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南民间营造尺考察与初探 被引量:9
1
作者 王斌 《建筑师》 2012年第6期85-95,共11页
对历代官方尺长的研究已有一定的学术积累,但对民间传统大木工匠所使用的尺长研究则少有学者涉及。本文以田野调查所得目前正在使用的民间营造尺为基础,通过对现有官方尺研究成果的再梳理,试图从官方尺的发展脉络中寻求营造尺自身的运... 对历代官方尺长的研究已有一定的学术积累,但对民间传统大木工匠所使用的尺长研究则少有学者涉及。本文以田野调查所得目前正在使用的民间营造尺为基础,通过对现有官方尺研究成果的再梳理,试图从官方尺的发展脉络中寻求营造尺自身的运行轨迹,并对现存营造尺的分布与成因做一次初步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造尺 官方尺 民间尺 尺系 浙尺 闽尺 淮尺 筠尺 吉尺
下载PDF
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恢复的典型模式 被引量:11
2
作者 纪中华 潘志贤 +4 位作者 沙毓沧 方海东 廖承飞 拜得珍 杨艳鲜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B09期716-720,共5页
金沙江河谷生态系统的特点为干旱严重,土壤凋萎温度(PWP)长达7 ̄8个月,使许多植物无法生长;水热矛盾突出;水土流失严重;人为破坏频繁;植物群落破坏容易,恢复难;土壤胀缩性高而不利于作物生长。但不同程度的退化系统具有典型的特点,因此... 金沙江河谷生态系统的特点为干旱严重,土壤凋萎温度(PWP)长达7 ̄8个月,使许多植物无法生长;水热矛盾突出;水土流失严重;人为破坏频繁;植物群落破坏容易,恢复难;土壤胀缩性高而不利于作物生长。但不同程度的退化系统具有典型的特点,因此,该区域的生态恢复与治理应针对不同系统的特点进行科学规划及实施,从整体性、紧迫性、持久性、创新性、多样性、高效性、层次性角度提出金沙江干热河谷不同退化系统的生态恢复及治理模式,即重度退化生态系统—冲沟的生态恢复模式、中度退化生态系统—退化坡地生态恢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 模式 建设原则 金沙江干热河谷
下载PDF
山西万荣稷王庙大殿大木结构用材与用尺制度探讨 被引量:8
3
作者 俞莉娜 徐怡涛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28-146,共19页
本文以国家文物局"指南针中国古代建筑精细测绘—万荣稷王庙"项目所获调查测绘成果为基础,整理出该庙大殿斗栱类构件、柱梁类构件及平面屋架尺度三类数据。运用统计学中对总体平均值的估算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获得了大殿... 本文以国家文物局"指南针中国古代建筑精细测绘—万荣稷王庙"项目所获调查测绘成果为基础,整理出该庙大殿斗栱类构件、柱梁类构件及平面屋架尺度三类数据。运用统计学中对总体平均值的估算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获得了大殿各类大木作尺度数据的校正复原值。以《营造法式》材份制度为基础,运用统计学中对总体平均值一致性的假设检验方法,挑选出大殿七类外檐斗栱构件,结合宋尺实例及宋代尺制研究结果,对大殿的用材制度进行了探讨,确定其大木作用材份值为0.44寸,与《营造法式》中所规定五等材的份值尺寸相同。在已确定份值的基础上,通过多个角度的比对方式进行营造尺长的复原,得出了大殿大木作营造尺复原值为31.4厘米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荣稷王庙 北宋 营造法式 大木作 营造尺 精细测绘
原文传递
毕节大屯土司庄园建筑木构技术与秩序建构
4
作者 许智湧 乔迅翔 吕雪 《华中建筑》 2024年第1期120-127,共8页
贵州毕节大屯土司庄园是彝族土司重要建筑遗存,反映了古代彝族建筑最高水平。以大屯土司庄园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建筑的营造尺复原与构造做法等方面对其木构技术进行分析。发现了中路建筑的营造用尺为清官尺32厘米的情况,进而分析了建筑... 贵州毕节大屯土司庄园是彝族土司重要建筑遗存,反映了古代彝族建筑最高水平。以大屯土司庄园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建筑的营造尺复原与构造做法等方面对其木构技术进行分析。发现了中路建筑的营造用尺为清官尺32厘米的情况,进而分析了建筑尺度构成;通过比较构架的异同,归纳了其构成模式,建构了土司建筑的等级秩序。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彝族高等级建筑技术特征,以及土司建筑内涵的设计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司建筑 木构技术 营造尺 秩序建构
