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8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技术侦查证据的使用 被引量:31
1
作者 董坤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51-160,共10页
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对技侦证据材料法庭审核的三种规范模式,在未来的实践运作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潜在性问题:法庭审核的三种规范模式蜕变为单一的庭外调查;而辩护律师又难以介入庭外调查程序;加之技侦种类的不明确,庭外调查最... 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对技侦证据材料法庭审核的三种规范模式,在未来的实践运作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潜在性问题:法庭审核的三种规范模式蜕变为单一的庭外调查;而辩护律师又难以介入庭外调查程序;加之技侦种类的不明确,庭外调查最终可能异化为秘密审判。唯有明确技侦材料在刑事诉讼中线索指向和证据使用的双重功能定位,恪守最后使用原则,理清技侦手段所获实物类证据材料和作为人证的言词类证据材料的分类审核程序,才能将技术侦查所获证据的使用效果发挥极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诉讼法》 庭审 技术侦查 证据材料
下载PDF
论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的重构 被引量:6
2
作者 刘敏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17-23,共7页
在我国的民事诉讼中 ,虽然也有审前的准备程序 ,但从立法和司法的现状来看 ,该程序存在着严重的功能缺陷 ,起不到证据整理、争点固定和促成和解的功能。改革审前准备程序应当以公正和效率为价值取向 ,在诉讼模式的选择上采辩论主义与职... 在我国的民事诉讼中 ,虽然也有审前的准备程序 ,但从立法和司法的现状来看 ,该程序存在着严重的功能缺陷 ,起不到证据整理、争点固定和促成和解的功能。改革审前准备程序应当以公正和效率为价值取向 ,在诉讼模式的选择上采辩论主义与职权进行主义相结合的模式。审前准备程序的改革不能搞一刀切 ,在第一审程序中 ,对不同的案件 ,应当设计不同的审前准备程序供法院选择适用 ,对于简单的案件 ,作必要准备后及时开庭 ,对于复杂的案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事诉讼 审前准备程序 庭审 中国 民事诉讼法 立法 司法 辩论主义 职权进行主义 改革 诉讼模式
下载PDF
论我国民事诉讼庭审程序的正当化建构 被引量:2
3
作者 吴泽勇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CSSCI 2004年第3期7-14,共8页
在我国民事诉讼程序正当化机制的转变过程中 ,对传统民事审判方式的改造应当从诉讼程序和司法管理体制两个方面来进行。但当前法院系统的改革举措在这两个方面并没有很好的协调。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把注意力转移到诉讼程序本身 ,探寻一... 在我国民事诉讼程序正当化机制的转变过程中 ,对传统民事审判方式的改造应当从诉讼程序和司法管理体制两个方面来进行。但当前法院系统的改革举措在这两个方面并没有很好的协调。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把注意力转移到诉讼程序本身 ,探寻一种既能赋予纠纷处理结果正当性 ,又能限制法官恣意的程序展开机制。为此 ,就需要充实庭审过程 ,保障当事人对实体审理对象的决定权 ,落实庭审程序的基本程序保障 ,确立裁判形成过程的公开展示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事诉讼 庭审程序 民事审判方式 公开展示制度 当事人权益 程序标准 民事审判方式 庭审制度
下载PDF
我国个人破产庭外程序的制度构建 被引量:1
4
作者 张红 梁诗童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2-160,222,共10页
