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0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都市圈建设: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 被引量:84
1
作者 张学良 林永然 《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6-55,共10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区域发展战略的不断实施,我国区域政策的精准度不断提高,区域合作机制不断完善,区域协调发展取得了较大成绩。然而当前的区域协调发展仍然面临着行政壁垒束缚、协调机制不完善、规划尺度过大等现实挑战。小尺度、跨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区域发展战略的不断实施,我国区域政策的精准度不断提高,区域合作机制不断完善,区域协调发展取得了较大成绩。然而当前的区域协调发展仍然面临着行政壁垒束缚、协调机制不完善、规划尺度过大等现实挑战。小尺度、跨区域、精准化的都市圈建设是区域协调发展中的重要一环。新时代为更好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提高区域政策的精准性,应当及时推进跨区域层面的都市圈建设。促进都市圈建设应当以促进要素流动、明确区域分工、加强城市治理和协调机制建设,形成都市圈"功能—产业—人口—空间—公共服务"相协调的发展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市圈建设 区域协调发展 区域政策
下载PDF
1990年以来湖南人口与经济重心及其演化 被引量:48
2
作者 林思宇 王良健 马中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31-38,共8页
人口应与经济协调发展,以湖南省为例,采用重心理论分析了湖南省1990年以来的人口、GDP、三大产业重心的区域分布特征,并探讨了重心动态演化的原因。实证表明:1湖南省人口、经济分布存在不均衡性,主要表现为西南与东北的差异。2从移动方... 人口应与经济协调发展,以湖南省为例,采用重心理论分析了湖南省1990年以来的人口、GDP、三大产业重心的区域分布特征,并探讨了重心动态演化的原因。实证表明:1湖南省人口、经济分布存在不均衡性,主要表现为西南与东北的差异。2从移动方向上来看,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的移动方向一致,均由西南向东北移动;从移动幅度和移动速度上看,人口重心的移动滞后于经济重心的移动。3均衡性表现为偏移距离按第一产业产值重心、GDP重心、第三产业产值重心、人口重心、第二产业产值重心的顺序逐步降低,且各要素分布逐渐均衡化。4第一产业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是经济重心移动的主要力量。最后对湖南的人口合理分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重心 经济重心 重心动态演化 区域协调发展 湖南省
原文传递
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演变特征:空间收敛的视角 被引量:44
3
作者 陈丰龙 王美昌 徐康宁 《财贸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28-143,共16页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贯彻新时期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大战略部署之一。本文使用校准后的城市卫星灯光数据,从空间收敛的视角来分析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演变特征。结果显示,在考虑空间互动关系的前提下,中国城市经济增长总体上...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贯彻新时期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大战略部署之一。本文使用校准后的城市卫星灯光数据,从空间收敛的视角来分析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演变特征。结果显示,在考虑空间互动关系的前提下,中国城市经济增长总体上存在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基于不同空间权重的估计结果都支持了这一结论。基于空间溢出的学习效应、分享效应、竞争效应等是不同城市实现经济收敛的内在机制。进一步研究还发现,在过去的20年中,城市群收敛并不是中国俱乐部收敛的普遍现象,俱乐部收敛仅出现在相对富裕的城市群内。但高铁开通后,大多城市群的表现发生了逆转,经济增长基本呈现出收敛的趋势。本文的研究从一个更为客观的视角评估了中国城市层面区域协调发展的空间特征,对当前中国城市群发展战略以及高铁在中国经济的作用有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协调发展 空间收敛 卫星灯光数据
原文传递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差距的演变 被引量:35
4
作者 张红梅 李善同 许召元 《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8-87,共10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差距经历了重大演变。基于现价人均GDP加权基尼系数、加权变异系数和最大最小值之比,将区域差距演变划分为五个阶段:1978~1990年的大幅缩小阶段、1991~1996年的快速扩大阶段、1997~2004年的缓慢扩大阶段、200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差距经历了重大演变。基于现价人均GDP加权基尼系数、加权变异系数和最大最小值之比,将区域差距演变划分为五个阶段:1978~1990年的大幅缩小阶段、1991~1996年的快速扩大阶段、1997~2004年的缓慢扩大阶段、2005~2014年的显著缩小阶段、2015年至今出现缓慢扩大现象的阶段。我国区域差距的演变主要受区域政策及全球经济状况、国家发展战略、宏观经济结构等的影响。区域政策的设计顺应了国内外经济形势,且控制好了设计的时间节点,总体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差距在缩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革开放 区域差距 区域协调发展
