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5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保护性耕作对农田土壤风蚀影响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94
1
作者 臧英 高焕文 周建忠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56-60,共5页
在河北省北部的丰宁县坝上地区建立农田土壤风蚀试验区 ,采用美国 BSNE采样器观测不同耕作处理条件下的农田风蚀土壤损失情况。试验结果表明 :在风蚀过程中 ,土壤颗粒主要集中在近地表层运动 ,悬浮在空气中的土壤颗粒随着高度的增加逐... 在河北省北部的丰宁县坝上地区建立农田土壤风蚀试验区 ,采用美国 BSNE采样器观测不同耕作处理条件下的农田风蚀土壤损失情况。试验结果表明 :在风蚀过程中 ,土壤颗粒主要集中在近地表层运动 ,悬浮在空气中的土壤颗粒随着高度的增加逐渐减少 ,且与高度之间符合幂函数关系 ;风蚀土壤颗粒粒度组成随高度增加 ,砂粒级颗粒含量减少 ,而粉砂及粘土含量增加 ;免耕覆盖 (N TC)、免耕覆盖 +耙 (NTCH )和免耕无覆盖 (N TN )三种处理分别比传统翻耕减少风蚀量73 .75 %、75 .3 1%和 14 .17% ,由秸秆覆盖和少免耕相结合的保护性耕作可明显地减少农田土壤损失 ;在覆盖和耕作两因素中 ,覆盖对减小风蚀的作用最大 ,地表耕作的作用次之 ;另外 ,保护性耕作地能够减少农田土壤养分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土壤风蚀 田间试验
下载PDF
保护性耕作条件下旱地农田麦豆双序列轮作体系的水分动态及产量效应 被引量:100
2
作者 黄高宝 郭清毅 +4 位作者 张仁陟 逄蕾 GuangdiLI KwongYinCHAN 于爱忠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176-1185,共10页
保护性耕作(conservationtillage)能够减少水土流失、提高耕地产量,是一类具有生态保护意义的持续性农业耕作形式。2002年至2004年在定西旱地农业地区进行了保护性耕作条件下旱地农田春小麦豌豆双序列轮作土壤水分动态及产量效应的试验... 保护性耕作(conservationtillage)能够减少水土流失、提高耕地产量,是一类具有生态保护意义的持续性农业耕作形式。2002年至2004年在定西旱地农业地区进行了保护性耕作条件下旱地农田春小麦豌豆双序列轮作土壤水分动态及产量效应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能够显著改善0~200cm土层土壤贮水量及含水量,随着降水量的增多土壤对降水的保蓄能力增强。在降水较少年份免耕秸秆覆盖的这种作用表现突出,而在降水充沛的年份免耕地膜覆盖则更具优势。耕层土壤水分因受降水等因素的影响而变化剧烈,耕层以下土壤水分变幅相对较小。播种期、五叶期及收获期土壤具有较高含水量,而开花期土壤含水量则较低。在两种轮作体系中,播种期春小麦和豌豆免耕秸秆覆盖处理0~50cm土层含水量分别较常规耕作增加28%、26%和11%、23%,降水生产效率较常规耕作提高了17.79%~26.81%。在春小麦豌豆轮作体系中免耕秸秆覆盖处理的作物产量(春小麦+豌豆)及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3420kghm2和8.11kg(hm2·mm),较常规耕作分别提高26.81%和25.3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旱地 双序列轮作 水分动态 水分利用效率(WUE)
下载PDF
南方稻田保护性耕作的研究进展与研究对策 被引量:57
3
作者 章秀福 王丹英 +1 位作者 符冠富 李华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46-351,共6页
就保护性耕作的由来和内涵、国内外发展现状作一综述,在指出我国稻田传统耕作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后,着重介绍了南方稻田保护性耕作的主要技术模式:即以免(少)耕、秸秆还田为主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和休闲期保护性耕作技术。稻田免(少)耕保... 就保护性耕作的由来和内涵、国内外发展现状作一综述,在指出我国稻田传统耕作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后,着重介绍了南方稻田保护性耕作的主要技术模式:即以免(少)耕、秸秆还田为主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和休闲期保护性耕作技术。稻田免(少)耕保护性耕作技术主要包括水稻免耕直播、免耕抛秧、免耕套播和免耕小苗移栽技术;秸秆还田为主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主要包括秸秆覆盖免耕栽培水稻和秸秆覆盖免耕旱作技术;休闲期保护性耕作技术主要包括冬春休闲和休闲期绿色覆盖技术。指出这些保护性耕作技术不仅具有传统栽培同样或更高的产量潜力,而且省工、节本、能减少水土流失,保持和改善地力,经济、生态效益显著。分析稻田保护性耕作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发展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稻田 研究进展 发展对策