下载PDF
应县木塔平面丈尺假说:从1933年的旧照谈起 被引量:6
5
作者 李泽辉 赵寿堂 +4 位作者 李沁园 李大卫 徐扬 陈彤 刘畅 《建筑史学刊》 2021年第2期56-70,共15页
本文从中国营造学社老照片所反映的应县木塔三层平坐处构造现象出发,通过研读、统计、比较现有最为详尽的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和山西古建筑保护研究所实测数据,对应县木塔各层平面丈尺、侧脚及整体设计规律展开分析,并提出了一套不同于现... 本文从中国营造学社老照片所反映的应县木塔三层平坐处构造现象出发,通过研读、统计、比较现有最为详尽的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和山西古建筑保护研究所实测数据,对应县木塔各层平面丈尺、侧脚及整体设计规律展开分析,并提出了一套不同于现有研究成果的新假说:一,营造尺长约306毫米;二,平面设计以各层每面面阔为计算要点,明层一至五层每面面阔非完全均匀递变,依次为31.2尺、30尺、28.8尺、27.6尺、26尺;三,明层五层设计上有一定“独立性”,每面面阔及开间设计均为整尺;四,各明层立柱均有侧脚,平坐除四层外均有侧脚,与平坐柱内收配合共同实现木塔逐层面阔递减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县木塔 实测数据统计 营造尺 侧脚 平面丈尺
下载PDF
南通天宁寺大雄之殿形制分析与复原研究
6
作者 马毅威 《城市建筑》 2024年第16期167-170,共4页
南通天宁寺始建于唐代,2006年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大雄之殿是自宋元明清至今历经多次修建后,各时代构件叠加的产物,其木结构保留了宋元特色,是研究江南地区宋元方三间木结构建筑为数不多的案例之一。文章在大雄之殿... 南通天宁寺始建于唐代,2006年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大雄之殿是自宋元明清至今历经多次修建后,各时代构件叠加的产物,其木结构保留了宋元特色,是研究江南地区宋元方三间木结构建筑为数不多的案例之一。文章在大雄之殿现状勘测与三维扫描数据的基础上,探讨其地盘特征、间架形制与构件式样,并结合史料、碑刻与江南地区同时期同类型的建筑进行了宋元时期的建筑复原研究,推算大雄之殿在宋代设计时使用了311 mm长的营造尺,以加深对宋元时期江南地区木结构建筑空间尺度构成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通天宁寺 大雄之殿 建筑形制 营造尺 复原
下载PDF
太原纯阳宫四座角楼正十四边形相关平面几何设计初探
7
作者 徐扬 刘畅 《建筑史学刊》 2023年第3期53-67,共15页
基于三维激光扫描及手工测绘,对太原纯阳宫第四进院落四座角楼的平面尺度规律及几何设计进行解读和分析,发现其原始设计采用318毫米的营造尺,并通过相关文献的检索和比对,提出当时匠人应对正十四边形相关平面构图设计的四种可行方法。
关键词 太原纯阳宫角楼 正十四边形平面 几何设计 营造尺 三维激光扫描
下载PDF
少林寺初祖庵实测数据解读 被引量:4
8
作者 刘畅 孙闯 《中国建筑史论汇刊》 2009年第1期129-157,共29页
结合河南省古代建筑研究所实测资料、清华大学2007年对少林寺初祖庵大殿的三维激光扫描测量和手工补测,本文借鉴前辈学者对于初祖庵大殿原始设计尺寸权衡的论述,在今天毫米级精度的测量数据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以下结论:初祖庵大殿... 结合河南省古代建筑研究所实测资料、清华大学2007年对少林寺初祖庵大殿的三维激光扫描测量和手工补测,本文借鉴前辈学者对于初祖庵大殿原始设计尺寸权衡的论述,在今天毫米级精度的测量数据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以下结论:初祖庵大殿设计营造用尺长308毫米;初祖庵大殿斗栱材厚10分°,每分°0.375寸,足材22分°,第一跳出32分°,第二跳出30分°,总出跳62分°,折合2尺3寸2分5;大殿昂制为'平出44分°抬高22分°';大殿木构架柱头平面、槫平面存在清晰的丈尺设计。通过上述的分析与推论,本文强调提高古建筑重复测绘和谨慎修缮的重要意义及深远的科研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祖庵大殿 用尺 材分° 昂制 设计尺寸权衡
