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1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被害人视角与刑法理论的重构 被引量:73
1
作者 劳东燕 《政法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28-136,共9页
被害人的公法主体地位的确立构成在刑事实体法领域引入被害人视角的正当性根据。整合规范的被害人视角之于刑事实体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将促成对刑罚、危害、刑事责任等基本范畴的重构,而且对刑事立法、刑法解释与司法推理具有指... 被害人的公法主体地位的确立构成在刑事实体法领域引入被害人视角的正当性根据。整合规范的被害人视角之于刑事实体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将促成对刑罚、危害、刑事责任等基本范畴的重构,而且对刑事立法、刑法解释与司法推理具有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到量刑理论及实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害人视角 危害 刑事责任 刑法解释 量刑
原文传递
刑事政策与刑法的目的论解释 被引量:60
2
作者 杜宇 《法学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4-83,共10页
刑事政策与刑法教义学呈现出日益紧密的融合态势。在此背景下,应以目的解释为管道,实现对刑法适用的政策性引导。这种目的论解释下的政策性思考,并非只是传统目的论操作的简单重复,而是在相当意义上拓展和深化了这一操作。这具体表现为... 刑事政策与刑法教义学呈现出日益紧密的融合态势。在此背景下,应以目的解释为管道,实现对刑法适用的政策性引导。这种目的论解释下的政策性思考,并非只是传统目的论操作的简单重复,而是在相当意义上拓展和深化了这一操作。这具体表现为:目的来源的凸现;目的的正当化证成;目的与后果的贯通;目的的开放性权衡及目的之例外创设。当然,尽管刑事政策之于目的论操作有其价值,我们也不能忘却此种影响的界限所在。应当从事物的内在秩序、文义边界、教义形式及体系化审查等不同方面,来控制刑事政策对目的论解释的影响限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政策 目的论解释 目的 教义学 刑法体系
原文传递
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改后的司法解释研究 被引量:35
3
作者 王敏远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31-160,176,共31页
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性规范文件,主要由刑事诉讼中的职能部门颁布,旨在落实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以刑事诉讼的基本原理为基础,本着制定和修改刑事诉讼法的立法宗旨,对我国特有的这些解释性规范文件进行研究,探讨其特点,确定其原则,分... 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性规范文件,主要由刑事诉讼中的职能部门颁布,旨在落实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以刑事诉讼的基本原理为基础,本着制定和修改刑事诉讼法的立法宗旨,对我国特有的这些解释性规范文件进行研究,探讨其特点,确定其原则,分析所存在的问题,并为问题的解决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旨在进一步推动相关的司法解释性规范的完善,促进我国刑事诉讼实践更好地贯彻落实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以积极推进我国的刑事程序法治。本项研究共有五个部分,包括:引言,我国刑事诉讼法的司法解释之特点,关于刑事诉讼法的司法解释之原则,关于刑事诉讼法的司法解释之总体评价,关于刑事诉讼法的司法解释的问题之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诉讼 司法解释 特点 原则 问题
原文传递
刑法中“行政处罚”入罪要素的立法运用和限缩解释 被引量:26
4
作者 李翔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2-84,共13页
