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土地整治与乡村振兴 被引量:344
1
作者 龙花楼 张英男 屠爽爽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837-1849,共13页
乡村振兴的核心目的是系统构建人口、土地、产业等多种发展要素的耦合格局。土地整治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肩负着为人口集聚、产业发展提供资源支撑的基础性作用。本文基于影响乡村发展的关键要素阐释了新时代乡村振兴和土地整治的内涵及其... 乡村振兴的核心目的是系统构建人口、土地、产业等多种发展要素的耦合格局。土地整治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肩负着为人口集聚、产业发展提供资源支撑的基础性作用。本文基于影响乡村发展的关键要素阐释了新时代乡村振兴和土地整治的内涵及其互馈关系,剖析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土地整治的区域实施路径。最后,就未来乡村振兴视角下土地整治的方向进行了展望与讨论。结论如下:(1)乡村振兴的内涵在于为应对乡村内部要素的流失与衰退,通过经济、政治及文化建设等手段激发内部动力和吸纳外部资源来重新组合、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乡村人口、土地和产业等发展要素,从而优化要素结构、提升地域功能、重塑乡村形态,实现乡村地域经济、社会及生态的全面复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格局;(2)乡村振兴视角下土地整治要激活乡村人口、土地和产业等关键发展要素,统筹物质空间振兴与精神内核提升;(3)开展农村土地整治要与区域自然本底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按照分区统筹、分类施策的原则在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框架下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的模式与路径;(4)未来有必要重塑土地整治的价值取向,在统一空间规划体系下统筹土地整治规划与乡村振兴规划,大力发展土地整治与多功能农业相结合的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转型发展 乡村振兴 土地整治 土地利用转型 发展要素 区域模式
原文传递
人地协调的土地整治模式与实践 被引量:57
2
作者 信桂新 杨朝现 +1 位作者 魏朝富 陈荣蓉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9期262-275,共14页
为丰富转型期中国农村土地整治的理论与实践,该文综合论述了人地协调的土地整治理念、模式与技术途径,并结合典型案例进行了实证。结果表明,作为人地关系系统正向反馈的土地利用调控路径,人地协调的土地整治需立足于生产、生活、生态三... 为丰富转型期中国农村土地整治的理论与实践,该文综合论述了人地协调的土地整治理念、模式与技术途径,并结合典型案例进行了实证。结果表明,作为人地关系系统正向反馈的土地利用调控路径,人地协调的土地整治需立足于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的结构优化与功能整合,积极响应社会经济发展阶段需求。在转型期,人地协调的土地整治模式应以保障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支撑新农村建设、优化城乡发展空间,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提升生态景观服务功能为导向,在整治目标、整治重点、运作模式上与乡村地域空间结构与功能相匹配,在行为理性上坚持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有机统一,在技术上强调生产空间农用地整合技术、生活空间农村建设用地盘活技术和生态空间生态景观提升技术三者的智能融合。通过人地协调的土地整治模式实践,研究区生产空间的适度规模经营面积比例由整治前的18.00%增至整治后的30.53%,户均耕地地块数降低1.6块,耕地灌溉保证率由29.68%增至51.22%,综合机械化率由42.50%增至61.80%,特色优势产业壮大;生活空间24个片块的闲置废弃农村居民点被复垦再利用,乡村景观协调性、田块连片性及聚落的风貌形象得到提升;生态空间形成了以生态节点修复与完善、生态廊道连通、核心生态用地保护为主导,"点—线—面"一体化的生态景观格局。因此,在中国高度紧张的人地关系背景下,土地综合整治的思路应由不同整治类型的组合转向整治内容的融合,从人地关系调控入手确立人地协调的土地整治模式,是应对人地关系、城乡关系矛盾和转型发展需求的理性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整治 乡村地区 模式 人地协调
下载PDF
基于建设适宜性分区的农村宅基地整理模式选择——以常熟市为例 被引量:28
3
作者 金志丰 陆效平 +2 位作者 陈江龙 严长清 朱华燕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6-41,共6页
