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玉米大豆间作对玉米主要病虫害发生及其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4
1
作者 常玉明 张正坤 +3 位作者 赵宇 刘宝权 李启云 陈光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32-339,共8页
为明确玉米大豆间作模式对玉米主要病虫害发生及其产量的影响,利用2017—2018年2年的田间小区试验及2019年的大田试验,在作物生长期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东方黏虫Mythimna seperata和玉米大斑病等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 为明确玉米大豆间作模式对玉米主要病虫害发生及其产量的影响,利用2017—2018年2年的田间小区试验及2019年的大田试验,在作物生长期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东方黏虫Mythimna seperata和玉米大斑病等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并于收获期对间作作物产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与单作玉米相比,以被害株率、百株蛀孔数和百株活虫数为指标,玉米大豆间作对1代亚洲玉米螟种群数量和为害程度无显著影响,但能够显著降低2代亚洲玉米螟虫口数量和为害程度;且玉米大豆间作对东方黏虫为害株率和百株活虫数以及玉米大斑病的病情指数均无显著影响。与单作玉米相比,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下玉米百粒重虽然降低,但玉米单位面积产量能够提高9.95%以上。表明玉米大豆间作能够显著降低2代亚洲玉米螟为害,并提高单位面积玉米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大豆 间作 亚洲玉米螟 东方黏虫 玉米大斑病
原文传递
基于高光谱的春玉米大斑病害遥感监测指数选择 被引量:17
2
作者 王利民 刘佳 +2 位作者 邵杰 杨福刚 高建孟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70-177,共8页
玉米大斑病是春玉米主要病害之一,采用地面光谱观测的方式构建遥感监测指数,是实施区域遥感监测的基础,也是卫星传感器谱段设计的主要依据。该文在陕西省眉县设计了人工控制小区试验,针对高抗、抗、感和高感4个品种,通过人工接种不同浓... 玉米大斑病是春玉米主要病害之一,采用地面光谱观测的方式构建遥感监测指数,是实施区域遥感监测的基础,也是卫星传感器谱段设计的主要依据。该文在陕西省眉县设计了人工控制小区试验,针对高抗、抗、感和高感4个品种,通过人工接种不同浓度大斑病分生孢子的方法,获得了正常、轻微、中度以及严重等4个病害感染梯度小区,并在春玉米抽雄、吐丝、乳熟以及成熟4个生长期进行了地面高光谱观测。为了实现对春玉米大斑病的遥感监测,该项研究在春玉米冠层光谱数据基础上,分析了不同种植区不同生长期春玉米冠层光谱反射率和光谱一阶微分特征,并以此确定了大斑病敏感波段位置以及病害适宜监测期,同时根据敏感波段位置的光谱特征构建了专门的春玉米大斑病的遥感监测指数,最后结合180个光谱观测样本,对比了所提指数以及其他病害指数与病害严重度之间的相关性,并通过聚类分析了所建遥感指数的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乳熟期的春玉米大斑病在红边波谱内的响应较为敏感,尤其红边核心区(725~740 nm)的光谱一阶微分与病害严重程度间存在明显地单调变化关系,具有非常显著的负相关性;同时,该文所提病害监测指数与病情指数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其相关系数达到了0.995 0,最后结果表明利用红边一阶微分指数的对病害程度的聚类总体精度达到100.0%,指数值分布稳定性也更高,具有在遥感监测业务中应用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病害 光谱分析 春玉米 大斑病 红边 光谱一阶微分
下载PDF
玉米对青枯病的抗性遗传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席章营 任和平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76-80,共5页
对由腐霉菌引起的玉米青枯病的抗性遗传研究结果表明,玉米对青枯病的抗性表现为数量性状遗传,且以加性基因效应为主。杂种F_1的抗性接近双亲的平均值,F_2较F_1的感病程度略有增加。回交后代的病害反应型有向轮回亲本靠近的倾向。在玉米... 对由腐霉菌引起的玉米青枯病的抗性遗传研究结果表明,玉米对青枯病的抗性表现为数量性状遗传,且以加性基因效应为主。杂种F_1的抗性接近双亲的平均值,F_2较F_1的感病程度略有增加。回交后代的病害反应型有向轮回亲本靠近的倾向。在玉米抗青枯病育种中,要重视抗源的筛选和抗性配合力的测定,只有选用高抗玉米青枯病的亲本,才能组配出理想的抗病杂交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青枯病 腐霉菌 抗病性 遗传
下载PDF
黑龙江省中南部地区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变异的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李春霞 苏俊 +5 位作者 龚士琛 宋锡章 阎淑琴 李国良 扈光辉 王明泉 《玉米科学》 CAS CSCD 2003年第4期80-81,共2页
