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养殖水体中微生物全程自养脱氮初步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王华 王京伟 杜刚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95-298,共4页
利用3种微生物对养殖水体的不同脱氮特性,研究了微生物对养殖水体的全自养脱氮。结果表明,水温25~30℃、pH 7.0~7.3及最大DO 3.5 mg/L时,光合细菌、枯草芽孢杆菌以1∶1的接种水平,养殖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氮的去除率分别为85.4%、89.... 利用3种微生物对养殖水体的不同脱氮特性,研究了微生物对养殖水体的全自养脱氮。结果表明,水温25~30℃、pH 7.0~7.3及最大DO 3.5 mg/L时,光合细菌、枯草芽孢杆菌以1∶1的接种水平,养殖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氮的去除率分别为85.4%、89.5%,可以很好地实现对养殖水体的全自养脱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自养 氨氮 亚硝酸盐氮 脱氮
下载PDF
碳氮比对生物反硝化中N_2O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7
2
作者 王淑莹 王赛 巩有奎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98-903,共6页
利用间歇式反应器(sequencing batch reactor,SBR),以乙醇作为外加碳源,考察不同化学需氧量(chemicaloxygen demand,COD)与氮的质量浓度的比值对全程和短程反硝化脱氮过程中N2O产量的影响.全程反硝化过程中,调节ρ(COD)/ρ(N)为1.56、2... 利用间歇式反应器(sequencing batch reactor,SBR),以乙醇作为外加碳源,考察不同化学需氧量(chemicaloxygen demand,COD)与氮的质量浓度的比值对全程和短程反硝化脱氮过程中N2O产量的影响.全程反硝化过程中,调节ρ(COD)/ρ(N)为1.56、2.83、4.56、6.01和10.0,短程反硝化中调节ρ(COD)/ρ(N)为1.51、2.45、3.33、4.13和9.7.结果表明,全程和短程反硝化的最佳ρ(COD)/ρ(N)分别为6.01和4.13,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完全被还原,反硝化过程中几乎没有N2O产生,1 g混合液悬浮固体(mixed liquor suspended solids,MLSS)每天还原的硝态氮和亚硝态氮分别可达0.077和0.089 g.在碳源充足的条件下,反硝化速率不再随着有机物的增加而增加.在低ρ(COD)/ρ(N)时,短程反硝化过程中N2O产量远大于全程反硝化过程,最高可达0.607 mg/L.在碳源不足时,亚硝酸盐对氧化亚氮还原酶(N2O reductase,N2OR)的抑制作用和ρ(COD)/ρ(N)不足是影响系统N2O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2O 碳氮比 全程反硝化 短程反硝化
下载PDF
全程与短程缺氧反硝化降解苯酚的动力学及菌群结构对比 被引量:3
3
作者 张小妹 岳秀萍 +2 位作者 王国英 米静 薄泓淼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68-774,共7页
在同一实验平台上建立起两个平行的全程与短程反硝化实验装置,均以苯酚为单一碳源进行缺氧反硝化降解。结果显示,两个反硝化体系的苯酚和硝态氮(亚硝态氮)去除率均在83%,99%左右,全程和短程反硝化体系的比反硝化速率(以N元素计)分别为4.... 在同一实验平台上建立起两个平行的全程与短程反硝化实验装置,均以苯酚为单一碳源进行缺氧反硝化降解。结果显示,两个反硝化体系的苯酚和硝态氮(亚硝态氮)去除率均在83%,99%左右,全程和短程反硝化体系的比反硝化速率(以N元素计)分别为4.98,6.45mg/(g·h).通过PCR-DGGE及切胶测序对两个反硝化体系的菌群结构进行了分析,发现全程反硝化菌群的丰富度值和多样性指数要高于短程;全程与短程反硝化降解苯酚的细菌菌纲均以几类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Betaproteobacteria,Gamma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纲(Bacteroidetes)为主。DGGE图谱主成分分析表明,全程与短程反硝化菌群之间具有一定联系性,菌群培养具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短程反硝化体系的隶属于Simplicispirasp.的特有菌种与全程反硝化体系的隶属于Thermomonas sp.的特有菌种在系统发育上存在较亲近的遗传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酚降解 全程反硝化 短程反硝化 比反硝化速率 菌群结构
下载PDF
Evaluation of the stability of shortcut nitrification-denitrification process based on online specific oxygen uptake rate monitoring
4