研究目的:进行常熟市建设适宜性分区,为不同区域选择农村宅基地整理模式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土地整理的因地适宜性与可行性。研究方法:运用收敛分析法和特尔菲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空间叠合分析方法,耦合适宜性分区与现状宅基地,从而进行... 研究目的:进行常熟市建设适宜性分区,为不同区域选择农村宅基地整理模式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土地整理的因地适宜性与可行性。研究方法:运用收敛分析法和特尔菲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空间叠合分析方法,耦合适宜性分区与现状宅基地,从而进行整理模式的选择。研究结果:基于建设适宜性分区,对区域适宜的农村宅基地整理模式选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常熟市17.0 km2的农村宅基地适宜通过城乡一体化整理模式整理为城镇用地;62.9 km2的农村宅基地适宜通过村内合建模式,提高用地集约程度;85.1 km2的农村宅基地适宜通过迁村并居整理模式,以增加不宜建设区域的耕地数量,增加集中连片保护的耕地面积。研究结论:基于适宜性分区选择整理模式,从定量的研究角度为农村宅基地整理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切实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设适宜性分区 整理模式 农村宅基地 常熟市
下载PDF
不同模式农地整治前后农户生计资本变化研究 被引量:14
4
作者 张超正 杨钢桥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90-96,共7页
研究目的:探讨不同模式农地整治对农户生计资本水平和结构的影响及其差异。研究方法:组合赋权法,耦合协调度,双重差分模型。研究结果:农地整治后,整治区户均生计资本总指数和生计资本耦合协调度分别增加0.106 3和0.091 2,其中新型经营... 研究目的:探讨不同模式农地整治对农户生计资本水平和结构的影响及其差异。研究方法:组合赋权法,耦合协调度,双重差分模型。研究结果:农地整治后,整治区户均生计资本总指数和生计资本耦合协调度分别增加0.106 3和0.091 2,其中新型经营主体主导模式项目区分别增加0.143 3和0.129 6,政府主导模式项目区分别增加0.078 1和0.061 9,而同期未整治区分别增加0.010 4和0.006 4,说明农地整治是提高农户生计资本水平和改善农户生计结构的有效途径,且新型经营主体主导模式的农地整治的作用效果大于政府主导模式。研究结论:应继续加大农地综合整治项目投资力度,创新农地整治实施模式,以提升农户生计资本水平和改善农户生计资本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整治 不同模式 生计资本 水平变化 结构变化
下载PDF
不同模式农地整治对农民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差异研究——基于生计资本总量和结构的中介效应分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张超正 杨钢桥 陈丹玲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462-1472,共11页
基于可持续生计框架,选择生计资本总量和结构作为中介变量,采用“双重差分-中介效应”模型和农户调查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不同模式农地整治对农民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1)地方政府主导模式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 基于可持续生计框架,选择生计资本总量和结构作为中介变量,采用“双重差分-中介效应”模型和农户调查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不同模式农地整治对农民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1)地方政府主导模式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导模式不仅对农民生活满意度具有显著的直接正向效应,而且通过增加生计资本总量和改善生计资本结构,进而对农民生活满意度产生显著的正向间接效应;(2)相比于地方政府主导模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导模式更能显著增加生计资本总量和改善生计资本结构,进而更能显著提升农民生活满意度;(3)地方政府主导模式通过增加生计资本总量提升农民生活满意度的作用更强,而新型农业经营经营主体主导模式通过改善生计资本结构提升农民生活满意度的作用更强;(4)通过winsorize缩尾处理进行稳健性检验,证实研究结果具有相当的稳健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地整治 不同模式 生活满意度 生计资本总量 生计资本结构
原文传递
三生功能视角下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分区模式研究——以武汉市黄陂区为例
6
