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混凝土表层氯离子含量峰值分布和对流区深度 被引量:34
1
作者 王传坤 高祥杰 +2 位作者 赵羽习 金伟良 徐巧玲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62-267,共6页
本文以浙江嘉兴乍浦港码头为依托,通过试验检测并结合分析讨论,研究比较了水下区和干湿交替区混凝土表层0~10mm范围内氯离子含量的分布规律,确定了干湿交替区的表层氯离子含量峰值分布和对流区深度。结果表明,干湿交替区对流区氯离子... 本文以浙江嘉兴乍浦港码头为依托,通过试验检测并结合分析讨论,研究比较了水下区和干湿交替区混凝土表层0~10mm范围内氯离子含量的分布规律,确定了干湿交替区的表层氯离子含量峰值分布和对流区深度。结果表明,干湿交替区对流区氯离子含量在一定深度处存在着一个局部的峰值,之后随着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该峰值出现的位置即认为对流区深度;水下区表层氯离子含量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不存在局部峰值和对流区。试验检测数据表明混凝土码头干湿交替区对流区深度随高程的变化而波动,但整体上都在7mm左右,从而为沿海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寿命预测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离子 水下区 干湿交替区 表层氯离子含量 对流区深度
下载PDF
干湿循环下混凝土氯离子传输模型研究 被引量:20
2
作者 关鹏 《混凝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7-11,共5页
在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中,水位变动区通常被认为是最为关键的区域。首先从干湿循环下氯离子传输机理出发,考虑环境温度影响以及干燥过程和湿润过程水分传输差异,推导出了干湿循环状态下氯离子传输模型。其次设计出模型的有限体积算法,... 在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中,水位变动区通常被认为是最为关键的区域。首先从干湿循环下氯离子传输机理出发,考虑环境温度影响以及干燥过程和湿润过程水分传输差异,推导出了干湿循环状态下氯离子传输模型。其次设计出模型的有限体积算法,编制Matlab程序进行求解,利用该程序分别对暴露在海洋环境潮汐区3年混凝土结构中氯离子浓度分布进行了模拟计算,并与文献中的试验数据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干湿循环状态下的氯离子传输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出潮汐区混凝土中的氯离子传输,由于考虑了全年环境温度周期变化以及干燥过程和湿润过程水分传输的差异,研究模型得到的计算结果较忽略这两方面影响得到的结果与文献中的试验数据更加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湿循环 氯离子传输 对流区深度
下载PDF
一种河流中突发污染事故的模拟模型 被引量:7
3
作者 侯国祥 郑文波 +1 位作者 叶闽 翁立达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2003年第2期9-10,15,共3页
介绍了一种快速、稳定且灵活的水污染紧急事故模拟模型。所开发的水污染紧急事故应急系统模拟模型 ,可用以追踪模拟水污染事故发生后直到污染状况达到稳定期间的水污染状况。比较其结果 ,证明此模型所得稳定后的浓度场与K
关键词 河流 突发污染事故 模拟模型 水污染 对流扩散 数学模型 浓度场 深度平均
下载PDF
三峡水库重庆库区水质预测 被引量:8
4
作者 侯国祥 翁立达 +1 位作者 叶闽 张勇传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3-16,共4页
采用深度平均方法提出了一种适体坐标下的k -ε二方程模型 ,应用正交交错网格及非正交交错网格的方法 ,实现了对具有大弯曲度河段和有侧向汇流河段水质污染的数值模拟。然后 ,应用此模型对三峡库区重庆段进行水质预测 ,预见三峡枢纽工... 采用深度平均方法提出了一种适体坐标下的k -ε二方程模型 ,应用正交交错网格及非正交交错网格的方法 ,实现了对具有大弯曲度河段和有侧向汇流河段水质污染的数值模拟。然后 ,应用此模型对三峡库区重庆段进行水质预测 ,预见三峡枢纽工程的建设给水环境所带来的影响 ,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并为三峡库区水体的功能区划分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扩散 数学模型 COD 三峡水库 水质污染 水环境
下载PDF
三峡成库后重庆主城区岸边污染带的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侯国祥 叶闽 +1 位作者 张勇传 翁立达 《水电能源科学》 2003年第3期24-26,共3页
三峡水库蓄水后,整个重庆江段将处于库区平水区,水面坡降减小,岸边污染带将发生变化。建立了适体坐标下深度平均的k-ε二方程模型,应用正交交错网格,对重庆江段进行水质模拟,预测到若仍按现状排污,污染带将会增大,则不能满足水环境要求... 三峡水库蓄水后,整个重庆江段将处于库区平水区,水面坡降减小,岸边污染带将发生变化。建立了适体坐标下深度平均的k-ε二方程模型,应用正交交错网格,对重庆江段进行水质模拟,预测到若仍按现状排污,污染带将会增大,则不能满足水环境要求。因此提出了库区点源污染的削减方案,并预测了削减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 对流扩散 数学模型 深度平均 COD
下载PDF
A NUMERICAL MODEL OF FAR-FIELD COD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 FOR NATURAL RIVER 被引量:3
6