作者 Zhouliang Tan Yue Guan +5 位作者 Yajun Luo Lin Wang Houzhen Zhou Chong Yang Dan Meng Yangwu Chen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8期265-269,共5页
Shortcut nitrification-denitrification(SCND)is widely concerned because of its low energy consumption and high nitrogen removal efficiency.However,the current difficulty lies in the stable maintenance of SCND performa... Shortcut nitrification-denitrification(SCND)is widely concerned because of its low energy consumption and high nitrogen removal efficiency.However,the current difficulty lies in the stable maintenance of SCND performance,which leads to the challenge of large-scale application of this new denitrification technology.In this study,the nitrogen removal pathway from complete nitrification-denitrification(CND)to SCND was rapidly realized under high free ammonia(FA),high pH and low dissolved oxygen(DO)conditions.The variations of specific oxygen uptake rate(SOUR)of activated sludge in both processes were investigated by an online SOUR monitoring device.Different curves of SOUR from CND to SCND process were observed,and the ammonia peak obtained based on SOUR monitoring could be used to control aeration time accurately in SCND process.Accordingly,the SOUR ratio of ammonia oxidizing bacteria(AOB)to nitrite oxidizing bacteria(NOB)(SOURAOB/SOURNOB)was increased from 1.40 to 2.93.16S rRNA Miseq high throughput sequencing revealed the dynamics of AOB and NOB,and the ratio of relative abundance(AOB/NOB)was increased from 1.03 to 3.12.Besides,SOURAOB/SOURNOB displayed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to ammonia removal rate(P<0.05),ammonia oxidation rate/nitrite oxidation rate(P<0.05),nitrite accumulation rate(P<0.05)and the relative abundance of AOB/NOB(P<0.05).Thus,a strategy for evaluation the SCND process stability based on online SOUR monitoring is proposed,which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optimizing the SCND perform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ortcut nitrification-denitrification complete nitrification-denitrification Microbial activity SOUR Process stability
原文传递
实际生活污水短程/全程硝化反硝化处理中试研究 被引量:29
5
作者 马勇 陈伦强 +1 位作者 彭永臻 吴学蕾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2477-2482,共6页
常温条件下,用A/O生物脱氮工艺中试试验装置处理实际生活污水,控制好氧区低DO浓度(0.5 mg/L),实现了短程硝化反硝化反应,亚硝酸氮平均积累率可达85%或更高.研究了低DO短程硝化反硝化、低DO全程硝化反硝化和高DO全程硝化反硝化3种运行方... 常温条件下,用A/O生物脱氮工艺中试试验装置处理实际生活污水,控制好氧区低DO浓度(0.5 mg/L),实现了短程硝化反硝化反应,亚硝酸氮平均积累率可达85%或更高.研究了低DO短程硝化反硝化、低DO全程硝化反硝化和高DO全程硝化反硝化3种运行方式或状态在总氮去除率、耗氧量、污泥性能和反应机理上的差别.结果表明,短程硝化反硝化是生物脱氮的最优运行方式,它可有效提高系统脱氮率、降低运行费用.短程硝化反硝化过程中缺氧区和好氧区的pH值变化幅度较大;而全程硝化反硝化过程中,缺氧区pH值变化很小或基本不变化,好氧区pH值变化幅度较大.全程硝化和短程硝化的硝化速率相差不大,但短程反硝化速率和全程反硝化速率相比增加了15%.可以应用DO和pH在线控制A/O工艺硝化反应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程硝化反硝化 短程硝化反硝化 A/O中试 实际生活污水