个人破产程序包括庭外程序和庭内程序,二者相辅相成。在我国个人破产的制度构造和司法实践中,庭内程序趋于完备,庭外程序有待完善。个人破产庭外程序的性质认定应当以民诉基本法理为依据,采取和解程序。为减轻司法压力,同时提高申请门槛... 个人破产程序包括庭外程序和庭内程序,二者相辅相成。在我国个人破产的制度构造和司法实践中,庭内程序趋于完备,庭外程序有待完善。个人破产庭外程序的性质认定应当以民诉基本法理为依据,采取和解程序。为减轻司法压力,同时提高申请门槛,个人庭外程序宜采取和解前置主义,未经庭外和解不得进入庭内程序。我国个人破产庭外程序以债务咨询和债务人教育作为前置要件,并设立破产管理机构作为行政机构主导程序开展。个人破产庭外程序的开展分为申请、和解和履行三个阶段,破产事务管理机构应对每个阶段进行监督,确保庭外程序与庭内程序的有效衔接。为保障个人破产庭外程序实施的可行性,还应健全社会配套制度,与个人破产庭外程序形成良性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破产 庭外程序 和解前置主义 破产事务管理机构 社会配套制度
下载PDF
虚拟现实技术在庭审中的适用 被引量:4
5
作者 安宁 党婉平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2期151-155,共5页
随着“智慧法院”概念的不断深入,前沿技术在法庭审判中也得以适用。虚拟现实技术在当前法庭证据审理环节以及整个庭审的公开方式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客观事实的不可知以及体验性情绪偏见等局限性对这项新技术的适用也带来了挑战。虚... 随着“智慧法院”概念的不断深入,前沿技术在法庭审判中也得以适用。虚拟现实技术在当前法庭证据审理环节以及整个庭审的公开方式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客观事实的不可知以及体验性情绪偏见等局限性对这项新技术的适用也带来了挑战。虚拟现实技术所展示的证据作为示意性证据的一种,不应与视听资料证据种类混为一谈。这项技术的适用对传统的PPT示证以及传统的法庭审理模式都会产生一定的冲击,期望给法官等相关主体在“智慧法院”的建设过程中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现实技术 智慧法院 法庭审理 证据示证 智慧审判
下载PDF
论取消庭审退回补充侦查制度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元勇 简华春 《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年第4期122-124,128,共4页
庭审退回补充侦查制度虽有可能使一些案件查明事实真相,但它与刑事诉讼法的其他制度和一些审判规律的矛盾,以及由此带来的消极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为了消除不必要的制度内耗,使诉讼制度更为合理,取消庭审退回补充侦查制度是一个明智的... 庭审退回补充侦查制度虽有可能使一些案件查明事实真相,但它与刑事诉讼法的其他制度和一些审判规律的矛盾,以及由此带来的消极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为了消除不必要的制度内耗,使诉讼制度更为合理,取消庭审退回补充侦查制度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回补充侦查制度 庭审 诉讼制度
下载PDF
公共政策理论与法院审判职能延展性论析 被引量:4
7
作者 梁平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40-144,共5页
传统理论认为,法院的基本职能是审理案件,并将之视为法院发挥职能的基本依托和司法的应有限度。但建立在信息不对称基础上的公共政策博弈性理论表明,法院有必要延展其审判职能,为公共政策的正当性提供司法保障。基于此,本文立足于必要... 传统理论认为,法院的基本职能是审理案件,并将之视为法院发挥职能的基本依托和司法的应有限度。但建立在信息不对称基础上的公共政策博弈性理论表明,法院有必要延展其审判职能,为公共政策的正当性提供司法保障。基于此,本文立足于必要性论证和现实困境,指出法院审判职能延展与公共政策理论在理念、目标、价值和依据等方面具有高度的契合性,进而分别从法院审判和延展职能的角度解析法院作用于公共政策的基本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院审判 公共政策 司法调研 司法建议 司法解释
下载PDF
法国混合型法院管理模式探析及其启示 被引量:2
8
作者 梁三利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23-27,共5页
