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7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碳目标下我国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与演变研究 被引量:101
1
作者 任大伟 肖晋宇 +3 位作者 侯金鸣 杜尔顺 金晨 刘耀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3831-3839,共9页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对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至关重要,而对新型电力系统构建路径及其演变的探索则是重中之重。该文从我国电力系统的互联格局出发,聚焦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面临的供应安全、平衡调节、供电成本等系统性问题和挑战,采用计...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对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至关重要,而对新型电力系统构建路径及其演变的探索则是重中之重。该文从我国电力系统的互联格局出发,聚焦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面临的供应安全、平衡调节、供电成本等系统性问题和挑战,采用计及多种灵活性约束和基于时序模拟的广域电力系统源-网-储协同规划方法,以系统总成本最低为目标,兼顾源-网-储可规划容量、新能源发电量占比及源-网-储各种设备时序运行特性等条件约束,结合已有研究规划,系统性分析了2025、2030、2050及2060年中国7大区域互联电力系统风电、光伏新能源和新型储能装机容量,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水平年全国互联系统新能源装机及占比、新能源发电量及占比、不同时间尺度储能装机及占比、新能源利用率、供电成本、同步机出力占比和碳排放等技术经济指标,并总结了其发展演变趋势,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提供技术和决策参考,有力支撑了我国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战略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电力系统 构建及演变 源-网-储协同规划 新能源渗透率与利用率 供电成本
下载PDF
大城市建筑垃圾产生特征演变及比较 被引量:63
2
作者 赵军 刘秋霞 +2 位作者 林立清 钱光人 肖建庄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297-1304,共8页
选取我国香港、上海、北京和广州4个典型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Mann-Kendal趋势分析法,分析这4个城市建筑垃圾总量、单位GDP、单位人口和单位施工面积的建筑垃圾产生量变化,同时探究建筑垃圾产生量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处于快... 选取我国香港、上海、北京和广州4个典型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Mann-Kendal趋势分析法,分析这4个城市建筑垃圾总量、单位GDP、单位人口和单位施工面积的建筑垃圾产生量变化,同时探究建筑垃圾产生量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处于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上海、北京和广州城市建筑垃圾总量一直呈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平均为8.32%;3个城市单位GDP建筑垃圾产生量持续下降,年均下降率平均为8.55%,香港单位GDP建筑垃圾产生量明显较低且较为稳定;香港和北京单位人口建筑垃圾产生量基本维持为2t/人,而上海约为1t/人,广州单位人口建筑垃圾产生量呈现上升趋势;北京、上海和广州3个城市的平均单位施工面积建筑垃圾产生量为22.62t/(100m2),其中北京下降趋势明显;提出将单位施工面积建筑垃圾产生量22t/(100m2)作为建筑垃圾产生量预测依据;香港城市建筑垃圾增长与人均GDP之间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库兹涅茨曲线,上海、北京和广州则基本表现为线性上升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垃圾 经济发展 演变趋势 大城市
