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行政犯裁判结构的功能性研究——以法律结构与社会结构互动机制为视角 被引量:9
1
作者 孙树光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0-46,共7页
行政犯作为近年来刑事立法的增长领域,其裁判结论的形成非法律结构内部的逻辑自洽,传统观点认为社会结构仅在量刑层面上有影响,这已然不能适应行政犯的发展现实。如不对此进行符合实践的解读,可能会使司法个案正义与民众朴素法感情的矛... 行政犯作为近年来刑事立法的增长领域,其裁判结论的形成非法律结构内部的逻辑自洽,传统观点认为社会结构仅在量刑层面上有影响,这已然不能适应行政犯的发展现实。如不对此进行符合实践的解读,可能会使司法个案正义与民众朴素法感情的矛盾不断激化,最终导致社会结构这一刑事案件隐性结构对法律结构这一刑事案件显性结构的侵扰甚至是僭越。有必要在解构行政犯裁判结论形成结构的基础上,剖析法律结构与社会结构之间的互动机制,揭示社会结构因素参与案件事实建构的潜在通道,可以合理规范行政犯案件事实的形成机制。通过确定刑法规范价值在行政犯案件事实认定和行政行为价值评判中的核心地位,可以合法合理解释当前社会关注度较高的刑事案件,整合因个案不正义导致的社会裂痕,从而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犯 裁判结构 功能主义 规范与事实
下载PDF
诈骗罪虚构事实教义学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肖志珂 《北方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9-58,共10页
诈骗罪的欺诈行为包括虚构事实与隐瞒真相两种方式。从语义上看,虚构事实与隐瞒真相是欺诈行为的两个侧面,分别是指从无到有与从有到无的两种语义内涵。根据事实与价值二元论,事实描述与价值判断存在本质不同,需要对两者作出合理区分,... 诈骗罪的欺诈行为包括虚构事实与隐瞒真相两种方式。从语义上看,虚构事实与隐瞒真相是欺诈行为的两个侧面,分别是指从无到有与从有到无的两种语义内涵。根据事实与价值二元论,事实描述与价值判断存在本质不同,需要对两者作出合理区分,以准确界定虚构事实的指称范围。虚构事实包括虚构全部事实与虚构部分事实,对部分事实虚构的理性认识,可以达到对刑民关系准确认识之目的,也是合理辨析刑事犯罪与民事侵权的重要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诈骗罪 欺诈行为 虚构事实 隐瞒真相
原文传递
刑法学中事实概念与规范概念之嬗变--基于刑法信条学上犯罪构造理论的考察 被引量:5
3
作者 张小旭 于浩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12年第5期10-17,共8页
犯罪构造理论在刑法学历史上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标志着现代刑法的诞生,自此犯罪被牢牢地与刑法法规连在一起,罪刑法定原则亦从宣言走向实践。可以说,作为刑法学支柱的犯罪构造理论,其重要性体现在对刑法学知识体系的正当性建基。回... 犯罪构造理论在刑法学历史上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标志着现代刑法的诞生,自此犯罪被牢牢地与刑法法规连在一起,罪刑法定原则亦从宣言走向实践。可以说,作为刑法学支柱的犯罪构造理论,其重要性体现在对刑法学知识体系的正当性建基。回顾刑法学的发展沿革,从古典犯罪论体系到新古典犯罪论体系、目的主义犯罪论体系再到目的理性主义犯罪体系,犯罪构造理论走出了一条从纯粹的事实到不断融入规范因素的轨迹,而对于犯罪构造理论中事实概念与规范概念的廓清在当下刑法学界显得尤为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构造 事实 规范 教义学
下载PDF
论犯罪事实叙述的苟简及其修正——以我国刑事判决书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申巍 《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第2期93-96,共4页
我国当前刑事判决书中犯罪事实的叙述存在苟简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省略对犯罪目的的叙述、概括对犯罪地点的叙述和简化对犯罪行为、犯罪方法、犯罪经过的叙述。叙述犯罪事实的繁简标准是由判决书的本质特性和犯罪事实的实用功能决定的;犯... 我国当前刑事判决书中犯罪事实的叙述存在苟简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省略对犯罪目的的叙述、概括对犯罪地点的叙述和简化对犯罪行为、犯罪方法、犯罪经过的叙述。叙述犯罪事实的繁简标准是由判决书的本质特性和犯罪事实的实用功能决定的;犯罪事实的叙述模式受到传统制作理念和现实制作条件的影响;侧重借鉴大陆法系国家和我国古代判词制作的相关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判决书 犯罪事实 叙述
