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球化”与“在地化”的当代新儒家——以刘述先和蔡仁厚为例 被引量:2
1
作者 王兴国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25-138,共14页
在"典范转移"的大时代,当代新儒家在分化中走入了21世纪。当代新儒家第三代及其后续者继承了第二代和第一代的精神志业,顺乎世界潮流,呼应"全球化"与"在地化"的召唤,在不断地反省和批判中把当代新儒家的&... 在"典范转移"的大时代,当代新儒家在分化中走入了21世纪。当代新儒家第三代及其后续者继承了第二代和第一代的精神志业,顺乎世界潮流,呼应"全球化"与"在地化"的召唤,在不断地反省和批判中把当代新儒家的"儒学第三期"开展推向前进,从回应与对抗西方哲学走向了与西方哲学、宗教和伦理的多元对话,同时讲求与强调当代新儒家与中国自由主义和马列主义之间的三边良性互动,在学术、教育、政治与社会实践等多个领域掀起与推展儒学的"全球化"与"在地化"运动,改进了儒学世界化的策略,立足于"在地化",谋求与其他传统精神的会通之道,由此而使当代儒学从现代走向后现代,迎接与世界各种文明的交流和对话。作为当代新儒家第三代的两个代表人物,刘述先和蔡仁厚二先生都对儒学的"全球化"与"在地化"作出了积极的努力与贡献,但是二人所关注的重点与方向则不尽一致,比较而论,刘述先可谓是儒学"全球化"的典范,而蔡仁厚则是儒学"在地化"的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新儒家 全球化与在地化的问题 典范转移 交流和对话 会通 转型
下载PDF
教育理论:走向交往和对话——关于重塑我国教育理论主体地位的思考 被引量:2
2
作者 吉标 郭方玲 滕瀚 《教学研究》 2005年第1期12-15,共4页
20世纪是中国全面引进、吸收和消化西方教育理论的世纪。在吸收西方教育理论的过程中,中国教育理论自身的主体性却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教育理论的交往和对话应该以承认并促进各自主体性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中国教育理论获得新生的关... 20世纪是中国全面引进、吸收和消化西方教育理论的世纪。在吸收西方教育理论的过程中,中国教育理论自身的主体性却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教育理论的交往和对话应该以承认并促进各自主体性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中国教育理论获得新生的关键是重塑其自身的主体性,这离不开吸收现代西方教育理论的长处并激活中国传统教育理论中的精华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理论 中国教育 西方教育 主体性 主体地位 交往 对话 应该 自身 长处
下载PDF
交往对话、文化转型与平行比较:巴赫金理论的中国接受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松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5-55,共11页
巴赫金理论为中西方文论之间的对话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当代中国文学与文化批评的面貌。中国学者运用巴赫金理论阐释文学、文化以及社会问题,对文学理论的建构与批评实践的深化具有重要的思想史意义。巴赫金的复调... 巴赫金理论为中西方文论之间的对话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当代中国文学与文化批评的面貌。中国学者运用巴赫金理论阐释文学、文化以及社会问题,对文学理论的建构与批评实践的深化具有重要的思想史意义。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对话思想、狂欢化批评为中国文学与社会的转型提供了理论启迪,为新时代文论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学术界的本土化研究提供了创造性的思路与方法,可以概括为巴赫金理论中国接受的三种范式,即交往对话、文化转型与平行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赫金理论 交往对话 文化转型 平行比较
原文传递
2007-2019年《实验动物科学》刊发论文的分析
4
作者 贺争鸣 李根平 +21 位作者 赵德明 陈振文 陈华 黄韧 孙岩松 代解杰 卢胜明 郑志红 王靖宇 陈洪岩 恽时峰 卢选成 任文陟 耿志宏 崔淑芳 刘树锋 卢静 黎歌 王小珂 余铸 武会娟 胡建武 《实验动物科学》 2020年第2期61-69,共9页
在统计《实验动物科学》2007—2019年刊载的78期1477篇论文有关数据的基础上,对刊发论文基本情况(包括载文量,基金项目论文,论文的作者、单位分布、地区分布、合作度和合著率等)和论文内容(研究方向和研究热点)进行定量分析,以期探索本... 在统计《实验动物科学》2007—2019年刊载的78期1477篇论文有关数据的基础上,对刊发论文基本情况(包括载文量,基金项目论文,论文的作者、单位分布、地区分布、合作度和合著率等)和论文内容(研究方向和研究热点)进行定量分析,以期探索本刊在实验动物学科发展中的作用,了解和把握学科发展趋势,为科技工作者搭建更好的学术交流与对话平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动物 期刊 论文 统计分析 交流与对话
下载PDF
交往与对话——文明、宗教冲突的解决途径
5
作者 赵玉娇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5期30-33,共4页
引起世界冲突的主要原因不再是意识形态的对立和差异,文明的差异日益成为影响世界格局的重大原因,其中宗教间的差异和冲突又成为影响世界格局的更为深层和复杂的因素。因此,如何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的今天通过文明之间、宗教之间的交往... 引起世界冲突的主要原因不再是意识形态的对立和差异,文明的差异日益成为影响世界格局的重大原因,其中宗教间的差异和冲突又成为影响世界格局的更为深层和复杂的因素。因此,如何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的今天通过文明之间、宗教之间的交往与对话达到相互的理解,从而正确处理好文明之间、宗教之间的关系,使之实现良性发展,具有十分现实的战略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 宗教 交往与对话 意义
