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05·6”华南持续性暴雨的成因分析 被引量:62
1
作者 熊文兵 李江南 +2 位作者 姚才 王安宇 冯瑞权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90-97,共8页
2005年6月华南出现大范围持续性暴雨过程,造成巨大损失。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卫星云图TBB资料及T213分析场资料,对此次持续性暴雨过程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这次暴雨过程充足稳定的水汽主要源自印度洋,这与“94.6”等以往华南暴雨... 2005年6月华南出现大范围持续性暴雨过程,造成巨大损失。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卫星云图TBB资料及T213分析场资料,对此次持续性暴雨过程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这次暴雨过程充足稳定的水汽主要源自印度洋,这与“94.6”等以往华南暴雨水汽主要来自于南海不同。高低空急流与切变线是这次强降雨过程的触发系统,低空急流输送了丰沛的暖湿空气,维持了低空对流不稳定形势。冷暖气流在切变线南侧、低空急流左侧交汇,产生强烈辐合上升运动,触发了强降水。对流云系上MCS的不断生消是造成强降雨持续的直接原因。本次过程存在一次高空急流的变化,高空由西北急流转为西南急流,切变线的变化趋势与这一变化过程相呼应;这一特征也是暴雨过程得以维持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性暴雨 高低空急流 MCS 切变线
下载PDF
2002年湖北两场连续暴雨综合诊断分析 被引量:23
2
作者 施望芝 郭施 +2 位作者 金琪 刘静 陈创买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09-616,共8页
利用T213数值产品及常规气象资料,对2002年7月21-24日及11月13-15日两场发生在湖北省内大面积连续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诊断分析,揭示了发生连续性暴雨天气的环流形势、影响系统以及产生暴雨天气的热力条件和动力条件,发现了产生暴... 利用T213数值产品及常规气象资料,对2002年7月21-24日及11月13-15日两场发生在湖北省内大面积连续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诊断分析,揭示了发生连续性暴雨天气的环流形势、影响系统以及产生暴雨天气的热力条件和动力条件,发现了产生暴雨的一些物理量及结构的特征值并对其予以剖析,加深了对暴雨发生机制的认识,得出了暴雨落区、落点与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找出了两场不同季节暴雨过程的异同点,同时对新数值预报产品的释用做尝试性的分析,为今后精细化预报提供了启示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北 7213 连续性暴雨 综合诊断分析
下载PDF
“分型配料法”在湖北省暴雨预报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5
3
作者 张萍萍 龙利民 +2 位作者 张宁 邓红 韩琦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71-776,共6页
通过对"配料法"的学习,认为"配料"不仅仅是诊断因子的组合,还应是预报员主观经验与客观数值产品的有机结合,由此提出了"先分型后配料"的思想,称之为"分型配料法"。由此提出了"先分型后配... 通过对"配料法"的学习,认为"配料"不仅仅是诊断因子的组合,还应是预报员主观经验与客观数值产品的有机结合,由此提出了"先分型后配料"的思想,称之为"分型配料法"。由此提出了"先分型后配料"的办法,称之为"分型配料法"。在此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湖北省梅雨期和盛夏期的天气型特点,分别制定了不同的暴雨预报配料方案,并通过个例进行具体阐述。结果表明,基于上述研究的"分型配料法"能够较好地做出暴雨落区预报,在汛期气象服务中发挥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落区预报 分型配料法 持续性暴雨 突发性暴雨
下载PDF
桂林市2005年6月连续性暴雨的季风扰动及动力条件分析 被引量:16
4
作者 蒋丽娟 李向红 薛荣康 《广西气象》 2006年第2期1-4,共4页
通过对2005年6月连续性暴雨过程发生前后的天气形势和物理量场进行分析,发现暴雨发生时,与500hPa螺旋度、涡度及850hPa水汽通量配置较好。暴雨前期低空急流加强,表现在暴雨发生前850hPa沿110°E有V分量的增长。另外,可通过对T 213... 通过对2005年6月连续性暴雨过程发生前后的天气形势和物理量场进行分析,发现暴雨发生时,与500hPa螺旋度、涡度及850hPa水汽通量配置较好。暴雨前期低空急流加强,表现在暴雨发生前850hPa沿110°E有V分量的增长。另外,可通过对T 213物理量预报场的分析,判断未来暴雨发生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性暴雨 低空急流 螺旋度
