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简论嵇康诗文中的儒道之争
1
作者
张婷婷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95-98,共4页
嵇康生活在政治制度极为黑暗的魏晋之交。当时的司马氏集团用儒家忠孝思想麻痹世人,这使得部分士人感到极度失望,于是开始用清谈玄学来抒发内心不平,希望通过超脱现实、远离尘世的思想来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因而,嵇康诗文中既有老庄优游...
嵇康生活在政治制度极为黑暗的魏晋之交。当时的司马氏集团用儒家忠孝思想麻痹世人,这使得部分士人感到极度失望,于是开始用清谈玄学来抒发内心不平,希望通过超脱现实、远离尘世的思想来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因而,嵇康诗文中既有老庄优游容与的生活方式,也有孔孟关注现实的忧患意识。儒道两种思想意识的冲突构成嵇康思想中不可开解的内在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嵇康
诗文
清谈玄学
优游容与
外物累心
儒道之争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士大夫化的维摩居士:佛教中国化的一个侧影
2
作者
杨吉华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4-34,共11页
作为佛教中国化的一个侧影,士大夫化的维摩居士形象从儒佛冲突的调和、佛道精神的沟通和佛教自身的变革3个层面呈现了佛教中国化的内在可能性逻辑,其入世修行、逍遥应世、道德自救等行为方式对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处世心态、人格理想...
作为佛教中国化的一个侧影,士大夫化的维摩居士形象从儒佛冲突的调和、佛道精神的沟通和佛教自身的变革3个层面呈现了佛教中国化的内在可能性逻辑,其入世修行、逍遥应世、道德自救等行为方式对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处世心态、人格理想模式追求、人生境界追求和艺术创作等产生积极影响。以“在家修行”和“在欲行禅”方式而获得精神解脱的维摩居士,通过自身道德行为规范,将佛教的他力救赎与自力救赎有机地融入社会规范中,从根本上消除出家修行与世俗生活的对立,实现了自我人生境界“内在超越”与“外在超越”的相互衔接,既较好地调适了儒佛之间的道德伦理冲突,又在与道家追求逍遥自由的最高精神沟通中,破除世俗社会对佛教“出世”概念的狭义化理解,突出彰显中国化佛教既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意义、又充分关注现实人生解脱之道的特点。由此,士大夫化的维摩居士也以实际行动为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开启了一条心出世而身入世的新人生模式,并为他们将相对抽象的佛禅义理上升为对自我人生实践的内在超越提供了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摩居士
士大夫化
佛教中国化
居士佛教
佛儒冲突
佛道精神
道德自救
原文传递
题名
简论嵇康诗文中的儒道之争
1
作者
张婷婷
机构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95-98,共4页
文摘
嵇康生活在政治制度极为黑暗的魏晋之交。当时的司马氏集团用儒家忠孝思想麻痹世人,这使得部分士人感到极度失望,于是开始用清谈玄学来抒发内心不平,希望通过超脱现实、远离尘世的思想来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因而,嵇康诗文中既有老庄优游容与的生活方式,也有孔孟关注现实的忧患意识。儒道两种思想意识的冲突构成嵇康思想中不可开解的内在矛盾。
关键词
嵇康
诗文
清谈玄学
优游容与
外物累心
儒道之争
Keywords
Jikang
poetry
metaphysics
leisurely
life
tired
heart
from
the
outside
conflict
between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分类号
I207.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士大夫化的维摩居士:佛教中国化的一个侧影
2
作者
杨吉华
机构
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流动站
出处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4-34,共11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唐宋词中的器物书写研究”(22BZW070)。
文摘
作为佛教中国化的一个侧影,士大夫化的维摩居士形象从儒佛冲突的调和、佛道精神的沟通和佛教自身的变革3个层面呈现了佛教中国化的内在可能性逻辑,其入世修行、逍遥应世、道德自救等行为方式对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处世心态、人格理想模式追求、人生境界追求和艺术创作等产生积极影响。以“在家修行”和“在欲行禅”方式而获得精神解脱的维摩居士,通过自身道德行为规范,将佛教的他力救赎与自力救赎有机地融入社会规范中,从根本上消除出家修行与世俗生活的对立,实现了自我人生境界“内在超越”与“外在超越”的相互衔接,既较好地调适了儒佛之间的道德伦理冲突,又在与道家追求逍遥自由的最高精神沟通中,破除世俗社会对佛教“出世”概念的狭义化理解,突出彰显中国化佛教既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意义、又充分关注现实人生解脱之道的特点。由此,士大夫化的维摩居士也以实际行动为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开启了一条心出世而身入世的新人生模式,并为他们将相对抽象的佛禅义理上升为对自我人生实践的内在超越提供了指导。
关键词
维摩居士
士大夫化
佛教中国化
居士佛教
佛儒冲突
佛道精神
道德自救
Keywords
the
lay
Buddhist
named
Vimalakirti
literati
bureaucratization
Buddh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lay
Buddhism
the
conflict
between
Buddhism
and
confucianism
the
spirit
of
Buddhism
and
taoism
moral
self-help
分类号
I206 [文学—中国文学]
B94 [哲学宗教—宗教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简论嵇康诗文中的儒道之争
张婷婷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士大夫化的维摩居士:佛教中国化的一个侧影
杨吉华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