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模拟氮沉降对中亚热带森林土壤中可溶性氮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20
1
作者 闫聪微 马红亮 +2 位作者 高人 尹云锋 陈仕东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78-684,共7页
通过野外模拟试验,研究CK〔对照,0 kg(hm2.a)〕、LN〔低氮,30 kg(hm2.a)〕和HN〔高氮,100 kg(hm2.a)〕处理3个氮沉降水平对亚热带针叶(杉木)和阔叶(浙江桂、罗桴栲)森林土壤中可溶性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后3 d,土壤中的w(SI... 通过野外模拟试验,研究CK〔对照,0 kg(hm2.a)〕、LN〔低氮,30 kg(hm2.a)〕和HN〔高氮,100 kg(hm2.a)〕处理3个氮沉降水平对亚热带针叶(杉木)和阔叶(浙江桂、罗桴栲)森林土壤中可溶性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后3 d,土壤中的w(SIN)(可溶性无机氮含量)在CK和LN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仅发现HN处理与LN及CK处理之间的差异显著.施氮后3个月,各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与施氮后3 d相比,土壤中的w(NH4+-N)在CK处理显著增加了42%~68%(P<0.05),而HN处理则显著降低了45%~58%(P<0.05);土壤中的w(NO3--N)平均降低了24%~88%,其中HN处理降幅最大也最显著;杉木林土壤降幅最大.施氮后3 d,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土壤尤其是杉木林土壤中的w(SON)(可溶性有机氮含量)增加,其占w(TSN)(可溶性总氮含量)的比例降低.然而3个月后,施氮影响趋缓甚至相反;与施氮后3 d比较,HN处理下w(SON)降低,而其占w(TSN)的比例却有所升高,表明SON损失仍低于SIN.阔叶天然林土壤中的w(SON)显著高于杉木人工林,表明凋落物性质差异造成的影响与w(SON)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森林土壤 针阔叶林 无机氮 可溶性有机氮
下载PDF
3种林型内大型真菌群落多样性取样强度 被引量:3
2
作者 饶俊 李玉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0-82,127,共4页
以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阔叶林3种林型为代表,在吉林省哈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研究了大型真菌群落多样性的取样强度。巢式样方种—面积曲线结果表明:3种林型的最小取样面积均为8 m×8 m至16 m×16 m。Pielou积累样方多样性指数—... 以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阔叶林3种林型为代表,在吉林省哈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研究了大型真菌群落多样性的取样强度。巢式样方种—面积曲线结果表明:3种林型的最小取样面积均为8 m×8 m至16 m×16 m。Pielou积累样方多样性指数—样方数目曲线结果表明:针阔混交林的10 m×10 m、15 m×15 m、20 m×20 m样方最小取样数分别是6、3、2个;针叶林和阔叶林的10 m×10 m、15 m×15 m、20 m×20 m样方最小取样数均是5、3、2个。群落水平结构的复杂性导致取样数目的增加。当积累样方数超过最小取样数后,多样性指数—样方数目曲线进入平衡状态,上述3种取样面积的结果趋于一致,并在概率95%水平差异不显著。较大数目的小面积样方的取样策略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阔混交林 针叶林 阔叶林 大型真菌 群落多样性 取样强度
下载PDF
北京山区针阔混交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张林 齐实 +3 位作者 周飘 伍冰晨 张岱 张岩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50-458,共9页
