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黑河流域地下水与地表水转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 1
-
-
作者
赵建忠
魏莉莉
赵玉苹
丁宏伟
-
机构
甘肃省地矿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
-
出处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10年第3期120-126,共7页
-
基金
甘肃省地矿局水工环科学基金项目资助(2008SGH-S3)
-
文摘
地处我国干旱内陆区的黑河流域,其地表水与地下水在不同的地貌单元发生着大数量的、有规律的、重复的转化过程,极大地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早在20世纪80年代,甘肃省地矿局等单位率先开展了有关黑河流域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过程研究的国家"七五"、"八五"科技攻关项目,取得了丰富的勘查研究成果,促进了这一地区有限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勘查研究理论的丰富和环境同位素技术的广泛应用,黑河流域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及其循环转化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相继完成并发表了一批具有较高水平和学术价值的科研成果,进一步提高了干旱区水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但仍存在着水资源转化关系和转化规律还缺乏流域系统研究、中下游盆地深层地下水的补给来源尚不能确定等方面的不足,不利于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用水矛盾。
-
关键词
黑河流域
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
研究进展
水文地质
-
Keywords
Heihe river basin
conversion of surface water and groundwater
research progress
hydrogeology
-
分类号
P641.6
[天文地球—地质矿产勘探]
-
-
题名黑河流域中游盆地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机制研究
被引量:11
- 2
-
-
作者
祁晓凡
李文鹏
崔虎群
康卫东
刘振英
邵新民
-
机构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
河北地质大学水资源与环境学院
浙江省地质环境监测中心
-
出处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9-43,共15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91025019,91325107)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DD20160292,DD20190322)。
-
文摘
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化是中国西北干旱内流盆地水循环的显著特征,转化机制研究是盆地水循环规律认知和水资源可持续管理的重要基础。以我国西北干旱内流河黑河流域中游的张掖盆地和盐池盆地为研究区,建立了黑河主干河道时变水平衡模型和地表水地下水耦合数值模型,研究了长周期水文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下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机制,得到如下认识:(1)补给条件由以天然条件下河流渗漏为主的线状补给演变为以河流与引水渠道渗漏的线状补给和灌区田间入渗面状补给,排泄条件由以泉水溢出和天然湿地排泄演变为以泉水溢出与地下水开采为主的排泄。(2)张掖盆地黑河干流河道入渗段和溢出段大致以G312大桥为界,亦称为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的转折点。莺落峡—G312大桥段为悬河渗漏段,河道入渗补给主要受控于进入河道的实际过水量。其中,莺落峡—草滩庄段河道入渗补给率为28.20%;草滩庄—G312大桥段河道入渗补给量与河道过水量的关系可用分段函数表达,河道过水量大于或等于0.37×10^(8) m^(3)/mon时呈幂函数关系,小于则呈线性函数关系。G312大桥—正义峡段为地下水溢出段,其中G312大桥—平川大桥段地下水溢出量约占全部溢出量的70%,溢出峰值出现在高崖水文站下游约6 km处,其单长溢出量可达0.46 m^(3)/(s·km)。(3)研究区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河流—含水层系统,近31年来经历了连枯和连丰的水文变化,地下水补给排泄条件及与地表水转化机制均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最强烈的地区为张掖盆地中部的黑河—梨园河倾斜平原。1990—2001年连枯期,灌区引水量总体逐年减少,以河道入渗和渠系渗漏为主的补给量平均以0.06×10^(8) m^(3)/a速率减少,农田灌溉面积增加导致灌溉用水增加,地下水开采量显著增加,地下水水位逐年下降,储存量累计�
-
关键词
水循环机制
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
水平衡
地表水与地下水耦合数值模拟
黑河流域
-
Keywords
water cycle mechanism
surface water and groundwater conversion
water balance
coupled numerical modeling of surface water and groundwater
the Heihe River Basin
-
分类号
P641.2
[天文地球—地质矿产勘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