下载PDF
国内高校在线课程建设理念演化——兼论“互联网+教育”生态体系构建 被引量:60
3
作者 许欢 张诗亚 罗江华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9-65,93,共8页
国内高校在线课程建设理念历经从"重建轻用"到"建用一体"再到"建以致用"的演化过程,其本质既反映出信息技术与课程由简单整合转向深度融合,也反映出在线课程的生本化回归。在"互联网+"时代,&qu... 国内高校在线课程建设理念历经从"重建轻用"到"建用一体"再到"建以致用"的演化过程,其本质既反映出信息技术与课程由简单整合转向深度融合,也反映出在线课程的生本化回归。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推动教育整体变革和重构教育生态体系的作用日益凸显,这为我国教育综合改革和在线课程建设提供了创新路径。只有当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并真正成为教育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信息技术与人、教育"才能形成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互联网+"作为数字化教育生态体系重构的基础和创新要素,为构建教育新生态体系提供了理论给养和外部支撑。因此,借势"互联网+",国内高校在线课程建设理念应从"资源共享"逐步转向"智慧共生",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创新教学模式以实现"教师与学习者共融、知识与创新共生"的教育生态体系,二是创新服务模式以实现"多层次和多元化的公共服务"教育生态体系,三是创新管理模式以实现"教师、学习者、学习资源三位一体"的教育生态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 在线课程 建设理念 演化过程 教育生态体系
下载PDF
无线传感器网络抗毁性 被引量:51
4
作者 李文锋 符修文 《计算机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25-647,共23页
无线传感器网络常因能量耗尽、硬件故障或者遭遇入侵等原因导致节点失效,使得原本连通的网络拓扑分割,甚至导致全局网络受损.因此,研究抗毁性对解决无线传感器网络规模化应用瓶颈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目前有关无线传感器网络抗毁性的研... 无线传感器网络常因能量耗尽、硬件故障或者遭遇入侵等原因导致节点失效,使得原本连通的网络拓扑分割,甚至导致全局网络受损.因此,研究抗毁性对解决无线传感器网络规模化应用瓶颈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目前有关无线传感器网络抗毁性的研究主要关注以下3个方面:(1)造成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失效与网络受损的原因有哪些;(2)如何准确度量无线传感器网络抗毁性;(3)如何有效提升无线传感器网络抗毁性能.文中有针对性地分别从失效成因、测度、提升策略与故障检测和修复等4个方面对有关研究进行归纳和分类,重点分析无线传感器网络抗毁性优化方法,包括路由控制、网络重构和拓扑演化.最后,指出无线传感器网络抗毁性研究未来发展所面临的技术挑战,并就其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传感器网络 抗毁性 路由控制 网络重构 拓扑演化 故障检测与修复
下载PDF
我国铁路隧道建造方法沿革及智能建造技术体系与展望 被引量:40
5
作者 王同军 《中国铁路》 2020年第3期1-11,共11页
隧道建造工艺工法主要包含依靠人工的早期建造方法、钻爆法和隧道掘进机工法。近年来,得益于机械化、现代传感技术、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及深度融合,隧道智能建造理念已经得到世界工程界的重视。隧道智能建... 隧道建造工艺工法主要包含依靠人工的早期建造方法、钻爆法和隧道掘进机工法。近年来,得益于机械化、现代传感技术、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及深度融合,隧道智能建造理念已经得到世界工程界的重视。隧道智能建造技术作为我国“智能铁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未来隧道修建技术的发展方向。在系统梳理隧道建造方法沿革的基础上,阐述隧道智能建造的概念与核心,提出总体框架与技术体系框架,论述关键技术难题与实现方法,并对我国铁路隧道智能建造发展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隧道建造工作者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隧道 建造方法 发展沿革 智能建造 关键技术 发展展望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生态建设 被引量:30
