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晋西北退耕地物种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王世昌 卢爱英 +1 位作者 王世裕 张先平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24-126,共3页
以晋西北偏关县退耕还林地为研究对象,在退耕5,4和3 a(分别为2000年,2001年,2002年)的退耕地分别取120个1 m×1 m的样方,在对照区取24个1 m×1 m的样方,对其进行调查,应用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及生态优势度等指标,综合测... 以晋西北偏关县退耕还林地为研究对象,在退耕5,4和3 a(分别为2000年,2001年,2002年)的退耕地分别取120个1 m×1 m的样方,在对照区取24个1 m×1 m的样方,对其进行调查,应用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及生态优势度等指标,综合测度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随着退耕时间的延长,退耕地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逐渐增大,生态优势度逐渐减小,退耕地的物种多样性比撂荒地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关县 物种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指数 退耕地
下载PDF
青海湟水河流域退耕还林地沙棘林生物量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赵串串 杨宁贵 +2 位作者 陆琦 董旭 辛文荣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14-118,共5页
基于标准株全收获法和平均生物量法,对青海湟水河流域退耕还地沙棘林生物量研究表明:生物量变幅在1895.94~17219.54kg/hm2,地上部分占56.20%~79.25%、地下部分占20.75%~43.80%。各器官生物量分布比例也不同,其顺序是根>枝>干&... 基于标准株全收获法和平均生物量法,对青海湟水河流域退耕还地沙棘林生物量研究表明:生物量变幅在1895.94~17219.54kg/hm2,地上部分占56.20%~79.25%、地下部分占20.75%~43.80%。各器官生物量分布比例也不同,其顺序是根>枝>干>叶。生物量与树高、地径、冠幅具有协同现象。生物量随树龄的增长符合Logistic生长模型,8a沙棘生长最快、经济系数最大,应适时间种或平茬等措施抚育林分。不同立地条件生物量亦存在较大差异,平坡>陡坡>斜坡>缓坡,半阴坡>阴坡>半阳坡>阳坡,下坡>脊部>中坡>上坡,黑钙土>棕钙土>栗钙土,盖度密>中>疏。降雨量、土壤水分含量与生物量变化一致,水分有效性高的种群,地上生物量所占比例大,单轴型个体多,觅养生长格局倾向于聚集型;水分有效性低的种群,地下生物量所占比例大,合轴型个体多,觅养生长格局倾向于游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湟水河流域 退耕还林 沙棘 标准株 生物量
下载PDF
青海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地沙棘林生物量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张学元 《林业调查规划》 2011年第4期25-27,共3页
基于标准株全收获法和平均生物量法,对青海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地沙棘林生物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生物量变幅在2 953.18~9 018.92 kg/hm2,10 a沙棘>8 a沙棘>3 a沙棘,地上部分占56.32%~72.65%,地下部分占27.35%~43.68%,各器官生... 基于标准株全收获法和平均生物量法,对青海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地沙棘林生物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生物量变幅在2 953.18~9 018.92 kg/hm2,10 a沙棘>8 a沙棘>3 a沙棘,地上部分占56.32%~72.65%,地下部分占27.35%~43.68%,各器官生物量顺序是根>枝>干>叶,生物量随树龄的增长符合Logistic生长模型,降雨量与生物量变化一致,水分有效性高的种群觅养生长格局倾向于聚集型,水分有效性低的种群觅养生长格局倾向于游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棘 生物量 退耕还林 黄土丘陵区
下载PDF
中国北方干旱化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143
4
作者 符淙斌 温刚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2年第1期22-29,共8页
在对东北西部(主要是吉林西部)和内蒙古东部进行调研和考察的基础上,对我国北方干旱化和生存环境的现状。它们的社会经济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在生态环境变化中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北方干旱化形势严峻,生态环... 在对东北西部(主要是吉林西部)和内蒙古东部进行调研和考察的基础上,对我国北方干旱化和生存环境的现状。它们的社会经济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在生态环境变化中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北方干旱化形势严峻,生态环境仍在继续恶化;(2)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加剧干旱化的一个主要因素;(3)位于气候和生态系统过渡带的半干旱区具有敏感性和可恢复性的双重特征,是干旱化研究的重点地区之一;(4)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和规划山川秀美的远景必须遵循生态规律;(5)有序人类活动是改善生态环境、防治北方干旱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6)生态治理的有序人类活动与包产到户的土地承包政策之间存在矛盾;(7)必须正确处理生态治理的投入、经营和效益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化 人类活动 退耕还林 生态环境 中国北方 气候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层次分析法在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中的应用 被引量:27
5
作者 王珠娜 史玉虎 +2 位作者 潘磊 陈磊夫 高新涛 《湖北林业科技》 2007年第3期1-4,共4页
