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2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平朔矿区近距离煤层采空区下巷道支护技术研究 被引量:57
1
作者 高建军 张忠温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4,8,共5页
为解决平朔矿区近距离煤层采空区下巷道支护难度大的问题,采用煤层地质力学测试、围岩结构观测、锚杆支护作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分析的方法,根据煤层巷道至上部采空区距离的不同,分别提出了"锚杆+短锚索"、"全长预应力... 为解决平朔矿区近距离煤层采空区下巷道支护难度大的问题,采用煤层地质力学测试、围岩结构观测、锚杆支护作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分析的方法,根据煤层巷道至上部采空区距离的不同,分别提出了"锚杆+短锚索"、"全长预应力锚杆"等以锚杆支护为主的巷道支护方案。结果表明:该锚杆支护方案能够满足近距离煤层采空区下巷道支护的要求,巷道断面整体收缩率较小,顶底板移近量为巷道掘进高度的0.69%,两帮移近量为巷道宽度的0.60%,浅部离层量为0.4 mm,深部无离层,锚杆预紧力为20~30 kN,锚索预紧力为76~84 kN,锚杆、锚索受力稳定,保证了近距离煤层采空区下巷道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距离煤层 采空区下巷道 锚杆支护 围岩稳定性
下载PDF
放顶煤工作面顶板岩层移动相似模拟研究 被引量:52
2
作者 翟新献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1667-1671,共5页
根据相似理论,以义马常村煤矿开采条件为地质原型,采用中比例相似材料模型进行重复试验,研究近距离煤层上层煤开采时顶板岩层移动特征,重点研究上层煤采后下层煤放顶煤开采时,垮落带高度和裂隙带层位的变化,揭示了“砌体梁”结构向高层... 根据相似理论,以义马常村煤矿开采条件为地质原型,采用中比例相似材料模型进行重复试验,研究近距离煤层上层煤开采时顶板岩层移动特征,重点研究上层煤采后下层煤放顶煤开采时,垮落带高度和裂隙带层位的变化,揭示了“砌体梁”结构向高层位的发展,以及“岩-矸”类拱结构的存在,说明了放顶煤工作面以静载荷为主、动载系数较小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距离煤层 放顶煤工作面 岩层移动 相似模拟试验
下载PDF
极近距离煤层下位巷道变形机理及控制 被引量:50
3
作者 于洋 神文龙 高杰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9-55,共7页
为了解决极近距离煤层下位巷道围岩维护的难题,以山西蒲县北峪煤矿工程地质条件为背景,通过数值计算研究了极近距离上位煤层采空区下底板岩层的应力分布规律及下位煤层巷道变形破坏特征,确定了下位巷道顶板控制原则,并对不同顶板控制方... 为了解决极近距离煤层下位巷道围岩维护的难题,以山西蒲县北峪煤矿工程地质条件为背景,通过数值计算研究了极近距离上位煤层采空区下底板岩层的应力分布规律及下位煤层巷道变形破坏特征,确定了下位巷道顶板控制原则,并对不同顶板控制方式进行了现场测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水力膨胀锚杆全长锚固和顶板超前插管法的三维联合控顶技术,并依据力学计算和现场测试结果确定了关键参数。工业性试验表明,研究开发的控制技术对极近距离煤层下位巷道围岩的控制作用显著,巷道整体维护状况良好,给类似条件下的巷道围岩控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近距离煤层 下位巷道 水力膨胀锚杆 三维联合控顶 变形控制
原文传递
近距离煤层采空区下回采巷道高强稳定型支护技术 被引量:47
4
作者 董宇 谢文兵 +1 位作者 荆升国 臧龙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9-23,共5页
为了解决某矿29101工作面轨道平巷掘后不久,顶板大面积下沉,致使工字钢顶梁压弯,棚腿弯曲内移等问题,采用现场调查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总结了巷道失稳破坏主要因素及不同支护方式下巷道围岩应力、位移和工字钢支架弯矩分布特征。研究结... 为了解决某矿29101工作面轨道平巷掘后不久,顶板大面积下沉,致使工字钢顶梁压弯,棚腿弯曲内移等问题,采用现场调查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总结了巷道失稳破坏主要因素及不同支护方式下巷道围岩应力、位移和工字钢支架弯矩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加大支护强度、提高围岩残余强度、充分发挥围岩承载能力、及时形成有效稳定承载结构可控制巷道浅部围岩强烈剪胀变形。根据锚杆(索)支护作用原理及数值模拟分析结果,提出了以高强预应力锚杆、锚索支护为基础,辅以工字钢支护的高强稳定型支护技术。实践应用证实,该支护方案效果良好,能有效控制巷道围岩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距离煤层 采空区 回采巷道 高强稳定型支护 数值模拟