6
作者 章莉莉 刁秋宇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21年第3期124-129,共6页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理念已成为社会共识。“非遗”传承需要社会全面参与,形成文化传承的整体性,并随时代发展而发展。本文引入生物学原理,提出了“非遗”活态传承的生态建设概念,解析了文化能量流动和循环、文化发展的自我...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理念已成为社会共识。“非遗”传承需要社会全面参与,形成文化传承的整体性,并随时代发展而发展。本文引入生物学原理,提出了“非遗”活态传承的生态建设概念,解析了文化能量流动和循环、文化发展的自我调节和进化、文化多样性的形成和消失等问题,并尝试将“非遗”视为一个文化生命体来理解其发展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保护 活态传承 传统工艺 生态建设 进化现象
下载PDF
中国古代大木作结构抗震构造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高大峰 赵鸿铁 薛建阳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2004年第1期100-104,共5页
通过对翔实历史与考古资料的调查,并结合于中国古建筑遗构的勘测,进行了许多有关这类结构的起源、发展和演变方面的研究工作,结果表明:(1)木构架具有相当好的抗(耐)震性能,由于这类木造结构的材料具有良好的弹塑性性能、以及榫卯节点的... 通过对翔实历史与考古资料的调查,并结合于中国古建筑遗构的勘测,进行了许多有关这类结构的起源、发展和演变方面的研究工作,结果表明:(1)木构架具有相当好的抗(耐)震性能,由于这类木造结构的材料具有良好的弹塑性性能、以及榫卯节点的柔性连接,以致在地震过程中,大量的地震动能量被消耗掉。(2)在其结构构造方面,采用了许多诸如柱的生起、侧脚等木作工艺;柱顶、柱脚分别连以阑额、地以及其他的结构构件,使柱架层形成一个闭合的构架系统,并与重量很大的屋盖结合,俾使构架具有很大的稳定性和抗震性能。(3)通过阑额、由额与柱头方之间施以拱眼壁或蜀柱或人字拱;在节点部位施以绰幕方等的构造方式,显著增强了结构整体与其构件和节点的抗弯刚度。(4)对于单体建筑,通常情况下采用矩形或其他规则的几何图形作为其平面,在构架竖向上,通常为(下大上小的)棱台形,尤其对于多层建筑。实践证明这种构造方式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5)通过抛光柱基础的顶面,显著地减少柱底与柱基础顶面之间的摩擦进而有效地产生隔震作用,使结构免于坍塌。总之,中国古建筑结构体系是高度有机的,对其科学的构造原理进行研究和探索,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并且无疑地对我们现代的建筑活动以有益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原理 隔震作用 抗震性能 结构稳定性 中国古代
下载PDF
复杂软件系统的成长性构造与适应性演化 被引量:25
8
作者 王怀民 吴文峻 +3 位作者 毛新军 丁博 郭长国 李未 《中国科学:信息科学》 CSCD 2014年第6期743-761,共19页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渗透性发展,复杂软件系统正在成为一种泛在的新型软件形态.此类软件系统通常由相当数量的局部自治的软件系统相互耦合关联而成,具有"系统之系统"、"信息—物理"融合系统和"社会—技术"...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渗透性发展,复杂软件系统正在成为一种泛在的新型软件形态.此类软件系统通常由相当数量的局部自治的软件系统相互耦合关联而成,具有"系统之系统"、"信息—物理"融合系统和"社会—技术"交融系统的特点,表现出成员异质、边界开放、行为涌现、持续演化等一系列新的性质.这些特征打破了传统基于"还原论"思想的软件工程理论和技术所基于的基本假设,使其难以适用于复杂软件系统的构建.本文分析复杂软件系统的内涵、形成特征和基本性质,深入讨论复杂软件系统在构造和演化环节所面临的挑战,借鉴互联网以及生命系统、社会系统和经济系统等复杂系统的形成和演进模式,提出复杂软件系统的"成长性构造"和"适应性演化"法则,阐述这两条法则所涉及的主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支撑技术.本文试图为复杂软件系统的构建和发展提供新的方法学和架构层面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软件系统 成长性构造 适应性演化 软件开发 软件演化