对黑龙江省中南部玉米主产区采集的90份玉米大斑病叶标本分离得到50个菌株,通过带有不同抗病基因的寄主接种鉴定。结果表明,存在有玉米大斑病2号生理小种。
关键词 黑龙江 中南部地区 玉米 大斑病 生理小种 菌株 寄主 接种鉴定
下载PDF
不同玉米品种对小斑病和弯孢霉叶斑病的抗病性分析 被引量:11
5
作者 邢光耀 杜学林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5-78,共4页
对20个玉米品种分别对小斑病和弯孢霉叶斑病的抗病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种对小斑病和弯孢霉叶斑病存在着一定的抗病性差异,其中玉米小斑病的发病程度为中偏重,并将这20个玉米品种划分为高感、中感和中抗三种抗病类型;弯孢... 对20个玉米品种分别对小斑病和弯孢霉叶斑病的抗病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种对小斑病和弯孢霉叶斑病存在着一定的抗病性差异,其中玉米小斑病的发病程度为中偏重,并将这20个玉米品种划分为高感、中感和中抗三种抗病类型;弯孢霉叶斑病为轻发生,并将20个玉米品种划分为中感和中抗两种抗病类型。此外,还利用柱形图对小斑病和弯孢霉叶斑病的发病程度进行了对比。并分析了影响其发生的因素主要是品种的抗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小斑病 弯孢霉叶斑病 抗病性
下载PDF
不同玉米自交系对大斑病和灰斑病抗性分析 被引量:10
6
作者 温义鹏 李成军 +5 位作者 于培洋 从方志 郭宝贵 朱秀森 姜傅俊 刘伟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35-137,共3页
选择10个我国北方常用玉米自交系,进行大斑病和灰斑病的抗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玉米自交系的大斑病和灰斑病存在不同的抗性差异。其中,对大斑病抗病的自交系有吉853、昌7-2、四-287和四-444;对灰斑病抗病的自交系有丹988。从大斑病和... 选择10个我国北方常用玉米自交系,进行大斑病和灰斑病的抗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玉米自交系的大斑病和灰斑病存在不同的抗性差异。其中,对大斑病抗病的自交系有吉853、昌7-2、四-287和四-444;对灰斑病抗病的自交系有丹988。从大斑病和灰斑病发生时间看,两者均在玉米抽雄期以后发生,防治较为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自交系 大斑病 灰斑病 发病率
原文传递
不同玉米自交系对小斑病和灰斑病的抗性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邢光耀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40-143,共4页
对10个玉米自交系进行了小斑病和灰斑病的抗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玉米自交系对小斑病和灰斑病存在着一定的抗性差异,其中对小斑病较为抗病的自交系有308、聊122和浚92-6;对灰斑病较为抗病的自交系有H21、478和浚92-6;对小斑病和灰斑病... 对10个玉米自交系进行了小斑病和灰斑病的抗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玉米自交系对小斑病和灰斑病存在着一定的抗性差异,其中对小斑病较为抗病的自交系有308、聊122和浚92-6;对灰斑病较为抗病的自交系有H21、478和浚92-6;对小斑病和灰斑病都有较好抗性的有浚92-6、308和47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自交系 小斑病 灰斑病 抗病性
下载PDF
2016年黑龙江省玉米大斑病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8
8
作者 孙丽萍 张思奇 +2 位作者 赵同雪 徐澜坤 李永刚 《东北农业科学》 2017年第4期36-38,共3页
为充分了解黑龙江省玉米大斑病的发生动态及危害情况,2016年选择在黑龙江8个地级市50个地点对玉米大斑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50个不同地理区域玉米大斑病均有发生,但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大庆市让胡路区发病最轻,病情指数为1.48,哈尔... 为充分了解黑龙江省玉米大斑病的发生动态及危害情况,2016年选择在黑龙江8个地级市50个地点对玉米大斑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50个不同地理区域玉米大斑病均有发生,但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大庆市让胡路区发病最轻,病情指数为1.48,哈尔滨市双城区周家镇发病最重,病情指数为60.37,但8个地级市之间玉米大斑病发生程度不存在显著差异。总体上说,黑龙江省玉米大斑病不同地理区域病害发生不均衡,田间病原物的数量丰富,预测2017年黑龙江省玉米大斑病中等程度发生,局部地区玉米大斑病有严重发生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省 玉米 大斑病 调查 预测
原文传递
解淀粉芽孢杆菌B9601-Y2对玉米叶斑病的防治效果 被引量:4
9
作者 谢兰芬 何鹏飞 +3 位作者 吴毅歆 肖春 易加红 何月秋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30-135,共6页