下载PDF
近距离煤层煤柱及采空区下综采工作面矿压规律研究 被引量:43
5
作者 郭放 高保彬 +1 位作者 牛国庆 王祖洸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2-97,169,共7页
为了研究近距离煤层上部区段煤柱和采空区对下煤层综采工作面开采的影响,运用FLAC^(3D)数值模拟和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三交河煤矿2^(-2)-601综采工作面在上覆已采煤层留设煤柱和采空区下开采时的应力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综采工... 为了研究近距离煤层上部区段煤柱和采空区对下煤层综采工作面开采的影响,运用FLAC^(3D)数值模拟和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三交河煤矿2^(-2)-601综采工作面在上覆已采煤层留设煤柱和采空区下开采时的应力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综采工作面在煤柱与采空区下的矿压显现呈现不同规律:煤柱下方液压支架的最大工作阻力大于采空区下支架载荷;在周期来压时,煤柱下方液压支架的循环末阻力比采空区下方增加了332.1 k N,平均来压步距增加1.07 m,而动载系数下降了8%;煤柱两侧边界下方载荷高于煤柱中部下方载荷,并在煤柱中心线处出现峰值,煤柱正下方及边缘两侧各10 m为影响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距离煤层 矿山压力 煤柱 采空区 覆岩移动
下载PDF
近距煤层同采巷道优化布置研究 被引量:40
6
作者 鲁岩 高杰 +2 位作者 刘长友 马立强 王业常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97-801,共5页
根据刘东矿西三采区近距离煤层的地质赋存条件,首先采用理论分析的方法确定近距煤层采用下行垮落法同采,回采巷道采用外错布置;然后采用数值模拟优化近距离煤层同采巷道间距,得出该采区上下煤层巷道的合理间距为15 m。最后在37102面与37... 根据刘东矿西三采区近距离煤层的地质赋存条件,首先采用理论分析的方法确定近距煤层采用下行垮落法同采,回采巷道采用外错布置;然后采用数值模拟优化近距离煤层同采巷道间距,得出该采区上下煤层巷道的合理间距为15 m。最后在37102面与37202面进行了应用,应用结果表明:在37102面回采影响期间,37202面下巷两帮移近量为131 mm;顶底板移近量为61 mm;影响范围为工作面前方15 m和后方25 m的范围内。实践证明,近距煤层同采巷道布置合理,巷道围岩变形得到了较好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距煤层 同采 优化布置
原文传递
浅埋深近距离煤层矿压及覆岩运动规律研究 被引量:40
7
作者 任艳芳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1-14,共4页
为解决浅埋深近距离煤层下位工作面外错巷道矿压显现强烈的问题,采用现场实测、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浅埋深近距离煤层巷道及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外错巷道围岩塑性破坏严重,实测最大片帮深度达3 m,部分煤块... 为解决浅埋深近距离煤层下位工作面外错巷道矿压显现强烈的问题,采用现场实测、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浅埋深近距离煤层巷道及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外错巷道围岩塑性破坏严重,实测最大片帮深度达3 m,部分煤块崩落喷出,给掘进施工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造成此现象主要原因是巷道位于上覆煤柱应力集中区,并承载了煤柱附近基本顶离层区的载荷;内错巷道位于基本顶离层区下,矿压显现不明显;12.77 m的砂质泥岩直接顶可对工作面采空区进行有效充填,工作面矿压显现程度缓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距离煤层 应力集中 矿压显现 内错巷道 外错巷道