探究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与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关系,解析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异的主导因素,可为生态系统碳平衡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以北京山区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基于64个样地的实测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筛选出影响土层(0-10、10... 探究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与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关系,解析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异的主导因素,可为生态系统碳平衡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以北京山区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基于64个样地的实测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筛选出影响土层(0-10、10-20、20-30 cm)有机碳含量的主导因素,并结合结构方程模型探究了各因子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直接和间接影响。结果表明,(1)林龄、根系生物量、凋落物质量、土壤全氮和土壤容重对0-10 cm的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极显著(P<0.01),植物多样性对0-10 cm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影响显著(P<0.05);直接效应依次为土壤全氮(0.73)>根系生物量(0.59)>凋落物质量(0.56)>林龄(0.47)>土壤容重(-0.44)>物种香农维纳指数(0.21),间接效应依次为林龄(0.31)>根系生物量(0.29)>凋落物质量(0.27)>物种香农维纳指数(0.11)。(2)海拔、土壤全氮和土壤容重对10-20 cm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影响极显著(P<0.01),根系生物量、林龄对10-20 cm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影响显著(P<0.05);直接效应依次为土壤全氮(0.69)>土壤容重(-0.53)>海拔(0.32)>根系生物量(0.27)>林龄(0.24),间接效应依次为海拔(0.23)>林龄(0.14)>根系生物量(0.09)。(3)海拔、土壤全氮和土壤容重对20-30 cm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影响极显著(P<0.01),pH值对20-30 cm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影响显著(P<0.05);直接效应依次为土壤全氮(0.59)>土壤容重(-0.47)>海拔(0.43)>pH值(-0.15),间接效应依次为海拔(0.14)>pH值(-0.04)。综上,土壤全氮和土壤容重主要通过直接作用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而根系生物量、凋落物质量、林龄、植物多样性、土壤pH值对土壤有机碳含量不仅存在直接影响,而且还通过其他因子的作用而产生间接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阔混交林 土壤有机碳含量 影响因素 结构方程模型
下载PDF
鼎湖山针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能量平衡分析 被引量:25
4
作者 王春林 周国逸 +2 位作者 王旭 周传艳 于贵瑞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43-651,共9页
能量平衡分析作为评价涡度相关法通量观测数据可靠性方法,备受学界重视。应用OLS(Ordinary least squares)和EBR(Energy Balance Ratio)2种方法,系统分析了广东省鼎湖山针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能量平衡特点,并分析各种涡度通量修... 能量平衡分析作为评价涡度相关法通量观测数据可靠性方法,备受学界重视。应用OLS(Ordinary least squares)和EBR(Energy Balance Ratio)2种方法,系统分析了广东省鼎湖山针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能量平衡特点,并分析各种涡度通量修正方法对能量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鼎湖山通量站平均能力平衡不闭合度为33%-47%,略高于普遍报道的不闭合度范围(10%-30%)。WPL修正、μ*订正和坐标转换,使得能量平衡闭合度有所提高,但夜间特别是冬季能量平衡较差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表明夜间弱湍流并不是导致夜间能量平衡闭合度差的主要原因。为客观评价本通量站以及ChinaFLUX能量平衡状况和通量数据质量,确定涡度相关法CO2通量数据分析方法和改进策略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鼎湖山 针阔叶混交林 能量平衡 涡度相关法
