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天津郊区土-水界面污染流多环芳烃的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 被引量:12
1
作者 师荣光 周启星 +1 位作者 蔡彦明 张浩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74-881,共8页
2007年4月~2008年10月,在强降雨条件下,定点采集天津市郊土-水界面污染流样品64个,运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对16种多环芳烃(PAHs)进行分析测定.结果显示,研究区土-水界面污染流中16种PAHs含量范围在145.6~7495.1μg·L-1,平均含量1220.... 2007年4月~2008年10月,在强降雨条件下,定点采集天津市郊土-水界面污染流样品64个,运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对16种多环芳烃(PAHs)进行分析测定.结果显示,研究区土-水界面污染流中16种PAHs含量范围在145.6~7495.1μg·L-1,平均含量1220.5μg·L-1,以3、4和5环PAHs为主,分别占PAHs总量的36.5%、26.3%和27.9%.分别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比值法和典型源三角图判别法对研究区土-水界面污染流中PAHs的可能来源进行了解析,结果表明,PAHs主要来自于煤炭、化石燃料以及生物质等的燃烧过程,且研究区各监测样点PAHs不是来自于同一个污染源,而是多种污染源共同复合累加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水界面 污染流 多环芳烃(PAHs) 污染特征 来源解析
原文传递
石油类污染场地地下水抽水过程水质变化成因 被引量:3
2
作者 张敏 蔡五田 +3 位作者 王丹 王凯丽 李楠 李金英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627-1635,共9页
在某石油类污染场地抽水试验过程中对地下水五项常规水质指标进行了连续监测.通过对指标的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基于抽水、弥散试验,揭示了该场地抽水过程中水质变化的原因,探讨了以水质指标描述石油类污染场地地下水净化的方法.结果显示... 在某石油类污染场地抽水试验过程中对地下水五项常规水质指标进行了连续监测.通过对指标的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基于抽水、弥散试验,揭示了该场地抽水过程中水质变化的原因,探讨了以水质指标描述石油类污染场地地下水净化的方法.结果显示,水质变化是由昼夜水温变化、抽水和生化耗氧作用三者引起.其中,水温变化是由昼夜变化引起;电导率减小是抽水作用使导电粒子减少的结果;溶解氧(DO)主要受生化耗氧作用和水温引起的氧溶解度变化的影响;pH受水温引起的水的离子积常数变化、抽水作用引起的酸碱性物质减少和生化耗氧作用产生CO2的影响;氧化还原电位(ORP)受抽水作用引起的反应物质浓度减少和水温变化引起的地下水即时溶解氧变化的影响.其中,pH与DO的关系主要是生化耗氧作用的直接结果.温度、电导率、DO、pH和ORP五项指标可提取为地下水自净速率和净化能力两个主成分,描述地下水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类污染 优势流 电导率 溶解氧(DO) PH 氧化还原电位(ORP) 净化 即时溶解氧
下载PDF
静止或缓流污染地表水微生物固定化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3
作者 李海波 李培军 +4 位作者 张轶 鞠京丽 尹炜 郭伟 许华夏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61-566,共6页
污染地表水体修复问题是最近几年才被广泛关注的环境保护课题,由于污染地表水体的特殊性,常规修复方法难以发挥高效作用,固定化微生物可以通过提供特殊的微环境,较好地保护优势菌不受土著菌恶性竞争,在保持高效修复能力的同时,可以将优... 污染地表水体修复问题是最近几年才被广泛关注的环境保护课题,由于污染地表水体的特殊性,常规修复方法难以发挥高效作用,固定化微生物可以通过提供特殊的微环境,较好地保护优势菌不受土著菌恶性竞争,在保持高效修复能力的同时,可以将优势菌屏蔽于恶劣环境之外,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修复工艺的不足,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概述了微生物固定化技术的特点,分析了利用固定化微生物修复污染环境介质存在的问题和可行性,针对城市静止或缓流污染地表水的特征,指出了将微生物固定化技术移植到污染地表水体修复领域需要解决的的关键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地表水 生物修复 微生物固定化 静止或缓流水体
下载PDF
空气曝气法去除地下水中石油类污染物的室内模拟 被引量:9
4
作者 白静 张凤君 +1 位作者 王天野 周兰影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1-95,共5页
针对东北某石油污染场地地层分布情况,探讨了复杂介质条件下空气曝气法(air sparging,AS)去除地下水中石油类污染质苯、萘的去除效果和最佳实验条件。结果显示,对于复杂地层有机污染,利用AS技术进行修复是有效的;曝气量为300mL/min曝气... 针对东北某石油污染场地地层分布情况,探讨了复杂介质条件下空气曝气法(air sparging,AS)去除地下水中石油类污染质苯、萘的去除效果和最佳实验条件。结果显示,对于复杂地层有机污染,利用AS技术进行修复是有效的;曝气量为300mL/min曝气效果最好,苯、萘的去除率分别为99.54%和11.58%;对于异质分层多孔介质,连续曝气的去除效果优于间歇曝气;实验过程中萘的去除效率较低,这除与其自身的结构和性质有关,还与介质的异质性有关,在应用AS修复此类污染物时要联合使用其他修复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曝气法 地下水 石油污染 曝气量 曝气方式
下载PDF
