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退耕还林地桦木林生态系统碳素密度、贮量与空间分布 被引量:16
1
作者 吴小山 黄从德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23-326,共4页
对退耕还林5年生的桦木林生物量、碳素密度、碳贮量及其空间分布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桦木各器官的碳素密度在0.4519~0.5137gC·g^-1,排列顺序为枝〉干〉叶〉根颈〉粗根〉中根〉细根;死地被物层的碳素含量为0.3953gC·g^-... 对退耕还林5年生的桦木林生物量、碳素密度、碳贮量及其空间分布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桦木各器官的碳素密度在0.4519~0.5137gC·g^-1,排列顺序为枝〉干〉叶〉根颈〉粗根〉中根〉细根;死地被物层的碳素含量为0.3953gC·g^-1,土壤平均碳素密度为0.0150gC·g^-1,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各层次土壤碳素密度呈逐渐减少的趋势;桦木林生态系统总的碳贮量为127.9298tC·hm^-2,其中乔木层为21.9282tC·hm^-2,占整个生态系统的17.14%,死地被物为0.3401tC·hm^-2,占0.27%,林地土壤(0~60cm)为105.6615tC·hm^-2,占82.59%;桦木各器官的碳贮量与其生物量成正比例的关系,树干的生物量最大,其碳贮量也最大,占乔木层碳贮量的57.33%;5年生桦木林年净生产力为8.9912t·hm^-2·a^-1,有机碳年固定量为4.4537tC·hm^-2·a^-1。较之退耕前,桦木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增加15.4797t·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碳素密度 碳贮量 桦木林
下载PDF
晋西黄土区退耕还林20年后典型林地的持水能力 被引量:10
2
作者 王高敏 杨宗儒 +5 位作者 查同刚 张志强 吕志远 张晓霞 王红艳 朱嘉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8-95,共8页
为探究晋西黄土区退耕20年后典型林地间持水能力的差异,选取山西省吉县蔡家川流域退耕20年的次生林和油松人工林、刺槐人工林、油松×刺槐人工混交林4种典型林分为研究对象,同时以耕地作为对照,通过外业调查和室内测定,比较分析了... 为探究晋西黄土区退耕20年后典型林地间持水能力的差异,选取山西省吉县蔡家川流域退耕20年的次生林和油松人工林、刺槐人工林、油松×刺槐人工混交林4种典型林分为研究对象,同时以耕地作为对照,通过外业调查和室内测定,比较分析了该地区退耕林分间林地(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持水量。结果表明:1)次生林枯落物层的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持水量为201.20和154.32 t/hm2,分别是人工林的1.35~2.14倍和1.33~2.06倍,人工林之间表现为油松×刺槐人工混交林〉刺槐人工林〉油松人工林;2)退耕林地土壤层的最大和有效持水量分别介于5 102~5 563 t/hm2和1 007~1 251 t/hm2之间,均显著高于耕地的4 695和812 t/hm2;典型退耕林地间土壤有效持水量表现为次生林〉油松×刺槐人工混交林〉油松人工林〉刺槐人工林,最大持水量为次生林〉油松×刺槐人工混交林〉刺槐人工林〉油松人工林;3)与退耕引起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增加相一致,林地的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持水量较耕地分别增加了10.7%~22.8%和32.9%~73.1%,表明退耕对林地持水能力的影响在有效持水量方面更突出;4)退耕林分间林地持水能力表现为次生林〉油松×刺槐人工混交林〉刺槐人工林〉油松人工林。林地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持水量显著高于耕地,这主要源于土壤性质改善引起的土壤层持水能力增强,同时枯落物层的持水功能也发挥了一定作用。总之,退耕20年后林地持水能力显著增强,不同林分间次生林持水能力较好,表明次生林宜作为该地区退耕后植被恢复的主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西黄土区 退耕还林 林地 最大持水量 有效持水量
下载PDF
湖南会同4种退耕还林模式幼林生物量的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尹刚强 田大伦 +2 位作者 方晰 项文化 邓湘雯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9-14,共6页