法国类属司法部和最高法官委员会的混合型法院管理模式。司法部对法院行政事务的集权管理有利于法院整体独立以保障司法权中央化;最高法官委员会对法官任命、晋升和纪律监督的管理有利于法官个体独立。法院审判职能和管理职能的双重组... 法国类属司法部和最高法官委员会的混合型法院管理模式。司法部对法院行政事务的集权管理有利于法院整体独立以保障司法权中央化;最高法官委员会对法官任命、晋升和纪律监督的管理有利于法官个体独立。法院审判职能和管理职能的双重组织属性和二元异质性的法院内部管理结构有利于司法权力高效、公正行使。我国司法改革应深化最高法院的司法行政事务管理决策权以构建有利于法院整体独立的法院管理体制,建立法官自我施加的标准和同业集体监督控制的法官委员会制度,再造区分法院审判和管理双重职能和异质性的我国法院组织内部权力配置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院审判 法院管理 混合型模式 司法自治管理
下载PDF
公诉案件庭前审查程序重构之法理探析及初步设想 被引量:3
9
作者 朱一燕 《河北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87-193,共7页
我国修改前后的两部刑事诉讼法,虽然均在公诉案件第一审程序中对庭前审查程序作出规定,但由于立法时对庭前审查程序的功能认识不够清晰,相关规定过于简单和粗疏。因此,有必要对庭前审查程序的改革问题加以深刻思考。鉴于目前对于庭前审... 我国修改前后的两部刑事诉讼法,虽然均在公诉案件第一审程序中对庭前审查程序作出规定,但由于立法时对庭前审查程序的功能认识不够清晰,相关规定过于简单和粗疏。因此,有必要对庭前审查程序的改革问题加以深刻思考。鉴于目前对于庭前审查程序的研究多局限在具体实施问题的层面,在评析各家之说的基础上,对庭前审查程序重新进行定位,对其价值取向、理论原则等问题展开初步论证。最后提出重构我国公诉案件庭前审查程序的若干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诉案件 庭前审查程序 庭审 重构
下载PDF
德国行政型法院管理模式解析及其启示 被引量:2
10
作者 梁三利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38-43,共6页
德国属行政型法院管理模式。五个横向分权和纵向集权的法院系统与联邦、州司法部相对分权的法院外部管理结构互相作用,以维护法院整体独立,保证国家法制统一。法院内部审判事务完全由法官掌控,法院内部管理事务则由行政部门决策和执行... 德国属行政型法院管理模式。五个横向分权和纵向集权的法院系统与联邦、州司法部相对分权的法院外部管理结构互相作用,以维护法院整体独立,保证国家法制统一。法院内部审判事务完全由法官掌控,法院内部管理事务则由行政部门决策和执行。法院内部的双重组织属性和二元异质性结构,有利于法官个体独立,以实现司法公正。有鉴于此,我国司法改革的方向是:继续强化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行政事务管理决策权,以构建有利于法院整体独立的法院管理体制;建立法官自律标准及同业集体监督控制的法官委员会制度;再造我国法院的审判和管理制度;确立双重组织属性,并建立异构性的内部权力配置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院审判 法院管理 行政型模式 司法自治管理
下载PDF
环境污染问题的司法应对研究——从西安市法院审理及执行环境纠纷案件切入 被引量:3
11
作者 杜豫苏 何育凯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3-58,65,共7页
通过对西安市环境纠纷案件的分析,指出当前法院在化解环境纠纷案件中面临的尴尬、困境及原因;提出要全面强化司法保护环境功能,必须合理配置审判职权,细化公益诉讼程序机制、完善环境纠纷受理及审理制度、充分发挥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和... 通过对西安市环境纠纷案件的分析,指出当前法院在化解环境纠纷案件中面临的尴尬、困境及原因;提出要全面强化司法保护环境功能,必须合理配置审判职权,细化公益诉讼程序机制、完善环境纠纷受理及审理制度、充分发挥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和指导性案例功能,加大运用刑法手段保护环境的力度;同时,中国立法机关应加强与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相配套的地方性立法工作,多方合力共促法院公正高效审理环境纠纷案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法应对 法院审判 环境污染案件
下载PDF
庭审诉讼指挥权:问题及排解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亚明 卢平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5期80-84,共5页