采用凹玻片法测定解淀粉芽孢杆菌B9601-Y2(Y2)发酵液、上清液和芽孢对4种病害的孢子萌发抑制率,研究Y2对玉米叶斑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Y2发酵液、上清液和芽孢对大斑病菌抑制率分别为82.72%、76.71%、4.89%,对小斑病菌抑制率分别为88... 采用凹玻片法测定解淀粉芽孢杆菌B9601-Y2(Y2)发酵液、上清液和芽孢对4种病害的孢子萌发抑制率,研究Y2对玉米叶斑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Y2发酵液、上清液和芽孢对大斑病菌抑制率分别为82.72%、76.71%、4.89%,对小斑病菌抑制率分别为88.04%、82.85%、5.63%,对圆斑病菌抑制率分别为84.90%、79.90%、10.81%,对弯孢霉叶斑病菌抑制率分别为98.79%、95.05%和6.23%。温室盆栽试验表明,Y2的最佳施用浓度为1×10~7CFU/m L,最佳施药时间为接种病菌前8 h,对4种叶斑病的预防效果分别达80.83%、84.62%、84.33%和87.74%。田间试验表明,Y2悬浮剂对4种病害的预防效果分别为65.90%、69.21%、67.97%和70.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玉米叶斑病 大斑病 小斑病 圆斑病 弯孢霉叶斑病 生防菌
原文传递
玉米自交系对大斑病和普通锈病的抗病性分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张燕 曾珠 +3 位作者 吴鹏丽 张鹏安 卿茂文 陈波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35-139,共5页
通过对61份玉米自交系大斑病和普通锈病的自然发病调查,以综合指数为依据,采用群体逐级分类法进行抗性分级。结果表明,对大斑病表现抗病和免疫的自交系分别有7份和8份,分别占供试材料的11.48%和13.11%;对锈病表现抗病和高抗(或免疫)的... 通过对61份玉米自交系大斑病和普通锈病的自然发病调查,以综合指数为依据,采用群体逐级分类法进行抗性分级。结果表明,对大斑病表现抗病和免疫的自交系分别有7份和8份,分别占供试材料的11.48%和13.11%;对锈病表现抗病和高抗(或免疫)的自交系分别有10份和6份,分别占供试材料的16.39%和9.84%,是西昌地区配制抗病杂交组合的适宜亲本。少数新选系对大斑病和锈病抗性表现较好,表明从西南高原玉米地方品种中选育优良抗病材料是可行的。高感和高抗型自交系也可作为玉米大斑病和普通锈病抗性机理研究的理想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自交系 大斑病 普通锈病 抗病性
原文传递
玉米品种对山西各地区大斑病生理小种抗性初探 被引量:6
11
作者 张治家 张红 杜慧平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6期56-60,共5页
从山西几个主要玉米产区(运城地区、忻州地区、晋东南地区)采集玉米大斑病标样,经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寄主进行鉴定,分别为n、0、123n 3个玉米大斑病的生理小种。为明确市场玉米品种对各区化小种的抗性情况,对22个玉米品种进行了... 从山西几个主要玉米产区(运城地区、忻州地区、晋东南地区)采集玉米大斑病标样,经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寄主进行鉴定,分别为n、0、123n 3个玉米大斑病的生理小种。为明确市场玉米品种对各区化小种的抗性情况,对22个玉米品种进行了田间菌株接种,并鉴定了其抗病性。结果表明,山西省当前种植的玉米品种对玉米大斑病的抗性水平极低,高感病品种占4.5%,高抗病品种占13.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品种 玉米大斑病 抗病性
下载PDF
杀菌剂对玉米大斑病菌的抑菌效果测定 被引量:6
12
作者 董怀玉 张明会 +4 位作者 徐秀德 姜钰 王丽娟 曲晓丽 李慧斌 《农业科技通讯》 2010年第3期42-44,47,共4页
经室内抑菌、毒力测定表明,不同药剂对玉米大斑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不同;玉米大斑病菌对化学药剂表现敏感,但敏感程度不同,药剂的EC50值越小、斜率越大,表明病菌对药剂的敏感性越高,抑菌效果越好。筛选出代森锰锌、敌克松、扑海因等... 经室内抑菌、毒力测定表明,不同药剂对玉米大斑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不同;玉米大斑病菌对化学药剂表现敏感,但敏感程度不同,药剂的EC50值越小、斜率越大,表明病菌对药剂的敏感性越高,抑菌效果越好。筛选出代森锰锌、敌克松、扑海因等对玉米大斑病菌抑制效果最好的药剂,可作为防治该病害的首选药剂,并为生产上玉米大斑病的化学防治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大斑病 杀菌剂 抑菌效果
下载PDF
玉米黄早4改良系的配合力及其对青枯病的抗性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席章营 任和平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1年第3期244-250,共7页
