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解释宪政:辛亥革命的制度论与文化论之辩
1
作者 苗连营 吴礼宁 《北方法学》 CSSCI 2012年第4期25-32,共8页
辛亥革命是中国宪政史上的转捩点,它瓦解了传统的帝国,却没能顺利完成新的民族国家建构;它组建了共和政体,却没有带来共和与民主。与其说是传统文化阻碍了宪政的生长,不如说是迷信西方模式所造成的苦果。革命派和立宪派的争论,背后实际... 辛亥革命是中国宪政史上的转捩点,它瓦解了传统的帝国,却没能顺利完成新的民族国家建构;它组建了共和政体,却没有带来共和与民主。与其说是传统文化阻碍了宪政的生长,不如说是迷信西方模式所造成的苦果。革命派和立宪派的争论,背后实际上隐喻着制度论与文化论的分野;在是否应当学习西方的问题上,它们既相通又冲突。只有将制度论的理性建构与文化论的经验累积有机统一起来,才能达致宪政的坦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政 辛亥革命 清末立宪 制度论 文化论
下载PDF
清末立宪时期马相伯的政治意识与政治参与 被引量:2
2
作者 薛玉琴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63-71,共9页
马相伯是清末立宪派中极其活跃且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清廷颁布预备立宪上谕后,马相伯率先发起组织专门研究立宪的团体——上海宪政研究会,出版《宪政杂志》;其后,又出任政闻社总务员,策划发起国会请愿运动,对立宪运动的进程起了重要的... 马相伯是清末立宪派中极其活跃且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清廷颁布预备立宪上谕后,马相伯率先发起组织专门研究立宪的团体——上海宪政研究会,出版《宪政杂志》;其后,又出任政闻社总务员,策划发起国会请愿运动,对立宪运动的进程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他又积极参与收回苏杭甬路权运动,是这场民族抗争运动的重要发动者、组织者、领导者。他的这一切政治参与活动不仅是出于近代爱国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更是基于对立宪政治的深刻理解与对民权的诉求。立宪主义不仅是马相伯救国的重要手段,而且是他为之奋斗不懈的政治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相伯 清末立宪 政治参与 宪政 民权
原文传递
清末立宪的当代总结——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 被引量:2
3
作者 高放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2011年第6期83-109,128,共28页
清末立宪经历7年,其性质是专制改良,不是民主革命。清末立宪失败有经济发展、政治传统、文化变迁、派别较量、族群关系、人物作用6个层次的原因。清末立宪失败对清廷维新派、清廷顽固派、立宪派和革命派这四个政治派别各有不同的历史教训。
关键词 清末立宪 历程和性质 失败原因和教训
下载PDF
清末立宪中少壮亲贵的政治心态 被引量:6
4
作者 孙燕京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63-73,共11页
清末立宪布局宏大,雄心勃勃。在主持改革与力挺宪政的政治群体中,趋新少壮亲贵思想开明,行为激进,敢于任事,招贤纳士,优容革命党人。他们急功近利、贪大求洋,试图在几年内完成"强盛国家"大业,而在国势衰微、焦虑失衡、人心瓦... 清末立宪布局宏大,雄心勃勃。在主持改革与力挺宪政的政治群体中,趋新少壮亲贵思想开明,行为激进,敢于任事,招贤纳士,优容革命党人。他们急功近利、贪大求洋,试图在几年内完成"强盛国家"大业,而在国势衰微、焦虑失衡、人心瓦解、缺乏强人的时代,却是一步险棋。民族民主思潮及现代性思想感染着少壮亲贵,尽管其立场、目的与进步青年根本不同,但他们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在困境中容易焦虑、浮躁,不免急进。他们所思所想突破了旧体制和专制的惯常思维,反映了一定的现代性追求。然总起来看,他们张之"公义",标榜无私,私底下却私欲横流,把时代进步与极端利己主义纠缠在一起。少壮亲贵与生俱来的弱点及政治上的不成熟,导致最终满盘皆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立宪 少壮亲贵 政治心态
原文传递
清末宪政改革的形而上与形而下——从清末地方自治运动谈起 被引量:3
5
作者 姜栋 《法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29-135,共7页
本文从清末自治运动的视角,论述了清末宪政改革运动,揭示了清末宪政改革的实质是"宪政工具主义",探讨了清末宪政改革失败的根源在于中国传统思想中宪政价值理念的缺失以及中央集权形势下的同质多元的社会发展结构形式。
关键词 地方自治 清末宪政改革 同质多元
原文传递
丙午中央官制变革再研究——侧重新官制文本制定与反响的探讨 被引量:1
6
作者 周增光 《清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4-76,共13页
在新官制文本草拟时,丙午改制呈现出与既有印象不同的特点:趋新改革的急迫与人事安排的平衡并行。就新官制的文本制定过程而言,从草拟大纲到修正、核定奏本,已非仅从改革派意愿,一定程度上也受到守旧者意见影响;而慈禧最终裁定的新官制... 在新官制文本草拟时,丙午改制呈现出与既有印象不同的特点:趋新改革的急迫与人事安排的平衡并行。就新官制的文本制定过程而言,从草拟大纲到修正、核定奏本,已非仅从改革派意愿,一定程度上也受到守旧者意见影响;而慈禧最终裁定的新官制文本,依然以折中平衡、求稳为主旨,并未呈现明显的重满抑汉倾向,甚至还增加了用人不分满汉的表述。但就实际影响而言,新官制文本公布后引发了各方的失望情绪。新官制文本虽然体现了折中平衡,改制后的人事安排也试图平衡满汉,但并未形成制度化的用人规制,平衡极易被打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预备立宪 中央官制变革 新官制文本 丙午改制
原文传递
中国宪政发展历程之再审视——以《钦定宪法大纲》为切入点的分析
7
作者 刘向文 王圭宇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7-32,共6页
自晚清末年《钦定宪法大纲》颁布以来,中国宪政建设已经风风雨雨地走过了百余年发展历程。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宪法性文件,《钦定宪法大纲》在中国宪政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但对其研究却遭到有意无意的"冷落"。反思和总结... 自晚清末年《钦定宪法大纲》颁布以来,中国宪政建设已经风风雨雨地走过了百余年发展历程。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宪法性文件,《钦定宪法大纲》在中国宪政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但对其研究却遭到有意无意的"冷落"。反思和总结《钦定宪法大纲》酝酿、产生直至最后夭折的诱因和教训,无疑对中国当下法治事业和宪政建设的推进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主要包括:认真对待宪法移植,实现宪法学的中国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营造宪政实施的社会环境条件,注意宪政实施过程中政府的推动作用,弘扬宪政主义尊重和保障人权的价值意蕴,密切关注宪法规范与社会生活之间的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立宪 钦定宪法大纲 宪政建设 启示
下载PDF
20世纪初晚清宪政与40年代国民党宪政之比较
8
作者 李先伦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79-82,共4页
20世纪初晚清宪政与 40年代国民党宪政这两次失败的宪政改革具有许多相似之处:都由经济发展引起的社会结构变化促成改革的启动;严重的民族危机成为改革的直接原因;都有国内多种利益集团向改革者提出挑战。两次宪政改革都具有一定的长期... 20世纪初晚清宪政与 40年代国民党宪政这两次失败的宪政改革具有许多相似之处:都由经济发展引起的社会结构变化促成改革的启动;严重的民族危机成为改革的直接原因;都有国内多种利益集团向改革者提出挑战。两次宪政改革都具有一定的长期性和曲折性,都具有广泛的社会参与,而且两次宪政改革的统治阶层都是既保守又无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宪政 国民党宪政 相似点比较 启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