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女性意识探幽 被引量:4
1
作者 唐珍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2期49-54,共6页
本文从女性的固有本质出发进行女性意识探讨。女性的固有本质主要包含女性性别和女性性征两个方面。本文通过介绍和分析西方有关研究揭示其可借鉴之处;因考查女性意识的重要领域是其在文学创作上的表现,文中着重从西方的文学创作现状... 本文从女性的固有本质出发进行女性意识探讨。女性的固有本质主要包含女性性别和女性性征两个方面。本文通过介绍和分析西方有关研究揭示其可借鉴之处;因考查女性意识的重要领域是其在文学创作上的表现,文中着重从西方的文学创作现状分析女性创作的性征,以此证明女性潜力的发挥源于女性对自我的正确认识以及社会的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意识 东西方比较 在文学创作上的潜力
下载PDF
法律文化研究中的人性观思考——以中西之比较为视角 被引量:4
2
作者 李鼎楚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68-71,共4页
不断地开放、明晰法律文化论域中的核心、根本问题是在法律文化理论运用过程中,增强研究者的自觉性和自悟性的一剂良方。中西人性观应是法律文化中的此类问题。因此,人性观为法律文化研究提供了一个视角,它如同解剖学意义上的一个切面,... 不断地开放、明晰法律文化论域中的核心、根本问题是在法律文化理论运用过程中,增强研究者的自觉性和自悟性的一剂良方。中西人性观应是法律文化中的此类问题。因此,人性观为法律文化研究提供了一个视角,它如同解剖学意义上的一个切面,这种视角的引入比单纯将法律文化归类、进行类别上的比较之于研究可能更具客观真实性,而且还可防止"影射"和牵强附会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研究 人性观 视角 中西 法律文化 客观真实性 运用过程 文化理论 根本问题 自觉性 研究者 解剖学
下载PDF
试论中西方绘画中线条运用的融合与互补 被引量:2
3
作者 李澜 《沧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2期82-84,共3页
东西方绘画在线条运用上存在着异同,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不断加深,两种绘画线条呈现出融合与互补的趋势。从中国画中线条运用注重表现情感、富于韵律美,西方绘画中线条运用注重表现理性、强调实体美,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线条运用的融合与... 东西方绘画在线条运用上存在着异同,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不断加深,两种绘画线条呈现出融合与互补的趋势。从中国画中线条运用注重表现情感、富于韵律美,西方绘画中线条运用注重表现理性、强调实体美,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线条运用的融合与互补三个方面对中西绘画中的线条进行了考辨和分析,探讨绘画线条的运用技巧和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条运用 中西比较 融合与互补
下载PDF
聚焦社会公平: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及其影响效应研究——基于东、西部地区农民群体的调查比较 被引量:2
4
作者 郑建君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18-25,共8页
针对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现状、推进过程以及影响效应,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东、西部地区(江苏和陕西)的农民群体进行入户调查。基于876份有效数据的分析结果发现:东、西部地区农民对新型城镇化内涵以及推进过程的认知存在较大差异,与两地社... 针对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现状、推进过程以及影响效应,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东、西部地区(江苏和陕西)的农民群体进行入户调查。基于876份有效数据的分析结果发现:东、西部地区农民对新型城镇化内涵以及推进过程的认知存在较大差异,与两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表现出一定的对应性。然而,这种社会经济发展的地区间差异并没有在新型城镇化发展状况对农民政策满意度的正向预测影响效应中有所表现;与此对应,社会公平在上述正向预测影响过程中表现出显著的削弱效应。将数据统计结果与实地调研发现相结合,进一步分析认为: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实践必须注意到地方性差异,其发展关键在于体制和制度的改革,而非经济发展单一层面的问题;同时,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还要预防和重视基于社会公平所诱发的内隐性社会矛盾的形成与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社会公平 东西部比较 调节效应
下载PDF
古今之变与中西之鉴——对常青学术研究与实践作品的互文性阅读 被引量:1
5
作者 李翔宁 《世界建筑》 2022年第10期24-29,共6页
本文以传统与现代、地方与全球两组辩证关系为线索,剖析了常青在其学术研究与实践作品中呈现的思想谱系。文章从历史语境中的建筑学实验、建成遗产再生的方法论探索、文化景观与身份认同的重塑、风格与现代性的反思4个递进的层面阐释了... 本文以传统与现代、地方与全球两组辩证关系为线索,剖析了常青在其学术研究与实践作品中呈现的思想谱系。文章从历史语境中的建筑学实验、建成遗产再生的方法论探索、文化景观与身份认同的重塑、风格与现代性的反思4个递进的层面阐释了该谱系的内容与重要意义。文章指出,常青多年来立足于建筑跨文化交流的国际语境,反思传统与现代价值观的矛盾,探求其在当代建筑中的表现与化解方式,并以此开拓出一条使中国风土建筑与西方建成遗产价值体系相互观照与对话的研究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成遗产 风土建筑 传统 现代性 中西比较
下载PDF
“新潮”的发轫——陈世骧“中国抒情传统”建构路径及意义
6
作者 石了英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22年第4期169-180,共12页