刑法中的"行政处罚"属于非典型的入罪要素,在刑事政策指导下,充当了扩大犯罪圈的"马前卒"。无论是法律拟制、刑法保障功能的论点,抑或是新的犯罪形态之论,都无法充分论证"行政处罚"作为入罪要素的合理性... 刑法中的"行政处罚"属于非典型的入罪要素,在刑事政策指导下,充当了扩大犯罪圈的"马前卒"。无论是法律拟制、刑法保障功能的论点,抑或是新的犯罪形态之论,都无法充分论证"行政处罚"作为入罪要素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根据刑法谦抑性原则和刑罚轻缓化基本理念,在刑事立法层面上,应遵循行政处罚措施穷尽的基本原则,即以行为人受到行政处罚、行政处罚种类和幅度已用尽为刑法立法指导原则;在刑事司法层面上,行政处罚作为非典型的入罪要素不能单独完成行刑案件的界分,而应回归到个罪的罪质和罪量这一传统入罪标准,对刑事规范中"行政处罚"要素从刑法解释学上作限缩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处罚行为 刑事可罚性 入罪标准 限缩解释
下载PDF
《监察法》与《刑法》衔接实施的基点、问题与路径 被引量:24
5
作者 石经海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43-157,共15页
基于《监察法》的宪法性法律地位和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等理论基点,《监察法》的有效实施需《刑法》与之有机衔接。然而,《刑法》在相应职务犯罪主体及相关犯罪对象、罪名体系、刑罚配置和认罪认罚从宽规定等方面,存在与《监察法》不相对... 基于《监察法》的宪法性法律地位和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等理论基点,《监察法》的有效实施需《刑法》与之有机衔接。然而,《刑法》在相应职务犯罪主体及相关犯罪对象、罪名体系、刑罚配置和认罪认罚从宽规定等方面,存在与《监察法》不相对接的诸多问题,使得依《监察法》意图实现的监察全覆盖等目标难以实现,并会滋生新的权力滥用风险。《监察法》与《刑法》衔接实施以上问题的有效解决,应是基于以上理论基点,通过法律解释和刑法修正的路径,完善《刑法》相应规定的司法适用规则和立法规范设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监察法 刑法 理论基点 监察全覆盖 法律解释 刑法修正
下载PDF
未成年人犯罪的刑法处遇——刑事政策视域下的学理解释 被引量:19
6
作者 徐岱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0-57,共8页
未成年人犯罪的刑法处遇是我国刑法适用中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基于未成年人的特殊主体身份,产生了与之相对称的以教育为主、以惩罚为辅的刑事政策理念,并在刑事立法和刑事解释中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中学理解释在弘扬该刑事政策的基础... 未成年人犯罪的刑法处遇是我国刑法适用中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基于未成年人的特殊主体身份,产生了与之相对称的以教育为主、以惩罚为辅的刑事政策理念,并在刑事立法和刑事解释中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中学理解释在弘扬该刑事政策的基础上,在未成年人犯罪的刑法处遇上倡导:对刑法典第17条第2款的解释和适用,应坚守行为说+罪名说的限定方式;在未成年人犯罪的刑罚处遇上,预防是刑罚适用的正当化依据,应从刑罚种类的限制性适用、刑罚裁量制度的扩张性适用及刑事和解等方面加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成年人犯罪 刑事政策 刑法处遇 学理解释
下载PDF
刑法合宪性解释的意义重构与关系重建——一个罪刑法定主义的理论逻辑 被引量:20
7
作者 苏永生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37-150,共14页
从宪法与刑法的关系、近代刑法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以及国外刑法理论对合宪性解释的解释来看,刑法的合宪性解释是指对刑法做出合乎罪刑法定原则的解释。提倡合宪性解释,对刑法领域法治的实现、划定刑法解释的界限以及厘定刑法理论的发展方... 从宪法与刑法的关系、近代刑法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以及国外刑法理论对合宪性解释的解释来看,刑法的合宪性解释是指对刑法做出合乎罪刑法定原则的解释。提倡合宪性解释,对刑法领域法治的实现、划定刑法解释的界限以及厘定刑法理论的发展方向,均具有重要意义。合宪性解释是一种解释限度,而非具体的刑法解释方法,但对刑法解释方法构成了明显的制约。合宪性解释应当在所有的刑法解释方法中得到贯彻,因而与刑法解释方法之间不存在位阶关系;而且,从逻辑和解释实践来看,刑法解释方法之间也不存在位阶关系。在形式上,对刑法做出未超出文义范围的解释结论就满足了合宪性解释的要求;从实质上看,合宪性解释的贯彻还得借助于体系解释、历史解释、目的解释等刑法解释方法的具体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法 合宪性解释 罪刑法定主义 解释限度 解释方法