下载PDF
生活污水不同生物脱氮过程中N_2O产量及控制 被引量:26
6
作者 巩有奎 王赛 +1 位作者 彭永臻 王淑莹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286-1292,共7页
利用好氧-缺氧SBR反应器和全程曝气SBBR反应器处理生活污水,分别实现了全程、短程和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过程,研究了不同脱氮过程中N2O的产生及释放情况,同时考察了不同DO条件下同步脱氮效率及N2O产生量。结果表明,全程、短程生物脱氮过... 利用好氧-缺氧SBR反应器和全程曝气SBBR反应器处理生活污水,分别实现了全程、短程和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过程,研究了不同脱氮过程中N2O的产生及释放情况,同时考察了不同DO条件下同步脱氮效率及N2O产生量。结果表明,全程、短程生物脱氮过程中N2O主要产生于硝化过程,反硝化过程有利于降低系统N2O产量。全程、短程、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过程中N2O产量分别为4.67、6.48和0.35mg.L-1。硝化过程中NO2-N的积累是导致系统N2O产生的主要原因。部分AOB在限氧条件下以NH4+-N作为电子供体,NO2-N作为电子受体进行反硝化,最终产物是N2O。不同DO条件下同步硝化反硝化过程中N2O的产生表明:控制SBBR系统中DO浓度达到稳定的同步脱氮效率可使系统N2O产量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2O产量 生活污水 全程硝化反硝化 短程硝化反硝化 同步硝化反硝化
下载PDF
短程与全程硝化反硝化过程中N_2O产量比较 被引量:8
7
作者 于德爽 李津 陆婕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66-69,共4页
采用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SBR)对生活污水短程及全程硝化反硝化过程中N2O的产生量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在进水氨氮浓度相同且不限制DO的条件下,全程硝化反硝化过程中N2O的总产生量为短程硝化反硝化的2倍左右;硝化类型不会影响反硝化... 采用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SBR)对生活污水短程及全程硝化反硝化过程中N2O的产生量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在进水氨氮浓度相同且不限制DO的条件下,全程硝化反硝化过程中N2O的总产生量为短程硝化反硝化的2倍左右;硝化类型不会影响反硝化过程对溶解性N2O的还原,无论以NO2--N还是以NO3--N为电子受体,反硝化过程均有利于降低N2O的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程硝化反硝化 全程硝化反硝化 N2O产量
下载PDF
电流强度对高盐废水混合生物阴极MFC脱氮及产电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张玉浩 陈彦洁 付国楷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2436-2449,共14页
构建了双室混合生物阴极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MFC)处理高盐榨菜废水,探讨了不同电流强度对混合膜MFC脱氮的影响,并分析了产电特性及微生物群落特征。结果表明,高电流通量可缩短双室混合膜MFC的完全脱氮周期,且主要缩短... 构建了双室混合生物阴极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MFC)处理高盐榨菜废水,探讨了不同电流强度对混合膜MFC脱氮的影响,并分析了产电特性及微生物群落特征。结果表明,高电流通量可缩短双室混合膜MFC的完全脱氮周期,且主要缩短的是稳定期周期。相对于其他3个实验组,电流强度最大的S3实验组硝酸盐平均去除速率((5.72±0.10)mg·(L·d)^(−1))与硝酸盐最高去除速率((8.45±0.15)mg·(L·d)^(−1))均最大,且实现总氮100%去除的时间最短(19 d),稳定期硝酸盐去除速率k(6.1225 mg·(L·d)^(−1))最大,这说明增大电流强度可促进混合膜MFC电营养反硝化。电营养反硝化菌可直接利用电子进行反硝化反应,而较大的电子通量给阴极电活性自养脱氮微生物提供了丰富的生命燃料。在产电方面,曝气阶段开路电压(S1、S2、S3、S4分别为750、729、721、699 mV)随外加电阻的增大而增大,最大功率密度相差却并不显著(1.09、0.94、1.04、1.02 W·m^(−3));停止曝气阶段,阴极室电子受体的减少,导致MFC产电性能普遍下降,外电阻最大的S1实验组开路电压(746 mV)与最大功率密度(0.77 W·m^(−3))为最高。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承担电营养反硝化功能的菌群可能为norank_f_Hydrogenophaga,Azoarcus。以上研究结果可为后续双室混合膜MFC处理高盐废水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全脱氮 电营养反硝化 混合膜MFC 高盐废水