下载PDF
数字经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29
5
作者 斯丽娟 《理论与改革》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3-85,150,151,共15页
区域协调发展是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数字经济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传统的时空约束,有效畅通区域间要素流动。从历史逻辑出发,我国区域经济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由低水平区域均衡到效率优先导向的区域非均衡... 区域协调发展是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数字经济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传统的时空约束,有效畅通区域间要素流动。从历史逻辑出发,我国区域经济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由低水平区域均衡到效率优先导向的区域非均衡,再到区域统筹协调转向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的演进历程。从理论逻辑的角度,数字经济能够通过价值分配环节赋能资源有效配置;通过价值实现环节赋能市场变革;通过价值创造环节赋能区域间分工协作,从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现阶段,数字经济对于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具有良好的政策优势和基础条件,但仍面临“数字鸿沟”现象不断扩大、新型数字基础设施不足、地方数字治理方式单一、数字经济发展政策体系有待完善等难题。为此,完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差异化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加快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融合,构建区域间数字经济协调发展机制,有利于弥合区域间“数字鸿沟”,通过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区域协调发展 区域分工协作 市场结构变革 资源有效配置
下载PDF
迈向现代化的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探索 被引量:29
6
作者 孙久文 胡俊彦 《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10,共10页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一宏伟目标的重要动力。面向“十四五”以及未来更长时期,应将城镇化与科技创新作为区域协调发展的强大动力,以区域协调...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一宏伟目标的重要动力。面向“十四五”以及未来更长时期,应将城镇化与科技创新作为区域协调发展的强大动力,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为方向引领,以区域重大战略为轴点支撑,不断优化城镇体系并强化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以功能性平台建设推进区域经济创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协调发展 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现代化
下载PDF
资源枯竭型城市扶持政策、制造业升级与区域协调发展 被引量:27
7
作者 余林徽 马博文 《中国工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37-155,共19页
制造业发展水平不足是造成资源枯竭地区经济落后于其他地区的重要因素,如何通过扶持政策实现制造业转型,扶持政策对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起到多大贡献,尚未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本文基于资源枯竭型城市扶持政策构造准自然实验,运用交错... 制造业发展水平不足是造成资源枯竭地区经济落后于其他地区的重要因素,如何通过扶持政策实现制造业转型,扶持政策对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起到多大贡献,尚未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本文基于资源枯竭型城市扶持政策构造准自然实验,运用交错型双重差分法研究扶持政策对当地制造业升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并对交错型双重差分法的处理效应异质性进行充分讨论,同时阐述了扶持政策对于缩小区域间制造业和经济发展差距的贡献度。本文研究发现:资源枯竭型城市扶持政策的实施对提升入选地区的制造业复杂度有显著作用。机制分析表明,扶持政策在宏观层面通过产出调整促进制造业升级,在微观层面通过降低高技术企业税收负担、提高企业利润率、激发企业生产和研发积极性,促进制造业转型。异质性分析显示,政策效果在非集中供暖地区和非森工城市更明显,非国有企业享受到的政策红利更多。进一步分析发现,资源枯竭城市扶持政策在缩小制造业发展差距上的贡献为1.12%,在缩小经济发展差距上的贡献为0.56%。本文的结论为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和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经验证据,丰富了资源枯竭型城市扶持政策效果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枯竭型城市 制造业升级 扶持政策 区域协调发展 交错型双重差分法