下载PDF
非法倒卖转让土地使用权罪研究 被引量:20
8
作者 周光权 《法学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5-29,共5页
民事审判上的通行观念是公司股权转让与作为公司资产的土地使用权转让系两个独立的法律关系,现行法律并无强制性规定禁止房地产项目公司以股权转让形式实现土地使用权或房地产项目转让的目的。基于法秩序统一性原理,在刑事司法上就不能... 民事审判上的通行观念是公司股权转让与作为公司资产的土地使用权转让系两个独立的法律关系,现行法律并无强制性规定禁止房地产项目公司以股权转让形式实现土地使用权或房地产项目转让的目的。基于法秩序统一性原理,在刑事司法上就不能无视民法立场和公司法律制度,对于以股权转让方式转让土地使用权的行为,不能认定为非法转让倒卖土地使用权罪。本罪的适用范围必须严格限定为股权转让之外的、行政法规上严格禁止的非法转让倒卖土地使用权的行为,从而对本罪的客观构成要件要素进行限制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法转让倒卖土地使用权罪 股权转让 刑法解释 法秩序统一性
原文传递
刑法解释论上对伤害“胎儿”行为的探讨 被引量:16
9
作者 王雨田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30-33,共4页
若行为人没有损伤孕妇,而仅仅只是恶意伤害胎儿的话,按照刑法通说的解释不能认定为故意伤害罪。对此应从罪刑法定角度出发,立足于胎儿的独立性与非独立性的双重特点加以解释,孕妇和胎儿作为一个整体是故意伤害罪的犯罪对象,对危害结果... 若行为人没有损伤孕妇,而仅仅只是恶意伤害胎儿的话,按照刑法通说的解释不能认定为故意伤害罪。对此应从罪刑法定角度出发,立足于胎儿的独立性与非独立性的双重特点加以解释,孕妇和胎儿作为一个整体是故意伤害罪的犯罪对象,对危害结果的考察也应当着眼于对该整体的衡量,行为人用暴力迫使孕妇服食致病药物的行为就是伤害的着手,行为人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法解释 伤害 胎儿
下载PDF
刑法中的国家工作人员之立法与司法解释评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何泽宏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95-99,共5页
刑法中的国家工作人员的界定是长期困扰刑法理论界和司法部门的一个难题。国家立法机关和最高司法机关虽对其作过多次立法解释和司法解释,但却仍然存在内涵不清、外延不明,难予认定的问题。为此,本文对历次刑事立法和司法解释中关于国... 刑法中的国家工作人员的界定是长期困扰刑法理论界和司法部门的一个难题。国家立法机关和最高司法机关虽对其作过多次立法解释和司法解释,但却仍然存在内涵不清、外延不明,难予认定的问题。为此,本文对历次刑事立法和司法解释中关于国家工作人员的解释之得失进行了回顾、比较与评析,旨在为准确理解和把握本概念提供有益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法 国家工作人员 立法 司法解释 中国 立法解释
下载PDF
刑事诉讼中防止突袭性裁判问题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龙宗智 《政法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8-71,共14页
突袭性裁判未让当事人充分利用程序法所提供的攻击和防御的机会,同时违反法院诉讼关照及释明义务,打破合理预期。禁止此种裁判,源于“诉讼主义”原理及由此产生的程序正当性要求,也是维系法的可预期性与裁判公信力的需要。刑事诉讼的特... 突袭性裁判未让当事人充分利用程序法所提供的攻击和防御的机会,同时违反法院诉讼关照及释明义务,打破合理预期。禁止此种裁判,源于“诉讼主义”原理及由此产生的程序正当性要求,也是维系法的可预期性与裁判公信力的需要。刑事诉讼的特殊性,使禁止突袭性裁判面临一些特殊的情况和困难。德、日刑事诉讼法中关于“法律观点变更”及“起诉书的变更”的规定具有借鉴价值。我国刑事诉讼禁止突袭性裁判的历史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但目前在犯罪事实增量、量刑情节及法律适用、认罪认罚和二审案件,以及改变证据构造上,仍存在突袭裁判。防止突袭裁判,应当明确若干法律界限,在增强程序正当意识的基础上,加强诉讼释明,确认突袭性裁判违法性,完善相关立法和司法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诉讼 突袭性裁判 诉讼释明 正当程序
原文传递
