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SEM图像的软土接触面积定量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徐日庆 邓祎文 +4 位作者 徐波 来剑平 詹学贵 徐丽阳 陆建阳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95-303,共9页
为了获取软土接触面积大小,对杭州紫金港软土进行了大量的SEM图像扫描,通过分析软土SEM图像的特点,建立三维空间计算模型,利用Image-ProPlus(IPP)软件统计软土的微观孔隙率,通过对比宏观孔隙率与微观孔隙率之间的关系,定量获取土体接触... 为了获取软土接触面积大小,对杭州紫金港软土进行了大量的SEM图像扫描,通过分析软土SEM图像的特点,建立三维空间计算模型,利用Image-ProPlus(IPP)软件统计软土的微观孔隙率,通过对比宏观孔隙率与微观孔隙率之间的关系,定量获取土体接触面积的百分比,首次提出了软土平均接触面积率的概念,分析了孔隙率获取中可能存在的误差.结果表明,土体接触面积并非很小,其值跟孔隙率有关,孔隙率越小接触面积率越大,本文试样中,当软土孔隙率为0.371时,接触面积率约10%,且采用宏微观孔隙率相等获取的接触面积率比采用阈值获取的要稳定,该方法提供了一条获取软土接触面积率的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M图像 接触面积率 三维孔隙率 微观结构 定量分析
原文传递
静载对节理煤岩体动态力学特性和应力波传播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殷志强 王建恩 +2 位作者 张卓 常聚才 史文豹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2期3152-3162,共11页
为研究地应力和节理作用下煤岩体的动态力学特性和应力波传播规律,利用改造的动静组合加载SHPB装置,针对人工构造节理试样,研究不同静载(0,2,4,6和8 MPa)和不同节理吻合系数(JMC:0.8,0.9,1.0和无节理)煤样的动态力学特性和应力波传播规... 为研究地应力和节理作用下煤岩体的动态力学特性和应力波传播规律,利用改造的动静组合加载SHPB装置,针对人工构造节理试样,研究不同静载(0,2,4,6和8 MPa)和不同节理吻合系数(JMC:0.8,0.9,1.0和无节理)煤样的动态力学特性和应力波传播规律。试验结果表明:随节理吻合系数减小,反射波振幅呈现增大趋势,透射波振幅呈现降低趋势;随着静载从0 MPa增大到8 MPa,不同节理吻合系数试样的透射系数均呈现增大趋势,且节理吻合系数越小,透射系数增加值越大,静载对低节理吻合系数试样的透射系数影响更为明显;峰值应力随静载增大而增大,而峰值应变反之;节理比刚度和动态模量均随静载增大呈现增长的趋势,表明静载的存在抑制节理煤岩体劣化作用。基于应力-应变关系和标准线性固体模型分析验证了试验结果,随静载和节理吻合系数增大,地震波品质因子增大,试样耗散能量减少。研究认为在地下工程中应更为重视节理和静载共同对应力波传递特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节理 静载 节理吻合系数 应力波 地震波品质因子
原文传递
节理形态及吻合度对应力波传播影响试验 被引量:5
3
作者 杨建明 乔兰 +2 位作者 李庆文 李远 李淼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94-200,共7页
为探讨节理形态及其吻合程度对应力波传播的影响,分析不同节理吻合系数JMC及其几何分布对节理的动态力学特性和应力波衰减规律的影响,试验采用水泥砂浆材料制备圆柱体试样模拟岩石试样,通过将圆柱体一端面分割为不同数量的扇形凹面来量... 为探讨节理形态及其吻合程度对应力波传播的影响,分析不同节理吻合系数JMC及其几何分布对节理的动态力学特性和应力波衰减规律的影响,试验采用水泥砂浆材料制备圆柱体试样模拟岩石试样,通过将圆柱体一端面分割为不同数量的扇形凹面来量化描述节理分布形态,同时对两个节理分布形态相同的试样旋转不同角度获得不同节理接触面积的组合试样.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SHPB)冲击试验结果表明:当组合试样的节理分布形态相同时,试样应力-应变曲线在加载段的非线性随节理接触面积减小逐渐增大,这反映了节理接触面积越小节理对试样加载初期的力学响应越明显;同样在组合试样的节理分布形态相同时,应力波透射系数和节理等效刚度均随节理接触面积增大呈线性增大;当组合试样的节理接触面积相同时,节理接触面几何分布越分散(扇形凹面数量越多)应力波透射系数和等效刚度越大,而且接触面积越大几何分布形态作用影响愈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力波 节理几何形态 接触面积比 透射系数 等效刚度
