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赛珍珠《大地》中的土地观念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延缘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2期107-116,共10页
土地是农民生存的基础,是农民收入的来源和生活的保障,美国文学家赛珍珠创作的小说《大地》以土地和农民为研究对象,秉持“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的理念,深入刻画了中国农民对土地强烈的热爱及强烈的归属感。中国古代重农主... 土地是农民生存的基础,是农民收入的来源和生活的保障,美国文学家赛珍珠创作的小说《大地》以土地和农民为研究对象,秉持“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的理念,深入刻画了中国农民对土地强烈的热爱及强烈的归属感。中国古代重农主义思想经由欧洲大陆传播到美国,构成美国思想文化传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欧美的重农主义思想对美国作家的创作亦有一定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作家赛珍珠的土地观,也正因此,赛珍珠笔下的农民世界不仅具有民族性,也具有普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赛珍珠 《大地》 土地观念 重农主义
下载PDF
论关仁山的“平原小说”
2
作者 徐丁林 张殿雨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6期25-27,共3页
关仁山的“平原小说”深刻地揭示了农村许多重大问题,密切追逐农村改革变化的动态和走向,剖解农民心灵流变和命运起落的历程,深刻地表现了农民走向自我觉醒、自我选择的确立自主人格和独立意识的心路历程。
关键词 平原小说 土地观念 抗争精神 发展前景
下载PDF
游居之间:游牧民族传统土地利用方式及其生态维度解读
3
作者 崔思朋 王春馨 《保山学院学报》 2017年第3期50-57,共8页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相互选择、相互适应的结果,人的生存离不开其所依托的土地,无论是游牧文明或是农耕文明,都是人在其生存所依托的土地上创造的文化范式。游牧民族的土地利用主要体现在"游而牧之"的生...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相互选择、相互适应的结果,人的生存离不开其所依托的土地,无论是游牧文明或是农耕文明,都是人在其生存所依托的土地上创造的文化范式。游牧民族的土地利用主要体现在"游而牧之"的生产方式、"游而居之"的生活方式、"游而存之"的生存方式上,在与草原环境的矛盾运动过程中,游牧民族认识到了其与土地之间的相依存关系,在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基础上,实现了游牧民族与土地之间的和谐相处。建立在如此适合草原生态环境特征基础上的土地利用方式,也由此而构筑起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生存空间,这对于当下草原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及生态文明建设等具有重要的生态启示与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牧文明 农耕文明 土地观念 生态思想 生态价值 生态文明
下载PDF
从“祖业观”到“集体观”:宅基地制度改革与地权观念演变——基于江西余江的考察 被引量:19
4
作者 邱丽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67-178,共12页
论文通过余江宅基地制度改革的案例,呈现了农民“祖业”产权观念到“集体”产权观念的演变。“祖业观”下的宅基地产权具有象征性、继替性、家族福利性等特征,是嵌入乡土社会的宅基地产权实践规则;宅基地制度改革的政策要求是践行生产... 论文通过余江宅基地制度改革的案例,呈现了农民“祖业”产权观念到“集体”产权观念的演变。“祖业观”下的宅基地产权具有象征性、继替性、家族福利性等特征,是嵌入乡土社会的宅基地产权实践规则;宅基地制度改革的政策要求是践行生产资料公有制背景下的集体土地所有制,具有政治公平属性、国家控制性、社区公共性。“集体观”的现代化规则与“祖业观”的乡土社会规则之间存在张力。余江宅基地制度改革通过培训教育的国家塑造机制、精英引领的社会示范机制、精准宣传的家庭动员机制以及村规民约的规则约束机制,践行了宅基地集体产权属性,形塑了农民集体化的产权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宅基地制度改革 地权观念 祖业 集体资产
下载PDF
逃离农业:农民土地流转观念的形成机制 被引量:6
5
作者 孙明扬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7-98,M0006,共13页
土地流转现象正普遍发生于当前乡村社会。受劳动能力分化和务工市场发展的影响,青壮年农民率先脱离农业生产,农民家庭农业劳动力出现断层,高龄老人不得不依靠流转的方式完成"土地—养老资源"的转换。而具有农业生产优势的中... 土地流转现象正普遍发生于当前乡村社会。受劳动能力分化和务工市场发展的影响,青壮年农民率先脱离农业生产,农民家庭农业劳动力出现断层,高龄老人不得不依靠流转的方式完成"土地—养老资源"的转换。而具有农业生产优势的中老年农民则在农业资本化、涉农政策的负外部性、土地细碎化的多重影响下,被迫逃离收益日渐减少的生产环节。由此,农民开始重新调整生计模式、土地预期和不同类型土地的使用方式,并形成了对稳定地租的强烈依赖。普遍发生的土地流转虽然是农民主体的自发性选择,但却包含着现今农业生产条件下"小农被迫终结"的必然性。因而,需要重新审视现今小农生产的外部环境,并对农业生产领域的相关政策作出适当的修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土地 土地流转 资本下乡 农业生产 农民土地观