原文传递
保护性耕作对坡耕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被引量:53
4
作者 张洁 姚宇卿 +5 位作者 金轲 吕军杰 王聪慧 王育红 李俊红 丁志强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26-129,共4页
利用长期定位试验(1999年开始保护性耕作,2004年采样测定),研究了豫西旱区坡耕地不同保护耕作对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微生物量碳(SMB-C)、微生物量氮(SMB-N)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松覆盖和免耕覆盖耕层有机碳、全氮较传统耕作均有增加,其中... 利用长期定位试验(1999年开始保护性耕作,2004年采样测定),研究了豫西旱区坡耕地不同保护耕作对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微生物量碳(SMB-C)、微生物量氮(SMB-N)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松覆盖和免耕覆盖耕层有机碳、全氮较传统耕作均有增加,其中深松覆盖耕作下有机碳含量最高,为6.79 g/kg,比传统耕作增加了13.82%;免耕土壤全氮含量最高为0.797 g/kg,比传统耕作增加了10.42%;土壤有机碳、全氮随着土层的加深逐渐降低;长期保护性耕作(免耕、深松)显著增加了土壤微生物碳、氮含量,0~20 cm免耕和深松的土壤SMB-C、SMB-N含量分别较传统耕作增加79.3%,19.9%和17.92%,8.13%.长期耕作导致坡耕地土壤微生物碳、氮具有不同程度的坡下富集现象.土壤SMB-C与全氮、SMB-N呈显著正相关.由于微生物量C、N可作为评价土壤质量的生物学指标,因此可以认为,长期保护性耕作(免耕和深松)可以提高豫西旱区坡耕地土壤质量,增加土壤肥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量碳 微生物量氮 有机碳 全氮 保护性耕作 坡耕地
下载PDF
长期保护性耕种方式对农田表层土壤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46
5
作者 张国盛 K Y Chan +1 位作者 G D Li D P Heenan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722-2728,共7页
研究了不同耕种方式对澳大利亚同一地区3种土壤表层(0-5cm)理化性质的作用,以揭示保护性耕作对土壤质量恢复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穴播/保留残茬(DD/SR)、多年生人工草地(PP)和自然草地(NP)表层土壤的〉2mm水稳性团聚体含... 研究了不同耕种方式对澳大利亚同一地区3种土壤表层(0-5cm)理化性质的作用,以揭示保护性耕作对土壤质量恢复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穴播/保留残茬(DD/SR)、多年生人工草地(PP)和自然草地(NP)表层土壤的〉2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全氮、有机碳含量、田间持水量均显著高于其相应对照传统耕作/秸秆焚烧(CC/SB)、人工草地/作物轮作(PPC)和耕作(CT)的;土壤全氮含量、田间持水量分别与有机碳含量之间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994**,r=0.996**,n=6),而受土壤质地等因素的影响较小;在同一类型的土壤上,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水稳定性团聚体含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在不同试验区,耕作措施对表层土壤容重和孑L隙分布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秸秆焚烧和施用石膏对表层土壤的pH及交换性阳离子含量有较大的影响。研究表明长期保护性耕作、草田轮作或多年生草地有利于提高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结构稳定性,从而改善土壤的供肥供水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有机碳 团聚体 田间持水量 PH
