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科层式供给”到“合作化供给”——街区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个案分析 被引量:23
1
作者 何艳玲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6年第5期655-660,共6页
就经验层面而言,政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街区公共服务的直接供给主体,或者由政府先将服务分配给其代理组织———单位,然后再由单位直接分配到个人。这种基于政府科层体系的供给机制可称为“科层式供给”,其特征是供给渠道的垂直性和... 就经验层面而言,政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街区公共服务的直接供给主体,或者由政府先将服务分配给其代理组织———单位,然后再由单位直接分配到个人。这种基于政府科层体系的供给机制可称为“科层式供给”,其特征是供给渠道的垂直性和单向度性。在街区公共服务供给短缺甚至缺失的困境下,寻求可能而可行的街区公共服务供给机制便有了必然性。个案研究表明,目前的街区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已经从原来建立在行政权力基础上的“科层式供给”趋向于街区组织在资源交换基础上的“合作化供给”,并达成共同治理或共同生产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街区公共服务 科层式供给 合作化供给
下载PDF
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合作化”供给机制及其效度——基于武汉市爱家国际社区的调查与思考 被引量:9
2
作者 刘磊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17,共8页
公共文化服务在基层的下沉,既需要社区来推动,也需要辖区内的社团组织来补充,通过两者的有效合作来实现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本文以爱家国际社区为案例分析,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过程中,爱家国际社区为辖区内的社团组织提供基础性供... 公共文化服务在基层的下沉,既需要社区来推动,也需要辖区内的社团组织来补充,通过两者的有效合作来实现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本文以爱家国际社区为案例分析,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过程中,爱家国际社区为辖区内的社团组织提供基础性供给和竞争性供给,并积极推动了社团组织的成长与发展;而社团组织在享受社区公共文化资源的同时,也成为公共文化产品落实的嫁接者,发挥了"双向互动式"服务的驱动效应。笔者把这一新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称为"合作化"模式。同时也探究了新模式的可能性,合作的可能既源于社区"应付式"和"减压式"双重逻辑的推动,又基于社团组织合法性的认可和体制资源依附的选择。这一模式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多样化供给机制,促进了公共文化服务进一步下沉到基层,也达到了建设和谐社区的目的,并发挥了文化治理效应;不过这一模式也有明显的限度,管理制度的不善导致社区环境恶性发展,社区文化资源的过渡依赖造成独立自主性丧失,权力边界的模糊化致使双方功能角色的迷失。这些问题在双方的公共文化服务"合作化"供给中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公共文化服务 合作化供给 运行机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