本文对3个黄早4改良系新黄4、潘黄4和黄改114的配合力及其对玉米青枯病的抗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3个改良系在籽粒品质上优于黄早4,但在单株产量、百粒重和穗重上的一般配合力均低于黄早4;2)3个改良系的特殊配合力方差,在较多的性... 本文对3个黄早4改良系新黄4、潘黄4和黄改114的配合力及其对玉米青枯病的抗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3个改良系在籽粒品质上优于黄早4,但在单株产量、百粒重和穗重上的一般配合力均低于黄早4;2)3个改良系的特殊配合力方差,在较多的性状上高于黄早;3)在对玉米青枯病的抗性上,黄改114的抗性一般配合力显著高于黄早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配合力 青枯病 抗病性 改良系
下载PDF
斯高威尔刺盘孢菌次生代谢产物分离纯化及其对大斑凸脐蠕孢菌的抑制作用
14
作者 于惠源 张爱民 +2 位作者 陈明卿 席雪冬 于志国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70-376,共7页
采用硅胶柱层析、凝胶柱层析、薄层层析和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对一株斯高威尔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scovillei次生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得到两个化合物1和2,结构经波谱综合解析并与文献数据比对,确认化合物1为未见文献报道的神经酰胺... 采用硅胶柱层析、凝胶柱层析、薄层层析和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对一株斯高威尔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scovillei次生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得到两个化合物1和2,结构经波谱综合解析并与文献数据比对,确认化合物1为未见文献报道的神经酰胺类化合物6-甲基-12-羟基-十四烷基-N-(2′,3′,4′-三羟基丁基)-2E,4Z-二烯酰胺,化合物2为已知化合物sambutoxin。抑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两个化合物均对大斑凸脐蠕孢菌Exserohilum turcicum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EC_(50)值分别为11.43μg/mL和18.42μg/mL。离体叶片法测定结果表明,化合物1在800μg/mL质量浓度下对玉米大斑病的相对防治效果可达84.8%,与对照药剂百菌清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高威尔刺盘孢菌 次生代谢产物 神经酰胺 大斑凸脐蠕孢菌 抑菌活性 玉米大斑病
下载PDF
Research Progress on Northern Leaf Blight in Corn 被引量:2
15
作者 ZHAO Yingnan WANG Zhenhua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09年第2期66-71,共6页
The northem corn leaf blight is one of the most serious diseases in maize production. 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etiology, generation law and control strategy, antigen identification, resistance mechanism and inheritanc... The northem corn leaf blight is one of the most serious diseases in maize production. 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etiology, generation law and control strategy, antigen identification, resistance mechanism and inheritance of this disease was discussed. And the research work which should be enhanced in China was pointed out, such as mechanism of resistance inheritance, developing function marker, gene mining, screening resistance resource and dominant physiological race in different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rn northern leaf blight PROGRESS
下载PDF
甜玉米小斑病抗性主效QTL挖掘 被引量:3
16
作者 蒋锋 陈趣 +4 位作者 陈青春 张姿丽 孙伟 王晓明 刘鹏飞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1-27,共7页