原文传递
建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被引量:27
8
作者 刘志彪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8-26,共9页
'胡焕庸线'长期稳定的事实说明它是约束中国区域联动、协调发展的基本问题。以交通、人口—产业集聚和信息化突破地理本性的约束,是破解'胡焕庸线'、建设现代化区域体系的主要思路。当前中国北方地区'铁锈化'... '胡焕庸线'长期稳定的事实说明它是约束中国区域联动、协调发展的基本问题。以交通、人口—产业集聚和信息化突破地理本性的约束,是破解'胡焕庸线'、建设现代化区域体系的主要思路。当前中国北方地区'铁锈化'现象蔓延的趋势,有体制转轨和经济开放方面的特殊原因。尤其是东北地区工业文明衰退的现象,与沿海地区率先嵌入全球价值链、实施两头在外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快速地打断了东北地区与沿海地区国内价值链的循环联系有直接关系的问题。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联动、协调发展新机制,需要破除长期存在的'行政区经济'现象,构建'中心城市——城市群——经济带(经济区)'的空间布局结构,调整产业政策的行使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协调发展 胡焕庸线 北方经济铁锈化 行政区经济
原文传递
地方制度视域下区域协调发展法制框架研究 被引量:24
9
作者 周叶中 刘诗琪 《法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8-35,共8页
行政区划的刚性约束与生产要素的跨区域流动和公共事务的跨域治理存在结构性偏差,这是政府主导区域协调发展的现实基础。区域协调发展涉及地方政府与市场的协调、地方政府之间的协调、以及中央与地方事权的界定划分,它实际指向了地方制... 行政区划的刚性约束与生产要素的跨区域流动和公共事务的跨域治理存在结构性偏差,这是政府主导区域协调发展的现实基础。区域协调发展涉及地方政府与市场的协调、地方政府之间的协调、以及中央与地方事权的界定划分,它实际指向了地方制度的总体范畴与整体框架,因此需要在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下依据地方制度的理论框架,结合区域协调发展的生成动因,对区域协调发展中的核心关系进行梳理,进而构建出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分工相协调、行政区域划分稳定性与适应性相协调、地方执行中央事权的协调、地方自主权行使的区域协调等四位一体的法制协调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协调发展 中央与地方关系 跨域治理 地方制度 区域法制
原文传递
自贸试验区建设推动了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吗 被引量:24
10
作者 王恕立 吴楚豪 《国际贸易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7-31,共15页
本文使用2002—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对自贸试验区建设引致的区域经济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自贸试验区建设显著降低了属地省份与其他省份的经济周期同步性,产生经济效应的影响范围介于1000~2000公里,在同板块(梯队)... 本文使用2002—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对自贸试验区建设引致的区域经济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自贸试验区建设显著降低了属地省份与其他省份的经济周期同步性,产生经济效应的影响范围介于1000~2000公里,在同板块(梯队)间产生的负向作用要大于不同板块(梯队)间产生的负向作用。进一步分析发现,自贸试验区属地省份与非自贸试验区属地省份间均存在转移效应,同为自贸试验区属地省份间的转移效应更为突出;在考虑了双边经贸合作的情况下,自贸试验区建设显著降低了其他省份的实际GDP增长率,中部和西部等内陆自贸试验区的负向影响更为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贸试验区 经济周期同步性 区域协同发展 空间差分模型
原文传递
科技创新、政府干预与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发展 被引量:22
11
作者 杨仁发 沈忱 《统计与信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4-33,共10页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对于解决新时代下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以及畅通国内大循环具有重要意义。理论分析科技创新对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采用2007—2018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拓展分析政府干预的调节效应。...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对于解决新时代下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以及畅通国内大循环具有重要意义。理论分析科技创新对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采用2007—2018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拓展分析政府干预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科技创新能够有效提升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发展水平,但科技创新对区域资源环境系统的促进作用比对区域经济系统更大,对区域生活系统的协调发展存在一定的抑制作用;科技创新对长江上、中、下游地区城市区域协调发展的促进效应存在递减规律。政府干预对科技创新驱动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发展具有正向的调节作用,且存在双门槛效应。为更好地发挥科技创新的驱动作用,应正确认识政府干预在不同发展水平地区的差异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协调发展 长江经济带 科技创新 政府干预 门槛效应
