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位涡扰动与气旋的发展 被引量:27
1
作者 吴海英 寿绍文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10-517,共8页
通过对 1 991 - 0 7- 0 5T0 8— 0 7- 0 6- T2 0江淮流域的一次气旋发生发展过程的分析 ,讨论了在气旋发展的不同阶段高低层位涡场分布及垂直结构的演变特征 ,并从气旋发展过程中的凝结潜热释放着手 ,研究了高低层位涡场之间的联系。结... 通过对 1 991 - 0 7- 0 5T0 8— 0 7- 0 6- T2 0江淮流域的一次气旋发生发展过程的分析 ,讨论了在气旋发展的不同阶段高低层位涡场分布及垂直结构的演变特征 ,并从气旋发展过程中的凝结潜热释放着手 ,研究了高低层位涡场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 ,潜热的释放将促使高层的高位涡向下传输 ,导致低层气旋加深发展。并进而讨论了江淮气旋发展的一种可能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位涡 凝结潜热 气旋 潜热 发展机制
下载PDF
卫星观测的OLR对夏季青藏高原月雨量及凝结潜热的估算 被引量:28
2
作者 徐国昌 李栋梁 蒋尚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256-264,共9页
本文用美国NOAA1974年6月—1984年5月(其中1978年3—12月缺测)2.5×2.5经纬度网格月平均OLR资料,以及同期青藏高原上83个站的月总降水量资料,分析发现在夏季(6—9月)两者在空间和年际变化上都有密切的负相关,而地面测站数量和高山... 本文用美国NOAA1974年6月—1984年5月(其中1978年3—12月缺测)2.5×2.5经纬度网格月平均OLR资料,以及同期青藏高原上83个站的月总降水量资料,分析发现在夏季(6—9月)两者在空间和年际变化上都有密切的负相关,而地面测站数量和高山积雪对上述相关系数的影响较小。分区求得的回归方程,可以较好地估算高原雨季的平均降水量及相应的总潜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量 凝结潜热 OLR 青藏高原
下载PDF
河南“21·7”特大暴雨过程中尺度低空急流和低涡的演变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14
3
作者 孔期 符娇兰 +2 位作者 谌芸 张芳 胡宁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512-1524,共13页
利用地面常规气象资料、区域气象站逐小时观测数据、ERA5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21年7月19—20日河南省特大暴雨过程中尺度低空急流以及中尺度低涡的发展演变特征及其形成机理。研究表明:此次特大暴雨天气过程发生在弱天气尺度系统强迫的... 利用地面常规气象资料、区域气象站逐小时观测数据、ERA5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21年7月19—20日河南省特大暴雨过程中尺度低空急流以及中尺度低涡的发展演变特征及其形成机理。研究表明:此次特大暴雨天气过程发生在弱天气尺度系统强迫的背景下,中尺度低空急流以及中尺度低涡是其直接影响系统。低空急流的建立和发展与降水的发生和增强同步,而中尺度低涡出现在低空急流建立后约10 h,随着低涡发展增强,低空急流强烈发展;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增强西伸与河套弱低压东移造成的地转风加大是低空急流形成的重要原因;偏北变压风的贡献主要是对风向的改变,使得低空急流以偏东急流为主;低空急流引起的对流层低层水平辐合及扭转是对流层中低层低涡发展的主要原因,对流层中层垂直上升运动造成的涡度垂直平流是对流层中层涡度增强的主要原因。降雨引起的对流层中层凝结潜热加热是低涡发展增强的又一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空急流 中尺度低涡 地转风 变压风 低层辐合 凝结潜热加热
下载PDF
南海夏季风建立的模式诊断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骆美霞 李崇银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4年第3期494-509,共16页
应用全球谱模式 (T42L9)对 1 986年和 1 987年个例进行了一系列有、无凝结潜热加热和地表感热以及地形作用的单因子敏感性数值预报试验 ,对预报模式输出的大气凝结潜热量和地面感热通量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诊断分析。个例敏感性试验结... 应用全球谱模式 (T42L9)对 1 986年和 1 987年个例进行了一系列有、无凝结潜热加热和地表感热以及地形作用的单因子敏感性数值预报试验 ,对预报模式输出的大气凝结潜热量和地面感热通量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诊断分析。个例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 ,大气凝结潜热对南海地区西南风的建立极为重要。诊断分析结果指出 ,在南海夏季风建立前 ,中南半岛地区是强大的凝结潜热加热区 ,远比印度半岛地区强。地形和中南半岛凝结潜热的共同作用可能是导致南海夏季风早于印度夏季风建立的重要原因。 1 987年 5月份在中南半岛地区的凝结潜热量比 1 986年明显偏低 ,直到 5月底 6月初才明显上升 ,这可能是该年南海夏季风建立晚的一个原因 ,中南半岛地区凝结潜热的变化可能是影响季风建立早晚的重要因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夏季风 地形作用 数值试验 凝结潜热
下载PDF
