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3篇文章
< 1 2 3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64层螺旋CT前门控冠状动脉横断面扫描低剂量技术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79
1
作者 王妍焱 吴国庚 +3 位作者 周诚 高建华 焦晟 曹会志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018-1021,共4页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MSCT)应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横断面扫描技术低剂量冠状动脉成像的能力及图像质量。方法连续选取77例临床拟行冠状动脉成像的患者(A组,平均体重指数24.6,心率〈70次/min)行前瞻性门控横断面扫描,根据患者体重...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MSCT)应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横断面扫描技术低剂量冠状动脉成像的能力及图像质量。方法连续选取77例临床拟行冠状动脉成像的患者(A组,平均体重指数24.6,心率〈70次/min)行前瞻性门控横断面扫描,根据患者体重指数选择管电流(230~740mA),管电压120kV;用同样扫描条件模拟固定参数螺旋扫描剂量并记录。同时比较行MSCT冠状动脉成像连续回顾性门控心电标记固定参数的30例患者(B组,平均体重指数23.9,心率〈70次/min)的扫描剂量,并对2组的图像质量进行评价(配对tz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A组前门控横断面扫描冠状动脉成像剂量平均为3.37mSv,所获图像满足临床诊断需要,模拟固定参数螺旋扫描平均剂量为17.29mSv;B组实际回顾性门控CT固定参数螺旋扫描冠状动脉成像平均剂量为18.13mSv。B组与A组模拟固定参数螺旋扫描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7,P〉0.05),与A组前瞻性门控横断面扫描有效剂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50,P〈0.01),减少了约81.4%。结论64层MSCT冠状动脉成像中前瞻性心电门控横断面扫描技术能够获得满足临床诊断需要的高质量图像,同时非常有效地降低了辐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冠状血管 辐射剂量
原文传递
64层螺旋CT三联检查在急性胸痛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51
2
作者 李鹏雨 李坤成 +6 位作者 杜祥颖 曹丽珍 刘佳宾 杨延辉 梁志刚 祝小莲 刘建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032-1035,共4页
目的探讨64层螺旋 CT(MSCT)三联检查显示急性胸痛患者肺动脉、胸主动脉和冠状动脉病变的能力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70例患者进行64层 MSCT 回顾性心电门控肺动脉、胸主动脉和冠状动脉联合检查。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 目的探讨64层螺旋 CT(MSCT)三联检查显示急性胸痛患者肺动脉、胸主动脉和冠状动脉病变的能力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70例患者进行64层 MSCT 回顾性心电门控肺动脉、胸主动脉和冠状动脉联合检查。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组(CPR)及容积再现(VR)多种重组技术显示肺动脉、胸主动脉和冠状动脉,评价成像质量能否满足临床诊断需要。结果平均扫描时间(8.5±1.0)s,总对比剂用量100 ml。肺动脉和主动脉增强后 CT 值均≥200 HU者占95.7%(67/70);冠状动脉显影图像质量优的节段占85.8%(720/839),图像质量良的节段占8.6%(72/839),图像质量差的节段占5.6%(47/839)。共检出冠状动脉狭窄≥50%者20例,肺动脉栓塞2例,主动脉夹层2例。结论 64层 MSCT 三联检查能够在8 s 左右1次扫描完成肺动脉、胸主动脉和冠状动脉检查,图像质量可以满足临床诊断需要,在急性胸痛病因诊断中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栓塞 主动脉夹层 冠状血管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原文传递
双源CT低剂量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在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的应用 被引量:51
3
作者 徐磊 晏子旭 +3 位作者 张兆琪 范占明 吕飙 于薇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700-703,共4页
目的研究双源CT低剂量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技术在冠状动脉CTA的应用,并评价其图像质量。方法将68例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患者分为2组,A组38例行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人组标准为心率70次/min(bpm)以下,窦性心律,心率波动范... 目的研究双源CT低剂量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技术在冠状动脉CTA的应用,并评价其图像质量。方法将68例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患者分为2组,A组38例行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人组标准为心率70次/min(bpm)以下,窦性心律,心率波动范围在10bpm以内。排除标准为心率不能控制在70bpm以内及心律不齐患者、屏气不佳者以及冠状动脉存在严重钙化及明显狭窄者。采集期相70%R—R间期。B组30例为常规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人组标准为心率70bpm以下,窦性心律且规整。排除标准为心律不齐患者、屏气不佳者以及冠状动脉存在严重钙化及明显狭窄者。2组中管电压均随体质量指数(BMI)调整,BMI≥24kg/m。管电压采用120kV,BMI〈24kg/m^2管电压采用100kV。对2组扫描的冠状动脉分别做图像处理,应用秩和检验比较2组患者冠状动脉段图像质量评分,应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2组患者辐射剂量。结果A组评价476段冠状动脉,B组评价372段冠状动脉。A组冠状动脉段图像质量评分为(3.48±0.59)分,B组均值为(3.53±0.58)分,2组之间比较差异尢统计学意义(Z=-1.432,P=0.187)。A组平均有效剂量为(2.51±0.54)mSv;B组平均有效剂量为(14.55±3.54)mSv,2组之间平均有效剂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484,P=0.000)。结论在严格掌握心率及心律的基础上,可成功实现前瞻性触发序列扫描,该技术能显著降低辐射剂量而保证诊断所需图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冠状血管 辐射监测
