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晚年陆游的乡居身份与自我意识——兼及南宋“退居型士大夫”的提出 被引量:18
1
作者 林岩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9-42,189,共14页
在晚年家居山阴的二十年里,陆游写下了六千余首诗歌。通过对这些诗歌的仔细研读,本文尝试提出一个南宋"退居型士大夫"的概念。这个概念的提出,首先是基于陆游自己的身份意识。在其诗中,当陆游表述自己离开官场、回乡定居这一... 在晚年家居山阴的二十年里,陆游写下了六千余首诗歌。通过对这些诗歌的仔细研读,本文尝试提出一个南宋"退居型士大夫"的概念。这个概念的提出,首先是基于陆游自己的身份意识。在其诗中,当陆游表述自己离开官场、回乡定居这一事实时,他喜欢使用"退居"一词,而当他提及自己的晚年身份时,则比较明确地将自身定义为"退士"。其次,本文考察了晚年陆游的声望与出处。一方面,他作为声誉卓著的诗人,即使僻处乡野,仍然在诗坛发挥影响力,吸引众多后进诗人登门求教;另一方面,在"庆元党禁"前后,他作为昔日的主战派官僚,既是韩侂胄试图笼络的对象,也是朱熹等在野士大夫观瞻的对象。这说明陆游即使退处乡里,也仍然具有全国性的声望和影响。再次,本文考察了陆游晚年的乡居意识。在其诗歌中,陆游不仅表现出一种"归耕"的意识,喜欢用"老农"来自称;而且也常常在诗中告诫子孙要以耕读传家。这反映出在宋代高度科举竞争的社会中,"仕宦不可常"作为一个社会法则已深深影响到士大夫官员对于子孙的期待。综合这些考察,本文认为,陆游是南宋"退居型士大夫"的一个代表,他晚年的诗歌创作揭示了这一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游 乡居 自我意识 退居型士大夫
下载PDF
陶渊明的现代意义刍议 被引量:4
2
作者 高建新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6,共4页
陶渊明的现代意义至少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敢于抉择,坚持到底。第二,拒绝灵肉分离,追求健全人格。第三,不放弃社会责任,为社会也为自己。第四,对美好生活的享受,是建立在自食其力、劳动创造的基础之上的。第五,弃绝贪欲,追求审美的... 陶渊明的现代意义至少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敢于抉择,坚持到底。第二,拒绝灵肉分离,追求健全人格。第三,不放弃社会责任,为社会也为自己。第四,对美好生活的享受,是建立在自食其力、劳动创造的基础之上的。第五,弃绝贪欲,追求审美的心境和审美的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 田园 现代意义
下载PDF
清新的早晨与无聊的面孔——解读薇拉·凯瑟作品中乡村与城市生活的矛盾 被引量:1
3
作者 徐仁凤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年第2期11-14,共4页
近年来,薇拉·凯瑟在美国乃至世界文学界受到的评论主要集中在分析薇拉·凯瑟的价值追求以及挖掘薇拉·凯瑟作品的主题。文章主要述评其作品中反映的城市与乡村生活之间的矛盾,从而分析薇拉·凯瑟思想艺术深处的精神风貌。
关键词 薇拉@凯瑟 作品 生活 矛盾
下载PDF
生活中的教育:农村德育的文化与信仰——基于江苏、山东若干乡村的教育调查 被引量:3
4
作者 薛晓阳 《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9-54,共6页
乡村是一种传统,也是一种历史,是人类曾经拥有过的一种教化。今天,文明发展了,但我们仍然希望拥有它。我们曾经拥有这种教化的美好,并生活在这种教化的纯洁中,而今天她或许被丢失了,但我们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它。我们应当如何... 乡村是一种传统,也是一种历史,是人类曾经拥有过的一种教化。今天,文明发展了,但我们仍然希望拥有它。我们曾经拥有这种教化的美好,并生活在这种教化的纯洁中,而今天她或许被丢失了,但我们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它。我们应当如何生活和教化,乡村则给了我们一个标准,这一标准也是建构农村德育的一个标准。这个标准不仅是历史给予我们的,同时也是这一仍然存在着的历史给予我们的,只是我们应当努力地去发现她的存在和它的可能而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社会 生活教化 农村德育
下载PDF
乡土社会中的面子——对福建古田地区寿宴习俗的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黎翔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0-45,共6页
"面子"在国人心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传统气息浓厚的乡土社会更为明显。人们的许多行为都受着"面子"观念的驱使,通过争得"面子"而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赢得个人或家庭的社会地位。福建闽东宁... "面子"在国人心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传统气息浓厚的乡土社会更为明显。人们的许多行为都受着"面子"观念的驱使,通过争得"面子"而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赢得个人或家庭的社会地位。福建闽东宁德地区古田县居民在春节期间有举办寿宴的习俗,用定性的方法观察当地人做寿的全过程,可以发现"面子"在小城镇生活中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社会 差序格局 社会心理 面子