2008年7月黄淮暴雨过程中西南涡结构特征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王新敏 张霞 +2 位作者 孙景兰 吕林宜 徐文明 《暴雨灾害》 2015年第1期54-63,共10页
对西南涡暴雨的预报不仅取决于对西南涡移动路径的把握,也与西南涡的结构及其演变密切相关。利用NCEP/NCAR 1°×1°逐6 h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7月一次东移影响黄淮的西南涡的结构特征和暴雨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南涡的... 对西南涡暴雨的预报不仅取决于对西南涡移动路径的把握,也与西南涡的结构及其演变密切相关。利用NCEP/NCAR 1°×1°逐6 h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7月一次东移影响黄淮的西南涡的结构特征和暴雨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南涡的生成过程包含高原涡的耦合诱发,西南涡的生成、发展与干位涡向对流层低层扰动下传有关;中高纬冷空气与副热带高压边缘暖湿气流对峙加强了系统的斜压性,使西南涡中心向上伸展的位涡柱和正涡度柱具有向西倾斜的结构;成熟的西南涡具有中尺度非对称的显著斜压结构特征;对流层中层正涡度平流是西南涡发展和引导西南涡移动的重要因素;凝结释放大量潜热促使低层西南低涡发展,使降水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涡 动力结构 暴雨 位涡 凝结潜热
下载PDF
伴有相变的热传导焓式有限元法 被引量:4
6
作者 崔小朝 姚河省 刘亭 《太原重型机械学院学报》 1995年第2期169-173,共5页
本文应用热力学能量方程,推导出一种伴有相态变化的热传导焓式有限元求解公式。该方法的主要思路是在整个区域(包括液相、固相及两相界面)建立一个统一方程,用有限元法直接离散热焓场,利用数伍方法求出热焓分布,然后根据热烙与温... 本文应用热力学能量方程,推导出一种伴有相态变化的热传导焓式有限元求解公式。该方法的主要思路是在整个区域(包括液相、固相及两相界面)建立一个统一方程,用有限元法直接离散热焓场,利用数伍方法求出热焓分布,然后根据热烙与温度之间的关系确定温度场和两相界面。通过对铸件凝固过程分析证明了该方法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焓 相变 有限元 传热学
下载PDF
2018年5月江苏极端降水事件发生前副热带高压异常及原因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沈阳 孙燕 +2 位作者 吴海英 陈圣劼 韩桂荣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14-225,共12页
本文利用NCEP/NCAR提供的2.5°× 2.5°全球再分析数据,以2018年5月江苏两次极端降水事件发生前副高异常变化为研究对象,根据全型涡度方程定量计算了凝结潜热分布不均引起的涡源对副高迅速演变的诱发作用。研究发现,120... 本文利用NCEP/NCAR提供的2.5°× 2.5°全球再分析数据,以2018年5月江苏两次极端降水事件发生前副高异常变化为研究对象,根据全型涡度方程定量计算了凝结潜热分布不均引起的涡源对副高迅速演变的诱发作用。研究发现,120°E处500 hPa 5月第1候副高脊线多年平均位置位于16°N附近,而2018年同期120°E的脊线则位于19°N附近,呈明显偏北的状态。2018年5月第1候东亚500 hPa位势高度距平场表现出南高北低的形态,有利于我国华东地区成为暖湿空气和干冷空气的交汇区,构成了江苏5月两次极端降水过程的有利环流背景。与对流层中层环流异常对应的是,同期115°~125°E之间850 hPa上8 g·kg ^-1 等比湿线位于28°N附近,较多年气候态偏北15°,强降水区内同期850 hPa比湿较往年偏多2~4 g·kg ^-1 ,相应距平百分率可达50%~75%。且110°~120°E之间θ se 的340 K等值线5月第1候多年气候态位于13°N以南,但2018年同期却偏北至25°N附近,暖湿气团北进有利于强降水的发生。副高西伸北抬前,副高主体西侧和北侧均有凝结潜热加热区存在,说明潜热加热与副高演变关系密切。垂直剖面表明600 hPa为凝结潜热加热中心,向上加热率随高度减小,因此500 hPa处潜热加热率垂直梯度为负,使得500 hPa成为负涡源所在。因凝结潜热分布不均产生的负涡源,1~2 d便可形成与副高自身十分接近的负涡度值,足以诱发副高突变,该时间尺度与副高真实演变时间相符。负涡源中与凝结潜热垂直分布不均相关的部分起主要作用,而与凝结潜热水平分布不均相关的部分同时期产生的负涡度最多仅为前者的1/3左右,对副高突然西伸的作用较小。与凝结潜热相关的负涡源作为引发西太平洋副高异变的可能原因,其与副高的关系仍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型涡度方程 凝结潜热加热 副热带高压 极端降水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部夏季降水凝结潜热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曹毅 范广洲 +2 位作者 赖欣 华维 张永莉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2015年第6期593-599,共7页
为了解高原东部夏季降水凝结潜热的基本情况和变化特征,利用青藏高原东部93个站点1961~2013年逐月降水资料计算夏季降水凝结潜热,采用经验正交分解法、小波分析和M-K检验等进行分析研究。得到以下结论:青藏高原东部降水凝结潜热呈现由... 为了解高原东部夏季降水凝结潜热的基本情况和变化特征,利用青藏高原东部93个站点1961~2013年逐月降水资料计算夏季降水凝结潜热,采用经验正交分解法、小波分析和M-K检验等进行分析研究。得到以下结论:青藏高原东部降水凝结潜热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分布,存在2条东南-西北向的大值脊,其间的低值区基本与高原河谷位置重合。EOF分析得到最主要的模态为东北-西南反向型。区域平均的时间序列显示53年青藏高原东部平均夏季降水凝结潜热呈略微减少的趋势,但不同区域的变化趋势存在差异。高原东部平均降水潜热值在70年代初存在一次突变。降水凝结潜热气候倾向率分布表明潜热值原本就大的区域53年来值变得更大,高原河谷区则在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科学 气候变化 青藏高原 凝结潜热 降水潜热