下载PDF
功能视野下的犯罪事实分类标准新论
5
作者 刘胜超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20-23,38,共5页
犯罪事实分类在刑事审判活动中具有重要价值。无论是传统的单一分类还是现有的层级分类都不能满足犯罪事实分类精细化的要求。合理的犯罪事实分类应当在最高人民法院2014年《量刑指导意见》层级分类的基础上以系统论思想为指导,认真研... 犯罪事实分类在刑事审判活动中具有重要价值。无论是传统的单一分类还是现有的层级分类都不能满足犯罪事实分类精细化的要求。合理的犯罪事实分类应当在最高人民法院2014年《量刑指导意见》层级分类的基础上以系统论思想为指导,认真研究各个犯罪事实的性质、作用层次和关系,在功能视野下对整个犯罪事实进行立体、全面的分析与分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视野 系统论 犯罪事实 量刑
下载PDF
概念与事实的交错:诠释犯罪概念多义性的另一种视角
6
作者 赖隹文 《政法学刊》 2019年第6期92-99,共8页
概念与事实在表象层面上属于主观与客观的反映与被反映关系,而这似乎并非概念与事实之间关系的真相,概念与事实之间确切地说属于一种"概念抽象事实、事实型塑概念"的互动交错关系。犯罪概念多义性的在语言学基础层面的内在机... 概念与事实在表象层面上属于主观与客观的反映与被反映关系,而这似乎并非概念与事实之间关系的真相,概念与事实之间确切地说属于一种"概念抽象事实、事实型塑概念"的互动交错关系。犯罪概念多义性的在语言学基础层面的内在机理,也是决定刑法解释的对象为事实与规范的互动关系的深层次原因。只有在事实与规范的穿梭往返中,规范的真正涵义才会浮出水面,规范以及组成规范的概念才有可能在事实的牵引下获得灵活性和解释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概念 多义性 语境 事实 规范
原文传递
自然犯罪理论剖析——以加罗法洛《犯罪学》为基点
7
作者 向准 《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46-49,共4页
加罗法洛在《犯罪学》一书中首次提出自然犯罪。自然犯罪是独立于法律之外的犯罪概念,以对基本道德情感的侵害为实质,无道德异常便无自然犯罪。透过自然犯罪的界定评判应罚事实与真正罪犯,既深刻又片面。其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满足现代犯... 加罗法洛在《犯罪学》一书中首次提出自然犯罪。自然犯罪是独立于法律之外的犯罪概念,以对基本道德情感的侵害为实质,无道德异常便无自然犯罪。透过自然犯罪的界定评判应罚事实与真正罪犯,既深刻又片面。其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满足现代犯罪与刑罚的社会需要,因此对自然犯罪理论在当下的承接与差别作出反思,进而正确理解和适用自然犯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犯罪 道德异常 应罚事实 真正罪犯
下载PDF
犯罪的标尺——浅议我国犯罪证明标准的相关问题
8
作者 李品 黄河 《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年第1期93-96,共4页
我国未来的犯罪证明标准应当是层次式和分解式相结合的体系,即以一个高度盖然的总体证明标准为顶端,在该顶端下分别以侦查、起诉和审判三阶段的完结条件为标志设立阶段性证明标准。对于总体证明标准,在将法条修正为:"证据事实清楚... 我国未来的犯罪证明标准应当是层次式和分解式相结合的体系,即以一个高度盖然的总体证明标准为顶端,在该顶端下分别以侦查、起诉和审判三阶段的完结条件为标志设立阶段性证明标准。对于总体证明标准,在将法条修正为:"证据事实清楚,证据材料确实、充分"的同时,必须不断完善刑事诉讼程序使之更为正当和合理,而且还应增强司法主体的证据意识;而在刑事诉讼各阶段,则根据该阶段的直接任务分别设立相应的阶段性证明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证明标准 总体证明标准 阶段性证明标准 犯罪事实 证据
下载PDF
A DISCUSSION ON CRIME AND PUNISHMENT OF WU YING FUND-RAISING FRAU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IKTIMODOGMATIK
9
作者 黄华生 《China Legal Science》 2015年第2期148-158,共11页