作者 Hou Guo xiang, Li Qi, Shi Zhong kun, Chen Cai kan Faculty of Traffic Sci. & Eng.,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74, P.R.China Ye Ming, Deng Lian mu Yangtze Water Resources Protection Institute, Wuhan 430051, P.R.China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SCIE EI CSCD 2000年第1期96-107,共12页
A far field numerical model is developed to simulate jet pollution into natural rivers. Its character is to compute the velocity and pollution concentration separately. The velocity is computed by SIMPLEC algorithm i... A far field numerical model is developed to simulate jet pollution into natural rivers. Its character is to compute the velocity and pollution concentration separately. The velocity is computed by SIMPLEC algorithm in boundary fitted coordinate systems. The pollution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 is computed by developed QUAL IIm and QAIIL 2D program. The present model was applied to the Xiantao section of the Hanjiang River a tributary of Yangtze River, and Xiangjiang River. The flow field and COD distribution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field da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LUTION convection dispersion concentration field depth averaged COD
原文传递
三峡工程建筑废水排放对长江水质影响的模拟
7
作者 侯国祥 叶闽 +1 位作者 翁立达 袁艳斌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2002年第1期1-3,共3页
对三峡工程建筑污水和受纳此污水的长江进行了水质监测 ,模拟计算了其浓度分布范围 ,对数值模型进行了校核 ,并在此基础上对最不利情况进行了预测。在长江划出了受纳其废水的混合区域 ,对混凝土骨料加工生产废水排放标准的制定具有参考... 对三峡工程建筑污水和受纳此污水的长江进行了水质监测 ,模拟计算了其浓度分布范围 ,对数值模型进行了校核 ,并在此基础上对最不利情况进行了预测。在长江划出了受纳其废水的混合区域 ,对混凝土骨料加工生产废水排放标准的制定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 对流扩散 数学模型 浓度场 深度平均 三峡工程 建筑废水 废水排放 长江 水质影响 模拟
下载PDF
一种适体坐标下复连通区域的流场数值计算方法 被引量:1
8
作者 侯国祥 刘士和 +3 位作者 宋立荣 张勇传 翁立达 叶闽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86-92,共7页
本文介绍了一种简便地处理复连通域内流场数值计算问题的方法 :将复连通域分解成多个单连通域 ,分别进行网格划分 ,再组合还原 ,通过网格变换系数将地形对流场的影响带到流场计算过程中去 。
关键词 复连通 江心洲 流场计算 对流扩散 数学模型 深度平均
下载PDF
自然河流中污染物排放的一种远区计算模型
9
作者 侯国祥 张勇传 +2 位作者 翁立达 邓联木 叶闽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3-26,共4页
建立了一个适合于自然河流中污染物排放的远区二维深度平均计算模型,此模型采用了自然河流中的大尺度湍流模拟理论,在离散过程中采用了上风格式及Peaceman-Rachford交替格式和Douglas交替格式,并应用于国内多条大、中、小型河流的污染... 建立了一个适合于自然河流中污染物排放的远区二维深度平均计算模型,此模型采用了自然河流中的大尺度湍流模拟理论,在离散过程中采用了上风格式及Peaceman-Rachford交替格式和Douglas交替格式,并应用于国内多条大、中、小型河流的污染物排放计算中,取得了广泛的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排放 对流扩散 数学模型 浓度场 COD 自然河流
下载PDF
自然对流磁制冷工作原理及影响因素试验研究
10
作者 曾国刚 陈云贵 +2 位作者 王宝木 唐永柏 巫江虹 《低温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8-41,共4页
试验研究了自然对流磁制冷样机工作原理的可行性以及换热过程的影响因素。试验在环境温度和压力下进行,试验件是背面粘有锰铜加热丝的铝板。通过调节加热丝上的电压,调节热流量,来模拟磁制冷样机中工质的磁化过程。制冷工质相当于多个... 试验研究了自然对流磁制冷样机工作原理的可行性以及换热过程的影响因素。试验在环境温度和压力下进行,试验件是背面粘有锰铜加热丝的铝板。通过调节加热丝上的电压,调节热流量,来模拟磁制冷样机中工质的磁化过程。制冷工质相当于多个竖直矩形窄通道构成的圆环。试验件间隙分别为1.5、2.5、5和10 mm,宽为40 mm,高为50 mm。试验结果表明:板间距的大小对换热性能有很大影响,较小的板间距能很好的提高换热性能;板高与板间距之比对换热性能也有较大影响,较大的板高-板间距比可以得到较大的传热系数;自然对流磁制冷样机的工作原理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制冷 自然对流 换热 板间距
下载PDF
非饱和混凝土氯离子传输模型及参数分析 被引量:8
11
作者 於德美 关博文 +1 位作者 申爱琴 陈华鑫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130-1135,共6页