下载PDF
Effect of triple-phase contact line on contact angle hysteresis 被引量:4
4
作者 YU Yang WU Qun +1 位作者 ZHANG Kai JI BaoHua 《Science China(Physics,Mechanics & Astronomy)》 SCIE EI CAS 2012年第6期1045-1050,共6页
Recent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triple-phase contact line has critical effect on the contact angle hysteresis of surfaces.In this study,patterned surfaces with various surface structures of different area fractions... Recent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triple-phase contact line has critical effect on the contact angle hysteresis of surfaces.In this study,patterned surfaces with various surface structures of different area fractions were prepared by electron etching on a silicon wafer.The advancing angle,receding angle and hysteresis angle of these surfaces were measured.Our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while the geometry of microstructure and contact line have a minor effect on the advancing angle,they have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receding angle and thus the hysteresis angle.We have shown that the effect of microstructure and the contact line can be described by a quantitative parameter termed the triple-phase line ratio.The theoretical predictions we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our experimental resul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tact angle hysteresis receding angle surface microstructure area fraction contact line ratio WETTING
原文传递
PMMA低温表面液滴凝结过程的实验研究
5
作者 张哲 张靖含 +4 位作者 王晓霞 田津津 法静秀 王少启 刘训杰 《低温与超导》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6-42,86,共8页
为了解不同温度下有机玻璃(PMMA)表面蒸汽凝结相变、液滴生长以及传热的过程,对有机玻璃表面的液滴冷凝过程进行了可视化实验观测,将液滴的凝结形态、面积率、接触角及尺寸变化等参数进行了分析并绘制出变化曲线,发现蒸汽在有机玻璃表... 为了解不同温度下有机玻璃(PMMA)表面蒸汽凝结相变、液滴生长以及传热的过程,对有机玻璃表面的液滴冷凝过程进行了可视化实验观测,将液滴的凝结形态、面积率、接触角及尺寸变化等参数进行了分析并绘制出变化曲线,发现蒸汽在有机玻璃表面凝结时可形成颗粒分明的珠状液滴,凝结时间越长液滴直径越大;底板温度越低,面积率越大,接触角越大。控制以上变量可以有效改善蒸汽凝结效果,有利于提高热量传递效率,为液滴相变(汽-液)特性和换热表面结霜除霜技术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汽凝结 接触角 面积率 扩散性
原文传递
