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测井资料识别层序地层界面的几种方法 被引量:71
1
作者 操应长 姜在兴 +3 位作者 夏斌 王居峰 杨伟利 王卫红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3-26,共4页
以测井原理和层序地层学理论为基础 ,系统地分析了利用声波时差、电阻率、地层倾角等测井资料识别层序界面和生油岩密集段 (CS段 )的方法和原理。结果表明 ,层序界面对应于不整合面 ,它在声波时差对数与深度的关系图上常有回归线错开、... 以测井原理和层序地层学理论为基础 ,系统地分析了利用声波时差、电阻率、地层倾角等测井资料识别层序界面和生油岩密集段 (CS段 )的方法和原理。结果表明 ,层序界面对应于不整合面 ,它在声波时差对数与深度的关系图上常有回归线错开、斜率不同等响应特征。层序界面上、下地层产状常存在差异 ,导致在累积地层倾角图上出现异常转折点。CS段形成于最大湖泛面附近 ,常具有有机碳含量高、声波时差高的特点 ,在声波时差与电阻率的交汇图上 ,CS段对应于高幅度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井资料 识别方法 层序地层界面 声波时差 电阻率 地层倾角 生油岩
下载PDF
青藏铁路冻土重力热管传热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陈忠杰 《制冷空调与电力机械》 2004年第6期27-30,共4页
应用重力热管是解决青藏铁路建设中冻土路基冻融问题的一个较为实际的方法。本文通过分析重力热管的热阻网络,提出了重力热管的传热模型。并利用现有的热管内部传热的经验关系式,对不同倾角、不同管径以及不同冷凝管长度条件下的传热... 应用重力热管是解决青藏铁路建设中冻土路基冻融问题的一个较为实际的方法。本文通过分析重力热管的热阻网络,提出了重力热管的传热模型。并利用现有的热管内部传热的经验关系式,对不同倾角、不同管径以及不同冷凝管长度条件下的传热量进行模拟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热管 经验关系式 传热特性 传热模型 热阻 模拟计算 冷凝管 青藏铁路 冻土路基 冻融
下载PDF
用于低温余热回收系统热管换热器传热性能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5
3
作者 王芹 王晓燕 +2 位作者 刘铁铮 张俊 王红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51-154,共4页
采用CFX软件Fluent模拟了用于低温余热回收的重力热管内的相变情况及充液率、热管长度比、管中心距对热管换热器传热性能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水量一定时,加热段与冷凝段长度相同的热管在不同充液率条件下的传热特性,高充液率的传热能... 采用CFX软件Fluent模拟了用于低温余热回收的重力热管内的相变情况及充液率、热管长度比、管中心距对热管换热器传热性能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水量一定时,加热段与冷凝段长度相同的热管在不同充液率条件下的传热特性,高充液率的传热能力优于低充液率的传热能力,适宜的充液率为60%~ 70%.当充液率一定时,加热段的长度小于冷凝段的长度有利于热管传热.当充液率及管长一定时,热管换热器的传热系数随管中心距的增大而减小.将热管换热器数值模拟的总传热系数与理论计算的结果进行对比,实现了特定体系热管换热器的结构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管 加热段 冷却段 充液率 传热 管中心距
下载PDF
二氧化碳热管最佳充液率实验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安翔 《煤气与热力》 2012年第6期9-11,共3页
建立了CO2热管性能实验台,对不同充液率下,CO2热管蒸发段所在实验箱内温度进行了测量。对于特定结构CO2热管,选取充液率为36.5%、42.0%、49.5%、53.5%、57.5%、69.0%,对应的CO2充注质量分别为950、1100、1300、1400、1500、1800g。当充... 建立了CO2热管性能实验台,对不同充液率下,CO2热管蒸发段所在实验箱内温度进行了测量。对于特定结构CO2热管,选取充液率为36.5%、42.0%、49.5%、53.5%、57.5%、69.0%,对应的CO2充注质量分别为950、1100、1300、1400、1500、1800g。当充液率为36.5%时,实验箱内温度变化平稳,降温最低,认为充液率36.5%为最佳充液率,该充液率下实验箱内温度最低可降至-34.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热管 蒸发段 冷凝段 气体上升管 液体下降管 充液率
