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校企联合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 被引量:30
1
作者 徐淑华 马艳 刘华波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2008年第12期10-12,44,共4页
青岛大学与西门子公司在共建先进自动化技术实验室的基础上,又共同建设了小型自动化培训中心,企业将先进产品和先进技术注入高校,为在校学生的知识结构优化,创新意识的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工程素质的提高提供了现代化的实验训练平台。... 青岛大学与西门子公司在共建先进自动化技术实验室的基础上,又共同建设了小型自动化培训中心,企业将先进产品和先进技术注入高校,为在校学生的知识结构优化,创新意识的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工程素质的提高提供了现代化的实验训练平台。学校具有良好的实验教学基础条件和高水平教师,实验室开放运行,资源共享,同时利用这个平台为企业推广新技术,培训工程技术人员,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探索出一个校企联合,优势互补,培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各类优秀人才的崭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企联合 互补 实验室开放 资源共享 人才培养
下载PDF
论相辅相成与相反相成的方剂配伍思维 被引量:15
2
作者 金光亮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91-94,共4页
相辅相成和相反相成是方剂配伍的两种基本思维。相辅相成是将具有相同或相近性质、作用的药物进行组合的配伍方法,其意义一是加强方剂的某种性质或治疗作用,二是补充方剂的某一特定功效的不足,三是减少某些峻猛药物的用量,以避免由于大... 相辅相成和相反相成是方剂配伍的两种基本思维。相辅相成是将具有相同或相近性质、作用的药物进行组合的配伍方法,其意义一是加强方剂的某种性质或治疗作用,二是补充方剂的某一特定功效的不足,三是减少某些峻猛药物的用量,以避免由于大量使用某一药物可能导致的不良反应。相反相成是选择性质和/或作用相反的药物进行配伍,通过相互制约而达到某种预期功效的配伍方法,其意义一是能够减轻药物的某些偏性甚至毒性作用,二是使方剂主要发挥某种特定的治疗作用,三是可获得单味药或相辅相成配伍所不具有的新功能。由于一味药物常有多种性质和功效,所以在临证配伍应用时,往往表现为在相反相成中存在着相辅相成的意义,或者在相辅相成中包含着相反相成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剂学 配伍思维 相辅相成 相反相成
原文传递
大力加强“中国文化引导”,深入促进宗教发展“中国化” 被引量:4
3
作者 李向平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4期28-31,共4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宗教工作不断取得新成就,经过多年不断的探索和总结,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关于宗教问题的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比较以往的宗教政策,本届宗教工作会议的主要精神应该集中在"一个引导""两个化"以及&...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宗教工作不断取得新成就,经过多年不断的探索和总结,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关于宗教问题的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比较以往的宗教政策,本届宗教工作会议的主要精神应该集中在"一个引导""两个化"以及"五大宗教关系"上,即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必须坚持宗教法治化的中国化、宗教工作的法治化与积极协调五大宗教关系。特别是在"积极引导"层面则集中体现为对中国宗教法治化方向的"中国文化引导"等新思想、新方针与新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引导论 中国化与法治化 相辅相成
下载PDF
国家法律和党内法规相辅相成的实践路径——基于二元执行主体有效联动的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魏艳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6-117,共12页
国家法律和党内法规的生命力都在于执行。实现国家法律和党内法规相辅相成的关键在于通过执行将静态的制度体系转化为动态的社会关系,在党规国法衔接基础上发挥两者相互联动、相互保障的功能,从而将国家法律和党内法规形成法治合力,共... 国家法律和党内法规的生命力都在于执行。实现国家法律和党内法规相辅相成的关键在于通过执行将静态的制度体系转化为动态的社会关系,在党规国法衔接基础上发挥两者相互联动、相互保障的功能,从而将国家法律和党内法规形成法治合力,共同推动法治国家建设和全面从严治党格局。从对国家法律与党内法规执行主体的调查与访谈来看,形成国家法律和党内法规相辅相成的格局,执规执法主体职能联动是其前提条件,应明确执规执法主体职能联动的方式、优化职能联动制度;执规执法主体程序联动是其重要环节,应弥合程序缝隙,构建双向介入机制;执规执法主体信息联动是其重要内容,应建立信息互认机制、搭建信息共享平台;执规执法主体责任联动是其重要保障,应建构执规执法主体责任均衡互动与损害救济赔偿互抵机制。通过这四个主要方面的有效联动,从而在实践上推动国家法律和党内法规相辅相成,进而推动全面从严治党走深走实,推动法治中国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法律 党内法规 相辅相成 执行主体 实践路径
下载PDF
人文精神与会通精神相得益彰——论张岂之先生的中华文化研究
5
作者 瞿林东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1-52,188,189,共14页