原文传递
丹参酮ⅡA磺酸钠和丹参素对猪冠状动脉平滑肌细胞钙激活钾通道的激活机制 被引量:39
4
作者 张洁 曾晓荣 +1 位作者 杨艳 刘智飞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70-273,共4页
目的研究丹参酮ⅡA磺酸钠(DS-201)和丹参素(DS-182)的冠状动脉舒张作用除了已知的机制外,是否还与钙激活钾通道(KCa)有关。方法猪冠脉平滑肌细胞贴附式和内面向外式膜片钳单通道电流记录技术。结果DS-201和DS-182均可激活冠脉平滑肌细胞... 目的研究丹参酮ⅡA磺酸钠(DS-201)和丹参素(DS-182)的冠状动脉舒张作用除了已知的机制外,是否还与钙激活钾通道(KCa)有关。方法猪冠脉平滑肌细胞贴附式和内面向外式膜片钳单通道电流记录技术。结果DS-201和DS-182均可激活冠脉平滑肌细胞KCa,但DS-201在内面向外膜片方式下激活KCa;而DS-182在细胞贴附膜片方式下激活KCa。结论DS-201和DS-182激活KCa的作用机制不同。DS-201能直接激活KCa,而DS-182则可能需要一系列胞内过程。这种差异可能与二者的结构和溶解性质不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酮ⅡA磺酸钠 丹参素 钾通道 平滑 血管 冠状血管 膜片钳技术
下载PDF
老年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患者冠状循环微血管病理改变特点 被引量:40
5
作者 李小鹰 李蕊 +2 位作者 于雯 石怀银 韦力新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527-530,共4页
目的 了解老年高血压左心室肥厚 (LVH)患者冠状循环微血管病变的特点 ,并在LVH分级相同的条件下 ,观察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心肌微血管病变的区别。方法 从我院 195 4~ 1996年的 3 195例连续尸检标本中选取年龄≥ 60岁的高血压病... 目的 了解老年高血压左心室肥厚 (LVH)患者冠状循环微血管病变的特点 ,并在LVH分级相同的条件下 ,观察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心肌微血管病变的区别。方法 从我院 195 4~ 1996年的 3 195例连续尸检标本中选取年龄≥ 60岁的高血压病、冠心病、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糖尿病 2 0 6例和对照组 3 0例的心脏标本进行HE、弹力 +VanGieson和CD3 1免疫组化染色 ,显示心肌间质 10~ 60μm动脉和心肌毛细血管 ,通过光镜和电脑图像分析 ,定量检测微动脉密度及其壁腔比值、心肌毛细血管密度及其内皮细胞面积 4项指标 ;根据左室游离壁厚度将LVH分为 0级~III级 ;高血压组LVH 0~III级 ,冠心病组、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组、糖尿病组LVH均为I级。各组间比较采用SAS系统处理。结果 各组冠状循环微血管定量测定结果显示 :高血压组随LVH加重 ,微动脉密度和壁腔比值逐渐增大 ,而毛细血管密度与内皮细胞面积逐渐减小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LVH组有类似改变但程度更重 ;冠心病LVH组微动脉密度增加而其他指标变化不明显 ;糖尿病组壁腔比值无明显改变 ,而微动脉密度增高 ,毛细血管密度及内皮细胞面积明显减少。结论 高血压LVH时冠状循环微血管段的改变表现为微动脉密度增高 ,壁腔比值增大和毛细血管减少 ,其中壁腔比值增大是高血压LV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高血压 左心室肥大 冠状血管 微循环
原文传递
64层螺旋CT心胸联合造影在急性胸痛病因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39
6
作者 王锡明 晁宝婷 +4 位作者 武乐斌 张云亭 陈海松 李振家 柳澄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812-814,共3页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在急性胸痛病因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6例临床急性胸痛的患者行64层螺旋CT心胸联合血管造影检查。对所有扫描原始数据用冠状、矢状面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容积再现(VR)和最大密度投影(MTP)等方...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在急性胸痛病因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6例临床急性胸痛的患者行64层螺旋CT心胸联合血管造影检查。对所有扫描原始数据用冠状、矢状面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容积再现(VR)和最大密度投影(MTP)等方法行冠状动脉、肺动脉和胸主动脉成像。由2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生对所有图像进行观察,对疾病进行诊断,其中16例患者同时行选择性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所有行64层螺旋CT心胸联合血管造影的患者1次检查均可清晰显示双侧肺动脉、冠状动脉主干及其主要分支以及胸主动脉,同时均可进行纵隔及肺窗重组,对胸部疾病进行诊断。显示冠状动脉狭窄10例,急性肺动脉栓塞14例,主动脉夹层6例(其中1例同时伴有冠状动脉右支急性血栓形成);并诊断气胸1例、缩窄性心包炎1例;4例未见明显异常。结论64层螺旋CT 1次心胸联合血管造影检查能清晰地显示冠状动脉、肺动脉及主动脉,对其病变作出正确诊断,还能清晰地显示胸部疾病,是急性胸痛病因诊断无创、可靠的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胸痛 冠状血管 主动脉瘤