实体工程中大多数混凝土结构由于干湿交替作用处于非饱和状态,研究非饱和混凝土中的氯盐侵蚀对混凝土耐久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氯离子在混凝土中的传输机制,考虑干湿交替过程中水分传输的差异,推导得出氯离子在非饱和混凝土中传输的对... 实体工程中大多数混凝土结构由于干湿交替作用处于非饱和状态,研究非饱和混凝土中的氯盐侵蚀对混凝土耐久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氯离子在混凝土中的传输机制,考虑干湿交替过程中水分传输的差异,推导得出氯离子在非饱和混凝土中传输的对流-扩散控制方程。采用精度高的Crank-Nicolson格式对水分扩散方程、氯离子对流-扩散方程进行差分,并用MATLAB软件编程进行数值求解。试验结果与模型计算结果吻合良好,通过参数敏感性分析结果可知,氯离子浓度随着混凝土表层孔隙饱和度和干湿比的增加而减小,当混凝土初始饱和度为0.3时氯离子浓度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饱和混凝土 氯离子 扩散 对流 对流区深度
下载PDF
模拟自然潮差环境混凝土氯离子侵蚀对流区深度的相似性与随机性 被引量:7
12
作者 高延红 赵静 +2 位作者 郑盈盈 张俊芝 章玉容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3-69,共7页
对流区深度是氯盐侵蚀环境下水泥基材料及其构件耐久性寿命评价的主要参数之一,由于受环境及材料等随机性因素的影响,对流区深度为随机变量。通过在人工气候模拟环境下的暴露试验,测得不同暴露时间后不同水灰比混凝土中的自由氯离子浓... 对流区深度是氯盐侵蚀环境下水泥基材料及其构件耐久性寿命评价的主要参数之一,由于受环境及材料等随机性因素的影响,对流区深度为随机变量。通过在人工气候模拟环境下的暴露试验,测得不同暴露时间后不同水灰比混凝土中的自由氯离子浓度及其对流区深度;对比自然潮差环境下的试验结果,研究了人工气候模拟环境条件下混凝土氯离子对流区深度的相似性与随机性。结果表明,在两种试验环境条件下,混凝土氯离子侵蚀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混凝土试件均在暴露一段时间后形成了明显的对流区,且对流区深度都在4 mm左右;人工气候模拟环境下,水灰比对混凝土氯离子对流区的深度及其分布类型无明显影响,而暴露时间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较为明显;在人工气候模拟环境下,混凝土氯离子对流区深度总体上服从均值为3.76 mm标准差为0.92 mm的正态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 对流区深度 模拟潮差环境 相似性 随机性
下载PDF
一种GIS支持下的点源污染数值模型 被引量:2
13
作者 侯国祥 翁立达 +1 位作者 叶闽 杨国胜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81-82,85,共3页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先进的空间数据管理功能和模型分析能力 ,将流域水环境质量、水污染状况及地理信息等集合在一起 ,用先进的技术手段 ,对其进行综合分析、计算、评价 ,建立了水质模型 ,在GIS系统内开发了一套适体坐标下的深度平均的点...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先进的空间数据管理功能和模型分析能力 ,将流域水环境质量、水污染状况及地理信息等集合在一起 ,用先进的技术手段 ,对其进行综合分析、计算、评价 ,建立了水质模型 ,在GIS系统内开发了一套适体坐标下的深度平均的点源污染模型 ,经验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点源污染 流场计算 对流扩散 数学模型 深度平均
下载PDF
非饱和混凝土氯离子传输模型及特性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冯超 於德美 +2 位作者 关博文 陈华鑫 申爱琴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13,共6页
根据氯离子在混凝土中的传输机制,考虑干湿交替过程中水分传输的差异,推导得出氯离子在非饱和混凝土中传输的对流-扩散控制方程。试验结果与模型计算结果吻合良好。计算结果表明:自由氯离子浓度随着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增加,对流区深... 根据氯离子在混凝土中的传输机制,考虑干湿交替过程中水分传输的差异,推导得出氯离子在非饱和混凝土中传输的对流-扩散控制方程。试验结果与模型计算结果吻合良好。计算结果表明:自由氯离子浓度随着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增加,对流区深度、表面氯离子浓度和峰值氯离子浓度随着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增加并逐渐趋于稳定,根据计算结果回归得出各指标随干湿循环次数的变化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饱和混凝土 氯离子 对流区深度 表面氯离子浓度
下载PDF
沿海混凝土结构氯离子对流区深度计算模型 被引量:3
15
作者 郝磊 陈峰 +1 位作者 彭文锋 查斌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627-1637,共11页
沿海干湿交替环境下的氯离子传输方式和影响机理等问题是混凝土耐久性研究的主要内容,描述混凝土内部氯离子传输行为的计算模型通常由偏微分方程组成,求解方法较为复杂。为了简单而相对精确地分析氯离子的传输过程,本文提出了计算修正F... 沿海干湿交替环境下的氯离子传输方式和影响机理等问题是混凝土耐久性研究的主要内容,描述混凝土内部氯离子传输行为的计算模型通常由偏微分方程组成,求解方法较为复杂。为了简单而相对精确地分析氯离子的传输过程,本文提出了计算修正Fick定律模型中对流区深度参数Δx的新途径,通过综合考虑混凝土细观尺度组成、环境温度场变化、水分迁移和氯离子传输等因素,建立起干湿交替区域氯离子传输的计算模型,依据该模型可以较为准确地得到Δx的数值,进而对不同服役环境中的氯离子传输展开分析,根据计算结果给出考虑服役时间、日平均气温和干燥湿润时间比等参数的对流区深度Δx时变公式。这些公式提高了预测干湿交替环境中氯离子传输的修正Fick定律模型的适用性与准确性,可为干湿交替环境中的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提供了简单有效的计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 干湿交替环境 氯离子传输 修正Fick定律 对流区深度 环境温度场
