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产地栀子种质资源和药材品质的比较 被引量:12
1
作者 费曜 段恒 +1 位作者 王刚 钟国跃 《华西药学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1期48-51,共4页
目的比较重庆多个地区及其他栀子主产区栽培栀子的种质资源和药材品质。方法对9个不同产地栽培栀子的植物特征、药材性状、活性成分及其他常规检测进行比较。结果根据栀子的生物性状相关性研究,可将栀子样品分为5种类型,其中,赣产3号为... 目的比较重庆多个地区及其他栀子主产区栽培栀子的种质资源和药材品质。方法对9个不同产地栽培栀子的植物特征、药材性状、活性成分及其他常规检测进行比较。结果根据栀子的生物性状相关性研究,可将栀子样品分为5种类型,其中,赣产3号为优良品种,渝产栀子目前存在品种混乱、种质退化等问题。结论渝产栀子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应加强GAP规范化科学种植,推广特色深度发展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栀子 不同产地 种质资源 品质比较 植物特征 药材性状 活性成分
原文传递
当归苦参丸方药固体发酵前后2种水提取液的成分比较 被引量:7
2
作者 王英姿 韩春超 +1 位作者 张兆旺 孙秀梅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973-976,共4页
目的:探讨固体发酵技术对中药成分提取的影响。方法:以当归苦参丸为例,对该方药作固体发酵前后2种水提取液的阿魏酸、苦参碱、苦参总碱、干浸膏4个指标成分的综合比较。结果:综合评价Y值的顺序为Y发酵>Y未发酵。结论:当归苦参丸方药... 目的:探讨固体发酵技术对中药成分提取的影响。方法:以当归苦参丸为例,对该方药作固体发酵前后2种水提取液的阿魏酸、苦参碱、苦参总碱、干浸膏4个指标成分的综合比较。结果:综合评价Y值的顺序为Y发酵>Y未发酵。结论:当归苦参丸方药经固体发酵后有利于药物成分的提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苦参丸 固体发酵 水提取液 成分比较
原文传递
河南某地木瓜加工木瓜汁前后成分测定及比较
3
作者 蒋永红 韩萍 +2 位作者 常正姣 许艳丽 王文宁 《食品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85-289,共5页
比较木瓜粉与木瓜汁有效成分含量差异,分析木瓜汁的加工对各种营养成分是否造成损失。用国标酸水解法测定木瓜粉和木瓜汁样品中的脂肪含量;以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两种样品中的黄酮;用WST-1法测定两样品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用改良国... 比较木瓜粉与木瓜汁有效成分含量差异,分析木瓜汁的加工对各种营养成分是否造成损失。用国标酸水解法测定木瓜粉和木瓜汁样品中的脂肪含量;以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两种样品中的黄酮;用WST-1法测定两样品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用改良国标法测定木瓜粉中的粗纤维含量;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木瓜汁中脂肪、黄酮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均低于木瓜粉(p<0.05),木瓜粉中含有丰富粗纤维,木瓜汁中未能测得粗纤维。木瓜加工为木瓜汁过程中,脂肪、黄酮和粗纤维等营养成分流失,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力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瓜 木瓜汁 成分比较 营养流失
原文传递
3种不同基原甘草中18α-甘草酸与18β-甘草酸的含量分析 被引量:18
4
作者 杨瑞 李文东 +4 位作者 袁伯川 马永生 周姗 刘春生 刘颖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65-1071,共7页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甘草中2种三萜类活性成分——18α-甘草酸与18β-甘草酸含量的HPLC分析方法,并对中国药典规定的3种不同基原甘草样品中18α-甘草酸与18β-甘草酸的含量进行分析比较。方法:以同一产地的3种不同基原2年生甘草作为实验样...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甘草中2种三萜类活性成分——18α-甘草酸与18β-甘草酸含量的HPLC分析方法,并对中国药典规定的3种不同基原甘草样品中18α-甘草酸与18β-甘草酸的含量进行分析比较。方法:以同一产地的3种不同基原2年生甘草作为实验样品;HPLC法对样品中的18α-甘草酸与18β-甘草酸进行测定。色谱柱:Agela Durashell C_(18)-AM(250 mm×4.6 mm,5μm);流速:0.8 mL·min^(-1);流动相:10 mmol·L^(-1)高氯酸铵水溶液(用氨水调节pH为8.2)-甲醇(48∶52);检测波长:250 nm;柱温:50℃。结果:在选择的色谱条件下,18α-甘草酸和18β-甘草酸达到了较好的分离;线性范围分别为0.010 70~0.214 0μg和0.216 4~4.328μg;检测限分别为3.210 ng和4.330 ng;定量限分别为11.26 ng和12.65 ng;平均回收率(n=3)分别为99.2%~100.1%(RSD≤0.93%)和99.8%~99.9%(RSD≤0.72%)。