下载PDF
油松阔叶混交林不同层次优势植被根区土壤真菌的群落结构 被引量:8
5
作者 阮晓东 张惠文 +2 位作者 孙冬雪 蔡颖慧 李新宇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8-50,共3页
采用真菌的28SrDNA的特异性引物对千山油松阔叶混交林中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优势植被根区土壤中提取的真菌总DNA进行PCR扩增,并通过DGGE技术对PCR产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乔木层针叶树(油松、红松)根区土壤真菌的多样性最低,草本层植... 采用真菌的28SrDNA的特异性引物对千山油松阔叶混交林中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优势植被根区土壤中提取的真菌总DNA进行PCR扩增,并通过DGGE技术对PCR产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乔木层针叶树(油松、红松)根区土壤真菌的多样性最低,草本层植被根区土壤真菌的多样性最高。乔木层阔叶树根区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与灌木层相似,草本层与二者差异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山 针阔混交林 植被根区 真菌 群落结构 PCR—DGGE
下载PDF
火干扰烈度对喀纳斯针叶阔叶林主要植物种生态位的影响 被引量:7
6
作者 刘景 潘存德 +4 位作者 余戈壁 李贵华 刘小菊 崔倩 杨玉萍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961-1971,共11页
【目的】分析不同火干扰烈度下喀纳斯针叶阔叶林主要植物种生态位变化特征,从生态位角度解释植物群落的火干扰演替机制,为喀纳斯泰加林群落物种多样性保护与森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Shannon-Wiener生态位宽度和Pianka... 【目的】分析不同火干扰烈度下喀纳斯针叶阔叶林主要植物种生态位变化特征,从生态位角度解释植物群落的火干扰演替机制,为喀纳斯泰加林群落物种多样性保护与森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Shannon-Wiener生态位宽度和Pianka生态位重叠度,定量分析喀纳斯针叶阔叶林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主要植物种在不同火干扰烈度下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度变化。【结果】在不同火干扰烈度之间,西伯利亚红松(Pinus sibirica)和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的生态位宽度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疣枝桦(Betula pendula)、红果越橘(Vaccinium hirtum)和寄奴花(Cerastium pauciflorum)等9种主要植物种的生态位宽度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西伯利亚落叶松(Larix sibirica)、蓝果忍冬(Lonicera caerulea)和多叶苔草(Carex polyphylla)等主要植物种的生态位宽度在任一火干扰烈度与其他两种火干扰烈度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森林群落乔木层主要植物种生态位重叠值在轻度火干扰烈度下最大,但与中度火干扰烈度之间的差别不大;森林群落灌木层和草本层主要植物种生态位重叠值则均是在中度火干扰烈度下最大。生态位重叠值>0.8的物种对在中度火干扰烈度下最多,轻度火干扰烈度下最少。【结论】不同的自然火干扰烈度通过制造资源环境的异质性,进而导致喀纳斯针叶阔叶林主要植物种的生态位发生变化,并受到植物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火干扰 火烈度 针叶阔叶林 植物种 生态位
下载PDF