低体积分数水分对SF6局部放电及分解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田红亮 余媛 +3 位作者 陈甜敏 郑金华 张屹 赵春华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7,44,共8页
为了研究交流电压、低体积分数条件下(〈1350×10-6)水分对SF6气体局部放电及分解特性的影响,搭建了SF6绝缘电力设备实验及检测平台,详细描述了金属突出物缺陷下局部放电量及SOF2、SO2F2、SO2、CO2等4种气体分解产物随水分体积分... 为了研究交流电压、低体积分数条件下(〈1350×10-6)水分对SF6气体局部放电及分解特性的影响,搭建了SF6绝缘电力设备实验及检测平台,详细描述了金属突出物缺陷下局部放电量及SOF2、SO2F2、SO2、CO2等4种气体分解产物随水分体积分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平均局放量和总体放电量都随水分体积分数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水分体积分数的增加对几种产物均有促进作用,且对3种含硫产物的促进作用强于对CO2的促进作用。气体产物体积分数比值φ(SOF2+SO2)/φ(SO2F2)随水分体积分数表现出较好的稳定性,最终稳定在3~4之间;φ(SOF2+SO2+SO2F2)/φ(CO2)则随着φ(H2O)的增加呈现总体增长的趋势,低体积分数水分下的值在2.5~3之间。因此,SF6气体分解检测法应用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水分体积分数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F6绝缘类电力设备 分解特性 气体分解产物 水分
下载PDF
冷轧过程中的混合润滑特性 被引量:4
7
作者 付括 臧勇 郜志英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005-1009,1014,共6页
基于Christensen的表面粗糙峰分布假设,以轧制理论、流体力学理论为基础建立了考虑表面粗糙度的冷轧混合润滑模型,并提出了混合润滑摩擦状态约束关系式用来判别摩擦状态.对不同条件下油膜厚度、接触面积比、压应力及摩擦应力分布情况进... 基于Christensen的表面粗糙峰分布假设,以轧制理论、流体力学理论为基础建立了考虑表面粗糙度的冷轧混合润滑模型,并提出了混合润滑摩擦状态约束关系式用来判别摩擦状态.对不同条件下油膜厚度、接触面积比、压应力及摩擦应力分布情况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压下率的增加,油膜变薄、界面接触面积比增加、应力增大;同时,表面粗糙度对界面接触面积比及应力分布有较大影响,粗糙度增加,界面接触面积比增加,压应力及摩擦应力均增加.较高的润滑液黏度或轧制速度可以有效地降低轧制界面摩擦力及轧制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轧制 界面 混合润滑 接触面积比 应力分析
下载PDF
3种因素影响下固化废弃淤泥的微观特性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杨浩 朱剑锋 陶燕丽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1-99,共9页
为揭示初始含水率、固化剂掺量和龄期3种因素对固化废弃淤泥力学性质影响的本质,以硫氧镁水泥固化废弃淤泥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不同含水率(w)、固化剂掺量(W_(g))和龄期(T)条件下固化淤泥的电镜扫描试验,利用图像处理软件研究了固化淤泥... 为揭示初始含水率、固化剂掺量和龄期3种因素对固化废弃淤泥力学性质影响的本质,以硫氧镁水泥固化废弃淤泥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不同含水率(w)、固化剂掺量(W_(g))和龄期(T)条件下固化淤泥的电镜扫描试验,利用图像处理软件研究了固化淤泥的微观接触面积率(R_(CA))、平均丰度(C_(m))和分形维数(D)受含水率、固化剂掺量和龄期的影响规律。结果发现:含水率的增加会抑制硫氧镁水泥的水化,增加固化淤泥结构的分散性,进而减小固化淤泥的接触面积率、平均丰度,提高其分形维数。而固化剂掺量和龄期有利于固化反应的发展,促进扁圆状固化产物的生成,提高固化淤泥结构的紧密性,从而增加固化淤泥的接触面积率、平均丰度,降低其分形维数。3种因素中,龄期对固化淤泥的接触面积率和分形维数影响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化淤泥 微观结构 接触面积率 平均丰度 分形维数