原文传递
私人空间的消逝——论“十七年”农村小说中的乡村生活书写
6
作者 吴玉玉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年第6期72-77,共6页
"十七年"文学所再现的空间是一种打破了公私界限的空间,或者说是一种几乎没有了私人空间的空间。无论是劳动对农民日常生活的占据,还是由于目视所导致的个体私人行为的转变,我们都可以发现乡村社会中公、私空间界线的消逝—... "十七年"文学所再现的空间是一种打破了公私界限的空间,或者说是一种几乎没有了私人空间的空间。无论是劳动对农民日常生活的占据,还是由于目视所导致的个体私人行为的转变,我们都可以发现乡村社会中公、私空间界线的消逝——公共生活空间的无限延伸侵入了农民私人生活领域,并使后者在一种不合法的名义下自行引退。这反映了个体农民与国家之间更紧密关系的建立,也昭示着一种国家全面掌控个体生活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 农村 私人空间 乡村生活
下载PDF
清末徽州塾师胡廷卿的乡居生活考察——以《祁门胡廷卿家用收支账簿》为中心 被引量:1
7
作者 王玉坤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5期26-31,共6页
《祁门胡廷卿家用收支账簿》翔实地再现了一个晚清徽州塾师的生存实态。胡廷卿出身乡村书香门第,秉承家学,一生执教私塾。寓居塾馆之际,胡氏常为四邻排忧解难,且积极参与宗族事务管理。在《账簿》所涉的清末祁门塾师中家庭中,其治生之... 《祁门胡廷卿家用收支账簿》翔实地再现了一个晚清徽州塾师的生存实态。胡廷卿出身乡村书香门第,秉承家学,一生执教私塾。寓居塾馆之际,胡氏常为四邻排忧解难,且积极参与宗族事务管理。在《账簿》所涉的清末祁门塾师中家庭中,其治生之道仍未出传统的耕读模式。胡氏兼营茶叶种植和销售,其时农村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民间借贷融资活动异常兴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门胡廷卿家用收支账簿》 塾师 乡居生活 徽州 清末
下载PDF
升腾在乡村大地的精魂——台静农小说集《地之子》综论 被引量:1
8
作者 翟永明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73-78,共6页
台静农是20世纪20年代重要的乡土作家,《地之子》奠定了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无论在叙述方式、细节描写上,还是在人物语言及风俗描写上,《地之子》中的作品均独具特色,从而建构起一个色彩斑斓的"羊镇世界",并折射出作者以及... 台静农是20世纪20年代重要的乡土作家,《地之子》奠定了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无论在叙述方式、细节描写上,还是在人物语言及风俗描写上,《地之子》中的作品均独具特色,从而建构起一个色彩斑斓的"羊镇世界",并折射出作者以及那个时代乡土作家们相似的心理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静农 《地之子》
下载PDF
葛学溥与20世纪初潮州乡村生活的人类学书写——以《华南的乡村生活》为中心的讨论 被引量:1
9
作者 徐义强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2期26-29,94,共4页
在众多的西方学者中,葛学溥最早以规范的人类学民族志方法和社区研究方法来对华南乡村生活进行研究。他的研究是上个世纪早期以科学方法研究中国乡土社会的代表性成果,是欧美社会学调查方法和社会研究范式在华南社会的成功尝试,具有特... 在众多的西方学者中,葛学溥最早以规范的人类学民族志方法和社区研究方法来对华南乡村生活进行研究。他的研究是上个世纪早期以科学方法研究中国乡土社会的代表性成果,是欧美社会学调查方法和社会研究范式在华南社会的成功尝试,具有特别的社会史研究价值和难以替代的历史意义,也是我们不应淡忘的一笔文化遗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学溥 华南研究 乡村生活 社会人类学
下载PDF
劳动力外出作用下的乡村生活——以豫东安村为例
10
作者 王慧敏 李保东 《唐山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39-41,共3页
大量青壮劳动力的外出务工,客观上改善和提升了乡村生活的质量。但另一方面,青壮年的外出,使得村庄传统被迅速破坏和丢弃,村庄的生产和生活呈现衰败状态,毫无生机。这主要表现在:经济因素扮演重要作用,老年人传统地位下降;女性负担加重... 大量青壮劳动力的外出务工,客观上改善和提升了乡村生活的质量。但另一方面,青壮年的外出,使得村庄传统被迅速破坏和丢弃,村庄的生产和生活呈现衰败状态,毫无生机。这主要表现在:经济因素扮演重要作用,老年人传统地位下降;女性负担加重,家庭婚育观念发生改变;村务活动流于形式,村庄生活了无生气;从熟人社会到半熟人社会,村民行为理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力外出 乡村生活 传统
下载PDF
柳浪馆:生命的反思与了悟——漫议袁宏道六年乡居的意义 被引量:1
11
作者 孟祥荣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6期32-39,共8页
