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先秦时期德治与法治关系辨析 被引量:2
1
作者 刘长江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06年第6期81-84,共4页
德治与法治本源于西周时期的礼治,至春秋战国时期,逐渐从礼治中分离出来,成为两种不同的治国手段。儒家虽重“德治”,但也承认“法治”的重要作用;而法家虽特重“法治”,然亦不排斥“德治”。
关键词 礼治 德治 法治 孔子 韩非子
下载PDF
考虑礼让规则与出口切分的瓶颈处行人动力学规律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李杏彩 刘少博 +3 位作者 王亚飞 刘梦婷 朱伟 周轶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37-43,共7页
为研究礼让规则和出口切分对瓶颈处行人微观行为及通行效率的影响,充分调研并设计行人动力学规律实验,使用图像识别技术从采集的实验视频中获取行人运动轨迹与坐标数据。研究表明:行人平均速度与视野内行人平均最近距离呈正相关、与视... 为研究礼让规则和出口切分对瓶颈处行人微观行为及通行效率的影响,充分调研并设计行人动力学规律实验,使用图像识别技术从采集的实验视频中获取行人运动轨迹与坐标数据。研究表明:行人平均速度与视野内行人平均最近距离呈正相关、与视野内平均人数、相对角度呈负相关;同向从众、反向避让的行人行为特征导致行人在通过瓶颈时会出现明显分层现象,平均层间距150 mm。考虑礼让规则时,通行效率与初始人员数量呈负相关,但行人反应时间间隔的不确定性导致瓶颈整体通行效率下降,适当瓶颈宽度可避免“成拱”现象发生并提高瓶颈空间利用率,进而提高通行效率;非拥挤状态下竞争规则比礼让规则的通行效率更高;将宽2 m的瓶颈划分多个出口瓶颈整体通行效率变化不大,但单个出口通行效率明显提高,且面对多出口选择时行人表现出右侧出口选择倾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人动力学 行人流实验 瓶颈 礼让规则 出口切分
下载PDF
儒家法律传统与中华法系 被引量:1
3
作者 武树臣 《政法论丛》 CSSCI 2012年第3期43-48,共6页
儒家法律传统是中国古代社会农耕生产方式、宗法家庭组织、君主专制政体三合一基本特征的历史产物。先秦儒家法律传统以"礼治"、"德治"、"人治"等思想为其基本内容。西汉以后又不断充实完善,成为支配古... 儒家法律传统是中国古代社会农耕生产方式、宗法家庭组织、君主专制政体三合一基本特征的历史产物。先秦儒家法律传统以"礼治"、"德治"、"人治"等思想为其基本内容。西汉以后又不断充实完善,成为支配古代法律实践的正统价值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法律传统 中华法系 仁礼治人治
下载PDF
对礼治与德政的历史反思
4
作者 陈洪宜 《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年第6期30-35,共6页
不少文章将传统的“礼治”、“德治”归结为“人治”论,在批判“人治”的声浪中,否定了中国传统法文化的积极因素。其实,德治要求的是“以德政治国”;而“礼治”更涵盖着“礼制”、“礼法”、“礼仪”、“礼貌”、“礼器”、“礼教”等... 不少文章将传统的“礼治”、“德治”归结为“人治”论,在批判“人治”的声浪中,否定了中国传统法文化的积极因素。其实,德治要求的是“以德政治国”;而“礼治”更涵盖着“礼制”、“礼法”、“礼仪”、“礼貌”、“礼器”、“礼教”等不同层面的丰富内容,其“礼法”一层又包括刑名、法律、条例、禁令等。在这里,礼、法、刑、制等,原是统一的东西,都服务于“治”。论者离开中国传统法文化的实际,片面解释德治、礼治问题,实在是一种人为的误解,应予澄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治 德政 历史反思 德治 法制 法律文化
下载PDF
法治和法治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法理学思考
5
作者 翟元梅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9-11,共3页
构建和谐社会是对我国传统“礼”的规范与“和”的精神的复古情怀和批判的继承。在分析了法治的内涵和中西方、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不同的法治观念的基础上,我们认为,构建和谐社会在当代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必须按照法治社会和法治... 构建和谐社会是对我国传统“礼”的规范与“和”的精神的复古情怀和批判的继承。在分析了法治的内涵和中西方、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不同的法治观念的基础上,我们认为,构建和谐社会在当代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必须按照法治社会和法治国家的理路进行,这样才能使社会的建构、制度的改革朝着现代法治和民主的方向前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 法治国家 法治社会
下载PDF
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在依法治国中的价值 被引量:12
6
作者 于语和 雷园园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35-144,共10页
古今中外的法律文化交融是依法治国在中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的重要助力。追溯依法治国的文化源头,挖掘和传承中国传统法律文明蕴藏的理论和经验,纠偏近代以来"效仿西法""抑古扬今"导致的传统法律文化虚无主义和东... 古今中外的法律文化交融是依法治国在中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的重要助力。追溯依法治国的文化源头,挖掘和传承中国传统法律文明蕴藏的理论和经验,纠偏近代以来"效仿西法""抑古扬今"导致的传统法律文化虚无主义和东西方法治文明无法自洽的境遇,是当今学人责无旁贷的担当。从历史解说现实,以古鉴今,发掘传统法律文化对现代法治建设的可资借鉴之处,如"以礼入法、德主刑辅"与德法综合为治,"重民思想"与人本法治观,"家国同构"与"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贵和尚中""无讼息争"与和谐法治,唯有如此才能使传统充满活力,才能固守依法治国之根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礼入法 德主刑辅 家国同构 贵和尚中 无讼息争
下载PDF
传统行政文化的结构、功能与价值开掘 被引量:6
7
作者 李鹏飞 《四川行政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93-96,共4页