下载PDF
数字经济、要素配置与区域技术收敛 被引量:18
12
作者 曾祥炎 魏蒙蒙 周健 《经济经纬》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13,共11页
随着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数字经济能否成为缩小地区差距的“加速器”备受关注,其中,数字经济能否促进技术收敛尤为关键。基于要素配置视角,从理论和经验两个方面探讨了数字经济对区域技术收敛的影响及传导机制。研究表明:(1)我国区域内技... 随着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数字经济能否成为缩小地区差距的“加速器”备受关注,其中,数字经济能否促进技术收敛尤为关键。基于要素配置视角,从理论和经验两个方面探讨了数字经济对区域技术收敛的影响及传导机制。研究表明:(1)我国区域内技术创新水平、技术创新质量以及技术创新数量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特征,即随着时间推移,技术创新差距逐渐缩小并最终收敛于稳定状态,在考虑经济发展水平、政府支持程度等影响因素时,结论依然保持不变;(2)数字经济能够有效推动区域技术收敛,且数字经济推动技术创新数量收敛的速度要快于推动技术创新质量收敛的速度,经过内生性问题处理以及替换核心解释变量等检验后仍具有较好的稳健性;(3)数字经济能够通过优化劳动力要素与资本要素的配置促进区域技术收敛。研究结论为高质量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深入实施数字经济战略提供了一定的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技术收敛 要素配置 区域协调发展
下载PDF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人口与经济重心演进态势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0
13
作者 梁龙武 先乐 陈明星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93-103,共11页
区域协调发展是中国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基于此,文章采用1978─2018年中国省域人口和GDP数据,探究四大区域人口与经济重心演进态势及其影... 区域协调发展是中国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基于此,文章采用1978─2018年中国省域人口和GDP数据,探究四大区域人口与经济重心演进态势及其影响机制。结果显示:(1)四大区域人口与经济重心演进态势差异显著。整体上,人口重心东部向西南移动,中部向东北移动,西部向西北移动,东北向西南移动;经济重心东部向西南移动,中部移动方向持续变化,西部和东北均向西南和东北往复移动。(2)社会经济要素对区域人口密度的影响系数整体较小,工业化水平、交通便利度对人口密度影响相对较大。(3)工业化水平、市场繁荣度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相对较大,城镇化与交通便利度对经济增长影响相对较小,经济增长应遵循多要素累积效应的阶段性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重心 经济重心 重心演进态势 工业化水平 城市化水平 区域协调发展
原文传递
实现健康城镇化的空间规划途径 被引量:16
14
作者 吕斌 陈睿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B11期65-68,74,共5页
我国多数城市与区域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逐渐面临资源、环境、人口、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压力,地方政府也意识到跳出城市之外来谋求城市发展。以区域空间协调、空间管制和重大设施布局为对象的空间规划在开放市场条件下和快速城市化时期逐... 我国多数城市与区域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逐渐面临资源、环境、人口、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压力,地方政府也意识到跳出城市之外来谋求城市发展。以区域空间协调、空间管制和重大设施布局为对象的空间规划在开放市场条件下和快速城市化时期逐渐成为上级政府实施宏观调控、引导地方各级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依据。本文对快速城市化时期区域空间开发矛盾的本质进行了分析,并认为空间规划管理的失误贻误了缓解空间矛盾的时机,而应当通过城市间的区域协调、市域内的城乡统筹、以及空间规划资源的整合以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基于这一发展规划理念提出社会经济转型期面向空间矛盾的区域空间规划方法的“十个转变”,并以山东半岛城市群空间发展规划为例进行了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规划 区域协调 城乡统筹 健康 城市化 十个转变
下载PDF
高等教育改革如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以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为例 被引量:20
15
作者 卓泽林 杨体荣 马早明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35-43,共9页