帽儿山针阔混交林及纯林土壤碳代谢微生物群落特征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吴迪 张萌萌 +5 位作者 张钰莹 李阳 张潆心 迟琦 逄好胜 孙广玉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81-89,共9页
【目的】评价帽儿山地区纯林与混交林(红皮云杉纯林、长白落叶松纯林、胡桃楸和红皮云杉混交林、胡桃楸和长白落叶松混交林、水曲柳和红皮云杉混交林、水曲柳和长白落叶松混交林)土壤生态系统中参与土壤碳代谢的微生物群落特征。【方法... 【目的】评价帽儿山地区纯林与混交林(红皮云杉纯林、长白落叶松纯林、胡桃楸和红皮云杉混交林、胡桃楸和长白落叶松混交林、水曲柳和红皮云杉混交林、水曲柳和长白落叶松混交林)土壤生态系统中参与土壤碳代谢的微生物群落特征。【方法】借助Biolog^(MT)技术,比较了纯林与混交林之间根际土壤微生物对不同碳源类型的利用情况。【结果】不同林型土壤微生物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呈现阔叶林高于针叶林,胡桃楸针-阔混交林型中针叶林土壤微生物AWCD值优于与水曲柳混交林型。胡桃楸针-阔混交林中,针叶林的Shannon指数显著地高于水曲柳针-阔混交林。Simpson优势度指数与Shannon多样性指数变化趋势较为相似。羧酸、氨基酸和糖类这3类碳源是导致微生物代谢呈现差异的主要碳源。长白落叶松、红皮云杉与水曲柳混交后对糖类、羧酸和氨基酸3种主要碳源的利用程度均有所下降,可能是导致AWCD值较低的原因之一。【结论】胡桃楸针-阔混交林比水曲柳针-阔混交林以及针叶纯林更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碳代谢功能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阔混交林 根际土壤 微生物群落多样性 碳源代谢特性 Biolog^MT技术
原文传递
人工针阔混交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碳代谢特征 被引量:4
8
作者 张萌萌 张钰莹 +1 位作者 吴迪 孙广玉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76-81,共6页
利用BiologMT技术,研究了帽儿山试验林场中5种人工林(红松纯林、胡桃楸纯林、红松和胡桃楸混交林、水曲柳纯林、红松和水曲柳混交林)根际土壤微生物碳代谢特征,比较了混交林与相应纯林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胡桃楸纯林和水曲柳纯林(阔叶... 利用BiologMT技术,研究了帽儿山试验林场中5种人工林(红松纯林、胡桃楸纯林、红松和胡桃楸混交林、水曲柳纯林、红松和水曲柳混交林)根际土壤微生物碳代谢特征,比较了混交林与相应纯林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胡桃楸纯林和水曲柳纯林(阔叶林)土壤微生物碳代谢活性(DAWC)高于红松纯林(针叶林);与红松混交后的胡桃楸林和水曲柳林土壤微生物碳代谢活性、物种多样性及均匀度均低于相应纯林。主成分分析表明:人工针阔叶纯林及混交林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的主要碳源类型是氨基酸、羧酸和糖类;胺类、氨基酸、羧酸、聚合物和糖类利用程度的显著降低,可能是造成混交后胡桃楸和水曲柳林土壤微生物碳代谢活性低于纯林的原因之一。氨基酸、羧酸和糖类利用程度的不同造成红松和胡桃楸混交林与相应纯林土壤微生物碳代谢功能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阔混交林 土壤微生物群落 红松 胡桃楸 水曲柳 Biolog^MT技术
下载PDF
三种经营方式对针阔混交林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曲秀春 杨静莉 +1 位作者 李艳萍 李明文 《辽宁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9-11,27,共4页
对针阔混交林进行择伐、冠下造林及皆伐造林3种经营方式下的植物种类组成、数量特征、α多样性及β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择伐可以保持原有群落的结构和特点,乔木层和灌木层植物多样性高。冠下造林及皆伐造林产生明显的物种替代现... 对针阔混交林进行择伐、冠下造林及皆伐造林3种经营方式下的植物种类组成、数量特征、α多样性及β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择伐可以保持原有群落的结构和特点,乔木层和灌木层植物多样性高。冠下造林及皆伐造林产生明显的物种替代现象,乔木层物种多样性降低,而草本层多样性上升,生物量增加,乔木层及草本层与针阔混交林的相似性随着森林被破坏程度的加大而下降,表明皆伐造林最不利于物种的多样性保护,而冠下造林亦应降低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阔混交林 经营方式 生物多样性
下载PDF