中华文化渊源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当代中国,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已成为中国人民的时代语言。张岂之先生的中华文化研究,在概括中华人文精神的主要方面及其本质特征,以及揭示会通精神特质与中华文化何以生生不息、浩浩... 中华文化渊源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当代中国,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已成为中国人民的时代语言。张岂之先生的中华文化研究,在概括中华人文精神的主要方面及其本质特征,以及揭示会通精神特质与中华文化何以生生不息、浩浩荡荡发展的强大生命力等方面,都有深刻的阐发和独到的见解,具有广泛的启示意义和参考价值。本文对此发表一点个人的感受和认识,以就教于学术界同仁和读者朋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化 张岂之 教育观念 人文精神 会通精神 相得益彰
原文传递
“濡大笔,著吟身”——李星沅《琼海浮槎图》题图诗卷交游探析
6
作者 刘利 《湖南省博物馆馆刊》 2020年第1期518-526,共9页
题图诗卷是传统文人画中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图卷创作者绘图征题,交游圈文人诗友以诗词相互赠答唱和,这种表现形式既丰富了作品的诗画韵味,使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添画之色彩,相得益彰,又呈现出当时文人士大夫间的雅集交游,为当时的文化... 题图诗卷是传统文人画中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图卷创作者绘图征题,交游圈文人诗友以诗词相互赠答唱和,这种表现形式既丰富了作品的诗画韵味,使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添画之色彩,相得益彰,又呈现出当时文人士大夫间的雅集交游,为当时的文化圈及文化现象提供重要史实考证。藏品李星沅题图诗卷中十六家的珍贵翰墨手迹得以传承,也为历史文献的汇编与整理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题图诗卷 《琼海浮槎图》 交游唱酬 诗画意境 相得益彰
原文传递
试论“两个先锋队”与“两个基础”
7
作者 顾晓静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4期5-8,共4页
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与自觉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本质上完全一致 ,密不可分。不断增强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与扩大党的群众基础高度统一 ,不可或缺。“两个先锋队”与“两个基础”互为因果 ,相辅相成 ,... 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与自觉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本质上完全一致 ,密不可分。不断增强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与扩大党的群众基础高度统一 ,不可或缺。“两个先锋队”与“两个基础”互为因果 ,相辅相成 ,完美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个先锋队 两个基础 相辅相成
下载PDF
论译学词典的描写性 被引量:16
8
作者 孙迎春 《外语与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51-55,共5页
译学词典问世仅几年时间,许多原则问题还有待学者们展开探讨.本文对译学词典编纂的首要原则--描写性--作了一些初步的探讨,分四个部分展开:1.描写原则的发展轨迹;2.描写性与译学词典意识;3.描写性的具体化;4.描写性与规范性相反相成.
关键词 描写性 规范性 译学词典意识 相反相成
下载PDF
作为历时形态的中国绘本发展 被引量:4
9
作者 李瑛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6期138-141,共4页
绘本的艺术形态和创作的精神实质在中国传统书籍和绘画中早已出现。而其真正成为时尚出版物,并广为大众所接受却是在近几年。文和图从象形文字开始就有了相辅相依的关系,到了书籍的出现更是相得益彰。
关键词 绘本 文图互补 发展
下载PDF
黑龙江省对俄旅游合作的新思路探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孙晓谦 《西伯利亚研究》 2006年第6期24-26,共3页
区域旅游合作是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资源互融、客源互动、产品互补、产业联动和利益共享的综合性合作,是以实现区域旅游产业横向联合发展,提高地方旅游总体发展水平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 旅游合作 资源互融 产品互补 产业联动 中俄
下载PDF
“儒道互补”思想对当代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启示 被引量:6
11
作者 张静 张琳琳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5期128-131,共4页
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中,孕藏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二者在本质上是统一、互为补充的。儒家文化以时间性的存在方式和道家文化以空间型的存在方式提供了人真实的存在,构成了“儒道互补”思想的哲学基础;儒家重理性认知的“入世”... 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中,孕藏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二者在本质上是统一、互为补充的。儒家文化以时间性的存在方式和道家文化以空间型的存在方式提供了人真实的存在,构成了“儒道互补”思想的哲学基础;儒家重理性认知的“入世”思想和道家重自然无为的“出世”思想互为补充构成了人完整的心灵境界。儒道思想互为交融、补充,对构建本土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理论有着深远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道互补 心理咨询与治疗 本土化