下载PDF
热牙胶垂直加压与冷牙胶侧压法充填根管的致密度研究 被引量:25
5
作者 李冬霞 李颖 王苏豫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CAS 2015年第4期234-237,共4页
目的:评价System B&ObturaⅡ高温热牙胶垂直加压充填和冷牙胶侧压充填根管的致密度。方法:收集新鲜拔除的完整单根管上、下颌前磨牙30个,随机分为两组(n=15),分别用热牙胶垂直加压法及冷牙胶侧压法进行根管充填后,硬组织纵剖面切片... 目的:评价System B&ObturaⅡ高温热牙胶垂直加压充填和冷牙胶侧压充填根管的致密度。方法:收集新鲜拔除的完整单根管上、下颌前磨牙30个,随机分为两组(n=15),分别用热牙胶垂直加压法及冷牙胶侧压法进行根管充填后,硬组织纵剖面切片,光镜观察根尖、根中、根上1/3处根管充填的致密度,计算牙胶充填面积百分比,评价两种根充方法的根充致密度。结果:根尖1/3根充面积(%)热垂压(95.6±1.7)显著高于冷侧压(84.4±2.5)(P<0.05);根中1/3根充面积冷侧压(93.6±3.1)显著高于热垂压(90.2±1.4)(P<0.05);根上1/3处根充面积冷侧压(97.4±3.4)与热垂压(98.3±2.3)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热牙胶垂直加压法较冷牙胶侧压充填法可获得更好的根尖充填致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牙胶 冷侧压 根管充填 根充面积 硬组织切片
下载PDF
蒸发冷凝长度比对不同微槽平板铝热管热性能的影响
6
作者 刘孝敏 柴云娥 +2 位作者 顾金寿 刘春江 杨林艳 《甘肃科学学报》 2024年第1期130-135,共6页
为研究不同蒸发段和冷凝段长度比值对平板铝热管热性能的影响,通过实验分析了相同截面尺寸、相同填充工质、矩形微槽道和三角形微槽道的平板热管90°安装,以及采用连续递增的输入热流和冷凝段强制风冷换热时,9种不同比值对平板热管... 为研究不同蒸发段和冷凝段长度比值对平板铝热管热性能的影响,通过实验分析了相同截面尺寸、相同填充工质、矩形微槽道和三角形微槽道的平板热管90°安装,以及采用连续递增的输入热流和冷凝段强制风冷换热时,9种不同比值对平板热管热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提出的平板微槽道热管蒸发段冷凝段长度比值对平板微槽道热管热性能的影响明显。优选的两种类型蒸发段冷凝段长度比值在0.8~1.25范围内,传热性能良好。对比不同微槽道的平板热管发现,同等条件下矩形微槽道平板热管的传热性能优于三角形微槽道平板热管,并提出蒸发段冷凝段长度比值的最佳值为1,建议应用设计中蒸发段冷凝段长度比值范围为0.8~1.0。研究结果可对平板微槽道热管应用系统的设计提供准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板微槽道热管 蒸发段冷凝段长度比 传热性能 当量导热系数
下载PDF
不同蒸发/冷凝段长度比变化对V型槽道平板微热管性能影响分析
7
作者 柴云娥 刘孝敏 +2 位作者 杨林艳 顾金寿 刘叶瑞 《甘肃科学学报》 2023年第2期101-106,共6页
以填充工质为25%的V型槽道平板微热管为研究对象,利用设计搭建的风冷实验平台,分别研究了9种不同蒸发冷凝长度比及工作倾角对微热管启动性能、传热性能和等温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蒸发/冷凝段长度比Lec为1∶1时平板微热管启动时... 以填充工质为25%的V型槽道平板微热管为研究对象,利用设计搭建的风冷实验平台,分别研究了9种不同蒸发冷凝长度比及工作倾角对微热管启动性能、传热性能和等温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蒸发/冷凝段长度比Lec为1∶1时平板微热管启动时间短,具有良好的等温性能和传热性能,蒸发段或冷凝段长度缩短均会对微热管的性能产生不利影响;增加冷凝段长度可以增大换热面积,提升微热管启动性能;增加蒸发段可缩短微热管内部核心气泡与液面的距离,从而增大当量导热系数,减小热阻,提高微热管的传热性能;微热管倾角大于15°的轴向温差比水平放置时减小87%,建议微热管实际应用倾角应不小于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板微热管 蒸发/冷凝段长度比 传热性能 等温性能