祁连山保护区东端气象因子与针阔混交林火险等级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军梅 蒋志成 +3 位作者 廖空太 蒋志仁 蒋德旭 罗玉梅 《林业科技通讯》 2019年第3期8-12,共5页
通过对祁连山保护区东端针阔混交林可燃物含水率与气象因子关系分析,采用统计回归法,建立了针阔混交林可燃物含水率与气象要素关系模型,以针阔混交林死体可燃物引燃含水率为基准,结合燃烧实验,确定了祁连山保护区东端针阔混交林森林火... 通过对祁连山保护区东端针阔混交林可燃物含水率与气象因子关系分析,采用统计回归法,建立了针阔混交林可燃物含水率与气象要素关系模型,以针阔混交林死体可燃物引燃含水率为基准,结合燃烧实验,确定了祁连山保护区东端针阔混交林森林火险等级对应的气象因子,结果表明:森林可燃物含水率模型模拟效果较好,引入森林可燃物含水率气象预测模型可提高森林火险气象指数模型的应用效果,为祁连山保护区东端针阔混交林火灾预测预防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保护区 气象因子 可燃物 针阔混交林 火险等级
原文传递
粤北地区针阔混交林土壤TP含量分布特征
11
作者 邹祖有 康剑 +3 位作者 李莹莹 余斐 苏艳 丁晓纲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23年第2期1-5,共5页
以粤北地区的清远市针阔混交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野外采集129个样点土壤(0~80 cm),运用酸溶-钼锑抗比色法来检测全磷(TP)含量,结合运用Arc GIS技术与统计分析等方法,探究清远市针阔混交林土壤TP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针阔混交林土壤D1... 以粤北地区的清远市针阔混交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野外采集129个样点土壤(0~80 cm),运用酸溶-钼锑抗比色法来检测全磷(TP)含量,结合运用Arc GIS技术与统计分析等方法,探究清远市针阔混交林土壤TP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针阔混交林土壤D1层TP含量为107.13~967.67 mg/kg,平均值为324.81 mg/kg;D2层TP含量为76.87~917.67 mg/kg,平均值为316.18 mg/kg;D3层TP含量为79.53~922.00 mg/kg,平均值为313.37 mg/kg;D4层TP含量为70.83~937.33 mg/kg,平均值为307.34 mg/kg。在垂直空间分布上D1层TP含量最高,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TP含量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针阔混交林各层土壤TP含量的高值区主要位于中部以及东部小部分区域,北部、南部的TP含量最低。水平空间上,针阔混交林土壤TP含量呈自东向西横向沿线高,南、北两端偏低的分布特征,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阔混交林 森林土壤 全磷 粤北
下载PDF
祁连山保护区东端气象因子与针阔混交林死体可燃物含水率拟合模型构建
12
作者 蒋志成 王军梅 +4 位作者 胥宝苑 冯金元 蒋德旭 潘欣 倪兆睿 《林业科技通讯》 2019年第2期7-10,共4页
分析了祁连山保护区东端气象因子与针阔混交林死体可燃物含水率的关系,结果表明,祁连山保护区东端针阔混交林死体可燃物含水率与降水量、温度、相对湿度、连续干旱天数、风速和蒸发量6个气象因子显著相关,显著性水平为0.05。以针阔混交... 分析了祁连山保护区东端气象因子与针阔混交林死体可燃物含水率的关系,结果表明,祁连山保护区东端针阔混交林死体可燃物含水率与降水量、温度、相对湿度、连续干旱天数、风速和蒸发量6个气象因子显著相关,显著性水平为0.05。以针阔混交林死体可燃物含水率为应变量,降水量、温度、相对湿度、连续干旱天数、风速和蒸发量为自变量,建立了拟合模型。经检测,模型估算值与实测结果误差较小,可为祁连山保护区东端针阔混交林火灾预测预防提供较为准确的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保护区 气象因子 可燃物 针阔混交林拟合模型
原文传递
长白山次生针阔混交林群落结构特征及群落动态 被引量:34
13
作者 李建 李晓宇 +2 位作者 曹静 谭凌照 赵秀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195-1206,共12页