香蒲修复城市污染缓流水体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高军侠 刘蕾 李庆召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64-67,共4页
在众多的水污染修复技术中,植物修复是一种非常有潜力的"绿色"处理技术。选择适合当地生境且具有良好净化效果的植物是开展植物修复的基础,选择当地常见挺水植物——香蒲用以研究对污染缓流水体的修复效果。结果表明,河南省... 在众多的水污染修复技术中,植物修复是一种非常有潜力的"绿色"处理技术。选择适合当地生境且具有良好净化效果的植物是开展植物修复的基础,选择当地常见挺水植物——香蒲用以研究对污染缓流水体的修复效果。结果表明,河南省利用香蒲修复污染缓流水体时,要避免移栽过程中温度过低、日照时数少导致植物萎缩和死亡,注意温度和日照时数等气象参数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香蒲对高锰酸盐指数和TP的去除率较高,而对TN的去除率较低。香蒲植株个体大小会对TN的去除产生差异,但对高锰酸盐指数和TP影响较小。建议河南省可用香蒲净化有机耗氧型污染水体或者由磷引起的富营养化水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蒲 生态习性 植物修复 污染缓流水体
下载PDF
气泡间距对受污染球形气泡界面性质和尾流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孙涛 庞明军 费洋 《应用数学和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157-1170,共14页
为了理解气泡间相互作用对受污染气泡水动力学特性的影响,基于改进的停滞帽模型,以表面活性剂作为污染介质,详细研究了不同气泡间距下气泡的界面参数、周围流场和尾涡特性.通过求解气泡界面与流域间的吸附和解析方程,考虑局部流动以及Ma... 为了理解气泡间相互作用对受污染气泡水动力学特性的影响,基于改进的停滞帽模型,以表面活性剂作为污染介质,详细研究了不同气泡间距下气泡的界面参数、周围流场和尾涡特性.通过求解气泡界面与流域间的吸附和解析方程,考虑局部流动以及Marangoni效应的影响,形成稳定的污染界面.借助Langmuir方程将界面切应力与界面表面活性剂浓度相关联,实现气泡界面切应力的求解.研究发现,改变两气泡的间距,不会显著影响气泡1的界面参数,而对气泡2的界面参数影响巨大.气泡1尾涡向气泡2上游界面的逼近是气泡2界面参数改变的主要原因,该尾涡对气泡2界面上表面活性剂分布的影响与对流作用相反,其可以把流向气泡2尾部的表面活性剂拖回气泡上游界面,从而影响气泡2的界面参数分布,并出现了低影响与高影响阶段.而且气泡1的尾涡长度和涡中心垂直位置的值受气泡2上游界面浓度和气泡间距的共同影响,气泡2各尾涡参数值随上游界面浓度的增加而减小直至为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面污染气泡 气泡间距 界面参数 局部流场
下载PDF
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土壤蒸气抽排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4
7
作者 刘文波 李金惠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51-358,共8页
土壤蒸气抽排是一种当前国外广泛应用的土壤现场修复技术,它能经济高效地去除非饱和带土壤中的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本文详细叙述了土壤蒸气抽排中的地下抽排气体流场模型和污染物去除模型的发展过程和研究现状;描述了适合不同情况的一维... 土壤蒸气抽排是一种当前国外广泛应用的土壤现场修复技术,它能经济高效地去除非饱和带土壤中的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本文详细叙述了土壤蒸气抽排中的地下抽排气体流场模型和污染物去除模型的发展过程和研究现状;描述了适合不同情况的一维、二维和三维抽排气体流场模型,以及不存在非水相液体和存在非水相液体的两类污染物去除模型的特点和适用条件;总结了运用各种模型,分析土壤气透性、污染物挥发性和抽排流速等主要因素对土壤蒸气抽排去污效果的影响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对土壤蒸气抽排模型的研究和运用中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及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蒸气抽排 污染土壤 挥发性有机物 气体流场模型 污染物去除模型
下载PDF
燃用高沾污性煤质锅炉SCR脱硝流场优化 被引量:3
8
作者 罗志 许剑 +5 位作者 李斌 常磊 尚桐 牛国平 谭增强 王晓冰 《热力发电》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11-117,共7页
某2×300 MW机组选择性催化还原(SCR)烟气脱硝装置,自2013年运行以来,一直存在喷氨格栅、水平烟道和导流板等位置积灰严重,氨逃逸量明显超标,空气预热器差压高等问题。通过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流场校核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最终确定... 某2×300 MW机组选择性催化还原(SCR)烟气脱硝装置,自2013年运行以来,一直存在喷氨格栅、水平烟道和导流板等位置积灰严重,氨逃逸量明显超标,空气预热器差压高等问题。通过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流场校核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最终确定优化方案为:更换防积灰能力强、混合特性好的花瓣型喷氨格栅,优化导流板布置,并加大导流板和烟道壁面处流速以减轻积灰。优化后,喷氨格栅分区可调性能明显好转,SCR脱硝装置出口NOx质量浓度分布更为均匀,氨逃逸量显著降低,运行8个月后停炉检修时发现喷氨格栅、烟道和导流板异常堵灰的情况得到了根本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沾污性煤质 超低排放 SCR 脱硝装置 流场优化 喷氨格栅 导流板 堵灰