下载PDF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水分和小麦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5
6
作者 赵小蓉 赵燮京 陈先藻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6-10,共5页
采用3种稻田保护性耕作栽培模式与传统栽培模式的定位试验,对成都平原稻田小麦季的土壤水分及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麦全生育期,免耕覆盖处理的土壤含水率明显地高于翻耕覆盖处理,而翻耕不覆盖处理最差;小麦分蘖高峰期,覆盖处理... 采用3种稻田保护性耕作栽培模式与传统栽培模式的定位试验,对成都平原稻田小麦季的土壤水分及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麦全生育期,免耕覆盖处理的土壤含水率明显地高于翻耕覆盖处理,而翻耕不覆盖处理最差;小麦分蘖高峰期,覆盖处理的土壤含水率比不覆盖处理高17.7%~75.9%,免耕覆盖处理的土壤含水率比翻耕覆盖处理高12.7%~41.0%;免耕覆盖处理的小麦最高茎蘖数又比翻耕覆盖处理增加23.8%~72.3%,均极显著优于翻耕处理;覆盖处理的小麦产量比不覆盖处理增产6.3%~19.5%,免耕覆盖处理比翻耕覆盖处理增产3.2%~8.0%。稻田保护性耕作有利于提高成都平原区小麦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土壤水分 小麦产量 稻田 成都平原
下载PDF
油管电加热技术优化研究 被引量:34
7
作者 周洪亮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54-158,共5页
为了解决稠油易结蜡、卡泵及高能耗等导致的井筒举升难题,运用传热学基本理论,建立了油管电加热降黏举升工艺数学模型,计算出电加热井井筒温度场,给出了电加热井优化设计方法。以A井为例,对电加热系统的加热深度、电加热功率进行了优化... 为了解决稠油易结蜡、卡泵及高能耗等导致的井筒举升难题,运用传热学基本理论,建立了油管电加热降黏举升工艺数学模型,计算出电加热井井筒温度场,给出了电加热井优化设计方法。以A井为例,对电加热系统的加热深度、电加热功率进行了优化,得到A井的最优加热深度为890 m,最优加热功率为29.6 kW,优化后电加热能耗降低了7.5%;采用不同功率分段加热降低井筒举升过程中的能耗,将A井的加热段均匀分为8段,每段长度为111.25 m时,总加热功率为17.40 kW,井筒举升能耗与恒功率电加热系统相比降低了41.22%,从而进一步实现稠油的节能开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加热 稠油 节能 举升 温度场
下载PDF
豫西旱坡地长期保护性耕作土壤酶活性及其与肥力关系 被引量:20
8
作者 张洁 姚宇卿 +8 位作者 吕军杰 蔡典雄 金轲 李俊红 丁志强 孙敬克 檀尊社 吴剑峰 张少澜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42-146,共5页
为探讨多年保护性耕作下土壤酶活性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对豫西旱区坡耕地定位试验第7年保护性耕作的土壤酶活性以及土壤养分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深松覆盖和免耕覆盖能够提高3种酶活性,特别是能明显提高0~10 cm土层土壤酶活性... 为探讨多年保护性耕作下土壤酶活性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对豫西旱区坡耕地定位试验第7年保护性耕作的土壤酶活性以及土壤养分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深松覆盖和免耕覆盖能够提高3种酶活性,特别是能明显提高0~10 cm土层土壤酶活性,其中脲酶活性增加最多。脲酶与有机质、全磷、速效磷、速效钾、碱解氮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转化酶与全磷、全钾呈极显著相关,与速效磷显著相关,而过氧化氢酶只与全磷呈显著相关。脲酶活性可作为评价本生态类型土壤肥力的指标,过氧化氢酶可起辅助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酶活性 养分 土壤肥力 相关分析 保护性耕作 坡耕地
下载PDF
毛乌素沙地南缘不同免耕农田土壤理化性质及玉米产量差异分析 被引量:17
9
作者 刘建忠 师江澜 +2 位作者 雷金银 高国雄 吴发启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29-34,共6页