作者 叶方霞 李扬镳 +1 位作者 徐宇琪 曾晨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23年第6期27-38,共12页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实现国土空间优化与自然资源利用的重要抓手,结合土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功能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分区能够为整治实践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本文首先构建了“三生”功能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理论分析框架,...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实现国土空间优化与自然资源利用的重要抓手,结合土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功能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分区能够为整治实践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本文首先构建了“三生”功能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理论分析框架,以及村域尺度的“三生”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其次以武汉市远郊区黄陂区为例,综合采用遥感土地利用数据和地理信息大数据实现“三生”功能评价指标的测算;再次利用熵权法与障碍因子诊断法展开基于评价“三生”功能评价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分区;最后提出6种整治模式及其对应的优化策略。结果表明:(1)研究区整体的生态功能值大于生产和生活功能,达到0.529,靠近城区的村镇景观生态指标值明显低于远离城区的指标值。(2)基于“三生”功能评价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分区模式在空间上分布较为均匀,其中主导模式为生态保留模式,占全部村庄的26.67%;协调发展模式最少,占全部村庄的8.57%,不同模式下的村庄规划和土地利用方式存在差异。(3)未来可以通过区域差异化“三生”功能进一步提升整治策略,推动国土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国土空间的高质量发展,从而助推国土空间治理目标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三生”功能 分区 整治模式
下载PDF
矿区不同复垦模式下大型土壤动物功能类群及其分布研究——以山西省平朔矿区为例 被引量:2
7
作者 王军 李红涛 +2 位作者 白中科 赵中秋 钟莉娜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83-90,共8页
研究目的:研究矿区不同土地复垦模式下大型土壤动物的功能类群及其空间分布,揭示大型土壤动物对维持矿区土地复垦后土壤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作用。研究方法:功能类群分析法、群落多样性指数法。研究结果:以平朔矿区为案例区,通过动物... 研究目的:研究矿区不同土地复垦模式下大型土壤动物的功能类群及其空间分布,揭示大型土壤动物对维持矿区土地复垦后土壤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作用。研究方法:功能类群分析法、群落多样性指数法。研究结果:以平朔矿区为案例区,通过动物分类和群落多样性指数等方法分析了不同复垦模式下的矿区生态系统大型动物类群分布特征。矿区大型土壤动物有2门4纲10目29类,分为腐食性、植食性、捕食性和杂食性4个功能类群,不同功能类群数量占总数的比例自高到低为杂食性(33.74%)>植食性(32.10%)>捕食性(31.69%)>腐食性(2.74%),数量自高到低为植食性(12)>捕食性(11)>杂食性(4)>腐食性(2)。从水平方向分布特征来看,植食性动物在类群数量上为混交林>刺槐纯林>原地貌小叶杨纯林,杂食性动物在类群数量上原地貌小叶杨>刺槐纯林>混交林,捕食性动物在各样地中分布比较均匀;从垂直方向分布特征来看,除杂食性外,其他类群都具有明显的表聚性,在各样地中原地貌表聚性最不明显。相似性指数表明生态恢复系统中土壤动物群落相似性整体较低,原地貌与纯林的相似性指数除植食性外其他都高于混交林的复垦模式。研究结论:复垦模式的选择对土壤大型动物群落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研究可为矿区土地复垦后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整治 大型土壤动物 功能类群 生态分布 平朔矿区 复垦模式
下载PDF
两种农村居民点整治模式对村民生产影响的比较——基于211户村民调查 被引量:2
8
作者 孙琦 王瑷玲 +3 位作者 张圣武 赵乐 潘玉翠 苏晨晨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2017年第5期792-797,共6页
加强农村居民点整治对村民生产影响的研究,对科学评价农村居民点整治效益、完善相关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山东省肥城市湖屯镇为例,采用问卷调查、层次分析与模糊综合评价等方法,从生产方式、生产便捷度、生产投入及经济收入等4方面... 加强农村居民点整治对村民生产影响的研究,对科学评价农村居民点整治效益、完善相关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山东省肥城市湖屯镇为例,采用问卷调查、层次分析与模糊综合评价等方法,从生产方式、生产便捷度、生产投入及经济收入等4方面,选择16个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和比较原地改造与异地搬迁2种农村居民点整治模式对村民生产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并据以提出对策建议,为农村居民点整治工作的后续开展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原地改造模式的陶阳村正面影响11.86%,负面影响为0.92%,无影响为87.22%;异地搬迁模式的涧北村正面影响为10.89%,负面影响为19.95%,无影响为69.16%。2种农村居民点整治模式整体上对村民的生产基本没有产生较大的影响;2村村民所受的正面影响基本相同、相差不多,但涧北村村民受到的负面影响远大于陶阳村村民。基于此,本文提出通过发展二三产业、推进土地流转及培育新型农民等建议,以消除农村居民点整治给村民生产活动带来的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 整治模式 生产影响 比较