原文传递
城市污水再生中的厌氧氨氧化生物脱氮新思路 被引量:4
9
作者 田智勇 李冬 +1 位作者 宋永会 张杰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11年第4期311-316,共6页
在城市污水再生全流程理念指导下,分析了目前较为实用的几种污水再生工艺,阐述了硝化-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两种生物脱氮途径的机理,并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了以厌氧氨氧化为主体生物脱氮单元的城市污水的再生全流程新思路。城市污水再生... 在城市污水再生全流程理念指导下,分析了目前较为实用的几种污水再生工艺,阐述了硝化-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两种生物脱氮途径的机理,并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了以厌氧氨氧化为主体生物脱氮单元的城市污水的再生全流程新思路。城市污水再生全流程不但在各自的单元中实现了TOC,TN和TP去除的优化,而且在生物脱氮单元中,根据含氮废水的水质和物理特性实现了污泥消化液脱氮和主体二级处理水脱氮的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流程 硝化-反硝化 厌氧氨氧化 生物脱氮
下载PDF
包埋活性污泥和反硝化污泥全程硝化反硝化脱氮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娟 王应军 +1 位作者 金航标 曾韵敏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96-200,共5页
将活性污泥和驯化所得的反硝化污泥菌泥按适当比例混合后,用聚乙烯醇(PVA)将其包埋,制成直径为3~4mm的颗粒小球。以模拟废水为处理对象,在流化床反应器内进行实验。结果表明,包埋颗粒小球对氮素和COD的去除效果良好,当包埋颗粒填充率... 将活性污泥和驯化所得的反硝化污泥菌泥按适当比例混合后,用聚乙烯醇(PVA)将其包埋,制成直径为3~4mm的颗粒小球。以模拟废水为处理对象,在流化床反应器内进行实验。结果表明,包埋颗粒小球对氮素和COD的去除效果良好,当包埋颗粒填充率为7%~8%(体积比),控制其他条件,12 h的NH4+-N和TN去除率均在95%以上,对COD的去除率大于95%。整个过程中NO2--N未见明显积累,因此为全程硝化反硝化脱氮。最后,通过单因素实验得出的最佳温度、pH值和溶解氧浓度分别为30℃、7.5和4 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污泥 反硝化污泥 包埋 全程硝化反硝化
原文传递
MUCT工艺处理生活污水短程脱氮的实现及硝化菌群动态变化 被引量:1
11
作者 曾薇 张洁 +2 位作者 纪兆华 王安其 彭永臻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533-2541,共9页
采用连续流MUCT工艺处理实际生活污水,研究短程生物脱氮的实现,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quantitative real time PCR,QPCR)分析全程脱氮向短程脱氮转变过程中氨氧化细菌(ammonia-oxidizing bacteria,AOB)和亚硝酸盐氧化菌(nitrite-ox... 采用连续流MUCT工艺处理实际生活污水,研究短程生物脱氮的实现,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quantitative real time PCR,QPCR)分析全程脱氮向短程脱氮转变过程中氨氧化细菌(ammonia-oxidizing bacteria,AOB)和亚硝酸盐氧化菌(nitrite-oxidizing bacteria,NOB)的动态变化。通过降低溶解氧浓度为0.5 mg·L^(-1)和缩短水力停留时间为6 h,实现短程硝化,亚硝酸盐积累率达到90%。在短程硝化稳定运行阶段总氮去除率高达90%以上,远远大于全程阶段的74%。QPCR结果表明全程脱氮阶段水力停留时间的缩短使AOB细胞数呈现下降的趋势,NOB细胞总数稳定维持在108 cells·(g dried sludge)^(-1)。短程脱氮阶段,AOB细胞数小幅度上升,由3.17×106 cells·(g dried sludge)^(-1)增长到1.32×107 cells·(g dried sludge)^(-1),同时AOB占全菌的比例也小幅度增长。NOB的细胞数在5.9×107~1.78×108 cells·(g dried sludge)^(-1)之间波动。NOB占全菌的比例由1.44%下降到0.47%。因此,MUCT工艺处理实际生活污水的系统中NOB丰度降低及活性抑制是实现并维持短程生物脱氮的重要原因。短程脱氮运行期间由于控制低溶解氧浓度和短的水力停留时间,AOB丰度及相对含量没有显著增加,甚至下降,但不会影响氨氮和总氮的去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污水 氨氧化细菌 亚硝酸盐氧化菌 短程脱氮 全程脱氮 实时荧光定量PCR
下载PDF
城市污水高效处理工艺的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乔韵青 《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 2022年第4期78-79,82,共3页
