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生态文化学说与中国的文化期许——中日俄比较的视界
被引量:
1
1
作者
盛邦和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44-149,共6页
文化的多元取决于人类生态前提的多元存在。中国、日本与俄国不同的生态前提,决定了三个国家不同的文化期许与道路选择。中国属于"东亚陆缘"生态区,这就让中国人具有如下的文化期许与道路选择:坚持思想解放,坚持改革开放。中...
文化的多元取决于人类生态前提的多元存在。中国、日本与俄国不同的生态前提,决定了三个国家不同的文化期许与道路选择。中国属于"东亚陆缘"生态区,这就让中国人具有如下的文化期许与道路选择:坚持思想解放,坚持改革开放。中国要走的道路是面向太平洋的工商立国、市场立国、世界贸易立国的道路,而这条道路又区别于他国,与西欧不同,与俄国不同,与日本也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化学说
陆缘
陆心
文化期求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社会早期海洋观念的演变
被引量:
3
2
作者
刘成纪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12-121,共10页
传统中国以农业立国,农耕生产方式对土地的依附决定了这一国家的内陆属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传统中国是与海洋绝缘的国家,相反,它背靠大陆、面向海洋的地理格局决定了其价值选择在大陆与海洋之间往复摆荡的特性,也决定了走向海洋是其...
传统中国以农业立国,农耕生产方式对土地的依附决定了这一国家的内陆属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传统中国是与海洋绝缘的国家,相反,它背靠大陆、面向海洋的地理格局决定了其价值选择在大陆与海洋之间往复摆荡的特性,也决定了走向海洋是其重要的取向。从历史看,中国社会早期对海洋的认知大致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华夏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主要源自"面向大陆"和"面向海洋"两种文明体系的交汇,这使中国文化在其初成时期即包蕴了深厚的海洋基因;第二,中国社会早期对海洋的发现,基本遵循了黄河→渤海→东海→南海逐步放大的路径,并最终形成陆海并济的国家地理观念;第三,海洋空间的深广和无限,对中国人的海洋认知和想象构成考验,所谓陆海并济的天下观,主要表现为从陆地经验向海洋想象的挪移和展开;第四,农耕文明对水或河流价值的体认,最终导致了在哲学层面对海洋价值的极端肯定。大海被视为众流的归宿和水的本源,这使传统的陆地中心观念有了向海洋中心发生反转的可能性。从史籍看,这种反转完成于魏晋时期,重要的表现是海洋成为哲学反思的对象,中国传统的道论、元气论至此蜕变为一种"以水为本"的海洋宇宙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海洋观念
陆地中心
海洋中心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生态文化学说与中国的文化期许——中日俄比较的视界
被引量:
1
1
作者
盛邦和
机构
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
出处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44-149,共6页
文摘
文化的多元取决于人类生态前提的多元存在。中国、日本与俄国不同的生态前提,决定了三个国家不同的文化期许与道路选择。中国属于"东亚陆缘"生态区,这就让中国人具有如下的文化期许与道路选择:坚持思想解放,坚持改革开放。中国要走的道路是面向太平洋的工商立国、市场立国、世界贸易立国的道路,而这条道路又区别于他国,与西欧不同,与俄国不同,与日本也不同。
关键词
生态文化学说
陆缘
陆心
文化期求
Keywords
ecological
culture
continental
margin
continental
center
cultural
expectation
分类号
G07 [文化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社会早期海洋观念的演变
被引量:
3
2
作者
刘成纪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出处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12-121,共10页
基金
2010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中国美学与农耕文明"
文摘
传统中国以农业立国,农耕生产方式对土地的依附决定了这一国家的内陆属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传统中国是与海洋绝缘的国家,相反,它背靠大陆、面向海洋的地理格局决定了其价值选择在大陆与海洋之间往复摆荡的特性,也决定了走向海洋是其重要的取向。从历史看,中国社会早期对海洋的认知大致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华夏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主要源自"面向大陆"和"面向海洋"两种文明体系的交汇,这使中国文化在其初成时期即包蕴了深厚的海洋基因;第二,中国社会早期对海洋的发现,基本遵循了黄河→渤海→东海→南海逐步放大的路径,并最终形成陆海并济的国家地理观念;第三,海洋空间的深广和无限,对中国人的海洋认知和想象构成考验,所谓陆海并济的天下观,主要表现为从陆地经验向海洋想象的挪移和展开;第四,农耕文明对水或河流价值的体认,最终导致了在哲学层面对海洋价值的极端肯定。大海被视为众流的归宿和水的本源,这使传统的陆地中心观念有了向海洋中心发生反转的可能性。从史籍看,这种反转完成于魏晋时期,重要的表现是海洋成为哲学反思的对象,中国传统的道论、元气论至此蜕变为一种"以水为本"的海洋宇宙论。
关键词
中国
海洋观念
陆地中心
海洋中心
Keywords
China
ocean
conception
continent
center
ocean
center
分类号
D092 [政治法律—政治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生态文化学说与中国的文化期许——中日俄比较的视界
盛邦和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中国社会早期海洋观念的演变
刘成纪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