长白山次生针阔混交林是东北地区典型的次生林类型之一,处于向地带性顶级植被阔叶红松林方向演替的重要阶段。全面分析长白山次生针阔混交林群落动态,能为东北地区森林保护、恢复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支撑。基于长白山地区5.2 hm^2次生... 长白山次生针阔混交林是东北地区典型的次生林类型之一,处于向地带性顶级植被阔叶红松林方向演替的重要阶段。全面分析长白山次生针阔混交林群落动态,能为东北地区森林保护、恢复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支撑。基于长白山地区5.2 hm^2次生针阔混交林动态监测样地,以2005和2017年样地内所有胸径(DBH)≥5cm的木本植物为研究对象,分析了12年间群落的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胸径结构和密度结构等非空间结构,以及林木空间分布格局、树种混交和林木竞争等空间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群落个体数量由6614株降至5884株,2017年调查到木本植物13科25属42种,较2005年增加2属2种,群落物种组成和多样性变化较小。平均胸径由14.4 cm增加至15.5 cm;径级结构在两次调查中均呈倒"J"型,虽然群落保持稳定的更新态势,但是各径级的个体数量显著下降。胸径变异系数和基尼系数分别由0.77和0.37增至0.79和0.38,群落复杂程度提高。群落株数密度由1272株/hm^2降至1132株/hm^2,林分密度由33.12 m^2/hm^2增至34.74m^2/hm^2。群落空间结构在两次调查中没有变化,群落水平分布格局为随机分布(U=0.51),大小分化程度为中庸分布(U=0.50),混交度为强度混交(U=0.76),空间结构稳定。研究还比较了样地和20m×20m样方尺度上的群落结构变化趋势,发现大部分指标在两个尺度上变化一致。综上所述,本研究中的长白山次生针阔混交林的群落非空间结构呈现正向演替趋势,而空间结构保持相对稳定,群落整体在12年内并未发生本质性改变。在未来经营中,可适当伐除假色槭和色木槭等林下层树种,为红松、蒙古栎和紫椴等顶级树种的生长和更新提供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生针阔混交林 非空间结构 空间结构 群落动态
下载PDF
俄罗斯平原针-阔林过渡带森林群落组成结构与物种多样性的研究 被引量:15
14
作者 李新荣 ПавловВН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1999年第4期291-296,共6页
俄罗斯平原针-阔林过渡带森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的研究表明,该地区的物种多样性类同于许多类型的过渡带,即群落的过渡带(针阔混交林)比相邻群落(针叶林和阔叶林)具有更高的多样性。针阔混交林群落的组成结构较好地反映了其特殊的... 俄罗斯平原针-阔林过渡带森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的研究表明,该地区的物种多样性类同于许多类型的过渡带,即群落的过渡带(针阔混交林)比相邻群落(针叶林和阔叶林)具有更高的多样性。针阔混交林群落的组成结构较好地反映了其特殊的过渡性。在该过渡带较高的物种多样性并不证明群落稳定性的增加。因此,在探讨多样性与群落稳定性关系时,综合包括均匀度在内的多个指数才可能作出较为客观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阔林过渡区 群落组成 物种多样性
下载PDF
长白山次生针阔混交林乔木幼苗存活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9
15
作者 刘帅 廖嘉星 +1 位作者 肖翠 范秀华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711-722,共12页
基于长白山次生针阔混交林样地,以520个1 m×1 m幼苗样方中胸径小于1 cm的乔木幼苗为研究对象,选取2013年和2014年的幼苗调查数据,运用广义线性混合模型(GLMM)分析了生物邻体和生境异质性对幼苗存活的影响,探讨了次生针阔混交林幼... 基于长白山次生针阔混交林样地,以520个1 m×1 m幼苗样方中胸径小于1 cm的乔木幼苗为研究对象,选取2013年和2014年的幼苗调查数据,运用广义线性混合模型(GLMM)分析了生物邻体和生境异质性对幼苗存活的影响,探讨了次生针阔混交林幼苗存活影响因素及物种共存机制。结果表明:(1)适宜大树生长的局域生境同样也适宜幼苗的存活,幼苗存活率与土壤含水量和有效氮等土壤养分显著正相关。(2)幼苗个体之间存在明显的竞争,较多的幼苗邻体显著降低幼苗的存活率。同种大树邻体和同种幼苗邻体与幼苗存活显著负相关,表明存在负密度制约效应。(3)随着幼苗年龄的增加,生境异质性对幼苗存活的影响逐渐增大。该研究证实了密度制约效应和生境异质性对幼苗存活有着重要影响,其相对重要性随着幼苗年龄级、功能群以及物种种类而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生针阔混交林 广义线性混合模型 乔木幼苗存活 生物邻体 生境异质性
原文传递
抚育间伐对小兴安岭天然针阔混交林碳储量的影响 被引量:10
16
作者 刘慧 董希斌 +3 位作者 曲杭峰 宋鑫彧 赵状 韩敏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1-35,共5页