为了解决城市污水处理中采用全程硝化反硝化工艺所存在的碳源消耗量大、污水中总氨去除率低的不足,提出了一种新的短程硝化反硝化污水处理工艺,对该工艺流程的应用要点和工艺路线进行了分析。实际应用表明,新的污水处理工艺能够将总氨... 为了解决城市污水处理中采用全程硝化反硝化工艺所存在的碳源消耗量大、污水中总氨去除率低的不足,提出了一种新的短程硝化反硝化污水处理工艺,对该工艺流程的应用要点和工艺路线进行了分析。实际应用表明,新的污水处理工艺能够将总氨去除率提高14.5%,净化时无碳源需求,极大地提升了城市污水处理效率和经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程硝化反硝化 短程硝化反硝化 碳源 总氨去除率
下载PDF
工业综合废水深度处理全流程中试试验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林齐 李冬 +3 位作者 姜丕森 石延婷 张东宇 张杰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27-31,共5页
针对某工业综合废水污染物浓度高、水质波动大、难降解、不易生化处理的特点,提出了化学除磷+气浮除油+水解酸化+前置反硝化曝气生物滤池处理工艺流程,并通过中试研究对处理流程以及各个处理单元的运行参数进行了优化,使其出水达到国家... 针对某工业综合废水污染物浓度高、水质波动大、难降解、不易生化处理的特点,提出了化学除磷+气浮除油+水解酸化+前置反硝化曝气生物滤池处理工艺流程,并通过中试研究对处理流程以及各个处理单元的运行参数进行了优化,使其出水达到国家一级A排放标准的要求。该研究为以该类工业综合废水为主体的污水处理提供了可行的工艺技术,并为同类污水处理厂的升级改造工程提供了理论参考和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综合废水 全流程处理工艺 水解酸化 前置反硝化 曝气生物滤池
下载PDF
厌氧氨氧化细菌在生物膜系统中起主要脱氮作用的模拟预测 被引量:12
14
作者 郝晓地 曹秀芹 +1 位作者 曹亚莉 Mark van Loosdrecht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007-1013,共7页
废水有机物对亚硝化 厌氧氨氧化(ANAMMOX)生物膜系统的影响借助已建立的自养生物膜模型(CANON)与活性污泥3号模型结合进行了理论模拟.被结合的数学模型可以模拟生物膜中自养菌与异养菌活性以及所涉及的全部内在反应(碳氧化、硝化、反硝... 废水有机物对亚硝化 厌氧氨氧化(ANAMMOX)生物膜系统的影响借助已建立的自养生物膜模型(CANON)与活性污泥3号模型结合进行了理论模拟.被结合的数学模型可以模拟生物膜中自养菌与异养菌活性以及所涉及的全部内在反应(碳氧化、硝化、反硝化、厌氧氨氧化).模拟显示,废水有机物对亚硝化 厌氧氨氧化生物膜系统影响不大;生长稳定的生物膜系统中异养菌反硝化不是脱氮的主反应(最大脱氮作用20%);厌氧氨氧化左右着脱氮功能.除废水中有机物可被全部去除外,当溶解氧最佳时,系统总氮去除率亦可高达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氨氧化 废水 反硝化 有机物 活性污泥 去除率 脱氮作用 生物膜系统 ANAMMOX 自养
下载PDF
完全混合式曝气系统运行特性及微生物群落结构解析 被引量:14
15
作者 王硕 徐巧 +1 位作者 张光生 李激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665-671,共7页
利用某污水处理厂完全混合式曝气系统处理生活污水,探讨了系统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过程,解析了系统中污泥微生物群落结构.中试试验结果表明,系统运行稳定,且在无外加碳源的条件下,COD、氨氮和总氮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3.2%、96.9%和75.2%,出... 利用某污水处理厂完全混合式曝气系统处理生活污水,探讨了系统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过程,解析了系统中污泥微生物群落结构.中试试验结果表明,系统运行稳定,且在无外加碳源的条件下,COD、氨氮和总氮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3.2%、96.9%和75.2%,出水COD、氨氮和总氮均优于一级A排放标准.系统污泥具有较强的反硝化能力,其脱氮速率是污水处理厂污泥的2.86倍以上.通过对系统污泥周质硝酸盐还原酶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和高通量测序结果,发现系统中存在好氧反硝化菌,污泥中优势菌为动胶菌属(Zoogloea)、陶厄氏菌属(Thauera)和Dechloromonas菌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全混合式曝气 周质硝酸盐还原酶 好氧反硝化 高通量测序
原文传递
单级自养脱氮工艺氨氮去除途径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杨国红 方芳 +2 位作者 郭劲松 秦宇 魏英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2-107,共6页