下载PDF
土地整理后喀斯特土壤不同粒级组分中养分含量研究
9
作者 李阳兵 魏朝富 廖和平 《农学学报》 2011年第9期34-40,共7页
为探讨喀斯特山地土地整理后有效的土壤培肥模式,揭示不同粒级组分中养分含量的分布,以贵州省普定县陈家村进行土地整理后的坡地为例,进行小区施肥种植试验,研究不同施肥方式对整理后岩溶土壤养分培肥的影响。结果发现,各培肥模式中,施... 为探讨喀斯特山地土地整理后有效的土壤培肥模式,揭示不同粒级组分中养分含量的分布,以贵州省普定县陈家村进行土地整理后的坡地为例,进行小区施肥种植试验,研究不同施肥方式对整理后岩溶土壤养分培肥的影响。结果发现,各培肥模式中,施用农家肥、深松、使用本地蚯蚓对土壤有机质、全氮的改善效果较好,施用农家肥+尿素+过磷酸钙+氯化钾对增加土壤磷、钾养分的效果较好。同时发现0.002~0.02mm粒级组分中有机质和养分含量普遍高于其他粒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土壤 土地整理 培肥 粒级组分
下载PDF
不同模式农地整治对耕地细碎化的影响效应及其区域差异--来自湖北省江汉平原与武陵山区的经验证据 被引量:16
10
作者 吴诗嫚 叶艳妹 +1 位作者 张超正 文高辉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98-106,共9页
研究目的:基于湖北省江汉平原、武陵山区483份农户调查数据,分析不同模式农地整治对耕地细碎化的影响效应及其区域差异,探求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耕地细碎化治理新路径。研究方法:综合指数法、双重差分模型。研究结果:(1)政府主导模式和... 研究目的:基于湖北省江汉平原、武陵山区483份农户调查数据,分析不同模式农地整治对耕地细碎化的影响效应及其区域差异,探求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耕地细碎化治理新路径。研究方法:综合指数法、双重差分模型。研究结果:(1)政府主导模式和新农主导模式通过促进地块集中连片的土地平整工程,改善农业生产关系的权属调整工作,共同降低自然因素和产权因素造成的耕地细碎化;(2)相对于政府主导模式,新农主导模式定位于现代农业发展,农地流转与农地整治的耦合度更高,土地平整工程和权属调整的比例更高,对耕地细碎化的治理效果也更为明显;(3)与丘陵山区农地整治相比,平原地区农地整治更能显著降低耕地细碎化。研究结论:建议继续大力实施政府主导模式和新农主导模式的农地整治,结合区域自然资源禀赋、产业布局、区位优势,总结和完善农地整治的地域模式,因地制宜地推进土地平整工程和权属调整工作,全面促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地整治 不同模式 耕地细碎化 区域差异 双重差分模型
下载PDF
可持续土地整理分区及模式初探 被引量:13
11
作者 王磊 郧文聚 范金梅 《资源与产业》 2008年第5期103-106,共4页
在评析国内土地整理分区及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土地整理的特点,本文提出了土地整理分区方案,总结了不同区域土地整理方向和可持续土地整理典型模式,对不同区域的可持续土地整理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可持续土地整理 分区 模式
下载PDF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黄土丘陵区耕地整治优先度及模式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郭笑东 陈利根 +2 位作者 毕如田 郭永龙 原丽娟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84-190,共7页
[目的]从生态适宜性角度构建耕地整治适宜性评价体系,确定耕地整治优先度及其模式,为制定差别化耕地整治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生态位理论为基础,以山西省太谷县为例,从生产潜力、空间形态、区位条件3个维度构建了黄土丘陵区耕地... [目的]从生态适宜性角度构建耕地整治适宜性评价体系,确定耕地整治优先度及其模式,为制定差别化耕地整治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生态位理论为基础,以山西省太谷县为例,从生产潜力、空间形态、区位条件3个维度构建了黄土丘陵区耕地整治生态位适宜度评价体系,通过评判耕地现实生态位与最适生态位的贴近程度确定各研究单元耕地整治生态位适宜度,并采用GIS标准分类法对此进行耕地整治优先度划分,最后结合关键指标组合法确定不同区域的耕地整治模式。[结果]研究区耕地整治生态位适宜度范围介于26.02~93.57之间,且整体分布非均衡性突出。根据耕地整治生态位适宜度评价结果,可将研究区划为优先、一般和限制整治区域,分别占研究区耕地面积的49.50%,30.28%和20.22%。划分结果与研究区耕地利用现状基本吻合。通过对关键指标的组合分析确定了耕地整治的3种模式:坡改梯模式、农田水利建设及完善模式和道路通达度提升模式。[结论]运用生态位适宜度模型研究耕地整治优先度科学合理,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整治优先度 整治模式 生态位适宜度模型 黄土丘陵区 山西省太谷县
下载PDF