下载PDF
“天人合一,太极唯中”理念在《黄帝内经》中的运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思淇 马峰彪 +3 位作者 张一丹 刘瑶 乔宝华 张其成 《中医学报》 CAS 2024年第7期1394-1399,共6页
“天人合一,太极唯中”理念源自中国古代宇宙学说——浑天说,这一理念不仅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得到了深入阐释和具体运用,也广泛呈现于《黄帝内经》的诸多篇章中。《黄帝内经》将“浑天说”宇宙模型融入中医学理论当中,以“太极”“心”“... “天人合一,太极唯中”理念源自中国古代宇宙学说——浑天说,这一理念不仅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得到了深入阐释和具体运用,也广泛呈现于《黄帝内经》的诸多篇章中。《黄帝内经》将“浑天说”宇宙模型融入中医学理论当中,以“太极”“心”“中”三个要素构建起“天人合一,太极唯中”的理念框架,并涵纳了“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整个宇宙时空范围,将“一心贯之”的思想运用在了大或小的所有事物与生命之中。“天人相合,心物相应”“圈定太极,一心唯中”“有无相生,内外相成”三个理念的运用则是圣者显明天道、贯通三才、实现物我同化的方法路径。这三种路径并不是并列或递进的关系,而是融会无碍、三元合一的共通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合一 太极唯中” “天人相合 心物相应” “圈定太极 一心唯中” “有无相生 内外相成” 浑天说 《黄帝内经》
下载PDF
从郭店儒家简看荀子礼法互补治国理论的思想渊源 被引量:2
13
作者 白奚 《中原文化研究》 2017年第3期24-27,共4页
早期的儒家和法家在如何治理国家的根本思路上大体呈对峙的状态,儒家主张"为国以礼",法家则主张"以法治国",这种情况到了战国时期开始发生变化,人们开始尝试礼治与法治的联手,探讨礼法互补的治国模式。郭店儒家简... 早期的儒家和法家在如何治理国家的根本思路上大体呈对峙的状态,儒家主张"为国以礼",法家则主张"以法治国",这种情况到了战国时期开始发生变化,人们开始尝试礼治与法治的联手,探讨礼法互补的治国模式。郭店儒家简的作者试图将德礼与刑法结合起来,并提出了相应的人性论思想为其提供理论支持,代表了战国儒家探讨礼法互补治国模式的最初努力。以往我们对荀子礼法互补思想的理论来源的研究往往只重视其受到稷下学术的影响,本文对郭店儒家简的研究意在表明,战国以来儒家学说自身也在不断进行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其调和儒法的思想成果直接影响了荀子,成为荀子礼法互补思想的另一个重要思想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店儒家简 荀子 礼法互补 稷下学
下载PDF
《谏逐客书》谫论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新亭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6期22-23,28,共3页
《谏逐客书》历来为许多研究者所关注,这篇文章能够使盛怒之下的秦王收回成命,并且采纳处于是非漩涡中人李斯的建议,足见文章说理的技巧和精彩。李斯之所以能说服秦王,理足固然重要,以情动人也是文章打动盛怒之下的秦王的重要原因,可谓... 《谏逐客书》历来为许多研究者所关注,这篇文章能够使盛怒之下的秦王收回成命,并且采纳处于是非漩涡中人李斯的建议,足见文章说理的技巧和精彩。李斯之所以能说服秦王,理足固然重要,以情动人也是文章打动盛怒之下的秦王的重要原因,可谓情理兼备,相得益彰。此外,文章所体现出来的人才观无论在当时还是在现在都具有强烈的实践价值,这一点尤其值得我们深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谏逐客书》 情理兼备 人才观
下载PDF
从《庄子》天下观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建构
15
作者 化贯军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8-12,共5页
《庄子》天下观,视野宏阔,批判与瓦解了当时大为流行的带有夷夏之辨的天下观。《庄子》认为天下是一个万物多样性和齐一性的存在全体,本质上“道通为一”。另外,《庄子》提出的“顺物自然而无容私”,对战争残酷的抨击,面对差异、沟通包... 《庄子》天下观,视野宏阔,批判与瓦解了当时大为流行的带有夷夏之辨的天下观。《庄子》认为天下是一个万物多样性和齐一性的存在全体,本质上“道通为一”。另外,《庄子》提出的“顺物自然而无容私”,对战争残酷的抨击,面对差异、沟通包容,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当今世界,生态破坏,保护主义抬头,以邻为壑、零和博弈大行其道。中国正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庄子》天下观的智慧无疑有助于对人类自觉担当这一伟大历史使命的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天下观 道通为一 顺物自然 人类命运共同体 开放包容
下载PDF
儒道互补价值观辐射下的中国园林设计——兼论《园冶》造园价值观 被引量:1
16
作者 薛保华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年第1期96-98,共3页