下载PDF
综采工作面过上层煤集中煤柱动载矿压控制技术 被引量:39
8
作者 陈苏社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40-143,共4页
为解决近距离煤层群下层煤综采工作面过上层煤集中煤柱时压架的问题,以大柳塔煤矿活鸡兔井12306综采工作面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过上层煤集中煤柱期间的矿山压力规律、支架工作阻力、动载矿压显现特征,据此分析动载矿压显现的原因为工作面... 为解决近距离煤层群下层煤综采工作面过上层煤集中煤柱时压架的问题,以大柳塔煤矿活鸡兔井12306综采工作面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过上层煤集中煤柱期间的矿山压力规律、支架工作阻力、动载矿压显现特征,据此分析动载矿压显现的原因为工作面悬顶距离过长,周期来压步距较大,导致基本顶大面积垮落与集中煤柱边界覆岩铰接结构失稳的载荷同时作用于工作面支架上,对工作面支架形成了冲击载荷,支架立柱下缩1.2~1.5 m,形成剧烈的动载矿压。据此提出主要采取工作面调斜、调整周期来压、加大支架工作阻力、提高安全阀开启压力、加快推进速度以及采用合理的采高等技术措施,预防了综采工作面压架事故,保证矿井安全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距离煤层群 集中煤柱 动载矿压 顶板控制技术
下载PDF
近距离突出煤层群上保护层瓦斯综合治理技术 被引量:31
9
作者 马国强 陈如忠 +2 位作者 崔刚 刘宁宁 李磊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2-55,共4页
针对打通一矿近距离突出煤层群上保护层开采面临的快速消突与瓦斯超限的难题,采用本煤层水力压裂增透,顺层平行钻孔下套管预抽,邻近被保护层底板穿层网格钻孔预抽、卸压抽、残抽,高位钻孔抽采,"U型+尾排"通风方式等瓦斯综合... 针对打通一矿近距离突出煤层群上保护层开采面临的快速消突与瓦斯超限的难题,采用本煤层水力压裂增透,顺层平行钻孔下套管预抽,邻近被保护层底板穿层网格钻孔预抽、卸压抽、残抽,高位钻孔抽采,"U型+尾排"通风方式等瓦斯综合治理技术措施,实现了保护层工作面的快速消突,抽采达标时间缩短了90 d,突出预测指标K1、S从未超标,工作面瓦斯抽采率达到72.07%,彻底解决了回风隅角瓦斯频繁超限难题,保障了矿井采掘接替及工作面安全高效回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距离煤层 上保护层 突出煤层群 瓦斯治理 采掘接替 抽采达标
下载PDF
近距离煤层上覆采空区自燃形成机理及防控技术 被引量:31
10
作者 黄戈 张勋 +2 位作者 王继仁 邓存宝 戴凤威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07-113,共7页
基于近距离煤层自燃防治理论研究和现场实践,以氧浓度控制为核心,提出以多点监测自反馈注氮为主的上覆采空区煤自燃综合防控技术。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了巷道顶板裂隙发育对上覆采空区浮煤自燃的诱发机制,从氧浓度控制的角度对... 基于近距离煤层自燃防治理论研究和现场实践,以氧浓度控制为核心,提出以多点监测自反馈注氮为主的上覆采空区煤自燃综合防控技术。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了巷道顶板裂隙发育对上覆采空区浮煤自燃的诱发机制,从氧浓度控制的角度对上覆采空区遗煤自燃防控进行了模拟分析与现场实践。研究结果表明,巷道顶板裂隙发育引起大面积漏风供氧是上覆采空区遗煤自燃灾害发生的重要诱因;遗煤自燃危险区位于上分层冒落三角区及终采线附近,且随漏风强度增大逐渐向回风侧扩展;相对传统多点注氮方式,采用多点自反馈技术可减少氮气用量36%以上,同时实现强漏风点的准确定位与区域遗煤氧化进程的动态监测。通过现场实践,验证了通过多点自反馈综合防控技术实现注氮量优化分配与强漏风点识别控制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距离煤层 自然发火 注氮防灭火 上覆采空区
下载PDF
近距离煤层群下位煤层巷道布置优化研究 被引量:29
11
作者 孟浩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44-50,共7页