原文传递
西溪二仙宫后殿大木设计规律再讨论——基于2010年补测数据 被引量:2
9
作者 姜铮 李沁园 刘畅 《建筑史》 2015年第2期26-45,共20页
针对西溪二仙宫后殿,近年来已展开若干次测绘与扫描工作,并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基础数据;然而相对于实测工作所取得的进展,针对既有数据的科学分析与理论总结却尚未完善。因此本文希望在对既有实测资料的整理、积累与补充的基础上,对该... 针对西溪二仙宫后殿,近年来已展开若干次测绘与扫描工作,并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基础数据;然而相对于实测工作所取得的进展,针对既有数据的科学分析与理论总结却尚未完善。因此本文希望在对既有实测资料的整理、积累与补充的基础上,对该实例的尺度设计规律进行更为系统和深入的探讨。本次分析工作的内容包含以下三方面:首先是对营造尺进行重新推定,通过系统的测值统计与逻辑判定可以得出结论,309毫米对于本实例而言是具有较高可信度的营造尺复原值,且该营造尺值在宋金时期的晋东南地区是最为常用的营造尺之一;第二,文章通过对间架、用材和构件加工三个层次的复原设计值的比较,建立了对尺度设计规律的整体认识,并就整数尺设定的倾向性以及在此基础上份值存在的必要性进行了讨论;第三,下昂的折线设计(前后斜度差异)是本次点云分析中的新发现,是对下昂斜度设计规律研究的新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溪二仙宫后殿 尺度 营造尺 昂斜度
原文传递
福州华林寺大殿大木结构实测数据解读 被引量:2
10
作者 孙闯 刘畅 王雪莹 《中国建筑史论汇刊》 2010年第1期181-225,共45页
本文选取存在两次测绘成果、经历了一次落架迁建的福州华林寺大殿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以三维激光扫描方法为主的补测工作。通过综合考察三次测绘的原始数据、确定数据校正方法,本文针对多种可能性进行分析,并提出以下假说:①存在不同于《... 本文选取存在两次测绘成果、经历了一次落架迁建的福州华林寺大殿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以三维激光扫描方法为主的补测工作。通过综合考察三次测绘的原始数据、确定数据校正方法,本文针对多种可能性进行分析,并提出以下假说:①存在不同于《营造法式》规定的斗拱材分°规律,基本度量以0.6寸为1分°,足材广26分°,总出跳120分°;②营造尺长289毫米,接近唐大尺下限,平面面阔明间22尺半、次间16尺,进深架道从撩檐方起依次为7.2尺、6.6尺、6尺;③下昂斜度以平出20分°、抬高9分°为准;④屋架设计不反映《营造法式》举折制度,而更倾向于精确到尺寸或材分°的举屋方法,借用晚期建筑举架术语大致呈现四五、五、五五举的关系;⑤屋架总高与柱高精确相等,斗栱为其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林寺大殿 三维激光扫描补测 大木结构 营造尺 材分
原文传递
高平花石柱庙大殿尺度复原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田雨森 俞莉娜 徐怡涛 《建筑史学刊》 2022年第1期127-134,共8页
本文以2019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测绘数据为依据,对建于金泰和年间的高平古寨村花石柱庙大殿进行了营造尺复原研究,并结合目前已有对晋东南地区宋金时期建筑实例的研究,进行了尺度对比分析,以探讨金代晋东南地区民间祠庙建筑的尺度特点。
关键词 高平花石柱庙 金代 大木构 营造尺 尺度复原
下载PDF
再读先农坛神厨井亭木结构设计
12
作者 李倩怡 刘畅 李小涛 《建筑史》 2011年第1期29-42,共14页