在袁宏道短暂的43年人生中,曾有过六年的乡居时光。他的这一乡居,并非逃离世事,而是静下心来体悟生命的意义。其体悟之核心,除在自然怀抱安顿身心外,就是向禅学寻求对生命意义的开掘。
关键词 袁宏道 柳浪馆 乡居 禅学
下载PDF
农村留守妇女的自强之路——电视剧《女人的村庄》成功因素探析
12
作者 张瑞坤 《河套学院论坛》 2012年第1期55-56,71,共3页
电视剧《女人的村庄》关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热点,描写了一群充满个性的农村妇女发家致富的故事。主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现实意义,生动的故事情节、典型的人物形象,体现出乡村生活中的情感之美,戏剧化的风格,加上阳光、积极、健康... 电视剧《女人的村庄》关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热点,描写了一群充满个性的农村妇女发家致富的故事。主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现实意义,生动的故事情节、典型的人物形象,体现出乡村生活中的情感之美,戏剧化的风格,加上阳光、积极、健康的基调,真实地再现了农村妇女苦、辣、酸、甜的多彩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农村 留守妇女 乡村生活
原文传递
从墓志看宋代士人的居乡生活——以四川地区为主的考察
13
作者 梁蓉 铁爱花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10期80-85,103,共7页
墓志的性质在宋代普遍转向"传记文学",更多记载墓主的个人事迹和家族世系,本文通过士人文集中的大量墓志资料考察宋代士人的居乡生活。宋代西蜀文化发达、士人集中,在全国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故将考察范围集中在四川地区,将... 墓志的性质在宋代普遍转向"传记文学",更多记载墓主的个人事迹和家族世系,本文通过士人文集中的大量墓志资料考察宋代士人的居乡生活。宋代西蜀文化发达、士人集中,在全国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故将考察范围集中在四川地区,将考察群体集中于致仕官员、落第士人、居乡隐士三类,他们的普遍特点是:文化程度较高,又曾任官,在地方上有一定的影响力,所从事活动丰富多样。通过考察以期进一步了解宋代四川地区士人丰富多彩的居乡生活以及与乡里社会密切的互动,扩大对宋代社会各层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墓志 宋代士人 四川 居乡生活 地方社会
下载PDF
乡村生活与社会历史叙事的紧密缝合——评王跃文的乡土题材小说
14
作者 郑国友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54-58,共5页
在乡土生活和社会历史的对接中,王跃文的乡土题材小说对1960-1990年代的中国乡土进行了颇具现代内涵深度的审视。在王跃文的乡土题材小说里,乡土是丰富的社会历史存在。他是要从乡土审视中国社会历史变革,同时又是从时代沧桑中发掘乡土... 在乡土生活和社会历史的对接中,王跃文的乡土题材小说对1960-1990年代的中国乡土进行了颇具现代内涵深度的审视。在王跃文的乡土题材小说里,乡土是丰富的社会历史存在。他是要从乡土审视中国社会历史变革,同时又是从时代沧桑中发掘乡土的"常"与"变"。通过对乡土的多重性观照,王跃文的乡土题材小说使我们看到的是一块更加真实、鲜活然而也伴随着深重现实苦难的中国乡村大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跃文 乡村生活 历史视野 乡土伦理
下载PDF
论社会科学本土化的类型——以费孝通先生为例 被引量:27
15
作者 谢立中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2-47,共6页
根据社会科学本土化学者们的主张和实践,可以区分出"社会科学本土化"的四种类型,即对象转换型本土化、补充—修正—创新型本土化、理论替代型本土化和理论方法全面替代型本土化。费孝通一生的学术历程与社会科学本土化四类型... 根据社会科学本土化学者们的主张和实践,可以区分出"社会科学本土化"的四种类型,即对象转换型本土化、补充—修正—创新型本土化、理论替代型本土化和理论方法全面替代型本土化。费孝通一生的学术历程与社会科学本土化四类型的分析模式大体相合。不过,社会科学本土化四类型的分类模型只具有帮助我们进行事实判断的意义,而不具有帮助我们进行价值判断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科学 本土化 费孝通 《江村经济》 《乡土中国》
原文传递
我国普通高校开展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的价值取向 被引量:14
16
作者 姜丽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6期153-154,共2页
野外生存生活训练作为一种崭新的体育教学模式,已被引进高校体育课程体系,使大学生通过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建立以人为本,实现教育人性化,实施素质教育,丰富和完善学生身心健康的价值观。
关键词 中国 普通高校 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 价值取向 教学模式 体育教学 素质教育 健身性 终身性
下载PDF
费孝通人类学研究方法探讨——精读《江村经济》 被引量:10
17