儒道两家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有着潜移默化的至深影响。从某种意义上,中国园林也就成为充分地表达这些哲学观念的载体,即成为一种儒道互补思想观照下的艺术形式。在计成造园著作《园冶》中,渗透和蕴含着强烈的儒道互补的价值观,同时也包... 儒道两家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有着潜移默化的至深影响。从某种意义上,中国园林也就成为充分地表达这些哲学观念的载体,即成为一种儒道互补思想观照下的艺术形式。在计成造园著作《园冶》中,渗透和蕴含着强烈的儒道互补的价值观,同时也包含着计成以及当时居于主流的士大夫造园主人的哲学观和人生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道互补 价值观 中国园林 《园冶》
下载PDF
中华新文化建设视域下的儒家公正观与墨家平等观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希宇 王友才 曹木易 《山东工会论坛》 2014年第3期142-147,159,共6页
公正和平等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之一,当然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核心价值目标之一。不仅如此,公正与平等还是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的核心问题。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来说,伴随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各利益集团之间... 公正和平等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之一,当然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核心价值目标之一。不仅如此,公正与平等还是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的核心问题。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来说,伴随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各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显性化,那么如何通过改革完善法律制度,逐步实现社会公正和平等,既是党和政府的重要使命,也是人民群众的强烈期盼。儒家的社会公正思想比较丰富系统,但没有论及社会的平等问题;墨家公正思想不如儒家的深刻全面,但对平等问题有很好论述,两家恰好形成学术上的优势互补。站在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儒家的公正思想和墨家的平等思想,都应是我们建设中华新文化宝贵的思想遗产和重要的文化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新文化建设 儒家公正观 墨家平等观 儒墨优势互补
下载PDF
色彩构成的“互补性”
18
作者 龚铮如 《山东纺织工学院学报》 1993年第4期30-35,共6页
以色彩“三原色论”和“色觉求平律”(人的视知觉依照视感细胞追求平衡的规律接受光色刺激而产生色觉)《为基础的色彩“互补性”特征,是科学认识色彩的观点,对色彩“互补性”及在色彩实践中应用的研究,是色彩现代化工作的需要,是开拓现... 以色彩“三原色论”和“色觉求平律”(人的视知觉依照视感细胞追求平衡的规律接受光色刺激而产生色觉)《为基础的色彩“互补性”特征,是科学认识色彩的观点,对色彩“互补性”及在色彩实践中应用的研究,是色彩现代化工作的需要,是开拓现代产品色彩设计新领域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互补 色觉求平律 色彩构成
下载PDF
奥林匹克精神与中国人文精神的时代契合 被引量:10
19
作者 张细谦 《体育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7-29,共3页
缘起于祈求和平的奥林匹克运动历经2000余年的发展,逐渐积淀出以"相互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为核心的奥林匹克精神。和合特质的中国传统人文精神,越来越受到现代化的冲击,中国当代人文精神的建构日益成为一种时代需求... 缘起于祈求和平的奥林匹克运动历经2000余年的发展,逐渐积淀出以"相互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为核心的奥林匹克精神。和合特质的中国传统人文精神,越来越受到现代化的冲击,中国当代人文精神的建构日益成为一种时代需求。奥林匹克精神与中国人文精神相得益彰,中国现代化建设需要汲取奥林匹克精神的精华,构建富有中国特色的时代精神;"人文奥运"理念的提出和实践,渗透了新时代的中国人文精神,是对奥林匹克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林匹克精神 中国人文精神 互补 时代精神
下载PDF
语文教学“举一反三”与“举三反一”问题的辩证思考 被引量:6
20
作者 钱加清 李卫东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5期100-102,共3页
“举三反一”是针对“举一反三”提出的一个“新”概念 ,其意在强调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在接触、拥有大量言语作品的过程中习得语言、养成语感。这原本是正确的 ,但由此而否定“举一反三”则显然有失偏颇。从推理形式、学习过程、学习方式... “举三反一”是针对“举一反三”提出的一个“新”概念 ,其意在强调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在接触、拥有大量言语作品的过程中习得语言、养成语感。这原本是正确的 ,但由此而否定“举一反三”则显然有失偏颇。从推理形式、学习过程、学习方式等方面看 ,“举一反三”和“举三反一”既有区别又联系密切 ,二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不能扬此抑彼 ,随意抬高一面而贬低另一面。要充分发挥其各自的优势 ,必须克服教学中长期存在的“举一反三”僵硬化、功利化、理科化倾向和“举三反一”表面化、无序化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语感 教学方法 学习方式 创新精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