Since the 1970s when Viktimodogmatik developed gradually in Germany,it has advocated to judge the crim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ictim rather than only from the actor in conventional criminal law.In the case of Wu Yin... Since the 1970s when Viktimodogmatik developed gradually in Germany,it has advocated to judge the crim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ictim rather than only from the actor in conventional criminal law.In the case of Wu Ying fund-raising fraud,11 direct victims were joint usury speculators without cognition error,therefore it does not meet the constitutive requirement of fund-raising fraud.Considering th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ISING VICTIM crime CONSTITUTIVE 诈骗案 SENTENCE requirement NECESSITY facts interactive
原文传递
非法经营罪合理性质疑 被引量:44
10
作者 徐松林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88-93,共6页
我国刑法第 2 2 5条第 (4 )项为非法经营罪设置了一种高度抽象的空白罪状。这种极为特殊的空白罪状形式 ,导致了刑事司法中非法经营罪的无限扩张。我国刑法中非法经营罪的设立及解释既有违罪刑法定原则 ,也与市场经济的价值取向相悖。... 我国刑法第 2 2 5条第 (4 )项为非法经营罪设置了一种高度抽象的空白罪状。这种极为特殊的空白罪状形式 ,导致了刑事司法中非法经营罪的无限扩张。我国刑法中非法经营罪的设立及解释既有违罪刑法定原则 ,也与市场经济的价值取向相悖。在我国全面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 ,国家刑罚权应尽量减少对经济活动的干预 ,应尽可能以行政处罚、民事赔偿、行业协会的惩诫以及企业自我监督来取代刑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法经营罪 罪刑法定原则 市场经济 价值取向 行政处罚 民事赔偿 犯罪行为 犯罪构成
下载PDF
论定罪剩余的犯罪构成事实转化为量刑情节 被引量:21
11
作者 赵廷光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5-10,共6页
定罪情节和量刑情节在刑事审判工作中具有重要地位,严格区分定罪情节和量刑情节的界限正确认识罪责刑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正确定罪和公正量刑的重要保障。定罪情节与法定刑密切相关,而量刑情节与宣告刑紧密相联,二者泾渭分明,然而在量刑... 定罪情节和量刑情节在刑事审判工作中具有重要地位,严格区分定罪情节和量刑情节的界限正确认识罪责刑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正确定罪和公正量刑的重要保障。定罪情节与法定刑密切相关,而量刑情节与宣告刑紧密相联,二者泾渭分明,然而在量刑研究和司法实践中,却往往将定罪情节与量刑情节混为一谈,这种眉毛胡子一把抓的“估堆”式量刑模式,违反了“同一事实情况禁止重复评价”这一国际通行的原则直接造成了处罚的畸轻畸重,从而严重影响量刑的公正性。如何正确区分定罪情节与量刑情节,特别是揭示定罪剩余的犯罪构成事实转化为量刑情节的客观性和规律性,是建立相对完备的量刑情节体系的关键所在本文力图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探讨,进一步推进中国量刑制度的公正性和透明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构成事实 定罪情节 量刑情节 量刑公正
下载PDF
罪数论的体系性反思与建构 被引量:9
12
作者 叶良芳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7年第4期69-76,共8页
罪数论肩负解决罪数的判定基准及其处罚原则的双重任务。其中,罪数的处罚原则是本源问题,罪数的判定基准是衍生问题。罪数判断的实质是检视行为事实与犯罪构成是否相符合的过程,因而应以犯罪构成为基准,且重在行为要素的判断。确定罪数... 罪数论肩负解决罪数的判定基准及其处罚原则的双重任务。其中,罪数的处罚原则是本源问题,罪数的判定基准是衍生问题。罪数判断的实质是检视行为事实与犯罪构成是否相符合的过程,因而应以犯罪构成为基准,且重在行为要素的判断。确定罪数的处罚原则应遵循罪刑均衡原则,坚持一罪一罚,数罪数罚,但对数额犯等个别罪数类型,出于诉讼效益考虑,可以采用累计处理方式。确定罪数的具体类型,便于对行为事实之罪数的判定,因而应以行为事实之结构类型为标本,同时结合认知必要性及法之合理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罪数 犯罪构成 行为事实 体系性