构建协调发展的区域是当前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重要思路,是迎击当前社会发展阶段主要矛盾的关键策略。高等教育以其在知识生产与传播、技术创造与升级、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的作用,贡献于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的开发。以高等教育改革促进... 构建协调发展的区域是当前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重要思路,是迎击当前社会发展阶段主要矛盾的关键策略。高等教育以其在知识生产与传播、技术创造与升级、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的作用,贡献于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的开发。以高等教育改革促进区域新发展,其内涵在于改变高等教育资源的组合方式,助力实现以人才驱动为核心的区域发展;以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拓展资源网络,推动内外联动式的区域发展;以高等教育社会服务功能的转型升级,高效率落实知识型区域发展。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中,高等教育面临着多种类型的挑战,突出表现为新型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制度壁垒、国际交流合作中新型全球化的考验、高校与社会互动中的多维文化挑战。为此,高校应围绕高等教育规律和区域发展规律进行人才培养工作改革,为新时代区域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合作搭建多维保障体系,以区域发展需求为准则来调整高校与社会互动中的权责边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改革 区域协调发展 京津冀 长三角 粤港澳大湾区
下载PDF
跨区域协同创新系统绩效测度与优化研究 被引量:18
16
作者 吴卫红 冯兴奎 +1 位作者 张爱美 唐方成 《科研管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9-36,共8页
在明晰跨区域协同创新绩效内涵的基础上,构建跨区域协同创新复合系统,通过测算区域间协同投入和协同产出表征不同区域创新主体间的协同联系,采用DEA-Tobit两阶段模型对2013年—2016年间长三角地区和京津冀地区的跨区域协同创新绩效进行... 在明晰跨区域协同创新绩效内涵的基础上,构建跨区域协同创新复合系统,通过测算区域间协同投入和协同产出表征不同区域创新主体间的协同联系,采用DEA-Tobit两阶段模型对2013年—2016年间长三角地区和京津冀地区的跨区域协同创新绩效进行测度,结合新经济地理学对测度结果进行剖析,进而对关键影响因素进行识别与验证,研究发现:(1)长三角内部各区域间协同创新绩效水平呈阶梯状多元化分布,其中江浙沪各自与皖的协同创新绩效水平高于江浙沪彼此间的协同创新绩效水平;(2)京津冀内部各区域间协同创新绩效水平呈极端化分布,京津和京冀协同创新绩效很高,津冀协同创新绩效水平较低;(3)长三角地区整体协同创新绩效水平高于京津冀地区;(4)区域间协同度对跨区域协同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地理邻近性的影响较大,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的影响较小。最后提出了提升跨区域协同创新绩效的优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区域协同创新绩效 区域协调发展 京津冀 长三角
原文传递
世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被引量:19
17
作者 汤梦玲 李仙 《中国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90-97,共8页
本文详细论述了世界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演变基本态势,深入分析了世界各国国家区域政策最新的发展方向,并提出了国际区域协同发展先进经验对中国区域协同发展的若干启示。启示之一是进一步提高对缩小区域差距重要性的认识;启示之二是采取... 本文详细论述了世界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演变基本态势,深入分析了世界各国国家区域政策最新的发展方向,并提出了国际区域协同发展先进经验对中国区域协同发展的若干启示。启示之一是进一步提高对缩小区域差距重要性的认识;启示之二是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促使区域绝对差距缩小转折点的到来;启示之三是尽快构建我国区域经济新体系,即空间市场一体化条件下的区域经济分工合作新体系——包括"四纵四横"的空间市场一体化的基本框架和"二实三虚"多层次区域分工合作新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协同发展 国际经验 对中国的启示
下载PDF
区域协调发展背景下流动人口回流的空间意愿及其政策含义 被引量:19
18
作者 林李月 朱宇 柯文前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515-1528,共14页