原文传递
矿山数字孪生构建方法与演化机理 被引量:23
9
作者 张帆 葛世荣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10-522,共13页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煤炭开采技术深度融合,为智能矿山技术发展提供关键技术支撑,将促进煤炭工业创新、绿色、安全、高效发展。数字孪生作为煤矿智能化无人开采的核心技术,是人工智能理论方法与数字化技术的有机结合,数字孪生有望解决煤矿...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煤炭开采技术深度融合,为智能矿山技术发展提供关键技术支撑,将促进煤炭工业创新、绿色、安全、高效发展。数字孪生作为煤矿智能化无人开采的核心技术,是人工智能理论方法与数字化技术的有机结合,数字孪生有望解决煤矿智能化无人开采中物理世界和信息世界交互与共智的关键技术难题,对推动矿山全生命周期智能化建设和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数字孪生技术和平行智能理论,提出了矿山数字孪生的概念框架、体系架构、关键技术、基础理论和构建方法体系;提出了物理模型、仿真模型、机理模型和数据模型相互耦合的矿山数字孪生演化理论模型,据此进一步解析了面向矿山智能开采应用场景的数字孪生模型构建方法与演化过程,研究了矿山数字孪生系统与物理系统的理论模型、同步映射与协同演化机制,探讨并揭示了矿山数字孪生的演化机理;最后以矿山智采工作面数字孪生实际应用为例,通过模拟矿山生产场景数字孪生模型演化与协同控制,验证矿山生产场景的数字孪生建模效果并对其技术特征进行解析,实现描述、建模、演化、预测相结合的矿山数字孪生系统模型。本文旨在通过矿山数字孪生技术内涵、方法、机理等理论新型研究范式,为矿山数字孪生技术应用落地提供理论指导,对未来智能矿山研究和工业互联网在煤矿应用提供有益的启发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矿山 矿山数字孪生 数字孪生体 模型构建 演化机理
下载PDF
中国乡村建设实践的历史演进 被引量:23
10
作者 王伟强 丁国胜 《时代建筑》 2015年第3期28-31,共4页
推进乡村建设承载着中华民族强国之梦。文章从中国乡村建设的概念、历史、改良、革命、改造、改革、实验和实践出发,总结和探讨了各个历史阶段中国乡村建设的演进轨迹及内在机制。文章指出,在当今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下,规划师与建筑师... 推进乡村建设承载着中华民族强国之梦。文章从中国乡村建设的概念、历史、改良、革命、改造、改革、实验和实践出发,总结和探讨了各个历史阶段中国乡村建设的演进轨迹及内在机制。文章指出,在当今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下,规划师与建筑师更应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积极投身到乡村建设更广阔的实践中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建设 历史演进 规划下乡 建筑下乡
下载PDF
从管理到治理:建设项目理论演进探析 被引量:18
11
作者 沙凯逊 《建筑经济》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2-14,共3页
在理论与实践双重需求的驱动下,对建设项目的研究视角正在从管理的层面扩展到治理和体制的层面。该领域理论演进的逻辑可以概括为:主流治理理论及其知识基础的普遍性与建筑业特殊性的有机结合。分析结果表明,国内外对建设项目治理的研... 在理论与实践双重需求的驱动下,对建设项目的研究视角正在从管理的层面扩展到治理和体制的层面。该领域理论演进的逻辑可以概括为:主流治理理论及其知识基础的普遍性与建筑业特殊性的有机结合。分析结果表明,国内外对建设项目治理的研究已取得多方面的成果,但是整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未来的发展将呈现出一种多层次与多元化的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项目管理 项目治理 建设交易体制 建筑业 理论演进
原文传递
论构式用变和构式演变 被引量:22
12