毛乌素沙地南缘农田不同耕作措施土壤理化性质和玉米产量差异试验结果表明:与常规种植方式相比,在土壤理化性质方面,免耕处理的表层土壤持肥保水能力降低,土壤表层容重增加,而土壤有机质有所富积,玉米成熟期推迟5~10 d,易受霜冻危害;... 毛乌素沙地南缘农田不同耕作措施土壤理化性质和玉米产量差异试验结果表明:与常规种植方式相比,在土壤理化性质方面,免耕处理的表层土壤持肥保水能力降低,土壤表层容重增加,而土壤有机质有所富积,玉米成熟期推迟5~10 d,易受霜冻危害;翻耕+覆膜处理能明显提升玉米生长早期的地温,土壤持水能力好,养分稳定,玉米成熟期提前5d左右.在产量方面,翻耕+覆膜处理比常规种植增产13.74%,而免耕种植仅减产1.66%,免耕种植的经济效益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乌素沙地 保护耕作 土壤容重 玉米产量
下载PDF
一年两熟地区保护性耕作深松试验 被引量:18
10
作者 何明 高焕文 +2 位作者 董培岩 崔德杰 赵文阁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58-63,共6页
为深入了解深松对产量的影响,2013—2017年连续5年进行了深松试验,初步证明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区,采用保护性耕作免耕后,实施深松能取得明显增产效果。夏深松的效果优于秋深松,5年平均值夏深松比不深松增产5.9%,比秋深松增产2.3%,同时作... 为深入了解深松对产量的影响,2013—2017年连续5年进行了深松试验,初步证明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区,采用保护性耕作免耕后,实施深松能取得明显增产效果。夏深松的效果优于秋深松,5年平均值夏深松比不深松增产5.9%,比秋深松增产2.3%,同时作业费用较低,大面积应用有利农户增产增收。但在夏季干旱严重又缺乏灌溉条件的地区,仍需采用秋深松。深松对作业当季产量影响最大,试验的8季收获中6季为当季产量最高。连续多年深松存在明显的增产效应递减现象,夏深松第1年增产18%,此后逐年降为6.3%、3.9%、3.4%、1.7%。增产效应递减反映出深松对产量影响的两面性:既有疏松土壤、增加田间持水量等正面影响,也有降低播种质量、迟缓土壤有机质积累、减少土壤细菌数量等负面影响,负面影响逐年增大,深松增产效应逐步下降。当增产幅度低于2%时,深松将增产不增收。从本试验看,夏深松第5年、秋深松第3年增产幅度降至投入大于产出的拐点。合理的深松周期需因地制宜,尚需通过进一步试验来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一年两熟地区 田间试验 夏深松 秋深松
下载PDF
半湿润偏旱区坡耕地保护耕作土壤碳素转化及增产机理 被引量:15
11
作者 张洁 姚宇卿 +5 位作者 吕军杰 金轲 王聪慧 王育红 李俊红 丁志强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2期297-301,共5页
利用长期定位试验在豫西半湿润偏旱区坡耕地进行了不同保护耕作下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及小麦增产机理的研究。结果表明:深松覆盖和免耕覆盖处理耕层土壤有机碳增加较明显,深松覆盖有机碳(SOC)含量最高,为6.79g.kg-1,比传统耕作高13.... 利用长期定位试验在豫西半湿润偏旱区坡耕地进行了不同保护耕作下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及小麦增产机理的研究。结果表明:深松覆盖和免耕覆盖处理耕层土壤有机碳增加较明显,深松覆盖有机碳(SOC)含量最高,为6.79g.kg-1,比传统耕作高13.8%;其次是免耕,较传统耕作高11.6%;而少耕降低了1.4%。随土层加深,土壤有机碳含量降低。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对耕作敏感,其含量为免耕>深松>传统耕作>少耕,免耕、深松和少耕较传统耕作增加79.3%、19.9%和-2.5%。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微生物量碳都有坡下富集现象。免耕和深松的土壤微生物商(SMBC/SOC)较高,分别为3.11%和2.04%。深松覆盖在任何年型均能提高小麦产量,免耕覆盖在欠水年能提高小麦产量,但增产效果低于深松;深松覆盖和免耕覆盖土壤含水量较高,小麦中后期干物质积累量较多,能延缓小麦植株衰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 微生物量碳 微生物商 增产机理 保护性耕作 坡耕地 半湿润偏旱区
下载PDF
农田环境信息采集与远程监测系统 被引量:17
12
作者 于婷婷 朱龙图 +2 位作者 闫荆 黄东岩 王增辉 《中国农机化学报》 2016年第6期220-225,共6页