下载PDF
表面粗糙度对接触界面间流体流动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李皓 刘小君 +1 位作者 张彤 刘焜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464-1467,共4页
文章建立了粗糙接触界面间流动分析模型,研究了黏性流体在压力驱动状态下的流动特性。该模型将界面简化为两平板,用规则微凸体模拟表面粗糙度;定义了面积比、相对粗糙度2个物理量,并分析了它们对流动的速度、压强、壁面切应力的影响。... 文章建立了粗糙接触界面间流动分析模型,研究了黏性流体在压力驱动状态下的流动特性。该模型将界面简化为两平板,用规则微凸体模拟表面粗糙度;定义了面积比、相对粗糙度2个物理量,并分析了它们对流动的速度、压强、壁面切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界面间层流阻力增加的来源是微凸体附近回流带来的较大压差阻力,用微凸体模拟粗糙度可简化实际复杂表面,通过改变微凸体的结构和分布可以分析工程中接触界面间的流动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界面 微凸体 面积比 相对粗糙度 回流
下载PDF
接触面积和流向涡对波瓣混合器引射比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叶宇琛 黄勇 +1 位作者 刘磊 魏福清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2011-2017,共7页
通过对波瓣混合器的数值计算,研究了接触面积和流向涡对波瓣混合器引射比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主次流的接触面积越大,波瓣混合器的引射性能就越好,引射比随波瓣周长比的增加而线性递增.同时,流向涡的强度越大,波瓣混合器的引射比也越大... 通过对波瓣混合器的数值计算,研究了接触面积和流向涡对波瓣混合器引射比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主次流的接触面积越大,波瓣混合器的引射性能就越好,引射比随波瓣周长比的增加而线性递增.同时,流向涡的强度越大,波瓣混合器的引射比也越大,引射比随量纲一流向涡强度的增加而先快后慢增加,两者之间是指数的关系.当波瓣张角未导致气流分离时,主喷管出口的流向涡角动能随波瓣张角的增加而先慢后快增加,两者之间是抛物线的关系.而且,波瓣张角的增大不仅可以增加流向涡的涡量,还可以扩大流向涡的分布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瓣混合器 接触面积 流向涡强度 引射比 波瓣张角
原文传递
橡胶-玻璃接触界面间液体渗入特性及力学驱动机制 被引量:1
11
作者 逄明华 刘小君 +1 位作者 焦云龙 刘焜 《应用数学和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37-146,共10页
针对橡胶接触界面间液体渗入特性及力学驱动机制,采用自建原位观测仪,得到橡胶-玻璃接触界面间液体(丙酮与水混合液,体积比1∶1)渗入过程.利用自编MATLAB程序及图像软件,得出橡胶-玻璃接触界面间压力与真实接触面积比关系曲线、界面内... 针对橡胶接触界面间液体渗入特性及力学驱动机制,采用自建原位观测仪,得到橡胶-玻璃接触界面间液体(丙酮与水混合液,体积比1∶1)渗入过程.利用自编MATLAB程序及图像软件,得出橡胶-玻璃接触界面间压力与真实接触面积比关系曲线、界面内液体渗入特性及固-液界面润湿性对界面内液体渗入面积比的影响.研究表明:对于橡胶-玻璃接触界面,压力与真实接触面积比呈幂函数规律变化,液体在接触界面内的渗入路径大多出现在接触面积比较大区域;驱动液体铺展的毛细管力与阻碍液体铺展的固-液黏性阻力之间的平衡关系,是界面液体渗入特性的主要力学机制,也是决定液体铺展速度的因素.另外,实验结果表明,液体渗入面积比随固-液界面润湿性的增强而增大.该研究为橡胶接触界面的摩擦、润滑及密封机理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观测 橡胶界面 接触面积比 渗入特性 润湿性
下载PDF
n型IBC太阳电池金属化工艺研究
12
作者 吴翔 高嘉庆 +2 位作者 郭永刚 李跃恒 刘军保 《微纳电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388-1394,共7页