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评价是当今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构建评价指标是评价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笔者根据退耕还林生态效益的主要影响因子,在设定多层次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AHP法计算各指标权重,以确定影响退耕还林生态效益的主要因素。结果表... 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评价是当今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构建评价指标是评价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笔者根据退耕还林生态效益的主要影响因子,在设定多层次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AHP法计算各指标权重,以确定影响退耕还林生态效益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退耕还林生态效益指标体系19个指标中,所占比重最大的5个指标依次为:土壤的侵蚀模数、地表径流量、土壤容重、枯落物层厚度和林草的覆盖率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生态效益 指标体系 层次分析法 效益评价
下载PDF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综合效益评价——以陕西省吴起县为例 被引量:16
6
作者 赖亚飞 朱清科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19-223,共5页
通过实地调查,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吴起县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的综合效益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退耕还林工程实施6 a来,吴起县水土流失现象得到有效遏制,自然灾害明显减少,农村产业结构得到合理转移,农民收入增加,生活... 通过实地调查,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吴起县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的综合效益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退耕还林工程实施6 a来,吴起县水土流失现象得到有效遏制,自然灾害明显减少,农村产业结构得到合理转移,农民收入增加,生活质量提高。在此基础上,针对吴起退耕还林工程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为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沟壑区 退耕还林(草) 生态效应 经济效应 社会效应
下载PDF
基于RS/GIS的中尺度地区退耕变化及其坡度分异研究 被引量:11
7
作者 张晓萍 李锐 +3 位作者 杨勤科 焦峰 温仲明 王飞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5年第8期388-392,共5页
应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办法,提取了黄土高原中尺度地区(延安示范区)2000-2003年间各土地利用数字图,进行动态监测,并与坡度图结合,对其土地利用及退耕合理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年前后,坡耕地、疏林地、造林地、草地类间发生... 应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办法,提取了黄土高原中尺度地区(延安示范区)2000-2003年间各土地利用数字图,进行动态监测,并与坡度图结合,对其土地利用及退耕合理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年前后,坡耕地、疏林地、造林地、草地类间发生了用地调整.坡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减少幅度为35.9%;园地增加比重达28.1%;造林地面积增大到了3年前的2.03倍;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改善.研究区坡度分异表明,沟沿线上以8~15°、15~25°的缓坡和稍陡坡地居多,沟沿线下以>35°的陡沟坡和<3°的平地比例居多.2003年的各利用类型中,70.73%的基本农田面积<15°,63.61%的园地集中在<25°,78.18%的乔灌林地分布在>25°,草地则集中在>25°的陡坡地,比重达75.49%,在地形上的分异比较合理.但是2000年坡耕地仍有64%未退耕,32.75%的面积大于侵蚀临界角25°,形成水土流失隐患.依据地形自然分异判定其合理性,加强科学规划和科技支撑是未来退耕中必需要解决的首要关键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地区 退耕变化 坡度分异 RS/GIS系统 遥感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
下载PDF
基于GIS的沂蒙山区退耕还林(草)规划方案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梁仁君 林振山 许汝贞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36-138,141,共4页
退耕还林(草)工程是改善我国生态环境,促进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工程和重要途径。尤其在沂蒙山区,多年来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制约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利用G IS技术,结合退耕还林的基本原则,通过空间分析的... 退耕还林(草)工程是改善我国生态环境,促进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工程和重要途径。尤其在沂蒙山区,多年来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制约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利用G IS技术,结合退耕还林的基本原则,通过空间分析的研究方法,对土地利用、坡度、河流、居民点等数据进行叠置处理,以获取退耕还林的区域面积。同时对退耕还林的时序及经济林分布问题也作了一定的探讨。结果显示:沂蒙山区坡度>25°需退耕还林的面积为5.47×104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沂蒙山区 退耕还林 规划 GIS
下载PDF
竹类在江西退耕还林工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被引量:6
9
作者 鲁顺保 丁贵杰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05年第3期239-243,共5页
