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structure of Circum-Tibetan Plateau Basin-Range System and the large gas provinces 被引量:16
1
作者 JIA ChengZao LI BenLiang +1 位作者 LEI YongLiang CHEN ZhuXin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3年第11期1853-1863,共11页
Northward subduction of the Cenozoic Tethys ocean caused the convergence and collision of Eurasia-Indian Plates, resulting in the lower crust thickening, the upper crust thrusting, and the Qinghai-Tibet uplifting, and... Northward subduction of the Cenozoic Tethys ocean caused the convergence and collision of Eurasia-Indian Plates, resulting in the lower crust thickening, the upper crust thrusting, and the Qinghai-Tibet uplifting, and forming the plateau landscape. In company with uplifting and northward extruding of the Tibetan plateau, the contractional tectonic deformations persistently spread outward, building a gigantic basin-range system around the Tibetan plateau. This system is herein termed as the Cir- cure-Tibetan Plateau Basin-Range System, in which the global largest diffuse and the most energetic intra-continental defor- mations were involved, and populations of inheritance foreland basins or thrust belts were developed along the margins of an- cient cratonic plates due to the effects of the cratonic amalgamation, crust differentiation, orogen rejuvenation, and basin sub- sidence. There are three primary tectonic units in the Circum-Tibet Plateau Basin-Range System, which are the reactivated an- cient orogens, the foreland thrust belts, and the miniature cratonic basins. The Circum-Tibetan Plateau Basin-Range System is a gigantic deformation system and particular Himalayan tectonic domain in central-western China and is comparable to the Tibetan Plateau. In this system, northward and eastward developments of thrust deformations exhibit an arc-shaped area along the Kunlun-Altyn-Qilian-Longmenshan mountain belts, and further expand outward to the Altai-Yinshan-Luliangshan- Huayingshan mountain belts during the Late Cenozoic sustained collision of Indo-Asia. Intense intra-continental deformations lead ancient orogens to rejuvenate, young foreland basins to form in-between orogens and cratons, and thrusts to propagate from orogens to cratons in successive order. Driven by the Eurasia-Indian collision and its far field effects, both deformation and basin-range couplings in the arc-shaped area decrease from south to north. When a single basin-range unit is focused on, deformations become younger and younger together with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ircum-Tibet Plateau Basin-Range System Himalayan movement intra-continental deformation tectonic domain natural gas resources
原文传递
中国各大陆块在寒武纪全球构造中的位置及意义 被引量:5
2
作者 杨宗让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0年第1期90-97,共8页
笔者根据近年来所获的古地磁数据及板块构造的研究成果 ,对中国各大陆块在寒武纪全球构造中的位置进行了再造。笔者认为寒武纪全球存在三大洋、四大陆域。其中 ,中国大陆中的扬子、塔里木、柴达木等均属冈瓦纳大陆域 ,华北陆块则属介于... 笔者根据近年来所获的古地磁数据及板块构造的研究成果 ,对中国各大陆块在寒武纪全球构造中的位置进行了再造。笔者认为寒武纪全球存在三大洋、四大陆域。其中 ,中国大陆中的扬子、塔里木、柴达木等均属冈瓦纳大陆域 ,华北陆块则属介于冈瓦纳与劳亚两个大陆域之间的一个中间陆块。且当时华北与扬子两陆块的南、北位置与现在的位置正好相反。而介于二者之间的秦、祁古洋盆在当时是一个位于南半球赤道附近的径向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武纪 中国大陆 大陆位置 全球构造 位置
下载PDF
Issues on China Regional Metallogeny 被引量:2
3
作者 Zhai Yusheng Deng Jun Peng Runmin Faculty of Earth Sciences and Mineral Resource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s, Beijing 100083, China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00年第3期26-33,共8页
According to geotectonic evolution and regional lithospheric features, the authors proposed six metallogenic domains in China: (1) Tianshan Xingmeng metallogenic domain, (2) Tarim North China metallogenic domain, (3... According to geotectonic evolution and regional lithospheric features, the authors proposed six metallogenic domains in China: (1) Tianshan Xingmeng metallogenic domain, (2) Tarim North China metallogenic domain, (3) Qinling Qilian Kunlun metallogenic domain, (4) Yangtze metallogenic domain, (5) South China metallogenic domain and (6) Himalaya Sanjiang metallogenic domain.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s also discuss, on the bases of geotectonic background and metallogenic evolutionary history, some metallogenic features of China: (1) A large percentage of ore formation occurred in paleo continental margins, including continental marginal rift and continental marginal accretionary orogenic belt. The majority of main mineral deposits are discovered on continental margins. (2) Superimposition of mineralization, favored the building up of giant and large mineral deposits, but often made the mineral deposits more complex in composition (associated components), morphology and structure. (3) Mineralization of crust derived anatectic granite is intensive and especially concentrated in the South China metallogenic domain. Mineralizations, including W, Sn and REE, are the products of long and mature development of W Sn polymetal rich earth crust in the metamorphic basement of South China Caledonian fold belt. (4) Epithermal ore forming system is well developed in the southwest part of Yangtze continental block. Ore deposits of Hg, Sb, As, Au, Ag and U densely occur in sedimentary strata of the Late Paleozoic to Triassic. Ge, Tl, Te can also constitute independent ore deposits. (5) Ore formation caused by tectonic dynamic activities is distinctive. Small scale continental blocks of China display intensive activities, which played a widespread and diverse role in ore control. Junctions of faults, synchronous faults, shear zone structure and metamorphic core complex are main ore control structures. (6) The gold mineralization is complex and diversified. The greenstone type gold ores in China were emplaced in the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allogenic domain metallogenic feature composite continental metallogenic system China.