在小兴安岭地区带岭林业实验局东方红林场天然林试验区,设置6块样地,对天然针阔混交次生林进行不同强度(10%、15%、20%、25%、30%、35%)的抚育间伐;采用平均标准木法取样、实验室重铬酸钾法测定林木碳质量分数,分析不同间伐强度对乔木... 在小兴安岭地区带岭林业实验局东方红林场天然林试验区,设置6块样地,对天然针阔混交次生林进行不同强度(10%、15%、20%、25%、30%、35%)的抚育间伐;采用平均标准木法取样、实验室重铬酸钾法测定林木碳质量分数,分析不同间伐强度对乔木层地上部分生物量及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乔木层地上部分生物量、碳储量整体呈先增加再减小趋势,但间伐8 a内各间伐生物量、碳储量均显著少于对照。伐后1~4 a,间伐强度20%,乔木层碳储量增长率、增长量均高于对照;间伐后1~4 a内,间伐强度20%,乔木层碳储量的恢复能力最强。间伐后5~8 a,高度间伐(间伐强度30%、35%)碳储量恢复能力最弱;间伐8 a后,各间伐强度(10%、15%、20%、25%、30%、35%)的碳储量,分别为74.93±3.42、86.96±7.31、99.24±2.43、93.64±6.68、85.23±2.11、79.54±3.38 t/hm2,林木各器官碳储量差异显著,从大到小依次为树干、树枝、树叶;间伐8 a后,各间伐树干碳储量所占比例比对照所占比例增加-0.04%~12.27%,在间伐强度为20%时树干碳储量比例最高,说明间伐强度20%有利于小兴安岭天然针阔混交林树干碳储量的累积及单株林木质量的提高。总体看,短期间伐(4 a内)利于20%间伐乔木层碳储量的迅速积累,8 a内各间伐仍处于乔木层地上部分碳储量低于对照的恢复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阔混交林 碳储量 间伐强度 乔木层 小兴安岭
下载PDF
山西太岳山南部针阔混交林群落特征及空间分布格局 被引量:10
17
作者 王燕 毕润成 许强 《广西植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901-911,共11页
为探究针阔混交林群落的空间分布特性、种间关系及演替规律,该研究通过点格局分析方法中的Ripley’L函数对山西太岳山南部1 hm^2针阔混交林中主要乔木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及空间关联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样地内共调查木本植物41科71... 为探究针阔混交林群落的空间分布特性、种间关系及演替规律,该研究通过点格局分析方法中的Ripley’L函数对山西太岳山南部1 hm^2针阔混交林中主要乔木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及空间关联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样地内共调查木本植物41科71属76种,以蔷薇科、毛茛科、唇形科、豆科、菊科、百合科为主,科的分布区类型主要以世界广布为主,属的分区类型以北温带为主;辽东栎(Quercus wutaishanica)、槲树(Quercus dentata)、油松(Pinus tabuliformis)和山杨(Populus davidiana)是该群落的主要树种,样地内的林木总径级结构与主要乔木种群的径级结构相似,呈近似正态分布。辽东栎和槲树的空间分布相似,随尺度增大种群的聚集性减弱并逐渐表现出随机分布的格局特征;油松和山杨在一定尺度范围内呈现聚集分布;主要树种均在一定尺度上表现为两两正相关,且槲树与油松、山杨在整个尺度内都表现为显著正相关。山西太岳山南部针阔混交林中各个乔木种群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阔混交林 群落结构 空间分布格局 空间关联性
下载PDF
近自然经营对杉木人工林地被物和土壤碳氮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8
18
作者 黄凯璇 汤新艺 +3 位作者 秦欢 和帅臣 叶绍明 黄德卫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556-1565,共10页