本文在前人的先农坛神厨井亭大木结构实测图的基础上,运用全站仪、三维激光扫描仪进行了部分补测工作。通过现有数据的分析,本文初步推算出古代匠人在井亭大木尺寸设计中采用了316.5毫米的营造尺,并进一步分析了大木尺度设计的基本方法... 本文在前人的先农坛神厨井亭大木结构实测图的基础上,运用全站仪、三维激光扫描仪进行了部分补测工作。通过现有数据的分析,本文初步推算出古代匠人在井亭大木尺寸设计中采用了316.5毫米的营造尺,并进一步分析了大木尺度设计的基本方法和细节做法,讨论了该建筑的斗栱攒当、斜度、转角后尾相犯等设计细节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农坛井亭 营造尺 斗栱尺度设计 三维激光扫描
原文传递
营造尺系——度制变迁之于乡土建筑的历时性线索探讨
13
作者 李浈 《新建筑》 2024年第4期116-121,共6页
文章首先阐述了营造尺作为传统营造工具的科研意义,指出其尺值变化带来的营造用尺的共时性特征和历时性变迁。然后,基于我国营造尺系的官方背景和乡土习俗,论述了南、北方营造尺使用的历史特征和源流变迁,指出南方尺系的稳定性区域特色... 文章首先阐述了营造尺作为传统营造工具的科研意义,指出其尺值变化带来的营造用尺的共时性特征和历时性变迁。然后,基于我国营造尺系的官方背景和乡土习俗,论述了南、北方营造尺使用的历史特征和源流变迁,指出南方尺系的稳定性区域特色,以及北方尺系对官方制度因素等的密切响应。在此基础上,分辨了吴越尺系、闽尺系、淮尺系、赣尺系、粤尺、鲁尺、晋冀尺等的共时性使用情况,以及唐宋明清以来官尺的历史遗留及影响。最后阐明尺系研究对乡土建筑区划和谱系探讨的参考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造尺系 官尺 乡尺 乡土建筑 区划谱系
下载PDF
广西忻城莫土司建筑设计方法探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娟 乔迅翔 《建筑史学刊》 2023年第1期31-42,共12页
广西忻城莫土司建筑始建于明万历十年(1582),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汉地边缘保存最好的土司遗产之一。莫土司建筑具有复合性特点:作为一种制度化产物,拥有官式性质及其特征;作为地域建筑,又体现出特定做法。在营造尺... 广西忻城莫土司建筑始建于明万历十年(1582),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汉地边缘保存最好的土司遗产之一。莫土司建筑具有复合性特点:作为一种制度化产物,拥有官式性质及其特征;作为地域建筑,又体现出特定做法。在营造尺复原的基础上,发现多种尺长并存,随时代从30.8厘米到31.8厘米逐渐变大;明间采用15尺规制;单体建筑中心空间以长宽高皆为15尺的立方体为基准,或在此基础上略有加减;建筑群以15尺、庭院以5尺(即1步)方格网控制整体尺度,主体建筑位于地盘几何中心。通过对比,揭示了诸多建筑设计方法与官式及广府建筑的联系。作为土司建筑个案研究,有利于深化我国地域建筑规制及其渊源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司建筑 营造尺 设计方法 穿斗架
下载PDF
南禅寺大殿重建背景、材分营造制度分析及建筑像设空间布局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荣 王一臻 +1 位作者 王麒 李玉敏 《建筑史学刊》 2022年第2期5-23,共19页
南禅寺大殿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唐代木结构古建筑。文章梳理分析了唐建中三年南禅寺大殿建筑与像设重建的历史、政治、文化背景。笔者团队对南禅寺大殿建筑、像设进行了全面而精确的数字化测绘勘察。通过解读南禅寺大殿建筑的实测数据,发... 南禅寺大殿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唐代木结构古建筑。文章梳理分析了唐建中三年南禅寺大殿建筑与像设重建的历史、政治、文化背景。笔者团队对南禅寺大殿建筑、像设进行了全面而精确的数字化测绘勘察。通过解读南禅寺大殿建筑的实测数据,发现了南禅寺大殿斗栱单材、足材材厚不同的做法,推断出南禅寺大殿的材分、营造尺以及建筑的营造模数和建造逻辑。本文同时对大殿建筑、像设的空间布局进行了测量分析,提出基于视线控制的唐代佛殿建筑像设布局之“高三距五猜想”。在对比南禅寺大殿和佛光寺东大殿后,本文最终对中晚唐时期佛殿建筑像设营造逻辑与南禅寺大殿的价值进行了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禅寺大殿 材分 营造尺 像设 高三距五猜想
下载PDF
永寿寺雨花宫大木结构平面尺度探讨 被引量:2