下载PDF
机械司法与客观归罪之破局——以非法狩猎罪的司法限缩为视角 被引量:6
13
作者 罗翔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0-102,178,179,共15页
在非法狩猎罪等涉及保护动物的案件中,机械司法与客观归罪的现象非常严重,必须根据罪刑法定原则和罪过理论在主客观两个层面对犯罪进行限缩。客观上,非法狩猎罪所援引的前置法要进行必要的限缩,刑法上的禁用的工具、方法不能超越《野生... 在非法狩猎罪等涉及保护动物的案件中,机械司法与客观归罪的现象非常严重,必须根据罪刑法定原则和罪过理论在主客观两个层面对犯罪进行限缩。客观上,非法狩猎罪所援引的前置法要进行必要的限缩,刑法上的禁用的工具、方法不能超越《野生动物保护法》所列举的类型。在实质上,非法狩猎罪是实害犯而非危险犯。无论是在禁猎区或者禁猎期单纯使用禁用的工具或者方法狩猎,都不能直接论以犯罪;非法狩猎罪和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是互斥关系,并非竞合犯。在主观上,必须坚持罪过原则。非评价性错误是事实认识错误,评价性错误则是法律认识错误,前者属于构成要件的阻却事由,辩护人只需要承担合理怀疑的提出责任和说服责任;后者则属于责任阻却事由,辩护人需要承担优势证据的说服责任。总体而言,坚持道义责任论是机械司法与客观归罪的破局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法狩猎罪 事实认识错误 法律认识错误 道义责任论
原文传递
论虚假诉讼罪中的“捏造事实” 被引量:6
14
作者 杨智博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19年第4期49-56,共8页
鉴于法条和司法解释内容规定的不明确性和不完整性,需要对虚假诉讼罪中“捏造事实”的含义进行进一步解释。虚假诉讼罪是单一行为犯,利用他人捏造的事实提起诉讼的,也构成虚假诉讼罪。篡改部分民事法律事实提起民事诉讼也属于虚假诉讼... 鉴于法条和司法解释内容规定的不明确性和不完整性,需要对虚假诉讼罪中“捏造事实”的含义进行进一步解释。虚假诉讼罪是单一行为犯,利用他人捏造的事实提起诉讼的,也构成虚假诉讼罪。篡改部分民事法律事实提起民事诉讼也属于虚假诉讼罪中的“捏造”,成立虚假诉讼罪。虚假诉讼罪的行为方式不包括不作为,隐瞒他人已经偿还债务的事实依然进行民事诉讼的,是积极地虚构事实,理应认定为“捏造事实”。若捏造的事实不会影响法院的公正裁决,不能定性为虚假诉讼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一行为犯 部分篡改 作为犯 虚假诉讼罪 捏造事实
下载PDF
论刑法修正案(八)第四十七条之再完善
15
作者 蒲方合 《黄河科技学院学报》 2024年第7期66-72,共7页
刑法修正案(八)第四十七条所指的罪名需进一步分解,其罪状表述需进一步规范。非法占有型采矿罪的刑罚设置需更好地适应抢劫矿产罪、抢夺矿产罪、盗采矿产罪之社会危害性。刑法修正案(八)第四十七条所指的罪名可分解为抢劫矿产罪、抢夺... 刑法修正案(八)第四十七条所指的罪名需进一步分解,其罪状表述需进一步规范。非法占有型采矿罪的刑罚设置需更好地适应抢劫矿产罪、抢夺矿产罪、盗采矿产罪之社会危害性。刑法修正案(八)第四十七条所指的罪名可分解为抢劫矿产罪、抢夺矿产罪、盗采矿产罪,进一步规范刑法修正案(八)第四十七条的罪状表述,准确把握抢劫矿产罪、抢夺矿产罪、盗采矿产罪的犯罪构成。在犯罪客观方面,正确理解情节严重的内涵。为了更好地与抢劫矿产罪、抢夺矿产罪、盗采矿产罪之社会危害性相适应,进一步调整刑法修正案(八)第四十七条设定的刑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法占有型采矿罪 非法采矿罪 犯罪构成 罪状
下载PDF
非法经营罪的立法缺陷与完善 被引量:4
16
作者 裴昱 《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33-35,共3页
非法经营罪是我国刑法修订后变动最多的罪名,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批复不断丰富着非法经营罪的具体行为方式。就目前来说,非法经营罪的体系已变得非常庞杂,这与司法实践中的扩张行为有关,但立法上的缺陷也是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重要... 非法经营罪是我国刑法修订后变动最多的罪名,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批复不断丰富着非法经营罪的具体行为方式。就目前来说,非法经营罪的体系已变得非常庞杂,这与司法实践中的扩张行为有关,但立法上的缺陷也是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重要原因。应采用空白罪状的描述方式,对其立法和司法解释上的扩张问题加以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法经营罪 空白罪状 立法完善