下载PDF
科学和神学:由对立到对话
6
作者 王江荔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00-104,共5页
历史上,"冲突与对立"曾被认为概括了科学与宗教、神学的关系。在科学与神学的关系史上有三个重要的里程碑:新的天文学革命、机械论的宇宙观和达尔文的人类起源说。近年来,人们认识到,科学与神学之间的冲突是由于二者对科学知... 历史上,"冲突与对立"曾被认为概括了科学与宗教、神学的关系。在科学与神学的关系史上有三个重要的里程碑:新的天文学革命、机械论的宇宙观和达尔文的人类起源说。近年来,人们认识到,科学与神学之间的冲突是由于二者对科学知识和神学知识的本质和范围作出了言过其实的断言。科学方法的成功、神学的新境遇以及自然科学的新发展推动了科学与神学的交流与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和神学 冲突和对立 交流和对话
原文传递
“事实世界”——论现象学与分析哲学对话的可能
7
作者 王航赞 冯子源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9年第3期11-14,共4页
一种常见的观点认为,现象学和分析哲学因研究论题的不同而没有对话的可能。然而,通过深入的考察,发现它们是有共性的,即都涉及对"事实世界"的探讨。具体来讲,分析哲学着眼于获得对"事实世界"加以有意义描述的话语;... 一种常见的观点认为,现象学和分析哲学因研究论题的不同而没有对话的可能。然而,通过深入的考察,发现它们是有共性的,即都涉及对"事实世界"的探讨。具体来讲,分析哲学着眼于获得对"事实世界"加以有意义描述的话语;现象学力图探讨给予"事实世界"以合理的"本质直观"和理解。通过比较这两种哲学在"事实世界"上的看法,可以促进它们间的可能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实世界” 分析哲学 现象学 交流对话
下载PDF
民事诉讼第三种裁判模式:共识性裁判及形成基础 被引量:1
8
作者 贺寿南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7-42,共6页
共识性裁判强调案件的裁判不能仅仅体现裁判者单方面的意思,而是要求在裁判法官与诉讼当事人之间建立有效的对话沟通机制。这种对话沟通机制要以双方当事人之间、当事人与法院之间的对话博弈为主要内容,通过当事人双方和法院构成的共同... 共识性裁判强调案件的裁判不能仅仅体现裁判者单方面的意思,而是要求在裁判法官与诉讼当事人之间建立有效的对话沟通机制。这种对话沟通机制要以双方当事人之间、当事人与法院之间的对话博弈为主要内容,通过当事人双方和法院构成的共同体来协商运作。各主体间主要是使用对话的形式进行沟通和协调,通过主张、辩驳、质疑、论证、修正等行动,最终形成共识。共识性裁判主要是以哈贝马斯的商谈共识、罗尔斯的"重叠共识"以及伽达默尔的"视域融合"作为理论基础。在司法实践中,我们完全可以设想在当事人与法院之间建立一种合理的对话沟通机制来达成各参与主体都愿意接受的共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事诉讼 共识性裁判 对话沟通机制
下载PDF
语文课程与教学中的能力目标
9
作者 汪禄应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第2期72-75,共4页
语文课程目标是语文课程设计和改革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语文能力并非表面的听说读写的活动能力 ,而是一种更为本质的作为一个社会人的以言语为凭借的交际对话能力。
关键词 语文课程 能力目标 听说读写能力 言语交际对话能力 语文教学 基础教育
下载PDF
基于主体间性教育机会公平的理论研究维度 被引量:1
10
作者 缪文升 《现代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0-13,共4页
当下,教育领域正在以一种理性的态度商谈、交流和沟通,通过平等对话与交流,寄希望达到不同主体认识和情感上的共识,并达致教育机会公平的目的。主体间性思维方法为教育机会公平的实现提供了哲学方法论。在教育领域运用主体间性思维方式... 当下,教育领域正在以一种理性的态度商谈、交流和沟通,通过平等对话与交流,寄希望达到不同主体认识和情感上的共识,并达致教育机会公平的目的。主体间性思维方法为教育机会公平的实现提供了哲学方法论。在教育领域运用主体间性思维方式取代主体性单一主体范式,其关键问题是如何实现主体之间的可沟通性、可传达性。而"交往合理性"和"交往行为"为不同教育主体间的对话与沟通提供了可能性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机会公平 主体间性 交往理性 沟通与对话
下载PDF
《手机》的传播学解读——兼议电子对话式传播及其与真实交流的关系
11
作者 张华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年第1期7-10,85,共5页
电视剧《手机》以虚构叙事文本反映了手机对人和社会的巨大影响,描绘出当代社会媒介大发展和人际关系疏离、传统价值观念滑落之间的因果关系图谱。如果将新媒介的考察纳入到勒纳"社会演进三阶段"的谱系中就会发现,以手机为代... 电视剧《手机》以虚构叙事文本反映了手机对人和社会的巨大影响,描绘出当代社会媒介大发展和人际关系疏离、传统价值观念滑落之间的因果关系图谱。如果将新媒介的考察纳入到勒纳"社会演进三阶段"的谱系中就会发现,以手机为代表的电子媒介的应用的确表征着社会进步。但信息传播新技术的介入形成了一种有别于传统人际传播形态的电子对话式传播,而后者的显要特征是人际传播"非在场性"的出现和"感觉上的可靠性"的下降。这虽然影响着人际传播的效果,但判断人际传播能否达到理想效果的重要标准是个体间"自我属性"的相遇,而非传播媒介的应用及其先进与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机 人际传播 电子对话式传播 自我属性 心灵交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