下载PDF
2013年7月一次江淮暴雨成因分析 被引量:16
5
作者 杨秀梅 马敏劲 朱安豹 《干旱气象》 2016年第4期700-709,共10页
2013年7月4—7日江淮地区出现了入梅以来的第一次持续性暴雨,造成江淮地区严重的洪涝灾害。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逐6 h的1°×1°再分析资料、FY-2F卫星云量资料和江淮地区72个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对此次暴雨过... 2013年7月4—7日江淮地区出现了入梅以来的第一次持续性暴雨,造成江淮地区严重的洪涝灾害。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逐6 h的1°×1°再分析资料、FY-2F卫星云量资料和江淮地区72个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对此次暴雨过程的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500 h Pa以径向环流为主的背景形势下,江淮地区上空缓慢移近梅雨锋的西南涡是此次降水过程的关键系统。高空急流、500 h Pa高空槽、西南低空急流、西南涡、边界层急流和梅雨锋共同作用形成深厚的辐合层,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垂直结构增强了大气的抽吸作用,造成强烈的垂直运动。边界层强的垂直风切变触发了对流不稳定能量的释放。来自孟加拉湾和南海的水汽通过西南超低空急流向江淮地区输送,为江淮地区带来水汽和热力条件。南方暖空气和北方冷空气交汇于江淮地区,形成假相当位温密集带,产生天气尺度的上升运动,雨带主要位于密集带的南侧,可作为雨区预报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空槽 持续性暴雨 西南涡 假相当位温
下载PDF
2013年四川盆地持续性特大暴雨过程对比分析 被引量:13
6
作者 师锐 陈永仁 肖红茹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14年第4期11-15,76,共6页
利用NCEP1°×1°再分析资料和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采用动力诊断分析方法,对造成盆地连续出现突破气象历史记录的暴雨洪涝灾害的6月18~20日川西大暴雨、6月29日~7月2日持续性特大暴雨和7月8~11日川西持续性特大暴雨过程进... 利用NCEP1°×1°再分析资料和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采用动力诊断分析方法,对造成盆地连续出现突破气象历史记录的暴雨洪涝灾害的6月18~20日川西大暴雨、6月29日~7月2日持续性特大暴雨和7月8~11日川西持续性特大暴雨过程进行对比分析,对暴雨过程的形成机制进行探讨,得出以下结论:盆地持续性暴雨具有东高西低的环流形势,大尺度环流背景的稳定少动,以及中尺度影响系统的稳定维持或发展,是形成持续性暴雨的关键之一;低空急流的长时间维持是暴雨持续时间的原因之二;在持续性暴雨天气过程中,中层能量条件的维持是一个重要的关注点;持续性暴雨过程中,对流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是长时间存在着强盛的垂直上升气流;冷空气的参与为暴雨的持续发生也有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性暴雨 低空急流 冷空气
下载PDF
2014年7月13—17日贵州持续性暴雨的分析 被引量:12
7
作者 唐浩鹏 王芬 金强兵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15年第6期41-49,共9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FY-2E TBB资料、自动站降水资料及1毅伊1毅NCEP再分析资料,对发生在贵州2014年7月13—17日的持续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持续性暴雨过程主要影响系统是高空槽、低涡、切变线。13—14日受切变线影响,贵州...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FY-2E TBB资料、自动站降水资料及1毅伊1毅NCEP再分析资料,对发生在贵州2014年7月13—17日的持续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持续性暴雨过程主要影响系统是高空槽、低涡、切变线。13—14日受切变线影响,贵州北部出现了区域性暴雨、局部大暴雨天气过程,15—17日受副高和低涡切变的共同影响,贵州中部及西南部出现了暴雨天气。暴雨发生时整个贵州中西部低层有强烈的辐合上升运动,水汽辐合强度大,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辐合中心西南压,暴雨站发生强降水的时候,低层的正涡度均增大,中低层为垂直速度的负值区,高层为散度正值区,暴雨中心位于暖湿不稳定层结中,低层有冷空气向南侵入,促使其南侧的暖湿气流被迫抬升,这些条件都为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FY-2E TBB资料显示,降水主要出现在中部冷云区及梯度大值区,TBB的大小与雨强并没有非常好的负相关关系,TBB的变化梯度与雨强有更好的对应关系,梯度越大则对应的雨强就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 持续性暴雨 低涡切变 副高