传统行政文化是封建官僚行政体系的观念结构 ,它以总体性“文化遗传基因群”的方式 ,对当代行政体制的建构和公共行政过程发挥着现实影响。传统行政文化中固有的行政哲学、道德哲学和法哲学价值理念 ,经过扬弃可作为公共行政新文化系统... 传统行政文化是封建官僚行政体系的观念结构 ,它以总体性“文化遗传基因群”的方式 ,对当代行政体制的建构和公共行政过程发挥着现实影响。传统行政文化中固有的行政哲学、道德哲学和法哲学价值理念 ,经过扬弃可作为公共行政新文化系统建构的价值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行政文化 “礼制” “德治” “法治” “功能” 价值理念
下载PDF
中国古代“礼法合治”思想及现代启示
8
作者 梁金歌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20期80-84,共5页
中国古代“礼法合治”思想的本质是在治国理政中注重礼与法、德与刑的结合。“礼法合治”思想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法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与特质,是治国理政的重要依据,展示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中国逻辑与中国特色。该... 中国古代“礼法合治”思想的本质是在治国理政中注重礼与法、德与刑的结合。“礼法合治”思想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法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与特质,是治国理政的重要依据,展示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中国逻辑与中国特色。该文从中国古代“礼法合治”的内涵出发,阐述其发展演进过程,探讨中国古代“礼法合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其主要是通过发挥道德教化这一精神实质的作用,将德礼与法刑相结合,既坚持德礼为主,又以法刑为辅。该文旨在进一步挖掘中国古代“礼法合治”的精神实质,为现代法治及相关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法合治 隆礼重法 德主刑辅 传统文化 依法治国 法治现代化
下载PDF
论中国古代社会“礼治”与“法治”的合流及其利弊
9
作者 赵玲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5期13-15,共3页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家所崇尚的"礼治"与法家所推崇的"法治"因其倡导的"亲疏"与"平等"理念的矛盾而始终处在互相抗衡的状态,秦朝推崇"苛法"而"焚书坑儒",汉代则废除&...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家所崇尚的"礼治"与法家所推崇的"法治"因其倡导的"亲疏"与"平等"理念的矛盾而始终处在互相抗衡的状态,秦朝推崇"苛法"而"焚书坑儒",汉代则废除"苛法"而"独尊儒术",而从汉武帝时期,"礼"与"法"逐渐合流,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礼法",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中国历史上的"礼""法"合流,是以"礼"绝对控制"法",而此时的"法"与传统的法家之"法"已相去甚远。我们不愿再见秦时的"苛法",但后来的"礼法"亦非今人所欲。对儒家伦理的提倡需要慎而又慎地去粗取精,万不可盲目推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治 法治 儒家 法家 礼法合流
下载PDF
先秦军礼抉微——兼论与德刑观之关系
10
作者 张颖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2022年第3期156-166,共11页
关于刑的起源,学界普遍认为“刑起于兵”,战争只是征伐的手段。考诸史料发现,先秦建军及治军皆以军礼为用,战前祭祀、授兵以证师出有名,战时有执律听声、观兵等作战仪式,战后则有献捷、献俘等赏罚之礼;至于刑则贯穿于整个战争过程即“... 关于刑的起源,学界普遍认为“刑起于兵”,战争只是征伐的手段。考诸史料发现,先秦建军及治军皆以军礼为用,战前祭祀、授兵以证师出有名,战时有执律听声、观兵等作战仪式,战后则有献捷、献俘等赏罚之礼;至于刑则贯穿于整个战争过程即“出礼入刑”,礼与刑同是军礼的重要内容。即便春秋战国时代战乱频繁,夏商周的军礼也还是被不同程度地继承,儒家有孔子慎战、荀子隆礼思想,法家则好战,突出战争的刑罚功能。由此也形成了儒法两家迥异的德刑观,并直接影响汉以后德刑观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军礼 以礼治军 以礼赏罚 德主刑辅
下载PDF
诸子政治思想初探
11
作者 任小琴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10-13,共4页
先秦时期诸子的政治思想已相当杰出,而其中又以孔子为代表的“德治”,以荀子为代表的“礼治”和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治”最具有代表性。“德治”、“礼治”、“法治”各有侧重,各有优劣。对当时的政治乃至对后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三... 先秦时期诸子的政治思想已相当杰出,而其中又以孔子为代表的“德治”,以荀子为代表的“礼治”和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治”最具有代表性。“德治”、“礼治”、“法治”各有侧重,各有优劣。对当时的政治乃至对后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三者相互独立、相互排斥,却又相互重叠、殊途同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治 礼治 法治 政治思想
下载PDF
略论孔子与法治
12
作者 许富仁 《中国煤炭经济学院学报》 2001年第1期77-80,共4页
孔子的法律思想 ,后人冠以似乎万古不变的定论——人治思想。在法学界无不确认孔子的法律思想是一种人治思想 ,这是一个历史的误会。孔子的法律思想是一种丝毫不亚于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孔子所主张的“礼”就是法 ,而“刑”是惩罚手... 孔子的法律思想 ,后人冠以似乎万古不变的定论——人治思想。在法学界无不确认孔子的法律思想是一种人治思想 ,这是一个历史的误会。孔子的法律思想是一种丝毫不亚于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孔子所主张的“礼”就是法 ,而“刑”是惩罚手段。孔子主张人人遵守礼 ,就是主张人人 (包括君主在内 )遵守法 ,这难道不是法治思想吗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德主刑辅”,并不是不重视法治 ,而是对统治者品质素质的要求 :“为政在人”的主张 ,并不是人治 ,而是法治的内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仕人治 法治 孔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