为实现大面积区域农田环境的实时远程连续监测,对比保护性耕作和传统耕作技术的农田环境信息,开发农田环境信息采集与远程监测系统。该系统利用STC12C5A60S2单片机为核心控制器,通过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无线... 为实现大面积区域农田环境的实时远程连续监测,对比保护性耕作和传统耕作技术的农田环境信息,开发农田环境信息采集与远程监测系统。该系统利用STC12C5A60S2单片机为核心控制器,通过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无线传输网络进行SMS(Short Messaging Service)信息发送,利用太阳能电池板对采集节点进行供电,通过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软件进行农田环境的实时监测。实验结果表明:远程监测系统能够连续准确地传送实时数据,监测时间分别为播种期,生长期,收获期,系统在传统耕作模式下检测精度为97.30%,95.18%,96.64%,在保护性耕作模式下检测精度为96.39%,95.11%,95.34%;在中国北方玉米生长季节,保护性耕作土壤含水量明显高于传统耕作土壤含水量,并且当降雨量减少时,采用保护性耕作的土壤水分利用率较传统耕作技术有明显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农田环境 远程监测 GSM
下载PDF
控制地下水位减少节水灌溉稻田氮素淋失 被引量:17
13
作者 和玉璞 张展羽 +2 位作者 徐俊增 杨士红 洪大林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3期121-127,共7页
为探讨高效的稻田灌排管理模式,降低稻田氮素淋失风险,该文利用装配有地下水位自动控制系统的蒸渗仪,研究地下水位调控对节水灌溉稻田氮素淋失的影响。结果表明,稻田排水控制限的提高可减少控制灌溉稻田地下排水量,控制地下水位处理1稻... 为探讨高效的稻田灌排管理模式,降低稻田氮素淋失风险,该文利用装配有地下水位自动控制系统的蒸渗仪,研究地下水位调控对节水灌溉稻田氮素淋失的影响。结果表明,稻田排水控制限的提高可减少控制灌溉稻田地下排水量,控制地下水位处理1稻田地下排水量为179.4mm,分别较控制地下水位处理2(195.9mm)和控制地下水位处理3(285.8mm)稻田减少8.4%和37.2%。随稻田排水控制限的提高,控制灌溉稻田地下排水中铵态氮(NH4+–N)浓度增加,硝态氮(NO3-–N)浓度下降。与控制地下水位处理2和控制地下水位处理3稻田相比,控制地下水位处理1稻田地下排水中NH4+–N质量浓度均值分别增加9.3%和27.3%,地下排水中NO3-–N质量浓度均值分别减少32.6%和1.8%。稻田排水控制限的提高显著减少了控制灌溉稻田NO3-–N淋失量(P<0.05),控制地下水位处理1稻田NO3-–N淋失量为0.27kg/hm2,分别较控制地下水位处理2(0.43kg/hm2)和控制地下水位处理3(0.88kg/hm2)稻田显著减少0.16和0.61kg/hm2(P<0.05),控制地下水位处理2稻田NO3-–N淋失量较控制地下水位处理3稻田显著减少0.45kg/hm2(P<0.05)。采用控制排水技术,适当提高控制灌溉稻田的排水控制限,可有效降低稻田NO3-–N淋失对地下水污染的风险。该研究可为制定满足控污减排需求的稻田灌排管理模式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水 灌溉 稻田 控制排水 氮素淋失
下载PDF
节水灌溉对稻田N_2O季节排放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3
14
作者 彭世彰 侯会静 +1 位作者 徐俊增 吴夏蕊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4-18,共5页
为了揭示节水灌溉对技术对稻田N2O排放的影响,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对稻田N2O排放进行了田间原位观测,分析了节水灌溉对稻田N2O季节排放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全生育期节水灌溉稻田N2O平均排放通量为41.84μg/(m2·h),较淹... 为了揭示节水灌溉对技术对稻田N2O排放的影响,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对稻田N2O排放进行了田间原位观测,分析了节水灌溉对稻田N2O季节排放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全生育期节水灌溉稻田N2O平均排放通量为41.84μg/(m2·h),较淹水灌溉稻田N2O平均排放通量增加了33.3%;节水灌溉稻田N2O排放总量为119.86mg/m2,比淹水灌溉稻田显著增加了17.8%;节水灌溉稻田N2O排放通量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有两次较大的排放峰值,峰值主要出现在施肥后1周左右;节水灌溉稻田土壤的每次脱水过程均不同程度地加剧了N2O排放,复水后N2O排放通量有增有减但变幅不大,而淹水灌溉稻田在黄熟期落干阶段N2O排放出现反弹。由此可见,不同灌溉模式下的稻田土壤水分状况决定了N2O季节排放的差异,与淹水灌溉相比,控制灌溉显著增加了稻田N2O季节排放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 排放 节水 N_2O 稻田