以SBBR单级自养脱氮系统的污泥为对象,采用不同的人工模拟废水为反应器进水,通过批式试验的方式研究了单级自养脱氮系统内的中间产物及氮素平衡情况,并探讨了氨氮的去除途径.结果表明,以仅含氨氮的人工模拟废水为进水,在未投加有机碳源... 以SBBR单级自养脱氮系统的污泥为对象,采用不同的人工模拟废水为反应器进水,通过批式试验的方式研究了单级自养脱氮系统内的中间产物及氮素平衡情况,并探讨了氨氮的去除途径.结果表明,以仅含氨氮的人工模拟废水为进水,在未投加有机碳源的条件下,系统内62%的氨氮被转化为NO2-、NO3-、NH2OH、N2H4、NO、NO2、N2O和N2等一系列氮化合物,其中N2占90.07%.单级自养脱氮系统内的氨氮是由多种途径去除的.4.5%的氨氮是在吹脱等物化作用下去除的,不超过3.73%的氨氮是通过传统的硝化反硝化途径去除的,53.77%的氨氮是由自养脱氮途径去除的,自养脱氮反应起主要的脱氮作用,且自养脱氮反应可以通过2条代谢途径来实现.但在足够NO2存在并且缺氧的条件下,单级自养脱氮系统内的出水氨氮浓度与空白反应器相当,NH4+并没有被亚硝化单胞菌以NO2为电子受体氧化为NO2-和N2等化合物而得以去除,可能是因为系统内不存在该类型的亚硝化功能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级自养脱氮 氨氮 途径 厌氧氨氧化 硝化反硝化
原文传递
全程自养生物脱氮工艺机理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凯 李雪莹 +3 位作者 韩松 任治军 焉芷尧 刘宇航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252-2259,共8页
全程自养生物脱氮工艺(completely autotrophic nitrogen removal over nitrite,CANON)具备有机碳源投加少、能耗低、占地面积小、操作简单等优点,成为污水处理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因此综述了全程自养生物脱氮工艺的机理、影响因素,分... 全程自养生物脱氮工艺(completely autotrophic nitrogen removal over nitrite,CANON)具备有机碳源投加少、能耗低、占地面积小、操作简单等优点,成为污水处理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因此综述了全程自养生物脱氮工艺的机理、影响因素,分析了温度、pH、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DO)、基质浓度等因素对脱氮效果的影响,为全程自养生物脱氮工艺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程自养生物脱氮工艺(completely autotrophic nitrogen removal over nitrite CANON) 污水处理 影响因素 生物脱氮
下载PDF
一体化间歇曝气完全混合活性污泥法 被引量:4
18
作者 曹敬华 李萍 +3 位作者 迟承刚 郑西来 侯建华 宋晓倩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13-116,共4页
一体化间歇曝气完全混合活性污泥法处理装置采取特殊的沉淀区构造,改变了活性污泥的循环流动方式,通过间歇曝气,反应区交替处于好氧/缺氧状态,达到了有机物高效去除、高效硝化反硝化及控制污泥膨胀的效果。该方法具有出水水质好、运行... 一体化间歇曝气完全混合活性污泥法处理装置采取特殊的沉淀区构造,改变了活性污泥的循环流动方式,通过间歇曝气,反应区交替处于好氧/缺氧状态,达到了有机物高效去除、高效硝化反硝化及控制污泥膨胀的效果。该方法具有出水水质好、运行稳定、能耗低、流程简洁和操作管理方便的特点,是一种很有发展潜力的一体化中小型生活污水、城市污水处理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体化污水处理 间歇曝气 完全混合活性污泥法 硝化 反硝化 脱氮
下载PDF
联氨对HABR全程自养脱氮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鲍林林 李晓珍 +2 位作者 李孙林 蔡俊年 金彩霞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6-32,共7页
为考察联氨作为自养脱氮系统菌群调节剂的可行性,以实验室内运行的HABRCANON反应器为试验装置,研究不同浓度联氨对自养脱氮系统脱氮效能和功能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1~4 mg/L)联氨可以抑制亚硝酸盐氧化菌(NOB)的活性,促进厌氧... 为考察联氨作为自养脱氮系统菌群调节剂的可行性,以实验室内运行的HABRCANON反应器为试验装置,研究不同浓度联氨对自养脱氮系统脱氮效能和功能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1~4 mg/L)联氨可以抑制亚硝酸盐氧化菌(NOB)的活性,促进厌氧氨氧化菌(AnAOB)的活性,从而提高脱氮效能;高浓度(10 mg/L)联氨对好氧氨氧化菌(AOB)和NOB的抑制作用明显;停止投加联氨后,CANON系统的脱氮效能可迅速恢复;高浓度(10 mg/L)联氨对HABR全程自养脱氮工艺的影响是可逆的,但对NOB的抑制不可逆。对生物膜样品中的优势菌种进行分析发现,AOB和AnAOB为主要的功能微生物。采用低-高-低的联氨投加方式,可以有效抑制自养脱氮反应器内NOB的生长,保证自养脱氮系统的稳定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程自养脱氮 联氨 亚硝酸盐氧化菌 厌氧氨氧化菌 好氧氨氧化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