下载PDF
华南云开地区幕式岩浆作用与大陆再造 被引量:1
4
作者 虞鹏鹏 丁望 +3 位作者 曾长育 柳渊 周永章 郑义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205-3220,共16页
云开地区是华南古老基底出露的关键地带,记录了华南多期次复杂的地壳再造过程.庞西垌地区位于云开地块的南西缘,区内出露古老基底残片的云开群石英云母片岩.本研究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岩石学和年代学分析,获得该地区花岗片麻岩、片麻... 云开地区是华南古老基底出露的关键地带,记录了华南多期次复杂的地壳再造过程.庞西垌地区位于云开地块的南西缘,区内出露古老基底残片的云开群石英云母片岩.本研究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岩石学和年代学分析,获得该地区花岗片麻岩、片麻状花岗岩和块状黑云母花岗岩高精度锆石U-Pb年龄分别为~450 Ma、~440 Ma和~105 Ma,指示该区经历了加里东期和燕山期幕式岩浆作用.其中,早古生代花岗质岩石中存在多组锆石年龄(~470 Ma、~450~430 Ma和~390 Ma),暗示其经历了长期、多幕次的岩浆过程.此外,在锆石边部还获得了228~219 Ma(低Th/U=0.01~0.03)和101~99 Ma(高Th/U=0.30~0.78)的年龄组,是成岩后印支期变质流体和燕山期岩浆流体的改造印迹.研究区燕山期花岗岩(~770℃)较加里东期(~740~720℃)具有更高的锆石饱和温度,可能是由于地壳经过多次熔融后易熔组分消耗、成熟度较高,发生部分熔融所需的温度更高.它们的年龄谱图与华南古老基底一致,且具有S型花岗岩特征,是缺乏幔源物质加入的古老地壳重熔改造的产物.结合区域地质、年代学和地球化学资料,华南显生宙以来至少经历了加里东期(470~390 Ma)、印支期(~248~200 Ma)和燕山期(~180~90 Ma)的大陆地壳再造/变质‒岩浆流体改造过程.加里东期和印支期主要发生古老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极少幔源岩浆参与;燕山期改造过程则主要是地幔热源和物质主导的地壳重熔和壳‒幔混合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再造 花岗岩 锆石U⁃Pb年代学 加里东期 云开地块 岩石学 地球化学
原文传递
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被引量:951
5
作者 潘桂棠 肖庆辉 +8 位作者 陆松年 邓晋福 冯益民 张克信 张智勇 王方国 邢光福 郝国杰 冯艳芳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4,I0001,5-28,共28页
中国大地构造形成演化与大地构造分区研究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整体论述中国构造分区,都以不同学派对中国大陆地壳形成演化的不同认识论和方法论,有不同的方案。以黄汲清先生等多旋回构造观、王鸿祯先生等历史大地构造观和李春昱先生等板... 中国大地构造形成演化与大地构造分区研究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整体论述中国构造分区,都以不同学派对中国大陆地壳形成演化的不同认识论和方法论,有不同的方案。以黄汲清先生等多旋回构造观、王鸿祯先生等历史大地构造观和李春昱先生等板块构造观的"三大主流大地构造观"为指导思想的大地构造划分方案,是集中国地质构造之大成,在全国起指导作用,影响既广泛且深远。板块构造单元划分是当前板块构造细结构研究的关键问题。它既是板块构造研究的理论问题,也是区域地质研究和成矿预测评价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本文的大地构造分区图的编制是以地层划分和对比、沉积建造、火山岩建造、侵入岩浆活动、变质变形等地质记录为基础,承接融合中国"三大主流大地构造观"的经典划分理念,在板块构造—地球动力学理论指导下,以成矿规律和矿产能源预测的需求为基点,以不同规模相对稳定的古老陆块区和不同时期的造山系大地构造相环境时空结构分析为主线,以特定区域主构造事件形成的优势大地构造相的时空结构组成和存在状态为划分构造单元的基本原则,划分出中国的大地构造环境主要由陆块区和造山系组成为9个一级构造单元,以及相应的56个二级构造单元。中国大地构造研究还存在一系列重大科学问题,较准确地划分尚需很长时间的不懈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构造 构造单元 陆块区 造山系 多岛弧盆系