下载PDF
保护性耕作措施对西南旱地玉米田土壤有机碳、氮组分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3
15
作者 戴伊莎 贾会娟 +3 位作者 熊瑛 刘帮艳 成欣 王龙昌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2-90,共9页
针对西南地区季节性干旱多发、土层浅薄、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以“蚕豆/玉米/甘薯”旱三熟种植模式下玉米田为研究对象,设置平作+无秸秆覆盖(FT)、垄作+无秸秆覆盖(RT)、平作+半量秸秆覆盖(FH)、垄作+半量秸秆覆盖(RH)、平作+全量秸秆覆... 针对西南地区季节性干旱多发、土层浅薄、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以“蚕豆/玉米/甘薯”旱三熟种植模式下玉米田为研究对象,设置平作+无秸秆覆盖(FT)、垄作+无秸秆覆盖(RT)、平作+半量秸秆覆盖(FH)、垄作+半量秸秆覆盖(RH)、平作+全量秸秆覆盖(FW)、垄作+全量秸秆覆盖(RW)6个处理开展田间试验,分析了玉米田土壤有机碳、氮组分对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的土层分布特征均表现为0~10 cm>10~20 cm。同一生育期内,垄作和适量的秸秆覆盖均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且能减少氮组分的流失;全量秸秆覆盖不利于土壤有机碳的增加与氮组分的固定。垄作较平作、秸秆覆盖较无秸秆覆盖更有利于提升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减少土壤氮含量的损失。各处理中,RH处理对总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颗粒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全氮含量均能产生明显的促进作用,各组分在成熟期玉米田0~10 cm土层中的含量相较于移栽前分别显著增加5.1%、39.2%、38.5%、18.8%、8.7%。此外,RH能有效减缓水溶性氮的流失,其流失量为FT的45.57%。活性有机碳与总有机碳极显著正相关(P<0.01),可以表征总有机碳;玉米产量与土壤有机碳、氮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垄作+半量秸秆覆盖(覆盖3750 kg·hm^(-2)蚕豆秸秆)在西南旱地能产生显著的增碳固氮效应,且具有一定增产效应,有利于保护农田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态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玉米田 秸秆覆盖 垄作 土壤碳氮
下载PDF
浦东国际机场能源中心大型水冷冷水机组的节能运行模式分析 被引量:8
16
作者 刘东 刘传聚 胡稚鸿 《流体机械》 CSCD 2001年第11期39-42,共4页
提出了国内目前单机容量最大的空调用冷水机组 (1 4MW)的节能运行模式 ,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 ,为浦东机场空调系统的进一步节能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
关键词 节能 冷水机组 空调 测试 运行模式
下载PDF
化学除草剂对保护性耕作大豆田杂草防除的影响 被引量:11
17
作者 王玉芬 路战远 +2 位作者 张向前 张德健 王黎胜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21-525,共5页
为摸清东北春大豆区保护性耕作大豆田间杂草的发生规律,控制杂草危害,提高作物产量,对大豆田的杂草进行调查并进行化学除草剂防效试验。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大豆田主要发生的杂草有6科13种,禾本科杂草占65%,阔叶杂草占25%,其它杂草占10%... 为摸清东北春大豆区保护性耕作大豆田间杂草的发生规律,控制杂草危害,提高作物产量,对大豆田的杂草进行调查并进行化学除草剂防效试验。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大豆田主要发生的杂草有6科13种,禾本科杂草占65%,阔叶杂草占25%,其它杂草占10%,且狗尾草、稗草、藜、黄花蒿、卷茎蓼和苦苣是保护性耕作大豆田主要杂草。5种除草剂中等浓度处理的防除杂草效果和增产率均表现为:48.8%咪.氟.灭草松>48%灭草松>41%草甘膦>5%咪草烟>25%氟磺胺草醚。以2 250 mL.hm-241%草甘膦、3 150 mL.hm-248%灭草松和2 250 mL.hm-248.8%咪.氟.灭草松的除草效果更佳,在农业生产中可优先选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大豆田 杂草 化学防除技术