原文传递
应用后过滤重组降低64层螺旋CT心脏检查X线剂量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8
7
作者 高建华 戴汝平 +4 位作者 郑静晨 王贵生 李剑颖 崔英 赵雯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014-1018,共5页
目的评价后过滤(C_2)重组对降低64层螺旋 CT(MSCT)心脏检查射线剂量的价值。方法试验分2步进行:(1)连续选取30例拟行64层 MSCT 冠状动脉成像的患者(A 组),采用640 mA,120 kV,0.35 s/r,层厚0.625 mm,螺距0.22~0.24,前置滤线器选用体部... 目的评价后过滤(C_2)重组对降低64层螺旋 CT(MSCT)心脏检查射线剂量的价值。方法试验分2步进行:(1)连续选取30例拟行64层 MSCT 冠状动脉成像的患者(A 组),采用640 mA,120 kV,0.35 s/r,层厚0.625 mm,螺距0.22~0.24,前置滤线器选用体部滤线器模式。采集图像后对同一患者分别进行使用 C_2和不使用 C_2的重组,得到 C_2组和 NC_2组图像,以双盲法对 C_2、NC_2组图像进行质量评分,测量各组图像噪声值,对2组间图像质量评分及噪声差异进行 t 检验。(2)连续选取30例(B 组)患者进行 CT 冠状动脉成像,根据预试验的结果,将 X 线管电流降为450 mA,其他技术参数不变。采集图像后均使用 C_2重组,得到2C_2组图像,以双盲法对2C_2组图像进行质量评分,测量图像噪声值,并对2C_2组和 NC_2组间图像质量评分及噪声差异进行 t 检验。(3)将2C_2、NC_2(C_2)组检查时计算机自动计算得出的平均容积 CT 剂量指数(CTDIvol)换算成有效剂量(ED),对2组 CTDIvol、ED 值进行 t 检验。结果(1)C_2组、NC_2组和2C_2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3.71±0.31)、(3.72±0.29)和(3.67±0.34)分,C_2、NC_2组间及2C_2、NC_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_2组、NC_2组和2C_2组噪声值分别为22±4、27±5和26±3,C_2组较 NC_2组图像噪声下降约18%,2C_2、NC_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2C_2、NC_2(C_2)组 CTDIvol 值分别为(60±5)和(88±10)mGy;ED 值分别为(12.3±1.0)和(18.0±2.0)mSv,2C_2组 CTDIvol 和 ED 均值明显低于NC_2组(约32%),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64层 MSCT 心脏成像时应用 C_2重组可在保证图像质量不变的前提下降低约30%的管电流,从而有效减少了检查中的射线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心脏 冠状血管 辐射剂量
原文传递
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对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0
8
作者 王明亮 董光 +6 位作者 耿海 季乐新 王琦 张涛 殷月慧 王文刚 褚玉静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81-884,共4页
目的评价双源CT(DS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狭窄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分析2007年7月—11月间32例临床怀疑或确诊冠心病的患者(男23例,女9例,平均年龄56.2岁)DS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和冠状动脉造影(CAG)的资料,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金标准... 目的评价双源CT(DS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狭窄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分析2007年7月—11月间32例临床怀疑或确诊冠心病的患者(男23例,女9例,平均年龄56.2岁)DS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和冠状动脉造影(CAG)的资料,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金标准探讨DSCT冠状动脉成像检出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准确性。结果32例中,DSCT显示的冠状动脉直径≥1.5mm的节段有436个,431个冠脉节段可以进行评估,可评估率为98.85%。DSCT发现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99.17%(119/120),特异性:97.43%(303/311),阳性预测值:93.70%(119/127),阴性预测值:99.67%(303/304)。对于冠状动脉狭窄检出的准确率为95.00%。配对χ2检验结果说明DSCT和CAG两种检查方法在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病变上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77)。同时,Kappa一致性检验说明DSCT和CAG两种检查方法在诊断冠状动脉狭窄分级方面存在一致性(κ=0.930)。结论DSCT对检出冠状动脉狭窄准确性高,可作为高危人群冠心病筛查的首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血管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心脏体模模拟实验) 被引量:38
9
作者 刘斌 赵红 +3 位作者 吴兴旺 张家文 余永强 廖静敏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980-983,共4页