下载PDF
南海夏季风爆发的数值预报试验 被引量:2
9
作者 骆美霞 杨辉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1年第1期43-52,共10页
分析了 1986年南海夏季风爆发的环流演变特征,由经向风速剖面图看出,南风首先在中南半岛迅速加强,然后向南海发展,南海夏季风爆发同孟加拉湾低压的发展密切相关。通过地形和非绝热单因子敏感性数值预报试验表明,地形作用和凝... 分析了 1986年南海夏季风爆发的环流演变特征,由经向风速剖面图看出,南风首先在中南半岛迅速加强,然后向南海发展,南海夏季风爆发同孟加拉湾低压的发展密切相关。通过地形和非绝热单因子敏感性数值预报试验表明,地形作用和凝结潜热等非绝热作用对南海夏季风的爆发都是很重要的,包含有这两种作用在内的控制试验成功地预报出了南海夏季风爆发的中期演变过程,单独的地形作用或非绝热作用都不能预报出南海夏季风的爆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夏季风 爆发 数值预报试验 地形作用 凝结潜热 大气环流
下载PDF
Estimation of precipitation condensation latent heat in rainy season over Qinghai-Tibet Plateau
10
作者 DongLiang Li Hui Wang Miao Liu 《Research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2009年第2期99-106,共8页
The basic data for this research comprise the 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OLR) data observed by the United States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NOAA) series satellites from June 1974 through Decembe... The basic data for this research comprise the 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OLR) data observed by the United States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NOAA) series satellites from June 1974 through December 2005 over the area of 75°-105°E and 25°-40°N(totaling 91 grid zones when the horizontal resolution is 2.5° longitude by 2.5° latitude) and the monthly rainfall data recorded,from 1961 through 2005,by 93 conventional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rainfall and OLR and climate regionalization,a mathematic model was established for each region and grid zone,which is applied to estimate the monthly rainfall and then to estimate the monthly latent heat resulting from the condensation of precipitation year by year from 1961 through 2005.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multi-year average precipitation is 401.5 mm and the condensation latent heat is 18.55×1020 J in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the increasing rate of condensation latent heat is 0.218×1020J/10a in the recent 45 years;that is to say,it will increase 1.2 percent in each decade.Furthermore,the total condensation latent heat and its variation rate i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are slightly larger than in the east to the platea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inghai-Tibet Plateau rainy season RAINFALL OLR condensation latent heat
下载PDF
春季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季节内振荡特征及其维持机制
11
作者 刘伯奇 段亚楠 +1 位作者 李健颖 毛江玉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419-1431,共13页