作者 蔡淑美 施春宏 《当代修辞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8-73,共16页
本文引入构式用变和构式演变这两个概念来探索构式及其系统的变异表现、分析模式和生成机制等问题。文章首先阐释了构式用变和构式演变的基本内涵,然后基于实体性构式、半图式性构式和图式性构式的变异表现及特点构建了具有普遍性意义... 本文引入构式用变和构式演变这两个概念来探索构式及其系统的变异表现、分析模式和生成机制等问题。文章首先阐释了构式用变和构式演变的基本内涵,然后基于实体性构式、半图式性构式和图式性构式的变异表现及特点构建了具有普遍性意义的用变和演变分析模式。文章接着从认知、调节和识解三个角度对各种用变和演变机制作出层级定位,明确了它们发挥作用的阶段与特点,重点考察了哪些机制更容易促使构式新特征的强化,哪些机制更容易促使新构式的浮现,以此强化构式变异分析中的可操作性。本文尝试用构式用变和构式演变的新观念来调整和改进目前基于具体构式个案研究的碎片化格局,为构式变异研究提供理论和描写框架,并进一步拓展其发展空间与研究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式变异 构式用变 构式演变 构式化 机制
原文传递
制度与人:大学治理的建构与演进 被引量:21
13
作者 李立国 王梦然 《中国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0-17,共8页
大学治理是制度与人互动的结果,既要注重制度设计与供给,也要重视人作为行动者的治理主体的价值。大学治理的建构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过程,是逐步演进而非主观设计的结果。现代大学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不同治理主体之间利益和价值的... 大学治理是制度与人互动的结果,既要注重制度设计与供给,也要重视人作为行动者的治理主体的价值。大学治理的建构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过程,是逐步演进而非主观设计的结果。现代大学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不同治理主体之间利益和价值的多元性、决策者理性的有限性,都决定了大学制度的重要性。突出制度在大学治理中的重要性,并不是认为制度是主观设计和一成不变的,而是强调制度是外在环境与作为治理主体的人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在实践中通过制度认知、制度实践及制度认同不断建构、发展与完善大学治理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理主体 大学制度 大学治理 建构与演进
原文传递
土地科学发展时空锥及土地科学学科演进研究 被引量:21
14
作者 冯广京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3-31,共9页
研究目的:研究提出土地科学学科发展时空锥模型,揭示土地科学学科发生和发展的客观规律性。研究方法:借助广义相对论的时空分析理论和未来光锥理论原理,分析人类发展和土地利用历史进程,研究提出土地科学学科发展时空锥模型。研究结果:... 研究目的:研究提出土地科学学科发展时空锥模型,揭示土地科学学科发生和发展的客观规律性。研究方法:借助广义相对论的时空分析理论和未来光锥理论原理,分析人类发展和土地利用历史进程,研究提出土地科学学科发展时空锥模型。研究结果:(1)土地科学学科研究域存在于四维空间之中,是一个时间的函数;(2)土地科学研究域在人类发展进程中出现较早,但扩张较慢;(3)土地科学学科发展时空锥是一个敞口向上不断扩张的倒锥筒;(4)土地科学学科的交叉性源于其内生扩张性。研究结论:(1)时空锥模型反映了土地科学学科及其研究域发生和发展的客观事实和内在规律,有助于认识和研究土地科学学科的独立性;(2)时空锥模型揭示了土地科学是人类发展不可或缺的独立"知识体系",揭示了土地科学学科研究域扩张的本质和驱动力;(3)时空锥模型预示着土地科学学科研究域未来仍然具有长期的扩张性,这种扩张的结果会逐渐形成土地科学学科的专用理论和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建设 土地科学 时空锥 学科演进
下载PDF
产业集群赋能平台从何而来:功能开发与信任构建共演的视角 被引量:19
15
作者 金杨华 施荣荣 +1 位作者 吴波 王节祥 《管理世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7-144,共18页
