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观物”到“安乐”:邵雍的修身处世之道 被引量:6
1
作者 宋锡同 赵敏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44-150,共7页
邵雍的儒学修养集中体现为他的"观物工夫",它是一种儒者的修身处世之道,并以宋儒内圣外王的价值理想为终极指向,以对天理真乐(即"安乐")的体验为完成的外在标志。通过这一独特的观物工夫,臻于一种圣人气象的安乐境... 邵雍的儒学修养集中体现为他的"观物工夫",它是一种儒者的修身处世之道,并以宋儒内圣外王的价值理想为终极指向,以对天理真乐(即"安乐")的体验为完成的外在标志。通过这一独特的观物工夫,臻于一种圣人气象的安乐境地,既涵括了儒者参赞天地之化育、追求内圣外王的价值理想,更通显了一种儒者洒脱的修身处世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邵雍 观物工夫 修身处世
下载PDF
“安身”与“乐学”:王艮的身心学说与美学意涵 被引量:1
2
作者 王静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92-99,共8页
王艮创立泰州学派,完成了儒家身心学说从“心”的挺立向“身”的挺立之转变。在对王阳明学说的继承下,以格物知至为“知本”,以诚意正心为“立本”,通过“知本—立本—安身”的为学过程,开创“乐学说”;以“安身”为本,“达道”为末,确... 王艮创立泰州学派,完成了儒家身心学说从“心”的挺立向“身”的挺立之转变。在对王阳明学说的继承下,以格物知至为“知本”,以诚意正心为“立本”,通过“知本—立本—安身”的为学过程,开创“乐学说”;以“安身”为本,“达道”为末,确立“身道同一”的安身行道论,从而实现传统儒学的合内外之道,在觉民行道方面具有突出的社会价值。王艮将“乐”落实于“身”之上,以“真乐”揭示天地万物一体的本体之美,以“一贯”指出天理良知与日用良知的妙合之美,以“鸢飞鱼跃”概括良知体用一原的自然之美。王艮通过“身”与“乐”构成的创造性张力,突破传统儒学中大体发展必须压抑小体自由需求的理路,是对于宋明理学的扬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泰州学派 王艮 安身 乐学 鸢飞鱼跃
下载PDF
燕人蒯通略论
3
作者 严可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72-74,共3页
蒯通是战国秦汉之际的著名策士,他极具辩才和胆识,在历史上颇有声名,但古代学者对他评价不高。依据《史记》、《汉书》中的相关文献,从对天下大势的认识、个人处世智慧等角度略作讨论,以期更全面地认识蒯通。
关键词 蒯通 辩才 局势 处世 评价
下载PDF
论贾谊对屈原精神的接受 被引量:1
4
作者 孟修祥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40-143,共4页
屈原与贾谊都具有强烈的功业意识和英雄意识,他们作为富有理想的知识分子和具有前瞻眼光的政治家,都能够敏感而清醒地认识现实并预见未来。在赋体文的创作上,贾谊直接承继了屈原的艺术精神,重抒写情志,语言瑰丽,情感激切,构思亦与屈骚... 屈原与贾谊都具有强烈的功业意识和英雄意识,他们作为富有理想的知识分子和具有前瞻眼光的政治家,都能够敏感而清醒地认识现实并预见未来。在赋体文的创作上,贾谊直接承继了屈原的艺术精神,重抒写情志,语言瑰丽,情感激切,构思亦与屈骚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谊 处世态度 人格结构 屈原精神 接受
下载PDF
庄子处世之道刍议 被引量:1
5
作者 陶芬 陶武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39-41,共3页
庄子蔑视儒家等因热衷功名而为名所累,主张"绝圣"、"忘物",做"乱世"的旁观者;感慨栎社树等因"无用"而可以尽享天年,主张"无用"、"顺人",做"游世"的自保者;不满... 庄子蔑视儒家等因热衷功名而为名所累,主张"绝圣"、"忘物",做"乱世"的旁观者;感慨栎社树等因"无用"而可以尽享天年,主张"无用"、"顺人",做"游世"的自保者;不满足于大鹏等"有所待",追求"无待"、"逍遥",做"现世"的超越者。庄子的处世之道,今天仍值得我们认真汲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处世 游世 逍遥
下载PDF
陈寅恪先生“夷齐心结”试解
6
作者 乔福锦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5期80-90,共11页
"夷齐心结"是陈寅恪先生用尽后半生心力都未能解开卸下的精神包袱。此一"心结"的形成及日趋加重,乃是历史、时代、家世背景与个人遭际等几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夷不惠之间",是特定时代处世方式选... "夷齐心结"是陈寅恪先生用尽后半生心力都未能解开卸下的精神包袱。此一"心结"的形成及日趋加重,乃是历史、时代、家世背景与个人遭际等几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夷不惠之间",是特定时代处世方式选择之自嘲。陈先生的晚年理想,则在于"桃源"之寻与"河汾"之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夷齐心结 处世方式 河汾之梦
下载PDF
儒家生死哲学与毛泽东的生死观
7
作者 黛素芳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5期14-17,共4页