我国民族自治地方法律变通权的界限——以《刑法》第90条为中心的法解释学展开 被引量:8
12
作者 冉依依 李广德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3-16,共4页
民族自治地方法律变通权需要充分发挥民族自主权和法秩序统一之间的张力,核心在于把握好法律变通权的权力界限。以《刑法》第90条为中心展开,刑法变通权在性质上是一种立法权,其权力的边界可以通过类型化的思维予以把握,即规范维度与事... 民族自治地方法律变通权需要充分发挥民族自主权和法秩序统一之间的张力,核心在于把握好法律变通权的权力界限。以《刑法》第90条为中心展开,刑法变通权在性质上是一种立法权,其权力的边界可以通过类型化的思维予以把握,即规范维度与事实维度和程序维度与内容维度,分别对应着四个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自治地方 变通权 刑法 法律解释
原文传递
重罪案件刑事和解的刑法文化解释 被引量:7
13
作者 徐光华 《山东警察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49-53,共5页
司法实践中对于轻罪案件进行刑事和解已经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但对于重罪案件能否进行刑事和解,则存在不同的声音。有必要对重罪案件能否适用刑事和解进行本土文化的考察。我国古代社会严格禁止重罪案件刑事和解,民众的报复思想较重,这决... 司法实践中对于轻罪案件进行刑事和解已经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但对于重罪案件能否进行刑事和解,则存在不同的声音。有必要对重罪案件能否适用刑事和解进行本土文化的考察。我国古代社会严格禁止重罪案件刑事和解,民众的报复思想较重,这决定了重罪案件的刑事和解较难在我国开展。但是,在我国当前犯罪被害人急需物质赔偿的情况下,开展重罪刑事和解有着积极的意义,也不必然导致"以钱买刑"。世界各国刑事和解的实践也表明,重罪案件的刑事和解正在逐步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和解 文化解释 重罪
下载PDF
刑法第397条规定的罪名应为四个 被引量:4
14
作者 朱建华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93-96,共4页
本文认为 ,我国刑法第 397条规定的罪名应为四个 ,而不是二个或三个 ,从理论上澄清这一问题 ,有利于改变目前有关司法解释的分歧后致司法实践上的消极影响的现状。
关键词 刑法第397条 罪名 司法解释
下载PDF
刑事裁判文书中目的解释的实践运用 被引量:5
15
作者 石聚航 《法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31-143,共13页
通过对刑事裁判文书中目的解释的实践运用研究,表明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对待目的解释存在明显的差异。主观目的解释与客观目的解释的选择性运用,须根据司法实践的具体情况而定。目的解释不是决定性的解释方法,各种解释方法之间也不存在... 通过对刑事裁判文书中目的解释的实践运用研究,表明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对待目的解释存在明显的差异。主观目的解释与客观目的解释的选择性运用,须根据司法实践的具体情况而定。目的解释不是决定性的解释方法,各种解释方法之间也不存在位阶性。目的解释既可以用来佐证文义解释和体系解释的结论,也可以用来限定文义解释结论的宽泛性。同样的,体系解释也可以用来佐证目的解释的结论。刑事裁判文书中目的解释的运用法则呈现多元化的特征。在建构目的解释的司法运用规则时,不宜以目的解释作为直接根据认定行为的性质,在刑事裁判文书中应叙明规范目的的识别方法,并通过反向论证来检验目的解释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的解释 刑事裁判文书 文义解释 体系解释 法定犯
原文传递
法定证据种类的解释视角反思——以刑事诉讼为中心的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林劲松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74-183,共10页
法定证据种类的传统解释应当受到质疑。传统解释选择了一种"大诉讼"场域的解释视角,将证据保全资料与被保全的证据视为同一证据种类。这种观点模糊了不同证据种类之间的逻辑界限,导致人证类证据难以确定,助长了刑事审判证据... 法定证据种类的传统解释应当受到质疑。传统解释选择了一种"大诉讼"场域的解释视角,将证据保全资料与被保全的证据视为同一证据种类。这种观点模糊了不同证据种类之间的逻辑界限,导致人证类证据难以确定,助长了刑事审判证据运用的书面化、电子化现象,并使当事人一方形成的证据保全资料无法取得证据资格。要想突破传统解释面临的困境,必须将解释的视角转向审判场域,在修正证据种类概念的基础上,重新界定证据保全资料的证据种类与证据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诉讼 证据概念 证据种类 学理解释 证据保全 “大诉讼”场域 审判场域