产业集群是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形态,量大面广的集群中小企业如何推进数字化转型是现实难点。已有研究指出借助大平台赋能是推进集群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路径,但需要追问的是产业集群赋能平台从何而来?对此,本文理论抽样物产中大化... 产业集群是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形态,量大面广的集群中小企业如何推进数字化转型是现实难点。已有研究指出借助大平台赋能是推进集群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路径,但需要追问的是产业集群赋能平台从何而来?对此,本文理论抽样物产中大化工集团进入浙江海宁经编产业集群,构建“经编产业集成服务平台”的案例开展研究,归纳出一条集群外部企业联合集群企业和区域政府共同构建平台的路径。研究发现:产业集群赋能平台构建是功能开发行为与信任构建行为的共演,推动平台螺旋式成长的过程。具体包括“统一平台价值认知”“沉淀平台数据资源”和“挖掘平台数据价值”3个阶段。首先,平台构建以“统一平台价值认知”为起点,通过“平台用户痛点挖掘”和“数据价值主张形成”的功能开发行为,指引推进“制度信任构建”,吸引天使用户加入共创,获取价值反馈;其次,推进“沉淀平台数据资源”,通过“平台数据获取”和“平台数据汇聚”的功能开发行为,形成数字工具,服务“关系信任构建”,进而促进平台与用户共创、强化数据获取的深度;最后,发力“挖掘平台数据价值”,通过“数据驱动效率提升”和“数据驱动业务创新”的功能开发行为,支撑“计算信任构建”,快速提升用户数据规模,进而服务平台功能的持续升级。本文为产业平台构建研究贡献了“功能开发与信任构建共演”的新视角,并且在数字平台情境下深化了多维度信任及其动态性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集群赋能平台 平台构建 数字技术 信任 共演
原文传递
中国储气库投资建设与运营管理的政策沿革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16
作者 徐东 唐国强 《油气储运》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81-491,共11页
自“十二·五”以来,储气库的投资建设与运营管理受到中国各级政府部门和相关企业的高度重视,近期储气库的投资建设获得飞速发展。在天然气产业发展及其体制机制改革的关键时期,对近年来中国出台的储气库相关政策法规、中国学者的... 自“十二·五”以来,储气库的投资建设与运营管理受到中国各级政府部门和相关企业的高度重视,近期储气库的投资建设获得飞速发展。在天然气产业发展及其体制机制改革的关键时期,对近年来中国出台的储气库相关政策法规、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予以梳理非常必要。根据中国“十二·五”以来地下储气库投资建设与运营管理的政策及其沿革,厘清了政策内容的时间序列逻辑。全面归纳了中国学者针对国内外地下储气库工作气量、运营模式、单位投资、运营成本、储气费定价、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的研究进展和主要成果。在中国天然气产业“三期叠加”的特殊发展时段,为进一步提高投资决策水平,激发投资建设地下储气库的动力,并提升储气库运营管理能力,提出了后续政策制定与研究咨询工作的主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储气库 投资建设 运营管理 政策沿革 资产划分 定价机制 体制机制 经济评价
原文传递
基于性能演变的水性环氧沥青开普封层施工方法优化 被引量:20
17
作者 陈谦 王朝辉 +2 位作者 傅豪 杨国林 孙泽强 《中国公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236-245,共10页
为进一步提升水性环氧沥青开普封层使用品质,针对水性环氧沥青开普封层施工现存问题,借助有机玻璃界面状态图像观测与层间剪切试验,研究了不同固化状态下碎石封层黏结性能,提出了水性环氧沥青碎石封层两阶段分步式压实方法;系统分析了... 为进一步提升水性环氧沥青开普封层使用品质,针对水性环氧沥青开普封层施工现存问题,借助有机玻璃界面状态图像观测与层间剪切试验,研究了不同固化状态下碎石封层黏结性能,提出了水性环氧沥青碎石封层两阶段分步式压实方法;系统分析了微表处摊铺时机对碎石封层沥青-碎石黏附与层间黏结性能的影响程度,探究了微表处开放交通时间与交通荷载对开普封层结构强度与表面功能的影响规律,确定了水性环氧沥青微表处最佳摊铺时机与开放交通条件;最终优化了水性环氧沥青开普封层施工方法,推荐了最佳施工参数与时机。结果表明:有机玻璃界面状态图像观测方法可快速、准确评价水性环氧沥青碎石封层的黏结防水状态,其结果与宏观试验一致。两阶段分步式压实方法能够有效提高水性环氧沥青开普封层层间黏结性能,增幅达14.29%以上,具体流程为:碎石封层摊铺后,立即采用前期轻微压实工艺进行碾压1次,待碎石封层养生至表干与实干之间时,采用后期标准压实工艺再碾压1次。基于碎石封层性能演变规律,可得微表处最佳摊铺时机为:碎石封层处于表干与实干状态之间。基于开普封层性能演变规律及交通荷载影响,可得最佳开放交通条件为:微表处摊铺后常温(25℃)持续养生1~1.5 h,适度开放交通,约2 h后完全开放。研究结果可为水性环氧沥青开普封层品质管控提供科学依据与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开普封层 层间剪切试验 水性环氧沥青 施工方法 性能演变