下载PDF
Diurnal Variability of Precipitation Depth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Its Surrounding Regions 被引量:4
16
作者 胡亮 Song YANG +1 位作者 李耀东 高守亭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1期115-122,共8页
The diurnal variability of precipitation depth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its surrounding regions is investigated using nine years of 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 (TRMM) precipitation radar (PR) measureme... The diurnal variability of precipitation depth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its surrounding regions is investigated using nine years of 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 (TRMM) precipitation radar (PR) measurements. The Tibetan Plateau, the plains area, and the East China Sea are selected as the focus regions in this study. The average precipitation depths (PD) are about 4.6 km, 5.8 km, and 5.6 km, while convective (stratiform) PDs are about 6.6 (4.5) km, 7.5 (5.7) km, and 6.0 (5.6) km over the plateau, the plains, and the ocean region, respectively. Results demonstrate a prominent PD diurnal cycle, and its diurnal phase is generally a few hours behind the surface precipitation. The spatial variation of the PD diurnal magnitude is weaker near the coastal areas than that of surface precipitation. The height of the PD diurnal peak is around 6 7 km for convective systems and 5-6 km for stratifrom systems. The dominant afternoon diurnal peak for convective PD and the flat diurnal peak for stratiform PD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indicate that solar diurnal forcing is the key mechanism of the PD diurnal cycle over land. In addition, the diurnal variation is obvious for shallow and deep convective systems, but not for shallow and deep stratiform syst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ecipitation depth diurnal variability total rain convective rain stratiform rain
下载PDF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rface Rain Rate and Rain Depth over Southeast Asia
17
作者 胡亮 李耀东 邓涤菲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1期142-152,共11页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rface rain rate and depth of rain system (rain depth) over Southeast Asia is examined using 10-yr 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 (TRMM) precipitation radar (PR) measurements. Resu...