下载PDF
热管反应堆启堆特性分析
8
作者 杜政瑀 马誉高 +4 位作者 钟睿诚 丁书华 何晓强 邓坚 刘余 《核动力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2期67-73,共7页
热管反应堆在中子能谱、燃料及堆芯结构、温度反馈系数、反应性控制方式、冷却剂等方面与压水堆存在较大的不同,导致其启堆过程中堆芯可能出现较大的功率峰值并导致热管两端出现较大的温差。针对上述问题,以陆地热管反应堆为研究对象,... 热管反应堆在中子能谱、燃料及堆芯结构、温度反馈系数、反应性控制方式、冷却剂等方面与压水堆存在较大的不同,导致其启堆过程中堆芯可能出现较大的功率峰值并导致热管两端出现较大的温差。针对上述问题,以陆地热管反应堆为研究对象,提出了“蛙跳式”启堆控制策略,通过理论分析的方法提出了策略的控制整定值;在系统设计改进方面,提出了增加空气预热器用于热管完全启动前热管冷凝段预热的方案;并采用数值计算的方法对前述方案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和验证。计算结果表明,提出的启堆控制策略和系统设计改进方案减小了启堆过程中堆芯功率的波动幅度,减小了热管启动过程中热管蒸发段和冷凝段的温差,并相应降低了热管热应力,提高了热管运行的可靠性。其研究成果为控制鼓的设计提供了输入,也为反应堆保护与控制系统相关监测参数的设定和热管堆气体冷却系统的设计方案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管反应堆(HPR) 启堆 控制策略 热管冷凝段预热
原文传递
多通道烘缸通道截面变化的凝结换热研究综述 被引量:1
9
作者 董岩 董继先 乔丽洁 《中华纸业》 CAS 2021年第6期1-9,共9页
在造纸干燥部的革新中,多通道烘缸是一种创新的设计理念。本文介绍了多通道烘缸工作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方式,综述了小通道在散热研究中的三个研究重点:换热系数、流型变化和压降。探讨了截面变化在通道凝结换热中的重要作用,指出了利用通... 在造纸干燥部的革新中,多通道烘缸是一种创新的设计理念。本文介绍了多通道烘缸工作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方式,综述了小通道在散热研究中的三个研究重点:换热系数、流型变化和压降。探讨了截面变化在通道凝结换热中的重要作用,指出了利用通道截面形状变化可以提高换热系数。从实验、理论和加工三个方面对不同截面形状通道内气液两相流的研究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通道烘缸 凝结换热 截面形状 流型 压降
下载PDF
水下航行器小通道内蒸汽冷凝换热计算分析
10
作者 白超 韩勇军 +4 位作者 伊寅 史小锋 郭兆元 封启玺 路骏 《舰船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6-91,共6页
针对水下航行器用冷凝器的结构特性和使用环境,建立冷凝器中小通道内蒸汽冷凝换热过程的焓值模型,对流换热系数模型和压力模型。根据4种不同的换热系数计算式,求解对应关系式下的焓值、温度、压力和干度仿真值,并结合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分... 针对水下航行器用冷凝器的结构特性和使用环境,建立冷凝器中小通道内蒸汽冷凝换热过程的焓值模型,对流换热系数模型和压力模型。根据4种不同的换热系数计算式,求解对应关系式下的焓值、温度、压力和干度仿真值,并结合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得到在单相区采用D-B关联式,在两相区采用A-R关联式,计算的结果误差最小。并以此为基础,对小通道的截面尺寸进行计算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当通道截面宽度为6 mm时,小通道具有较好的流动换热能力,为水下航行器的工程设计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凝器 小通道 冷凝换热 换热系数计算式 截面尺寸设计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高精度层序地层学研究 被引量:69
11
作者 魏魁生 崔旱云 +7 位作者 叶淑芬 厉大亮 刘铁树 梁建设 杨国忠 武丽 周小鹰 郝运轻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59-66,共8页