不同模式农地整治的收入分配效应及其区域差异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超正 杨钢桥 +1 位作者 陈丹玲 文高辉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65-573,共9页
基于湖北省江汉平原天门市和潜江市、武陵山区宣恩县和咸丰市483份农户调查数据,采用分位数倍差法评价不同模式农地整治的收入分配效应及其区域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地方政府主导模式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导模式的农地整治主要通过增... 基于湖北省江汉平原天门市和潜江市、武陵山区宣恩县和咸丰市483份农户调查数据,采用分位数倍差法评价不同模式农地整治的收入分配效应及其区域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地方政府主导模式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导模式的农地整治主要通过增加农户非农收入,进而恶化收入分配状况,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导模式收入分配恶化效应大于地方政府主导模式;2)地方政府主导模式对农业收入分配的影响不受地貌类型的制约,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导模式对农业收入分配的影响受地貌类型的制约。其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导模式会显著增加平原中高和最高收入组农户农业收入,而对山区不同收入组别农户农业收入均没有显著影响。因此,建议继续大力实施地方政府主导模式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导模式的农地整治,重视非农就业对缩小农户收入差距的作用,因地制宜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以增加农户收入和缩小收入差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地整治 不同模式 收入分配 收入差距 区域差异
原文传递
城市土地整理探讨 被引量:3
14
作者 丁晓惠 王永侠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7年第4期35-36,共2页
通过城市土地整理,政府可以优化配置城市土地资源,调整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集约使用土地,节约土地资源,同时还可使城市土地增殖,实现土地收益的最大化;在对城市土地整理内涵及其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土地整理的模式和措施。
关键词 城市土地整理 内涵 理论 模式 措施
下载PDF
考虑间歇充填和浓度效应的充填体长期强度试验研究 被引量:17
15
作者 曹帅 宋卫东 薛改利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S1期341-347,共7页
为探究不同充填间隔时间(FTS)和料浆浓度对胶结充填体长期强度影响机制,配制70%、72%、75%三个浓度、充填间隔时间为12、24、36、48 h的两分层胶结充填体试件,开展单轴抗压强度(UCS)试验并探究其力学特性及其破坏形式。试验结果表明,(1... 为探究不同充填间隔时间(FTS)和料浆浓度对胶结充填体长期强度影响机制,配制70%、72%、75%三个浓度、充填间隔时间为12、24、36、48 h的两分层胶结充填体试件,开展单轴抗压强度(UCS)试验并探究其力学特性及其破坏形式。试验结果表明,(1)胶结充填体峰值抗压强度随充填间隔时间增大而呈递减趋势,充填间隔时间一定时胶结充填体抗压强度随料浆浓度增大而增大,且峰值抗压强度与充填间隔时间呈多项式函数规律;(2)胶结充填体试件加载过程中表现为压密阶段、线弹性阶段、裂纹扩展阶段和破坏发展4个阶段,随充填间隔时间延长,胶结充填体的破坏形式可能表现为张拉破坏–拉剪破坏过渡–拉剪混合破坏的损伤模式。研究结论能够为后期充填体强度设计和稳定性控制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嗣后充填 胶结充填体 充填间隔时间 单轴抗压强度(UCS) 破坏模式
下载PDF
混杂纤维增强钢筋自密实混凝土梁抗剪试验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达布希拉图 丁一宁 尤志国 《建筑科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10,27,共6页
通过对一系列以纤维类型、纤维掺量、配箍率为主要变化参数的混杂纤维自密实混凝土梁斜截面抗剪试验分析,本文研究了在两个对称的集中荷载作用下无箍筋纤维混凝土梁和有箍筋纤维混凝土梁的极限剪力、剪力—加载点位移曲线特性以及破坏... 通过对一系列以纤维类型、纤维掺量、配箍率为主要变化参数的混杂纤维自密实混凝土梁斜截面抗剪试验分析,本文研究了在两个对称的集中荷载作用下无箍筋纤维混凝土梁和有箍筋纤维混凝土梁的极限剪力、剪力—加载点位移曲线特性以及破坏形态。结果表明,适量的纤维,尤其是混杂纤维能够显著提高自密实混凝土梁的极限剪力、峰值后承载能力以及韧性,不同纤维共同抗剪时具有明显的正混杂效应。混杂纤维和箍筋的共同作用使按构造配置箍筋的混凝土梁从脆性的剪切破坏转为延性的弯曲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杂纤维 自密实混凝土梁 破坏形态 极限剪力 箍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