作为“中国抒情传统”学术谱系的话题提出者和理论奠基者,陈世骧阐述中国文学抒情传统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研究方法值得重视。陈先生于文本形式细读中阐发作者微言大义、以西方文艺理论融通中国考据学研究、中西比较以创建新的体会和辨识... 作为“中国抒情传统”学术谱系的话题提出者和理论奠基者,陈世骧阐述中国文学抒情传统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研究方法值得重视。陈先生于文本形式细读中阐发作者微言大义、以西方文艺理论融通中国考据学研究、中西比较以创建新的体会和辨识,诸种“撮评旧论,希辟新程”的研究路径与方法对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台港学界的中国文学研究有着“新潮”的发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世骧 中国抒情传统 新潮 中西比较
下载PDF
中西比较语境中的文学界定
7
作者 胡海 《衡水学院学报》 2011年第3期41-46,共6页
审美作为文学定义的种差,既是从内容也是从形式上区分文学与非文学:文学内容具有非功利、非理性特征,文学语言具有含混性、多义性,文学文本具有空白性、解释的主观性等等。文学定义的属概念反映文学的共性。"文本"作为属概念... 审美作为文学定义的种差,既是从内容也是从形式上区分文学与非文学:文学内容具有非功利、非理性特征,文学语言具有含混性、多义性,文学文本具有空白性、解释的主观性等等。文学定义的属概念反映文学的共性。"文本"作为属概念,可以兼容文学的多层面、多角度属性,兼容多学科观念和方法,普遍适用于中西语境。将文学定义为一种审美文本,与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是等价的,但是可以避免用语潜含的历史分歧,可以彻底解决近年中国学界有关文学界定和文学研究边界的争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比较 语境 文学界定 审美 文本
下载PDF
古印度与古希腊的辩证思维
8
作者 姚卫群 《哲学门》 2020年第1期166-179,共14页
古印度和古希腊哲人提出的辩证思维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这种思维的产生是古代人类认识能力有很大提高的表现,是人类认识事物从表面现象深入到事物本质,从孤立静止观察事物到全面综合分析事物的思想飞跃。两地的这些辩证思... 古印度和古希腊哲人提出的辩证思维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这种思维的产生是古代人类认识能力有很大提高的表现,是人类认识事物从表面现象深入到事物本质,从孤立静止观察事物到全面综合分析事物的思想飞跃。两地的这些辩证思维有很多相同处,也有不同点,但它们都为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这种思维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化的进步。整个世界后世科学的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在继承、改造、丰富这些辩证思维的基础之上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印度 古希腊 辩证思维 东西方哲学比较 文明古国
原文传递
锦衣华服皆有语——浅谈《觉醒》与《沉香屑—第一炉香》的服饰意象化对比 被引量:1
9
作者 赵雰雰 《科技信息》 2010年第27期144-144,47,共2页
在女性主义的早期阶段,"服饰"被看作是和觉醒了的女性密切相关的重要因素。某种意义上,服饰可以被看作是自我的身体的一种扩展,女性与服饰的关系如果被置于这样的层面来进行解读,就能把握到女性隐藏于服饰背后的那种主体建构... 在女性主义的早期阶段,"服饰"被看作是和觉醒了的女性密切相关的重要因素。某种意义上,服饰可以被看作是自我的身体的一种扩展,女性与服饰的关系如果被置于这样的层面来进行解读,就能把握到女性隐藏于服饰背后的那种主体建构的潜在要求。本文从凯特.肖邦和张爱玲笔下的人物出发,分析了东西方服饰在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其改变在女性觉醒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意识 服饰意象化 觉醒 东西方 美学
下载PDF
奠基如磐 学风致远——写在俞剑华学术研讨会之前
10
作者 樊波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8,共4页
俞剑华先生学贯古今,在美术史论上的主要贡献有:1、美术史论材料的收集和解读。2、画史画论的体系建构。3、对中国绘画理论中许多重要概念、范畴和命题的阐发。4、美术史论方法的确立。5、中西比较中的文化立场。6、学风沿传和推广。
关键词 俞剑华 美术史论 画史画论 中西比较 学风沿传
下载PDF
技术哲学视野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性转型
11
作者 夏劲 张俊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34-440,共7页
从技术是人类的在世方式维度考量中国传统文化转型,西方技术哲学存有论以"技术是人类在世方式"为核心,而中国传统文化以伦理作为终极关怀而排斥技术;从技术的方法论向度反思中国传统文化转型,西方哲学中将技术理解为人类"... 从技术是人类的在世方式维度考量中国传统文化转型,西方技术哲学存有论以"技术是人类在世方式"为核心,而中国传统文化以伦理作为终极关怀而排斥技术;从技术的方法论向度反思中国传统文化转型,西方哲学中将技术理解为人类"器官的投射"成为技术方法论纲领,而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没有对人体官能作"技术的批判",却有同西方技术方法论天然契合的"德、美"维度思想资源;从技术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的层面观照中国传统文化转型,西方哲学现象学存有论揭示了意志对于技术的形而上的根本意义,而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没有对技术和意志的关系作反思的观照,但《易经.系辞上传》中的"制器者尚其象"等思想与西方技术哲学中"技术作为意志"的思想都有暗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哲学 中国传统文化 中西比较 现代性转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