目的采用心脏动态体模,对64层螺旋 CT 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采用 GE Light speed 64层螺旋 CT,以心脏扫描的模式对心脏动态体模进行扫描。心脏动态体模由3部分组成:动力部分、解剖结构模拟部分和控制部分... 目的采用心脏动态体模,对64层螺旋 CT 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采用 GE Light speed 64层螺旋 CT,以心脏扫描的模式对心脏动态体模进行扫描。心脏动态体模由3部分组成:动力部分、解剖结构模拟部分和控制部分组成。心率设置为40、45、50、55、60、65、70、75、80、85、90、95、100、105、110和115次/min,X 线管转速设置为每转0.35、0.40和0.45 s,分别对不同心率下的心脏动态体模进行冠状动脉成像扫描。所有扫描数据在 R-R 间期90%时相分别进行单扇区和多扇区重组。重组数据传至 AW 4.2工作站后处理成像。后处理方法采用容积重组(VR)、多平面重组(MPR)模式。分别对不同重组图像进行评分。统计学处理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 (1)心率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心率的增加,图像质量评分呈下降趋势。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心率每增加1次,图像质量评分平均减低0.046;(2)重组算法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同一条件下多扇区重组算法较单扇区重组算法能增加图像质量评分0.5。(3)X 线管转速在0.35、0.40和0.45 s 下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40~115 次/min 心率时的重组图像,得到的最高评分时 X 线管转速分别为0.35和0.45 s。(4)心率、重组算法与图像质量间具有多元线性回归关系(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824和0.194)。结论心脏动态体模评价64层螺旋 CT 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的影响因素,能够为其临床应用和基础研究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回归分析 体模 显像术
原文传递
320排动态容积CT冠状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38
10
作者 覃杰 刘凌云 +5 位作者 孟晓春 朱康顺 何可可 钱孝贤 赵长林 单鸿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598-1600,共3页
目的探讨320排动态容积CT用于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和诊断冠状动脉狭窄≥50%的准确性。方法采用320排CT对临床拟诊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200例连续性病例进行心电门控宽探测器平台下非螺旋全器官容积增强扫描,其中18例有冠状动脉造影... 目的探讨320排动态容积CT用于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和诊断冠状动脉狭窄≥50%的准确性。方法采用320排CT对临床拟诊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200例连续性病例进行心电门控宽探测器平台下非螺旋全器官容积增强扫描,其中18例有冠状动脉造影与冠状动脉CTA作为对照。采用横轴位、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图像(MPR)和曲面重建(CPR)等技术,重点分析冠状动脉成像质量和计算诊断冠状动脉狭窄≥50%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价值及阴性预测价值。结果Ⅰ级173例(86.50%),Ⅱ级25例(12.50%),Ⅲ级2例(1.00%)。全部病例无阶梯伪影,运动伪影17例。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冠状动脉狭窄≥50%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价值、阴性预测价值分别为100%、98.65%、94.00%、100%。结论320排动态容积CT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高,对诊断冠状动脉狭窄≥50%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血管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64层螺旋CT超低剂量前门控轴面扫描在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的应用 被引量:39
11
作者 吴国庚 王妍焱 +3 位作者 周诚 焦晟 曹会志 沈云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255-1259,共5页
目的评价64层CT冠状动脉成像中前瞻性轴面扫描不同kV设置对射线剂量及图像质量的影响及临床应用价值,探讨〈1mSv冠状动脉检查的可行性。方法从拟行冠状动脉成像的患者中连续选取90例体质量指数(BMI)〈21.5kg/m2,且心率满足前瞻性... 目的评价64层CT冠状动脉成像中前瞻性轴面扫描不同kV设置对射线剂量及图像质量的影响及临床应用价值,探讨〈1mSv冠状动脉检查的可行性。方法从拟行冠状动脉成像的患者中连续选取90例体质量指数(BMI)〈21.5kg/m2,且心率满足前瞻性门控轴面扫描条件的患者,平均心率(54±6)次/min(bpm)。90例患者数字表法随机分成A、B2组,A组45例扫描时管电压为100kV,B组45例扫描时管电压为120kV,根据患者BMI选择管电流,记录扫描中患者所受射线剂量,并对其图像质量进行评价(5分优,1分差)。采用配对t检验对2组的射线剂量和图像质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组平均扫描剂量为(0.88±0.32)mSv,图像质量评分平均为(4.32±0.28)分;B组平均扫描剂量为(1.47±0.41)mSv,图像质量评分平均为(4.52±0.34)分。A、B组之间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71,P〉0.05):A组扫描剂量与B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125,P〈0.0t),平均减少40%。结论64层CT冠状动脉成像前瞻性轴面扫描中,对于BMI〈21.5kg/m2。的患者,可采用100kV管电压扫描,其辐射剂量可降到1mSv以下,并且其图像质量能满足临床诊断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心脏 冠状血管 辐射剂量