原文传递
论刑法立法解释 被引量:4
17
作者 吴大华 蒋熙辉 《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03年第6期5-9,共5页
刑法立法解释应当限于以全国人大常委会名义颁布的专门解释,它应当与刑法草案说明、刑法解释性条文、立法解释性文件、立法解释性意见相区别。刑法立法解释的对象限于刑法的重要原则、基本概念和检、法两家在某些问题上形成分歧不能达... 刑法立法解释应当限于以全国人大常委会名义颁布的专门解释,它应当与刑法草案说明、刑法解释性条文、立法解释性文件、立法解释性意见相区别。刑法立法解释的对象限于刑法的重要原则、基本概念和检、法两家在某些问题上形成分歧不能达成共识的情形,它作为刑法改进与刑法司法解释的中间物,其独特价值在于明确概念、澄清争议、统一司法。从完善的立场看,该种解释应注意必要、及时和规范三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刑法 立法解释 界定 评价 司法解释
下载PDF
刑法学体系视域中的刑法解释对象与目标新论 被引量:3
18
作者 孙道萃 《福建警察学院学报》 2012年第2期74-78,共5页
刑法解释的对象不宜是刑法规范、刑法规定、事实与规范等,而应是罪责刑关系。刑法解释的目标不宜是主客观立场之争等,而应是罪责刑均衡及其实现。刑法解释的对象与目标应一脉相承,罪责刑关系及罪责刑均衡的有效沟通从刑法学体系上更好... 刑法解释的对象不宜是刑法规范、刑法规定、事实与规范等,而应是罪责刑关系。刑法解释的目标不宜是主客观立场之争等,而应是罪责刑均衡及其实现。刑法解释的对象与目标应一脉相承,罪责刑关系及罪责刑均衡的有效沟通从刑法学体系上更好地实现了解释结论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高度有机合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法解释 对象 目标 罪责刑关系 罪责刑均衡 刑法学体系
下载PDF
刑事司法中算法解释的制度选择
19
作者 王仲羊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2024年第6期251-261,共11页
随着人工智能深度赋能刑事司法,刑事司法中产生了算法治理的新问题。算法解释是刑事司法中算法治理的核心内容之一,但面临三重制度选择:在技术层面,算法的可解释性优于性能,应在算法设计之初植入可解释的理念,选择相对简单的算法模型;... 随着人工智能深度赋能刑事司法,刑事司法中产生了算法治理的新问题。算法解释是刑事司法中算法治理的核心内容之一,但面临三重制度选择:在技术层面,算法的可解释性优于性能,应在算法设计之初植入可解释的理念,选择相对简单的算法模型;在规范方面,权利规范比禁令规范更契合刑事司法的场景化特点,应以权利作为主要的规范形式,在个别场景中禁止算法决策;在主体方面,国家机关的算法解释义务居于主导性地位,主要以算法模型作为解释对象,应健全事前、事中、事后的配套措施;公民个体的算法解释权居于回应性地位,能够保障公民对具体算法决策的知情、理解与救济,应建构相应的运行流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司法 算法解释 算法解释权 算法解释义务
原文传递
社会系统及其互动:刑事和解中“以钱买罪”现象新解 被引量:5
20
作者 刘涛 《法制与社会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0-132,共13页
刑事和解中存在"以钱买罪"。恢复性司法说与"新传统说"都未能对其性质和功能进行恰当定位。借助社会系统论,刑事和解中对经济支付手段的利用可以得到恰当解释。现代社会子系统间的互动由系统媒介产生和延续。"... 刑事和解中存在"以钱买罪"。恢复性司法说与"新传统说"都未能对其性质和功能进行恰当定位。借助社会系统论,刑事和解中对经济支付手段的利用可以得到恰当解释。现代社会子系统间的互动由系统媒介产生和延续。"以钱买罪"现象在刑事法运作中的出现是经济支付媒介与刑事法判断互动的产物。在部分案件中,经济支付能够通过抽象性支付功能恢复被害受损利益。刑事法上根据系统间互动产生的对行为与行为人责任的区分可以放到现代社会系统运作视角下予以考察。根据经济支付所做出的责任区分并非科学意义上的精确,也会随着社会认知的变动而调整。因此,被告人经济支付并非当然推定刑事责任减免。司法者的解释在系统性的视角下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和解 “以钱买罪” 社会系统 二阶观察 法律解释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