下载PDF
中国大地构造阶段划分和演化 被引量:213
6
作者 潘桂棠 陆松年 +6 位作者 肖庆辉 张克信 尹福光 郝国杰 骆满生 任飞 袁四化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23,共23页
按照王鸿祯先生的地质构造演化阶段论和全球构造活动论的思路,遵循将今论古的比较构造地质学研究原则,以对接带、造山系和陆块区三类一级大地构造单元构造相的时空结构分析为主线,从超大陆汇聚与裂解不可逆演化和洋陆转换论的视角,认识... 按照王鸿祯先生的地质构造演化阶段论和全球构造活动论的思路,遵循将今论古的比较构造地质学研究原则,以对接带、造山系和陆块区三类一级大地构造单元构造相的时空结构分析为主线,从超大陆汇聚与裂解不可逆演化和洋陆转换论的视角,认识理解中国大地构造时空结构组成特征,将中国大地构造划分为三个演化阶段。第一阶段:太古宙—前南华纪(〉820 Ma)。太古宙陆核形成(〉2 800 Ma),新太古代原板块构造启动,洋陆分化,华北各陆块发育古弧-盆系统(2 800~2 500 Ma),发育广泛的TTG片麻岩;古元古代(2 500~1 800 Ma)发育集宁、南辽河-荆山等弧盆系和嵩山裂谷、滹沱裂谷及华北基底形成(1 800 Ma);中元古代—新元古代早期(820 Ma前)华北陆区在1.8Ga克拉通化后发育燕辽裂谷、熊耳—西洋河裂谷、渣尔泰—白云鄂博陆缘裂谷;扬子陆块和塔里木陆块区中元古代发育陆缘裂谷盆地,新元古代早期其周缘一系列弧盆系形成,扬子和塔里木基底形成,并参与罗迪尼亚超大陆汇聚过程。第二阶段:南华纪—中三叠世(820~227 Ma),可分为5个构造期:(1)南华纪—震旦纪(820~541 Ma)构造期,罗迪尼超大陆裂解发育新元古代南华纪裂谷事件的火山-沉积岩及冰碛岩,古亚洲洋、原特提斯大洋及震旦大洋扩展,发育扬子、塔里木陆缘裂谷和裂陷盆地,华南洋萎缩为残余大洋。(2)寒武纪—中奥陶世(541~458 Ma)构造期,古亚洲洋、原特提斯洋持续扩张,中国西部一系列地块从扬子和塔里木大陆裂离,相应陆块均在伸展背景下形成被动大陆边缘,秦-祁-昆多岛弧盆系形成;印度陆块北部边缘形成寒武纪裂陷-裂谷盆地,上覆初始碳酸盐岩台地沉积(O1-2)。(3)晚奥陶世—志留纪(458~419 Ma)构造期,古亚洲大洋双向俯冲,向北俯冲制约阿尔泰-兴蒙多岛弧盆系形成,向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阶段 陆块区 造山系 超大陆 特提斯 古亚洲洋
下载PDF
中国大陆地壳“镶嵌与叠覆”的结构特征及其演化 被引量:54
7
作者 LI Jinyi(Institute of Ge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37, China)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986-1004,共19页
初步探讨了中国大陆地壳“块带镶嵌多层叠覆”的结构特征和多阶段的构造演化过程。中国大陆地壳新元古代中期以来的一级构造单元有中朝、塔里木、扬子、敦煌4个陆块和中央、西北、东北、西南、东南5个造山区(带)。中朝陆块的形成源于古... 初步探讨了中国大陆地壳“块带镶嵌多层叠覆”的结构特征和多阶段的构造演化过程。中国大陆地壳新元古代中期以来的一级构造单元有中朝、塔里木、扬子、敦煌4个陆块和中央、西北、东北、西南、东南5个造山区(带)。中朝陆块的形成源于古元古代期间发生的古大陆裂解;扬子、塔里木和敦煌陆块的形成源于新元古代早期发生的古大陆裂解。西北造山区的形成源于古生代晚期洋盆关闭、大陆碰撞并叠加新生代陆内再造山;东北造山带的形成过程包括古生代碰撞造山及中生代增生、碰撞造山;中央造山带至三叠纪大陆碰撞才最后形成并叠加有新生代再造山;东南造山带的形成经历了古生代至新生代的多次造山作用;西南造山带主要是中—新生代造山作用的产物。这些单元都具有“块带镶嵌多层叠覆”的结构特征和多阶段构造演化的特点。中国大陆地壳的形成与演化可以划分为太古宙—古元古代、中元古代—新元古代早期、新元古代中期—古新世和始新世以来4个构造阶段,每个阶段都对应不同的超大陆裂解-聚合旋回。其中新元古代中期以来的地壳形成演化与全球洋陆格局中的古亚洲洋、古特提斯洋、古太平洋、特提斯洋和太平洋5个动力学体制有关,相应地可以归结为古亚洲、古特提斯、古太平洋、特提斯和太平洋5个造山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地壳 块带镶嵌多层叠覆 超大陆裂解-聚合旋回 动力学体制 造山域