在3种基原的甘草样品中,光果甘草的18α-甘草酸与18β-甘草酸含量最高,分别为(2.650±0.064 21)mg·g^(-1)和(37.182±0.844 3)mg·g^(-1)(n=25);乌拉尔甘草的含量次之,分别为(1.975±0.057 12)mg·g^(-1)和(29.413±0.741 2)mg·g^(-1)(n=25);胀果甘草的含量最低,分别为(1.604±0.043 72)mg·g^(-1)和(17.810±0.502 1)mg·g^(-1)(n=25)。18α-甘草酸和18β-甘草酸的含量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结论:经方法学验证,本文方法可用于不同基原甘草中18α-甘草酸与18β-甘草酸的含量分析,并为以18α-甘草酸为目标的优质甘草筛选及定向育种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基原比较 甘草 乌拉尔甘草 光果甘草 胀果甘草 甘草酸 三萜类活性成分 差向异构体 HPLC
原文传递
古今防疫香囊处方对比及相关活性成分和抑菌抗病毒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5
作者 唐维我 吴佳莹 +2 位作者 吴威 杨关林 张会永 《药物评价研究》 CAS 2021年第3期652-666,共15页
中药防疫香囊作为防疫方法中简单易行的方法之一被广泛使用,但古今防疫香囊在药物组成和功效上有差异。为了在古代防疫香囊的基础上,探究更适宜在现代使用的香囊配方,选取自晋代《肘后备急方》始,瘟疫类专著及中医古籍中包含"瘟疫&... 中药防疫香囊作为防疫方法中简单易行的方法之一被广泛使用,但古今防疫香囊在药物组成和功效上有差异。为了在古代防疫香囊的基础上,探究更适宜在现代使用的香囊配方,选取自晋代《肘后备急方》始,瘟疫类专著及中医古籍中包含"瘟疫"篇章的著作,手工检索中药香囊处方;并以"香囊""瘟疫"等为关键词在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现代防疫香囊处方,结合相关药物活性成分,探讨古今防疫香囊处方特点及用药规律。结果发现古今防疫香囊均具有芳香化浊的功效,处方用药均以辛味药为主,气味芳香,具有化湿、通窍的作用,现代药理学研究也证实其具有抑菌、抗病毒的功效;古代防疫香囊兼可祛邪、辟秽,现代香囊则从现今流行疫病特点出发,兼具清热、解表、祛风的功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香囊 防疫 活性成分 抑菌 抗病毒
原文传递
大菟丝子生品和盐炙品HPLC-UV特征图谱及7个有机酸含量变化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瞿燕 李琼 +1 位作者 魏文龙 曾锐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24-829,共6页
目的:建立大菟丝子生品和盐炙品的特征图谱,探讨大菟丝子炮制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对其中的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咖啡酸、3,4-二咖啡酰奎宁酸、3,5-二咖啡酰奎宁酸、4,5-二咖啡酰奎宁酸7个有机酸类成分进行定量分析比较。... 目的:建立大菟丝子生品和盐炙品的特征图谱,探讨大菟丝子炮制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对其中的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咖啡酸、3,4-二咖啡酰奎宁酸、3,5-二咖啡酰奎宁酸、4,5-二咖啡酰奎宁酸7个有机酸类成分进行定量分析比较。方法:采用HPLC-UV法,选用Odyssil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A)-0.05%磷酸溶液(B),梯度洗脱(0~5 min,5%A→13%A;5~20 min,13%A→13%A;20~25 min,13%A→20%A;25~45 min,20%A→40%A),流速1 mL·min-1,检测波长325 nm,柱温35℃;用国家药典委员会"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04A"处理分析。结果:指标性成分在测定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0.9970);不同来源的大菟丝子生品或盐炙品间的特征图谱相似度较高,但炮制前后指标性成分含量差异显著,呈现炮制后新绿原酸、隐绿原酸、3,4-二咖啡酰奎宁酸、4,5-二咖啡酰奎宁酸呈倍数增长,而绿原酸、咖啡酸、3,5-二咖啡酰奎宁酸呈倍数下降的趋势。指纹图谱评价生品(S1~S8)、盐炙品(S9~S16)、药房样品(S17~S25)特征图谱相似度发现生品与盐炙品间差异相对较大,而盐炙品与药房样品的相似度最小。结论:采用特征图谱结合7个有机酸指标性成分含量测定的方法可以较好地控制大菟丝子生品、盐炙品的质量,并可用于生、盐炙品的区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菟丝子 炮制品 成分比较 特征图谱 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 新绿原酸 绿原酸 隐绿原酸 咖啡酸 二咖啡酰奎宁酸
原文传递
小茴香和八角茴香的挥发油及水提物成分比较 被引量:1
7
作者 杨月娥 徐慧娟 管金发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316-1316,共1页
目的:比较小茴香和八角茴香的挥发油及水提物成分的异同。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结果:小茴香与八角茴香的挥发油在薄层色谱中显示相同的斑点;水提物成分在薄层色谱中显示不完全相同斑点。结论:该方法简便、结果较理想。
关键词 小茴香 八角茴香 挥发油 水提物 薄层色谱 成分比较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