比较研究了湖南会同4种退耕还林模式植被恢复初期幼林的生物量积累、产量分配特征及生产力的差异。结果表明:(1)主要造林树种的单株生物量均以地上部分占绝对的优势,占全株生物量的66%以上,各器官生物量的大小排序基本上为:树干>树根... 比较研究了湖南会同4种退耕还林模式植被恢复初期幼林的生物量积累、产量分配特征及生产力的差异。结果表明:(1)主要造林树种的单株生物量均以地上部分占绝对的优势,占全株生物量的66%以上,各器官生物量的大小排序基本上为:树干>树根>树叶>树枝>树皮,造林树种的单株生物量存在一定的差异。(2)杜英×樟树混交林分生物量最高,为3.916 t.hm-2;樟树纯林的生物量最低,为1.213 t.hm-2。(3)4种退耕还林模式幼林各组分生物量相对分配百分率的大小均表现为:树干(带皮)占林木生物量的比例最大,为32.64%以上;树枝生物量所占的比例最小,仅在12.65%~17.98%之间。(4)杜英×樟树混交林的平均净生产力最高,为0.468 0 t.hm-2a-1,樟树林为其次,杜英×乐昌含笑混交林最低,仅为0.075 4 t.hm-2a-1,最高与最低相差0.392 6 t.hm-2a-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学 湖南会同 退耕还林 幼林 生物量
下载PDF
内蒙古退耕还林工程区林冠覆盖率卫星遥感监测
4
作者 格根塔娜 王天璨 +2 位作者 王建和 沈通 月亮高可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9-145,共7页
内蒙古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于2015年启动,是内蒙古生态环境建设恢复的重大举措。本文利用2022年生长季Sentinel-2A影像及地形数据,结合实地测量数据,基于GEE平台采用梯度提升树回归模型(GBRT),对内蒙古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区林冠覆盖... 内蒙古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于2015年启动,是内蒙古生态环境建设恢复的重大举措。本文利用2022年生长季Sentinel-2A影像及地形数据,结合实地测量数据,基于GEE平台采用梯度提升树回归模型(GBRT),对内蒙古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区林冠覆盖率进行反演分析。结果表明,模型验证决定系数(R^(2))为0.87,均方根误差(RMSE)为0.079,平均绝对误差(MAE)为0.062。内蒙古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区林冠覆盖率均值为0.147,其分布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受植被配置类型、种植年份和地理环境等因素影响,总体从西向东逐渐递增。利用Sentinel-2A影像和地形数据可以有效地估测退耕还林工程区林冠覆盖率,对低林冠覆盖率区域的反演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林冠覆盖率 梯度提升树 内蒙古
下载PDF
岷江上游退耕还林与生态恢复的问题和对策 被引量:5
5
作者 刘世梁 傅伯杰 +1 位作者 刘国华 马克明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06-510,共5页
退耕还林因地域的差异存在不同的问题。长江上游山区本质属于受干扰山地系统,生态恢复需从多尺度和多角度入手。作为一个契机,退耕还林对生态恢复的作用在持续性和生态性上存在着矛盾和统一,同时也存在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针对岷... 退耕还林因地域的差异存在不同的问题。长江上游山区本质属于受干扰山地系统,生态恢复需从多尺度和多角度入手。作为一个契机,退耕还林对生态恢复的作用在持续性和生态性上存在着矛盾和统一,同时也存在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针对岷江上游区域,在分析了社会、生态复杂性的基础上,通过对不同区域的对比,讨论了人工林种植后的生态效应,研究发现抚育较好的人工林生物多样性和土壤质量指数增加,人工林需要加强人为的干预,并根据在该区域的社会经济调查,指出了退耕还林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生态恢复 岷江上游 人工林
下载PDF
退耕还林工程与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贵州省古胜村退耕还林工程的“本土化+制度化” 被引量:3
6
作者 昌敦虎 叶文虎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69-174,共6页
我国实施退耕还林政策的地区大多为贫困农村地区,低收成的退耕地上养活着大量低水平的农村劳动力,因此退耕还林工程欲想实现国家的退耕还林目标,就必须关注并妥善处理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农户生活水平和退耕还林目标三者之间的关系。在... 我国实施退耕还林政策的地区大多为贫困农村地区,低收成的退耕地上养活着大量低水平的农村劳动力,因此退耕还林工程欲想实现国家的退耕还林目标,就必须关注并妥善处理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农户生活水平和退耕还林目标三者之间的关系。在贫困山区必须将退耕还林工程与脱贫工作紧密结合。贵州省古胜村实施的自然保护与社区发展项目以退耕还林的实施为背景,以优化地区发展条件和提高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为切入点开展工作,充分体现生产发展、生活提高、生态改善的“三生共赢”的原则,在短短的2年内使全村初步实现了发展模式的转变。本文通过对该项目运作过程的分析说明:1)在退耕还林背景下的脱贫工作必须要有外部力量的介入;2)外部力量的介入应以转变当地干群的发展观为根本,以提升贫困农村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为主线;3)外部力量投入后,其运作方式决定退耕还林工程和脱贫工作的实施效果,而“本土化+制度化”这一策略值得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贫困地区 可持续发展 发展观 本土化+制度化