原文传递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在儿童川崎病合并严重冠状动脉病变中的应用 被引量:39
12
作者 何岚 刘芳 +3 位作者 黄国英 吴琳 储晨 陆颖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08-112,共5页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造影(CAG)在儿童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CAL)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8年6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住院的139例川崎病合并CAL患儿的临床资料,男115例,女24例,年龄(48±42)月龄,经超声心动图检查...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造影(CAG)在儿童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CAL)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8年6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住院的139例川崎病合并CAL患儿的临床资料,男115例,女24例,年龄(48±42)月龄,经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估为CAL临床严重程度分级Ⅲ级及以上,经家长签署同意书后在全身麻醉下进行CAG检查,分析CAG的安全性、图像获取的满意度及并发症、CAL的分布情况,根据CAG检查结果给予不同治疗及随访方案。结果共139例川崎病患儿行CAG,其中17例患儿行重复造影。共有309支冠状动脉发生病变,平均每例患儿有2.22支冠状动脉发生病变。CAG后139例患儿的临床严重程度分级分别为:Ⅲ级33例,Ⅳ级56例,Ⅴa级33例,Ⅴb级17例。其中10例(7.2%)患儿仅做主动脉根部造影,其余129例(92.8%)患儿行选择性左右CAG。27例(19.4%)患儿冠状动脉瘤内有血栓形成;23例(16.5%)患儿有冠状动脉狭窄;4例(2.9%)患儿右冠状动脉阻塞后再通。所有患儿均获得满意图像,无并发症发生。Ⅴb级患儿中8例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1例患儿由于严重心力衰竭手术中死亡,其余7例手术顺利,术后随访18~108个月恢复良好。结论在川崎病CAL患儿中进行CAG安全,可获取满意图像;根据CAG进行CAL临床严重程度分级并给予相应手术治疗方案,中长期随访可获得满意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 冠状血管 血管造影术
原文传递
十六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30
13
作者 金征宇 张竹花 +16 位作者 林松柏 李冬晶 陆菁菁 有慧 王云 王林辉 赵文敏 牟文斌 张立仁 朱文玲 张抒扬 倪超 贾宁 任华 于洪泉 苗齐 方圻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3期1150-1155,共6页
目的 探讨十六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的技术操作要点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6 4例临床可疑冠心病及 5例置入冠状动脉支架的患者进行十六层螺旋CT心电门控平扫及增强扫描。对所有患者行冠状动脉钙化积分扫描 ,用增强扫描重建像行多曲... 目的 探讨十六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的技术操作要点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6 4例临床可疑冠心病及 5例置入冠状动脉支架的患者进行十六层螺旋CT心电门控平扫及增强扫描。对所有患者行冠状动脉钙化积分扫描 ,用增强扫描重建像行多曲面重建 (MPR)、最大密度投影(MIP)重建及容积再现技术 (VRT)重建 ,其中 10例可疑冠心病患者有常规冠状动脉造影作对照。总结CT冠状动脉造影的评价方法和显示情况 ,分析影响冠状动脉成像的原因。对 5例患者置入的 7个冠状动脉支架另行垂直切面MPR及MIP重建 ,并行仿真血管内窥镜重建 ,观察支架通畅情况。结果拟订出四步扫描步骤。十六层螺旋CT平扫可测定钙化积分 ,增强扫描MPR、MIP及VRT重建像能多角度各向同性地显示冠状动脉的所有 1级、绝大部分 2、3级以及部分 4级分支。MPR及MIP图像对冠状动脉分支的显示优于VRT图像。用VRT重建像评价图像质量 79 7% (5 5例 )为 1级 ,10 1% (7例 )为 2级 ,10 1%为 3级。图像质量的影响因素有主动脉根部造影剂浓度、心率、有无心律不齐和患者屏气情况等。评价 10例冠状动脉狭窄情况 ,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基本相符。 7个支架均显示良好 ,6个支架通畅 ,1个不通畅。结论 十六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可一次检查完成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和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六层螺旋CT 冠状动脉造影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血管
原文传递
冠状动脉病变与冠心病危险因素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35
14