下载PDF
泥浆侧排浓度扩散特性二维水沙数学模拟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袁晶 张小峰 +1 位作者 张为 余新明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9-25,共7页
涉水工程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高浓度泥浆排放必将污染下游河道,给下游生产、生活用水带来影响。因此准确预测高浓度泥浆排放对下游河道的影响程度及范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含沙水流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曲线坐标系下的平面二维水沙数学... 涉水工程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高浓度泥浆排放必将污染下游河道,给下游生产、生活用水带来影响。因此准确预测高浓度泥浆排放对下游河道的影响程度及范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含沙水流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曲线坐标系下的平面二维水沙数学模型对长江武汉河段过江隧道施工过程中泥浆排放对下游河道的影响进行模拟和计算。结果表明:模型能较为真实地反映不同水流条件下不同浓度的泥浆在水流中的扩散范围。可为泥浆排放口下游的生产、生活用水决策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浆侧排 污染带 二维水沙数学模型
下载PDF
反粒度生物滤池处理污染水源水的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宏远 叶守开 +2 位作者 朱海涛 邢岚英 沈卫民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2-56,共5页
针对嘉兴地区污染水源水,进行了上向流反粒度生物滤池应用研究,以期实现在低能耗条件下去除氨氮和浊度,同时达到保护后续臭氧/活性炭工艺的目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进水氨氮为1.57~4.02 mg/L、浊度为1.01~2.86 NTU,反粒度生物滤池气水比为... 针对嘉兴地区污染水源水,进行了上向流反粒度生物滤池应用研究,以期实现在低能耗条件下去除氨氮和浊度,同时达到保护后续臭氧/活性炭工艺的目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进水氨氮为1.57~4.02 mg/L、浊度为1.01~2.86 NTU,反粒度生物滤池气水比为1∶4(水温低于10℃时降为1∶5),滤速为11 m/h的条件下,反应器稳定运行期间出水氨氮为0.02~0.60 mg/L,平均去除率达到91%;出水浊度<0.55 NTU,平均去除率达到84%,保护了后续臭氧/活性炭工艺。反粒度生物滤池单位运行能耗只有同期运行的生物接触氧化池的14%~18%。此外,反粒度生物滤池对亚硝酸盐氮、COD_(Mn)、UV_(254)和TOC都有一定的去除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水源水 上向流反粒度生物滤池 氨氮 浊度
原文传递
典型污染场地含水层天然净化能力溶质模拟 被引量:1
11
作者 曹红 高宗军 +3 位作者 蔡五田 王敏 李伟 王新峰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5-68,103,共5页
根据典型石油类污染场地岩性、水文地质等特征,在长期观测、抽水试验及弥散试验等资料搜集与分析基础上,通过水流模型验证,构建了地下水水流运动及溶质迁移的数值模型。选取苯系物(BTEX)作为模拟因子,运用GMS软件中MT3DMS模块模拟地下... 根据典型石油类污染场地岩性、水文地质等特征,在长期观测、抽水试验及弥散试验等资料搜集与分析基础上,通过水流模型验证,构建了地下水水流运动及溶质迁移的数值模型。选取苯系物(BTEX)作为模拟因子,运用GMS软件中MT3DMS模块模拟地下水对流-弥散溶质迁移过程,运用RT3D模块模拟研究了地下水中移动、非移动的多种微生物共存的有机污染物生物降解过程。结果表明,生物降解化学反应具有明显的降低污染物峰值的作用,而研究区存在大量的好氧微生物作用和反硝化作用,据此提出可以采用原位生物修复技术来治理石油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污染场地 地下水流运动 地下水溶质迁移 数值模拟 地下水污染治理
下载PDF
基于流场显示技术的冰污染平尾失速试飞技术
12
作者 张海妮 陈钰滢 蒋献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3期14452-14459,共8页
飞机结冰后的平尾失速(冰污染平尾失速)问题严重威胁着飞行安全。为深入研究飞机结冰后的平尾失速敏感性、建立优化的试飞状态矩阵,国内首次将流场显示技术应用于某型飞机带模拟冰型条件下的平尾失速敏感性验证试飞中。基于试飞中的流... 飞机结冰后的平尾失速(冰污染平尾失速)问题严重威胁着飞行安全。为深入研究飞机结冰后的平尾失速敏感性、建立优化的试飞状态矩阵,国内首次将流场显示技术应用于某型飞机带模拟冰型条件下的平尾失速敏感性验证试飞中。基于试飞中的流场特性和载荷响应,研究了试验飞机的平尾失速特性及失速裕度,对比分析了不同冰型、不同襟翼偏度、不同重心状态下飞机的平尾失速特性,建立了优化的试飞状态矩阵。结果表明:利用流场显示技术可以直观、有效地判断飞机结冰后的平尾失速敏感性以及临界试飞状态,对飞机气动设计的优化及试飞效率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冰 冰污染平尾失速 流场显示 飞行试验
下载PDF
典型城市河道氮、磷自净能力影响因素 被引量:26
13
作者 王蓉 黄天寅 吴玮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5-113,共9页