下载PDF
从精神文化考古的维度看中原观念的出现与形成 被引量:4
6
作者 何驽 《中原文化研究》 2015年第5期41-50,共10页
中原的概念取决于以政治地理五方为表象的天下观,而天下观取决于地中概念。通过对现有考古资料的分析,对比陶寺文化与王湾三期文化的地中理论概念标准与政治地理五方的观念,提出地中和天下观同时出现于陶寺文化,确立于王湾三期文化,普... 中原的概念取决于以政治地理五方为表象的天下观,而天下观取决于地中概念。通过对现有考古资料的分析,对比陶寺文化与王湾三期文化的地中理论概念标准与政治地理五方的观念,提出地中和天下观同时出现于陶寺文化,确立于王湾三期文化,普及于二里头文化。于是中原概念在陶寺文化开始出现,只是在邦国林立的当时,这一概念并不一定能得到周边文化和族群的承认。中原概念被王湾三期文化通过文化扩张和政治作为所推出,至少被江淮地区或海岱地区的文化和族群所接受,既可自称,也可他称。作为王湾三期文化直接后裔的二里头文化,则通过王朝的各种手段,普及中原概念。而黄河中游地区的地中的理论标准,是依据政治中心的夏至晷影通过政治话语霸权确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文化考古 地中 天下观 中原观念
下载PDF
地权冲突与秩序重建——清代“湖团”案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张福运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00-106,共7页
清咸丰同治年间苏北铜沛原居民与鲁西南移民之间的湖田权属之争,实质为排他性民间地权观念与国家产权法理的冲突。在无法回避此矛盾的背景下,被钦定调解此案的曾国藩决定重建权威秩序,做出按是否安分守法这种国家标准对土客重新排队划... 清咸丰同治年间苏北铜沛原居民与鲁西南移民之间的湖田权属之争,实质为排他性民间地权观念与国家产权法理的冲突。在无法回避此矛盾的背景下,被钦定调解此案的曾国藩决定重建权威秩序,做出按是否安分守法这种国家标准对土客重新排队划界的仲裁:"不分土民客民,但分孰良孰莠"。实践中,曾国藩以保障各方财产权和生存权为前提,既强化国家法理的至上地位,又尽可能顺应民间"私情"与尊重"共有的习惯",通过确认合法产权与重新分配权利,成功地化解了国家利益和民间利益之间的矛盾,实现了多方共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客冲突 地权观念 权威秩序 “湖团”案
下载PDF
土地流转概念板块农业上市企业效率研究——基于DEA-Tobit两阶段模型
8
作者 吴未双 刘文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5年第7期142-145,共4页
基于DEA-Tobit两阶段模型对10家土地流转概念板块农业上市企业2010~2013年的经营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企业总体平均综合效率值较高,但企业间效率存在差异;企业主营业务增长率和总资产周转率对企业的效率呈显著正向影响... 基于DEA-Tobit两阶段模型对10家土地流转概念板块农业上市企业2010~2013年的经营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企业总体平均综合效率值较高,但企业间效率存在差异;企业主营业务增长率和总资产周转率对企业的效率呈显著正向影响,多元化程度和人均成本对企业的效率呈显著负向影响,资产负债率对企业的经营效率影响不显著,最后,提出了相关建议,为参与土地流转的农业上市企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A-TOBIT模型 土地流转概念 经营效率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城市化进程中农地征收存在的问题与化解路径 被引量:7
9
作者 皮修平 周镕基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2-75,共4页
土地具有位置固定不变、不可替代性、稀缺性与经济供给弹性有限等特殊性,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通过征收把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的趋势不可阻挡。但由于农地的特殊性及其产权不清晰与信息不对称,导致农地征收出现了征地补偿标... 土地具有位置固定不变、不可替代性、稀缺性与经济供给弹性有限等特殊性,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通过征收把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的趋势不可阻挡。但由于农地的特殊性及其产权不清晰与信息不对称,导致农地征收出现了征地补偿标准低、政府寻租行为与被征地农民生活缺乏保障等问题,经济利益的驱使、农地产权制度不清晰及政绩需要是其主要原因,为此,要从构建城乡和谐、完善农地征收制度与转变思想观念等措施加以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地征收 补偿标准 农地全面产权观 和谐农村
下载PDF
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视域下地理等级性考试评析及教学策略——以2023年天津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地理)试卷为例
10
作者 刘淑英 阴国俊 +3 位作者 吴刚 邓昊源 祁岩 何洁 《考试研究》 2024年第3期52-61,共10页