作者 刘蕾 魏李江 +2 位作者 殷兆芳 韩志华 孙婷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CAS 2019年第5期561-566,共6页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与CHD危险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452例行冠脉造影术且临床资料完整的病例,其中非CHD者64例(非CHD组),CHD患者388例(CHD组),探讨冠状动脉病变血...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与CHD危险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452例行冠脉造影术且临床资料完整的病例,其中非CHD者64例(非CHD组),CHD患者388例(CHD组),探讨冠状动脉病变血管数目、长度、大小、狭窄程度与冠心病危险因素间的相关性。结果:(1)与非CHD组相比较,CHD组男性、高血压、糖尿病比例显著增加, P <0.05或<0.01;(2)CHD组中,与冠脉单支病变组比较,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组患者年龄较大,高血压,糖尿病和低HDL-C血症患者比例显著增加( P <0.05或<0.01);与大血管病变患者比较,小血管病变患者年龄较大,合并糖尿病显著增加,吸烟比例显著降低( P 均<0.01);与狭窄<90%组比较,狭窄≥90%组患者LVEF水平显著降低,LDL-C水平升高患者比例显著增加( P <0.05或<0.01);(3)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及直线相关分析表明:冠状动脉病变血管大小与患者年龄呈显著负相关( r =-0.181, P =0.001);冠脉病变严重程度与LVEF呈显著负相关( r =-0.213, P =0.001),与心率( r =0.133, P =0.009)、LDL-C水平( r =0.141, P =0.001)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增龄、吸烟、合并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心率过快及左心室收缩功能减退等冠心病危险因素会进一步加重冠冠脉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冠状血管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评价冠状动脉内软斑块的准确性 被引量:27
15
作者 毛定飚 滑炎卿 +5 位作者 张国桢 王鸣鹏 吴威岚 胡非 丁其勇 葛虓俊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722-725,共4页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SCT)测定冠状动脉内斑块密度的可靠性及影响因素。方法选用4具成年人尸体心脏标本,将取自标本心室内血栓和心包脂肪颗粒(大小分别为2.0、1.5、1.0、0.5 mm)置入冠状动脉模拟冠状动脉内斑块。对比剂配成1:30、1...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SCT)测定冠状动脉内斑块密度的可靠性及影响因素。方法选用4具成年人尸体心脏标本,将取自标本心室内血栓和心包脂肪颗粒(大小分别为2.0、1.5、1.0、0.5 mm)置入冠状动脉模拟冠状动脉内斑块。对比剂配成1:30、1:40、1:50 3种浓度注入冠状动脉内。原始数据以2种不同层厚(1.00、0.75 mm)重建横断面图像。结果当对比剂浓度为1:30时,血栓CT值分别为109 HU(层厚1.00 mm、大小2.0 mm)、115 HU(层厚1.00 mm、大小1.5 mm)、101 HU(层厚0.75 mm、大小2.0 mm)、113 HU(层厚0.75 mm、大小1.5 mm);脂肪CT值分别为-23 HU(层厚1.00 mm、大小2.0 mm)、-17 HU(层厚1.00 mm、大小1.5 mm)、-9 HU(层厚1.00 mm、大小1.0 mm)、-27 HU(层厚0.75 mm、大小2.0 mm)、-19 HU(层厚0.75 mm、大小1.5 mm)、-13 HU(层厚0.75 mm、大小1.0 mm)。当对比剂浓度为1:40时,血栓CT值分别为79 HU (层厚1.00 mm、大小2.0 mm)、87 HU(层厚1.00 mm、大小1.5 mm)、115 HU(层厚1.00 mm、大小1.0 mm)、73 HU(层厚0.75 mm、大小2.0 mm)、80 HU(层厚0.75 mm、大小1.5 mm)、110 HU(层厚0.75 mm、大小1.0 mm);脂肪的CT值分别为-31 HU(层厚1.00 mm、大小2.0 mm)、-22 HU(层厚1.00 mm、大小1.5 mm)、-10 HU(层厚1.00 mm、大小1.0 mm)、-35 HU(层厚0.75 mm、大小2.0 mm)、-25 HU(层厚0.75 mm、大小1.5 mm)、-19 HU(层厚0.75 mm、大小1.0 mm)。当对比剂浓度为1:50时,血栓CT值分别为53 HU(层厚1.00mm、大小2.0 mm)、60 Hu(层厚1.00mm、大小1.5 mm)、63 HU(层厚1.00 mm、大小1.0 mm)、51 HU(层厚0.75 mm、大小2.0 mm)、64 HU(层厚0.75 mm、大小1.5 mm)、67 HU(层厚0.75 mm、大小1.0 mm)、145 HU(层厚0.75 mm、大小0.5 mm);脂肪的CT值分别为-39 HU(层厚1.00 mm、大小2.0 mm)、-28 HU(层厚1.00 mm、大小1.5 mm)、-22 HU(层厚1.00 mm、大小1.0 mm)、17 HU(层厚1.00 mm、大小0.5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冠状血管 冠状动脉疾病
原文传递
自然心率下128层双源Flash Spiral 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研究 被引量:33
16
作者 薛跃君 钱农 +4 位作者 邵燕惠 潘昌杰 荣伟良 许轶群 陶志伟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81-485,共5页
目的探讨自然心率下双源CT Flash螺旋心脏模式和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模式的冠状动脉成像质量及辐射剂量,以实现个性化低剂量冠状动脉扫描模式的选择。方法将60例行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TCA)检查的患者分为2组,A组27例行Flash螺旋心... 目的探讨自然心率下双源CT Flash螺旋心脏模式和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模式的冠状动脉成像质量及辐射剂量,以实现个性化低剂量冠状动脉扫描模式的选择。方法将60例行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TCA)检查的患者分为2组,A组27例行Flash螺旋心脏模式扫捕,入组标准:心率65次/min(bpm)以下,窦性心律且律齐,心率波动范围在±5bpm以内。采集期相为60%R—R间期。B组33例行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SAS)扫捕,入组标准:(1)心率≥65bpm,(2)心律不齐、早搏、心房颤动。排除标准:屏气不佳者。采集期相:(1)心率≤75bpm为60%~80%R—R间期,(2)心率〉75bpm为30%~50%R—R间期,(3)心律不齐、早搏、心房颤动为20%~90%R—R间期。2组的管电压均随体质量指数(BMI)调整,BMI≥25.0kg/m^2管电压采用120kV,BMI〈25.0kg/m^2管电压采用100kV。