为对玉米小斑病抗性进行QTL定位,以甜玉米杂交组合‘T8’בT33’的200个F2代单株为遗传作图群体,构建遗传连锁图谱,通过对各单株叶片进行图像扫描进行抗病鉴定,定位QTL。结果表明,构建了全长1270.2cM的玉米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谱,... 为对玉米小斑病抗性进行QTL定位,以甜玉米杂交组合‘T8’בT33’的200个F2代单株为遗传作图群体,构建遗传连锁图谱,通过对各单株叶片进行图像扫描进行抗病鉴定,定位QTL。结果表明,构建了全长1270.2cM的玉米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谱,含214个SSR位点,标记间平均间距5.9cM。以全株、穗三叶和穗位叶的病斑面积比作为各单株小斑病抗性表型值,应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共检测到11个小斑病抗性QTL,分布于第3、4、5、6和9染色体上,单个QTL可解释5.08%~19.67%的表型变异。在第3染色体umc1746~bnlg1523和第5染色体bnlg603~mmc0081均同时检测到3个抗性指标的主效QTL,各主效QTL的贡献率均>10.00%。在第3染色体umc1399~umc1307同时检测到穗三叶和穗位叶病斑面积比相关QTL,贡献率分别为5.08%和9.4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玉米 小斑病 病斑图像识别 QTL
原文传递
黑龙江省玉米大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被引量:2
17
作者 邱磊 蒋佰福 +5 位作者 牛忠林 吴丽丽 靳晓春 李如来 朱宝国 高雪冬 《现代农业科技》 2022年第20期78-79,83,共3页
本文介绍了玉米大斑病的发病症状及发病规律,分析了影响黑龙江省玉米大斑病发生的因素,包括品种抗病性不足、天气因素、玉米连作、施肥不合理等,并提出了选用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化学防治、减少侵染源等防治措施,以期为黑龙江省玉... 本文介绍了玉米大斑病的发病症状及发病规律,分析了影响黑龙江省玉米大斑病发生的因素,包括品种抗病性不足、天气因素、玉米连作、施肥不合理等,并提出了选用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化学防治、减少侵染源等防治措施,以期为黑龙江省玉米稳产高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斑病 发病症状 发病规律 影响因素 防治措施 黑龙江省
下载PDF
双株栽培模式对玉米大斑病流行时间动态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傅俊范 刘震 +2 位作者 景殿玺 周如军 薛彩云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41-145,152,共6页
双株栽培模式是辽宁省玉米生产的新型栽培模式,包括双株定向栽培模式和双株紧靠栽培模式。根据植物病害流行学原理,通过田间试验设计及人工接种技术,对双株定向栽培模式、双株紧靠栽培模式和常规栽培模式下玉米大斑病发生流行动态进行... 双株栽培模式是辽宁省玉米生产的新型栽培模式,包括双株定向栽培模式和双株紧靠栽培模式。根据植物病害流行学原理,通过田间试验设计及人工接种技术,对双株定向栽培模式、双株紧靠栽培模式和常规栽培模式下玉米大斑病发生流行动态进行比较研究。调查研究发现,双株定向栽培模式和双株紧靠栽培模式的病情指数低于常规栽培模式。通过SPSS 11.5软件对比分析,Logistic模型适用于描述双株定向栽培模式、双株紧靠栽培模式和常规栽培模式下玉米大斑病流行时间动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大斑病 栽培模式 病害比较流行学
原文传递
吉林省玉米品种资源抗大斑病组分测定和抗性评价 被引量:3
19
作者 冷廷瑞 刘汉臣 +3 位作者 卜瑞 杨君 程威娜 董百春 《现代农业科技》 2010年第16期162-164,166,共4页
通过分析引起病害发生的重要因子,组建利用综合感病指数评价品种抗性模型,即:综合感病指数=单株病斑数(侵染几率)×相对产孢量×病斑大小。根据该公式,综合病指值越大,表示该品种感病越重,抗病性越弱;反之,表示该品种感病越轻,... 通过分析引起病害发生的重要因子,组建利用综合感病指数评价品种抗性模型,即:综合感病指数=单株病斑数(侵染几率)×相对产孢量×病斑大小。根据该公式,综合病指值越大,表示该品种感病越重,抗病性越弱;反之,表示该品种感病越轻,抗病性越强。利用这种方法对100余份国内和引自美国的玉米自交系及杂交种进行抗大斑病组份测定和抗性评价,选出对大斑病免疫或高抗玉米品种74份,既可用于农业生产,又可用于抗病育种资源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斑病 组份测定 抗性评价
下载PDF
玉米对小斑病和弯孢霉叶斑病的抗性与降雨量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1
20
作者 邢光耀 杜学林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6-30,共5页
本试验主要分析了不同玉米品种小斑病和弯孢霉叶斑病的抗性与降雨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近三年来在聊城,玉米小斑病比弯孢霉叶斑病发生重,其发病程度主要受到7月和8月份总降雨量的影响,发病程度随降雨量的增加而明显加重,且其抗病性... 本试验主要分析了不同玉米品种小斑病和弯孢霉叶斑病的抗性与降雨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近三年来在聊城,玉米小斑病比弯孢霉叶斑病发生重,其发病程度主要受到7月和8月份总降雨量的影响,发病程度随降雨量的增加而明显加重,且其抗病性越弱病情增加越明显,但6月下旬的降雨量对小斑病发病程度的影响比对弯孢霉叶斑病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小斑病 弯孢霉叶斑病 抗病性 降雨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