下载PDF
论以捏造的事实提起民事诉讼罪 被引量:6
17
作者 邵维国 聂慧仪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9期61-65,共5页
《刑法修正案(九)》(草案)第三十三条新增了以捏造的事实提起民事诉讼罪。本罪以谋取不正当利益为目的(动机)要件,以捏造事实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为行为要件。本罪侵害的法益仅仅是司法秩序,不包括财物或其他财产性利益。实施本罪行为而... 《刑法修正案(九)》(草案)第三十三条新增了以捏造的事实提起民事诉讼罪。本罪以谋取不正当利益为目的(动机)要件,以捏造事实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为行为要件。本罪侵害的法益仅仅是司法秩序,不包括财物或其他财产性利益。实施本罪行为而侵占他人财物或逃避合法债务的,转化为诈骗罪并从重处罚。这是一种拟制性规定。以指使他人作伪证或者伪造印章等方法来实施本罪的,其方法行为情节严重的,应当数罪并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捏造的事实提起民事诉讼罪 司法秩序 拟制规定 罪数关系
下载PDF
虚假诉讼罪适用疑难问题探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07条之一的规范展开 被引量:6
18
作者 李曾求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3期38-43,共6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第307条之一规定了虚假诉讼罪是作为犯罪,本罪行为方式仅限于积极捏造事实提起民事诉讼,"隐瞒真相"不属于本罪行为方式;"提起民事诉讼"者仅为原告,但行为类型包括原告单方型与双...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第307条之一规定了虚假诉讼罪是作为犯罪,本罪行为方式仅限于积极捏造事实提起民事诉讼,"隐瞒真相"不属于本罪行为方式;"提起民事诉讼"者仅为原告,但行为类型包括原告单方型与双方串通型两种;"妨害司法秩序或者严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对本罪成立具有实质价值,仅当以捏造事实提起民事诉讼的行为对保护客体造成实质、紧迫危险时,方成立本罪,但不以该行为获得判决为必要;第三款规定的侵财型虚假诉讼与诈骗罪能否形成竞合,关键在于法院有无处分权,诉讼诈骗行为应只构成虚假诉讼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假诉讼罪 捏造事实 提起民事诉讼 诈骗罪
下载PDF
犯罪构成的性质:事实认识方法抑或规范解释模型 被引量:4
19
作者 李山河 《政法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0-72,共13页
犯罪构成性质问题是犯罪构成理论的基础性和方向性问题。从事实与规范关系视角考察,目前世界范围内对犯罪构成性质的定位有案件事实认识方法与规范解释模型两种。从应然的立场,基于事实与规范关系的法理、犯罪构成理论的目标以及犯罪构... 犯罪构成性质问题是犯罪构成理论的基础性和方向性问题。从事实与规范关系视角考察,目前世界范围内对犯罪构成性质的定位有案件事实认识方法与规范解释模型两种。从应然的立场,基于事实与规范关系的法理、犯罪构成理论的目标以及犯罪构成的实际内容等方面的考量,应将犯罪构成性质定位于刑案事实认识的方法而非法律规范解释的模型。这一犯罪构成性质的新定位有着法教义学的重大意义,体现在这一新定位能够深刻体现犯罪构成的本真、合理择定犯罪论体系建构完善的方向和路径、有效推进犯罪认定的司法实践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构成性质 案件事实 事实认识 规范解释
原文传递
从一起贪污案看间接正犯的实务认定
20
作者 李自刚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65-67,共3页
在共同实施犯罪行为的情况下,司法实践往往会根据“部分行为全部责任”理论一并按照《刑法》第26条的规定进行量刑处罚,而对于共同犯罪中是否存在间接正犯的问题在现实中却少有剥离和区分,导致判决罪责刑不相适应的情况时有发生。根据... 在共同实施犯罪行为的情况下,司法实践往往会根据“部分行为全部责任”理论一并按照《刑法》第26条的规定进行量刑处罚,而对于共同犯罪中是否存在间接正犯的问题在现实中却少有剥离和区分,导致判决罪责刑不相适应的情况时有发生。根据刑法的间接正犯理论,在利用者与被利用者共同参与的情况下,利用者利用被利用者的错误认识完成构成要件行为,被利用者存在事实认识错误,对利用者应认定为间接正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犯罪 部分行为全部责任 事实认识错误 间接正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