法院行使诉讼指挥权有其理论依据,它利于提高诉讼效率,促进实质公正,也符合我国的司法传统。当前法官在行使庭审指挥权时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应从五个方面进行规范和完善,即加强庭前准备工作,明确庭审指挥权的内容,建立庭审指挥权纠错机... 法院行使诉讼指挥权有其理论依据,它利于提高诉讼效率,促进实质公正,也符合我国的司法传统。当前法官在行使庭审指挥权时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应从五个方面进行规范和完善,即加强庭前准备工作,明确庭审指挥权的内容,建立庭审指挥权纠错机制,建立家事案件庭前调解制度,强化对法官的庭审能力考评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诉讼指挥权 庭审 问题 对策
下载PDF
证据开示制度:庭审实质化的必然路径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在上 《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第2期87-90,共4页
庭审对抗模式无疑是1996年刑事诉讼法修改增加的一个突出亮点,然而庭审真正实质化的有效途径必须通过证据开示制度来保障实现。证据开示制度在促进真实发现、保障被追诉者辩护权、实现程序公正以及提高诉讼效率等诸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价... 庭审对抗模式无疑是1996年刑事诉讼法修改增加的一个突出亮点,然而庭审真正实质化的有效途径必须通过证据开示制度来保障实现。证据开示制度在促进真实发现、保障被追诉者辩护权、实现程序公正以及提高诉讼效率等诸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价值。在刑事诉讼法再修改之时,须从证据开示的原则、时间、主体、范围以及对违背开示义务方的制裁等方面加以规制来构建我国刑事诉讼中理性的证据开示制度,以期实现庭审实质化改造的初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证据开示制度 刑事诉讼 庭审实质化
下载PDF
刑事二审案件开庭审理的实证研究——基于受贿案件的刑事二审审理方式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詹小平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6-56,共11页
结合刑期改判幅度的统计分析和改判理由的分布可知,开庭审理对刑事二审改判案件具有积极的意义。对刑事二审案件开庭审理的标准应该与事实、证据的争议相对应,不应该以二审审判结果为导向。在法院信息化的背景下,建议从司法实践出发,总... 结合刑期改判幅度的统计分析和改判理由的分布可知,开庭审理对刑事二审改判案件具有积极的意义。对刑事二审案件开庭审理的标准应该与事实、证据的争议相对应,不应该以二审审判结果为导向。在法院信息化的背景下,建议从司法实践出发,总结并量化司法经验,借助量表等技术手段来制定切实可行的刑事二审案件开庭审理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二审案件 开庭审理 刑期改判 量刑
下载PDF
论侦查人员的法庭意识 被引量:1
15
作者 冯涛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36-39,共4页
侦查人员应具有法庭意识,是“审判中心主义”的必然要求;是控方承担举证责任的题中之义;也是公开审 判原则对侦查是否科学合法检验的要求;同时是避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翻供给侦查机关带来被动的必 然选择。
关键词 侦查人员 法度 审判中心主义 举证责任
下载PDF
清代秋审制度的司法监督功能探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闫文博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4期47-51,共5页
清代秋审来源于明代的朝审制度,是对全国各地重案要案尤其是被判处死刑的案件的审理,使得中央朝廷对地方的司法审判进行了有效的监督,使各级衙门之间有一定相互牵制作用,对疏通从下至上的申诉渠道有一定积极意义。秋审制度的运行加强了... 清代秋审来源于明代的朝审制度,是对全国各地重案要案尤其是被判处死刑的案件的审理,使得中央朝廷对地方的司法审判进行了有效的监督,使各级衙门之间有一定相互牵制作用,对疏通从下至上的申诉渠道有一定积极意义。秋审制度的运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所判处的严重犯罪案件的司法监督,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尤其是其逐级审转复核制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晚清政治形势的变化,也出现了敷衍应付、暗中勾通、官官相护的弊端。尽管会审制度生存的土壤已不复存在,但其所体现的司法监督的精神却不应抛弃,深入挖掘其精髓对于建设当代中国的司法监督体系亦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审 朝审 司法监督 司法纠错