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rface rain rate and depth of rain system (rain depth) over Southeast Asia is examined using 10-yr 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 (TRMM) precipitation radar (PR) measurements. Results show that, in general, a large surface rain rate is associated with a deep precipitating system, but a deep rain system may not always correspond with a large surface rain rate. This feature has a regional characteristic, Convective rain develops more frequently over land than over the ocean, while stratiform rain can extend to higher altitudes over the ocean than over land. A light surface rain rate has the largest probability to occur, regardless of rain depth. A convective rain system is more likely associated with a stronger surface rain rate than a stratiform rain system. Results show that precipitation systems involve complex microphysical processes. Rain depth is just one characteristic of precipitation. A 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surface rain rate and rain depth does not exist. Both deep convective and stratiform rain systems have reflectivity profiles that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ections. The main difference in their profiles is at higher levels, from 4.5 km up to 19 km. For shallow stratiform rain systems, a two-section refiectivity profile mainly exists, while for convective systems a three-section profile is more comm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MM rain depth convective rain stratiform rain
下载PDF
青藏高原及其下游地区降水厚度季、日变化的气候特征分析 被引量:19
18
作者 胡亮 杨松 李耀东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87-398,共12页
利用10年的TRMM卫星降水雷达观测资料,首次对青藏高原及其下游平原及海洋地区降水厚度的地区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对流和层云降水厚度的水平分布及其日变化和季节变化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地区... 利用10年的TRMM卫星降水雷达观测资料,首次对青藏高原及其下游平原及海洋地区降水厚度的地区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对流和层云降水厚度的水平分布及其日变化和季节变化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地区对流和层云降水厚度都要比下游平原地区更为浅薄,东部海洋地区对流降水厚度比平原地区小,而层云降水厚度与平原地区相当。青藏高原及其下游平原地区对流降水厚度的日变化特征非常明显,海洋地区对流降水厚度日夜差异则不大。层云降水厚度在各地区的日变化特征都不明显。青藏高原、下游平原及海洋地区对流和层云降水厚度的季节变化都非常明显,从冬至夏,对流和层云降水逐渐变得深厚,而从夏入冬,对流和层云降水则逐渐变得浅薄。(2)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对流和层云平均降水厚度的分布形式和降水量分布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降水量大的地区其降水厚度一般较为深厚,降水少的地区则降水厚度比较浅薄。对流和层云降水厚度存在明显差异,对流降水一般要比层云降水深厚。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降水厚度水平分布的日夜差距不大,但季节变化非常明显,且与气候系统的季节变化紧密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测雨卫星 对流降水 层云降水 降水厚度 日变化 青藏高原
下载PDF
新型仿生结构强化管流动与换热性能数值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张凯 王飞龙 何雅玲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75-381,共7页
本文以仿生结构强化管为研究对象,模拟研究了不同相对深度h/D和排列密度d^2/pl下的管内湍流的流动和换热性能,并与丁胞管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仿生强化管能够显著增加凸起附近流体径向分速度,增加流体的扰动,有效地增加了冷热流体的混... 本文以仿生结构强化管为研究对象,模拟研究了不同相对深度h/D和排列密度d^2/pl下的管内湍流的流动和换热性能,并与丁胞管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仿生强化管能够显著增加凸起附近流体径向分速度,增加流体的扰动,有效地增加了冷热流体的混合;在Re为1×10~4~4×10~4的变化范围内,换热增强因子Nu/Nu_0、阻力增强因子f/f_0及综合评价因子(Nu/Nu_0)/(f/f_0)的变化范围分别是1.11~2.13、1.49~3.72和0.45~1.13;低流速下,在传热综合性能评价图上位于4区,表明强化管具有良好的综合换热性能。最后,本文以无量纲参数相对深度h/D、排列密度d^2/pl以及雷诺数Re为变量总结出Nu数和阻力系数f的经验关联式,误差在10%以内。上述研究结果表明,仿生结构管在湍流情况下,具有良好的综合换热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生结构 对流换热 相对深度 排列密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