为了提升n型叉指背接触(IBC)太阳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采用激光接触开孔技术在电池上形成接触区域,然后印刷银浆烧结形成电极。研究了不同激光开孔图形对IBC电池电极接触电阻和金属复合的影响。制备了相应的IBC电池以对比电性能。实验结... 为了提升n型叉指背接触(IBC)太阳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采用激光接触开孔技术在电池上形成接触区域,然后印刷银浆烧结形成电极。研究了不同激光开孔图形对IBC电池电极接触电阻和金属复合的影响。制备了相应的IBC电池以对比电性能。实验结果表明,采用的圆点开孔图形的面积占比在30%时,电池发射极和背表面场的接触电阻分别为2.09和1.62Ω·cm~2,金属接触暗饱和电流密度分别为692.5和1 416.1 fA/cm~2,制备的IBC电池最高光电转换效率达到24.30%,平均光电转换效率达到24.20%,对应的短路电流为11.808 A,开路电压为0.697 V,填充因子为80.6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电池 叉指背接触(IBC) 激光接触开孔 接触电阻 图形面积占比 光电转换效率
下载PDF
冷轧铝工作区的混合润滑特性研究
13
作者 王伟 李鑫 黄金哲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1-88,共8页
为研究冷轧铝工作区的混合润滑特性,基于平均流量理论建立考虑表面粗糙度的冷轧铝工作区混合润滑模型,并通过相关文献的数据验证模型的正确性。在不同轧制速度、润滑油黏度以及前后张应力条件下对整个工作区内的润滑特性进行分析,研究... 为研究冷轧铝工作区的混合润滑特性,基于平均流量理论建立考虑表面粗糙度的冷轧铝工作区混合润滑模型,并通过相关文献的数据验证模型的正确性。在不同轧制速度、润滑油黏度以及前后张应力条件下对整个工作区内的润滑特性进行分析,研究轧制工艺参数对油膜厚度、接触面积比以及应力分布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随着轧制速度的提高,轧制压力有一定程度下降,接触面积比会下降以及油膜厚度会增加;较高黏度的润滑剂可以有效地降低轧制界面摩擦力及轧制力,润滑剂黏度越大,油膜压力越大;施加前后张应力对摩擦力的影响不显著,只会降低施加侧的轧制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润滑 轧制速度 黏度 接触面积比 冷轧铝
下载PDF
面齿轮啮合过程中齿面接触分析 被引量:11
14
作者 何国旗 严宏志 +2 位作者 胡威 何瑛 舒陶量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5-100,共6页
根据面齿轮啮合原理,研究面齿轮啮合过程中的齿面接触特性;运用MATLAB软件编制相应的程序仿真出齿数差Δ=1-3的圆柱齿轮与面齿轮啮合时面齿轮齿面的接触轨迹、接触区域面积及形状,并通过面齿轮齿面接触检测实验验证其正确性。研究结果表... 根据面齿轮啮合原理,研究面齿轮啮合过程中的齿面接触特性;运用MATLAB软件编制相应的程序仿真出齿数差Δ=1-3的圆柱齿轮与面齿轮啮合时面齿轮齿面的接触轨迹、接触区域面积及形状,并通过面齿轮齿面接触检测实验验证其正确性。研究结果表明:圆柱齿轮的齿数差对面齿轮传动的齿面接触区域的面积和位置影响不大,而传动比对齿面接触区域的位置影响较大,传动比越大,齿面接触区域越靠近面齿轮轮齿的中部,越有利于提高面齿轮传动的性能。同时实验表明齿面接触面积和形状受制造精度影响,精度越高,齿面接触区域面积和形状越稳定,传动质量越高。因此,大的传动比和高的制造精度对提高面齿轮的传动性能是有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齿轮啮合 接触轨迹 齿面接触区域 传动比
下载PDF
接触式机械密封端面微凸体变形特性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魏龙 顾伯勤 +1 位作者 冯飞 冯秀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EI 2010年第1期77-82,共6页