研究针叶纯林改造为异龄针阔混交林对生态系统碳氮积累的影响,对于森林可持续经营有重要意义。为探明近自然经营对林下地被物和土壤碳氮分配格局的影响,以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e)与红锥(Castanopsis... 研究针叶纯林改造为异龄针阔混交林对生态系统碳氮积累的影响,对于森林可持续经营有重要意义。为探明近自然经营对林下地被物和土壤碳氮分配格局的影响,以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e)与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和香梓楠(Michelia hedyosperma)异龄混交林(CCM)、杉木与格木(Quercus griffithii)和大叶栎(Erythrophleum fordii)异龄混交林(CQE)以及未改造杉木纯林(MC)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林分的林下地被物和土壤碳氮含量、储量及其分配格局。结果表明,(1)近自然经营使地被物生物量和碳氮储量分配发生改变,灌草生物量和碳氮储量分配减少,凋落物生物量和碳氮储量分配增加。(2)林分转变后林下植被的根冠比变化,导致灌草地下部位碳储量分配增加。(3)试验林分地被物总碳储量间差异不显著,CQE地被物总氮储量约为MC的50%,凋落物碳储量呈现CCM>CQE>MC,凋落物氮储量为CCM大于其他林分(P<0.05)。(4)各林分土壤总碳储量及表层(0-20 cm)土壤氮储量间差异不显著;表层土壤C:N比值呈现CCM>CQE>MC,CCM表层和次层(20-40 cm)土壤碳储量高于MC,土壤总氮储量表现为CCM低于其他林分(P<0.05)。采用固氮树种(格木)改造林分有利于维持土壤氮积累功能。(5)试验林分凋落物层碳氮储量和表层土壤碳储量正相关。综上,近自然经营导致林分结构改变,增加凋落物输入和提升表层土壤C:N比值,对于促进林地表层土壤碳积累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自然经营 异龄针阔混交林 碳储量 氮储量 分配
下载PDF
吉林蛟河针阔混交林乔木幼苗组成及其密度格局影响因素 被引量:8
19
作者 孟令君 姚杰 +3 位作者 秦江环 范春雨 张春雨 赵秀海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53-662,共10页
以吉林蛟河次生针阔混交林42 hm^2固定监测样地中209个幼苗监测站内的乔木幼苗为研究对象,基于2016和2017年幼苗调查数据,探究幼苗物种组成、数量动态等特征,并运用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了幼苗密度与生物邻体及其生境因素的相关性... 以吉林蛟河次生针阔混交林42 hm^2固定监测样地中209个幼苗监测站内的乔木幼苗为研究对象,基于2016和2017年幼苗调查数据,探究幼苗物种组成、数量动态等特征,并运用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了幼苗密度与生物邻体及其生境因素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该样地内所有幼苗监测站共调查到幼苗4 245株,分属10科12属18种,新生幼苗的数量在物种和调查年份间均有明显差异,其中水曲柳(Fraxinus mandschurica)和紫椴(Tilia amurensis)幼苗表现出大量出生和死亡的动态特征。(2)群落水平上,幼苗密度与局域同种成体胸高断面积之和、土壤全磷和有效钾等养分含量显著正相关,适宜大树生长的生境同样适宜幼苗的生长。(3)水曲柳幼苗密度的影响因素与群落水平一致,红松(Pinus koraiensis)存在明显的生境偏好,在湿度较小、土壤全磷、有效氮和有效磷含量较低的生境中密度更高。相对于多年生幼苗,同种成年邻体对当年生幼苗密度影响更加显著。该研究证实了扩散限制和生境过滤共同影响幼苗密度格局,生物邻体和生境异质性的相对重要性随幼苗物种种类和年龄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生针阔混交林 广义线性混合模型 乔木幼苗密度 生物邻体 生境异质性
原文传递
长白山针阔叶混交林带花粉通量及垂直散布年际对比 被引量:5
20
作者 张丽艳 许清海 +3 位作者 李月丛 王学丽 曹现勇 田芳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22-227,共6页
长白山针阔叶混交林一号样地2005和2006年气象塔不同高度捕捉器样品花粉分析对比表明:连续两年花粉组成都是以乔木花粉为主,但存在差异,06年乔木花粉百分比较高,灌木、草本较低,同时06年花粉通量也较高,可能与05年花期降水较多,温度较低... 长白山针阔叶混交林一号样地2005和2006年气象塔不同高度捕捉器样品花粉分析对比表明:连续两年花粉组成都是以乔木花粉为主,但存在差异,06年乔木花粉百分比较高,灌木、草本较低,同时06年花粉通量也较高,可能与05年花期降水较多,温度较低,花粉产量低有关。连续两年花粉通量在垂直高度上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特别是主要乔木花粉类型(白蜡属、桦、栎、松属花粉)。这一结果有助于更好理解表土花粉对植被的指示性,森林表土样品中的草本、低矮灌木花粉类型,应主要来自样品点附近的植物;样品中的乔木、较高灌丛花粉类型,可能来自样品点附近或更大范围植物;区域性植物对花粉组合也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粉组合 花粉通量 针阔叶混交林 垂直散布 年际对比 长白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