为了确定近距离煤层群下行开采下位煤层巷道合理布置位置,采用数值模拟、理论分析、底摩擦试验及现场测试的方法,对残留煤柱下底板应力分布规律、区段煤柱稳定性、巷道围岩变形破坏特征等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0号煤层开采对底板造成的... 为了确定近距离煤层群下行开采下位煤层巷道合理布置位置,采用数值模拟、理论分析、底摩擦试验及现场测试的方法,对残留煤柱下底板应力分布规律、区段煤柱稳定性、巷道围岩变形破坏特征等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0号煤层开采对底板造成的破坏深度波及到11号煤层巷道所在水平;应力降低区距离上位煤层开采残留煤柱水平距离7 m,11号煤层区段煤柱受二次采动影响破坏宽度约4 m,巷道布置中合理内错距应保证大于11 m;模拟试验确定巷道采用内错距14、20 m布置时,围岩可保持相同程度的较好稳定性,为提高资源采出率,内错距选取14 m即可保证安全回采工作;最后对1113工作面进行试验段监测,巷道内错距保守选取15 m,实测结果表明,该布置条件下区段煤柱稳定性较好,巷道两帮移近量为30~220 mm,顶底板移近量为20~110 mm,巷道围岩变形较好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巷道布置 应力分布规律 煤柱稳定性 围岩稳定性 近距离煤层
下载PDF
近距离煤层群上行开采覆岩垮落及运移规律研究 被引量:26
12
作者 张春雷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7,共7页
为研究近距离煤层群上行开采覆岩垮落及运移规律,以晋城某矿近距离煤层群为研究背景,结合其煤层地质条件建立二维相似模拟试验模型,对煤层群开采过程中覆岩垮落和运移规律进行了监测。试验结果表明:煤层群上行开采过程中,上煤层周期来... 为研究近距离煤层群上行开采覆岩垮落及运移规律,以晋城某矿近距离煤层群为研究背景,结合其煤层地质条件建立二维相似模拟试验模型,对煤层群开采过程中覆岩垮落和运移规律进行了监测。试验结果表明:煤层群上行开采过程中,上煤层周期来压步距小于下煤层,且覆岩离层高度更大;上煤层表现为工作面的大小周期来压现象,伴随着大周期来压剧烈和小周期来压不明显,且基本表现为小周期来压时垮落角减小,大周期来压时垮落角增大的规律;上煤层开采后覆岩破碎难以形成结构,其覆岩离层高度增加幅度较小。研究结论可为类似条件上行开采和岩层控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距离煤层群 上行开采 覆岩垮落 运移规律
下载PDF
近距离煤层下行开采条件下覆岩运移规律研究 被引量:25
13
作者 吕兆海 赵长红 +3 位作者 岳晓军 李立波 靳华 朱海鱼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8-22,32,共6页
为得到清水营煤矿近距离煤层开采过程中,破断顶板层结构的形成、运动规律及能量演化特征,结合矿井地质资料,构建二维物理相似模型试验平台,基于全站仪、千分表、热红外成像等技术进行综合监测,并对破断顶板层结构形成的诱因及其扩展发... 为得到清水营煤矿近距离煤层开采过程中,破断顶板层结构的形成、运动规律及能量演化特征,结合矿井地质资料,构建二维物理相似模型试验平台,基于全站仪、千分表、热红外成像等技术进行综合监测,并对破断顶板层结构形成的诱因及其扩展发育特征进行理论分析,得出近距离煤层下行开采过程中,二煤开采对其底板的破坏深度达10.05 m;三煤开采对上覆破断岩层造成二次扰动,覆岩整体下沉量为0.39 m,破断顶板层发育高度达到21.9 m;提出破断顶板层结构扰动下支架载荷由静态载荷与动态载荷构成,为保证工作面支护强度,需提高支架的工作阻力和初撑力;针对松散破断顶板层可采取工作面挂网作人工假顶、预注水泥砂浆固化顶板等方式提高顶板结构的完整性和承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覆煤层 下行开采 近距离煤层 破断顶板层
下载PDF
近距离煤层同时开采巷道布置优化研究 被引量:20
14
作者 张春雷 张勇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53-56,78,共5页
为确定某煤矿3和4号近距离煤层同采时下煤层回采巷道布置方式,结合煤层地质条件,采用理论分析确定下煤层巷道采用外错式布置方式,运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确定下煤层回采巷道的合理外错距离为20 m,通过现场对4号煤层3409工作面材料巷顶... 为确定某煤矿3和4号近距离煤层同采时下煤层回采巷道布置方式,结合煤层地质条件,采用理论分析确定下煤层巷道采用外错式布置方式,运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确定下煤层回采巷道的合理外错距离为20 m,通过现场对4号煤层3409工作面材料巷顶底板及两帮变形进行观测分析,巷道在距工作面60 m以内顶板最大位移为150 mm,两帮最大位移为120 mm,超前工作面60 m以外,巷道变形量趋于稳定,结果表明,2层煤同时开采,工作面巷道外错20 m,在加固条件及合理的锚杆锚网支护作用下,巷道稳定性良好,巷道围岩变形得到了有效控制,能够满足工作面正常推进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距离煤层 同时开采 回采巷道错距 优化布置