下载PDF
一次西南涡东移诱发的罕见暴雨诊断分析 被引量:12
8
作者 郑京华 董光英 +3 位作者 梁涛 汪高明 彭盼盼 吴立霞 《暴雨灾害》 2009年第3期229-234,共6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以及自动站、加密雨量站、卫星云图等资料,对湖北省荆门市2007年7月12—13日连续暴雨或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次暴雨或大暴雨过程是在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受中尺度低涡和切变线影响由3个对流云团...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以及自动站、加密雨量站、卫星云图等资料,对湖北省荆门市2007年7月12—13日连续暴雨或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次暴雨或大暴雨过程是在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受中尺度低涡和切变线影响由3个对流云团产生的,中尺度对流云团演变与强降水落区及持续时间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西南涡东南侧西南暖湿气流和北侧东风气流共同提供了有利的水汽输送条件;对流层中低层强辐合和上升运动提供了较好的动力条件;"万宜"台风外围东风气流对西南涡的作用及其对西南涡的阻挡,是西南涡得以发展加强且长时间影响荆门并导致连续强降水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暴雨 西南涡 对流云团 中尺度系统
下载PDF
汉江上游十大洪水气象特征分析 被引量:8
9
作者 李庆宝 《灾害学》 CSCD 1991年第2期39-44,共6页
本文分析了安康大洪水的气候分布和气象成因,讨论了水文气象接口问题,指出进行气象洪水预报是可能的。
关键词 洪水 气象分析 降水 预测
下载PDF
2013年8月沙澧河流域一次连续暴雨过程成因分析 被引量:10
10
作者 葛战旗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7年第4期90-99,共10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8月24—25日河南省沙澧河流域的连续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连续性暴雨过程共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是台风"谭美"外围的螺旋云带导致,后一部分转为低...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8月24—25日河南省沙澧河流域的连续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连续性暴雨过程共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是台风"谭美"外围的螺旋云带导致,后一部分转为低槽切变线影响,转折点在24日20时之后。偏东急流为暴雨提供了充沛且持久的水汽条件,水汽通量高值区集中在800 h Pa以下的低层和边界层。垂直螺旋度计算结果显示,850 h Pa等压面上正垂直螺旋度中心的移向和强度变化与降水落区及趋势变化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大暴雨中心位于正垂直螺旋度中心附近,正垂直螺旋度中心位置对大暴雨落区有一定的指示意义;中低层正、高层负的垂直螺旋度配置,动力条件非常有利于强降水产生。湿位涡演变分析发现,此次过程中低层既存在对流不稳定,又存在对称不稳定,有利于垂直对流和倾斜对流发生,导致上升运动和水汽输送加强,有利于降水增幅。雷达回波演变特征表明,回波的后向传播、列车效应及准静止等特征,导致降水量增加,暴雨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暴雨 台风低压 冷空气 低层切变线 诊断分析
下载PDF
台风“凡亚比”登陆过程中暴雨MCSs演变及形成机理 被引量:8
11
作者 张艳霞 蒙伟光 +1 位作者 戴光丰 李春晖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33-443,共11页