儒家生死哲学对于中华民族的大众心理和民族性格曾产生深刻影响,毛泽东也深受这种传统文化熏陶。本文从生死观的本体论基础,生死观的现实表现,生死观的价值取向等方面,对儒家生死哲学与毛泽东的生死观之间的历史渊源关系进行了论述... 儒家生死哲学对于中华民族的大众心理和民族性格曾产生深刻影响,毛泽东也深受这种传统文化熏陶。本文从生死观的本体论基础,生死观的现实表现,生死观的价值取向等方面,对儒家生死哲学与毛泽东的生死观之间的历史渊源关系进行了论述,说明了毛泽东的生死观是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指导下,批判地继承儒家生死哲学基础上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生死观 儒家 生死哲学 入世精神 毛泽东 价值取向
下载PDF
中国古代哲学的“成人”之道
8
作者 罗毓平 《怀化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65-69,共5页
“成人”之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价值取向,可分为五个环节:心性基础、主体力量、修养工夫、处世方略、理想人格。心性基础、理想人格分别处于起讫位置,主体力量、修养工夫、处世方略是功能依次展开的中间环节。道、儒两家的“君子”人格... “成人”之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价值取向,可分为五个环节:心性基础、主体力量、修养工夫、处世方略、理想人格。心性基础、理想人格分别处于起讫位置,主体力量、修养工夫、处世方略是功能依次展开的中间环节。道、儒两家的“君子”人格在中国古代社会影响广泛。由于中国古代哲学的谱系较多,“成人”之道可从道、儒、释三家哲学的共同点上来考察。今天,我们应立足于已体现为我们的时代精神的民族精神,去反思中国古代哲学的“成人”之道,从中汲取精神文明发展的中国古代哲学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 心性 主体力量 修养 处世
下载PDF
高职教育中的人文教育思考 被引量:3
9
作者 卢玮 杨正艳 齐骄阳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5-9,共5页
本文通过对人文教育的源起、地位分析和探讨,结合当前高职教育存在的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不平衡的现状,指出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教育应该重视人文教育。人文教育应和专业教育一样进行系统研究,建立起一个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 本文通过对人文教育的源起、地位分析和探讨,结合当前高职教育存在的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不平衡的现状,指出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教育应该重视人文教育。人文教育应和专业教育一样进行系统研究,建立起一个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人文教育课程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职教育 素质教育 人文教育 做事 做人
下载PDF
老子“三宝”人生处世哲学及现代价值 被引量:1
10
作者 周天翼 《大众科技》 2015年第6期179-181,共3页
当今的中国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对紧张,社会事件多发,多数人不知如何处世,而先秦道家的最主要代表老子却早已给出解决方法。在《道德经》第六十七章中老子提出"三宝"的人生处世哲学。一曰慈,慈可以使人勇敢,心胸宽广;二曰... 当今的中国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对紧张,社会事件多发,多数人不知如何处世,而先秦道家的最主要代表老子却早已给出解决方法。在《道德经》第六十七章中老子提出"三宝"的人生处世哲学。一曰慈,慈可以使人勇敢,心胸宽广;二曰俭,俭使人克服欲望,返璞归真;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则使人处世不争,故无尤。虽有消极倾向,但只要体会老子思想之精要,则可消除人际关系紧张,从而创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与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处世 不敢为天下先 现代价值
下载PDF
曾国藩和谐文化思想探微
11
作者 刘日升 王菊华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09年第3期60-63,共4页
曾国藩"八本"家训、"八字诀"和作诗练笔中蕴含着和谐文化思想并将其融会贯通于曾氏家族的教育、治军、处世之中,且长期坚持不懈、卓有成效。
关键词 曾国藩 “八本” “八字诀” 作诗练笔 治军 处世 和谐文化思想
下载PDF
从"上善若水"看老子的处世哲学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雪军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50-53,共4页
老子以"水"喻善,并从"道"与"德"的关系阐述水的品格,进而论述圣人的德性,体现了老 子的处世哲学。本文对他的这一思想进行简要分析,以揭示其处世哲学的根本主旨。
关键词 上善若水 道德 处世哲学
下载PDF
人情练达薛宝钗 被引量:1
13
作者 马秀恰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39-42,共4页
通过对薛宝钗交际特点的分析 ,探讨最高尚和最卑微之间的生活常态中的人际关系。薛宝钗的交际艺术特点是宽以待人 ;善解人意 ;行为得体 ,善于自控 ;显示其存在又不抢风头 ,长于防卫又不过当 ;化解嫌隙 ,不落是非。
关键词 《红楼梦》 薛宝钗 交际艺术 人际关系 人物形象 艺术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