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有助于促进农民增收,合理调整农产业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改变现行的、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减少水土流失、根治水患、改善人民的生活环境,发展农村经济。自2000年以来我国中西部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中存在一... 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有助于促进农民增收,合理调整农产业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改变现行的、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减少水土流失、根治水患、改善人民的生活环境,发展农村经济。自2000年以来我国中西部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中存在一些林种选择不合理,盲目扩大等问题。本文就退耕还林、还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通过对竹类的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点及退耕还林地的分析,阐述了竹类在退耕还林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分析了竹类在退耕还林工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竹类造林 生态建设 江西省
下载PDF
四川退耕还竹技术研究概述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其兵 高素萍 《四川林业科技》 2002年第3期68-72,共5页
在总结我国近年来退耕还林及退耕还竹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针对四川省的退耕还林的背景和特点 ,提出了四川退耕还竹的一套技术方法。
关键词 四川 退耕还竹技术 退耕还林 引种 造林技术 生态效益
下载PDF
我国退耕还林优化发展模式及对策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鹤荣 《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3年第5期70-73,共4页
通过对退耕还林的一批成功典型模式的总结、分析论述,探索退耕还林与农民脱贫致富相结合的路子,并根据西部的实际情况和《退耕还林条例》之规定,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 退耕还林 生态系统 生态环境建设
下载PDF
建始县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顺安 《湖北林业科技》 2007年第3期60-63,共4页
建始县是湖北省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重点县,通过近年来的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全县森林资源大幅提高并得到有效保护,森林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提升。针对建始县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现状,总结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保障措施... 建始县是湖北省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重点县,通过近年来的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全县森林资源大幅提高并得到有效保护,森林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提升。针对建始县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现状,总结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保障措施,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为山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始县 天然林保护 退耕还林
下载PDF
基于遥感技术的红旗沟小流域土地利用演变及退耕地利用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养安 喻权刚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59-161,共3页
利用遥感判读与访问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查清红旗沟小流域1950年以来土地用途的变化情况,分析土地利用状况的演变,尤其是退耕地的演变和利用情况。分析结果认为,土地利用的变化与流域治理、基本农田建设等人为干扰活动关系密切。农耕地退... 利用遥感判读与访问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查清红旗沟小流域1950年以来土地用途的变化情况,分析土地利用状况的演变,尤其是退耕地的演变和利用情况。分析结果认为,土地利用的变化与流域治理、基本农田建设等人为干扰活动关系密切。农耕地退耕与发展林果业比例有关,退耕地比例与发展基本农田尤其是坝地比例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演变 退耕地利用 小流域 遥感调查
下载PDF
退耕还林造林模式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赵晓玲 田开清 陈代雄 《湖北林业科技》 2006年第6期5-9,共5页
宜昌市夷陵区2001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5a来,通过对全区退耕还林造林模式的研究与运用,筛选出了符合夷陵区实际的、先进适用的5个造林模式。调查结果表明3a后造林面积保存率达100%,造林株数保存率达80%以上,生长状况优良。
关键词 退耕还林 造林模式 研究
下载PDF
沽源县退耕还林效果评价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自勤 邓华锋 黄文彬 《湖北林业科技》 2006年第5期51-54,共4页
笔者简要介绍了沽源县退耕还林实施情况,比较分析评价了沽源县退耕还林的生态、社会、经济效果,并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关键词 退耕还林 效果评价
下载PDF
巴东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阶段效益评价
16
作者 张发裕 邓正双 《湖北林业科技》 2009年第3期30-31,共2页
巴东位于三峡库区,是全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县,工程建设6年来,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笔者对该工程的建设效益作一客观评价,以指导项目建设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退耕还林 效益 评价