下载PDF
近距离煤层开采下巷道支护技术研究 被引量:19
15
作者 石增荣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53-158,共6页
为解决西山亚辰煤业公司极近距离煤层下煤层29102工作面巷道支护难题,参考相邻29101工作面两巷采用工字钢棚支护后出现的巷道变形严重,工字钢棚顶梁压弯、棚腿内移等问题,系统分析了29101轨道巷围岩移动变形、支护结构承载情况,并对巷... 为解决西山亚辰煤业公司极近距离煤层下煤层29102工作面巷道支护难题,参考相邻29101工作面两巷采用工字钢棚支护后出现的巷道变形严重,工字钢棚顶梁压弯、棚腿内移等问题,系统分析了29101轨道巷围岩移动变形、支护结构承载情况,并对巷道失稳原因进行了研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确定了29102轨道巷围岩控制技术方案,并开展了现场工业性试验。结果表明:29102轨道巷采用高强度稳定型新型锚网(索)棚联合支护技术,巷道掘进经过测站约110 m后,巷道顶底板移近量为17 mm,两帮移近量为19 mm,巷道支护效果良好,为类似条件下巷道围岩控制提供了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距离煤层 巷道支护 巷道变形 围岩控制
下载PDF
近距离煤层群煤与瓦斯高效共采技术体系研究——以山西吕梁沙曲矿区为例 被引量:18
16
作者 程志恒 陈亮 +7 位作者 邹全乐 王宏冰 浦仕江 齐庆新 梁椿豪 樊少武 苏士龙 闫大鹤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22-137,共16页
为掌握近距离煤层群叠加开采的应力-裂隙-瓦斯渗流规律,构建近距离煤层群煤与瓦斯高效共采技术体系及动态评价模型,以山西吕梁沙曲矿区为研究对象,采用物理相似模拟、超声波试验及SF6示踪气体现场监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了沙曲矿区... 为掌握近距离煤层群叠加开采的应力-裂隙-瓦斯渗流规律,构建近距离煤层群煤与瓦斯高效共采技术体系及动态评价模型,以山西吕梁沙曲矿区为研究对象,采用物理相似模拟、超声波试验及SF6示踪气体现场监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了沙曲矿区近距离煤层群煤层气资源的赋存特点,探究了沙曲矿区近距离煤层群多次扰动下煤岩损伤变量随应力的变化规律,建立了Boltzmann煤岩损伤方程,得出了沙曲矿区近距离煤层群叠加开采条件下采动应力演化-裂隙发育-瓦斯运移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沙曲矿区煤层的孔裂隙结构特征不利于瓦斯运移,在近距离煤层群叠加开采条件下二次采动对于覆岩应力场和裂隙场的影响并非简单的效果叠加,而是“1+1>2”的影响效果,下伏煤层在叠加开采下产生了贯穿型裂隙,并在其周围衍生了大量的次生裂隙,为煤层瓦斯运移提供了优势通道;根据沙曲矿区煤-气共采不同阶段的时空条件和消突要求,分区分级优选并集成了近距离煤层群煤与瓦斯共采技术体系,即在规划区采用多种地面井规模化多煤层长时间预抽煤层气,在准备区采用多分支水平井井孔定向对接共采和保护层开采+底抽巷定向钻孔群抽采,在生产区采用大采高沿空留巷共采及大直径定向钻孔群共采技术;通过分析煤与瓦斯共采的影响因素,提出了近距离煤层群煤与瓦斯共采动态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贝叶斯煤与瓦斯共采评价模型,实现了对沙曲矿区煤与瓦斯共采效果及矿井部署合理性的评价,得出沙曲一矿煤与瓦斯共采动态合理性概率为0.65、共采合理性等级为“较为合理”;最后阐述了近距离煤层群煤与瓦斯共采技术存在的关键问题,展望了近距离煤层群煤与瓦斯共采技术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距离煤层群 叠加开采 煤与瓦斯共采 三区联动 时空衔接关系 贝叶斯评价模型
下载PDF
SF_6示踪气体在矿井近距离煤层漏风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8
17
作者 任晓鹏 《煤炭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88-190,共3页
本文基于SF6示踪气体的性质稳定、环境条件下不水解、氧化释放采样和检测方法简单、检测灵敏度高、无干扰、成本低与来源方便等其它示踪剂不具备的优点,对昊达煤矿矿井4#与3#近距离煤层可能存在的漏风通道进行检测与分析,进而为采取针... 本文基于SF6示踪气体的性质稳定、环境条件下不水解、氧化释放采样和检测方法简单、检测灵敏度高、无干扰、成本低与来源方便等其它示踪剂不具备的优点,对昊达煤矿矿井4#与3#近距离煤层可能存在的漏风通道进行检测与分析,进而为采取针对性的防治矿井漏风措施提供判断依据与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示踪气体SF6 近距离煤层 漏风
