保障之一。本文在借鉴前人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田间试验与农户调查,选择北京城郊农田生态系统的产品价值、调节大气、净化空气、消纳废弃物、净化污水、土壤保育、蓄水功能、景观功能、生物多样性等价值作为指标进行测算。结果表明:2005年北京郊区农田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为1757350万元/a。影响各类型农田及种植模式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因素主要是生物量大小、生育期长短以及覆盖度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农田类型 种植模式
下载PDF
紫色土坡地不同种植模式下水土和养分流失动态特征 被引量:36
20
作者 杨红薇 张建强 +2 位作者 唐家良 徐创军 丁德蓉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3期615-619,共5页
以径流小区定位监测为基础,研究了紫色土坡地不同种植模式对水、土及养分流失特征的影响。种植试验结果表明:紫花苜蓿+青蒿模式和连翘+紫苏种植模式能较好地保持水土。各小区养分流失表现为:玉米/红苕模式小区地表径流全氮和有效氮含量... 以径流小区定位监测为基础,研究了紫色土坡地不同种植模式对水、土及养分流失特征的影响。种植试验结果表明:紫花苜蓿+青蒿模式和连翘+紫苏种植模式能较好地保持水土。各小区养分流失表现为:玉米/红苕模式小区地表径流全氮和有效氮含量高于其他小区,玉米/红苕模式和连翘+紫苏模式的小区流失泥沙全氮养分富集度高于其他小区,传统农作模式玉米/红苕通过地表径流和泥沙迁移的全氮流失总量最大,可能造成土壤耕作层肥力下降。观测期间,除由于较强的生物固氮作用,紫花苜蓿+青蒿模式增加了土壤全氮含量外,各种植模式下土壤养分均呈下降趋势,表明各小区均出现较明显的养分流失。试验证明:由于传统农作方式水土流失量最大,导致养分流失量大,对环境有较大影响。因此应注意减少传统农作方式中的地面扰动,并提高雨季地表覆盖率,从而保证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土坡地 种植模式 保持水土 养分动态 养分流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