下载PDF
建始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
17
作者 李国平 《湖北林业科技》 2007年第2期61-63,共3页
笔者通过对建始县2002-2006年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情况调查,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性对策及建议,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 退耕还林 现状 对策 建议
下载PDF
退耕还林长白落叶松林地土壤呼吸研究
18
作者 张宝权 梁万君 +3 位作者 何怀江 包广道 罗也 张忠辉 《吉林林业科技》 2022年第3期5-12,共8页
在吉林省敦化市13年生长白落叶松退耕还林林地上,对土壤进行对照(处理A)、去除凋落物(处理B)、去除凋落物并切根(处理C)3种处理,用CI-340光合作用系统对处理后的土壤进行呼吸观测。结果表明:5—9月生长季土壤平均呼吸速率(R_(S))为2.47... 在吉林省敦化市13年生长白落叶松退耕还林林地上,对土壤进行对照(处理A)、去除凋落物(处理B)、去除凋落物并切根(处理C)3种处理,用CI-340光合作用系统对处理后的土壤进行呼吸观测。结果表明:5—9月生长季土壤平均呼吸速率(R_(S))为2.47μmol·m^(-2)·s^(-1),凋落物平均呼吸速率(R_(L))为0.48μmol·m^(-2)·s^(-1),自养呼吸速率(R_(A))为0.27μmol·m^(-2)·s^(-1),异养呼吸速率(R_(H))为1.72μmol·m^(-2)·s^(-1)。R_(L)、R_(A)、R_(H)占总R_(S)的百分比依次为19.43%、10.93%、69.64%。在生长季节,3种处理的土壤呼吸速率和土壤温度均为单峰曲线,最大值出现在7月;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指数Q_(10)分别为2.14、2.15、2.33,表现出呼吸组分越复杂,敏感指数越低的趋势。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含水率呈现抛物线关系且相关显著,最大值出现在含水率为19%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长白落叶松 土壤呼吸速率 凋落物去除 切根 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指数
下载PDF
近20年我国有效灌溉面积动态分析 被引量:30
19
作者 柳长顺 杜丽娟 +1 位作者 陈献 乔建华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8-12,共5页
有效灌溉耕地是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本文在全面分析近20年有效灌溉面积变化情况及其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保护有效灌溉面积的相关建议。研究表明。1986年~2004年我国年均已有灌溉面积减少量为81.81×10^4hm^2,占年均有效灌溉... 有效灌溉耕地是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本文在全面分析近20年有效灌溉面积变化情况及其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保护有效灌溉面积的相关建议。研究表明。1986年~2004年我国年均已有灌溉面积减少量为81.81×10^4hm^2,占年均有效灌溉面积的1.60%。2000年以后有效灌溉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灌溉设施损坏、建设占地和退耕。我国每年因有效灌溉面积减少至少导致粮食减产48.90×10^8kg。建议水利部门抓住2006年将开展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和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的机会,会同有关部门开展调研,提出保护有效灌溉面积的具体对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效灌溉面积 动态变化 退耕政篡 水利设施损坏
下载PDF
祁连山北坡亚高山草地退耕还林草混合植被对土壤碳氮磷的影响 被引量:31
20
作者 张蕊 曹静娟 +2 位作者 郭瑞英 龙瑞军 尚占环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38-944,共7页
土壤有机碳、氮素和磷素是生态系统中极其重要的生态因子,土地利用变化将会引起土壤中碳、氮、磷等元素含量的变化。以祁连山北坡亚高山草地区域内三种利用方式(自由放牧天然草地、开垦20年的燕麦(Avena nuda)耕地、退耕8年的还林草... 土壤有机碳、氮素和磷素是生态系统中极其重要的生态因子,土地利用变化将会引起土壤中碳、氮、磷等元素含量的变化。以祁连山北坡亚高山草地区域内三种利用方式(自由放牧天然草地、开垦20年的燕麦(Avena nuda)耕地、退耕8年的还林草混合植被)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0~30 cm的土壤,分析土壤的理化性质得到土壤碳、氮、磷的含量,再将其转换为土壤碳、氮、磷储量,分析三种利用方式下土壤碳、氮、磷储量的差异以及影响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因子,旨在探讨退耕还林草工程对该地区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样地的土壤碳、氮、磷储量差异显著(P〈0.05),天然草地的有机碳、全氮储量(72.17、6.80 t·hm-2)显著高于退耕还林草地的(66.75、4.96 t·hm-2)和燕麦耕地的(36.61、3.61 t·hm-2)。这是因为,其一,比较而言天然草地受干扰小。其二,对于退耕还林草地和燕麦耕地来说,由于刈割获取地上部分,可能使得从土壤中获取的有机碳和氮素大于归还的。全磷储量则表现为燕麦耕地的(2.51 t·hm-2)显著高于天然草地的(2.17 t·hm-2)和退耕还林草地的(1.96 t·hm-2)。这是因为燕麦耕地中化肥的施用使得磷元素富集起来,所以其储量较高。与天然草地相比,耕种20年的燕麦地0-30 cm的有机碳和全氮储量分别低了35.56、3.19 t·hm-2,年平均减少速率分别为1.78、0.16 t·hm-2·a-1。与燕麦耕地相比,退耕8年的还林草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储量显著升高了30.14、1.35 t·hm-2,年平均增加速率分别为3.77、0.17 t·hm-2·a-1。退耕8年的还林草地轻组有机碳比例(10.93%)显著高于天然草地(9.72%)和燕麦耕地(8.61%)。土壤含水量、容重和微生物量碳氮是影响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的重要因子。总结认为,退耕还林草混合植被对土壤碳、氮、磷库具有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 北坡 退耕还林草地 天然草地 燕麦耕地 土壤碳氮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