下载PDF
深井近距离煤层群回采巷道失稳致因与控制技术 被引量:17
18
作者 毕业武 范秀利 +1 位作者 蒲文龙 张国华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51-55,共5页
为解决深井近距离煤层群动压开采条件下回采巷道围岩控制难度大的问题,采用理论分析与现场勘探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深井近距离煤层群动压开采条件下回采巷道变形失稳致因。分析可知矿井复杂高应力环境、巷道围岩性质弱化和支护方式及参... 为解决深井近距离煤层群动压开采条件下回采巷道围岩控制难度大的问题,采用理论分析与现场勘探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深井近距离煤层群动压开采条件下回采巷道变形失稳致因。分析可知矿井复杂高应力环境、巷道围岩性质弱化和支护方式及参数不合理是导致回采巷道变形失稳的关键原因,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围岩应力释放、围岩补强支护、围岩改性增强、围岩应力转移"的围岩控制原理,并结合实际提出"锚网喷让压支护+预应力锚索补强支护+锚注改性支护+大孔径钻孔卸压"相结合的围岩控制对策。现场应用结果表明:巷道表面变形量不超过200 mm,只有巷道局部开裂、个别锚杆锚索破坏现象,没有出现底鼓和片帮;巷道掘进期间,两帮最大移近量为75 mm,顶底板最大移近量为56 mm,工作面回采期间,两帮最大移近量为101 mm,顶底板最大移近量为77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距离煤层群 深部回采巷道 失稳致因 围岩控制
下载PDF
浅埋煤层垂向重复采动下地表移动规律实测研究 被引量:17
19
作者 陈盼 谷拴成 张幼振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73-177,共5页
为了研究重复采动下地表移动规律及其和常规工作面地表移动规律的差异性,通过对陕西煤业集团神木柠条塔煤矿N1200工作面地表移动规律的现场实测,对比该工作面覆岩中无采空区与有采空区的地表移动参数的不同之处,并利用相关岩层移动理论... 为了研究重复采动下地表移动规律及其和常规工作面地表移动规律的差异性,通过对陕西煤业集团神木柠条塔煤矿N1200工作面地表移动规律的现场实测,对比该工作面覆岩中无采空区与有采空区的地表移动参数的不同之处,并利用相关岩层移动理论解释了重复采动下地表移动规律存在差异性的原因。结果表明:重复采动下该工作面地表下沉系数为0.877,超前影响角为49.4°,综合移动角60°,拐点偏移距12.5 m。相比较同条件下的常规工作面,重复采动影响下地表移动下沉系数较大;超前影响角、移动角、拐点偏移距较小;水平移动系数基本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移动 浅埋煤层 重复采动 近距离煤层 采空区
下载PDF
高瓦斯煤层群顶板定向长钻孔抽采技术研究 被引量:15
20
作者 张育磊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9-64,共6页
为了解决近距离煤层群瓦斯易超限问题,提出采用顶板定向长钻孔抽采技术。以万峰煤矿1201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采用数值模拟和理论计算方法,研究煤层开采后对邻近煤层的影响及合理的钻孔布置位置。受煤层开采影响,上下邻近煤层会发生卸压,... 为了解决近距离煤层群瓦斯易超限问题,提出采用顶板定向长钻孔抽采技术。以万峰煤矿1201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采用数值模拟和理论计算方法,研究煤层开采后对邻近煤层的影响及合理的钻孔布置位置。受煤层开采影响,上下邻近煤层会发生卸压,导致瓦斯解吸,为了保障抽采效果,顶板定向长钻孔应布置在靠近回风巷的断裂带,在水平方向上要避开重新压实区。现场应用结果表明,瓦斯抽采过程可分为增长阶段、稳定阶段和衰减阶段,在稳定阶段抽采瓦斯浓度达60%~70%、瓦斯纯流量达5~6 m^(3)/min、上隅角瓦斯浓度维持在0.3%~0.4%,抽采效果较好;增长阶段和衰减阶段抽采效果有所降低,分析认为这是由于断裂带范围未发展到顶板定向长钻孔位置和钻孔高度降低后钻孔完整性遭到破坏所致,可采取辅助措施对这两个阶段的邻近层和采空区瓦斯进行加强抽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距离煤层群 瓦斯抽采 顶板定向长钻孔 数值模拟 理论计算 钻孔位置 抽采效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