16
作者 段智钧 《建筑史》 2011年第1期43-52,共10页
本文根据前辈学者对永寿寺雨花宫大木结构的实测资料,初步推算得出永寿寺雨花宫设计营造用尺长约329mm,发现平面尺度构成中存在一些联系特点。
关键词 永寿寺雨花宫 用尺 测绘 尺度规律
原文传递
元哈刺和林佛寺兴元阁可能原状探讨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贵祥 《建筑史》 2017年第1期30-45,共16页
位于蒙古喇嘛寺院额尔德尼昭附近的兴元阁,是创建于14世纪中叶蒙古哈剌和林的一座佛教楼阁建筑,其遗址曾获发掘,其不同文字的残碑亦有发现,且在汉文文献中,亦有元代人许有壬所撰兴元阁碑记的较为详细的描述。根据文献可知,这实际上是一... 位于蒙古喇嘛寺院额尔德尼昭附近的兴元阁,是创建于14世纪中叶蒙古哈剌和林的一座佛教楼阁建筑,其遗址曾获发掘,其不同文字的残碑亦有发现,且在汉文文献中,亦有元代人许有壬所撰兴元阁碑记的较为详细的描述。根据文献可知,这实际上是一座由南宋工匠们所建造的木构楼阁建筑。故结合其考古遗址平面,与元代汉文文献相结合,依据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结构特征,可以逻辑地推测出这座建筑的可能用尺,首层平面,及可能的剖、立面形式。以弥补中国人在这一重要建筑话题研究上的缺失,也弥补国际上对这一遗址考古发掘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缺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元阁碑记 考古遗址 可能用尺 复原平面 复原剖面与立面
原文传递
从尺规作图看古希腊数学观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被引量:15
18
作者 向坤 宁连华 《数学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0-102,共3页
古希腊数学在几何方面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并极大地影响了随后的数学发展.其中,关于尺规作图的规定和问题,因其具备极高的思维价值和文化价值而备受关注.对古希腊人关于“数”与“形”的认识历史进行梳理与考察,从哲学的... 古希腊数学在几何方面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并极大地影响了随后的数学发展.其中,关于尺规作图的规定和问题,因其具备极高的思维价值和文化价值而备受关注.对古希腊人关于“数”与“形”的认识历史进行梳理与考察,从哲学的角度分析由此折射出的古希腊人的数学观.这一历史给数学和数学教育的发展带来诸多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学文化 尺规作图 数学教育
下载PDF
武陵山区乡土建筑营造尺探源 被引量:5
19
作者 佟士枢 《建筑师》 2019年第4期86-94,共9页
以武陵山区与江西地区乡土建筑存有共性为起点,考察武陵山区乡土建筑营造用尺状况,并通过区内与周边尺系、尺法的交叉比对,结合江西填湖广移民线路分析该区域营造用尺的尺系与尺法,为厘清该区域内乡土建筑营造技艺系统源流提供重要线索。
关键词 武陵山区 营造用尺 尺系 尺法
下载PDF
论明代建筑之斗栱用材等级 被引量:6
20
作者 郭华瑜 《华中建筑》 2004年第5期131-132,136,共3页
通过对明代官式建筑大量实例之斗棋用材等级的分析,结合历代营造尺在进制划分上重分数,轻几何的传统对其使用的影响,以及明尺与唐、宋、元各代营造尺关系的研究后发现,明代建筑在斗棋斗口的取值上已基本表现出以1/4寸为等差值增减的规... 通过对明代官式建筑大量实例之斗棋用材等级的分析,结合历代营造尺在进制划分上重分数,轻几何的传统对其使用的影响,以及明尺与唐、宋、元各代营造尺关系的研究后发现,明代建筑在斗棋斗口的取值上已基本表现出以1/4寸为等差值增减的规律。它较为有力地证明了明代在用材制度上已基本摒弃了宋代的材份制,开创了斗口制的雏形。通过对明代单、足材栱构造与取值的改变以及清代斗栱用材的继承等方面验证了明代建筑这一斗口划分规律的合理性与可能性,是明代采用斗口制度的有力论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官式建筑 斗栱用材 1/4营造寸 营造尺 斗口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