培养中学生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是新时代中学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通过梳理基于绿色低碳发展视角的试题在2023年天津市等级性考试地理试卷中的考查情况,选取典型试题及考生作答实例,对考生的典型表现及其所反映的教学实施问题进行评析,并... 培养中学生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是新时代中学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通过梳理基于绿色低碳发展视角的试题在2023年天津市等级性考试地理试卷中的考查情况,选取典型试题及考生作答实例,对考生的典型表现及其所反映的教学实施问题进行评析,并提出教学策略:精于整合,建立联系——抓住“核心价值金线”;精设提问,任务驱动——筑牢“能力素养银线”;精选案例,整体架构——强化“情境载体串联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低碳发展理念 可持续发展 人地协调观 教学策略
下载PDF
东阳南寺塔出土北宋经函中的彩绘乐舞及相关问题 被引量:2
11
作者 俞珊瑛 《东方博物》 2008年第4期18-28,5,共12页
1963年,在东阳南寺塔内发掘清理出一件北宋建隆二年(961)的贴金彩绘石雕经函。经函须弥座上所绘之10人乐舞图,与唐代以来佛教的净土思想有关。此类乐舞在北宋中原地区的佛寺中十分盛行,于11世纪中叶之前北传至辽地,并对11世纪末宋、辽... 1963年,在东阳南寺塔内发掘清理出一件北宋建隆二年(961)的贴金彩绘石雕经函。经函须弥座上所绘之10人乐舞图,与唐代以来佛教的净土思想有关。此类乐舞在北宋中原地区的佛寺中十分盛行,于11世纪中叶之前北传至辽地,并对11世纪末宋、辽墓葬中"散乐"图的大量出现产生重要之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寺塔 经函 乐舞 净土 散乐
原文传递
佛教净土观念与中国古代作家的人文生态观 被引量:1
12
作者 马现诚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41-147,共7页
大乘佛教净土思想观念中所蕴涵的“道”“器”合一的相辅相济关系,一方面强调通过在“境净”中实现主体的外在超越,而另一方面主张主体以“心净”求得自我内在精神的超越。佛家这些义理和认知思维,蕴涵丰富的人文生态思想,为中国古代文... 大乘佛教净土思想观念中所蕴涵的“道”“器”合一的相辅相济关系,一方面强调通过在“境净”中实现主体的外在超越,而另一方面主张主体以“心净”求得自我内在精神的超越。佛家这些义理和认知思维,蕴涵丰富的人文生态思想,为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所崇奉。同时,他们在创作和践行中所显现的人文生态观念,也契合了现代深层生态学的学理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净土观 境净 心净 古代崇佛作家 人文生态观
下载PDF
乡土观念转变对于乡村振兴的积极作用
13
作者 孙嘉璐 《智慧农业导刊》 2023年第22期154-157,共4页
乡土观念是人们内心深处对于家乡故土的一种强烈的怀念、依恋意识,主要来源于农耕文明和宗族观念。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工业化的发展及中国式现代化的进一步推进,乡土观念的具体内涵也随之发生改变,其文化外延也被逐步拓展。... 乡土观念是人们内心深处对于家乡故土的一种强烈的怀念、依恋意识,主要来源于农耕文明和宗族观念。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工业化的发展及中国式现代化的进一步推进,乡土观念的具体内涵也随之发生改变,其文化外延也被逐步拓展。乡土观念随着人地关系所经历的人地依附期、脱离期及再次结合期的发展逻辑而不断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对于新时代乡村振兴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追本溯源探求乡土观念的内涵及其形成转变机制对于在新时代背景下探求发展路径,助力推进乡村振兴有着重要的启发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观念 人地关系 乡村振兴 农村 农民
下载PDF
基于人地协调观素养的考生表现水平评价及其对地理教学的指导 被引量:1
14
作者 祁岩 何洁 +2 位作者 阴国俊 吴刚 邓昊源 《考试研究》 2020年第1期16-28,共13页
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科育人价值最为显著的体现,在地理素养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在考生水平表现标准评价及教学质量分析中参照人地协调观的内涵,选取典型试题,评价考生在2019年普通高考(天津卷)文科综合地理部分的作答表现。结合考生典... 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科育人价值最为显著的体现,在地理素养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在考生水平表现标准评价及教学质量分析中参照人地协调观的内涵,选取典型试题,评价考生在2019年普通高考(天津卷)文科综合地理部分的作答表现。结合考生典型作答,分析考生在知识范畴和能力属别方面存在的不足,以及在人地协调观素养方面表现出的问题,分析其产生原因,并提出:将原理规律与典型案例相结合,理解人地协调观;将区域认知与综合思维相结合,内化人地协调观;将信息技术与地理实践相结合,践行人地协调观等教学建议,为高中地理教师提供教学指导,以期提高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核心素养 人地协调观 考生水平表现标准 临界分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