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在春季的形成,标志着高原对区域和全球天气气候热力强迫的开始。本文基于1981-2010年台站观测和JRA-55大气环流再分析资料,研究了春季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季节内尺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发现高原大气热源在春季存在显著的10~2... 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在春季的形成,标志着高原对区域和全球天气气候热力强迫的开始。本文基于1981-2010年台站观测和JRA-55大气环流再分析资料,研究了春季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季节内尺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发现高原大气热源在春季存在显著的10~20天准双周振荡,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纬向偶极子型与单极子型异常模态之间的交替出现。其中,偶极子模态表现为凝结潜热异常在高原西北部和东南部的反相变化,而单极子模态则表现为高原上空感热异常一致性变化。在单极子模态的位相下,高原感热异常势必诱发低层环流异常,改变了高原东、西部的水汽输送,从而引起局地降水和凝结潜热异常,产生偶极子型的大气热源分布;随后,这种偶极子型大气热源异常又导致近地面纬向风调整,令高原整体感热异常不断加强,造成水汽输送再次改变,凝结潜热加热随之逐渐减弱,由此高原大气热源恢复单极子模态。因此,春季高原上空感热、凝结潜热和局地环流的相互作用是维持高原大气热源准双周振荡的关键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大气热源 准双周振荡 感热 凝结潜热
下载PDF
重整C_9芳烃分馏塔冷凝潜热综合利用新工艺
12
作者 赵永祥 侯敏 杜颖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00-102,共3页
基于重整C9芳烃分离装置塔顶油气冷凝潜热的特点,分析对比现有换热工艺及几种新的节能新工艺,研究发现,利用二塔塔顶油气生产0.4 MPa饱和水蒸气,二塔塔釜分别设加热热源工艺和分馏塔热集成与塔顶油气生产0.4 MPa水蒸气联合运用工艺,二... 基于重整C9芳烃分离装置塔顶油气冷凝潜热的特点,分析对比现有换热工艺及几种新的节能新工艺,研究发现,利用二塔塔顶油气生产0.4 MPa饱和水蒸气,二塔塔釜分别设加热热源工艺和分馏塔热集成与塔顶油气生产0.4 MPa水蒸气联合运用工艺,二者节能效果相当,但是后者装置外提供的一次能量较前者小,因此分馏塔热集成与塔顶油气生产0.4 MPa水蒸气联合运用工艺更好。文中提出对于新建的重整C9芳烃分离装置可以采用分馏塔热集成与塔顶油气冷凝潜热生产水蒸气联合节能工艺,可以直接利用其分馏塔顶油气冷凝潜热生产水蒸气,以降低能耗,由重整C9芳烃塔顶油气潜热所生产的0.4 MPa水蒸气可以直接使用,也可以通过压缩机进行提温提压后,并入低压蒸汽管网;对于现有装置可以通过改造,直接利用分馏塔顶油气生产水蒸气,其节能效果也十分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9芳烃 冷凝潜热 综合利用
下载PDF
一次华南低空急流和暴雨过程的对比数值试验 被引量:19
13
作者 王春红 蒋全荣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318-325,共8页
在文献〔4〕成功地模拟华南前汛期一次低空急流和暴雨过程的基础上,分析讨论了4个对比数值试验。结果表明:凝结潜热加热和青藏高原大地形对暴雨的产生、华南低空急流的维持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 凝结潜热 边界层 数值试验 低空急流 暴雨
下载PDF
台风凤凰形成发展过程中对流凝结潜热和感热的作用 被引量:10
14
作者 刘裕禄 方祥生 +1 位作者 金飞胜 方素青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51-57,共7页
应用NCEP再分析资料,计算分析了台风凤凰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积云对流潜热加热和海面感热通量。表明:感热释放通过海气相关作用使海面风及对流层涡度增强,可能是台风初始低压的形成机制;积云对流潜热释放不但使台风中心增暖并使台风中间... 应用NCEP再分析资料,计算分析了台风凤凰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积云对流潜热加热和海面感热通量。表明:感热释放通过海气相关作用使海面风及对流层涡度增强,可能是台风初始低压的形成机制;积云对流潜热释放不但使台风中心增暖并使台风中间层上升运动增强,从而促使台风加强和发展,因此,对流凝结潜热是台风凤凰维持和发展的主要热力和动力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对流凝结潜热 感热通量 平均涡度
下载PDF
Desalination of Seawater by Liquid Columns and Decompression Boiling (Recovery of Condensation Latent Heat)
15
作者 Toshihiko Shakouchi 《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 and Protection》 2018年第8期809-816,共8页