A组的BMI为(24.6±1.0)kg/m^22,B组的BMI为(24.6±0.9)kg/m^2。对2组扫描的冠状动脉分别做网像后处理,应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对2组患者冠状动脉段图像质量评分及辐射剂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可评价的冠状动脉节段748段,其中A组336段、B组412段;A组冠状动脉段图像质量评价为优良者达98.2%(330/336),B组的达98.1%(404/412),2组冈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13,P=0.608)。A组平均有效剂量为(0.74±0.29)mSv,B组为(3.67±1.37)mSv,2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858,P=0.000)。结论2组个性化低剂量冠状动脉扫描模式可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显著降低辐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剂量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冠状血管 心率
原文传递
后置滤过器C_2对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31
17
作者 高建华 孙宪昶 +3 位作者 李剑颖 王贵生 李娜 戴汝平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3-76,共4页
目的探讨LightSpeed VCT后置滤过器C2在冠状动脉成像中对图像质量和噪声的影响,以期获得在保证优良图像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射线剂量的可行性依据。方法随机选取30例患者(男19例,女11例,平均年龄59.4岁)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使... 目的探讨LightSpeed VCT后置滤过器C2在冠状动脉成像中对图像质量和噪声的影响,以期获得在保证优良图像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射线剂量的可行性依据。方法随机选取30例患者(男19例,女11例,平均年龄59.4岁)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使用GELightSpeed VCT机,采用120kV,640mA,0.35s/360°,层厚0.625mm,pitch0.22~0.24,Bowtie选用largebody模式。采像后对每例原始图像分别进行使用后置滤过器C2和不使用C2的重建,得到有/无C2后处理的两组图像(UC2组和NUC2组)。①由两名有经验的影像科医师以双盲法对两组图像从冠脉节段的显示数目、细小分支显示率、血管边缘锐利度、血管内对比剂清晰度四个方面以1~4分(4分为优)进行图像质量评分,评分有分歧的由两人共同商讨后达成一致;②分别选取两组图像中面积相等的感兴趣区(ROI,面积为100mm^2),在相同轴位图像上(均为左冠状动脉主干自左窦发出的层面)测量升主动脉中心部的噪声值(均值及标准差),比较UC2组和NUC2组图像噪声;③对两组图像质量评分及噪声值差异进行t检验,P〈0.05视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①UC2组和NUC2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3.71±0.31)分、(3.72±0.29)分,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UC2组和NUC2组噪声值均值分别为22.13±4.21、27.08±4.74,UC2组较NUCz组的图像噪声下降约18%,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64层螺旋CT冠脉成像中使用后置滤过器C2重建,可在不增加曝光剂量的情况下降低图像噪声、提高图像质量,由此为进一步降低射线剂量的研究提供了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血管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滤过器
下载PDF
N端脑钠肽前体在早期预测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中的意义 被引量:32
18
作者 卢慧玲 刘亚萍 胡秀芬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00-303,共4页
目的 观察急性期川崎病(KD)患儿血浆N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的变化及其与冠状动脉损害(CAL)高危因素的相关性,探讨血NT-proBNP早期预测CAL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4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儿... 目的 观察急性期川崎病(KD)患儿血浆N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的变化及其与冠状动脉损害(CAL)高危因素的相关性,探讨血NT-proBNP早期预测CAL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4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儿科住院的急性期KD患儿106例为研究对象,男64例,女42例,年龄2个月~8岁4个月.其中典型川崎病(TKD)患儿48例,不典型川崎病(IKD)患儿58例.根据冠状动脉与主动脉瓣环比值分为KD-CAL组(33例)及KD-无CAL(nCAL)组(73例).选取同期住院的感染发热患儿40例为对照组,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7个月~7岁11个月.应用酶联荧光分析(ELFA)技术测定患儿入院当天血浆NT-proBNP水平,同时检测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比例、血小板、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白蛋白及血钠水平.比较川崎病患儿血浆NT-proBNP水平的变化,并对NT-proBNP值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获得预测CAL的最佳临界值.