以典型城市河道(苏州官渎花园内河)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和室外模拟实验,研究不同污染物浓度、流速、曝气复氧、渗滤作用和温度对氮、磷自净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水体中氮、磷的自净作用受污染物浓度、流速、溶解氧浓度、温度和微生物等... 以典型城市河道(苏州官渎花园内河)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和室外模拟实验,研究不同污染物浓度、流速、曝气复氧、渗滤作用和温度对氮、磷自净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水体中氮、磷的自净作用受污染物浓度、流速、溶解氧浓度、温度和微生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随着污染物浓度的增加,氨氮和硝态氮降解速率增加,而底泥中磷的总体吸附速率却增大.与静止水体相比,模拟河道通过增加流速、曝气复氧、渗滤作用能增强水体氮磷的自净能力,提高氮、磷降解速率.其中,改变流速后自净参数氨氮和总磷增量分别为17.05%和34.85%;曝气复氧后自净参数氨氮和总磷增量分别为8.35%和59.33%;增加微生物量(渗滤作用)后自净参数氨氮和总磷增量分别为50.00%和23.01%.自然条件下,随着温度的上升,氨氮和总氮的降解系数逐渐增大,总磷的降解系数逐渐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净能力 温度 污染物浓度 流速 曝气 渗滤作用 降解系数 吸附和释放速率 氨氮 总磷
下载PDF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diffusive contaminant release from permeable sediment layer under unidirectional unsteady flow 被引量:7
14
作者 樊靖郁 王道增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SCIE EI CSCD 2014年第6期965-970,共6页
The interfacial diffusive contaminant(phosphorus) release from permeable sediment layer into overlying water column under a unidirectional unsteady(periodic) flow condition was experimentally measured and analyzed... The interfacial diffusive contaminant(phosphorus) release from permeable sediment layer into overlying water column under a unidirectional unsteady(periodic) flow condition was experimentally measured and analyze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gross diffusive contaminant release rate is substantially enhanced as compared to that under a steady flow condition, and this enhancement trend is much more pronounced in an immediate release stage. The interfacial diffusive contaminant release rate tends to increase with the increasing flow velocity, decreasing period and augmenting amplitude for the case of the unsteady flow. The additional interfacial diffusive contaminant release under the unsteady flow condition may be related to the hydrodynamic response of the diffusive boundary layer to the flow unsteadiness of the overlying water, depending upon not only the periodic thickness variation of the diffusive boundary layer immediately above the sediment-water interface modulated by the temporal flow velocity of the overlying water column but also the intensified turbulent mixing between the overlying water and the pore-water within the superficial sediment layer induced by an alternate acceleration/deceleration fluctuation during each peri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nsteady flow contaminANT SEDIMENT diffusive release sediment-water interface
原文传递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Preferential Flow of Contaminants in Soil 被引量:6
15
作者 XU SHAOHUI, DU ENHAO and ZHANG JIABAO Institute of Soil Science,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Nanjing 210008 (China)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01年第2期131-136,共6页