下载PDF
内蒙古中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后植被与土壤性状的变化 被引量:15
7
作者 杨树 温雨金 刘鸿雁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43-145,149,共4页
北方农牧交错带中部的内蒙古乌盟一带退耕还林还草有10余年的历史。通过野外调查和实验室分析,探讨了不同退耕还林还草模式和年限下植物群落和土壤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1)人为控制了苜蓿、沙打旺的种植周期的退耕还草工程使得退耕还草... 北方农牧交错带中部的内蒙古乌盟一带退耕还林还草有10余年的历史。通过野外调查和实验室分析,探讨了不同退耕还林还草模式和年限下植物群落和土壤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1)人为控制了苜蓿、沙打旺的种植周期的退耕还草工程使得退耕还草后植物群落完全不同于自然群落的演替过程,退耕年限达到6年后严重退化指示植物才大量消失;(2)退耕还林与退耕还草均起到了阻沙作用。但退耕还草在降低土壤砂含量方面效果相对明显;(3)退耕还林还草所带来的植物物种多样性变化与土壤性状变化存在正相关关系,说明土壤性状的改良与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可能存在相互促进作用。可为制定合理的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还草 生态恢复 植被 土壤 农牧交错带
下载PDF
退耕还林重点工程县立地分类定量化研究 被引量:12
8
作者 李世东 沈国舫 +1 位作者 翟明普 李俊清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13,共5页
根据我国退耕还林工程的实际需要,该文采取植被因子与环境因子相结合的综合多因子途径,以Matlab为平台,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系统聚类分析法(HCM),对6 105个小班进行了全面调查,共获取原始数据40 000多个.以内蒙古凉城县为例,对退耕还林重... 根据我国退耕还林工程的实际需要,该文采取植被因子与环境因子相结合的综合多因子途径,以Matlab为平台,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系统聚类分析法(HCM),对6 105个小班进行了全面调查,共获取原始数据40 000多个.以内蒙古凉城县为例,对退耕还林重点工程县进行了定量化立地分类.结果表明,该县划分为5个立地类型组、19个立地类型,同时,建立了退耕还林立地分类体系和定量化方法,为促进退耕还林工程实现生态、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立地分类 定量化 立地类型
下载PDF
退耕还林(草)对北洛河上游水沙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2
9
作者 蒋观滔 高鹏 +1 位作者 穆兴民 柴雪柯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6,共6页
为探究黄土高原地区退耕还林(草)政策的水沙响应问题,以植被恢复较好的北洛河上游为研究区域,根据其控制站吴起水文站1971—2010年4—10月实测水沙资料,定量分析降水量、径流量和输沙量三个水文要素的变化趋势和发生突变的年份。结果表... 为探究黄土高原地区退耕还林(草)政策的水沙响应问题,以植被恢复较好的北洛河上游为研究区域,根据其控制站吴起水文站1971—2010年4—10月实测水沙资料,定量分析降水量、径流量和输沙量三个水文要素的变化趋势和发生突变的年份。结果表明:1971—2010年,降水量并未发生显著的趋势性变化,径流量和输沙量呈显著减小趋势;综合四种突变点检验方法结果,并结合水土保持措施资料,确定径流量和输沙量的突变年份为2002年;利用双累积曲线定量分析降水和以退耕还林(草)为主的人类活动对径流量与输沙量的影响,相对于1971—2002年,2003—2010年降水和人类活动对径流量的影响程度分别为70.8%和29.2%,对输沙量的影响程度分别为34.0%和66.0%。植被的减沙作用明显大于减水作用,以退耕还林(草)为主的人类活动是北洛河上游流域泥沙减少的主要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草) 水沙变化 突变点检验 北洛河上游
下载PDF
农牧交错区退耕还林地土壤恢复特征的研究——以内蒙古卓资县为例 被引量:7
10
作者 王同顺 郭建英 +1 位作者 孙保平 李锦荣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34-138,142,共6页