利用大尺度和TBB资料得出1011号台风“凡亚比”环流背景中出现连续性暴雨的大尺度环境概况和主要MCSs活动情况,发现高低空辐散辐合配置的动力结构及强烈的垂直上升运动和丰富的水汽,为暴雨的发生和持续提供了有利的动力和水汽条件;... 利用大尺度和TBB资料得出1011号台风“凡亚比”环流背景中出现连续性暴雨的大尺度环境概况和主要MCSs活动情况,发现高低空辐散辐合配置的动力结构及强烈的垂直上升运动和丰富的水汽,为暴雨的发生和持续提供了有利的动力和水汽条件;连续性暴雨过程中主要有三个MCSs活动,其中9月20—21日的MCSs持续时间最长、强度最大、暴雨最强。因此,通过观测资料讨论了该MCSs发展演变的特征及基于大尺度资料和中尺度数值模拟结果探讨了其发展演变的机制。结果发现,该MCSs形成、发展、成熟至减弱阶段都处在台风的外围环流中,其中心位于台风移动方向约300~350km处的左前方;从大尺度资料的分析可见,上升运动加强,水汽输送充足,垂直风切变明显增大,不稳定能量的稳定累积及中低层西侧干冷空气的侵入有利于MCSs组织发展。进一步从中尺度数值模拟结果发现,MCSs东、西及北侧的温湿梯度相向发展形成的能量锋区为MCSs的组织发展提供了环境条件和能量,该能量锋区形成于东西两侧温度和湿度梯度的差异,东侧受热带低压登陆降水引起降温增湿,而西侧和北侧受台风外围偏西气流和青藏高原热源共同作用增温减湿。此外,西侧中层干冷空气的侵入也有利于该锋区的存在和维持,更有利于MCSs的发展。正涡度的增长和0~6km垂直风切变大值区的配合,为MCSs的形成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环流 连续性暴雨 MCSS 数值模拟 机理
下载PDF
2013年四川盆地三次持续性暴雨过程的环流形势和物理成因分析 被引量:8
12
作者 肖红茹 龙柯吉 +1 位作者 师锐 杜钦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14年第4期31-37,共7页
利用常规探空和地面自动站观测资料、卫星红外云图TBB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6~7月发生在四川盆地的3次持续性暴雨过程进行了大尺度环流背景及物理成因分析。分析结果表明:500h Pa贝加尔湖、鄂霍次克海地区的高压脊起到阻塞作用,利... 利用常规探空和地面自动站观测资料、卫星红外云图TBB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6~7月发生在四川盆地的3次持续性暴雨过程进行了大尺度环流背景及物理成因分析。分析结果表明:500h Pa贝加尔湖、鄂霍次克海地区的高压脊起到阻塞作用,利于西伯利亚到巴尔喀什湖附近的深厚低槽稳定分裂短波东南移,槽前持续的正涡度平流向四川盆地输送孕育低层中小尺度系统发生发展,700h Pa西南涡是造成3次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其活动对强降水落区有重要作用;850h Pa暖平流维持,在暖平流梯度大值区触发中尺度对流系统产生强降水,暖平流越强降水越强;孟加拉湾的西南暖湿季风气流持续向四川盆地输送水汽和热量,使能量在释放后快速重建,并有适宜的动力环境条件使水汽聚集、辐合和垂直上升,强降水得到持续;700h Pa持续的西南急流在向北加强的过程中南北风分量形成的辐合有利于低层切变线南侧、急流左侧区域的辐合加强,配合高层辐散的抽吸机制,是3次过程强降水持续的又一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性暴雨 环流形势 物理成因 西南涡 西南急流
下载PDF
连续暴雨状态下下蜀土滑坡失稳机制分析及应急处置 被引量:8
13
作者 李振江 孙少锐 +1 位作者 宋京雷 施威 《河南科学》 2016年第7期1140-1147,共8页
为研究连续暴雨状态下南京地区下蜀土滑坡的失稳机制及应急处置方法,以南京燕子矶太平村75-4号滑坡应急抢险处置为例,利用Geo Studio软件多个模块进行耦合模拟,运用非饱和土力学理论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连续暴雨状态下下蜀土滑坡易... 为研究连续暴雨状态下南京地区下蜀土滑坡的失稳机制及应急处置方法,以南京燕子矶太平村75-4号滑坡应急抢险处置为例,利用Geo Studio软件多个模块进行耦合模拟,运用非饱和土力学理论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连续暴雨状态下下蜀土滑坡易发生在浅层非饱和部分以及土岩交界处,变形滑动过程为持续暴雨—孔隙水压力增高、自重力增加、土体强度降低—坡脚临空面土层剪断滑出—后缘拉裂变形破坏.通过现场监测和模拟表明,使用减载反压、锚拉工字钢、坡面防雨等措施进行应急处置,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蜀土滑坡 连续暴雨 失稳机制 非饱和 耦合模拟 应急处置
下载PDF
大连地区2013年7月连续性暴雨成因 被引量:7
14
作者 李燕 刘勇 赛瀚 《干旱气象》 2016年第4期670-677,共8页