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NT-proBNP与其他生化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 TKD组血浆NT-proBNP水平为(1 037&#177;271)ng/L,IKD组为(1 325&#177;264) ng/L,对照组为(125 &#177;22) ng/L,TKD及IKD组血浆NT-proBN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60、3.590,P均<0.05).KD-CAL组患儿血浆NT-proBNP水平为(2 775&#177;842) ng/L,KD-nCAL组为(830&#177;145) ng/L.KD-nCAL组患儿血浆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60,P=0.007).KD-CAL组患儿血浆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KD-nCA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60,P=0.005).KD-nCAL组患儿急性期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比例、血小板、CRP、ESR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白蛋白及血钠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KD患儿血NT-proBNP与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CRP均成正相关(r=0.239,P=0.025;r=0.359,P=0.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 冠状血管 预测
原文传递
迭代重建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 被引量:31
19
作者 徐超 杨琳 +4 位作者 于薇 刘一 姜红 郭淼 张兆琪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68-171,共4页
目的与滤过反投影法(FBP)对比,评价迭代重建(IR)在双源CT(DSCT)冠状动脉成像中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对57例患者进行DS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分别采用常规FBP法和IR法对最佳期相图像进行重建。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测量两种重建方法... 目的与滤过反投影法(FBP)对比,评价迭代重建(IR)在双源CT(DSCT)冠状动脉成像中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对57例患者进行DS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分别采用常规FBP法和IR法对最佳期相图像进行重建。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测量两种重建方法所得冠状动脉图像的CT值、噪声、SNR及CNR。结果 57例患者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评分中,IR图像质量为优的血管段比例为83.18%(628/755),高于FBP重建图像(595/755,78.81%,P=0.030)。FBP重建与IR图像强化水平(CT值)分别为(311.49±63.76)HU、(310.57±64.45)HU(P=0.280),图像噪声分别为(19.58±3.47)HU、(13.11±3.06)HU(P<0.001),SNR分别为16.27±3.89、24.48±5.73(P<0.001),CNR分别为20.63±4.24、30.84±7.24(P<0.001)。结论 DSCT冠状动脉成像中应用IR法可在保证冠状动脉腔内强化程度不变的同时明显降低图像噪声,改善图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冠状血管 图像质量 迭代重建
下载PDF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联合心肌血流储备分数对冠心病心肌缺血诊断价值的研究 被引量:30
20
作者 白琛 唐芳 +1 位作者 张志 李刚 《解放军医药杂志》 CAS 2018年第2期102-105,共4页
目的探究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联合心肌血流储备分数(FFR)对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7年4月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疑似为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100例,分别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CAG)、CCTA、FFR检测,将CA... 目的探究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联合心肌血流储备分数(FFR)对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7年4月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疑似为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100例,分别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CAG)、CCTA、FFR检测,将CAG作为"金标准",分析CCTA和FFR检测结果与CAG的诊断符合率。结果单独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时,CCTA特异性为77.8%、灵敏度为95.7%;FFR特异性为57.1%、灵敏度为89.6%;CCTA联合FFR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时敏感度和特异度均高于单独检测(P<0.05)。结论将CCTA诊断结果和FFR诊断结果进行"并联"及"串联"分析,可提高冠心病心肌缺血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展现出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缺血 成像 三维 血流储备分数 心肌 冠状血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