以卓资县退耕还林地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退耕还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规律及改良作用。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退耕还林以后土壤黏粒总体含量均高于耕地,其中表土层增加不显著,亚表层、下层增加较多;在不同的退耕还林地中,表层土壤容重明显... 以卓资县退耕还林地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退耕还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规律及改良作用。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退耕还林以后土壤黏粒总体含量均高于耕地,其中表土层增加不显著,亚表层、下层增加较多;在不同的退耕还林地中,表层土壤容重明显高于亚表层和下层的土壤容重;不同退耕还林模式下土壤有机质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递减,表现出明显的表聚性;不同林地类型之间的全量N、P、K的含量变化差异显著,而不同土层深度的全量P、K的差异不显著;不同退耕林地的速效N、P、K的含量变化幅度较大。总体来看当地实施退耕还林后,对土壤的改良效果明显,有效的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区 退耕还林 土壤理化性质 卓资县
下载PDF
论碳贸易筹集我国“一退两还”后补偿资金——兼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退耕补偿方式转换 被引量:2
11
作者 黄文清 张俊飚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75-78,82,共5页
本文基于依靠"一退两还"自身发展获取其补偿资金的前提,通过对当前国内外碳贸易需求急剧增长等宏观背景的分析以及"一退两还"建设中碳贸易所具有的资源条件优势的判断,提出以我国长江流域和南方退耕还林(草)地区为... 本文基于依靠"一退两还"自身发展获取其补偿资金的前提,通过对当前国内外碳贸易需求急剧增长等宏观背景的分析以及"一退两还"建设中碳贸易所具有的资源条件优势的判断,提出以我国长江流域和南方退耕还林(草)地区为重点,面向全球和全国开展碳贸易以获取"一退两还"工程可持续发展资金的基本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退两还” 后补偿 碳贸易 清洁发展机制
下载PDF
退耕还林的研究进展、理论框架与经济影响——基于全国100个退耕还林县10年的连续监测结果 被引量:28
12
作者 刘东生 谢晨 +3 位作者 刘建杰 袁梅 彭伟 黄东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3期74-81,共8页
根据中国10年的退耕还林实践及经验,回答了退耕还林政策实施以来的政策执行及影响方面的几个主要经济学争议,建立了一个经济增长和制度创新下退耕还林政策演进的理论框架,并用退耕还林10年的监测结果检验了这一演进过程。研究发现,退耕... 根据中国10年的退耕还林实践及经验,回答了退耕还林政策实施以来的政策执行及影响方面的几个主要经济学争议,建立了一个经济增长和制度创新下退耕还林政策演进的理论框架,并用退耕还林10年的监测结果检验了这一演进过程。研究发现,退耕还林起源于经济增长带来的生态改善需求,由于与农村贫困紧密相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目标的最终实现还要依靠经济增长以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实施退耕还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农户收入下降、粮食减产等,将随着经济发展、政策演进而解决。在行政监管和制度创新下,巨额退耕还林补助显著地增进了农村人口福利,减贫效果明显。由于退耕农户的私人利益与退耕还林的社会目标之间存在激励不相容,在政策放松的情况下,退耕还林生态建设目标只实现了次优,但由于更好地将农民的经济利益与国家的生态利益相结合,退耕还林的可持续性得到增强。受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还面临许多不确定性。最后,对下一步退耕还林政策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经济影响 监测 激励不相容
下载PDF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对农户收入和就业的影响分析——以河北省平泉县为例 被引量:10
13
作者 赵丽娟 王立群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2期76-81,共6页
以河北省平泉县为例,利用实地调查数据和当地统计资料,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对农户收入和劳动力就业的影响。结果表明: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对平泉县退耕农户的收入总量和结构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并已成为农民主... 以河北省平泉县为例,利用实地调查数据和当地统计资料,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对农户收入和劳动力就业的影响。结果表明: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对平泉县退耕农户的收入总量和结构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并已成为农民主要的收入来源。同时退耕还林后续产业也为农村劳动力就业带来了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后续产业 农户收入 就业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