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创作理念与实现方法——“直接电影”与“真实电影”比较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彭涛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8年第5期115-120,共6页
"直接电影"与"真实电影"是纪录片发展史上两个重要流派,二者之间虽存有明显不同,但既有研究却未将其剖析透彻,使得不少学者和纪录片创作者常常在理解中陷入似是而非的困境.从现有对二者异同的讨论来看,上述问题产... "直接电影"与"真实电影"是纪录片发展史上两个重要流派,二者之间虽存有明显不同,但既有研究却未将其剖析透彻,使得不少学者和纪录片创作者常常在理解中陷入似是而非的困境.从现有对二者异同的讨论来看,上述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研究者偏重对创作理念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实现手法和技巧的关注,因而不能将创作理念与具体作品统合起来.从"理念"与"实现"两个维度,对"直接电影"与"真实电影"展开对比分析,以更清晰地展示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电影 真实电影 创作理念 制作技巧
下载PDF
论中国宫廷艺术对文创设计的启示 被引量:3
2
作者 周嘉骏 万然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80-288,共9页
目的 研究中国宫廷艺术从古至今的发展演变过程,以及宫廷美学与大众文化的联系。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科技相结合,在提升文创设计美学价值的同时,提高民族文化软实力和民族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方法 对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宫廷器... 目的 研究中国宫廷艺术从古至今的发展演变过程,以及宫廷美学与大众文化的联系。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科技相结合,在提升文创设计美学价值的同时,提高民族文化软实力和民族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方法 对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宫廷器物和民间艺术,以及每个时代的造物哲学进行收集和整理,分析其材料、工艺、造型、哲学文化,以及隐含的内在联系,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提供资源和灵感,从而更好地实现古为今用、文化复兴。结论 中国宫廷艺术作为皇权美学的核心,其造物思想涵盖了中国几千年的智慧结晶。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中国宫廷艺术真正融入了民间,从上层精英的欣赏品转变为大众的日常生活用品,促进了中国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创新,提高了大众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需要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极致的造物工艺和科技相结合,通过对器型、颜色、材料、美学思想的整理,使其融入现代科技产品中,为大众审美做出正确引导,从而更好地实现中华文化的复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廷艺术 造物哲学 大众文化 中国智慧 儒释道 文创 数字化
下载PDF
以器观道——从彩陶底足形制观中国传统造物观 被引量:1
3
作者 董玉妹 巩淼森 李世国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85-89,共5页
"器"和"道"是中国古代的一对哲学概念。器以载道,器道关系实即具体事物与抽象道理的关系,或相当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彩陶是远古先民创作出来的物质形式,是中华民族孩童时期的艺术创作,因此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 "器"和"道"是中国古代的一对哲学概念。器以载道,器道关系实即具体事物与抽象道理的关系,或相当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彩陶是远古先民创作出来的物质形式,是中华民族孩童时期的艺术创作,因此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和造物哲学最不加修饰的体现。笔者从彩陶底足形制这个侧面入手研究了不同的文化类型中彩陶的造型特点,以观中国传统造物观,总结起来为三个层次:观象以制器、立象以尽意、备物以致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陶 底足 中国传统文化 造物观
下载PDF
论余华随笔中的创作哲学自述
4
作者 王雅馨 《吕梁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11-13,共3页
余华在其随笔散文中,自觉对文学创作进行积极反思。从创作意识的角度出发,以哲学对意识的分析方法,对自己的创作哲学进行阐述,主要从形式、真实、虚伪三个方面展开,揭示出余华的创作哲学和作品风格的来源。
关键词 余华 随笔 创作哲学
下载PDF
许地山散文创作理趣探析
5
作者 沈小美 《南平师专学报》 2006年第3期85-87,共3页
许地山先生超然于“五四”时期内外不安、进退失据的现实喧嚣,将从寻常事物中领悟到的玄机禅理,作为自己散文创作的寓所,散文作品独具值得咀嚼玩味的理趣。
关键词 许地山 散文创作 理趣 探析
下载PDF
张岱年学术思想的六大理论创新 被引量:3
6
作者 王东 《河北学刊》 CSSCI 2004年第4期89-92,共4页
张岱年的主要学术贡献概括起来说 ,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综合创新论这一条红线的指导下 ,在中国哲学史与哲学理论研究、文化走向与民族精神研究、价值观念与伦理道德研究这三个层面上 ,产生了六个大的理论创新 :中国哲学史论 ,中国哲学理论 ... 张岱年的主要学术贡献概括起来说 ,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综合创新论这一条红线的指导下 ,在中国哲学史与哲学理论研究、文化走向与民族精神研究、价值观念与伦理道德研究这三个层面上 ,产生了六个大的理论创新 :中国哲学史论 ,中国哲学理论 ,综合创新论 ,民族精神论 ,新道德论 ,新价值论。正是由于这六大理论创新 ,使得张岱年成为 2 0世纪中国有独立学术思想体系的大家大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岱年 哲学创新 学术贡献
下载PDF
时代的具体性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
7
作者 刘敬鲁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31-35,48,共6页
时代是具体的。民族时代为主导和正在生成的人类时代的实际相关,人类的大多数民族迄今为止仍然处于现代(即近代),中华民族正行进在与人类时代相关的自身民族的现代之中,这些就是中国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哲学乃至全部哲学创新的时代前提。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哲学创新 民族时代 人类时代
下载PDF
中国哲学史研究与中国哲学创作 被引量:13
8
作者 陈少明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5-14,共10页
近现代以来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建立,是中西文化比较导致的产物。这个学科在发展中出现种种偏向,从而未能相应地促进哲学创作的繁荣。要扭转这个局面,必须扩展哲学视野,立足于解释中国人的文化与生活经验。经典解释的传统与作为生活方式的... 近现代以来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建立,是中西文化比较导致的产物。这个学科在发展中出现种种偏向,从而未能相应地促进哲学创作的繁荣。要扭转这个局面,必须扩展哲学视野,立足于解释中国人的文化与生活经验。经典解释的传统与作为生活方式的哲学这两个论题,表明了以经典为中介反思思想文化经验、发展中国哲学创作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史 哲学创作 生活方式 传统文化 比较文化 考据 义理 “空谈心性” 古典思想经验 立场优先
原文传递
中国古代史学的思维特征 被引量:2
9
作者 汪高鑫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01-214,4,共14页
中国古代史学通过对历史研究的对象、特点、方法与目的的多重思考,逐渐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思维特征,一是"究天人之际"的整体思维,旨在探讨天人关系,将天道与人事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思考,体现出天人一体的特点;二是"通... 中国古代史学通过对历史研究的对象、特点、方法与目的的多重思考,逐渐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思维特征,一是"究天人之际"的整体思维,旨在探讨天人关系,将天道与人事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思考,体现出天人一体的特点;二是"通古今之变"的通变思维,旨在探讨古今关系,在贯通古今的过程中审视历史的盛衰之变;三是"成一家之言"的创新思维,力求史学认识要见解独到,史书编纂能发凡起例;四是"以史为鉴"的鉴戒思维,强调本着强烈的历史忧患意识,通过书写历史的兴亡成败,以为现实政治作出借鉴;五是"求真"与"求道"的二重思维,要求既要追求史实之真以反映历史本来面目,又要追求道义之真以维护社会与政治伦理,而史实之真必须服从于道义之真。对中国古代史学思维特征的具体阐述,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史学思想的民族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史学 思维特征 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 以史为鉴 求真与求道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