In this study, the concept of a new seawater desalination method and equipment using liquid columns of seawater and desalinated fresh water, decompression boiling and evaporation, condensation, and recovery of condens... In this study, the concept of a new seawater desalination method and equipment using liquid columns of seawater and desalinated fresh water, decompression boiling and evaporation, condensation, and recovery of condensation latent heat are proposed. The equipment consists of seawater and freshwater columns approximately 10 m high with top spaces. The pressure of the top space, the evaporation and condensation area, of the seawater column, for example, is reduced approximately 30 mmHg (abs.) using the seawater column, after which it is heated from the general seawater temperature of 25°C to 30°C to boil and evaporate the seawater. The vapor is cooled by the seawater at approximately 25°C in a heat exchanger, and then, it is condensed and sent to the fresh water column. At this time, the condensation latent heat is recovered to preheat the newly flowing seawater. The evaporation or condensation rate, namely, the production rate of freshwater, by the new desalination equipment is also estimated by the results of the existing quadruplex effect vacuum evaporator used in the salt production industry. This new desalination method and its associated equipment also can be used to purify polluted water and waste wa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w DESALINATION Method of Seawater Liquid Column DECOMPRESSION BOILING Evaporation and condensation RECOVERY of condensation latent heat
下载PDF
Wave—CISK和低纬大气低频振荡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继勇 刘式适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584-592,共9页
本文运用一个包含Wave—CISK机制的斜压半地转模式来讨论低纬大气中的低频振荡。在我们以前研究工作的基础上,不仅考虑了CISK机制的作用,而且考虑了CISK机制垂直速度wB随纬度的变化。这样,建立的半地转模式和相应... 本文运用一个包含Wave—CISK机制的斜压半地转模式来讨论低纬大气中的低频振荡。在我们以前研究工作的基础上,不仅考虑了CISK机制的作用,而且考虑了CISK机制垂直速度wB随纬度的变化。这样,建立的半地转模式和相应的解析解更能反映CISK机制对低纬低频振荡的作用。在求解中,我们运用了本征函数Sm-3/2(Sonine多项式)展开的方法,结果不仅得到了模式中所含的CISK-Kelvin波和CISK-Rossby波波速与对流凝结潜热参数η的关系,而且显示了低纬高、低层大气间的相互耦合作用。在这样的低纬高、低层大气一定的对流凝结加热条件配合下,我们既获得了西传的CISK-Kelvin波和CISK-Rossby波,又获得了缓慢东传的CISK—Kelvin波和CISK-Rossby波,而且它们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出现不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ve-CISK机制 低频振荡 大气
下载PDF
热带对流热量与水汽收支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平凡 罗哲贤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351-1361,共11页
应用二维云分辨模式,数值研究了热带地区的对流活动,并诊断了热量和水汽的收支,发现在垂直温度平流和凝结潜热释放之间、垂直水汽平流和降水之间都维持着大体平衡,推断出质量加权平均温度及可降水分的局地变化分别由热量及水汽方程中的... 应用二维云分辨模式,数值研究了热带地区的对流活动,并诊断了热量和水汽的收支,发现在垂直温度平流和凝结潜热释放之间、垂直水汽平流和降水之间都维持着大体平衡,推断出质量加权平均温度及可降水分的局地变化分别由热量及水汽方程中的剩余项决定.机制研究表明,深对流与浅对流在热量及水汽循环中存在较大差异,深对流中水汽的凝结及潜热释放起着主导作用,而大尺度垂直平流的加湿和冷却在浅对流中发挥主导作用.最后讨论了对流触发后热量及水汽循环的调整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量与水汽收支 云分辨模式 热带对流活动 凝结潜热释放 温度与水汽平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