下载PDF
养护方式对混凝土温度场影响试验研究与定量分析 被引量:11
18
作者 沈德建 张莉 +1 位作者 栾澔 佘小颉 《建筑技术》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74-177,共4页
本文进行了洒水养护、自然养护、蓄热养护和铺膜养护四种养护方式下混凝土内部温度场试验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采用不同养护方式时,混凝土内部温度随龄期发展规律基本一致,温度峰值出现的时间基本相同。对不同养护方式下混凝土中心和... 本文进行了洒水养护、自然养护、蓄热养护和铺膜养护四种养护方式下混凝土内部温度场试验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采用不同养护方式时,混凝土内部温度随龄期发展规律基本一致,温度峰值出现的时间基本相同。对不同养护方式下混凝土中心和表面最高温度以及最大温差进行了分析,研究成果可供混凝土温控防裂时采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 养护方式 温度场 试验研究 定量分析
下载PDF
保护性耕作对复播油葵干物质动态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0
19
作者 杨相昆 魏建军 +1 位作者 张占琴 田海燕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1-76,共6页
为研究保护性耕作栽培条件下复播油葵干物质积累规律,指导生产实践。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于复播油葵不同生育期取样,测定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结果表明,免耕复播油葵可以使生育期延长;复播油葵干物质积累呈直线上升趋势,总体干... 为研究保护性耕作栽培条件下复播油葵干物质积累规律,指导生产实践。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于复播油葵不同生育期取样,测定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结果表明,免耕复播油葵可以使生育期延长;复播油葵干物质积累呈直线上升趋势,总体干物质积累水平犁地处理低于免耕处理;干物质增长速率呈单峰曲线变化;2种耕作条件下,净干物质分配均随生长中心的转移而发生变化;免耕处理生物产量、籽粒产量及收获指数略低于犁地处理。而花盘直径、结实率及百粒质量等性状却优于犁地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葵 保护性耕作 免耕 复播 干物质 积累 分配
下载PDF
基于结构—要素分析的传统村落保护范围划定方法研究——以查济村为例 被引量:7
20
作者 韩胜发 《上海城市规划》 2019年第3期113-118,共6页
在城乡统筹战略的指导下,传统村落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变得日益紧迫,而目前作为传统村落保护规划核心内容的保护范围划定缺乏明确的路径和指引。在梳理国内外相关法律法规和理论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构建以地域特征、历史特征、文化特征... 在城乡统筹战略的指导下,传统村落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变得日益紧迫,而目前作为传统村落保护规划核心内容的保护范围划定缺乏明确的路径和指引。在梳理国内外相关法律法规和理论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构建以地域特征、历史特征、文化特征、村落格局和建筑风格为主体的价值分析框架,发展并完善村落格局的分析方法,提出从文物保护单位到村落结构与村落要素相结合的“结构要素”保护框架,保护范围划定要综合考虑村落中的结构体系(空间结构、宗族结构、景观结构)和要素体系(心理领域、风水、祠堂)。同时以査济村为例,具体分析核心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和环境协调区的划定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南地区 结构性保护 宗族结构 心理领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