下载PDF
中蒙边界地区构造单元划分 被引量:53
8
作者 李俊建 张锋 +15 位作者 任军平 唐文龙 付超 陈正 李承东 赵丽君 冯晓曦 党智财 赵泽霖 刘晓雪 Tomurtogoo Onongyn Delgersaikhan Adiya Enkhbat Tserendash Altankhundaga Batsaikhan Dorjsuren Byambaadash Batbayar Jargalsaikhan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36-662,共27页
以板块构造理论为指导,中蒙合作完成中蒙边界地区1∶100万地质编图成果的基础上,对中蒙边界地区构造格架进行了统一厘定和划分。该区Ⅰ级构造单元主体隶属于中亚构造带的阿尔泰—兴蒙造山系,部分属塔里木—华北陆块区。阿尔泰—兴蒙造... 以板块构造理论为指导,中蒙合作完成中蒙边界地区1∶100万地质编图成果的基础上,对中蒙边界地区构造格架进行了统一厘定和划分。该区Ⅰ级构造单元主体隶属于中亚构造带的阿尔泰—兴蒙造山系,部分属塔里木—华北陆块区。阿尔泰—兴蒙造山系可划分为10个Ⅱ级、27个Ⅲ级和69个Ⅳ级构造单元。塔里木—华北陆块部分划分出2个Ⅱ级、2个Ⅲ级和4个Ⅳ级构造单元。这些不同级别的构造单元较全面地概括了中蒙边界地区的地质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构造 构造单元 造山系 陆块区 中蒙边界
下载PDF
对于点苍山-石鼓变质带区域划分的意见 被引量:32
9
作者 翟明国 从柏林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227-239,共13页
在以往的研究中,点苍山和哀牢山被认为是同一个变质带。对石鼓带的划分也有很大争议。本文通过岩石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的研究,认为点苍山和石鼓变质带同为扬子基底的一部分,应属于滇东变质区。它们是在元谋-大红山群之上发育的一套中晚元... 在以往的研究中,点苍山和哀牢山被认为是同一个变质带。对石鼓带的划分也有很大争议。本文通过岩石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的研究,认为点苍山和石鼓变质带同为扬子基底的一部分,应属于滇东变质区。它们是在元谋-大红山群之上发育的一套中晚元古变质岩带,具陆内地台型火山-沉积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点苍山-石鼓 变质带 区域划分
下载PDF
中国陆相非构造圈闭油气勘探领域 被引量:20
10
作者 何治亮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94-199,205,共7页
中国主要陆相产油区的勘探已逐步进入了以非构造圈闭油气藏为主的勘探阶段。按照盆地形成的主控因素和总体构造面貌,依次总结了断陷盆地、坳陷盆地和前陆盆地非构造圈闭的发育与分布特点,初步认为以下6个领域值得在勘探过程中加以重视:a... 中国主要陆相产油区的勘探已逐步进入了以非构造圈闭油气藏为主的勘探阶段。按照盆地形成的主控因素和总体构造面貌,依次总结了断陷盆地、坳陷盆地和前陆盆地非构造圈闭的发育与分布特点,初步认为以下6个领域值得在勘探过程中加以重视:a)沉积频繁相变区;b)凹陷中的卸载区;c)陡坡坡折带与缓坡挠褶带;d)古隆起围斜、倾没端及上覆地层;e)断块低部位与下降盘;f)复向斜区。鄂尔多斯及东部陆上的松辽、渤海湾、苏北、南阳等盆地已进入以非构造圈闭为主的勘探阶段。而中西部其他盆地及海域盆地针对非构造圈闭的勘探才刚刚开始,存在大量潜在勘探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 非构造圈闭 油气勘探领域 中国
下载PDF
郯庐断裂在胶东金矿聚集区的成矿效应 被引量:4
11
作者 邱小平 王少怀 邹强 《安徽地质》 2008年第1期16-19,共4页