运用当代层序地层学的原理和方法 ,综合分析了地震、测井、岩心等资料 ,发现琼东南盆地经历了早期裂陷和晚期坳陷两大发育历程 ,相应划分出TejasA和TejasB两个超层序组 ;与盆地非海相、海相过渡相、生长断层、缓坡和被动大陆边缘背景演... 运用当代层序地层学的原理和方法 ,综合分析了地震、测井、岩心等资料 ,发现琼东南盆地经历了早期裂陷和晚期坳陷两大发育历程 ,相应划分出TejasA和TejasB两个超层序组 ;与盆地非海相、海相过渡相、生长断层、缓坡和被动大陆边缘背景演化阶段相匹配 ,形成了 5个超层序 .以不整合及其与之可以对比的整合为三级层序边界 ,识别出 19个层序 ,含 5 7个体系域、5 4个以上准层序组、196个以上准层序 .在盆地的不同演化阶段 ,沉积层序的不同点主要在于低水位体系域包含的沉积体系不同 .在恢复古地理环境的基础上 ,提炼出有关沉积层序模式 .根据可容纳空间分析 ,编制了本区海平面升降曲线 ,发现陵水中期、梅山早期和莺歌海早期三次大的海泛与全球变化完全合拍 .在纵向上 ,海进体系域至密集段生烃潜力最强 ,空间上以外陆架 -大陆坡最好 ,其次为滨沼或海陆过渡相 .指出了陆架坡折附近的低水位楔和斜坡扇是值得注意的隐蔽圈闭勘探目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 盆地演化 沉积模式 斜坡扇 成藏预测 沉积模式 生烃潜力 琼东南盆地
下载PDF
二连盆地白垩系非海相沉积层序地层特征 被引量:29
12
作者 魏魁生 徐怀大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81-193,共13页
辩证地将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应用于二连非海相沉积盆地中,利用高分辨率反射地震资料和钻井资料将白垩系划分为2个超层序和8个层序,每个层序含8~20个准层序;分析了层序界面特征及高振幅反射波与密集段的关系;总结了沉积体系和体系域特... 辩证地将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应用于二连非海相沉积盆地中,利用高分辨率反射地震资料和钻井资料将白垩系划分为2个超层序和8个层序,每个层序含8~20个准层序;分析了层序界面特征及高振幅反射波与密集段的关系;总结了沉积体系和体系域特征;绘制了基准面升降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垩纪 层序地层 非海相沉积
下载PDF
声波时差测井资料识别层序地层单元界面的方法、原理及实例 被引量:29
13
作者 操应长 姜在兴 +2 位作者 夏斌 杨伟利 张家震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318-323,共6页
结合济阳坳陷古近系层序地层研究 ,在地震、岩芯、录井等资料综合分析基础上 ,探讨了运用声波时差测井识别层序地层单元界面的方法和原理。在正常埋藏压实条件下 ,泥页岩的声波时差对数与其深度的关系曲线为一条直线 (回归线 ) ,由于沉... 结合济阳坳陷古近系层序地层研究 ,在地震、岩芯、录井等资料综合分析基础上 ,探讨了运用声波时差测井识别层序地层单元界面的方法和原理。在正常埋藏压实条件下 ,泥页岩的声波时差对数与其深度的关系曲线为一条直线 (回归线 ) ,由于沉积作用形成的不整合造成地层缺失、风化层和致密的湖侵泥岩层形成等 ,将使不整合面 (层序界面 )上下的声波时差对数与深度的回归线出现错开、斜率不同、异常值等异常响应。生油岩密集段 (CS段 )在湖盆洼陷带对应于泥岩、页岩沉积 ,有机质含量高 ,声波时差值也高 ,并且同一层序内在最大湖泛面位置声波时差值达到最大 ,向上、向下均逐渐减小 ,在层序界面附近达到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波时差测井资料 层序地层 沉积作用 济阳坳陷 地震 沉积地层 孔隙度
下载PDF
南海北部深水区白云凹陷古近系烃源岩的早期预测 被引量:40
14
作者 米立军 刘震 +5 位作者 张功成 沈怀磊 常迈 郭瑞 田继先 谭卓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39-146,共8页