A simple modeling approach was suggested to simulate preferential transport of water and contaminants in soil. After saturated hydraulic conductivity was interpolated by means of Krige interpolation method or scaling ... A simple modeling approach was suggested to simulate preferential transport of water and contaminants in soil. After saturated hydraulic conductivity was interpolated by means of Krige interpolation method or scaling method, and then zoned, the locations where saturated hydraulic conductivity was larger represented regions where preferential flow occurred, because heterogeneity of soil, one of the mechanisms resulting in preferential flow, could be reflected through the difference in saturated hydraulic conductivity. The modeling approach was validated through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contaminant transport in a two-dimensional hypothetical soil profile. The results of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showed that the approach suggested in this study was feasib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taminANT numerical simulation preferential flow SOIL
下载PDF
浓度及渗流速度变化时污染物运移过程的求解 被引量:4
16
作者 郭志光 白冰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613-619,共7页
基于稳态情形下的解析解,得到污染物浓度及渗流速度随时间变化的非稳态情形下的近似解,并与稳态情形下的计算结果进行验证分析.计算表明,随时间离散间距减小,所得近似解的精确度显著提高.算例分析表明,阻滞因子对污染物吸附量有较大影响... 基于稳态情形下的解析解,得到污染物浓度及渗流速度随时间变化的非稳态情形下的近似解,并与稳态情形下的计算结果进行验证分析.计算表明,随时间离散间距减小,所得近似解的精确度显著提高.算例分析表明,阻滞因子对污染物吸附量有较大影响,随解吸因子与吸附因子差值的增大,污染物的吸附量逐渐增大.例如,当吸附因子为1.7,解吸因子为1时,污染物吸附量可达到30%.而且,随吸附因子的增大,污染物穿透曲线的峰值减小,而峰值出现时刻也相应滞后.弥散度对吸附量的影响较小,但对污染物的穿透曲线形态有较大影响.随弥散度增大,污染物穿透过程延长,且污染物迁移过程主要受渗流速度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物运移 非稳定流 非均衡吸附 多孔介质 迁移过程
下载PDF
城市污水管网中不同生化作用的基质流向 被引量:3
17
作者 姚翔译 石烜 +2 位作者 桑浪涛 金鹏康 王晓昌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4242-4248,共7页
为研究城市污水管网中有机污染物在生物代谢反应过程中的利用机制,通过运行以实际管网沉积物为底物和以人工配置沉积物为底物的不同模拟条件下的污水管网中试系统,对比分析了管网中污水与沉积物之间COD、甲烷、硝态氮和硫酸根的迁移转... 为研究城市污水管网中有机污染物在生物代谢反应过程中的利用机制,通过运行以实际管网沉积物为底物和以人工配置沉积物为底物的不同模拟条件下的污水管网中试系统,对比分析了管网中污水与沉积物之间COD、甲烷、硝态氮和硫酸根的迁移转化特性.结果表明,污水在模拟管网中流动一周期内,污水中COD的总变化量为170.58 mg·L^(-1),其中,由沉积作用导致COD的变化量为101.53 mg·L^(-1),由生化作用导致COD的变化量为69.05 mg·L^(-1).同时,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下,管网甲烷产量为7.39 mg·L^(-1);污水中硝态氮减少量为0.33 mg·L^(-1);硫酸根减少量为21.35 mg·L^(-1),依据公式推算,在污水管网运行过程中,发酵产甲烷过程消耗的COD为32.51 mg·L^(-1);反硝化作用消耗的COD为8.04 mg·L^(-1);硫酸盐还原菌还原硫酸盐消耗的COD为6.41 mg·L^(-1).由此可知,沉积作用导致的COD变化量占COD总变化量的65.38%;生化作用导致的COD变化量占COD总变化量的34.62%,而发酵产甲烷、反硝化作用和硫酸盐还原菌还原硫酸盐这三项生化代谢作用消耗的COD共占生化作用降解COD的68.01%,该结果表明,沉积作用是污水管网中有机污染物去除的主要方式,而发酵产甲烷、反硝化作用和硫酸盐还原菌还原硫酸根是管网中生化作用去除有机污染物的重要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污水管网 有机污染物 基质流向 沉积作用 生化作用
原文传递
多杂质用水网络设计方法的改进与比较 被引量:7
18
作者 郑世清 邹亮 杨霞 《计算机与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497-1500,共4页
通过引入分配因子和最小限制流量对多杂质用水网络超结构模型进行改进,使模型更简捷高效;在逐步线性规划法中引入改进的超结构模型,提供了用水过程的排序依据,可代替枚举法直接排序,提高了求解效率。通过实例比较了改进前后的两种设计方... 通过引入分配因子和最小限制流量对多杂质用水网络超结构模型进行改进,使模型更简捷高效;在逐步线性规划法中引入改进的超结构模型,提供了用水过程的排序依据,可代替枚举法直接排序,提高了求解效率。通过实例比较了改进前后的两种设计方法,找出了它们之间的优势和劣势,结果表明,本文的改进策略可以快速和准确地解决多杂质用水网络设计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用水网络 多杂质 分配因子 最小限制流量 综合
