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汶川强震区公路沿线地震崩滑灾害发育规律研究
被引量:
25
1
作者
程强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747-1760,共14页
汶川强震区地处龙门山区,在深切河谷地貌条件下,地震诱发大量崩塌及滑坡地质灾害,给沿河谷布线的公路造成严重损毁。在调查掌握约6 056 km灾区公路沿线地震崩滑灾害详细资料基础上,根据地质构造、地震烈度进行段落划分,研究分析各段灾...
汶川强震区地处龙门山区,在深切河谷地貌条件下,地震诱发大量崩塌及滑坡地质灾害,给沿河谷布线的公路造成严重损毁。在调查掌握约6 056 km灾区公路沿线地震崩滑灾害详细资料基础上,根据地质构造、地震烈度进行段落划分,研究分析各段灾害特征及其与地质构造部位、地震烈度、岩性等之间的关系,统计分析各段落灾害点密度及平均规模。提出汶川地震崩滑灾害分区,将受灾区划分为极强烈发育区、强烈发育区、较强烈发育区、中等发育区和弱发育区等5个区域。得出汶川地震崩滑灾害如下发育规律:(1)3条断裂带对崩滑灾害发育的控制作用:前山断裂都江堰—竹园坝段为山前弱发育区和上盘中等~强烈发育区的明显界线,竹园坝NE方向则控制作用减弱;中央主断裂自映秀至东河口段上下盘灾害有显著差异,2个极强烈发育区均位于上盘,且被后山断裂及重要岩性界线所严格限制,东河口NE方向控制作用减弱;后山断裂之茂汶断裂为极强烈发育区和较强烈发育区的明显界线;后山断裂之青川—平武断裂在青川—沙洲段呈现出明显的断层上盘效应。(2)岩性控制作用:不同岩性类别地震崩滑灾害发育程度有显著差异,侵入岩体和灰岩、白云岩类地震地质灾害发育密度最高、平均规模最大,千枚岩类灾害发育密度最低、规模最小,碎屑岩类和砂板岩类介于其间。(3)地貌控制作用:河谷岸坡相对高差越大、地面横坡越陡峻,地震崩滑灾害越发育。陡坡硬岩段为地震崩滑灾害高发区,失稳主要发生在斜坡中上部、陡缓变坡点附近。(4)399条实测地质剖面的统计分析表明,地震诱发崩塌失稳部位坡度一般在40°以上。(5)动力条件下,坡体结构是边坡岩土体变形破坏的控制性因素,土层及强风化层-基岩斜坡、发育外倾结构面斜坡更易失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地质
汶川地震
强震区
公路
地震崩滑灾害
发育规律
断层控制作用
岩性控制作用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汶川强震区公路沿线地震崩滑灾害发育规律研究
被引量:
25
1
作者
程强
机构
四川省交通厅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
出处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747-1760,共14页
基金
交通运输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200831800098
2009318000095)
文摘
汶川强震区地处龙门山区,在深切河谷地貌条件下,地震诱发大量崩塌及滑坡地质灾害,给沿河谷布线的公路造成严重损毁。在调查掌握约6 056 km灾区公路沿线地震崩滑灾害详细资料基础上,根据地质构造、地震烈度进行段落划分,研究分析各段灾害特征及其与地质构造部位、地震烈度、岩性等之间的关系,统计分析各段落灾害点密度及平均规模。提出汶川地震崩滑灾害分区,将受灾区划分为极强烈发育区、强烈发育区、较强烈发育区、中等发育区和弱发育区等5个区域。得出汶川地震崩滑灾害如下发育规律:(1)3条断裂带对崩滑灾害发育的控制作用:前山断裂都江堰—竹园坝段为山前弱发育区和上盘中等~强烈发育区的明显界线,竹园坝NE方向则控制作用减弱;中央主断裂自映秀至东河口段上下盘灾害有显著差异,2个极强烈发育区均位于上盘,且被后山断裂及重要岩性界线所严格限制,东河口NE方向控制作用减弱;后山断裂之茂汶断裂为极强烈发育区和较强烈发育区的明显界线;后山断裂之青川—平武断裂在青川—沙洲段呈现出明显的断层上盘效应。(2)岩性控制作用:不同岩性类别地震崩滑灾害发育程度有显著差异,侵入岩体和灰岩、白云岩类地震地质灾害发育密度最高、平均规模最大,千枚岩类灾害发育密度最低、规模最小,碎屑岩类和砂板岩类介于其间。(3)地貌控制作用:河谷岸坡相对高差越大、地面横坡越陡峻,地震崩滑灾害越发育。陡坡硬岩段为地震崩滑灾害高发区,失稳主要发生在斜坡中上部、陡缓变坡点附近。(4)399条实测地质剖面的统计分析表明,地震诱发崩塌失稳部位坡度一般在40°以上。(5)动力条件下,坡体结构是边坡岩土体变形破坏的控制性因素,土层及强风化层-基岩斜坡、发育外倾结构面斜坡更易失稳。
关键词
工程地质
汶川地震
强震区
公路
地震崩滑灾害
发育规律
断层控制作用
岩性控制作用
Keywords
engineering
geology
Wenchuan
earthquake
highly
seismic
region
highway
earthquake-induced
landslide
and
collapse
development
rule
controlling
effect
of
fault
controlling
effect
of
lithology
分类号
P642 [天文地球—工程地质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汶川强震区公路沿线地震崩滑灾害发育规律研究
程强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
2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