原文传递
工程项目群施工风险演化的SD模型研究 被引量:19
18
作者 江新 吴园莉 +1 位作者 徐平 张巍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55-161,共7页
为确定工程项目群施工风险控制的最佳时间和预判单风险演化特征,提高风险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建立基于系统动力学(SD)的工程项目群施工风险演化模型。首先,界定工程项目群施工风险,建立包括施工技术、施工作业、项目群自身和施工组织管理... 为确定工程项目群施工风险控制的最佳时间和预判单风险演化特征,提高风险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建立基于系统动力学(SD)的工程项目群施工风险演化模型。首先,界定工程项目群施工风险,建立包括施工技术、施工作业、项目群自身和施工组织管理风险的4个一级指标及22项二级指标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网络层次分析法(ANP)求解指标权重。然后,用Cobb-Douglas函数描述施工风险,构建工程项目群施工风险演化的SD模型。最后,根据某水电站地下硐室群甲的数据资料确定模型参数和检验模型可行性,采用类比分析预测硐室群乙全寿命周期的风险演化趋势。结果表明,项目群乙风险控制的最佳时间在项目群已进展约5%处,高强度风险管理需持续到已进展40%左右处,该结果与后续反馈结果基本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项目群 施工风险 网络层次分析法(ANP) 系统动力学(SD) 风险演化
下载PDF
地铁隧道施工安全风险演化的BP-SD模型研究 被引量:18
19
作者 江新 胡文佳 +2 位作者 袁轩 孙正熙 郑霞忠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67-72,共6页
为深入研究地铁隧道施工风险的动态演化过程,结合系统动力学(SD)、误差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与平均影响值(MIV)算法,确定模型中影响因素间的因果关系和影响函数,构建地铁隧道施工风险演化的BP-SD模型。模型仿真结果表明:安全管理风险系... 为深入研究地铁隧道施工风险的动态演化过程,结合系统动力学(SD)、误差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与平均影响值(MIV)算法,确定模型中影响因素间的因果关系和影响函数,构建地铁隧道施工风险演化的BP-SD模型。模型仿真结果表明:安全管理风险系统与施工人员风险系统的值的变化对地铁隧道施工风险值影响最大,施工环境系统的值的变化对地铁隧道施工风险值影响次之,机械设备系统的值的变化对地铁隧道施工风险值影响最小。因此,可通过降低安全管理风险值与施工人员风险值控制地铁隧道施工风险发生的概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隧道 施工安全 风险演化 BP-SD模型 仿真
下载PDF
数字时代舆论极化的症结、成因与反思 被引量:16
20
作者 杨洸 《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10,27,共8页
本文聚焦数字新闻实践与舆论极化的关系,从数字新闻的本质出发,发现数字新闻生态系统极易形成观点集中的景象,成为滋生舆论极化的绝佳土壤,造成极端观点的泛滥。在剖析数字新闻生产助推舆论极化的具体机制的同时,本文也探讨了约束舆论... 本文聚焦数字新闻实践与舆论极化的关系,从数字新闻的本质出发,发现数字新闻生态系统极易形成观点集中的景象,成为滋生舆论极化的绝佳土壤,造成极端观点的泛滥。在剖析数字新闻生产助推舆论极化的具体机制的同时,本文也探讨了约束舆论极化的可性能路径。文章进而提出应从舆论极化的症结和成因出发,从新闻价值和新闻生产文化两个角度实现对传统新闻生产理论的革新;而数字时代的新闻生产理论的建构应该以媒体、平台和用户的协同进化视角为核心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新闻 舆论极化 理论建构 协同进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