郯庐断裂带是中生代华北与扬子板块的碰撞造山带的陆内转换断层,大规模左行韧性剪切位移牵引胶北太古宙穹隆(栖霞复背斜)逆时针旋扭隆升,并且形成三山岛-仓上、焦家-黄县和招远-平度(破头青)等弧形右行剪切带和混合花岗岩。早白垩世末... 郯庐断裂带是中生代华北与扬子板块的碰撞造山带的陆内转换断层,大规模左行韧性剪切位移牵引胶北太古宙穹隆(栖霞复背斜)逆时针旋扭隆升,并且形成三山岛-仓上、焦家-黄县和招远-平度(破头青)等弧形右行剪切带和混合花岗岩。早白垩世末期郯庐断裂从韧性向脆性构造域的快速转换,引发招掖变质地体的金矿成矿大爆发,形成胶东独特的金矿床汇聚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 陆内转换断层 韧-脆性构造转换 金矿床汇聚链
下载PDF
显生宙碰撞造山带超高温变质作用的加热机制:来自二维数值模拟的约束
12
作者 樊银龙 张立飞 +3 位作者 李忠海 焦淑娟 王杨 邹雷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44-1060,共17页
大量的岩石学证据表明:碰撞造山带中常发育900~1100℃的超高温变质作用。然而,碰撞造山带中如何出现如此极端的超高温条件仍然存在争议。为了更好地理解超高温变质作用加热机制和碰撞造山带中主要热源的相对贡献,我们建立了一系列高分... 大量的岩石学证据表明:碰撞造山带中常发育900~1100℃的超高温变质作用。然而,碰撞造山带中如何出现如此极端的超高温条件仍然存在争议。为了更好地理解超高温变质作用加热机制和碰撞造山带中主要热源的相对贡献,我们建立了一系列高分辨率二维热-动力学模型,借此探讨了俯冲大陆岩石圈密度亏损程度、大陆地壳放射性生热率和大陆汇聚速率等因素对碰撞造山过程中超高温变质主要热源的影响。当大陆岩石圈密度亏损(Δρ=ρ软流圈地幔-ρ岩石圈地幔)大于50kg/m^(3)时,有利于发生大陆平板俯冲,软流圈地幔无法上涌为地壳物质提供热源;此时,具有较高放射性生热率(>3μW/m^(3))的地壳可以发生“浅俯冲-折返”型超高温变质作用。而当大陆岩石圈密度亏损小于10kg/m^(3)时,大陆上地壳在深俯冲阶段首先发生超高压榴辉岩相变质作用,随后伴随着大陆岩石圈地幔后撤和软流圈上涌,进而出现以异常高的地幔热流加热为主的“深俯冲-折返”型超高温变质作用。此外,较低的大陆汇聚速率(<1cm/yr)更有利于“深俯冲-折返”型超高温变质作用的产生。将数值模拟结果与特提斯构造域的变质岩石数据和地球物理观测进行对比,我们认为在现今板块构造体制下,由具有密度亏损程度较高的大陆岩石圈平俯冲有利于“浅俯冲-折返”型超高温变质作用的发生,而由密度亏损程度较低的大陆岩石圈俯冲可能导致“深俯冲-折返”型超高温变质作用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温变质作用 碰撞造山带 大陆岩石圈密度 数值模拟 特提斯构造域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北部中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层序地层特征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希明 《新疆地质》 CAS CSCD 1996年第4期355-363,共9页
塔里木盆地北部中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层序的发育具有以下特点:构造活动控制了沉积层序的发育,层序具明显的旋回性;层序发育受构造运动影响完整性差;盆地边缘与腹地层序特征差异明显;海侵(泛)事件使层序内部结构更加复杂化。根据... 塔里木盆地北部中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层序的发育具有以下特点:构造活动控制了沉积层序的发育,层序具明显的旋回性;层序发育受构造运动影响完整性差;盆地边缘与腹地层序特征差异明显;海侵(泛)事件使层序内部结构更加复杂化。根据其特征建立了层序地层格架,共划分出45个地震及测井层序。详细描述了层序的展布及结构特征,分析了体系域发育与储盖组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层序地层 陆相沉积盆地 体系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