下载PDF
试论我国法官庭前活动的改革
17
作者 冯剑飞 《张家口师专学报》 2003年第4期65-69,共5页
在刑事诉讼中,刑事审判程序的基本结构可分为法官庭前活动和法庭审判两个阶段。由于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及司法实践中的习惯做法,使得我国法官庭前活动打破了近现代刑事审判程序结构。文章旨在通过对我国法官庭前活动现状的阐述,剖析其... 在刑事诉讼中,刑事审判程序的基本结构可分为法官庭前活动和法庭审判两个阶段。由于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及司法实践中的习惯做法,使得我国法官庭前活动打破了近现代刑事审判程序结构。文章旨在通过对我国法官庭前活动现状的阐述,剖析其弊端及成因,并提出改革我国法官庭前活动的几点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官 庭前活动 法庭审判 刑事审判程序结构
下载PDF
减刑假释案件开庭审理程序的完善 被引量:1
18
作者 杨亮 孟松 冷泠 《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113-115,共3页
减刑假释案件的审理并不是一种纯粹的诉讼,而是对执行机关提出的减刑假释建议的一种司法审查。文章指出减刑假释审理程序应从四个方面加以完善,特殊罪犯减刑假释案件的庭审程序与普通罪犯相比应有所差异。
关键词 减刑假释 庭审 程序
下载PDF
司法鉴定意见争议之根源与解决
19
作者 杨立云 《贵州省党校学报》 2022年第3期100-114,共15页
司法鉴定意见存在各种争议:科学专家应否成为证人,新型科学证据的鉴定意见是否存在错误,“软”科学证据的鉴定意见是否可靠,根据司法鉴定证据规则所获得的证据是否必然可靠,专家是否中立、诚信?由于科学之定义众说纷纭,且科学处于不断... 司法鉴定意见存在各种争议:科学专家应否成为证人,新型科学证据的鉴定意见是否存在错误,“软”科学证据的鉴定意见是否可靠,根据司法鉴定证据规则所获得的证据是否必然可靠,专家是否中立、诚信?由于科学之定义众说纷纭,且科学处于不断发展状态中,故鉴定意见所据知识是否为“科学知识”难有定论;由于法官及当事人对专家存在认知依赖,故对专家据专门知识所提供的证据心存疑虑;专家科学研究的认知结构与司法鉴定的认知结构有异;此外,由于控辩式的诉讼结构与鉴定意见规则本身之缺陷、鉴定意见规则的一些缺陷、鉴定人职业伦理风险;等等。这些都可能引发鉴定意见的争议。鉴定意见争议虽无法根本消除,但如下解决措施不失为有益的尝试:完善“看门人”制度、设置鉴定意见的外在形式条件、强调专家的法律责任与职业伦理,降低专家提供错误鉴定意见之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法鉴定 鉴定意见争议、法庭审判
下载PDF
民事诉讼虚假证据治理模式的转型及展开
20
作者 郑若颖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65-74,共10页
我国民事诉讼虚假证据数量近年来呈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在排除主导模式下,具有真实性疑虑的证据排除比例较高,证据定性主要依靠庭审质证与法院调查方式,法院较少对使用虚假证据行为人进行处罚。适用惩罚主导模式能够利用证明责任避免... 我国民事诉讼虚假证据数量近年来呈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在排除主导模式下,具有真实性疑虑的证据排除比例较高,证据定性主要依靠庭审质证与法院调查方式,法院较少对使用虚假证据行为人进行处罚。适用惩罚主导模式能够利用证明责任避免认知局限纵容违法,维护民事诉讼裁判标准的适用统一,实现民刑双重治理手段的有效衔接,促进社会民事诉讼意识的良性调整。在保证当前法院对虚假证据识别与排除力度的基础上,可考虑细化《民事诉讼法》及司法解释对使用虚假证据行为的处罚规定,明确在民事诉讼中使用虚假证据的侵权责任,适当扩大《刑法》对民事诉讼虚假证据的适用范围,强化民事程序制裁与刑事法律责任之间的衔接,实现我国民事诉讼虚假证据治理模式的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假证据 排除主导模式 惩罚主导模式 庭审质证 法院调查 虚假诉讼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