人口空间分布格局的改变既是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的结果,也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以流动人口的回流空间意愿作为切入点,采用全国性大规模抽样问卷调查数据,对流动人口回流的空间意愿、群体差异和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 人口空间分布格局的改变既是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的结果,也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以流动人口的回流空间意愿作为切入点,采用全国性大规模抽样问卷调查数据,对流动人口回流的空间意愿、群体差异和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探讨其对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的政策含义。研究发现,流动人口的回流意愿薄弱;对具有回流意愿的流动人口来说,回流空间的路径选择以返回原居地为主、乡镇中心和县城为辅。模型结果显示,流动人口回流空间选择不仅是其人力资本和流动经历正向选择的结果,也显著地受到流出地住房和流入地的就业收入和养老保险等因素的影响,而流出地的家庭需求和空间成本则无显著影响。在此背景下,政策制定者不能高估人口回流对人口流动空间格局和人口均衡发展的调整作用,也不能高估回流劳动力对流出地城镇化和城乡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而应加强流出地城镇自我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吸引人口主动回流,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的落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人口 回流空间意愿 区域协调发展 人口分布
原文传递
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测度——基于省级数据分析 被引量:18
19
作者 张可云 裴相烨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9-34,125,共6页
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基础设施通达程度和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三个角度,构建测算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和效用函数合成法分别测算一级指标权重,并用熵权法测算二级指标权重,对中国四大板块及31个省市自治区200... 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基础设施通达程度和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三个角度,构建测算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和效用函数合成法分别测算一级指标权重,并用熵权法测算二级指标权重,对中国四大板块及31个省市自治区2008-2017年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变化进行研究,同时分别以四大板块及省级区域数据为标准对全国层面数据进行测算,结果表明:东部地区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最高,之后依次是东北、中部和西部;除东北地区呈下降趋势外,其他三个地区均有所上升。在31个省市区中,东部地区省份的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整体高于中西部,各省份之间的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差距较大;除上海、北京、天津以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呈下降趋势外,其他省份均有所增加。在全国层面,区域协调发展水平虽然呈上升趋势但变化幅度不大。在问题区域中,落后地区的短板在于教育和医疗,膨胀区域的问题在于人口过多集聚导致效用降低,衰退区域的缺陷在于多数指标呈下降趋势。因此,落后地区应优先加大教育与医疗投入,膨胀区域既要加快各项指标间的均衡发展又要适当控制人口和经济活动集聚,衰退区域发展重点在于激发经济社会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协调发展 指标体系 熵权法 效用函数合成法
原文传递
长三角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及收敛性研究 被引量:16
20
作者 冯晓华 邱思远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8-43,共16页
文章使用全息映射时空地理加权生产函数模型(HM-GTWR),测度考虑要素时空溢出效应的长三角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以其衡量一体化背景下长三角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并使用核密度估计、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空间收敛模型研究其时... 文章使用全息映射时空地理加权生产函数模型(HM-GTWR),测度考虑要素时空溢出效应的长三角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以其衡量一体化背景下长三角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并使用核密度估计、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空间收敛模型研究其时空演变特征和敛散状况。研究发现:嵌入绿色GDP核算的HM-GTWR模型测度GTFP结果比CD生产函数测度结果平均高0.1281,表明一体化背景下的要素时空溢出效应对长三角城市GTFP有正向影响。在时序变化上,长三角城市群GTFP分布与非长三角城市群地区GTFP分布相异;在空间跃迁上,长三角城市GTFP存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情形。长三角城市群GTFP收敛速度比非长三角城市群地区快,并且长三角城市群会促进非长三角城市群地区GTFP绝对β收敛。2016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后,长三角城市GTFP收敛速度明显加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高质量发展 长三角一体化 要素时空溢出效应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区域协调发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