烃源岩评价是深水区油气勘探非常关键的问题,由于深水区没有井钻穿始新统,所以本研究只能根据相邻浅水区钻井和区域对比的方法,通过层序地层格架、沉积相、地震相、地震速度岩性等资料与相邻地区对比识别烃源岩,确定烃源岩的性质和分布... 烃源岩评价是深水区油气勘探非常关键的问题,由于深水区没有井钻穿始新统,所以本研究只能根据相邻浅水区钻井和区域对比的方法,通过层序地层格架、沉积相、地震相、地震速度岩性等资料与相邻地区对比识别烃源岩,确定烃源岩的性质和分布。白云凹陷古近系地层沉积中,沉积密集段具有如下特征:(1)准层序逐步向岸推进;(2)陆源碎屑物质供应不足;(3)水体相对较深的中深湖细粒沉积发育。地震反射特征与有利烃源岩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白云凹陷恩平组湖扩体系域和文昌组湖扩体系域发育中弱振幅、中低频率和中高连续性地震相,是有利烃源岩发育区。利用单井资料建立起一个通过孔隙度来预测烃源层有机质成熟度的预测模型,泥岩孔隙度可以较容易从地震信息中获取,从而对白云凹陷的烃源层的热演化程度进行初步评价。根据沉积相与有机相的关系,直接将沉积相转换为有机相,预测有机相类型。在白云凹陷深水烃源岩预测实践的基础上,本文总结了一套深水区烃源岩早期评价方法,包括:(1)层序格架分析法确定有利烃源岩发育的垂向位置;(2)地震反射特征分析法确定烃源岩的横向分布范围;(3)根据泥岩层速度计算烃源岩热成熟度;(4)沉积相转有机相预测有机相类型。(5)对烃源岩进行综合评价优选次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密集段 地震相 沉积相 有机质成熟度
下载PDF
论层序地层学与含油气系统在油气勘探中的联系——以鄂尔多斯中生代盆地为例 被引量:22
15
作者 屈红军 李文厚 +1 位作者 梅志超 陈全红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95-500,共6页
虽然层序地层学与含油气系统理论的各自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不同,但由于层序地层学研究对象(沉积岩)是含油气系统研究对象(油气)的载体,二者可以由含油气盆地分析有机的结合起来。层序地层分析包含了对含油气系统的地质要素及成藏作用载... 虽然层序地层学与含油气系统理论的各自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不同,但由于层序地层学研究对象(沉积岩)是含油气系统研究对象(油气)的载体,二者可以由含油气盆地分析有机的结合起来。层序地层分析包含了对含油气系统的地质要素及成藏作用载体的分析,因而沉积层序的组成单元与含油气系统的地质要素有必然的联系:在一个沉积盆地的数个沉积层序中,成熟烃源岩往往是地史中具一定埋深、分布广、厚度大、有机质含量高的凝缩层,这个凝缩层往往是一个构造超层序的最大海(湖)泛面;储集岩往往是成熟烃源岩之上层序的低水位体系域或紧邻成熟烃源岩的高水位体系域;有效盖层为储集岩之上层序的水进体系域及凝缩层;成熟烃源岩之上的沉积层序为上覆岩层;低水位体系域储集岩有可能沿上倾方向尖灭,被层序界面及其上层序的水进体系域岩性圈闭;除构造裂缝外,低水位体系域下切谷可作为油气向上运移通道;一个含油气系统往往跨越不同的沉积层序甚至构造超层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勘探 层序地层学 沉积层序 含油气系统 凝缩层 烃源岩 低水位体系域 储集岩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东营凹陷沙一段滩坝-泻湖沉积体系和层序发育的控制特点 被引量:25
16
作者 邬金华 张哲 王柏轩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21-26,T001,共6页
根据沉积和生物特征可以确认东营凹陷沙一段中的特殊岩性段沉积在滩坝-泻湖体系内.按构成岩性可将滩坝分为砂质和碳酸盐两类.它们的出现反映了凹陷内沙一期相对湖水位上升速率、供屑速率、气候、沉积基底地形等综合背景条件.在演化... 根据沉积和生物特征可以确认东营凹陷沙一段中的特殊岩性段沉积在滩坝-泻湖体系内.按构成岩性可将滩坝分为砂质和碳酸盐两类.它们的出现反映了凹陷内沙一期相对湖水位上升速率、供屑速率、气候、沉积基底地形等综合背景条件.在演化上,碳酸盐沉积的全面终止意味着滩坝-泻湖体系的终止,终止的根本原因是相对湖水位较大幅度上升所导致的河流注屑速率下降.该沉积体系被认为是湖进体系域的主要构成部分,而且很可能没有典型凝聚层与之伴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滩坝-泻湖 凝聚层 东营凹陷 沉积体系 层序发育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新生代地层问题讨论及综合柱状剖面图编制 被引量:26
17
作者 秦国权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2000年第1期21-28,共8页
