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晚年陆游的乡居身份与自我意识——兼及南宋“退居型士大夫”的提出 |
林岩
|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18
|
|
2
|
陶渊明的现代意义刍议 |
高建新
|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4
|
|
3
|
清新的早晨与无聊的面孔——解读薇拉·凯瑟作品中乡村与城市生活的矛盾 |
徐仁凤
|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3 |
1
|
|
4
|
生活中的教育:农村德育的文化与信仰——基于江苏、山东若干乡村的教育调查 |
薛晓阳
|
《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3
|
|
5
|
乡土社会中的面子——对福建古田地区寿宴习俗的分析 |
黎翔
|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2
|
|
6
|
私人空间的消逝——论“十七年”农村小说中的乡村生活书写 |
吴玉玉
|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8 |
0 |
|
7
|
清末徽州塾师胡廷卿的乡居生活考察——以《祁门胡廷卿家用收支账簿》为中心 |
王玉坤
|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
2015 |
1
|
|
8
|
升腾在乡村大地的精魂——台静农小说集《地之子》综论 |
翟永明
|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 |
1
|
|
9
|
葛学溥与20世纪初潮州乡村生活的人类学书写——以《华南的乡村生活》为中心的讨论 |
徐义强
|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3 |
1
|
|
10
|
劳动力外出作用下的乡村生活——以豫东安村为例 |
王慧敏
李保东
|
《唐山学院学报》
|
2005 |
0 |
|
11
|
柳浪馆:生命的反思与了悟——漫议袁宏道六年乡居的意义 |
孟祥荣
|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 |
1
|
|
12
|
农村留守妇女的自强之路——电视剧《女人的村庄》成功因素探析 |
张瑞坤
|
《河套学院论坛》
|
2012 |
0 |
|
13
|
从墓志看宋代士人的居乡生活——以四川地区为主的考察 |
梁蓉
铁爱花
|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
2014 |
0 |
|
14
|
乡村生活与社会历史叙事的紧密缝合——评王跃文的乡土题材小说 |
郑国友
|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4 |
0 |
|
15
|
论社会科学本土化的类型——以费孝通先生为例 |
谢立中
|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27
|
|
16
|
我国普通高校开展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的价值取向 |
姜丽
|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3 |
14
|
|
17
|
费孝通人类学研究方法探讨——精读《江村经济》 |
全京秀
崔海洋
|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10
|
|
18
|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的继承与创新 |
许金顶
|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
6
|
|
19
|
论《艳阳天》中的阶级斗争想像与乡村生活再现 |
叶君
|
《学术论坛》
|
2003 |
3
|
|
20
|
美国进步主义时代“乡村生活运动”探析 |
石庆环
景德龙
|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