利用加密自动站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7月发生在大连地区的7次连续暴雨过程的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3年7月大连地区连续暴雨期间,乌拉尔山和鄂霍次克海均有强高压维持,有利于西伯利亚冷空气南下至贝加尔湖并长期维持形成... 利用加密自动站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7月发生在大连地区的7次连续暴雨过程的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3年7月大连地区连续暴雨期间,乌拉尔山和鄂霍次克海均有强高压维持,有利于西伯利亚冷空气南下至贝加尔湖并长期维持形成大槽。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强,位置稳定偏西、偏北,为大连连续暴雨天气建立了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来自华北、华东的2条水汽辐合带向大连地区汇合,大连西南方多低值系统东北传是暴雨发生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中尺度对流系统。θse垂直方向的"不稳定层结—中性层结—稳定层结"结构促使强烈上升运动的产生和维持,同时强烈的水汽通量辐合与涡度、散度场的有利配置为连续暴雨提供了强大的热力动力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暴雨 副热带高压 阻塞高压 低值系统 不稳定层结
下载PDF
暖区和锋面短时强降水的特征差异对比分析
15
作者 熊燕琳 邓佳 《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 2024年第9期82-86,共5页
文章利用常规观测资料、EAR5再分析资料和双偏振雷达资料,对比分析2023年7月25—27日四川盆地连续性暴雨过程中暖区和锋面降水阶段的形成机制、热动力条件和雷达偏振量特征,探讨暴雨的不同成因。研究结果表明:(1)25日暖区暴雨以热力强... 文章利用常规观测资料、EAR5再分析资料和双偏振雷达资料,对比分析2023年7月25—27日四川盆地连续性暴雨过程中暖区和锋面降水阶段的形成机制、热动力条件和雷达偏振量特征,探讨暴雨的不同成因。研究结果表明:(1)25日暖区暴雨以热力强迫为主,盆地处副高边缘,低层θ_(se)可达358 K,大气不稳定性强,低层接近干绝热递减率形成了绝对不稳定层结,由地面辐合线触发对流;27日为锋面抬升与中尺度低涡系统共同作用形成强烈上升运动,形成持续性的对流降水,动力强迫明显,垂直速度达-4 Pa/s,而25日仅为-2.5 Pa/s。(2)25日ZDR最大达4 dB以上,KDP值为1.5 deg/km,具有雨滴尺寸大而浓度相对小的特点,27日ZDR为1~2.5 dB,KDP值达4.2 deg/km,雨滴尺寸稍小但密集,虽受热动力环境影响,雨滴性质存在区别,但两种情况均可导致雨强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暴雨 热动力 双偏振 特征差异对比
下载PDF
低空急流在一次持续性暴雨过程中的作用 被引量:6
16
作者 周长春 吴蓬萍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13年第4期30-34,共5页
本文利用常规高空观测、地面加密自动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2年8月30日~9月1日发生在四川盆地东部的一次持续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过程期间低层西南风风速和雨强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低层西南风风速变化表明西南低空急... 本文利用常规高空观测、地面加密自动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2年8月30日~9月1日发生在四川盆地东部的一次持续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过程期间低层西南风风速和雨强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低层西南风风速变化表明西南低空急流具有日变化特征;低空急流的日变化使得其对暴雨区的水汽、热力和动力条件的输送也具有日变化,从而造成暴雨过程期间雨强在夜间增强白天减弱;低空急流及其输送的水汽、热力和动力条件主要位于700hPa层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性暴雨 低空急流 日变化特性 700hPa
下载PDF
多普勒雷达资料在闽北持续性暴雨预报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7
作者 张信华 郑琳 +1 位作者 徐跃勤 邹夷 《气象科技》 2007年第B12期74-78,共5页
对2006年6月3~8日出现在闽北的持续性暴雨过程从环流形势、雷达回波产品、数值预报产品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利用这些资料可对暴雨的落区、强雨团的出现和结束时间、强雨团的降水强度、强降水的出现时段等作出较为精细的预报,... 对2006年6月3~8日出现在闽北的持续性暴雨过程从环流形势、雷达回波产品、数值预报产品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利用这些资料可对暴雨的落区、强雨团的出现和结束时间、强雨团的降水强度、强降水的出现时段等作出较为精细的预报,对今后灾害性天气的预报服务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性暴雨 风廓线图 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VIL)
下载PDF