原文传递
Large eddy simulations of zinc ions transfer to turbulent flows from hyporheic zone
19
作者 Yi-ming Jin Jin-feng Chen +3 位作者 Jin-long Zhang Ze-hao Zhao Dong-liang Fan Yu-hong Dong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SCIE EI CSCD 2024年第4期650-661,共12页
Metal contaminants from surface water pollution events often enter hyporheic zones,under certain conditions,they may be released back into streams,causing secondary pollution to the water quality.The present study inv... Metal contaminants from surface water pollution events often enter hyporheic zones,under certain conditions,they may be released back into streams,causing secondary pollution to the water quality.The present study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f adsorption,permeability,and anisotropy of sediment beds on the release of zinc ions(Zn^(2+))from the hyporheic zone into overlying turbulent flows using large-eddy simulations(LES).The volume-averaged Navier-Stokes equations and advection-diffusion equation with adsorption term were used to describe the sediment in-flow,adsorption,and convective diffusion of Zn^(2+) within the sediment layer.The effects of sediment permeability on the Zn^(2+)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 and mass transfer processes were investigated by time-averaged statistics of flow and concentration fields.The results show that adsorption becomes stronger as the pH value increases,leading to a slow increase in Zn^(2+)concentration in the overlying water layer and reaching a lower steady-state concentration.Higher overall permeability of the sediment layer can enhance mass and momentum exchange near the sediment-water interface(SWI),and intensify the release of Zn^(2+)from the sediment layer into the overlying water.As the wall-normal permeability of the sediment layer increases,the normal turbulent intensity strengthens,momentum transport enhances,the wall-normal Zn^(2+)concentration flux increases,the effective diffusion coefficient increases,and the concentration in the overlying water increa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2+)contaminants ADSORPTION hyporheic exchange turbulent flow large eddy simulation(LES)
原文传递
城市供水系统突发性污染监测 被引量:3
20
作者 沈承 俞亭超 张土乔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604-1607,1628,共5页
以监测到供水系统中突发性污染为目标,提出一种城市供水系统监测点优化布置的方法.在定义最短水流时间矩阵和污染覆盖矩阵的基础上,针对复杂管网求解最短水流时间矩阵困难的问题,利用动态规划求解最短水流时间矩阵,并由此得到给定监测... 以监测到供水系统中突发性污染为目标,提出一种城市供水系统监测点优化布置的方法.在定义最短水流时间矩阵和污染覆盖矩阵的基础上,针对复杂管网求解最短水流时间矩阵困难的问题,利用动态规划求解最短水流时间矩阵,并由此得到给定监测等级下的污染覆盖矩阵.以监测覆盖范围最大为目标函数,并引入重复覆盖度的概念,运用遗传算法优化布置监测点.算例结果表明,用动态规划求解复杂管网的最短水流时间矩阵易于编程实现,并有较高的时间效率;遗传算法能够快速地搜索到最优监测点的布置方案,达到在给定监测等级下最大限度地监测整个管网突发性污染的目的;通过与穷举法结果的对比,证明了本方法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水系统 突发性污染 最短水流时间矩阵 动态规划 遗传算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