以大量钻井资料为依据,对珠江口盆地存在的地层问题进行了讨论,认为:(1)上中新统/中中新统界线附近没有缺失有孔虫和超微化石带,而是本区二级层序中主要最大海泛面附近密集层的所在位置;(2)上/下第三系界线置于浮游有孔虫N4... 以大量钻井资料为依据,对珠江口盆地存在的地层问题进行了讨论,认为:(1)上中新统/中中新统界线附近没有缺失有孔虫和超微化石带,而是本区二级层序中主要最大海泛面附近密集层的所在位置;(2)上/下第三系界线置于浮游有孔虫N4带的底较为合适,南海东部公司目前所定义的珠海组的时代应归于早中新世;(3)恩平组的时代属于渐新世;(4)晚始新世地层在本区可能缺失,神狐组与文昌组孢粉组合时代同属中始新世,陆丰组为早始新世地层,据此,编制了珠江口盆地新生界综合柱状剖面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新生代 密集层 上/下第三系界线 多重地层 综合柱状剖面图 油气地质
下载PDF
层序地层学原理与方法在隐蔽油气藏勘探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18
作者 肖乾华 李宏伟 李云松 《断块油气田》 CAS 1998年第2期6-9,共4页
层序地层学提供了一种精细的沉积相分析方法,它从地层成因研究入手,通过等时地层的对比与分析,有效地解决了同一时期相在横向上的变化与展布,为储集体的预测和隐蔽油气藏的勘探提供了方法保证。本文针对研究区油气藏发育较为隐蔽的... 层序地层学提供了一种精细的沉积相分析方法,它从地层成因研究入手,通过等时地层的对比与分析,有效地解决了同一时期相在横向上的变化与展布,为储集体的预测和隐蔽油气藏的勘探提供了方法保证。本文针对研究区油气藏发育较为隐蔽的特点,在研究中以层序地层学的原理与方法为指导,运用测井与3-D成像技术,对地下生储盖时空分布规律进行了有效预测,并成功地发现了多条含油古河道砂体,为研究区隐蔽油气藏的勘探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学 隐蔽油气藏 油气藏勘探
下载PDF
冀中地区早第三纪海泛特征及其层序地层学意义 被引量:10
19
作者 魏魁生 徐怀大 《现代地质》 CAS CSCD 1993年第3期274-284,共11页
作者近年来在冀中地区首次发现了钙质超微化石,首次在不同层位发现了海绿石,结合其它古生物、岩石矿物和地球化学标志,表明区内早第三纪时曾多次发生过海泛。本文对海泛特征作了详尽的描述,并依据层序地层学理论分析了海泛层位在时间和... 作者近年来在冀中地区首次发现了钙质超微化石,首次在不同层位发现了海绿石,结合其它古生物、岩石矿物和地球化学标志,表明区内早第三纪时曾多次发生过海泛。本文对海泛特征作了详尽的描述,并依据层序地层学理论分析了海泛层位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指出受海泛影响最大的层位即密集段。近海内陆盆地受海水进侵或海洋气候的影响,故湖盆基准面与海平面的升降变化趋势近似,从而为在陆相断陷盆地中开展层序地层学研究奠定了基础。文中对海水进侵方向(通道)也作了探索性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泛 超微化石 海绿石 层序地层学
下载PDF
海绿石的成因、指相作用及其年龄意义 被引量:16
20
作者 陈淑慧 李云 +4 位作者 胡作维 李小平 马永坤 朱平 陈安清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71-979,共9页
海绿石以独特的绿色自生色和球粒形状与围岩形成明显反差,关于其成因、演化、沉积和地层学意义目前存在3种普遍被认可并被采用的观点:海绿石是典型的海相沉积自生矿物,原地海绿石是"慢速、弱还原、较深水环境"的典型指相矿物... 海绿石以独特的绿色自生色和球粒形状与围岩形成明显反差,关于其成因、演化、沉积和地层学意义目前存在3种普遍被认可并被采用的观点:海绿石是典型的海相沉积自生矿物,原地海绿石是"慢速、弱还原、较深水环境"的典型指相矿物之一;通常是海侵相的产物,含海绿石的地层在浅海沉积中常被作为海侵时期"凝缩段"及其相关沉积的识别标志之一;是沉积年代学中K_Ar、40Ar/39Ar年龄理想的测定对象。在采用海绿石作为典型指相矿物的过程中,应注意海绿石可以形成于多种沉积环境中,只有原地海绿石才能作为海侵时期"凝缩段"及其相关沉积的识别标志;海绿石年龄往往呈"年轻化"或"老化",没有火成岩定年准确,只有成熟、富钾的海绿石才是最好的定年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绿石 指相矿物 凝缩段 沉积年代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