依据分形理论,考虑摩擦作用的影响,分析了接触式机械密封摩擦副端面微凸体的变形特性;得到了端面微凸体临界弹性变形微接触面积和临界塑性变形微接触面积,端面间微凸体弹性接触面积、弹塑性接触面积、塑性接触面积以及弹性接触面积比的... 依据分形理论,考虑摩擦作用的影响,分析了接触式机械密封摩擦副端面微凸体的变形特性;得到了端面微凸体临界弹性变形微接触面积和临界塑性变形微接触面积,端面间微凸体弹性接触面积、弹塑性接触面积、塑性接触面积以及弹性接触面积比的数学表达式.用数值仿真方法得出了GY70型机械密封摩擦副端面间的弹性接触面积比.研究表明,弹性接触面积比随着分形维数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随着特征尺度系数的增大而减小,随着端面摩擦因数的增大而减小.对于机械密封摩擦副接触端面,存在一个最优的分形维数值,使得弹性接触面积比最大,摩擦副端面间的磨损最小.对于GY70型机械密封,其软质环端面最优分形维数在1.6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密封 微凸体 变形 弹性接触面积比 最优分形维数
下载PDF
我国饮料酒接触面积/体积比数据库构建及其在风险评估中初步应用 被引量:6
16
作者 隋海霞 商贵芹 +3 位作者 季玮玉 王彝白纳 宿晨 刘兆平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85-388,共4页
目的了解我国饮料酒包装材料使用情况,研究构建饮料酒不同类型接触材料的面积/体积比参数。方法采集1 196份市场销售的不同包装、不同类型的饮料酒,采用直接测量法或3D面积测量仪计算不同类型饮料酒的接触面积,结合不同类型饮料酒的规格... 目的了解我国饮料酒包装材料使用情况,研究构建饮料酒不同类型接触材料的面积/体积比参数。方法采集1 196份市场销售的不同包装、不同类型的饮料酒,采用直接测量法或3D面积测量仪计算不同类型饮料酒的接触面积,结合不同类型饮料酒的规格,计算接触面积/体积比。结果97.4%(1 165/1 196)的饮料酒主体接触材料为单一材质,主要为玻璃和陶瓷,2.6%(31/1 196)的饮料酒接触材料为复合塑料和含涂层的铝罐等复合材质。不同类型饮料酒的接触面积/体积比的范围为2.84~19.67 dm2/kg。96.7%(1 156/1 196)的饮料酒的接触面积/体积比≥6 dm2/kg,81.9%(979/1 196)介于≥7.0~9.0 dm2/kg之间。结论我国大部分市售饮料酒的接触面积/体积比大于欧盟评估时采用的6 dm2/kg,利用本次调查研究获得的参数将会降低食品接触材料风险评估中的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接触材料 饮料酒 接触面积/体积比 概率评估
原文传递
节理接触面积比对压缩波传播影响的动光弹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王思维 李建春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39-947,共9页
岩石节理是影响地下工程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且显著影响应力波的传播。采用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SHPB)设备和光弹设备,开展压缩波垂直入射下节理内部应力集中现象以及波传播特性的无损观测研究。为降低加载杆波阻抗,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 岩石节理是影响地下工程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且显著影响应力波的传播。采用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SHPB)设备和光弹设备,开展压缩波垂直入射下节理内部应力集中现象以及波传播特性的无损观测研究。为降低加载杆波阻抗,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SHPB)设备的入射和透射杆均采用聚碳酸酯材料。首先,基于改进型SHPB设备,对不同接触面积比的平板型聚碳酸酯节理试样进行压缩波加载实验。根据黏弹性波传播理论和能流密度概念,对动光弹实验图像及波传播特性进行研究。最终,得到不同节理接触面积比及不同节理分布情况下,透射波能流密度与节理附近应力集中现象的内在联系。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接触面积比的减小,压缩波透射系数随之减小,透射波能流密度增加,节理附近应力集中现象增加;当接触面积比相同时,随着节理分布的离散程度越高,压缩波透射系数呈现增大的趋势,此时,透射波能流密度增加,节理附近应力集中现象减弱;在动态荷载的作用下,节理附近出现应力集中现象,透射波能流密度与节理附近应力集中现象存在密切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节理接触面积比 SHPB 动光弹法 应力波衰减 节理应力集中
原文传递
粉末润滑界面的原位观察及润滑机制 被引量:5
18