作者 全京秀 崔海洋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2-58,共7页
以《江村经济》为基础,从三个方面探讨费先生在田野调查研究的方法论方面所做的贡献。第一,《江村经济》为中国人类学研究的本土化提供了范本。第二,《江村经济》为中国农村社区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在帝国主义侵略战争和国共内战的漩涡中... 以《江村经济》为基础,从三个方面探讨费先生在田野调查研究的方法论方面所做的贡献。第一,《江村经济》为中国人类学研究的本土化提供了范本。第二,《江村经济》为中国农村社区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在帝国主义侵略战争和国共内战的漩涡中,"江村"成为当时中国农村社会的一个缩影;费先生通过对"江村"的研究,为当时的知识界提供了参与式研究方法。第三,与以往人类学界主要以无文字的社会为调查对象来撰写民族志不同,费先生通过对中国农村为背景的"江村"的田野调查,开创了人类学对有文字记录的社区研究的先河。认为费孝通先生一生当中出版了许多有影响力的著作,其中《江村经济》是费先生早期的代表作品,他以"江村"为田野调查点,为人类学界提供了全新的研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孝通 人类学研究方法 江村经济 参与式研究方法 自己民族的人类学
原文传递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的继承与创新 被引量:6
18
作者 许金顶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68-72,共5页
分析当前华侨华人研究存在的认识误区,认为研究者过于依赖现成的理论模式和概念工具,未能真正把华侨华人作为研究主体,忽视了对华侨华人具体生存环境与生存策略的研究。指出应在历时性的视野下,动态考察华侨跨国生存的历史过程,审视华... 分析当前华侨华人研究存在的认识误区,认为研究者过于依赖现成的理论模式和概念工具,未能真正把华侨华人作为研究主体,忽视了对华侨华人具体生存环境与生存策略的研究。指出应在历时性的视野下,动态考察华侨跨国生存的历史过程,审视华侨与侨乡的内在历史联系,揭示侨乡社会文化变迁的内在机制。同时倡导在未来的相关学科的建设过程中,必须继承以往的学术传统,系统收集海内外的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建立华侨华人社会生活史研究资料库,建构以人为本的华侨华人社会生活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侨华人 跨国生存 社会生活
下载PDF
论《艳阳天》中的阶级斗争想像与乡村生活再现 被引量:3
19
作者 叶君 《学术论坛》 2003年第5期93-97,共5页
在《艳阳天》中,阶级斗争想像和乡村日常生活再现是两个相互对立的基本叙述层面。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体现出作者在处理对阶级斗争理念的俯就与对乡村日常生活的热爱的表达两难中所产生的行为悖论。本文力图规避价值判断,以细读的方式从... 在《艳阳天》中,阶级斗争想像和乡村日常生活再现是两个相互对立的基本叙述层面。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体现出作者在处理对阶级斗争理念的俯就与对乡村日常生活的热爱的表达两难中所产生的行为悖论。本文力图规避价值判断,以细读的方式从小说中把握出二者之间所存在的切换与挤兑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生活 《艳阳天》 阶级斗争理念 长篇小说 创作风格
下载PDF
美国进步主义时代“乡村生活运动”探析
20
作者 石庆环 景德龙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2-180,共9页
进步主义时代以城市改革者为主体发起的“乡村生活运动”,是美国联邦政府“乡村振兴”战略的开端。从1908年成立的乡村生活委员会到后来组建的乡村生活协会,改革者逐步把“乡村生活运动”推向高潮。“乡村生活运动”改变了美国的乡村生... 进步主义时代以城市改革者为主体发起的“乡村生活运动”,是美国联邦政府“乡村振兴”战略的开端。从1908年成立的乡村生活委员会到后来组建的乡村生活协会,改革者逐步把“乡村生活运动”推向高潮。“乡村生活运动”改变了美国的乡村生产生活方式,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带动了乡村文化、教育和社会多方面的改革,并从另一个侧面折射出进步主义时代的改革成果。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乡村生活运动”中,城市改革者与农民之间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关系,进一步加快了美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但遗憾的是,美国“乡村生活运动”最终并没有完成“乡村振兴”的使命,而且运动发展过程中仍出现一些问题。在这个意义上,对进步主义时代“乡村生活运动”的研究,也有助于理解当时美国乡村振兴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多元互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进步主义时代 “乡村生活运动” “乡村振兴”战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