四川一次持续性暴雨过程的水汽特征及多尺度系统影响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师锐 何光碧 周春花 《干旱气象》 2021年第3期415-425,共11页
利用常规气象站和地面加密自动站气象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等,针对2018年7月8—11日四川盆地西部的一次持续性暴雨天气过程,从水汽条件、动力条件及多尺度系统等方面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持续性暴雨过程是在有利的... 利用常规气象站和地面加密自动站气象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等,针对2018年7月8—11日四川盆地西部的一次持续性暴雨天气过程,从水汽条件、动力条件及多尺度系统等方面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持续性暴雨过程是在有利的环流背景下发生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行并稳定维持,制约了中纬度高空槽的移动方向和速度,导致在四川盆地形成阻塞。与此同时,在台风“玛利亚”的逐步西行下,台风与西太副高之间的气压梯度增大,低空南风气流增强。(2)此次暴雨过程的充沛水汽主要来源于南海,强台风西侧的东北气流在西太副高南侧转为东南气流,并在西南低涡东南侧加强,形成明显的气流辐合,使得水汽迅速堆积。(3)多尺度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促使西南低涡生成发展,是此次持续性暴雨得以维持并在后期增强的一个主要原因,而西南低涡与台风之间西太副高西伸位置及强度决定了次级垂直环流的下沉支,进而约束暴雨的落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性暴雨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台风 西南低涡 水汽条件
下载PDF
汶川特大地震中心“8.13”连续性暴雨天气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刘琼 武敬峰 周永明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13年第2期30-35,共6页
利用NCEP1°×1°再分析资料、常规高空及地面资料,对2010年8月12~14日川西高原北部阿坝州东南部的漩映地区出现的连续性暴雨形成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此次过程发生在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至青藏高原形成一个强大的高压... 利用NCEP1°×1°再分析资料、常规高空及地面资料,对2010年8月12~14日川西高原北部阿坝州东南部的漩映地区出现的连续性暴雨形成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此次过程发生在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至青藏高原形成一个强大的高压带,此高压带断裂后,在两高之间形成长时间切变,缓慢东移触发不稳定能量的释放;700hPa上西南低空急流为暴雨区输送了源源不断的水汽;地面冷锋受副高阻塞缓慢东移;地形摩擦抬升在盆地西部不断形成气流辐合都是造成此次连续性降水的直接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性暴雨 副热带高压 不稳定能量 低空急流
下载PDF
江西一次持续性梅雨锋暴雨过程水汽特征及源地 被引量:4
20
作者 阙志萍 陈云辉 王萱$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22年第2期105-113,共9页
利用江西省气象观测站降水资料、NCEP/NCAR提供的FNL再分析资料以及GDAS资料,在分析2020年7月7-10日的梅雨锋连续区域大暴雨过程的环流形势和大尺度水汽特征基础上,引入NOAA开发的HYSPLIT模式,分析了此次连续暴雨过程的水汽源地。结果表... 利用江西省气象观测站降水资料、NCEP/NCAR提供的FNL再分析资料以及GDAS资料,在分析2020年7月7-10日的梅雨锋连续区域大暴雨过程的环流形势和大尺度水汽特征基础上,引入NOAA开发的HYSPLIT模式,分析了此次连续暴雨过程的水汽源地。结果表明:1)此次连续性暴雨过程是在梅雨锋暴雨天气形势下,东北冷涡引导冷空气南下与副高北侧暖湿气流在长江中下游交汇形成的;2)暴雨过程中不同时段水汽通道不相同,前两日以西南方向和偏南方向的水汽输送为主,后两日则以西南方向的水汽通道为主,且水汽通量大值区与强降水有较好的对应;3)后向轨迹模拟显示暴雨过程水汽轨迹有5条:大部分为1500 m高度以上源自印度洋的水汽(77.6%),其次是1500 m高度以下源自印尼群岛中部海域的水汽(13.2%),其他三条路径总和不足10%。4)垂直方向上,有多条水汽输送通道相互叠加后向暴雨区输送,导致江西上空产生强的水汽辐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暴雨 水汽源地 轨迹 水汽通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