作者 孔俊超 王伟1 +2 位作者 王伟2 刘焜 王超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971-978,共8页
将松散的石墨粉导入面接触的摩擦副间隙中,在轴向力和剪切力作用下形成减摩性能良好的粉末层。利用带有CCD数码相机的光学显微镜对试件表面进行动态观测,分析表面粗糙度、载荷、滑移速率、粉末量对粉末层的破坏形式、破坏过程的影响,采... 将松散的石墨粉导入面接触的摩擦副间隙中,在轴向力和剪切力作用下形成减摩性能良好的粉末层。利用带有CCD数码相机的光学显微镜对试件表面进行动态观测,分析表面粗糙度、载荷、滑移速率、粉末量对粉末层的破坏形式、破坏过程的影响,采用图像分割技术计算真实接触面积比。结果表明:粉末层的破坏形式包括完整、局部区域破坏、局部破坏区域扩散、粉末黏附、完全破坏5个阶段;黏附阶段存在的必要条件为重载、试件表面具有一定粗糙度,粉末量、滑移速率的增大使黏附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原位观察法 粉末层 黏附效应 真实接触面积比
下载PDF
光学原位观测不同粉末层厚度的润滑层宏微观特性及分析
19
作者 孔俊超 王刚 +3 位作者 董慧芳 陈宇翔 牛天亮 孟祥程 《粉末冶金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0-66,共7页
采用直线往复式原位观察试验机,分析30个行程中粉末层厚度对界面磨损状况、摩擦特性和真实接触面积比的影响。对试验后表面进行电子显微镜观察、能谱元素含量及三维轮廓分析,获得粉末层厚度影响摩擦特性的现象和机制。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采用直线往复式原位观察试验机,分析30个行程中粉末层厚度对界面磨损状况、摩擦特性和真实接触面积比的影响。对试验后表面进行电子显微镜观察、能谱元素含量及三维轮廓分析,获得粉末层厚度影响摩擦特性的现象和机制。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粉末层厚度为1.5μm时,试件表面粉末层覆盖较薄,试件部分区域微凸体初始裸露,未形成较好粉末润滑膜,主要承载为微凸体接触承载,出现严重磨痕,初始真实接触面积比为11.17%,最终降低到20.14%;4.5μm时粉末层完全覆盖区域形成较好润滑膜,最终润滑膜完全剥落,平整性和承载降低;6μm时粉末层完全覆盖接触区域,形成完整润滑膜,平整性较好,基本为粉末层承载且无划痕,承载先增大到6 N后减小到2 N,微凸体承载2 N占总承载的33%,而粉末层摩擦力占比大于70%,真实接触面积比保持在60%以上。表明粉末层厚度为6μm时,粉末平整性好且碳元素含量高,接触充分、润滑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原位观察法 粉末润滑 承载 摩擦力 真实接触面积比
原文传递
粉末润滑粗糙界面的摩擦特性数值模拟及光学原位观测
20
作者 孔俊超 王刚 +3 位作者 许雪艳 徐兵 陈梦强 祝小康 《中国表面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29-239,共11页
固体粉末润滑剂可用于航空航天和高温成型等恶劣环境,润滑剂的润滑特性已成为制约大型锻件成形的关键因素。建立离散元数值模型分析不同粉末层厚度和粗糙度的初压力链和配位数,再利用面接触原位观察试验机分析30个行程中粉末层形态、摩... 固体粉末润滑剂可用于航空航天和高温成型等恶劣环境,润滑剂的润滑特性已成为制约大型锻件成形的关键因素。建立离散元数值模型分析不同粉末层厚度和粗糙度的初压力链和配位数,再利用面接触原位观察试验机分析30个行程中粉末层形态、摩擦特性参数和真实接触面积比。结果表明:粉末层厚度为15μm时,易发生擦伤、点状剥落和分层剥落等,部分区域金属基体初始裸露,摩擦因数先增加后趋于定值,主要为微凸体直接接触承载,接触界面颗粒数少、配位数迅速下降、力链持续时间短,摩擦磨损状态恶劣。粉末层厚度为30μm时,粉末完全覆盖接触区域,摩擦因数先增加后降低,真实接触面积比大,界面颗粒数多、配位数降低缓慢、力链持续时间长,载荷波动较小且真实接触面积比大,摩擦磨损状态良好。选取较大粉末层厚度(30μm)和适当的表面粗糙度(Ra 0.409μm)时,粉末平整性好且碳元素含量高,接触界面的力链分布均匀,配位数大且持续时间长,能形成平整、稳定的粉末润滑膜。基于离散元数值模拟和光学原位观测研究不同粗糙度和粉末层厚度的摩擦接触界面摩擦特性,可为机械工程领域的接触界面形成平整、稳定且润滑性能良好的粉末润滑膜提供理论指导和机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原位观测 表面粗糙度 粉末层厚度 摩擦因数 真实接触面积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